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

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墙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闽南人家泡功夫茶自古即为传统,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带,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当地人泡功夫茶大多使用宜兴紫砂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紫砂壶潘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精选阅读

传炉壶的由来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现存最有名的传炉壶当属原藏于开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传炉的名称来历又是什么呢?似乎难以考据。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葛洪是东晋时期着名的道教领袖,游尽天下名山,与丹术,医道颇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于是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遗迹犹在。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今以阳羡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紫砂工艺大师潘标奎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赞美了宜兴的湖光山色,多少书画家为她挥毫泼墨,但是,宜兴最引人瞩目的却是紫砂陶器。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发明创造了陶器。从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制陶技术不断改进,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使宜兴陶器成为闻名于世界的陶艺产品。

而今,宜兴由过去的家家做坯、处处皆窑的集镇,变成了多品种的紫砂产业基地,在紫砂工艺大师辈出的当代,潘标奎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二十载赤子情

1972年生于陶都宜兴的潘标奎,自幼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凭借着对紫砂壶艺的热爱,刚满20岁的他毅然选择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至今潘标奎已经投身这个行当二十余载了。

“在艺术培训中心三年磨练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已制作出多件经典作品的潘标奎如是说道。紫砂壶艺易学难精,打基础的时期往往是非常枯燥的,研习典籍,一遍遍的临摹,潘标奎却乐在其中,为了掌握紫砂壶艺的精髓,他常因钻研历代美工大师遗留下的经典之作而进入忘我的境界,通过反复临摹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他的紫砂艺术修养和制壶技艺日益精进。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保持着当初新人时的姿态和热情,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在陶艺世界中,以虔诚的精神和对紫砂壶艺精益求精的执着制作每一件作品。

每一件紫砂壶作品的诞生,都是工艺师激情与创意的结晶,制作一件紫砂壶,设计者的想象可以是无边无际的,然而潘标奎认为,无论你思维怎样开阔,构思怎样奇巧,最后的作品一定要具备泡茶这一功能,倘若不能,那你的作品只能叫做“一种像壶的东西”,时髦一点叫做“现代陶艺”。对于紫砂壶艺来说,外表与内在,传统与创新,文化与艺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壶中乾坤,自有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端庄灵秀艺术雅趣

三年的培训为潘标奎的紫砂壶艺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十余载浸淫于紫砂壶艺升华了潘标奎的壶艺修养,在设计创作中,他更注重外表塑造与内在结构、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效果。

紫砂壶作品的创作要经过打泥条、打身筒、篦身筒、上假底、搓把、通嘴、修整嘴、同盖子、车钮、开口、绞坯等十九道工序,其中很多工序需要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容丝毫马虎,因此制壶容易而出精品难。潘标奎尤善制作红泥紫砂壶,他的作品尽情发挥紫砂壶艺之精妙灵气,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潘标奎的经典作品之一为朱泥壶中相当少见的汉方壶式,此壶器身较小,不满盈握,艳丽秀雅,比例端庄,细方把透出灵气,口盖严密,钮方,粗砂细制作,曾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评比中获得银奖。业内有“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的说法,潘标奎先生的这件作品浑然天成,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由此可以想象制壶时的难度和制壶师的高超技艺。

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潘标奎的另一红泥经典作品《顶珠壶》可爱灵动,现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足见大师制器之精良,功力之深厚。

潘标奎的作品端庄灵秀,富有艺术韵味,立足于传统又有所创新,颇具文化底蕴。他是陶艺师中的大师!卓越技艺搭配艺术气息,辅以对紫砂壶艺的拳拳之情,相信未来的紫砂壶艺界会因潘标奎而不同。

公道杯名字的由来


泡茶时所使用的公道杯。原本是叫茶盅。但因为主要用以均匀茶汤、平均分茶。因而也有了“公道杯之名。反而“茶盅的称呼渐渐少用。被人遗忘。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下公道杯名字的由来。

据传说。当时的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赏识。指令“御窑厂的瓷工半年内制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好则赏。不好则罚。指令发出后。县老爷亲自监制。由于“九龙杯的制造难度大。时间又短。瓷工们个个急得寝食不安。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看到精制的“九龙杯。县太爷喜笑颜开。亲自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进贡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着浮梁县令进贡的艺术珍品“九龙杯。爱不释手。连声夸赞景德镇瓷工制瓷技艺高超。夸赞景德镇不愧为瓷都之称。浮梁县令由于进贡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赏识。不久便加官晋级。由县令升迁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龙杯后。便经常使用这种珍品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洪武皇帝有意奖赏几位心腹大臣多喝一点酒。便特意为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一些平时喜欢直言不讳进谏忠言的大臣则将酒筛得浅浅的。结果事与愿违。那几位被皇上有意照顾的大臣点酒未喝。御酒全部从“九龙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兴兴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皇帝对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九龙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公道杯的历史

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亦名“御窑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鄱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窑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瓷工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窑厂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公道杯使用的正确方法

1、泡茶时。为了保证正常的冲泡次数中所冲泡的茶汤滋味大体一致。避免茶叶长时间浸在水里。使茶汤太苦太浓。应将泡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内。随时分饮。

2、公道杯的容积大小要与壶或盖碗相配。通常公道杯稍大于壶和盖碗。

公道杯使用技巧

1、就低勿高

“高山流水的话。会使茶汤的香味散失。还会导致泡沫增多。影响茶汤的色与香。最重要的。是滚烫的茶汤可能会溅出茶杯。烫伤他人。

2、切记不要厚此薄彼

前面说过。公道杯的只要作用。就是均匀茶汤的质量与数量。因此。分茶时要尽量均匀。不要厚此薄彼。否则。茶少的人可能就认为你是在轻慢他。此外。还要记住:酒满敬人。茶满欺客。倒茶。七分满就好。

3、及时续杯。保持茶水温度

虽然各种鸡汤常言到:杯子的价值在于它的空。但是你的客人可不会这么想。茶喝完之后你不斟茶。场面就会很尴尬。客人一饮而尽。往往是因为十分口渴。这时你就更要及时续杯。给客人续的茶。切记不要是冷茶。因为那代表你在暗下逐客令。常用的公道杯有瓷、紫砂、玻璃质地。其中瓷、玻璃质地的公道杯最为常用。

我们致力于推广茶文化。传承茶学思想。弘扬茶道精神。用合一精神“责任、感恩和爱回馈世界。

让真、善、美显现在生活中。

“公道杯”的由来及历史


习以为常的茶具背后隐藏着有趣的故事和典故。有的传承于古代。有的却是近代所创。

公道杯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茶具。而且它并不存在于所有茶艺、茶术当中。像潮州工夫茶当中并没有公道杯这一物件。

先说公道杯这三个字的由来。起先不是茶具的名称。而是酒具。

明朝朱元璋有次宴请大臣。拿出酒具对大家说:“卿等与朕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功绩大小。尔等自知。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是时。有人斟得满溢。有人自谦只是浅平。却发现满溢的竟然漏完。浅平的尽饮甘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朱元璋笑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圣人曰:谦受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道。以为如何?公道杯的名称由此而来。告诫人们公道秤心。需谦虚。切忌自满、贪心。

注:酒具的公道杯其中间立着老寿星或龙型饰物。内部结构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水就会从小孔中流出。直到杯中水流尽为止。是运用虹吸原理制造而成。

真正将公道杯用于茶具的是在70年代。当时百艺待兴。将台湾保存较为完整的茶艺复制过来。发现在传统茶具配件外多了一个用于盛放茶汤的器具。亦称茶盅、茶海。以均匀茶汤。使得茶汤浓淡滋味一致。再分到杯中品饮。以保证每个人喝到茶的滋味是一样。最为公道。

与台湾的茶人有过交流。最早的公道杯其实是没有“嘴的。后面为了出汤方便。不会出现横水滑水。让更多人使用。才有了“鱼嘴。

万物都是在不断进化。茶具也是在使用过程中完善。增补。以让我们喝到一杯最佳好茶。公道杯使用好处有三:一是有利于茶师把握出汤时机;二是前后茶汤浓淡合一。令众人喝到的茶汤滋味最佳;三是人多时便于分茶均匀。一视同仁。最为公道。

公道杯的材质包罗万象。有陶、瓷、玻璃、竹木、金银铜器等。有的为茶师风格之呈现。有的为茶汤加分。视个人喜好而选。你想选一个什么样的公道杯呢?(作者:谈先生。来源:景素。

“盖碗”泡茶的历史由来及好处


成套完整的饮具,当是明清以来直至现在一直流行的“盖碗”。

唐代由于逐渐普及了饮茶的专用盏,随之又发明了盏托,宋元沿袭,明清以来配以盏盖,始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用茶盏、盏盖和茶盏托(托住茶盏的小碟)这三位一体的盖碗作饮具有四大好处:

一是茶盏小于茶碗,且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而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

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可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因而在客来敬茶的礼仪上,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四是用盖碗作饮具,保温性更好。

五是用盖碗泡茶,可最大程度上大发挥茶香茶味。

01.茶托

关于盏托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宋代盏托的使用已相当普及,多为漆制品。明代后又在盏上加盖,既增加了茶盏的保温性,使之更好地浸泡出茶叶中的茶汁,又增加了茶盏的保洁性,可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

盖碗泡茶法的好处

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

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

盖碗泡茶法是一种为节省时间的喝茶法。没有很多讲究的。为单次、短时间使用的个人用简便品茗茶具。它区别于紫砂壶的第一大好处就是:盖碗泡茶泡得多,时间短。另外,盖碗它宜于保温,所以后来各地都流行。

02.盖口

盖碗可以控制盖口的大小,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茶汤沥尽,叶底又一目了然,它不添加什么、也不隐去什么,这些都是盖碗的好处。紫砂用好了,确实可以出神入化,但必须要熟知每把壶的壶性,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甚至一款茶,局限太大。便宜的盖碗几块钱就可以买一个。但是好的盖碗可不比紫砂便宜。精品瓷器一样有悠久历史和精彩文化。

细说盖碗泡茶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

03.茶器

其中,自有道理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

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质量会下降而色败香散。

盖碗饮茶小结

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

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开壶和不开壶的区别


开壶和不开壶的区别主要是茶壶的光泽感,紫砂壶没有开壶看上去会有明显的颗粒感,而且有的紫砂壶颜色会显的暗淡无光。

开壶与不开壶:

紫砂壶经过开壶,经过一段时间的滋养,紫砂壶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温润如玉的光泽,这时的紫砂壶才会体现出自己独有的味道。

第一步、首先要用白水煮至少1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放入凉水锅中,将锅置于炉子上,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关火。这一步可以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这一步叫做‘热身’。

第二步、将白水煮过的壶和盖与一块老豆腐(白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有的也叫降火)。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第三步、将上面的壶和盖与一段嫩甘蔗头,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这一步的目的是以甘蔗的天然糖分,来前所未有的滋润茶壶。所以这一步又叫‘滋润’。

第四步、将上面的壶与茶叶(最好是自己最饮用,或者自己最喜欢的茶品)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经过这样处理过好的茶壶便不再是“了无生气”的死物,脱胎换骨后,吸收了茶叶精华,第一泡茶已经能够令茶人齿颊留香。所以这一步就起命叫‘重生’。

了解紫砂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南部铁器”的由来,盛行在茶道中煮茶利器


中国古人讲究茶道,对于水也分出三六九等。在对水有诸多讲究的同时,我们的先辈也创造了制造好水的方法——用铁壶煮水。

相传铁壶煮过的水中可以释放出二价铁离子,形成一种山泉效应,使水口感厚实、饱满顺滑。用此水泡茶,可有效去除茶中的霉味,从而提升口感。因此,老铁壶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煮茶利器。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茶道中人,铁壶的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于是,老铁壶也成了古玩妙器,成了玩家、藏家的热追。

南部铁器,指的是江户时期的“南部藩”所产的铁器制品,约在今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境内,其中又以盛冈及水泽两地为最主要的产地。如今是岩手县的著名特产,用传统铸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铁制品。其制品有:铁瓶(铁壶)、急须(茶壶)、火钵(火炉)、瓶垫、茶托、铁锅、风铃、以及花瓶等种类。

细腻的纹样和厚重的着色是南部铁器的特征,和陆奥的小京都——盛冈的历史一样悠久,是盛冈引以为傲的传统工艺品,其古老历史要追述到400年前。

南部铁器的“南部”二字约来自400年前,南部信直(战国时的武将)修筑了盛冈城,作为藩主的他,开始拥有了这片土地。盛冈盛产砂铁、岩铁等优质的铁资源,以及川砂、粘土、漆、碳等原材料,这对铸物业来说,有这些先天优势条件是再好不过的了。南部信直请来了铸物师——铃木缝,和釜师——小泉五郎七、有坂、藤田等人。从此,盛冈开始了铁器的制造。

南部历代藩主对产业和文化一直十分关心。八代藩主——利雄公特别喜欢茶道,不仅是他身边的人,就连城里的武士、商人都受其影响,爱上了茶道。御用釜师制作的汤釜(煮水用的铁锅),被幕府和各藩主作为送礼佳品,使得“南部铁器”名声大噪。

茶道的盛行在藩内形成了各个流派。8代藩主利雄公统一了藩内的茶道,并且拜师在第三代御釜师——小泉仁左卫门的门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当时的上层社会,视茶道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官员之间的交往都是在喝茶的同时建立的。此时,流行一种新的煎茶法,小泉仁左卫门尝试改变现有的喝茶用具,思考着“用铁瓶代替汤釜泡茶”。于是,在汤釜上镶嵌一个壶嘴,添加一个壶把。改良后的铁瓶比汤釜使用起来更方便,很快就被广泛传播。此后南部铁瓶的发展,基本上就没脱离这个雏型。

明治41年,大正天皇还是皇太子时,到东北地方巡查,参观当地各县的特产。岩手县南部藩主御釜师制作的铁瓶和汤釜,也被列在行程之中。如此一来,东京为首的全国各大报纸刊登了这一事件,使得南部铁瓶和汤釜的知名度上升、人气大涨。与陶土烧制而成的土瓶相比,更显其坚固耐用的特性,因此广受当时民众的喜爱。

近年来,南部铁器被出口到了海外,优良品质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不仅在日本本土,在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也涌现出了一批南部铁瓶的爱好者或收藏者,这已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

由生铁铸造的铁壶,煮出的水口感很软,用来泡茶,那是锦上添花,对泡茶有加分的作用。铁壶达人说,“就像以前人们家里用铁锅炒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一样,用铁壶煮水,一方面铁壶会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另一方面铁壶煮出的水中会释放出铁离子,可以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铁质,还可预防及降低高血压,对有高血压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

养壶:不破坏包浆的洗壶小技巧


怎样洗紫砂壶才能不破坏包浆呢?今天就来教大家一个实用小技巧。

洗壶小技巧

1.取用食用纯碱(小苏打)一匙放入壶中,冲入100度开水,水要满,再将壶盖盖上。

2.等候十分钟左右,用软毛刷轻轻刷壶内,你就可以看见茶垢变成了黄水流出,清洗后的壶胆光亮如新。如果第一遍感觉没有彻底洗净,可以再泡一会儿,再刷一遍,但是一定要选柔软的刷毛,以免伤了壶。

注意:为了不破坏包浆,我们泡水时,只能像泡茶一样,将碱水泡在壶内,不要将壶泡在一个盛满碱水的大容器内,这样的话容易将壶的外面的油性物质清除掉,就没有老壶的成色了。

养壶小知识

除了不破坏包浆的洗壶小技巧,今天还搜集了一些其他的养壶小知识。

正确开壶三步走:

第一:温水壶里外冲洗干净;

第二:用60度左右温开水先温一下紫砂壶!

第三:用您打算泡的茶叶适量放置壶里外,开水冲泡壶里外,至水完全过壶口,温开茶水泡半小时到1小时就好啦!你只知道:外养可以让紫砂壶包浆养的更快,所以每次泡茶都要冲淋紫砂壶外壁。

你不知道:外养虽然能帮助我们更快的养成包浆,可每次养过之后都一定要记得把紫砂壶外壁擦拭干净,否则有可能将壶养花,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些人虽然也每次都擦拭,可是并没有做到及时擦拭,等过个半天再来养护紫砂可能为时已晚。

你只知道:时常用手把玩,反复摩搓紫砂能让紫砂壶更快形成包浆。

你不知道:用手玩壶不是不行,但紫砂壶非常怕油腻,在把玩之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否则紫砂壶沾到油脂就会养出“贼光”来。

如何去除银壶壶壁内的锈点?


有些银壶内壁会出现锈点,很多爱好银壶的壶友都以为是银纯度不够。

其实不然。

真正的原因在于水质问题,以及在手工敲打银壶过程中,工具在银壶内壁表面留下的铁质。

那出现了锈点应该怎么去清洗呢?怎么去除呢?

这里教大家2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首先将醋加热,然后倒入少量的热醋到壶中,用抹布擦拭锈点,反复几次,锈点很快就会消失,最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即可。

不宜用坚硬的东西去强制刮洗银壶内壁,因一般银壶的纯度为99%以上,质软,很容易被刮出划痕,难看!

淘米水去污的功效很强,很多有洗过铁锅的朋友,也许就用过这种办法清洗过家中生锈的锅。

方法很简单,首先将浓度较大的淘米水倒入银壶内,浸泡1-2小时左右,然后再将倒有淘米水的银壶烧开,等稍微凉些(40度左右),温度为人体可接受温度,用抹布擦洗,锈点也很快会消失。

锈点较多的朋友反复几次也可去除。

以上两种方法较为简单,工具也常用,适合家中用壶的朋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潘壶的由来》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