茶叶文化。

刘起城(右)与茶界泰斗张天福合影。

在大田,有一句俗话说,见面三分礼,另外七分几乎都落在茶礼节上了。从开了的水到加了茶叶的茶汤水,再到加了冰糖的茶水,这一级一级地往上,几乎都离不开茶礼。在刘起城看来,这就是茶文化,茶文化离不开一个礼字,礼是茶文化的核心。

从学制茶到电商翘楚

2004年,大田的茶叶经营刚刚起步,受安溪铁观音的影响,制茶仅仅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程度上。刘起城说,那只是当学徒的份儿,得看安溪师傅的脸色,得摸安溪茶叶的成色,得探铁观音的水色。但这种历练倒是成全了刘起城特有的性格,温和,谦恭,敛让。这是制茶的基本品性。

刘起城的家乡京埕村,清朝初期就开始制作茶叶,他的祖先刘显三制得一手好茶。一代一代都在传承着祖先制茶的技法。2008年,刘起城与陈在慧等茶农投资成立了大田县石牌岩韵,刘起城看到了茶叶文化的力量。特别是与茶界泰斗张天福交谈后,刘起城从“仙顶传茗”的字眼里读到了张天福大师的茶叶传承。张天福大师的“俭、清、和、静”对刘起城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张天福大师对乌龙茶制作的解读,“醇、香、韵、活、鲜”这些制作程度的把握,让刘起城领悟了茶文化的真在哪儿,善在哪儿,美在哪儿,韵在哪儿。

从传承技艺到传播文化

在岩城茶界,人们常说刘起城想文化的点子,做文化事情,爱文化人。他不会书法,但在他的文化茶城里,挂满省内文化名人的字画,还特地给当地书法家开设了工作室,给他们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刘起城深知,茶的制作与书法的创作有同工异曲之处,这就是技艺。书法的技艺在于勤奋,而制茶的技艺也是如此。

刘起城的家乡有几棵的老茶树,长势油汪,比年轻小伙子还要高。虽说茶树已经老化,但是在新春时节,依然吐着新芽。看到这,刘起城仿佛又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家乡传承至今的制茶老手艺。没有传承,就没有茶道。这种传承是自然的,是渗到茶叶骨子里的东西。这种传承,同样渗透到刘起城的茶叶营销中。他的茶叶展室,充满文化的味道,满室书与字画,就连那架古筝也在暗示着刘起城追求茶文化的苦心。多媒体展示室更是了得,全程展示了茶叶的制作技艺,令人耳目一新。

从2007年开始,刘起城所做的公益事业几乎都离不开茶文化。特困生的学习,吴吟的钢琴独奏会,世界客属大会,国际男篮四国挑战赛,浩沙杯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等等,把茶叶直接渗入到赛事的活动中,让客人直接品尝仙顶茗茶,让客人来做茶叶的评定师,一方面提升了仙顶茗茶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得益于整体的社会效应,让远方的客人能品尝到一流的茶叶品质,这是刘起城的最初梦想,也是他从事茶叶制作的最终归宿。

刘起城正准备建一座茶叶博物馆。他说,茶叶博物馆是茶叶文化的展示,同时又是茶叶文化的聚结点,他想让茶客们不仅能了解大田茶叶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让人们知道茶叶种植的不容易。茶叶博物馆虽说只是个意向,但在刘起城的经营日程里,它已经上马了,就连具体要摆设什么样的茶叶的传统制作工具,刘起城都做好了准备。Cy260.cOm

扩展阅读

筱谐茶业:起于电商立志 “深扎”于茶行业


图为:何谐(2012年华山)

时至今日,云南筱谐商贸有限公司—筱谐茶业2周岁了!筱谐茶业发起人何谐在此感谢各位股东、同事、茶友、供应商、客人在这两年的大力支持!我们也会一如初心,诚信经营、奋力图强,在为大家提供优质产品,贴心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壮大!

筱谐茶业,一个托起大学毕业生少年创业梦的支柱;一个上班族转行的起点;一个草根创业者的勇气;也是一个处在变革浪潮里的砾石,需要磨砺前行!

图为:本科同学

2012年7月,一群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离开古都西安,奔向祖国的东西南北,去憧憬、闯荡的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此时的何谐,离开了大学校园,从北方一路南下到了广东,进入一家大型毛纺厂做了管培生,各个岗位轮流学习,一天上班12小时,还得轮班。本就消瘦的他一个月瘦了好几斤,好在有朋友照顾,生活各方面还算不太糟糕。偶尔也会出点小意外,比如,有一次去安排生产修改计划的时候衣服角就被旋转的机器卷起,幸亏反应灵敏,硬是把衣服撕了,才擦了一点肚皮,逃过一劫。

图为:广州厂里

所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自从上了三年级之后,他就基本很少回家,十几年的求学路,与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父母年纪也大了。这年中秋回家和家人商议后回到了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管理。一个之前都没在网上亲自买过东西的少年接触了电商,但是他没有行动,也正是这样,错过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为那会他励志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此后,先后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一级证书。

图为:何谐

上班之后以为自己经济独立了,开始挥霍,后来发现被印上了“月光族”的烙印,开始了打双工的日子,当然在时间不冲突的前提,恪尽职守把每份工作做到最好。

在2014年的“双十一”,一个剁手党的夜晚,几个朋友小酌,其中一个做电商的,聊起来,一时兴起的何谐便注册了个网上商城账号。“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的是在2015年商品上架后的两个月,其中一款产品报名促销活动竟然卖疯了,以单价90的产品,在一个新手运营之下,做到了一天销售额奇破5万。这对于一个新手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图为:当年活动当日成交截图

初次的小获成功,对于何谐来说,虽然算不上人生的一桶金,但通过这次“触电”带来的销售额和纯利润,绝对让这位年轻人心潮澎湃,颇具做事的成就感。

初次尝到甜头并无商业天赋的他说干就干,零基础转行加入了茶业大军,从此便义无反顾的一头深扎在了茶行业。2015年9月注册了云南筱谐商贸有限公司,从大学同学和父母那里筹集了一点资金加上自己积攒的一点本钱便开始运作了起来。

图为:筱谐茶业店铺

然而,运作一个公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也遇到不少挫折,他总是坦然面对,自信乐观的坚持,不断地成长。订单从几天一单到一天几单十几单几十单甚至几百单再到接大单。认识的同行,圈子也在不断扩大,大家也很乐意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图为:当年打包现场

早上10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客服不断虽然很累甚至饭都没好好吃上一口,不过那个下单的叮咚声实在是太让人亢奋。

图为:筱谐及干将

或许对于何谐来说,茶叶电商、茶行业,这不仅仅是一种机缘,更是方向!时至如今,这样的巧遇和创业故事,一直在他朋友中流传至今。

2年之后的今天,筱谐茶业一直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业务范围涉及云南各大品牌普洱茶、茶具以及云南地方特产等。线上线下相结合,业务交错有序,销售额、利润都在增长,产品也在健全,也深得客户信任,同行赞许!

机缘也许是一种巧合,抓住机遇不忘初心,顺势而为。相信上天不会辜负何谐这位青年才俊,筱谐茶业会越做越好!

80后山里农民林毅建:到特区“玩”电商卖茶


“电商”足不出户,网连天下。而在“茶乡”华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茶叶公司的总部在深山里的仙都镇,电商部却设在特区厦门,经营公司的是个80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这家公司是福建南阳楼茶业有限公司,这位年轻农民名叫林毅建。这几天,南阳楼茶业的淘宝店进入试运行,五月一日即全面上线营业。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将进行19.9元全国包邮的浓香型茶叶产品促销活动。”林毅建说。他准备参加5月上旬举办的第十一届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带着浓香型铁观音代表家乡参展。

主攻烘焙技艺浓香型屡获奖

今年31岁的林毅建,早期在外销售竹凉席。2000年,他开始学制茶。2002年,他办茶厂,使用空调制茶,制作清香型铁观音。

一次偶然机会,林毅建到安溪,看到当地有的茶农制茶不需要空调,杀青、摇青等工序仍保留着原始的方式。林毅建说:“这让我深受启发,下决心对传统制茶工艺一探究竟。”

在清香型铁观音的加工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发酵和烘焙程度,可加工成“浓香型”和“韵香型”。“两种茶均耐冲泡且各具特色,还解决了常温保存、运输等难题,我觉得市场前景很广阔。”林毅建说。

林毅建渐渐爱上浓香型铁观音,多年的制茶经验,加上与各地制茶师傅多次交流,2010年3月,他创办华安县南阳楼茶业科技研究所。

从此,他专注于浓香型茶叶烘焙技术的研发。在他的品茶室里,三天两头都会组织一些茶商、茶农来斗茶,大家评茶的优点、缺点。

“与机器烘焙相比,使用古老的焙笼烘焙出的茶叶,熟度好,储存时间更长,还告别了传统制茶需要的空调、冰柜。”林毅建对比说。

他在沿袭百年烘焙方法基础上,创新方法将传统炭火焙笼改造成电炉丝焙笼,再二次烘焙,减少了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流失。

2013年,林毅建成立公司时,已是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高级加工员,拥有茶园近80亩,年产茶量达一万多斤。他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无需加盟专卖店,只要进货5000元以上,便可代理他的茶叶,目前代理商已有20多家。

浓香渐“浓”。林毅建凭借着研制的成果,先后揽获了首届中国世界功夫茶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银奖、中华海峡两岸茶叶联盟首届茶王赛铁观音优质奖、2013年两岸斗茶茶王赛清香型铁观音优质奖、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安溪杯)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优质奖、第八届华安县铁观音茶王赛浓香型银奖等一系列奖项。

山区对接特区试水电子商务

起初,他对开拓电商市场并没有信心,“虽然市场大,但是店铺太多,如何让消费者点进你的网店,还有网店品牌的打造等等,这些都是难题。”

有一阶段,他朋友的网店,促销期一天300件左右的发货量让林毅建很是心动,但却被告知这些都是“亏本赚吆喝”的买卖,这让林毅建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更是费解。

直到今年春节,林毅建与一位已经开了4家网店的朋友交流后,才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位朋友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从事设计工作,而后经营淘宝网店。两人交流后,发现彼此的经营理念也十分合拍。最后他们决定股份合作每人投入20万元,办淘宝网店。

“厦门的物流费用相对较低,优秀人才多,还比较能留住员工。”林毅建分析说。如今,公司在集美区租了100多平方米作为电商部办公场所,已有20台电脑和7名学历较高的员工。

“南阳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华安大地土群的中的一座楼。前几年,我成功注册‘南阳楼’茶叶商标,跟土楼可是很有缘哪,公司总部在通往土楼的必经之路,设在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只要有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去参观。”林毅建说。林毅建希望未来自己的“南阳楼”牌浓香型铁观音能够成为淘宝上独树一帜的品牌,并为家乡旅游事业出一份力。

无性系茶园建设“十要十不要”


一、选址:要宜茶足水,不要冒险蛮干。

要选择在气候温暖湿润,生态植被良好,土质微偏酸性,土层深厚肥沃,有充足的水源保证,适宜名优绿茶生长的区域建园。不要在容易遭受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区域建园。

二、规划:要集中连片,不要过于分散。

相对集中连片建园,每片面积不小于200亩。这样便于对水、电、林、田、路集中规划,便于茶苗调运、发放,便于栽植、管理技术指导,便于鲜叶收购与加工。不要撒胡椒面,四处分散建园。

三、整地:要起旱早整,不要生土栽苗。

水田起旱后,先种植1~2季旱地作物,使耕作层爽水疏松透气。茶苗移栽前再次深翻炕垡,使土壤进一步熟化,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栽苗时清除秸秆、杂草、石块等杂物,尽量将地整平、土整活,便于栽苗。不要临时整地,生土栽苗。

四、茶苗:要新鲜健壮,不要上烧弱苗。

要选择叶绿、茎粗、根多、苗壮,无病虫、苗新鲜的1~2年生茶苗,且最好选择本地培育茶苗。出圃前一周剪去地面5寸以上幼嫩部分,起苗后用泥浆护根,迅速运至大田移栽。不要栽因长期耽搁失水萎蔫茶苗,更不要栽从遥远处调运来的堆沤上烧茶苗。

五、时间:要早春晚秋,不要过早过迟。

春季移栽要抢在惊蛰到春分(3月上中旬),移栽过早温度太低,茶苗栽后萌动返青慢,而且容易受冻;移栽过迟温度太高,茶苗已进入生长期,难以栽活。

秋季移栽要抢在寒露前后(10月上中旬),移栽过早温度太高,遇烈日高温需抗旱遮阴;移栽过迟温度已降,茶苗发根困难,易遭低温冻害。

六、栽苗:要沟栽足墒,不要悬空缺水。

茶苗采取单行、沟栽,便于抗旱保墒。地势高燥的地块,翻耕整平后直接按1.7米远左右划线开沟,在沟心栽苗;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块,翻耕整平后先每隔1.7米远起一条高垄,垄面宽1米,在垄面中间开沟栽苗。先栽苗,后盖膜(或秸秆),破膜接苗后膜面呈“V”型,茶苗在“V”字型底部。栽苗时根系与土壤结合要紧密,不要让根系“悬空”失水。

七、密度:要适当稀植,不要过密早衰。

具体栽植密度,应根据茶园地力与投入管理水平确定。地力好、投入管理水平高的茶园,采取单行栽培,行距1.7米左右,株距0.3米,亩栽苗1200株;地力差、投入管理水平低的茶园,密度适当加大,以茶苗栽后4~5年能成园为度。

八、管护:要及时浇水,不要重栽轻管。

茶苗栽后直到发根成活前,要视天气状况及时浇水,保持土壤与空气湿度,养根护叶,促苗成活。茶苗成活后仍要注意抗旱,不要栽后任其受旱,导致茶苗脱水死亡。

九、越冬:要盖草护兜,不要受旱受冻。

新栽茶苗越冬前首先土壤墒情要足,不要因旱造成土温过低,使茶苗根系受冻。其次,树盘地面要盖草保温,重点保护好茶苗根茎部(树兜),不要让其受冻。如果没有稻草或秸秆,改用细土培兜,春季气温回升后再将土扒开。其三,遇极端低温天气,要准备好柴草,夜间熏烟防冻。

十、套种:要通风透光,不要荫蔽过重。

首先,要控制套种带宽,套种作物距离茶苗要在0.5米以上,不要离茶行太近。其次,要选好套种作物,春季可在茶行中央套种一行紧凑型玉米或葵花,在其生长后期打掉基部叶片以利通风透光,不要套种长势旺盛的黄豆、花生等。秋冬季可套种两行半叶豌豆(鄂豌567)、萝卜、菜薹等。其三,要控制套种密度,春季套种玉米、葵花,亩株数要控制在1000株(单行株距1尺2寸)以内,秋冬季套种半叶豌豆,亩株数控制在2000株(双行株距1尺2寸)以内,保证茶苗能晒到“花花太阳”,不要让其见不到雨露阳光。

名家紫砂壶价价十年升值百倍


“10年来,茶文化传播迅猛,茶具价格也水涨船高,高端紫砂壶价格起码涨了几十倍,一些名家紫砂壶价格更是猛涨百倍。”昨天,南方茶叶商会副会长梁伟德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大师制作品紫砂名壶动辄上万元,价格起码超过10万元,高级工艺师制作品紫砂壶价格在数万元~10万元之间。紫砂泥原材料上涨是拉动紫砂壶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据悉,紫砂泥价格10年前仅几千元一吨,到现在好的紫砂泥料价格高达几十万元一吨。此外,物以稀为贵,一些国家大师一年仅制作两把紫砂壶,国家大师普遍一年只制作10把。部分大师的作品由10年前的几千元猛涨至现在的十万元以上。

紫砂壶不断升温的价格,让紫砂陶瓷投资收藏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尤其喜欢收藏紫砂壶,“估计珠三角超过10亿资金投资在收藏级紫砂壶上,仅东莞地区就有2亿~3亿资金。”梁伟德告诉记者。

在紫砂壶市场日趋热火的同时,假冒伪劣品也开始扰乱市场。紫砂壶收藏者何敏思提醒投资者,如果初始入门,可以选择几百元的紫砂壶开始鉴赏学习,或者选择业内知名的茶具经营商购买高端紫砂壶,切忌随意从不法经营者处淘货,以免上当受骗。据悉,广州一些大型经营商提出“假一赔十”严把采购关,避免让投资者买到假货。

90后茶叶电商“王思仪”一年卖近亿元茶叶


安溪县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

原题:一年卖近亿元茶叶,晋级电商精英,昔日“败家子”成功逆袭这个90后惊动了马云!

讯: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王思仪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2008年,安溪茶乡,17岁的王思仪因为不爱读书,耽于网游,一度成为家人眼中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直到偶然间,他听到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未来的电子商务商机无限,未来的电子商务一定属于80后、90后。”这句话成为王思仪成功的起点。那时,在安溪茶乡遥望巨星的王思仪也没有想到,偶像马云有一天会走到他面前,说他的茶叶卖得很棒。

2009年250万、2010年1000万、2011年3000万、2012年5000万、2013年有望问鼎9000万。在网上,王思仪创办的铁观音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茶园到茶杯的销售渠道扁平化策略、滚雪球式的客户转化率提升……王思仪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靠网游卖茶叶

王思仪从小不爱读书,初中二年级是他的最高学历。上课爱打瞌睡、课后爱打游戏,于是耳边常传来父亲的责骂:“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不会做点正经事”。父亲王大伟经营茶叶生意多年,他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姐姐王思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建议弟弟把家里的铁观音销给网友们。于是,王思仪在玩游戏的同时,试着向玩家推销铁观音,但别人经常不理他。好不容易有人买了一斤,他高兴得不得了,可钱却没收回来。

2009年2月,王思仪在淘宝开了家小店卖茶叶,第一笔单子,买家没有付款他就发了货,结果钱又没收回来。“网络世界怎么这么不可信!”每当气馁时,王思仪都会看看马云的演讲,鼓励自己重新再来。“就像暂时没有电的电瓶车,充电后又可以重新出发。”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王思仪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因为之前经常玩游戏,所以在控制网店流量等方面,他做得很好。

“8000块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和姐姐们都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后来这个客户很满意,王思仪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爸爸,有一个订单,是8000块钱。”“有订单就发货。”王思仪说爸爸不是个善于表扬的人,但是他感觉得到爸爸的开心。“我们觉得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孩子在创业过程中却真接到了单子,我们要好好支持。”父亲和叔叔的谈话是对王思仪莫大的鼓舞,因为他知道,在父亲眼中他已经不再是“败家子”了。

从茶园到茶杯

2009年5月,中闽弘泰入驻淘宝商城。王思仪认为“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策略是茶叶网店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父亲一直倡导传统制作铁观音,在品质方面我们有天然的优势。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后来突出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理念。为了突出优势,我们在网店的店铺店招上做足了文章。对茶园到茶杯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茶园到茶杯中间只需物流公司就可以实现交易,传统销售还需经过采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等关卡。”王思仪分析,“以前茶叶从出厂商到消费者经过层层关卡,价格自然也会层层叠加,网店则简化了中间环节,从出厂商直接到达消费终端,减少了利润分成环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将近8%。”

西游团的魔力

王思仪的网商团队是个颇具创意的西游销售团队,起初由他和家人自发组成、壮大。

“网商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就是我们这群80后、90后的堂姐弟,我们像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那样团结协作。大家都说王思茵(姐姐)就像唐僧那样心无杂念、意志坚强,总想直取茶叶第一电商的真经,现在她更像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王思仪(弟弟)也就是我,像孙悟空,网络技术熟练,现在担任运营总监兼职策划;王思东(堂弟)像猪八戒,常提出一些让人调侃的主意来,但是有些办法也很可行,现在是我们产品研发部主管;王思婷(妹妹)像沙僧般任劳任怨,现在正努力当好客服总管。”

“我觉得堂弟的‘馊主意’有时很管用。有一次团体讨论的时候,他随口说:‘为什么不把青花瓷和茶叶放在一起,都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啊!’这个提议给团队很大的灵感,我们在茶叶的包装上运用了白色蓝色的青花瓷花纹,并在产品介绍方面,对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描述。结果这款古香古色的茶叶销量达到80万件!”王思仪认为产品创意研发是西游团队特别看重的。

抓住客户的心

如何提升网店转化率,里面也有大文章。“一开始我们网店的转化率是30%,也就是100个浏览的人,有30个人向我们购买了产品,现在转化率已经提升到60%~70%”。

王思仪认为,转化率跟卖的东西有关,茶叶是易消耗品,重复购买的几率很大,而如何从众多茶叶电商中抢夺客户,细节的客服服务很关键。“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有很多客户经常会收到西游团队的生日祝福和贴心小礼品,感到莫名惊喜。比如24岁以下的客户收到的礼品可能是限量版淘公仔,30岁以上的客户会收到某明星的唱片,家里刚好打破茶杯的朋友会收到一个贴心茶杯。

成功秘诀:小细节做大文章

曾经,马云在王思仪心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他没想到,2011年,在杭州的一个网货展览会上,马云会来;更没想到。马云径直走到他的茶叶摊位,告诉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网店销量大幅度增长的王思仪,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受到国家社科院、农业部等权威部门的关注和访问,还当选了中国电商协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十佳网商”。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王思仪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吴成意:从保安到茶叶老板 一年“扫楼”卖茶8吨


吴成意边泡茶边讲述他的茶人生。

做过教师、推销员,而在做保安时与茶结缘便走上了茶业这条路。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总经理吴成意说,“我们做市场就是通过‘扫楼’慢慢积累起了一大批客户群,也算在茶叶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起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

做保安“偷师学艺”

打开记忆的匣子,在吴成意的记忆中,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当保安的那6个月,而就是那6个月的淬炼,才让他走上茶叶这条路。

吴成意说,年轻时自己有些任性,做了很多职业。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就想找个稳定的职业好好的做下去。通过熟人介绍,2009年,在太升茶叶市场做起了一名保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保安期间,天天泡在茶城,吴成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茶叶,从不会喝茶到嗜茶。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茶叶店中去与茶老板学习茶叶方面的知识。

“算是偷师学艺吧,每天都到茶叶店去逛,看他们是怎样做生意的。”吴成意说,有的老板看到年轻人爱学习,会悉心的指教;有的老板却有些看不起他是个保安,好多次都被别人撵出去。他说,“因为极大的兴趣,面对别人的白眼,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获知。为了解决客户中不少是年纪大不方便出门的情况,只要在两城区,他就把茶叶送到客户的家里,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贵阳市“三创一办”工作的开展,吴成意的茶摊车不能再到黔灵山公园卖茶。后来,他将自己的情况向头桥柳湾社区反映,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柳湾巷给他找了一个固定的摊位经营茶。

在做茶摊生意中,他与贵定的茶农熟络了。2012年,怀着做大做强志向的他,在贵定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100余亩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他了解到,由于没有渠道,当地茶农的茶很多出现滞销。吴成意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觉得还是市场关键,只有打通了渠道,茶是不缺的。”

走不一样的路“扫楼”销茶

用最笨的办法卖茶。

“要挨家挨户的推销茶,就要把茶学好,其实推销茶就是传播茶文化。”吴成意说,而最笨的方法也是见效最快方法,他开始了以“扫楼”的方式卖茶。不买就送几包样品让你体验,感觉好了再买。有时刚开口别人就一下把门关了,一次次的闭门羹,始终没让他气馁,漫漫“长征”就这样坚持到现在,由于秉承“薄利多销,诚信卖茶”的理念,他的“扫楼”行动为他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

吴成意说,“开门七件事中就有一件是茶,茶叶并不都是高大上的,也是生活必需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卖茶,省去了开店的费用,就减少了成本。质高价廉当然会得到客户的喜欢。”

2014年,吴成意成立了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打造了13个人的“扫楼”队伍,仅去年,这支“扫楼”队伍就为该公司销售了8吨茶叶。同时,这些人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将茶文化传播到家家户户。为了让更多90后、00后了解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承好,该公司还为18岁以下的人提供免费学习茶艺的培训工作,还组织专业茶艺师到小学、中学等地进行展演。

2015年,不但销售茶还传播茶文化的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被选中协办孔学堂新年文化庙会茶文化展演,得到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吴成意说,今年,将在贵阳开6-10家体验店,也是传播茶文化的基地。目前,已在左藏三库设立了一家体验店。下一步,希望能与更多的茶企、茶农接轨,将让公司的茶产品更丰富、更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沈永楼:与茶为伍数十年,一心只做“名优新”


图为沈永楼在介绍加工红茶的经验。

在浙东的四明山深处,有一方被称为“神奇大岚”的热土,大岚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桂冠,更是“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在这方热土上,有着一群“茶人”企业家,在“神奇大岚”茶文化旅游节期间,记者结识了一位几十年如一日与茶打交道的企业家,他就是余姚市四明龙尖名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永楼。

沈永楼回忆自己“茶人”之路的起点,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刚开始种茶,他对技术、管理并不熟悉,得益于余姚市、宁波市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省市的茶叶专家经常来山上指导茶农的茶叶生产管理加工,他认真听取专家的经验,在生产实践中慢慢体会种茶产茶的“门道”。几年下来,无论是茶叶的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还是采摘加工,他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己也全身心地投入到茶业中去。

沈永楼谈起自己“茶人”之路的转折点,还有一个略有曲折的故事,那就是引种“安吉白茶”。“安吉白茶”在省内外打响品牌时,当地出于地方品牌保护的考虑,限制“安吉白茶”的外地引种,沈永楼想把“安吉白茶”引种到四明山还有一定困难。这个引种难题的解决,得益于余姚农林部门的工作人员与安吉方面协调,最终把“安吉白茶”这个茶中“凤凰”引到了四明山深处的大岚种植。

沈永楼欣慰地介绍,刚引种时,他们也没有把握能不能种好“安吉白茶”,引种“安吉白茶”是他生产优质茶的重要一步棋。也许是大岚地处高山这一得天独厚的好环境,他引种的“安吉白茶”品质上乘,口感和香味明显好于平原地区种植的“安吉白茶”。收获季节,他种的“安吉白茶”十分好销。即便在这两年销量和价格普遍走低的市场环境中,沈永楼的白茶都能一销而空,价格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总结了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茶叶品质好打开了市场。

身为一个长年从事茶业的“茶人”,沈永楼意识到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开发茶叶新品种来开拓新的市场。近几年,随着红茶热、保健茶热的兴起,他又摸准市场脉搏,先后开发了红茶、黄金茶新品种,和白茶一样,它们也受到了市场的热捧。记者来到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加工生产新茶。在二楼厂房,沈永楼打开一个门,介绍里面的茶叶正在发酵准备加工上品的红茶。

为了迎合消费者高端的消费需求,沈永楼还开发了“白茶花”这一独特新品种茶,“白茶花”和黄金茶一样都有独具韵味的芳香,可谓茶中珍品。虽然这两种茶产量不高,但价格高、效益好,市场供不应求,开发高端茶让企业尝到了甜头。

在公司,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茶叶加工设备,沈永楼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司经过多年引进先进设备,已经成为四明山区茶厂中生产加工设备最齐全的厂家,先进的设备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的效率和茶叶的品质。2013年,公司获得了“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的荣誉,在去年举办的第9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名茶评比活动中,公司的白茶荣获金奖。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钟广林:从“只喝白开水”到“做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先行者”


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

他是一位茶叶藏家,也是一位茶文化传播者,他叫钟广林,痴迷普洱茶,立志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

只因热爱只做好茶

钟广林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进入茶行业之前,先后从事过制造、装饰、再生资源、房地产等10多个行业。他告诉记者:“2002年的一天,朋友说要去芳村的茶叶市场走走,那时候我只喝白开水,而那时候的广州芳村,已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就是因为那次的芳村之行,让我对茶叶有了了解,特别是初步知道普洱茶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所表现出来的饮用价值跟流通价值,那是大部分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性,普洱茶所特有的魅力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经过进一步接触后,在普洱茶行业资深人士的影响及指引下,也就是在2002年,我以藏家的身份正式投身普洱茶行业。”

钟广林告诉记者,2002年,因为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他就开始以普洱藏家的身份在广州芳村以及原材料源头——云南勐海各茶山进行研究,对普洱茶源头以及原材料了解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经验累积。2007年年初,在广州芳村正式创办了“品正堂茶行”,同期成为了黎明茶厂经销商,正式开始了茶叶的经营,并协助黎明茶厂做品牌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品牌推广及招商工作。到了2008年,经过6年的摸索与反复尝试,并在业内资深人士的帮助下,在黎明茶厂定制了第一款名为“黎明精品”的熟茶。与此同时,推出了业内首款普洱茶试饮装,在产品上市时大力推广及免费派送。这一举措当年在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也是“合和昌小红盒”的前身——第一代试饮装。2009年,又继续研发出三款熟茶——“五福临门”“黎明精品”“黎明精品贡茶”,上市前继续向市场免费派送试饮装,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及好评。

他告诉记者:“这几款产品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坚持出品好茶的信心。也可以说,2007年到2009年这3年,我收获了对产品定位、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市场运营等方面的初步经验累积。2010年,普洱茶市场开始出现了新变化,同时也给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式成立了合和昌公司,并确立了以勐海布朗山作为产品主要原材料产区的初步定位。”

坚持品质传承创新

合和昌逐步形成了董事长决策下的总经办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原材料储备、产品研发、生产为核心的勐海研发生产基地,以品牌运营、配送、体验为核心的广州三大中心。在经营理念上,也逐步形成了“诚信、专注、执着、奉献”的务实经营理念。

钟广林表示:“合和昌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品质作为品牌的发展核心。因此,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坚持品质、传承创新。我觉得,普洱茶企的企业文化形成,跟普洱茶一样,是需要经历时间沉淀跟检验的,合和昌会在坚持品质、传承创新这条发展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以对品质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初衷,致力将中国的茶文化、健康的普洱茶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每位茶友。”

合和昌坚持传播中国茶文化,先后多次举办“藏之有道”论坛、“健康中国普洱北行”论坛、“普洱思享”、合和昌体验日等活动。钟广林告诉记者:“这几大活动的举办一方面推动了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普洱茶是一个朝阳行业。钟广林表示,合和昌将一直致力于茶文化传播,并对下一阶段茶文化推广制定了新的计划:第一,合和昌将继续坚持品牌的四大茶文化特色推广活动;第二,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茶,喜欢茶这样的健康饮品,让年轻一代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第三,通过在俄罗斯市场建立起迈向欧洲乃至全球的茶文化推广平台,为中国的茶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出最大努力。

原标题:

《做茶文化传承的先行者——访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10年前,一把紫砂壶的单价最高也不过几十万元,时至今日,单把紫砂壶的价格已达几千万元。江苏宜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收藏门类,这一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的工艺技术,历经无数艺人的辛勤耕耘,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也是广受追捧的收藏热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紫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逐渐展露出来,日益受到收藏和投资市场的关注。随着紫砂关注度的提升和市场的日渐成熟,紫砂市场潜力股的挖掘也逐渐成型,在理性的市场大环境下,被忽略的老紫砂壶和青年艺人具有创意的紫砂壶越来越受追捧。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2004年,一把顾景舟的紫砂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几万元,最高也不超过10万元,而在2014年,顾景舟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下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截至目前,在几大拍卖公司拍卖纪录中,顾景舟超过千万元成交价的紫砂壶已有10把。显然,顾景舟是紫砂壶界一枝独秀的标杆。然而,与其齐名、同被誉为20世纪“紫砂七老”的其他几位紫砂艺术家——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没有那么抢眼。

在市场上,其他6位艺人的作品价位与顾景舟不断刷新的价格相距甚远。任淦庭擅长紫砂陶刻艺术,他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融于紫砂陶上,与紫砂壶相映成趣。在目前拍卖市场的公开成交价中,其上拍作品都是和其他紫砂大师合作之作,无以衡量其个人艺术价值。其与顾景舟合作的《段泥竹节壶》最近以322万元成交,这一价格更多依托于顾景舟的影响力。

朱可心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其作《松竹梅》3把壶成交价为747.5万元,为艺术家个人最高成交价。蒋蓉是宜兴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个人最高成交纪录为2010年以145.6万元成交的“十一头莲藕酒具”。吴云根的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还保留在2011年以103.5万元成交的紫砂壶《传炉》;裴石民的《三足传炉壶》也是其最高成交价,在2011年以172.5万元成交;王寅春的《朱泥梅花周盘壶》在2014年以132.25万元成交,创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曾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的刘培金以年龄为紫砂艺人分界:出生于1889年以前的为第一代,代表人物是任淦庭;第二代是1890年以后出生的,朱可心是其中翘楚;出生于1909年之后、1929年之前的是第三代,首推顾景舟;1949年以前出生的是第四代;1969年以后出生的是第五代。“第五代挑大梁,第六代在成长。”刘培金如此概括目前的状态。

“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相比,紫砂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紫砂强调创作者的传承关系。”北京荣会艺术机构总创意宋宁颉说。从明到清、从近现代到当代,宜兴紫砂的创作者们从师承到风格都有可追溯的渊源。他表示,紫砂壶价格上涨,并不是外界传闻的资源稀缺,而是紫砂艺术的价值得到认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他们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作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紫砂是门传承的手艺,在已故紫砂艺术家作品日益稀少的情况下,中青年紫砂新秀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轮热点。宋宁颉介绍,中青年紫砂艺人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国家承认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群体;二是那些知名大师培养出的高徒。“关注中青年紫砂艺人,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实力,但还未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紫砂艺术家,被视为继明清老壶、‘紫砂七老’之后的另一大价值洼地。”宋宁颉说。

在刘培金看来,第一、二、三代很多紫砂艺人的壶已经进入“赌”的阶段。“建议中青年收藏家不要参与,最好的收藏对象是同龄人的作品。”在他看来,“年轻的、40岁左右的紫砂壶创作者,其作品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和气质,是紫砂壶发展的新阶段,也有可能成为新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冯立昇也认为,很多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是融合紫砂历史底蕴和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独到之作。“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作品以其良好的题材、创新的制作工艺及独特高雅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突破和创新,但有的工艺还有欠缺,未来有待提高。”

从价格来说,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价格泡沫较小。宋宁颉表示,一方面,市场上的老壶难觅,而且已经上升到天价,当代大师壶的泡沫进一步加剧。而青年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具有大众认可度,且具有一定成长性。“在市场回调时期,我们倡导回归工艺品的实用性,使价格和价值相匹配,让消费者和收藏者有所期待。”

从何寻找价格洼地

宋宁颉表示,他们在选择年轻紫砂艺术家作品时,首先会考察紫砂艺人具有怎样的传承关系,既包括师承关系,也有风格派别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他们更喜欢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具有创新色彩的作品。除了选取那种在造型上追求变化的作品,还会挑选在泥料、装饰、雕刻等方面展开探索的佳作。此外,艺术家人品的考量也很重要,要选那种认认真真研究紫砂壶艺术,不托市、不招摇的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从以下几点确定一把好壶的标准:首先,作品一定是要纯手工制作,而且一定是艺术家本人亲制;其次,要求用原矿紫砂泥作为原料,以保证紫砂壶的密度;再者,注重紫砂壶的器形,壶形要浑厚大气、雍容端庄,弧线过渡自然清晰,有独特韵味,能彰显一定的历史文化品位。最后,艺术家的技艺要精湛,做工要精细,对细节的处理要完美、到位,从而保证整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刘培金表示,紫砂壶的增长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会不会有进步,会不会提高;二是考虑买什么人的壶,在他看来,一把真正的好壶要看3个要点:形态、神韵和气度。刘培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首先是作品的形态优美,合乎自然,看起来舒服;其次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并具有一定的交易性;三是最重要的,要追求价格和价值合理的实现程度。“艺术品是升值还是贬值,是买卖双方,或者说艺术家和收藏者共同的话题,创作者需要老老实实搞创作,与经纪人、中间商、展销商进行配合,不要乱叫价格,既是对艺术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只有平等、合理,才能够共赢、多赢。”刘培金说。

梅芳:从采茶妹到卖茶女惟喜欢


三岁那年,她坐在茶山的大树下,轻摇放在竹筐里的弟弟,看着山上忙碌的身影,看着他慢慢长大。

这是梅芳最初的记忆,至今能闻到山上飘来的阵阵清香。

香自杯中来当念采茶苦

梅芳坐在茶具后面,来回颠倒杯中的水,让空气把温度降下来。从初春毛尖开采,她重复这个动作已过万次。

“水温相差一点点,泡出来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梅芳说,茶艺是个细致活儿,简单又敏感。“相同的茶叶,相同的水温,泡出来的口味都可能有区别,找到一个口感最好的方法,得不断尝试。”

感觉水温合手时,她把杯中水倒入茶具内,茶叶随水起伏翻滚,香气溢出来。滤出茶汤,她依次给大家斟茶:“尝一尝,感觉怎么样?”她生怕把一杯茶泡坏,熟练中带着份小心翼翼。

“泡一杯需要干茶5克,就是五六万个芽头,采茶工要采五六万次,茶叶来自不易,要珍惜。”深知采茶的不易,梅芳对于泡茶便格外地上心,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甚至能用手感觉到85度与90度水温的区别。

晨起露沾衣幕至携茶归

梅芳老家在浉河区游河乡,家中有茶山,童年的记忆里,都是与茶有关的往事。

她三岁多时,父母便带着她和弟弟上了茶山。她坐在茶山上的大树下,旁边是筛茶叶的竹筐,里面躺着几个月大的弟弟。再长大一点,她就开始随父母一起上山采茶。

凌晨5点多,4月的茶山春寒料峭。梅芳和家人一起,提篮携筐往茶山赶。到达山上时已过了近一个小时。

“一天都是在山上,直到快天黑。”梅芳说,为了节省时间,午饭是送上山来,直到日落西山视线模糊,采茶人才会陆续下山。“一天下来,拇指和食指黑乎乎的,都快不能打弯了。”

吃过晚饭,依然闲不下来。筛选、揉捻、抓条、炕茶,没有机器,一道道工序全是人来做,一直忙到半夜。

在梅芳儿时的记忆里,春天的每个周末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偷个懒儿早点睡觉。“那时候的产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卖给亲戚朋友,留一点自己喝。”就这样,茶妹子喝着略苦又甘甜的信阳毛尖,一年年长大。

做茶叶惟喜欢

2008年高考时,因为没有发挥好,20岁的梅芳与大学失之交臂。不想再复习,该找个什么事儿干呢?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最熟悉茶叶,便到一个亲戚的茶店帮忙。5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店里做销售。

2013年,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建立。“当时房租较低,自己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便想自己做。”梅芳和家人商议后,在这里租了个最靠外的铺子,起名”城华茶叶”。

当老板不必单纯卖茶叶,需要做的功课很多:茶叶快开采时,需要招采茶工;采出的茶叶需要在山上盯着炒;炒好的需要分拣;样品需要分类、品鉴;经销商需要维护关系;哪种价位的茶叶畅销或滞销需要总结。

从那年春天开始,守好店门、管好家门、护好山门,成为梅芳来回奔波的固定线路。“整个4月份,非常非常累,但心里很高兴。”梅芳说,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时,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浉河港的四望山、董家河的黄龙寺,梅芳承包了几个山头;在白龙潭三潭附近,她与当地茶农也有合作。“网店销售走低端、拼价格,太水了,我不做这个。”梅芳说,自己的客户比较固定,大多是郑州、广州、濮阳的茶楼,云南也有两家。“他们是真正懂茶、喜欢喝茶的人,跟他们合作了多年,从客户变成了朋友。”

梅芳的店里,常年备了几桶纯净水。“水用得很快,4月份的时候,一天平均用三四桶,现在用得少了,一天也得一两桶。”梅芳说,每天店里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小时候喝茶,感觉入口有点苦,喝下去甜甜的,很喜欢。女孩子大多喜欢喝饮料,我从小养成了习惯,只要有茶从来不喝饮料。”

来店里的朋友和顾客很多,梅芳给大家泡茶,听他们的意见,乐在其中。

树品牌重内质

从一斤百元到过千,梅芳把茶分得很细。除了脱销了四五种,现在还有近三十个品种。“同一个时期采的茶有不同的档次,不同时期采的茶也有区别,不同的炒茶师傅也有区别。分得细,可供挑选的余地才多。根据销售情况、顾客的反馈,脱销的原因是什么,不好卖的又是哪类茶,便于来年做调整。”

从前年开始,信阳毛尖的销售明显下滑。“我们的政府客户很少,影响可为无。”梅芳说,信阳毛尖销售下滑,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品牌价值的原因。“全国都知道龙井、普洱、铁观音,但信阳毛尖出了河南省,名气明显比不上别人。信阳毛尖真的很好,大文豪苏东坡都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为什么现在的知名度越来越小?”

从开店当老板,梅芳学习有关茶的各种知识,看了很多书。“都说信阳毛尖贵,但龙井一斤几千块大家不觉得贵,信阳毛尖一斤一千多就贵了,都是十大名茶,内质上没有什么优劣,但待遇差别真的很大。”梅芳说,究其原因,有曾经报道的毛尖参假、农药残留的负面影响,有信阳毛尖曾经“小浑淡”的弯路,也有宣传推广的力度问题。

目前,梅芳正在思考建立自己的,并在茶叶包装上贴二维码,可供追溯茶叶来源。“我们一年的销量一千斤左右,大山茶占了九成多。量不大,但绝对保证质量和口感。”梅芳说,自己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并不能改变什么,唯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茶的内质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信阳毛尖的好。

邓锋丽:从国企职工到茶企掌舵人


笔者拨通邓锋丽电话时,她正在处理因前些日子下暴雨受灾的一些事,因信号不稳定,采访几次被终止,她一次次接通拨过去的电话,不低不高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语速、清楚的逻辑让人自然地放松,彻底消除了戒备。

她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拥有了不俗的品位;她没有很高的志向,却在温柔的性情下,坚持并踏实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放弃学业为稳定工作,最后仍选择自己创业

1993年,邓锋丽初中毕业,正好碰上父母的单位为了照顾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于是她放弃了学业,在桃源县天台山国有林场,从事出纳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给家里省钱、节约开支,而且这份工作在当时来说算是铁饭碗了。1995年,邓锋丽与桃源县粮站一职工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幸福的家庭,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近乎完美。但在与邓锋丽交谈的过程中,她不断地重复着“人生追求”这句话,声音明显流露出疲惫后的喜悦感。老舍先生曾说过一段话:“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变而不猛的曲折里。”笔者欣赏邓锋丽身上的果断和执着,在舍弃稳定工作后,依然用欣赏和坚持对待生活和自己选择的路。

邓锋丽1998年至2000年停薪留职,与老公一起经营木材加工厂。2005年,偶然机会,邓锋丽与茶结缘,自己独自干起了茶行业,并创建了常德龙茗茶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山野生茶叶,并与风华致远大茶网结缘,成为了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

与茶结缘,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供应商

谈起为什么会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邓锋丽的口吻中仿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顺遂。第一是看中风华致远大茶网的平台;第二是公司领导的格局很高,做事很有规划;第三是公司“互联网+”和“电商”的经营模式也是吸引邓锋丽的亮点之一,她说风华致远大茶网的一些模式可以借鉴到自己的企业当中来。“电商是3到5年的发展趋势,风华致远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创新,推出大茶网,启用O2O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资源,实现共同盈利。”邓锋丽如是说。

她告诉笔者,她现在所经营的茶业公司,生产的是正宗的西安高山野生茶,在价位上是有优势的。至于销量,因为是风华致远大茶网指定供应商,所以销量是没问题的,再就是现在消费者都注重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我公司生产的产品正是这样的。

聊到茶叶的发展趋势,邓锋丽娓娓道来。第一,喝茶的那一代人已老去,而年轻人又没形成喝茶的爱好,致使中国茶消费日渐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卖茶难的一大主因。随着80后、90后成为了社会消费主力军,中国的茶行业也不得不考虑年轻人的茶叶消费特点。所以茶行业掀起了茶叶年轻化的呼声,茶企们越来越多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试图让茶叶消费变得更加时尚,与当代年轻人更加接近;第二,因为茶叶消费的独特性,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于各大电商宣传的好茶始终抱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在网上。而能够提供消费体验的实体店铺引流能力远远比不上网络电商,加上现在日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80后、90后更习惯网络购买,所以实体店铺销量难以大幅度提升。因此茶叶O2O模式渐渐在茶行业兴起。

邓锋丽最后说,中国茶市虽然低迷,但这只是茶行业的自我调整,茶行业仍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以上几大趋势,给我们茶企一些启示,2015年,茶企需加强茶叶消费需求分析,瞄准市场形势,加快结构调整,适应茶市发展变化,重获发展动力。

相信自己的选择,和企业并肩成长

在采访中,邓锋丽向笔者透露,由于工作繁忙,奔波于各地,对家人和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关心甚少,但她聊到女儿,语气中明显流露出喜悦。邓锋丽告诉笔者,女儿的生活非常自律,对长辈非常尊敬和孝顺,小小年纪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强。笔者想,正是邓锋丽的言传身教,让女儿从小具备了这些特质。

对于未来的规划,邓锋丽很务实,把市场做大,稳健踏实地把团队和市场发展起来,不断的完善茶叶的品质,和风华致远的家人们共同成长,发展壮大。

与邓锋丽的交谈过程中,她一再地告诉笔者,她相信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也会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刘起城:从学制茶到电商翘楚 十年造就文化茶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