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第九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日本心茶学会会长仓泽行洋先生。

对于中国茶界来说,这位和蔼的老人也许并不太陌生。大约17年前,他就来过中国。他说,自己和中国十分有缘。一套得体的孔雀蓝和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清癯的面庞上,架着一副半框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谦恭和睿智。

他在大学里教的是哲学与艺术,在他的文化世界观里,中国与日本都有茶文化与禅文化,是同根同源的。他坦言,日本茶道文化是将源于中国的茶道与禅宗思想加以本土化改造,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且衣钵相传,代代流转。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与日本茶道文化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但是‘父母’也可以受到‘孩子’的影响,它们可以相互学习。”

他在北京大学滕军教授所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的《序》中,对“茶道”下了这样的定义:“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生活文化……其后不久茶道传到日本,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深远哲理和丰富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

尽管“茶道”在中日两国是“花开两枝,各表一头”,但在仓泽行洋眼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代表着东方文化。他说,西方文化推崇的是“以人为主,人支配自然”,而东方文化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对东西方文化所占据的地位也表示了担忧:“从500多年前到现在,随着东方文化的式微,世界都是由西方文化在主导着,也使当代许多年轻人受其影响,甚至崇拜。”然而,他相信,世界的未来趋势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文化,而“喝茶就是接近自然最简便的方式。”

我问他如何理解茶与禅,他反问我:“那你觉得禅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禅是找回真正的自己。”

他微笑着点点头说:“的确如此,禅就是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让最真实的自我去生活,去工作。但是,禅它看不见,需要通过茶去‘抵达’,茶是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心静下来。”

Cy260.com精选阅读

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茶一味 精行俭德宜茶


文字实录:

主持人:法师,陆羽的《茶经》说了精行俭德。

宗舜法师:精行俭德,最宜茶。

主持人:我做这么多年茶,我也是秉着这个,最宜精行俭德这句话,我也是很喜欢。

宗舜法师:对。陆羽,他本身就比较特殊,是一个弃婴,然后是在寺院生活长大的,所以他对寺院的生活,对禅者的生活是非常了解的,非常熟悉,所以他把这个精行俭德这四个字拿来提炼,作为对茶的概括,其实跟他受到的禅宗的思想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精行,就禅堂里面坐禅的禅师们,是要放一块心板在腿上,双手扶住,如果要打磕睡,一推这个竹板掉地,咣当一响,立刻警醒,再得振作精神继续坐,所以他这个精行,就是精进修行。

主持人:你甭说我那么喜欢我以为是什么呢?以为是精进的意思呢,精行我以为是精进。

宗舜法师:对。精进的修行。

主持人:还是精进。

宗舜法师:他有一个心板,是一块竹子那么长,正好放在腿上,双手扶在上面,一个是南方,因为禅堂久坐,心火很旺,所以他用双手贴在手心,贴在心板上,能把心火卸掉。

王菁华:就是一个竹子是凉的。

宗舜法师:竹子凉的,在北方就少用,因为北方没有那么热,第二个,他有警醒自己的作用,因为你在打瞌睡,一推,正好那个竹板掉地,所以他就提醒自己要随时的精进,俭德,那就更不用说,僧家从来都是以俭朴为尚,勤俭为尚,所以他说茶性就如同修行人一样,所以说这四个字就是禅者的写照,也是茶的写照。

王菁华:那他这境界很高了。

宗舜法师:是的。

王菁华:就说明陆羽的修为也很高。

宗舜法师:对。

王菁华:是茶圣,只是可惜,我还真有一本《茶经》,但是我真是没有拜读,没读,我现在已经把他收藏了,没读过,因为当时是在武夷山拍戏,人家领导送了一本。

宗舜法师:我觉得全篇读,咱也不必要,但是起码先把“茶之源”那一段,第一章,知道茶的来源是什么?读完这一篇,你就差不多。

王菁华:是的,你这样一说我必须回去好好学习一下,否则我白把那个《茶经》放在那了。但是他这个你看就是,等于是这个禅和茶还真的分不开。

白马非马:辨证看湿仓,广东仓、香港仓不能简单等同湿仓


对于湿仓我们要辩证地看:

一是不要一提到“湿”就谈虎色变

普洱茶的后期陈化其实离不开一定湿度。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茶叶容易放坏,变成湿仓茶。但不能说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都是湿仓茶。许多人认为广东与香港气候高温高湿,其存放出来的茶叶都是湿仓茶。

其实,广东大规模存茶是在干仓兴起的年代,虽然许多人不懂仓储,交了昂贵的学费,放坏了许多茶,但也因此摸索出了广东自然仓的仓储体系。广东自然仓,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专业仓储体系营造的干仓。自然仓有两大代表,广东代表的是高温高湿外部环境下的自然仓,昆明代表的是低温低湿外部环境下的自然仓。

虽然香港也有干仓茶,但其主流是放仓技术,也就是不主张自然存放,要人为深入干预,也不太认同干仓,主张藏茶需要一定湿度。早期,香港放仓技术不成熟,放湿的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港仓放仓技术进入第二代,已经比较安全可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湿,即便湿一点,通过退仓技术,也能退得相对干净。由于香港是普洱茶仓储的源头活水,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一些专业茶商已经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放仓技术,他们放的茶不能片面的说是湿仓茶,他们更愿意称其为港仓茶,他们也不认同港仓等同于湿仓茶。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与大陆普洱茶热相继兴起,大量新人涌进来做茶,以前上不了台面的普洱茶,成为了投资收藏市场抢手货。一方面,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带动了老茶价格飙升,湿仓做假老茶成为一门非常暴利的生意。于是一些投机商人纷纷做起来湿仓茶。另一方面,许多新人不懂普洱茶仓储,而香港的老茶人也不愿意透露专业做仓技术,于是大家纷纷无师自通、道听途说搞起了五花八门的仓储,结果许多茶有意无意地放坏了,成为了湿仓茶。

90年代中期到2006年,是湿仓茶泛滥成灾的时期。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造假好赚钱,新人太多,胡乱存放,将茶叶放坏。

二是湿仓茶也不是完全不能喝

湿仓是指茶叶在高温高湿情况下,产生激烈的微生物作用,茶叶会产生一定霉变。普洱茶后发酵是微生物在主导,由于仓储环境差异大,湿仓跟干仓的菌种会不太一样。有研究普洱茶微生物的专家指出,湿仓里会产生青霉,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害菌。而且市面上湿仓茶很多,许多人喝了,也没发生喝死人的现象。其认为湿仓茶还是可以喝的,但由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要谨慎。

用茶消灭腹部脂肪


有一些茶可有效防止肥胖。茶中含有大量的食物纤维,而食物纤维不能被消化,停留在腹中的时间长了,就会有饱饱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燃烧脂肪,这一作用的关键在于维生素B1。茶中富含的维生素B1,是能将脂肪充分燃烧并转化为热能的必要物质。

用茶消灭腹部脂肪

1、黑茶:可抑制小腹脂肪堆积。一说起肥胖,人们马上会想到腹部脂肪,而黑茶对抑制腹部脂肪的增加有明显的效果。

2、吉姆奈玛茶:有效抑制糖分吸收。医学中,频繁出现的就是这种吉姆奈玛茶。

3、荷叶茶:古代减肥秘药。一种用荷花的花、叶及果实制成的饮料,不仅能令人神轻气爽,还有改善面色、减肥的作用。

4、杜仲茶:可降低中性脂肪。因为杜仲所含成分可促进新陈代谢和热量消耗,而使体重下降。除此之外还有预防衰老、强身健体的作用。

5、乌龙茶:可燃烧体内脂肪。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几乎不含维他命C,却富含铁、钙等矿物质,含有促进消化酶和分解脂肪的成分。

坦洋工夫发源地 福安坦洋村


1371年,福安坦洋村人发现了当地的“坦洋菜茶”。1851年,坦洋村胡氏用该茶首创了坦洋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汤色红艳、滋味甘醇),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

坦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坦洋村内青山绿水常伴,青瓦幽巷可见;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坦洋村虽小,建筑物却异常丰富多样。其中,真武桥、丰泰隆茶行、坦洋炮楼、王家建筑群是坦洋村的标志性建筑物。据介绍,截至目前,坦洋村仍有30余家茶厂,6000多亩茶园,主要栽种本地菜茶、福云6号等茶树品种。

走进坦洋村,仍可见街边大小茶行十余家。到了做茶的季节,在坦洋村下街随处可以看到拣茶梗的老人,虽然他们要戴着眼镜拣茶梗,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速度。

据介绍,在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坦洋街上仅大茶行就有36家。但至今,丰泰隆茶行(位于坦洋村下街)是坦洋村保留最完整的茶行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三层结构,二、三楼做萎凋,一楼做发酵和烘焙。整个茶行楼高十几米,楼宽五十余米,烘焙间可摆放近两个焙笼,是坦洋村象征性建筑和重要的文物之一。

日本茶道用具


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怀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内用具包括草履、圆形座墩、院内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处),用具包括铜锣、水壶、茶巾盆、圆竹刷(搅和茶叶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上善若水,沏茶去开悟


普陀山的全山方丈戒忍法师言:禅,讲的是修身养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以柔克刚,处处能生存;生命若水,便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于下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与渊博;行为修到同水一样能助长万物的生命;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似乎至私而起无私了。茶用水调和,能使人向善,使你知道做人的道理。

沏茶去开悟,我们讲沏茶、品茶,但不能用喝茶。喝为生理需要,沏和品是禅,是悟。茶需要人去悟,才有境界。茶可以帮助人达到那种境界,人需要明白茶的功能。“苦尽甘来”,可以概括出品茶的基本过程。茶的好坏最直接的感受是苦或者甜,第一泡必苦。茶水入口后,先不喝,调与舌底,再咽下,两分钟后,舌底便能感觉出甜味来。茶境界极高,可磨练人的意志。

顾泽军:紫砂也需现代化


紫砂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宜兴紫砂陶工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传承与发展,是紫砂大师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说起宜兴紫砂壶,不得不说绞泥技术。现代紫砂绞泥已发展演变成一种独有技法的紫砂装饰,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经人工揉合、按压、层叠、镶嵌等多种手法绞和而成,再通过拍打泥片,并按要求切割泥片、镶接泥片,直至打好身筒,这样便在壶身上形成不规则却十分自然和谐的纹饰图案,如天际流云、湖光山色、大漠原野等。但绞泥技术成型异常艰难。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泽军擅长绞泥工艺,出生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头阳村一个紫砂陶艺世家,第一把壶就做了6个月,这一行一做就是20多年。

他介绍,绞泥技术唐代就有。紫砂绞泥约出现在明代晚期,宋代的绞泥瓷器比唐代又有了进步,内容更加丰富,技术含量要求更加苛刻,产品更具东方神奇魅力。到明代,瓷器绞泥几乎绝迹、失传。然而,这种濒临失传的瓷器绞泥技术,如今在宜兴的紫砂中重放异彩,且技艺娴熟。

顾泽军并不满足于这些传统技艺的娴熟运用。他时常思索,既然21世纪被认为是新材料的世纪,那么,传统紫砂材料能否在“透气性好,泡茶隔夜不馊”的特性上,向科技保健材料方面再迈进一步?

2003年,顾泽军开始接触到电气石、方解石、麦饭石、木鱼石等水处理材料与紫砂相结合的新工艺,并进行了一些大胆而又缜密的实验。

耐高温的阳起石,打开了他上述实验的突破口。经过半年多反复试验,他集各种水处理材料、辅助材料和中药石煅烧为一体的制品终于试制成功。经权威部门22项检测,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和实质性审查,201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科技紫砂研制的成功,使顾泽军备感欣慰。正如何道洪大师所言:“宜兴紫砂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是民族的,不是个人的”,这一“国粹”的健康发展与发扬光大,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独特乐章。

无我茶会介绍


"无我茶会"是创立于台湾的一种饮茶形式,其创立者为台湾茶文化专家蔡茶章先生等茶人。"无我茶会"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追求的是精神充实,探求的是生活本质,是一种茶人皆可报名参加的有意义的茶会形式。

自1990年5月在台湾首次举行"无我茶会"以来,"无我茶会"的形式受到广泛赞誉,参加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深层次的人文品味文化,愈来愈为人们认知,同时这种形式也日趋国际化。"无我茶会"有如下特点:无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签决定,不设贵宾席、观礼席,但可以有围观的朋友,表现出无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简便,亦没有桌椅的阻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之更为坦然亲切。

无报偿之心。每人奉茶给左边(或右边)的茶侣,但喝到的茶却来自右边(或左边),自己要奉茶给谁喝,或接受谁的茶,事先均不知道,也无法从自己所奉茶的人中获得回馈,这就是无所为的奉茶法,目的在培养人们应"放淡报偿之心".

无好恶之心。每人自行携带茶叶,种类不拘,因茶为自备,每一个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样,如此就可以品茗、欣赏到不同的茶,而无好恶之分,希望大家以一种超然的心情品尝每人带来的茶叶。

无流派与地域之分。茶会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但以"简便"为原则,祛除多余的形式规范,才有足够的心情与时间享受茶会的意境,且不易流为器物的竞赛。

求精进之心。"将茶泡好"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故事先要有足够的练习,否则不论是将自己或别人所奉之茶泡坏了,都会造成别人或自己的困扰,而从品茗不同茶中,可以让自己检讨自己泡得如何,而保持精进之心。如遇到泡坏了的茶,只好以宽容的心接纳。

遵守公共约定。茶会之前,主办人员会发给每人一张"公告事项",说明茶会进行的程序与时间。而茶会进行期间没有指挥与司仪,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进行。

培养团体默契,体现团体律动。每个人将自己所带来的泡茶器具,各自就定位后,就各自的泡起茶来,只见大家默默的泡茶、传递,未见有人交谈。奉茶时不要说"请喝茶",被奉茶者也不需说"谢谢",但鞠躬致意、感谢之心依然需要,如此不但表现出茶道中的空寂境界,且在禁声中培养泡茶速度的团体默契,表现出自然协调之美。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日本心茶会长仓泽行洋:禅需用茶去“抵达”》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