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人生如茶回味无穷

走进林乾良位于杭州老浙大横路的家里,首先与一阵独特的茶香相遇。透过茶壶上方氤氲的雾气望去,81岁高龄的林老腰杆笔挺、言笑晏晏。

话题就从林乾良的13项国学研究之一“茶学”开始。

“中国传统认为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好处,但对此形成立论,还是从我编写的《养生寿老茶话》开始。至于‘茶疗’一词,也是我在1983年首次提出的。”林老开宗明义,“说白了,这是个‘书呆子’似的工作,我要从500多本典籍、文献中提取‘碎片’、重新梳理。说难不难,却很少有人愿意尝试。”

林乾良觉得,做学问,就像过日子,必须亲力亲为:“更何况我还有在中医中药方面的专业优势,国学、博学、修身、修为,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上世纪70年代,林乾良曾拜于沙孟海、韩登安、陆维钊等多位大师门下,金石书画全能,是西泠印社资深社员、浙江甲骨文学会副会长,至今已出版专着近40部。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一本叫《中药》的“小书”,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6部医学“巨着”引为参考文献。

“林老在国学上的深广度有目共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情系社区。暑假,他免费对孩子们进行书法培训;过年,他义务为居民写春联、送书画。去年10月,他由社区推荐参加《钱江晚报》举办的国学达人秀比赛,经过几番角逐,脱颖而出名列榜首。”小营街道的牟建闽向大家介绍说。

中医、药学、茶学、国画、文学、戏剧……在乐此不疲的国学岁月里,印学与林乾良相伴最久。“我6岁就跟着邻居学刻章,至今已刻了70多年。”作为“西泠五老”之一的林乾良有一个雅号“印迷”,在他眼中,印章这方寸之间的文化,内涵多得不得了:“印学包含书法、绘画、文字等多种艺术,到了我手中,甚至能和京剧‘跨界’。”

至今,林乾良已经刻了280多方形神兼备的戏印,这又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一绝。

这十年,林老仍在不断用心学习着、钻研着,也收获着。他的足迹遍布杭州各个角落,给中文系学生讲古印章、砖瓦,给农大学生讲茶道,给美术爱好者讲篆刻,可以说,杭城的艺迷们可能都见过这位和蔼可亲的“林老师”。粉丝特别爱听他的课,因为“林老师讲话幽默风趣、深入浅出,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妙”。

整个下午,林老不厌其烦地介绍着自己的所爱所学。对于当下的国学热,林乾良在欣慰之余也有隐忧:“不是读几首唐诗、听几段昆曲,就懂国学和古典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信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博大的包容心态。”他还觉得,国学不应该用“复兴”来形容。“它是恒温的,伴随我们的一生。”

延伸阅读

人生如茶 品茶品人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都独树一帜。“粗茶淡饭”、“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这些俗语表明,茶以及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浸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不仅健康,茶还和高雅有不解之缘。人们通俗的看法是“俗人喝酒,高人品茗”。品茶要平和的心境,要悠闲的时间,要清雅的环境,要复杂的程序和种种讲究,在古代,这些显然只有文人墨客能享受得到。他们甚至认为茶的精髓就是整个世界的精髓,接近“道”的境界,于是有了“茶道”。于名山古刹之巅,清冽泉水之侧,享受一杯清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觉。无怪乎卢仝《七碗茶诗》言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却被演化成一种艺术,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那便是哲理。人们称之为“禅味”。

人越来越忙,实在没有闲暇去体会茶中的什么禅味了。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总还需要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仍然是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从茶艺的讲究中,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即使在今天,茶中的禅意仍然存在啊。

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平凡中见滋味,苦涩里有幽香。你我有缘,品一杯清茶,为心灵找一个无染的场所。讲疲惫放逐在空寂淡泊里,品味适淡宁静的悠然心境。

“朋友似茶,淡而悠长,久而弥香”。真正的朋友,心甚平静,情甚清淡,表面没有热闹,内心充满热情,没有锦上添花的敷衍,确有雪中送炭的真切,没有朝夕相伴的肉麻,确有心心相印的实在。真正的朋友,一个轻轻的握手,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可以心照不宣地敞开胸怀,就可以如胶似漆地谈天说地。朋友间营造的氛围,如第一道茶那样纯洁,那样浓郁,那样芳香扑鼻。

茶如朋友,情浓于茶。春淡雾浓的日子,找一间干净的茶馆,瓦屋纸窗,窗内有古朴的况味,窗外是恬静的风景,水清茶绿,瓷杯是素雅的。茶不要太多,要有花相配。花不是在瓶里,是插在壁龛上。花不要多,只要一束。不要瓣舞香烈、色闹彩喧,只要含苞未吐、纯白素净的一束。喝茶的人也不要多,如周作人那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在众多的茶叶茶名里,你会感受到那茶名如花名,眼花缭乱中一饱眼福地尽情在茶海浩瀚的绿色红波里品茶听雨。什么红茶绿茶铁观音茉莉花,那名字极其优美动听。

而品茶人古往今来,在这个屏幕内外,细咽慢饮,各自品出茶道茶情,百味人生。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人生,有甘甜苦涩。茶,也有甘甜苦涩。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经过萎凋、杀菁、揉捻、晒干和蒸压。把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但此时此刻,人们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片片茶叶,而是关注这杯中之水了。当人们把茶水喝下,又不关注这杯茶水了,而是关注感受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一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当你尝到茶的清甜时是否尝到茶农的艰辛,当你尝到茶的醇香时是否尝到制茶人的劳累,当你尝到茶的甘美时是否尝到收茶人的困惑。

一杯茶,你是否品出它的天地之灵、自然之气、岁月之味?一杯茶,来之不易,当用心品尝啊!

茶,惟其苦涩,才能甘甜。

一个人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自然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有操守。或许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会有如此深厚的茶文化吧!也是如此,惟有茶能给我宁静和平实,也惟有茶才能给我人生的哲思。

茶中人生,哲理悠悠。朋友,不知你以为然否?

人生沉浮,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细想前尘往事,青春韶华,虽被生活荡涤的毫无色彩,却也残香依然。如一盏清茶,经过了滚热的水的浇灌,才能散发幽幽的芬芳。

人生百载,恍如梦幻。或富贵至极,或穷困潦倒,总是无法超脱在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世俗的虚幻的名利,任凭物欲的横流,人都有失去自我的时候。无法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洒脱自然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渐渐的失去我们身上仅有一点宁静和纯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人生的坎坷艰辛,如杯中之茶,经火热之水浸泡,开始饮,虽苦涩无甘,但后味却清香宜人,杯盏之中余香仍留,耐人寻味。

茶,常与禅相通,相通在于禅理,故有“禅茶”之说。不知哪位大师所讲:“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亦即不知茶味”。

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位人生哲理?也许,只有自己用心慢慢的体会了!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一盏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人生如茶 静心以对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在茶的深深禅意中,做不去惊扰他人幸福的人,用茶的完美姿态,养水的清灵洁净,用水的柔美坚韧,养茶的宁静从容。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茶,是无所不容的,天地之间,可包容万物。你可两人成友,多人成饮,畅所欲言;同时茶又是静谧安逸的,你可以独自品饮,闻香悟道,独立沉思。

如果人生如茶,煎熬就是一种成全。

遇茶既是缘,再差也要尊重。品茶求滋味,再少也要知足。茶需遇好水,再好也求地利人和。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对错无辜,缘由前生。认得清,放下是聪明。看不透,一场梦无痕。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你来世界,请安住世界。

水雾萦绕的清香夜,伴一曲古典乐,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坐在夕阳里,沏一壶茶,让回忆渐渐退去。悠然品茗,寻一种世外淡然的心境,让灵魂如缕缕茶香,随烟轻扬,袅袅升腾。

人生如茶,浓淡皆宜;岁月如歌,急缓无别。

看杯盏茶心,茶遇水是缘,亦如人生之情缘。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泡一壶暖心茶,与岁月,与那个怜惜的人,共老。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


于静静的夜,于闲闲的晨,于暖暖的午后,喝茶,似乎不分什么特定的时间地点,心想所至,又恰好“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壶茶,一本书,书香与茶香交替成趣,此时此刻,仿佛心灵超越红尘之外,游历山水之间,一份心的淡然与宁静,在这美好时光里轻轻弥漫……

喝茶时,茶烟袅袅,思绪总会随之飞扬。隔着茶壶,想那茶叶在水中舒展原本干瘪的身躯,由气芬至身香,由涩及甘,由苦到甜,由浓转淡,沉醉着自己,演绎着自己,生命为之舞蹈,释放着生活的味道,总让人感慨万千。

若是玻璃杯泡茶,则小小茶杯,尽显乾坤。有些茶叶,一直安静地伏于杯底,似历经沧桑之老者,不为水之所动,悠悠然释放茶香;有些茶叶,积极地浮在水面,欢快地展现自己,舞蹈,应似青春之少年,热情奔放;有些茶叶优雅地立于杯底,水波晃处,随之漂浮而不倒,涵养风韵尽显,这些应似红尘儒人雅士,处之泰然,任水来去而心自闲;有些原本沉于杯底的茶叶,经水润后,缓缓上升,也浮于水面,这些应似那些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有志之士吧,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学会珍惜时间,活在当下。

小小一杯茶,蕴涵岁月之沧桑,生命之厚重,人性之思索。看着,看着,竟有些痴了,壶中大世界,人生如茶。

喝茶,想起很多。

茶道即人道,品茶如品人生。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茶已经不单纯是为解渴消遣,它同时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对生活、情感的态度和取向,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茶十分,茶亦八分尔。想那茶叶,若无水,不管多么名贵,依然无自身之价值,依然那么的纤弱。一旦遇水,则会绽放自己一生的美丽,茶水相依,如知己,刹那芳华即是永恒。

不知为什么,品此茶,总会想起机缘二字。想那茶叶原本得天地精华,山水灵气,距我千里之遥,因茶农采之,茶人制之,朋友送之,使我得缘以茶,得茶以思,得情以惜,这一切,不是机缘,不是禅机,又是什么呢?

茶如人生,生活味道在细细品尝中。若茶叶如人,水即人生,人生多浮沉起落,如茶叶之水中翻滚舒缓,唯有融水沉淀之后,才会香飘四溢,释放自己独有的味道。谁说开到荼蘼花事了?谁言杯中岁月任蹉跎?一袭芳华入梦,万缕情思杳然。生命舞后,芬芳尽留,岁月沉淀,唯心平常淡泊,才能永留我香,我心依旧。

岁月似歌,人生如茶,于流光中慢斟细酌,让缕缕心香在茶韵中轻轻弥漫,在茶的芬芳与清韵中渐渐沉静,品味生活的味道,体会人生的真谛。我本平凡女子,做不到超然红尘之外,且在如歌岁月里保持一份心底的纯真,任时光溜走,任红颜老去,这缕心香必然傲然于岁月的枝头,如花绽放。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唐末五代时期,群雄逐鹿,硝烟四起。闽王为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为了忏悔滥杀无辜的恶业,开始笃信佛教。他曾创下一次剃度两万人的壮举,并先后拜请雪峰义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诸大禅师出任国师,为其开示佛法,指点迷津。

公元928年的一天,闽王在福州西湖拜见扣冰古佛,叩请治国方略。

无论闽王怎样好语讨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只顾喝茶。

尽管闽王不爱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时往闽王的杯子里加茶。

眼看着闽王的杯子茶水溢出,扣冰古佛还是一味地往里加茶。

闽王看见茶水流满了桌面,一脸讶异,便问:“师傅,杯子已经满了,为什么还要加茶呢?”

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继续为他倒茶。

闽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喝干。

扣冰古佛还是把闽王的茶杯满上,问:“你会喝茶吗?”

闽王回答说:“不会。”

扣冰古佛说:“那就先学喝茶吧。”

闽王纳闷地回答:“喝茶还要学吗?”

扣冰古佛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一样,已经都装得满满当当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如是,闽王终于明白此中禅意,恍然大悟,从此开始研习茶道,并从喝茶中悟得治国之道。

可不是吗?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只有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只有空谷才可以传声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空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真空妙有”之说。可见,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浓淡自知


有的人品尝到美食会觉得幸福,有的人见到美丽的风景会觉得开心,也有这么一群人当他们品到一泡好茶就会觉得怡然自得。

或许你我对好茶的定义不同,但是这一点也不会妨碍你喝茶,只要你清楚知道喝茶有益健康就会坚持喝。

人活在世上,虽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心底都期盼幸福长久。做茶的师父也渴望做好每一泡茶,但是因为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好茶总是不多。加上现在懂茶爱茶的人多起来,很多好茶根本还没有出厂就已经被抢购一空。市面上的高价茶虽然也好喝但是价太高,一般人喝不起,还是留给土豪们吧。(他们会赚钱肯花高价买茶)

喝茶的快乐首先是身体的快乐,包括香、水、味,几杯茶下肚身体热起来,这时就上升到中级的快乐即精神的快乐,茶人入静就会思考,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可行。对于好茶的快乐必须是最高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魂的快乐,因为你感受到别人的付出和奉献,开始懂得分享最快乐。

茶本来有苦有涩,但是人类是智慧的,在通过无数次探索实践后,终于做出了符合自己口感的好茶,茶叶从此不再苦涩如药,而是香气清幽回味甘甜。茶分六类各有不同,但是每一类茶都有极品,茶无好坏之分,有的是你我的分别心。很多时候你们看到我在喝好茶,就想和我一样有茶缘来喝茶,可是你们要回头问下自己为茶做了什么,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如果你是土豪那就花钱买,花钱也是一种付出。许多朋友问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增加茶缘?其实不难,从心出发真心爱茶。爱茶了就不再有分别心,什么茶都必须喝一下,没有对比怎么知道好坏,或者用适口更贴切。

真正的茶修是珍惜每一个当下,每一刻眼前的存在,每一个脑中的念头。师父说:“起心动念很重要。”我们都是凡夫,最擅长用自己的自我来分辨好坏对错,可是茶从来不会这样,无论是谁来喝茶都一视同仁,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从起心动念开始修,对谁都和气对谁都是笑脸,茶缘修好了想喝好茶太容易了,好茶会自己找上门,因为你懂它,你爱它。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茶叶正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药,在快节奏的当下,喝茶要求慢是很有道理的。当你静下心来回观自己近期或是近几年的人生道路,你会忽然发现很有趣,你活着吗?为什么活着?是机械运动还是自由活动?不要急着回答,来喝杯茶,你有一杯茶的时间考虑好再回答我。懂得珍惜学会感恩,你自己都会惊讶一杯茶给你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你会发现我们有时更需要借助一杯茶的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方向,认清目标才能更快成功。

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人生如禅茶,香自沉浮来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人生如茶,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


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人生,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一切随缘吧!

守嘴不惹祸,

守心不出错。

好人有好报,

好因有好果。

最好别多嘴,

见人话少说。

最好别多心,

见事少掺和。

做好自己事,

干好自己活。

修好自己心,

立好自己德。

少在外面走,

多在家里坐。

享得了孤独,

耐得住寂寞。

闲暇喝喝茶,

开心听听歌。

让思想宁静,

让心灵淡泊。

让生活平实,

让人生洒脱。

让家人幸福,

让自己快乐。

人啊,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想交些三国里的桃园弟兄,却总遇到些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

别说你认识多少人,先看你有困难时还有多少人认识你。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有事还真的不一定会帮你。

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黑是黑,白是白,让时间去证明。放下自己的固执己见,宽心做人,舍得做事,赢的是整个人生;多一份平和,多一点温暖,生活才有阳光。

“在茶言茶”“找茶为乐”,传播与分享茶知识、茶故事、茶文化、茶资讯,倡导新的茶生活方式,欢迎茶商、茶配套(茶器具、茶包装、茶食品)商家晒晒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人生三道茶 一苦二甜三回味


人生三道茶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你,到哪一层了呢?

茶语:人生如喝茶,不会苦一辈子


1、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了“甜”的门,须知,攀登得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既如此,与其忧伤地接受,不如快乐地迎接。两种姿态,两种人生,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2、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借此良言,与君共勉。

3、你下的决心足够坚定,才会不动声色。每次高调地宣誓与喋喋不休地强调,都只是虚张声势。真正要放弃一个人,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都是沉默得有些隐忍,刻骨的感受会让你什么都不想说,不想让人知道,不想听任何人的应和。

4、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现在的我,很相信顺其自然。别说我不在意,就算在意了又能怎样。我只不过是把一切看得更开了。在命运的转角停驻,看时光流逝,青春年少。静静的,不打扰。

5、人生苦短,没有彩排。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妙方,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人生在世,短暂不过百年。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

6、那风,轻轻掠过河岸,摇曳着那片芦苇,默默把心事揉碎;月,静静居住夜空,依然凝望着,守候着,用执着用美丽阐释着一份情怀;我的心,在夜色中渐渐沉寂,路,却是在心中一直延伸到远方。

7、缘分是一种永恒,它没对没错,在给你遗憾的同时,也给你深深的感动;心情是一种永恒,它相依相伴,一边让我们受伤,一边让我们学会坚强;人生,失去的只是时间,你所获得的是价值是永恒。

8、所有能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停止担忧你无力改变的事情。去放下一段关系并不总是意味着你不再关心对方;而是意味着你所意识到你真正能够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

9、世上两种人必定惨败,一种是懒惰之人,另一种是骄傲之人。前者什么事都想在“明日”再做,结果总是一事无成;后者瞧不起天下所有人,自认为自己最聪明,常常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怨恨,于是往往受人诋毁,最后总是失败收场。

10、盛水水清甜,盛酒酒甘醇,储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谁泡了妃子笑,谁泡了崂山红,谁又泡了白牡丹,共享的茶时光,好像每一种茶都喝到了。

禅茶:轻安滋味妙无穷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唯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丌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曰神”更近茶道之道。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借助茶的帮助,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茶,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滋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到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争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为花间露水,看功名为瓦上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

茶如人生 人生亦如茶


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亦如茶。如此说来,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和瞬间,似乎也都像一杯茶,充满了玄机和韵味,只要慢慢去感受和品尝,就会觉得其味无穷。

双手捧着盛着春绿的茶杯置于鼻前,让浓郁得化不开的栗香在口鼻之间弥漫、缭绕,然后深深地吮吸、品味,这种感觉,美得无以言表。很久,我舍不得用开水将这种难得的感觉冲淡。在茶叶三品中,最让人留恋的就是鼻品了。

这里所说的春绿,指的是春天生产的绿茶。具体地说,就是绿茶中的名茶,也可以理解为高档绿茶,清明节以前采摘茶青,经过精细加工而成。茶叶聚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作为开春的第一批嫩叶,其营养成分丰富,没有任何污染,是茶叶中的上品。

懂得茶道的人都知道,茶叶品饮分为目品、鼻品和口品三个阶段,也可说是三个层次。

所谓目品,是指用目光欣赏茶叶浸泡前后的颜色、形状和姿态。有一次,我得到一些刚刚上市的龙井,打开包装,那股蕴含着新春气息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连忙烧了一壶开水,用透明玻璃杯泡了一杯,先品为快。

制作龙井茶的原料,多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茶青,泡法大多为下投,即先茶后水。将开水倒入茶杯后,我看到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下,慢慢张开的茶叶上下翻飞,左右躲闪,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像展翅欲飞的春燕,精彩绝伦,美不胜收。大约过了一分钟,茶叶一部分浮在水面,一部分沉入水底。这时,只见一枚已经泡开铺展成一芽二叶的茶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从水面慢慢地沉降到中间,然后轻轻地摇动着身子,很久很久,它就静静地浮在那里,像是故意展示它漂亮的身姿。还没尝到茶叶的滋味,已经先欣赏到茶叶的美丽,这无疑为接下来的品饮准备了一份好心情。

鼻品即闻香,这个“香”,包括茶叶和茶水的香味。一套完整的功夫茶具,以紫砂材质的为例,大体包括茶盘、茶壶、茶洗、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茶匙、茶荷、茶漏、茶巾等。闻香杯约比大拇指粗长,专为鼻品茶香而制。茶艺师将泡好的茶水,从公道杯里倒入闻香杯后,立即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然后迅速地将二者合在一起,倒置过来,再放回茶盘上,这时,闻香杯就倒立在品茗杯里了。质量上好的杯具,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能够充分地咬合在一起。茶艺师在向上提闻香杯时,常常会连品茗杯带茶水同时提起来,然后以很快的速度送到你的面前,让你双掌合十捧在手心,再凑到鼻前感受茶水氤氲的气息和特有的芳香。这是鼻品的一种。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冲泡前的鼻品,那才叫沁人心脾,难能可贵。

茶禅诗一味,其味无穷


诗中有茶,茶中有禅。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唐)陆容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一开始,茶、禅、诗这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因子之间便结有不解之缘。

“茶”在上古写作“荼”,如《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认为,“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研究者多以为中国饮茶之习始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大盛于隋唐,大致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诗歌的兴盛历史相表里。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僧人与喜好谈玄论道的士大夫是实际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如魏晋时期的名士、名僧刘元真、支孝龙、法祚之辈,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又往往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于诗歌,茶与佛教、诗歌开始结下不解之缘,茶禅渊源尤甚。

《晋书·艺文志》记载,僧人单道开在山中坐禅,夜不倒单(昼夜不卧),不食五谷杂粮,每天只吃由松姜等制成的药丸数粒,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唐代佛教寺庙更是常常举办茶宴,谈佛理,论茶道,佛法妙理与茶道清虚渐渐融为一体。自“三武一宗”法难之后,农禅并举的禅宗一枝独秀。地处偏僻山区的禅僧大多务农为生,他们种植茶树,精心研习制茶、烹茶之术。刘禹锡曾有诗形容禅房制茶过程云: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中国很多名茶由是创始于寺庙,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乌龙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顾渚山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龙井产于杭州龙井寺,黄山毛峰产自云谷寺,大红袍出自武夷天山观。另外还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可谓“天下名茶僧占多”。

唐代百丈禅师创《清规》,设丛林规矩,其中多处提到“茶”,如“茶鼓(击此鼓召集大众饮茶说法)”、“打茶(参禅一炷香后供僧人饮茶稍事休息)”、“奠茶(供养佛菩萨)”、“普茶(请全寺僧众饮茶)”等,又有“茶头”、“茶堂”、“施茶僧”等名目。史书上也多有唐代皇室赏赐佛门茶饼的记录,如唐德宗曾赏赐奉诏译经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师“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圆仁到五台山,朝廷曾赐茶一千斤,可见茶是佛教丛林仪轨中重要的供养品。唐宋禅宗语录中出现诸如“吃茶去”(赵州)、“吃茶、珍重、歇”(百丈)、“饭后三碗茶”等机锋公案,在“茶风”盛行的禅宗丛林中自然便是寻常之事了。

丛林中向有茶具“三德”之说: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又有“三饮得道”的说法:

一饮涤昏昧,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明代茶道大家童承叙有《试茶诗》云: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因之消酩酊,兼以玩嶙峋。

一吸赵州意,能苏陆羽神。林间抱新趣,世味总休论。

诗中有茶,茶中有禅,盖诗为心思轻灵的体悟,茶为至清至纯之味,禅的“平常心”讲究淡泊宁静、清净自然,三者颇有相通之处。唐代卢仝《寄新茶》一诗对茶的“助修”、“养生”的功用有更夸张的说法: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串,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中国古代许多茶馆里面悬挂的“卢仝七碗”的匾额,便由来于此。元稹的一首“宝塔茶诗”则是最有特色的: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先说茶的外形,再说到饮者、茶具、环境、时间、功用,非常的雅致,可谓诗中有茶味,茶中有禅意。

总之,自唐宋以来,茶、禅、诗因为其内在境界上的相近而逐渐融合在了一起,茶、禅、诗一味,其味无穷。

鲁迅先生如何买茶喝茶?


如今,在某些单位工作或经常看新闻的人,对“茶话会”这词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不是经常开茶话会,就是经常看别人开茶话会,比如年终总结,学术讨论,文艺座谈,招待外宾,新年团拜,凡春节、新年、国庆节、中秋节等等重要节日,开个茶话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党、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种协会,大伙儿聚一聚,喝喝茶,聊一聊,谈一谈,感情增加了,思想也交流了,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茶话会是一个传统,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活动,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礼仪成功改革的典范。其实,从源头来看,它从茶俗演变而来。唐代,新茶采制之后,佛门有“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的例会;文人常以茶会友,朋友聚会时,常饮茶清谈,交流思想,增进情感。

旧时商人在固定茶楼上谈生意,也举行茶话会。后来演变为社交性集会,适应面和使用阶层更加广泛。其中,以国家级茶话会和招待外宾的茶话会的程式设计最为严谨,流程也相对固定化。

鲁迅一生唯一大笑的照片,1936年摄,同年,鲁迅去世

鲁迅在北京时,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茶话会,大略是工作需要,他更多与朋友在外面喝茶。以1924年为例,他的茶生活如下:

一月十七日,“往鼎香村买茗二斤,二元”;四月十三日,“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五月二日,“下午往中央公园饮茗,并观中日绘画展览会”;五月六日,“晚买茗一斤,一元;酒酿一盆,一角”;

五月十一日,“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坐至下午,同往公园啜茗,遇邓以蛰、李宗武诸君,谈良久,逮夜乃归”;五月二十三日,“往中央公园饮茗并食馒首”;五月三十日,“遇许饮文,邀之到中央公园饮茗”;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往鼎香村买茗二斤,二元。”

在广州时,他和朋友常去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喝茶,还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鲁迅喜欢喝龙井。有一次,林语堂去找鲁迅,没遇到,留下两盒红茶。那个年代,有名的火腿叫茶腿,据说是用茶叶熏的,鲁迅就曾经收到过,也买了送人。在他的礼品单中,还有普洱茶膏。

清人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那个年代,显得十珍贵,有资料显示,鲁迅珍藏的这批普洱茶膏,有一部分在2004年曾高价拍卖。

蒙顿复刻版清代宫廷普洱茶膏

鲁迅不但自己喝茶,还叶,一次多达十斤二十斤。

周海婴与母亲,时年近十岁,摄于1939年

内山完造后来撰文回忆上海生活时,谈到他与鲁迅一次聊天,说的是对茶叶源流的一些看法:某日与鲁迅先生聊起了茶,我听说日本的薄茶(日本抹茶的一种)沿用了中国唐代的饮用方法,但日本后来的形式和做法更烦琐,而远流洲的茶庭、千利休的茶室以及丰臣秀吉的黄金茶室、茶具更是后来的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人生如茶回味无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