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姚国坤

性别:男

年龄:75岁

祖籍:浙江

个人简介:姚国坤,浙江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

工作经历Cy260.cOM

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部主任、浙江树人大学教授。40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及茶文化研究。姚国坤作为资深的茶学学者,曾经以援外专家的身份,帮助多个亚非国家构建茶叶生产体系,并多次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讲学。

先后主持过部、省级重点课题6项,取得8项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公开出版的著作有《中国茶文化》、《中国古代茶具》、《饮茶习俗》、《中国茶文化遗迹》、《茶文化概论》、《龙井茶》等30多部。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农学会等五个团体授予“80年代以来有重大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因在农业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奖励,并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扩展阅读

要致富 种茶树 要翻身 找庭坤


“要致富,种茶树;要翻身,找庭坤。”这是在宜都市王家畈乡古水坪村民中广为留传的一句口头禅,夸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宋庭坤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的故事。古水坪村平均海拔750米以上,气候、土壤适宜茶叶生长。特别是大丰口一带出产的茶叶因口感清香、回味醇爽而闻名于市内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宋庭坤看到茶园荒芜、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农民种茶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技术培训班,从抽槽施肥、病虫防治到名优茶制作,掌握了全套的栽培技术,并取得了茶叶技术员和加工技师的称职。1989年,他首先拿出1.5亩茶园作试验,获得亩平收入过千元的好效益。周围农民纷纷拜他为师,全村出现了茶园管理热。1990年,他当上了村里的科技主任,被确定为市科技示范户。他将7亩承包耕地全部改种茶叶,并承包了村里20亩茶园。在他的带动下,一组90%的农户将承包耕地改种茶园,实现了人平3亩茶,亩平收入过1200元的目标。

传统的油-包-苕种植模式一经打破,全村种茶热情急剧高涨,茶园由不足400亩上升到了1000多亩。此时,宋庭坤又转向茶叶加工,办起了茶厂,他请来茶叶专家现场指导,研制的“仙女碧峰”茶多次在省市名优茶评比中获奖。1999年,他被群众推选为吉家坪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全市村组合并后,他再次当选为古水坪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他通过算帐对比、典型引路、奖惩兑现等激励措施,带领群众新发展无性系茶叶450亩,使茶园开园比过去提前15天,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村茶园达到了1500亩。2002年初,善于捕捉机遇的他,自费到浙江等地考察,决定新上有机茶项目。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这里气候独特、茶叶质地好,且远离工业污染,适合有机茶的发展。村里迅速投资40多万元,对老茶园进行改造,茶厂新上了设备。2003年,300亩茶园获得了有机茶认证。同时,他在全村组织科技培训,把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落实到家家户户。如今,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有机茶产销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国艳茶厂董事长茶学专家董国艳女士


——记茶学专家、西双版纳国艳茶厂董事长董国艳女士

名门之后,科班出身,传承历史

第一眼看到这位没有任何华丽修饰与多余点缀的平凡女子,谁也想不到她是一家茶厂的创始人,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与茶结缘的女人竟然身出名门,她的身上承载着太多东西。可以肯定的是,她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在她身上,看不到商人的急功近利与浮躁气息。在采访过程中,她多次提到一句话“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也许正是这样的淡定与沉稳,使得她有如今的成就。她就是国内茶学专家、中国十大普洱茶企业家、西双版纳国艳茶厂董事长董国艳女士。

也许董国艳的前世今生,注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追溯至120年前,光绪乙酉年间,大理国文学学士、茶学家董桂得到了光绪亲题的“望重成均”的木匾。十分可惜,“文革破四旧”时候,祖上的诗词集和茶论集被焚毁一空,幸运的是,木匾被董国艳的父亲董世达抢救了下来。分家产的时候,父亲只留下了这块木匾。如今,穿过厚重的历史的时空,金漆斑驳的木匾静静地悬挂在国艳茶厂的茶室里,向来宾和茶友述说着百年茶事的辉煌和沉浮。

冥冥之中上天早有安排,董国艳的命运主线由茶叶来贯穿。她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1995年分配到

董国艳:做国艳精品,创百年茶企


文/董国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女士、先生、朋友们,您们好!

今天是我们“勐海国艳茶厂”开业庆典之日,我怀着无比喜悦,万分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热情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莅临指导,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作为洱海之滨、鸡足山脚下走出来的平凡而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诚信经营,发展至今,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感谢、感激、感恩。

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好政策;感谢西双版纳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办局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普洱茶业界的老前辈、专家的教诲与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茶人、经销商及客户多年来的全力相助与惠顾;感谢我步入社会、人生第一站,我的第二故乡——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拜个早年!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龙年吉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谢谢!

刘祥国:实干发展茶产业


刘祥国(右二)为茶农讲解6家、名优茶基地1.2万亩。年加工绿茶7万公斤、红茶3万公斤。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市场销售逐年扩大,跨区域辐射带动鄂、豫、皖3省9县区46家荼场。实现茶农户均年茶叶增收1500元以上。该公司原料全部来自“古光州”区域大别山高山茶园及施用饼肥的有机茶。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化、清洁化要求生产。

公司坚持按照“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采取资源、资金入股的方式和茶叶初精制一条龙,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办法,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信息等途径,实行订单生产,为成员提供技术、购销、信息等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同时,每年自筹资金60万元,对成员实施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等级认证、统一销售。实现合作社及合作伙伴“八个统一”。公司对社员和合作伙伴的茶叶高于市场价的15%左右收购,确保他们比其他茶农增收。

勇于开创新思路

光州牌信阳毛尖茶,刘祥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国营凌集茶场进行加工工艺的改革并引进机械加工。研发了一套信阳毛尖茶的机制工艺。他将杀青的“生锅”改为滚筒杀青,投叶量大,杀青均匀,更能达到高温快速杀青的效果。确保了毛尖茶的色绿汤清。把“熟锅”做形理条先改用机动小茶把,后又改为揉捻机轻揉、热揉,再用整形机理条提毫。最后用烘干机两次烘干(初烘和足火)。这套工艺把原来的手工“两锅”、“三烘”的费时切难掌握的老工艺改成了全部机械的新工艺,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保证了成茶质量,开创了信阳毛尖茶机械化的新路。这套机械制茶新工艺从上世纪80代开始逐步完善。现在已在潢川、商城、光山、新县、固始等地区普遍推广,是对信阳茶产业的一大推动。用这套机制工艺加工的信阳毛尖茶条形整细圆滑,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郁有板栗香。不会做出“小浑淡”的信阳毛尖茶。这就引领了信阳毛尖茶的回归,把毛尖茶又拉回了大众巿场。老百姓说,这样的毛尖茶可以自己喝,送礼好而且不贵。

他所创制的光州雪芽,人称毛尖茶中的名茶。外形扁平匀直,白毫显露,茶色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高长,有熟板栗香。深得茶叶专家的喜爱,曾作诗贊曰:“信阳毛尖好,名茶出潢川。淮南光州上,复入榜名间。新秀有雪芽,尤喜冷水煎。紧结锋苗秀,品啜浓郁鲜。”就是这个东方佳人——光州雪芽,得到欧美人士的钟爱,来信来函订购。

刘祥国诚信做人,妙手做茶。做人讲义气,不忘老朋友。做茶质量好,物美又价廉。一身茶人精神,勇于奉献,不愧是60年茶亊功勋。

三国时的茶文化


我国史籍中常有“茶能醒酒”的记载,这里的“酲”,或许是醒之误。如果说汉代茶的传播主要还只显于荆楚或长江中游的话,那么,三国和两晋时,江南和浙江沿海的我国东部地区,茶叶的饮用和生产也逐渐传播开来了。

先说三国的史实。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其升为限,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帝,接位前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侯,此内容当记述的是永安三年(260年)以后的事情。因为其接位之初,效法孙权一度曾把京城迁至武昌,以图抗衡和进攻中原,但第二年便迁回建业(今南京),并渐渐变成为骄纵残忍的一个暴君。

三国吴和东晋均定都现在的南京,由于达官贵人特别是东晋北方士族的集结、移居,今苏南和浙江的所谓江东一带,在这一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作为茶业发展新区,其茶业和茶业文化在这一阶段中,自然较之全国其他地区,也就明显更快地发展了起来。

首先从茶的饮用来看,如果说三国江东茶的饮用还主要流行于宫廷和望族之家的话,那么到东晋时,茶便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

书为国粹 茶乃国饮


茶香字美,品茶赏字相得益彰。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视觉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如今,茶道与书法成为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喜爱的艺术。铁观音被发现于古老茶乡安溪,本身就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几百年来,安溪铁观音秉承天、地、人、种四者有机融合,体现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融。安溪铁观音,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支奇葩,其独具的观音铁韵,清香雅韵,独领风骚于茶叶界,“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更是泛出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的写真。

茶道书法交相辉映

中国着名书法教育学家周抚民先生,出生于素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他以博大的襟怀,坦然面对逆境,经受文革的洗礼,十年磨一剑,他一手的狂草,笔惊风雨,纸荡云烟,把中国书法融诗文风韵及喜怒哀乐之情于一炉。老师如竹、如梅、如松的人格魅力,视书法教育为神圣,设馆授徒,传播中华书法,通过对数千名成人和中小学生为期二十多年的实验而创立的“学书当从大字始”学说,为中央教科所列为实验选题,老师高足遍布海内外,使万千弟子皆受恩。

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正是通过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周老师的品德力量渗透在自己的书法艺术里,他的真诚、他的善良、他的博爱、他的严于律己成就了只有他自己才可以造就的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茶文化相辉映,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2012年四月,周抚民老师带着对茶道艺术的向往和安溪铁观音的独特情谊与厚爱,特别是和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多年的忘年之交的特殊情谊,来到了闻名海内外的安溪中国茶都共品论茶道与书道。安溪珍田阁茶庄苏志勇与周抚民因茶结缘不仅是因为爱茶,更是因为二者都有着一颗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之心。

国饮国粹交融渗透

茶叶最早以药用为主,到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论茶,逐渐将饮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后,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共品饮、达升华,正是因为如此,周老师将书法视为一门富有感情的艺术,将感情融入笔端,每书一笔,都透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诚的情感,特别是边品味着安溪铁观音时,在小茶杯中透视茶里乾坤,悠然自得的心境改变着环境,就像一个观自在书者追求着书法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高级评茶师苏志勇认为基于这种书道与茶道、书法与茶韵相结合的文化将成为安溪县珍田阁茶庄发展的动向。

戒骄戒躁志者风骨

周抚民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六岁起习书,但在文革期间因为出身连累,他也驮过煤炭,背过青砖,屡遭批斗打击,不得已搁置墨宝。周抚民圆浑厚实的笔墨,宁静淡泊的情怀,仿佛总是陶醉在“得之于心的山山水水”中,山水相连,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呈现书者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形态。而苏志勇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山沟沟里,直到17岁那年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毅然从军,在部队的两年里,狠抓实打,锻就了钢铁人生。2000年复员后,到厦门成为了一个普通的打工者。然而他却每时每刻都在思索着自己的未来,都在牵挂着珍田——那个山坳里贫穷的家乡。2006年,就毅然决然的做出了回家“创业”的打算,终于在乡贤苏兴茂老师的带领下和安溪县茶叶协会支持鼓励下组建了福建省首个茶叶专在业合作社---珍田茶业合作社,为家乡人民的共同富裕,走出一条致富的道路。

书法艺术同茶文化一样发源于中国,璀璨于东方,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要象征。而书法则以其汉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保留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信息。它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之一,也是一种生命的、情感的显现。它的产生、发展之游历,在我们眼前闪耀着汉民族独特的浪漫情怀。无论是晋人之风流,唐人之严谨,宋人之豪逸,还是元人之超迈,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文人一散怀抱之情趣。当周老师和苏志勇见面的那一刻起,“忘年之交”已经把一个来自80后闽南汉子和一个来自西北的学者深深牵在一起。

超越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也是周抚民老师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和探索。他为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挥笔“龙”的书法艺术,字可谓是书坛一绝,灵动活泼、神韵充盈,用浓墨执笔,绘成躯体,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当然,周抚民老师的书法“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其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使得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便尊称他为老师。

品茶泼墨行云流水

一壶清茶沁心脾,茶与书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源远流长,变化千端。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周抚民老师在品饮安溪珍田阁茶厂传统正味铁观音后,以一种浪人情怀,“以茶代酒”、“吃茶去”“茶禅一味”“以茶会友”感悟生活,领悟生命的意义写下“吟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让铁观音茶乡人谬赞。

安溪铁观音素有清香和浓香之分。清香铁观音属于流行性的轻发酵茶叶,“清汤绿水”就是清香型铁观音最具的代表性了也是适合市场口感的茶叶,其叶中的水份保持也较多一点,口感属于轻淡型的。而浓香铁观音茶要求的半发酵时间较长较重的,冲泡之后的茶汤颜色也比较浓,喝起来的感觉是醇厚甘爽。他们各自采用不同的茶叶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当然,安溪铁观音的加工方法综合了红茶与绿茶加工方法的优点,兼有半发酵与炒制的过程,成茶带有花香、果香,一般称之为“制造香”。周抚民老师在品味安溪珍田阁茶厂高品位“皇赐”清香铁观音和浓香“珍田阁”铁观音后,就把书法家的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了灵感,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心灵自然天人合一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书法大家颜真卿在《春夜啜茶联句》诗中有云:“泛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表现的是当时文人墨客相约同饮、品茗谈艺的饮茶风尚。清幽雅致的客观环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中国着名书法教育家周抚民老师远在古都西安,为了身心在茶香和墨香中陶醉和徜徉,不辞劳辛,千里迢迢奔赴铁观音故乡安溪采风。而对于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周老师在安溪珍田阁茶厂苏志勇的陪同下品茶论道,以“以茶代酒”、“陆纳杖侄”“以茶会友”等佳话及茶与佛教结合而逐渐显现出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去欲、和睦、互敬而共勉,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就像周抚民老师为珍田阁茶厂写的“气腹韵味,浓香持久”一样,安溪铁观音和书法因为茶香和墨香清香宜人、荡气回肠。

书为国粹,茶乃国饮。安溪铁观音茶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书法是“师法自然”的。茶从种植、炮制、包装、饮用,带着自然生态的本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产生了茶道、茶艺,发扬光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笔墨纸砚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制作的,在书写以后,使中国文化得到升华。两者都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互相关联影响。不禁又想到林语堂说的另一句话,“个性的培植是道德的,也是美术的,当中需要学问和雅韵。”试想,茶文化当中如果没有书法和它连接的中国文化的浸润,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同样,书法锤炼犹如泡茶之过程,需慢慢品才有味道。一杯清茶,半本手书,尚能感悟人生。

大益馆馆长吴坤雄新撰剧本赠予家乡丘浚故居


大益馆馆长吴坤雄向家乡海口丘浚故居旅游点赠送自己撰写的剧本《秀才丘浚》3000余册,向往来瞻仰先贤的旅客朋友免费发放。剧本《秀才丘浚》讲的是手无寸铁的秀才丘浚不畏强暴,用他的聪明才智和渊博学识斗赢镇台公子傅国才和道台爷薛见山,救出民女张京妹捍卫了自我尊严的故事……

丘浚,字仲深,号琼台,谥文庄,海南省琼山县(现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古称古城西厢下田村)人,生于1418年,卒于1495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丘浚考中二甲进士第一名,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明天顺年间兵乱,因向大学士李贤献用兵之策,被英宗皇帝嘉奖。在京任职40余年,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先任侍讲,参加编纂英宗实录,后升侍讲学士,又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至耄耋之年右眼失明,皇帝仍不恩准他乞归之请求,直至病逝于任上。

丘浚为了安邦治国而读破万卷书、磨穿千层砚的远大志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吴坤雄老先生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吴老先生学习丘浚读书、做人,教育后代更是以此为榜样。为了让丘浚的精神永世流芳,他撰写剧本把丘浚介绍给读者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使大家能了解丘浚从他身上受到启迪和鼓舞,敢于立下“遥从海外数中原”的雄心大志,刻苦学习,勤奋向上,能成为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

对话"茶博士":姚福金告诉你如何采茶


又到一年春茶飘香时,今天起桐庐县瑶琳镇等地将进入忙碌的采茶期,62000亩春茶在茶农的指尖间“任性落户”。但如何采春茶,怎样采春茶才能保证茶叶的高品质,笔者特走访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站,与“茶博士”姚福金就今年桐庐的春茶采摘进行了访谈。

笔者:请问姚站长,繁忙的春茶采摘期就要来了,春茶采摘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姚站长:第一、各地春茶采摘时间因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各方面影响而有不同,开采一般在这个时候到4月上中旬,就是要当茶叶的新芽发芽达到制作名优茶标准,比如“雪水云绿”要达到单芽(即有10~15%的新梢)即可开采;一般像绿茶比较好的就是明前茶(即清明节之前)、谷雨茶(每年4月19日~21日视为谷雨)这两个节气,具体时间跟气候有关,如果这期间倒春寒等因素降温,可能就会晚一些。象今年这样的气候环境,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这种天气现象了。

第二、做到及时采。“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并做到分批多次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

第三、人工手采时,应尽可能把对夹叶和生长不正常的芽叶采下来。幼年茶树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轻采养蓬”;成年茶树“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采摘时切忌用指甲掐下茶叶,也不可用手捏紧茶叶。

第四、每种茶的采摘时间都关系着茶叶成品的质量。一般来说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笔者:那桐庐名茶“雪水云绿”是怎么做的呢?

姚站长:为保证“雪水云绿”产品的品质,对鲜叶的采摘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上百个关键控制点。要求只采清明前后的单芽头,而且采摘时只能掰,不能掐,雨天和下午一般不提倡采摘,如遇雨天了,采摘回来要及时摊青晾干。一斤“雪水云绿”干茶需要4万-5万个左右芽头,要1.5个劳动力采一天才能完成,因此,极其珍贵。

针对今年的茶叶产业,笔者同时还走访了县农业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就今年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谈了几项活动:

一是培育一批高效基地。围绕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市场体系、文化内涵“四有”标准建设,培育新合“雪水云绿”高效生态、瑶琳无性系良种茶园等四大基地2万余亩,分水保安白茶基地5千亩,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6万余亩。二是进一步发展“天尊贡芽”名茶产业,建设钟山歌舞“宋家山御茶园”,挖掘桐庐茶文化历史,同时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也对天尊贡芽生态区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三是突出茶文化主题。今年将在4月20日“全民饮茶日”期间在叶浅予纪念馆广场开展免费品茶,举办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四月底和五月初,邀请专家(学者)参观桐庐千亩茶叶基地,请专家(学者)为桐庐茶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组织好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和采风活动,以增加和扩展桐庐茶文化内涵,提升桐庐茶品牌影响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姚国坤》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