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饮茶之道,就在于品

有位作家说过,学会了品茶,您的人生定会从此不同;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意思是说魏帝炼丹炼出来的长命丹我不要,我还是每天多喝几杯茶吧。另外,即使是工作狂,大文豪鲁迅也时不时地对品茶发一通感慨,“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就要练就嘴上特别的感觉。”

这种“嘴上特别的感觉”,说到底就是嘴上的功夫了。这可是大学问。饮茶之道,就在于品。

《红楼梦》中就曾道出“品”字诀大口是喝,小口为品;“喝”是为了解渴,“品”的目的是享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红楼才女妙玉是这样描述“品”与“喝”的不同之处的。

《红楼梦》四十一回,“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复又斟上……”后来妙玉点拨宝玉:“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之道


杨晓光

浙江湖州市西南十三公里处,有一座小山,名唤“杼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夏王杼曾巡狩至此,山故而得名。这里,留下了鲍照、江淹、谢灵运、颜真卿等众多名人的足迹。“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这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发出的由衷赞美。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的作者,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和唐代高僧皎然先后长眠于此。杼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茶文化的圣地。

悠悠岁月,漫漫长河。站在茶圣墓前,翻开尘封千年的《茶经》,仿佛扣开沉淀深厚的历史大门。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历史深处走来银须飘飘的茶圣,他把盏问茶,仰首低颔,品味茶的清韵;他问语苍天,深吟浅唱,探究茶的精妙。沧海桑田,流淌的是渺渺茶韵,茫茫尘世,升腾的是悠悠茶香……

上苍对中华民族何其厚爱。早在宇宙洪荒年代,就把这绿色的精灵撒播在这块土地上。“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那时起,茶便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品。茶,早已凝结成中华民族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和文化符号。

一一千两百多年前的盛唐末期,湖北竟陵湖边的一个弃儿,被龙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收养。弃儿无名,积公卜得一卦,以卦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辞,为其取名陆羽。

陆羽,这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孤鸿,仿佛注定就是为茶而生。这片洁白的羽毛和那片绿色的茶叶,仿若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一经相遇,便终生如影相随。

从小长在寺中的陆羽,常侍茶于师。在饱学好茶之师身边,陆羽自幼深明佛理,深得艺茶之术。稍长,志不在青灯古佛,弃寺而去,他要去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

年轻的陆羽立下宏愿,要写一部前无古人的茶学经典。他身背行囊,离开家乡,游走天下。为考察茶事,他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起早贪黑,跋山涉水,独行山野,采茶觅泉,评茶品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相伴。他行万里路,品万峰茶,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

不久,他来到了湖州,来到了杼山,来到了古刹妙喜寺。在这里,陆羽遇见了一代诗僧、寺庙主持皎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相会,中华茶文化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俗一僧,朝夕相处,“结成缁素忘年之交”。他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品茗斗茶,共论禅理,切磋茶艺,倡导和推广“陆氏茶品饮法”。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对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在他看来,沉醉于茶,能放下生死、贫富、毁誉;陶醉于茶,能超越一切时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瞬间永恒”。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

一批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纷纷加入这茶的盛宴。他们在这里品茶、赏茶、鉴茶,赋诗、联唱、抚琴、作画,探索品茗意境,传播茶道文化,把饮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度。茶道,随着茶的芬芳,就从这里慢慢飘散开去。

杼山,这块茶文化的福地,也给了陆羽无穷的写作源泉。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集六年之功,完成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对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特征和栽培、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以及茶的产地,唐以前有关茶的诗赋和茶事典故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堪称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茶经》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也是整部《茶经》的灵魂。茶,出自深山幽谷,本性洁不可污。饮茶之人,自然应是“精行俭德”之人;懂茶之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爱茶之人,更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这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把自然界的造化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文化。

陆羽的一生,就像大自然中的一片茶,性洁、纯粹、高雅。荣华富贵、名闻利禄、灯红酒绿,在他的眼里,都是过眼云烟。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千古绝唱,表达的是陆羽的心声。是的,为了茶事,他多次婉拒高官厚禄,甘愿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为了茶事,他翻千重山,行万里路,浪迹天涯几十年。为了茶事,他始终与之相守,过着闲云野鹤般的自由生活。他识茶、懂茶,在问茶中净化自己的灵魂,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一首《不羡歌》,是他人生观的生动写照。如果说“精行俭德”是《茶经》的灵魂,《不羡歌》就是“精行俭德”的最好注脚。陆羽的一生,虽只有清茶一盏相伴,但那部传世之作,使他不朽地走向了世界,他的名字历经千年仍然散发着茶的芳香。

二岁月沉淀,淡定的陆羽带着他的千古茶事,渐渐遁入时空的深处,回炫出一个绵延千年的背影。小小一叶茶,却从此融汇着“精行俭德”的古老遗风,昂然承载起深远丰赡的文化内涵,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追逐一种“纯粹如茶,雅致如茶”的精神境界。

茶的境界,是文人士族们面对人生沉浮时最贴心的精神安慰。白居易一生官途坎坷,心灵困苦,“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在饮茶中他得到生命的感悟,获得精神的解脱。欧阳修为官四十一年,贬谪外放十二次。“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他与茶为伴,忘怀得失,操守始终如一。郑板桥为官清廉,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他向往的是“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宁愿回家过着“白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清贫生活。

茶的境界,也是历代有作为统治者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清乾隆皇帝深谙茶的妙处,对茶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敬。他一生爱茶、品茶、乐茶,尤其对杭州的龙井茶情有独钟。他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龙井古道上的八景都留下了他咏叹的诗句。他颇有用意,每年初春时节,都要择吉日在龙潜之地的重华宫设立茶宴宴会廷臣。茶宴以沃雪烹茶,再加以梅英、松子和佛手,谓之“三清茶”。寓意要像梅花那样高洁,像松树那样挺直,像佛手那样清逸。茶宴上众大臣们还要联诗作句,小到时令节气,大到国家兴亡。君臣联句作成的诗文,曾载入《御制诗集》。有诗为证:“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也许,在乾隆皇帝眼里,一碗茶汤就是一种简约的媒介,可以传递出秩序、礼仪和信仰,也可以弘扬起一种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的文化气场。

到了近代,一群身着戎装的共产党人,也受茶吸引,因茶而喜,以茶为诗,由茶启廉,留下一个个动人的佳话。

喝茶,是毛泽东的一大嗜好。他爱茶、懂茶。“我的生活里有四味药:吃饭、睡觉、喝茶、大小便。能睡、能吃、能喝、大小便顺利,比什么别的药都好。”他还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可以说,从毛泽东走出家乡韶山的那一天起,他的生活中就没有离开过茶。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这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名句。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在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与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先生相识,他们一起同座饮茶,谈革命,论时局,畅谈中国的未来。饮茶,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十多年过去了,来北京参加建国大业的柳亚子也许认为自己对革命有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关照,也许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在昆明湖边发起了牢骚,动起了归隐之心。“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老先生要学东汉时期的著名隐士严子陵,回江苏吴江老家分湖隐居了。

此时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用诗做起了思想工作。他想起了粤海品茶,想起了渝州索句,一位领袖和一位名士就这样开始了诗的唱和。“饮茶粤海未能忘”,这是一种多么难忘的友谊。昔日饮茶勾起的美好回忆,成了沟通两人情感世界的桥梁。“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元戎海水量。”毛泽东不忘旧友的高尚品德和春风大雅的宽广胸襟,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有些牢骚的名士。“躬耕原不恋吴江”,当初的牢骚化作满腔激情,投入到建国大业中去。

周恩来,这位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也是一生爱茶,关心茶业的发展。在著名龙井茶产地杭州梅家坞的一张老照片里,朗逸的总理正在教室窗外慈祥地看着茶农孩子们琅琅诵读。如今,每一位来这里喝茶的茶客无不被那美丽的瞬间所深深打动。

周恩来既是一位总理,也是一位茶人。他深谙茶的精行俭德之道。一只破旧的搪瓷大茶缸,跟着他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的窑洞里,用的还是这只大茶缸,既用来喝茶,也用来打饭、热菜。直到进了北京,才换上一只朴质无华的白瓷茶杯。

1975年的深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位与病魔顽强斗争,从不肯轻易麻烦别人,更没有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的总理,突然提出要喝安徽产的六安瓜片!当工作人员把觅得的六安瓜片热茶捧到他的面前时,总理的双眸顿时一亮,两道浓眉也随之舒展开来,瘦削的脸颊在掠过一抹微笑的同时,更流露出一副欣慰无比的神色。

小小的六安瓜片,把周恩来的思绪带到了1939年的早春。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从遥远的山城重庆出发,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镇。在这里,叶挺将军以新四军军长身份招待他的,便是当地盛产的传统名茶——六安瓜片。在军部大礼堂几百人参加的报告会上,周恩来谈形势,讲任务,论统战,鼓斗志,整整十个小时毫无倦色,为他提神助兴的,也是一杯六安瓜片。离开云岭,将军赠送给他的,还是一大方筒新炒的六安瓜片。

皖南事变,叶挺蒙冤五载出狱,两人在山城重庆促膝茗话,喝的是周恩来特地让人觅购的六安瓜片。此时的周恩来深知,除了六安瓜片,哪怕再佳的茶品,也不足以慰藉这位心爱战友。那次彻夜长谈,陪伴他们的,是重沏了不知多少次的六安瓜片。就在那次长谈中,叶挺郑重地提出回到党的怀抱的请求。

不料重庆茗叙,竟成永诀。周恩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是六安瓜片,喝到了它,犹如见到了昔日的战友。如此深邃的临终茶思,如此浓郁的盖世茶情,如此纯粹的茶道精神,可比天高,可比海深……

三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的祖先从小小的一片茶中发现了遍存于万物中的和谐秩序。洁净中见天然,简朴中见自在,宁静中见真善。味醇香雅苦后余甘的茶汤,涵着“和、敬、清、廉”的茶性,就这样顽强不息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有了一杯清茶,我们便能坐悟道德,物我两忘;在喧嚣繁杂的尘世里,有了一杯清茶,我们便能持一素心,波澜不惊。在这绿色精灵面前,我们能够抛弃贪念,净化心灵,回归生命本真的净土。

茶,我们绿色的心灵家园。从这方家园汩汩流淌出来的,是和美、宁静、明廉、纯洁、谦恭的美德。因为有了茶,我们这个民族才更加聪慧,更加文明,才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是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东西都将随波而逝,而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和着那柔和恬淡的茶色,将永不泯灭!那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守望的心灵家园。

(制图:沈一帆)

关于煎茶之道


我国的品茶艺术即发轫于此。古人历来认为,茶叶好,水质佳,如煎汤不得法,则未必能煎出好茶,故煮茶是饮茶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三国时,民间就制制饼。饮用时先用米汤浸泡,再用无焰炭火炙烤,而使其烘干变红,再捣成碎未放入瓷壶,注入沸水饮用。也有的再加入葱姜、橘子,以调和苦涩味。此饮茶方法为唐宋时期“茶饼”的雏形。延续至唐代时,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鲜叶洗净后蒸青,再压榨除去茶汁,以降低其苦涩味,制成茶饼研末煮饮。唐代的煎茶法是将茶未放于水釜中煮饮。以“斗茶”为代表的宋代饮茶,是把茶未放茶盏中调制成糊状后,再以沸水冲之。明代的瀹茶,则是进化到与近代类似的以沸水冲泡散茶。

唐宋以茶饼研末煮饮的饮茶法,决定了煎茶在古代饮茶艺术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茶法,也使茶道中最早的艺术品饮得以形成。关于煎茶的火候。古人对煎水煎到什么程度为宜,与把焙茶用水适中与否称为“火候”一样,将煎水适度与否称作“汤候”。辨别汤候,古人也有两条标准:一是看水沸时的沸泡多少和大小,一是看水沸的声响。

水既要煮沸,又不宜过老。水如过沸,失之过老,会破坏水中、特别是上等泉水中含有的对人体的有益成分。用此等“老汤”泡茶,会使茶汤颜色不鲜明,味道不醇厚,而有滞钝之感。而用水温过低的水泡茶,失之过嫩,又会使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浸出不快、不完全,用此种“嫩汤”所泡的茶,味淡薄,汤色差。有的高级绿茶则更忌泡茶的水过烫,过烫会将细嫩茶芽泡熟,而破坏茶中的有益成分,不利于饮茶卫生。

关于煎茶的燃料:古人饮茶除讲究择名茶、名泉,将饼茶在无焰小火上仔细炙烤,待冷却后碾末外,还讲究选好煮水的燃料,将燃料作为烹好茶的必备条件。

禅茶研究,茶艺之道


茶人应有的典范,智、仁、勇、诚等四种基本德目,与佛家所强调的“般若思想、菩萨精神”的意义是不谋而合的。本文阐述从茶艺的学习中展现人的外在生命以及人类本有的觉性开发的相关性。

科技昌盛,经济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乱象繁多,原因是,人类的物欲强盛导致精神生活没有提升。物质主义产生人类心灵渐受蒙蔽,生活压力也逐渐地增加,自我伤害的问题时时可见,对生命的应对方式变成了负面的模式。因此,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学习负面的几率也相继增加,一个美好的生命无法正常发展,实在令人忧心。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已,它是来自于父母的心血、精神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生命体,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教也说:“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1]可见,古人对生命伦理的重视,在在表现于吾人的生活之中,所以个人的生命也是攸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共同体。

对今日的新人类倡导生命本质的重要与传达正确的生命之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随着科学时代前进,也需要一些文化、宗教、哲学等等不同领域中从心灵上着手。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要如何真实地面对它呢?换句话说,平时的日常生活机能性的工作可以有人帮忙,但是属于内在之生命之道却无法依靠他人,一定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与精神层次的培养。

人都想从尚自由,不希望被人约束,所以会有随心所欲的念头,但是,我们深入探讨的话,可以看出因为不喜欢被约束,以至于为所欲为,乃至于社会道德观念日益骤减。人因为立足点不同,所看的方向也不同,自己想做的因为别人的不能认同而产生分歧的意见,也因为一件事不能苟同而有对立与冲突。在长久积累的情况之下,为了达到自己的希求与欲望,人的身心都处在备战状态之中,如此的身心怎们会有真正的自由呢?反而成为意识的奴隶。

所以要能无诤,唯有认识自己的生命本源。以佛教来说,生命是由四大(即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这是有生灭的;而内在的般若智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开发智慧流露出来的真如自性,回归自性的生命之美、生命之纯真、生命之道、是今日真正提升生命本质的意义。

茶道大行至今,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之禅修者都与茶有极大的关系,他们要求的是深入禅境,而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诤。直下无心就是道,就是禅。禅是跳脱世间的束缚,完全自在的境地,人因为被束缚的原因是在于对人事物的执着。例如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就是这个外在的功名利禄绑住了心,身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有祸患发生,也是心的执着而让身不得自在。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放得下,看得破,就能够无拘无束。看得破就是佛,放得下就是禅的境界。

学茶艺、品茶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体验。所谓“艺通乎道,艺与道合”。其实学习茶艺文化,并非只是供人喝茶、欣赏茶艺的表演作品,茶艺所展出之文化气质具有教育意义与生活的启示。中华茶文化的思想以及运用茶特有的性质精神与反省,对社会人类的思想向上、行为向善的影响深刻,可能与其它一般的游艺环境不尽相同,因为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佛教有净化的教育思想。整个茶艺的流程如同一首旋律优雅的音乐,时而高,时而低的音符在时空中飘舞,这也像儒家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移情作用,茶艺之“茶以载道”,不是“弃智任情”的游艺,而是要茶人“正心诚意”,而且敦厚知理,在一啜一饮的静心之中反观,体会茶的美妙,茶若有若无淡雅、自然之性,可以洗除浮躁,从世俗跳脱出来,净化并且提升自我的心灵。透过恭谨的行茶,透过静心的反省,所得到的是一种无以言喻之内在生命智慧的升华。

由此可知,生命中有一种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借着契理契机的方法让智慧开展,了解世间虚假之真相,透视万法的缘起缘灭、无常的来临,提早觉悟。透过茶艺过程之寂静,其实,真理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心念中,所以可以帮助我们时时有觉悟的心。

学习觉悟没有特别的方法,也没有特别的神秘感,只有把我们人生的烦恼弄懂,把烦恼看透,那就是佛陀教示“道”的真意。茶艺展现的精神涵养也是如此。

趣看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时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将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将茶杯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阮岚静:读书之道


曾国藩在写给兄弟的书信中说道“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这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是很有启发的,如今,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不多了,愿意读书但是坚持读书的人少之又少。虽然今天是个快捷的网络社会,充满创新的社会,但没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思想,又何谈创新与发展呢。

这些年,我从大学毕业被分到乡下教书,开始的时候充满了热情,不时的写写弄弄,读读画画,但由于工作的压力的增大和家庭繁琐之事的日渐增多,不要说写,连读书的时间也很少有了。时日一久,觉得脑袋像生了锈,毛泽东同志说:“一天不读书是缺点,三天不读书是错误。”按照现在网络上的通俗语言来说,真可谓是“一天不读书,别人看不出;一周不读书,性格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不久前,偶然“邂逅”一个恩师的博客,上面的文字与思想让我为之动容,在我眼中,他不仅是一名政客,更是一位骚人墨客,按常理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个方面做得极其优秀,其他方面便会业绩平平,但他在处理工作之余,还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并且常出好文章,这使我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浑浑噩噩过的这些日子。

读书贵在坚持,一个人坚持短时间读书并不难,坚持每天读书则很难,坚持长年累月读书则更难。所谓坚持并不是机械般地读书,而是有计划,用心专一,坚定意志。无论是谁,大凡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出类拔萃曾国藩一直不间断做的第三件事便是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十页史书、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这些,他还惭愧的说是懒惰。

读书贵在思考,自古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空想而不学习,那就会懈殆而无所得。读书,因阅而悦;凝思,因知而智,读书仅向大脑提供知识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假思索地读书,那么就算读再多的书籍收获也不会丰厚。学无止境,读书亦无止境,愿读书与思考相伴,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

读书贵在耐心,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只要耐心去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你会发现文字也会给你带来奇妙的感受。曾经读过一篇毕淑敏写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主要内容是作者不同年龄读《海的女儿》的不同感受: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如这篇文章对你阅读文学作品有怎样的启发。这让我颇有同感,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红楼梦》,之后又读了好几遍,因为理解和感受不同,带给我的收获也不同,所以,书要常读,反复读、耐心读。

当然,无论勤坚持、善思考还是耐心积累,都不是简单的时空和量化的概念,读书是人一生的事情,应以书为伴,手不择卷;博采众长,日积月累;吐故纳新,与时共进。

茶之道:在乎茶亦在乎泡茶


茶有令人清醒的特性,透过学习茶道,可以收摄自己的心,产生内化提升心灵的力量,为了让茶道更融入生活中,须随时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在泡茶之前,要先将茶具定位,定好位后在行茶的过程中茶具都不再移位,所以在学习泡茶之前,要先学会安定气神,茶叶则是依宾客的喜好而选择,一切就绪后,方可进入泡茶的步骤。

一、温壶:以热水淋茶壶,提高茶壶温度,才不至于在泡茶的时候水温被茶壶抢走,影响茶汤的风味。

二、置茶:等待茶壶温热的时间里,将要泡的茶叶从茶仓中取出,放入茶则。这时可以请宾客赏茶,也借这个机会与客人交流,介绍他们认识此茶的特色,香气?颜色?外观?赏完茶后再放回原处。

三、温润泡:将热水均匀地淋在茶叶上,使茶叶受热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后立刻倒出来。目的在使某些比较紧结的茶(像阿里山的珠露茶)舒张,这样茶汤才会均匀好喝,也有些人觉得这样比较清洁,但并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温润泡这道手续。

四、醒茶:将温润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当中,静待一段时间让茶叶舒缓。等待醒茶的时间可用茶海中的热水温闻香杯。

五、冲泡:注水量以所泡的杯数决定,放入的茶种、与茶叶量多寡会影响冲泡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四十五秒到一分钟,有些需要一分半钟,这段时间用可以用来温饮杯。

六、奉茶:将茶壶内所泡的茶完全倒于茶海中使茶色、茶味均衡并沈淀杂质。将茶倒入闻香杯中约七分满,或用扣杯的方式,正面图样对正面图像,倒过来奉茶增添品茶的乐趣(基于卫生考虑,扣杯的方式只适用于第一泡).

七、品茶:将闻香杯中的茶倒入饮杯中,此时可品闻茶香。喝茶的时候不要手拿杯缘,如果以右手喝茶,应把中指放在杯腹十二点钟方位、拇指放六点钟方位,并以八点钟方位喝茶。并分成三次喝,感受热茶、温茶、与冷茶的滋味。

趣看中国的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之道 在于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