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藏茶是中国茶的典型代表,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形成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魅力。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嗜茶如命他们同样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文化......

追溯藏茶:茶马古道的繁荣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

古代贸易通道,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藏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陆路通道,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舌尖上的藏茶

藏茶主要产于雅安,雅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茶树出众的品质。那么藏茶的养身功效仅仅是源于茶树产地的特殊吗?它的选料与工艺,与其他种类的茶叶相比是否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成熟的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藏茶原料的选择,与其他茶叶不一样,不是寻常的一茶一叶,而是选取带着茶梗的三四片茶叶,叶片成熟、营养丰富,与精细的嫩芽相比含有更加丰富的粗纤维。用这样的原料制作的茶能促进饮用者的肠蠕动,更可以吸附油脂,对于以高脂肪食物为主的牧区藏族百姓,这样的茶叶可以补充他们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素,帮助分解和消化油脂。

藏茶的特色加工流程

藏茶的加工工艺包含32个以上加工程序,主要为“成熟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压型”等工序。

茶叶在发酵期内通过微生物降解、氧化聚合等多种理化因素,使茶中的强刺激性物质消失或纯化,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而其它茶类的制作工艺多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专设,相对简单,不像藏茶这样漫长复杂的制作周期。

品赏藏茶有四绝

“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藏地其他茶饮

酥油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初饮酥油茶,很多人可能不习惯这种味道但对藏族同胞来讲酥油茶的美味口感是不可替代的,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有一种特殊的回味。酥油茶不只好喝,还有很多好处:缓解高原反应、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甜茶:悠闲生活的“慢节奏”

甜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甜茶,其主要原料为牛奶,红茶和白砂糖。甜茶前身据说是英式红茶19世纪由英国人带来。

甜茶呈不透明的乳黄色,由红茶熬汁,加入牛奶和白砂糖充分搅拌而成,略稠,浓香扑鼻。

在拉萨,喝甜茶是“慢拉萨”悠闲生活的缩影,都说西藏的生活节奏慢在茶馆中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慢”。

清茶:最简易的大众饮品

清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恰汤”在藏语中意为“茶汤”,“恰汤”所需的茶叶主要来源地为四川雅安等地的砖茶,藏族群众将砖茶放入水中长时间熬煮,经过过滤后将从茶叶中浓缩的茶汤保留并储藏,“恰汤”的制作很简单,只需在烧开的热水中兑入少许的茶汁并加入适量的食盐就完成了,如果在茶碗中放入些许酥油并倒入清茶这也是酥油茶最简易的制作方法。

饮茶习俗

藏族人喝茶从娃娃抓起

藏区小孩从小就要养成一些,与茶有关的习惯,比如煮好的茶必须先要斟献给父母和长辈敬茶的时候要用双手捧碗,为别人斟茶的时候不拿壶的那只手要手心朝上,藏族人待客十分讲究,有客人来家里一定要煮茶敬客。

藏区的牲畜也“喝茶”

在藏族牧区的习俗中,喝剩的茶叶渣也不会直接扔掉,藏族认为茶能添畜力所以会把茶叶渣添在草料里饲喂牛马,在很多农区春耕之前也会将茶叶、糌粑、酥油拌给耕牛吃农民认为这样牛耕地就更有力气。

养身小知识

藏茶的养生疗效自古相传,可喝惯了清茶的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藏茶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功效,可谓养生保健的古方特饮。

①抗氧化功效;

②降低三高,抑制动脉硬化功效;

③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功效;

④调理胃肠和改善代谢功效;

⑤解毒和优化水质功效;

⑥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中国西藏网综合/李雅妮)

古人云:“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藏茶是中国茶的典型代表,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形成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魅力。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嗜茶如命他们同样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文化......

追溯藏茶:茶马古道的繁荣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

古代贸易通道,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西藏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陆路通道,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

舌尖上的藏茶

藏茶主要产于雅安,雅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了茶树出众的品质。那么藏茶的养身功效仅仅是源于茶树产地的特殊吗?它的选料与工艺,与其他种类的茶叶相比是否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成熟的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藏茶原料的选择,与其他茶叶不一样,不是寻常的一茶一叶,而是选取带着茶梗的三四片茶叶,叶片成熟、营养丰富,与精细的嫩芽相比含有更加丰富的粗纤维。用这样的原料制作的茶能促进饮用者的肠蠕动,更可以吸附油脂,对于以高脂肪食物为主的牧区藏族百姓,这样的茶叶可以补充他们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素,帮助分解和消化油脂。

藏茶的特色加工流程

藏茶的加工工艺包含32个以上加工程序,主要为“成熟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压型”等工序。

茶叶在发酵期内通过微生物降解、氧化聚合等多种理化因素,使茶中的强刺激性物质消失或纯化,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而其它茶类的制作工艺多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专设,相对简单,不像藏茶这样漫长复杂的制作周期。

品赏藏茶有四绝

“红、浓、陈、醇”。“红”指茶汤色透红,鲜活可爱;“浓”指茶味地道,饮用时爽口酣畅;“陈”指陈香味,且保存时间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浓厚;“醇”指入口不涩不苦、滑润甘甜、滋味醇厚。

藏地其他茶饮

酥油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初饮酥油茶,很多人可能不习惯这种味道但对藏族同胞来讲酥油茶的美味口感是不可替代的,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有一种特殊的回味。酥油茶不只好喝,还有很多好处:缓解高原反应、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甜茶:悠闲生活的“慢节奏”

甜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甜茶,其主要原料为牛奶,红茶和白砂糖。甜茶前身据说是英式红茶19世纪由英国人带来。

甜茶呈不透明的乳黄色,由红茶熬汁,加入牛奶和白砂糖充分搅拌而成,略稠,浓香扑鼻。

在拉萨,喝甜茶是“慢拉萨”悠闲生活的缩影,都说西藏的生活节奏慢在茶馆中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慢”。

清茶:最简易的大众饮品

清茶。来自甘孜新闻网

“恰汤”在藏语中意为“茶汤”,“恰汤”所需的茶叶主要来源地为四川雅安等地的砖茶,藏族群众将砖茶放入水中长时间熬煮,经过过滤后将从茶叶中浓缩的茶汤保留并储藏,“恰汤”的制作很简单,只需在烧开的热水中兑入少许的茶汁并加入适量的食盐就完成了,如果在茶碗中放入些许酥油并倒入清茶这也是酥油茶最简易的制作方法。

饮茶习俗

藏族人喝茶从娃娃抓起

藏区小孩从小就要养成一些,与茶有关的习惯,比如煮好的茶必须先要斟献给父母和长辈敬茶的时候要用双手捧碗,为别人斟茶的时候不拿壶的那只手要手心朝上,藏族人待客十分讲究,有客人来家里一定要煮茶敬客。

藏区的牲畜也“喝茶”

在藏族牧区的习俗中,喝剩的茶叶渣也不会直接扔掉,藏族认为茶能添畜力所以会把茶叶渣添在草料里饲喂牛马,在很多农区春耕之前也会将茶叶、糌粑、酥油拌给耕牛吃农民认为这样牛耕地就更有力气。

养身小知识

藏茶的养生疗效自古相传,可喝惯了清茶的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藏茶还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神秘功效,可谓养生保健的古方特饮。

①抗氧化功效;

②降低三高,抑制动脉硬化功效;

③抗辐射、抗突变、抗病毒功效;

④调理胃肠和改善代谢功效;

⑤解毒和优化水质功效;

⑥全方位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中国西藏网综合/李雅妮)

cy260.com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苦、涩”缘何化不开


普洱茶的“苦、涩”缘何化不开

月光白——佳人如月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这里“不能化”的意思是指苦涩后不会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像古树茶,苦涩味消失的很快,马上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

喝茶应该使人解渴、生津的,品茶应该使人舒服、愉悦。但这都需要茶喝下去后,停下来去感觉。有些茶会使人越喝越口干,又苦又涩,甚至有胸闷、心烦、不舒服的感觉。茶不化的苦涩到底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茶树的生态说起,根据我们这些年在茶山的考察,我们先甄别茶树的生态,有原生态的古茶园;有新开发的茶园;有台地茶园;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有没有的。在茶园里,我们摘茶的鲜叶品尝,发现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苦涩不能化,有胸闷、心烦的感觉;原生态的古茶园,苦涩能化。再细品,发现前者的苦是死的苦、实的苦,后者(生态古茶园茶)是凉的苦、开的苦。两者的苦是不一样,前者不能化,令人不舒服;后者能化,令人舒服。前者的苦是来自化肥、农药;后者的苦是来自茶的本身。喝这两种茶时,入口时两者区别不大,特别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得开,但停下来,留口的感觉很多人都能分辨出来。

莞藏普洱的藏量与优劣势分析


莞藏普洱的藏量与优劣势分析

目前,普洱茶行业内关于莞藏普洱茶的藏量没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数据,大都是估计,低估的认为在30万吨左右,高估的在60万吨以上。这个藏量里面不完全是普洱,还包括各种黑茶,甚至有的专业茶仓是所有茶类的茶全部都收藏。

据当地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民间囤茶量超过30万吨,其中普洱茶每年囤茶量占云南普洱茶产量的五分之一,黑茶囤茶量占湖南黑茶的六分之一产量。综合各种数据来分析,莞藏普洱存茶量被有意无意之间夸大了,里面不说有很大水分,至少有障眼的泡沫。我们按照最大限度来评估,普洱茶存量在总量的五分之四,其他茶类占五分之一,那就是24万吨左右。可能吗?2000年以前,云南普洱茶产量有限,主要销往香港并转售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莞藏普洱当时刚起步,来源渠道不畅,认知度低,总量相当有限。能否有几千吨,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从2000年以后至2007年,普洱茶产量从万吨上升到十万吨,按中间值来算,七年能有七万吨,都不得了了。2008年以后产量又跃到万吨级,这几年又过十万吨,还按中间值算,八年有八万吨,顶到天上了。这都不算普洱茶产量一直存在的数字虚报问题。三个期间莞藏普洱相加,总量不过十六万吨。

据《东莞茶仓白皮书2015》一书中提供的大茶仓代表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岁月知味东莞仓储基地、龙门茶仓给出的数据,以及实地调研了解的数据,相加之后大致在2.5万吨。实际上可能还没有这么多,都是正规的公司,一查税务部门的数据会更清楚。加上东莞当地11家茶叶交易市场7000多家商户,以及散户藏茶。莞藏普洱总量超过16万吨的可能性极小。换句话说,出自于商家的宣传等等原因,莞藏普洱茶量被夸大了,甚至于造成了普洱茶行业的恐慌心理,唯恐上游开仓放茶,结果像是堰塞湖一样水淹普洱茶行,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莞藏普洱要放仓,也得有下家接盘。实际上更加对此忧虑的恰是莞藏茶拥有者。

近年来,虽然频频打出“南茶北销”之类的口号,实际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有待日后市场验证。实地调研,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莞藏普洱既有优势,又有不足。正是后者对前者的掣肘过大,导致莞藏普洱的优势始终没有彻底显现出来。

莞藏普洱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入手早。在大陆的普洱茶收藏中领风气之先。在东莞双陈普洱考察期间,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的助理襄先生的一番话引人关注。90年代初期陈永堂先生在广州芳村大肆收购普洱,动辄就以百件为单位收货的时候,莫说别人,就连自己的助理都不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初也跟着一样买一件,真要是买,估计卖家也就送了,现在也是一笔财富。像陈永堂先生这样富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其实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现在更是建立起来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已经在全国授权加盟开设了80多家店面,事业发展得相当不错。

二是藏量大。号称东莞藏茶第一蔡金华先生,藏量宣称在6700吨以上,价值30多个亿。在天得参观期间,深感震撼。翻仓都要叉车来进行,藏量丰富。

三是专业化程度高。在东莞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参观考察。专业化的管理,科学的存放化。库房里甚至专门放有轻音乐。有点儿给奶牛听音乐的意思。

四是进行金融化的尝试。在东莞昌兴存茶考察,据方晶超副总介绍,昌兴与银行进行了深度合作,在茶叶质押贷款、茶叶证券化交易等方面试水市场,不啻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莞藏普洱茶的劣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仓储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东莞考察期间,仅以走访的几家代表性的专业大茶仓来看,每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但综合到一起来看,短板就显现了出来,各说各的话,各藏各的茶,就是统一不起来。这无形中为莞藏普洱走出去设下了障碍。当地行业间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尤其是除了专业化的大茶仓之外,尚有数以千计的茶商仓,数人万计的私人茶仓,更是面临这个问题。在双陈普洱茶仓参观期间,遇上了当地几位私人茶仓的老板也慕名而来参观,对比之后相互开玩笑:“我们自己的茶,是不是已经存坏了?”无意中透露出私人藏茶的忧虑。其二是莞藏普洱的标准。正如同当地人坦言:“我们东莞人收藏,不管是茶、阿胶、花胶,只要放不坏,就不怕!低谷时买进,高峰时卖出!”话虽如此,实际上伴随着普洱茶行业认知的深化,早已经不复当初了。

从90年代初至今,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仿冒茶品的大量存在,这个有相当数量存量,就此放任不管,或者是在进入流通领域时引起政府监督部门的追责。还有在2000年以后,伴随市场的火热,各种炒青绿茶、烘青绿茶都混入到普洱茶流通领域,至今依然存在。

我们见到了专业化大仓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仓储,但对于广大茶商仓、私人仓的调查仍然阙如。更多的人对此怀有疑虑也在情理之中。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莞藏普洱老茶存在内部的博弈,外在的认可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解析普洱茶苦涩味“化不开”的原因


解析普洱茶苦涩味“化不开”的原因

茶通常都会有苦涩味,这里“苦涩不能化”的意思是指苦涩后不会甘甜,苦涩长时间停留在口腔。好的茶苦涩能化,并回甘、回甜,越好的茶化的越快,回得越快,它那种“苦”是苦凉的、打开的。像古树茶,苦涩味消失的很快,马上回甘、回甜,而且甘甜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令人感觉舒服、愉悦。

喝茶应该使人解渴、生津的,品茶应该使人舒服、愉悦。但这都需要茶喝下去后,停下来去感觉。有些茶会使人越喝越口干,又苦又涩,甚至有胸闷、心烦、不舒服的感觉。

茶不化的苦涩到底是什么呢?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茶树的生态说起,根据我们这些年在茶山的考察,我们先甄别茶树的生态,有原生态的古茶园;有新开发的茶园;有台地茶园;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有没有的。

在茶园里,我们摘茶的鲜叶品尝,发现有施化肥,喷洒农药,打除草剂的,苦涩不能化,有胸闷、心烦的感觉;原生态的古茶园,苦涩能化。再细品,发现前者的苦是死的苦、实的苦,后者(生态古茶园茶)是凉的苦、开的苦。

两者的苦是不一样,前者不能化,令人不舒服;后者能化,令人舒服。前者的苦是来自化肥、农药;后者的苦是来自茶的本身。喝这两种茶时,入口时两者区别不大,特别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分得开,但停下来,留口的感觉很多人都能分辨出来。

以茶入膳,教你如何“吃茶”?


以茶入膳,教你如何“吃茶”?

虽然说,我们的茶友们遍布五湖四海,但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我们都一定会做同一件事情——举家团圆,吃团圆饭。您打算吃什么?不妨来几道特色茶膳吧!既美味又健康,绝对范儿十足!

请问:什么是茶膳?

茶叶作为饮品早已风靡世界,但作为配料入菜却很少有人知道。

事实上,茶入菜也不算是新鲜事,中国古代《茶赋》中就有记载:

茶,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

由此可见,茶叶不但能给菜肴带来独特的香味,还有解腻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奉上几道茶膳,赶紧学起来让您的合家团圆饭与众不同,茶香满溢!

绿茶宜与口味清淡的菜搭配

西湖龙井、碧螺春和桂东玲珑茶等绿茶未经过发酵,茶叶嫩而香、口感好,适合烹制清新淡雅的菜肴,如龙井虾仁、碧螺春蒸鲫鱼、绿茶藕片等等。

乌龙茶适合与油腻的菜肴搭配

乌龙茶属于一种半发酵茶,其香气浓烈持久、甘醇爽口,且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也适合与油腻味浓的菜肴搭配,比如香酥观音鸡、柠檬茶香鹅脯等等。

普洱茶适合与口味色泽重的菜肴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普洱茶口感偏苦、涩,适用于口味重、色泽重的菜肴,可以去腥解腻。如普洱茶炖仔排等。

在六堡茶故乡以茶会友


在六堡茶故乡以茶会友

“80后”六堡茶制茶人年轻有想法,深爱六堡茶。上周,六堡茶的故乡—梧州市,举行2014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六堡茶交易会,来自全国各地、天南地北的六堡茶友相聚在桂东历史名城梧州,以茶会友,畅言喝茶心得。“80后”制茶人致力恢复古工艺来自梧州本地的年轻“80后”、六堡茶制茶人徐小敏,是此次茶友聚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她来自茶叶世家,从爷爷那辈开始,就用扁担挑着茶叶吆喝卖茶;而她爸爸,则在90年代首先开起了梧州第一家私人茶庄;到了她,更是用3年时间开了3家茶叶店、1家六堡茶体验馆以及一家六堡茶厂,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徐小敏更乐意和大家聊的是她正在努力恢复的六堡茶古法制茶工艺,例如传统双蒸双压。双蒸双压按字面理解即为蒸2次,压2次。是指用热蒸气把六堡毛茶蒸软,之后放在木箱或木桶中?压,约24小时后晾置后再复蒸第二次,最后把茶叶踩笠入箩或压成砖饼等就可以晾干、陈化,等待出仓。“双蒸双压后的六堡茶普遍没有涩感,更为醇和,入嘴舒服。但因为繁琐麻烦,如今这项工艺越来越少人使用。”徐小敏说。如今她制作的六堡茶坚持保留这些繁琐的古法制茶工艺,甚至包括烧柴火给鲜叶杀青、陈化至少1年以上等,为的就是还原传统六堡茶的真正好滋味。东北茶友跨越千里为茶来苗女士堪称此次茶会中最有心的茶友。因为她来自黑龙江大庆市,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梧州为的就是六堡茶。茶会上,苗女士一边品茗一边说起自己和六堡茶结缘的故事。多年前苗女士出差南宁,结识了一位卖茶的姑娘。临走前姑娘送给她一箩广西六堡茶,但因为六堡茶特殊的陈味以及黑不溜秋的模样,她并不喜欢,甚至不愿泡来喝。直到去年无意中翻出了它,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了冲泡。接下来的事,大家可以猜得到了。透亮如油的汤色,入嘴甘甜醇厚的口感深深打动了她,而最让她感到神奇的是,喝了六堡茶之后,她身体的小关节部位明显冒汗,随后身体舒服轻爽了很多。苗女士上网寻找关于六堡茶的资料后才了解到,原来陈年老六堡茶有很好的祛湿作用,很适合当下普遍亚健康的都市人。“现在在大庆,很多朋友都被我带动喝上了六堡茶,而且也普遍觉得身体舒服,感觉很好。”苗女士最后说,此次来梧州就是希望能多了解六堡茶,并将更多好的六堡茶带回。东莞茶商清仓去囤六堡茶茶会上还有不少茶商,他们的爱茶故事也很有意思。来自肇庆的一位茶商因为喝了六堡茶成功减肥十多公斤,所以现在更爱六堡茶了。梧州本地一位茶商专注在互联网上卖六堡茶,现在他卖六堡茶的销量在淘宝网上已位居前三名之列。最“夸张”的还是一位来自东莞的资深茶商。他卖茶十几年,过去喝的卖的都是普洱茶,在接触了解六堡茶之后,他“喜新厌旧”了,把自己多年库存普洱茶清仓处理,回笼资金后全部用来入六堡茶边卖边喝,用他的话说就是“有六堡茶陪着自己慢慢变老,就很好了”。因为手中一杯茶,结缘天下爱茶人,这种感觉真是奇妙又美好。南国早报茶友QQ群:224328597欢迎广大茶友入群交流,共享茶趣!

蓝铁以创新致敬蓝印经典 以“润活发酵技术”推进熟茶发酵新高度


蓝铁以创新致敬蓝印经典以“润活发酵技术”推进熟茶发酵新高度

润元昌一种名为“润活发酵技术”的发酵专利,即将重磅亮相广州春季茶博会,同时带着新品蓝铁要跟大家见面!蓝铁——以“润活发酵技术”为支撑,在保持茶叶原有活性的基础上,口感也更能呈现出“润”的滋味!

有茶友看到蓝铁这个名字,便会联想到曾经的一款经典:蓝印铁饼。

重温蓝色记忆

此图来自网络

“蓝印铁饼”50年代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在当时,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

从上个世纪至今,在多茶友心中,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动,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收藏者的一份执着。

润元昌蓝铁,正是以蓝印铁饼的口感作为模板进行开发的。润元昌蓝铁的口感润滑,浓稠,层次感强,回甘显著,是一款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精品熟茶。

以创新致敬蓝印经典

润元昌蓝铁,从形态、工艺、口感上看,无不展现着”微创新“的力量。

从蓝铁的外形看:铁饼外形线条分明利落,整体美观大方,展现了融合现代设计元素的美感。

在过去,铁饼因在加工成饼时的模具外部压力较大,成形后较一般的茶饼更坚硬,不易撬;润元昌以独创的压饼技术,精准控制压力使茶饼压制的松紧程度适中,更符合现代普洱茶的需求,是对传统铁饼工艺的再创新和改良。

目前市场上的铁饼形态的普洱茶品并不多,以熟茶制成铁饼,更是少之又少,在这一点上,蓝铁的出现能够满足一批对铁饼有情怀老茶客的需求。

蓝铁以“润活发酵技术”为强大支撑

在市场中,大部分熟茶采用低端原料发酵,缺乏精品;发酵粗制滥造,缺乏专业人才参与研发,缺乏精细化控制;大多数熟茶以发酵严重过熟,来掩盖原料的先天不足,导致成品只有甜味,茶汤淡寡,滋味感层次感享受感欠缺。

相比普通熟茶呈现的水性差,无活性,润感差,享受感差等状况,润活发酵的目的是:让熟茶更具润感,更有活力。

在原料的选择上,蓝铁以布朗山高海拔大树春茶发酵,并拼配有部分甜茶,选料精细,其协调性及层次感更强更明显。蓝铁属偏生发酵的熟茶,其口感上,具有“老生茶”的魅力风味。

每款值得珍藏留恋的茶都拥有一段辉煌的历史。真正的好普洱是世间爱茶者的追求和梦想。做茶人,也是造梦人。

制茶企业,既要有发扬制茶优良传统的决心,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量,才能在中国茶产业的复兴进程中把握发展新机遇。

用春茶等精品原料,通过专业人才有态度、有行业使命感的长期研发,发酵出有享受感的高端熟茶,是润元昌的熟茶品牌目标。

再来说说“武侯兴茶”与“以茶治边”


再来说说“武侯兴茶”与“以茶治边”

云南民族先民虽然很早就懂得使用茶叶和种茶,但真正开始大规模种茶应该与“武侯兴茶”有关,经过多方面的历史研究和调查考证来看,“武侯兴茶”的史料记载虽然多数源于传说,但大体是可靠的。

史书中关于武侯兴茶的记载很多,最早的见于南宋李石《续物博志》载:“云茶山有关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今夷民祀之”。

据《云茶大典》中记录,此后的1807年,清·师范《滇系·山川》:“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皆多茶树。六茶山遗器孔明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其民。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传为武侯遗种,夷民祀之”。

在云南茶叶记载史料中比较权威的清·阮福《普洱茶记》也曰:“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采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

除史料外对孔明兴茶的研究,近些年经过大量学者的研究认为:古之南中、今之云南省境内,还存活着许多树龄千年以上的古老茶树,证明孔明南征因地制宜教民种茶,发展经济,以资钱粮是可信的。

此外,孔明深知处理民族关系,要讲团结、和睦相处,向各民族灌输茶文化,饮茶敬茶,以此来潜移默化各民族向和平文明转化。孔明借茶教化,“以茶治边”,以达到治国安邦、长治久安的目的,把茶文化与政治巧妙结合,可谓用意深远。(注:2018年第24篇《云茶大典》节选。)

以空杯心态,深入了解安化黑茶


什么是空杯心态?就是不要骄傲自满,而是先把自己当做一个“空着的杯子”,这样才能装下更多的知识和学问。

有的朋友自认为对茶很了解,其实中国六大茶类,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我们想要学习更多安化黑茶的知识,需要放空自己,放下成见,以空杯心态,慢慢了解。

安化黑茶是六大基本茶类之一,属于后发酵茶,主要产品以茯砖、黑砖、花砖、青砖、湘尖等产品为主,在古代,一部分内销山西、陕西、甘肃、绥远、宁夏、新疆、西藏、蒙古等地,一部分加工制压成砖,除内销西北各地外,还外销苏俄,特称“砖茶”。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856年)的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曾列为朝廷贡品,明嘉靖三年(1524年)就正式创制出了安化黑茶。至16世纪末期,安化黑茶已位居中国领先地位,万历年间被定为官茶,大量远销西北。

2010年04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化黑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环境

安化黑茶,因产自湖南安化县而得名。陶澍诗云:“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安化古称梅山,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麓,资水中游。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旱土和庄园”山区,宋代建县时,茶树已“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其处于神秘北纬30°和地球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附近。

安化境内群山连片,丘、岗、平地分布零散,山体切割强烈,溪谷发育,水系密度大。茶园土壤以酸性和弱性为主,氮、钾等有机质含量丰富。安化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严寒期短,茶树的生长期长达7个多月。

安化境内有占全球85%冰碛岩地貌,冰碛岩称作“长寿石”、吉祥石。安化县冰碛岩层厚度、规模和岩石质量均称“世界之最”,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

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茶,使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2ppm,是全国茶叶含硒平均值的两倍,世界茶叶含硒平均值的7倍,为适度“富硒茶”。冰碛岩这种6亿年前冰河世纪的遗迹是形成安化茶叶优良品质不可复制的地理环境条件。

生产情况

2013年,安化县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近60亿元,茶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湖南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连续五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十强,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2014年,安化茶叶三大公共品牌估价达28.8亿元,其中:安化黑品牌评估价值达13.58亿元。

2014年,安化黑茶加工量4.95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

2015年,安化县拥有茶园面积1.7万公顷,茶叶加工企业98家,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2014年全县茶叶加工量近5万吨,综合产值78亿元,连续6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10强,连续两年全国综合排名第3,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1,产量、产值连续10年实现持续增长。

产品荣誉

2008年,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安化黑茶入选上海世博十大名茶和湖南省十大茶品牌。

2010年04月0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化黑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安化黑茶被评为中国最具带动力和最具传播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才有喝不完的好茶。“空”是人生最高境界,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

以空杯心态了解安化黑茶,相信你也会爱上它。让我们以黑茶作伴,与岁月相拥,空杯心态,笑看人生。

以茶传情 小金沱普洱茶成情节人送礼新宠


以茶传情小金沱普洱茶成情节人送礼新宠

2013年的春节在喜气洋洋的年味中还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爱的气息。2月14日浪漫的节日自然少不了传情达意的礼物,玫瑰花、巧克力、玩具等情人节“老三样”已被情侣们所厌倦,作为国饮的茶叶开始与情人节沾上了边,并掀起了一股以茶传情的热潮。这其中,七彩云南小金沱系列普洱茶以精致的造型、蕴含绵绵的爱意,成为情侣间送礼的新宠。

浓情蜜意的情人节总是让情侣们的爱意更加浓厚,一个充满新意与爱意的情人节足以让情侣间回味许久。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的普洱茶,历经时间的发酵和岁月的酝酿,散发出酽醇厚重的独特韵味。而每一段坚若磐石的爱情旅程也会历经时空的洗礼,升华为永恒。情侣间通过互赠普洱茶传情达意,赋予情人节健康、时尚、优雅的价值内涵,见证一生厮守、永不分离的爱情誓言,诠释中国式的浪漫。

是费列罗巧克力?初见七彩云南小金沱普洱茶,消费者无不认为是费列罗巧克力。七彩云南小金沱普洱茶采用食品锡箔纸包裹,尽显典雅华贵,让消费者能切身感受到七彩云南普洱茶的高端纯正品质。而精美的包装背后更饱含深深的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小金沱普洱茶代表我的心。捧一杯茶在手,将浓浓的情意融入其中,端起放在唇边,随着暖暖的普洱茶,爱流淌过唇齿喉咙,慢慢的沁入到你我的心。

以价论茶:老班章与非老班章


以价论茶:老班章与非老班章

现在我们一般的喝茶人,包括我们这些做茶的,很容易会陷入一个误区,即以价论茶。往往一个茶尚未入口,价格已经大致限定了我们的感官感受,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所谓的客观评价。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标榜自己的心理趋向,控制力强时,会对这种趋向有所抵制,弱时,则会不计后果地付诸行动。标榜自己,其手段无外乎求异与存同。所谓求异,很好理解,标新立异是也,想常人不敢想,做常人不敢做。而如何通过存同来标榜呢,这就要绕一个小小的弯子了。存同,简单地说就是认同甚至是附和别人的观点。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别人”,不会是普通的人,甚至不是人,而是一种强大的势力。比如老班章的高价定位所形成的特定气场。凡是进入这种气场的人,喝到的茶不管是不是老班章,都一定会成为他心目中“相见恨晚”的老班章,喝了之后不由得发出赞叹,老班章就是不一样啊,实际上,他喝的完全不是老班章。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而且绝不是个案。正因为这样的情况多了,以致于本来很好辨认的老班章,变得面目全非,有人就曾经将纯正的老班章端给某位据说非常熟悉老班章的人喝,结果被斩钉截铁地判定为非老班章,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苍梧县以六堡茶助推扶贫攻坚的建议与探索


苍梧县以六堡茶助推扶贫攻坚的建议与探索

区划调整后,苍梧县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属于典型山区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95%),是全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县。据了解,2015年苍梧县贫困人口规模为3万多人。笔者认为,苍梧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产业扶贫道路,发展六堡茶产业助推扶贫,带动农民增收,取得较好成效,但六堡茶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助推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苍梧县六堡茶种植面积6.7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97万亩,年产茶叶2382吨,年产值3.5亿元。目前在全县11个贫困村发展六堡茶种植2007亩,规模以上的六堡茶企业有10多家,微型企业45家,专业合作社62家,预计贫困户平均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落实扶贫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出台扶持政策,给贫困户享受优惠政策。苍梧县每年投入600万元奖励扶持资金对六堡茶种苗繁育母本园、苗圃基地等进行奖励扶持;在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上,茶农新建一亩茶园,财政扶贫资金给予补助1000元;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经过验收合格的奖励10万元。

创新扶贫模式。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种植六堡茶,企业负责六堡茶的种植、经营管理,贫困户以政府扶持种植六堡茶补助资金作为启动资金,解决贫困户种植管理知识缺乏、资金缺乏的问题。同时,为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企业从种植六堡茶到收获前每年向贫困户支付定额补助,实行贫困户提前受益。目前,苍梧县贫困户与企业合作模式仅仅是购销关系,还没有形成农户入股或企业支付补助的方式。

精准扶贫程度不高。当前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在六堡茶种植的扶持仅仅局限于免费发放六堡茶种苗、化肥等实物性扶贫,往往忽略了六堡茶种植技术传授、销售技巧、六堡茶现代化制作工艺培训、六堡茶旅游文化开展等方面的精准扶贫、创新扶贫,六堡茶产业扶贫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贫困村扶贫不够精准、扶贫成效不明显。

六堡茶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高。当前,六堡茶产业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对资金投入、管理水平、发展规模的要求较高,且六堡名镇建设以及六堡茶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刚起步,要发挥六堡茶促扶贫的效益,需要形成一定规模效应。而且,贫困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限。

贫困户文化整体素质不够高,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显示,各贫困村的绝大部分(仅占70%)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仅以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而且越是贫困地区,这种情况越发突出。在贫困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全县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农民合作社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一些企业与贫困户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贫困户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因户施策创新扶贫模式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通过召开六堡茶产业扶贫专题分析会、产业扶贫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分析当前产业扶贫的特点和意义以及传播产业扶贫相关知识,让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以特色产业发展贫困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以产业发展助贫困户增收,提升扶贫成效。

加大扶持,做强产业。区划调整后,苍梧县要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必须在特色产业(六堡茶)发展上下工夫,通过降低农村小额贷款门槛,增加小额贷款额度,设立六堡茶产业扶持基金,为贫困户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着力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利用“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六堡茶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促进六堡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因户施策,提高精准度。精准扶贫涉及千家万户,扶贫对象的基本情况、发展诉求千差万别。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研究制定差别扶持的具体办法,有助于实现扶贫工作效率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实施六堡茶产业扶贫,要立足贫困村现有的产业基础,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设立六堡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搭建财政信用担保融资平台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切实解决扶贫不精准、扶贫不够长效的难题。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除了对贫困户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外,还要加强对贫困村“两委”班子、经济能人、致富能人的培训,充分发挥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力军”与“带头人”。

以“三高”水平推进普洱茶产业发展


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推进普洱茶产业发展

10月18日下午,普洱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在市委常委会议室召开。市委书记沈培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领导钱德伟、李忠民、盛军、杨卫东、王其明出席会议。

在听取市茶业局关于全市茶产业发展、大型纪录片《走进茶树王国》拍摄情况汇报和参会市领导的发言后,沈培平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科研监测机构,创办《普洱》杂志,举办中国普洱茶节,实施文化发掘、科技创新、工业转化、生态茶园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完成了从农业普洱、文化普洱到科学普洱的成功过渡,普洱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普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沈培平要求,发展普洱茶产业要狠抓生态茶园建设,按照种植一批覆荫树、砍掉一部分茶树、杜绝农药化肥的要求打造普洱茶基地,在生态有机发展道路上抢先一步。要狠抓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实现茶叶初制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要狠抓各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树立“普洱标准高于一切”的远大志向,高端打造普洱茶从基地到市场各个环节的普洱标准,将普洱茶做成安全放心饮品,以高品质赢取大市场,不断提升普洱茶产业竞争力。要狠抓茶庄园化建设,在普洱打造一批集基地、工厂、酒店、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高端精品庄园,以庄园化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的品质。

沈培平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普洱茶看作一种普通产品,把普洱茶产业当作一个普通产业,要等同普洱看待普洱茶,超越普洱推介普洱茶,依托普洱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站在提升普洱品牌和竞争力的高度培育普洱茶产业,为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品牌提供重要支撑。

对大型纪录片《走进茶树王国》的拍摄工作,沈培平要求,要注意视野视角的选择和逻辑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预计展示内容和预期宣传效果,广泛征求高端人士意见,对拍摄策划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集中展示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和普洱茶基地、原料、生产、加工、检测各环节的标准化等核心内容,让人们认识普洱茶、爱上普洱茶、放心品味普洱茶,达到弘扬普洱茶文化,营销普洱茶产品,推介普洱妙曼形象的效果。

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勐海县以“雨林古茶坊”模式助推兴茶扶贫


勐海县以“雨林古茶坊”模式助推兴茶扶贫

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涉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基本涵盖所有贫困人口。近年来,勐海县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推广兴茶扶贫“雨林古茶坊”模式,全县2.4万贫困群众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700元左右。企业+“扶贫办”加出压实帮扶责任新机制

勐海县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雨林古茶坊),结对帮扶“直过民族”拉祜族、布朗族聚居的勐宋乡曼吕村和糯有村。这2个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州有名的深度贫困村,但拥有大面积的生态茶园,出产高品质的茶叶原料,与雨林古茶坊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高度契合,村企结对既是群众脱贫所愿,也是企业发展所需。为精准落实“百企帮百村”帮扶要求,雨林古茶坊成立了企业精准扶贫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建立每年召开一次座谈会的制度,强化村企之间常联络、大事喜事要联络、逢年过节必联络的“三联络”机制,做到扶贫的事企业和贫困村、贫困户商量着办;把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纳入公司近期、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压实企业及职工扶贫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从2014年起,雨林古茶坊每年捐助勐宋乡政府10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捐资325万元。同时,勐海县注重营造“百企帮百村”良好氛围,落实雨林古茶坊2014年“小升规”财政奖励资金15万元,2017年企业所得税西部大开发减免优惠177万元,完成企业总部项目300余亩和曼吕红茶厂10亩的征地工作,实实在在为参与帮扶企业排忧解难。

加工厂+茶农加出茶农稳定增收新路子

勐海县春茶价格普遍较好,茶商也多会上门收购,但夏秋两季茶叶销售渠道少,价格也比较低。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许多贫困户的生态茶园陆续投产,但受制于市场信息所限,大量的“雨水茶”销售成了新问题。雨林古茶坊自2013年成立以来,坚持把加工厂办到茶农家门口,陆续在各大古茶山、古茶园布局了122座茶坊,覆盖300多个村1200余户4000余人,有效解决了茶农就近就地交售茶叶的问题;建成红茶厂8座,以高于市场价2—3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生态夏茶、秋茶加工红茶,有效解决了“雨水茶”难卖的问题;吸纳勐海本地群众就业3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有效解决了赋闲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先后在曼吕村建立十二坊和十四坊,之后又建成年加工茶叶上百吨、年支付茶叶款千万元的红茶精制厂,辐射带动贫困群众353户1368人,贫困群众一年四季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其中茶叶收入最高的达5万元。

订单+品牌加出茶农增收与茶企增效“双增”新局面

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不足,历来是影响茶农增收的最大问题;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来源,一直是茶企做大做强的最大保障。雨林古茶坊坚持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每年都提前签订购茶协议,投入购茶资金达2亿余元,其中收购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的茶叶鲜叶,支付收购款400多万元,同时,企业每年还奖励售茶大户3000—5000元,与茶农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2014年至2016年,雨林古茶坊累计收购茶叶2300吨,精制茶产量由200余吨增长到400余吨,销售量由120余吨增长到270余吨,销售额由1.4亿元增长到1.8亿元,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由2011年的2000余元增长到2016年的5000余元。2017年,曼吕红茶厂投入519万元收购茶叶鲜叶15090公斤,倾力打造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雨林在行动”品牌—版纳雨林古树红茶5659公斤畅销全国各地,贫困户从中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公司+基地加出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径

很多贫困群众守着大片生态茶园,却不能变“叶子”为“票子”,关键是缺少龙头企业的包装、推广和带动。雨林古茶坊致力于建设茶叶原料基地,合作古茶园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同时,公司还组织开展体验式休闲茶园、“寻源之旅—茶山行”等活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大大丰富了“勐海茶+”产业体系。截至目前,雨林古茶坊累计接待茶人2万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收贫困群众就业2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余元,实现了建一个基地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公司所建的勐宋乡南本老寨古茶园原料基地已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为中国社科院“企业国情调研基地”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南本老寨实现了从原料销售、初级加工生产型向品牌经营市场型的转变,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茶会友,是一种深交


以茶会友,表人品,交真心,让人越喝越明白。

茶是清醒的,酒是孤独的

茶和酒都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交友方式,但茶杯和酒盅里装的是不同的情趣。“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茶可一人食或三五好友慢品,勉世界纷扰,尝苦后回甘。酒,更偏爱热闹,可图一时快感,却剩醒后孤独。

喝茶能让人头脑清醒,思路开阔,固历来文人爱喝茶。

喝茶,是一种高级的社交

周作人在《喝茶》里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对场合是挑剔的,一般选安静优雅之地,如茶馆、茶社、茶室,只有在静默的地方才能品味到茶的质朴纯正。喝茶一直被大家看作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是文人雅士的活动。“下午茶”最初是英国上流社会发明的,在茶文化浓厚的中国,古代,茶备受王公仕宦推崇,在现代,茶也常用于国家外交场合,领导人会面以茶为礼,更显尊贵与尊重。

喝茶待客更显真诚

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茶艺术。选茶、泡茶、奉茶、品茶都遵从礼法,非常严谨。喝茶过程中,一举一放都藏着茶德。《红楼梦》中有一段关于妙玉品茶的论述,妙玉给贾母、黛玉、宝钗、刘姥姥选用不同的茶杯,给贾母和黛玉、宝钗泡茶也会用不同品质的水,这些“礼”是妙玉在长时间品茶中练得的功夫,也是一个饮茶人必须要学会的事情。这种讲究礼节、严谨的社交方式更显一份仪式感,喝茶人都能从一杯慢茶中感受对方交友之心的真诚。

以茶为媒,易觅知音

会喝茶的人一般是向往闲逸生活的,即使工作再忙,也能给自己适度的休息。所以他们活得通透,不会被时间赶着跑,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能掌握“慢”的智慧,在茶叶浮沉、茶暖茶凉中亦能平淡地对待人和事。真正对喝茶有讲究的人,没那么多时间蜚短流长、尔虞我诈。

“茶”,是“一草”、“一木”、”一人”的结合,“人”字居中,说明茶因为人赋予其情感而变得有茶性。即使洁净茶具、冲洗茶叶,没有一颗纯粹的心,终究泡不出一杯好喝的茶。品茗之际,更能识人;以茶为媒,易觅知音。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以茶暖冬|离不开的藏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