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莫负眼前茶,且品且珍惜

身体不适,改喝红茶。红茶是暖的,汤色亮红色的,自然是暖的。暖暖的一杯茶在手,会想些什么呢?

先讲一件闲事。某日偶遇一茶,本能的停下来细看了一眼,只一眼有位示茶的小姐微笑着邀请道:“坐下来喝杯茶吧。我们的茶都是明前的。”逐坐下浅尝一杯,喝完问:“有更好的吗?我只喝一泡?”小姐回答:“有的。”我说:“那现在就给我泡吧。”示茶的小姐泡上茶。我抬头一看天色已晚,说道:“太晚了我该走。”小姐不语。接着我又说:“可我得喝完茶再走,不然就浪费了。泡好的茶是不能浪费的!”示茶小姐忽然笑颜逐开,说:“今天在这里做宣传,来喝茶的不少,有很多人喝了一两口就走了。我心里真可惜啊,多好的茶就这样浪费了。你是第一个在这里遇到的爱惜茶的人。”我笑而不语,她又说:“交换电话如何?以后去我家喝茶。”“好啊!”我应道。

此事于心一颤,静坐思悟:好茶者首先得惜茶。连眼前的茶都可以随意丢弃或者敷衍了事,又怎可口口声声称自己喜欢茶呢?!喝茶之前请先珍惜眼前的这杯茶吧。

又有一友闲聊时无意间说道:“今年竟还没喝过铁观音。”叹一口气。想了一下家里还有一点去年的秋茶,只是保存的不好,怕是陈了。第二日还是送去。说:“全且喝下,新茶下时总有好茶喝,不急!”他喝过,问如何?他回答:“茶是陈了,不过还是可以喝的。”我说:“实在不好意思啊!”他大笑道:“我这个人什么茶都喝得下去,什么样的铁观音都喝过,不分优劣都可喝好!”

当即悟出:喜欢茶就得包容茶,就像茶包容喝茶的人一样。就像进行无我茶会时,有时会交换茶叶泡,此时你精心准备的茶被他人泡坏了(不得法的泡),你该如何?该还是用心泡他人的茶,用心的品他人泡的茶。包容他人。茶是包容一切,充满慈悲的。

总有人问什么时间适合喝茶?什么样的茶好喝?喝茶是不分时间的。也不必复杂,更不必刻意,所谓渴了就喝,喝完就放下。心情浮躁,苦闷时可以喝,想安静片刻时可以喝,酒足饭饱时可以喝,与友聊天时可以喝,像现在我在打字,茶就及时的给我补充体力。当喝时便喝,此时何种茶都能喝出甘甜的味道来。此时茶具是次要的,哪怕就一个玻璃杯也好。水也是次要的,煮开就好。茶好不好,在茶亦在心!

先写到这里,不停一停怕是要写到看的人会讲太长,看得累。适量就好!像喝茶,好茶的人不可贪茶,遇好茶喝上一泡细细品味就好!不可接二连三的喝几种好茶,喝的饱涨,喝到末了说是头也晕了,眼也迷糊了。茶醉时便伤身体。本是养生有益的东西,却不小心成了伤害身体的东西,也是辜负了眼前的茶。可惜,可惜。

CY260.com编辑推荐

于丹:且将新火试新茶


我一直认为喝茶是种仪式,心不静是泡不好茶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茶禅一味,喝茶是用茶香洗涤内心的过程与仪式。而“茶”字本身就是“人在草木间”。人在草木间,浸染山林之气,可以看流云、观虹霓、饮泉水,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心是亲近自然的。

茶也是要和着季节与心情来喝的。绿茶,一定要喝明前的。春天,大地阳气蒸腾,万物生长。江南茶树上的芽尖刚刚绽开,清明前采下来的嫩叶,用早春那刚刚封冻了一冬的凌凌泉水泡开,你会觉得草木之间生长的力量在眼前氤氲化开,春的新鲜、灵动带着一点点青涩,像刚刚舒展开的梦想,一下子全都在了这盏春茶之中。因此春天喝绿茶能够让人苏醒,让人精神焕发,让自己在春天里,跟着大地的草木一起蓬勃生长。生长的过程延续到盛夏,绿茶也一直能喝到盛夏。

一立秋,就该喝乌龙了。最雍容方正的乌龙茶当然是铁观音,我觉得最典雅的乌龙要数台湾产的冻顶乌龙,这种高山茶犹如它的名字,带着一股清冽之气和远远的幽香。而中国台湾的文山包种也是很好的乌龙茶,绵软醇厚,充满文人气息。翠玉乌龙也是很雅致的茶,三两知己小聚时喝它最合适。在清秋喝乌龙,是因为它茶色清亮、疏朗、绵长,有秋高气爽的味道。茶的颜色会让人联想到秋天,空气中透出金属般的光泽,盛夏的浓郁已经过去,人的心情走向清朗,世界走向饱满与成熟,天地开阔。这正是乌龙茶的况味。

到了冬天,是喝熟普最好的时候。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由生到熟,由翠绿的微涩到深红的绵软。隆冬时节,外面皑皑白雪、万物凋零。此时,手捧一盏浓浓的熟普,看着它红酒一样的颜色,喝上一口,醇香绵厚,暖意顿生。

一天之内,时间不同、心情不同,喝的茶也可以不同。早晨喝龙井,喝北方硬一些的茶,比如信阳毛尖,喝云雾气息更重一些的四川竹叶青,一天心情会很清朗;午后如果还想喝绿茶的话,可以喝非常柔细的碧螺春。用85摄氏度的水泡开碧螺春,犹如午后的阳光,淡定而悠远。

品茶,除了随季节、时间变化外,还要随人生的境界一起变化。20多岁的人往往喜欢咖啡胜过喜欢茶,苦苦的咖啡加进去香香的牛奶,再放上甜甜的糖块,甜、苦和浓香混合在一起,就是20岁的青春,有一点混乱,但是充满勇敢、生机勃勃。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留出喝茶的光阴。正如苏东坡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做茶样女人,淡定且从容 ——彭红


彭红,北京嘉木源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与大益一同走过整整十年,未曾改变过初心,相信只要不退出,梦想一直都在。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因为茶,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作为女人,侍茶十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岁月!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在品牌的推广和价值的传播上更接地气了,注重扩大消费者和品饮市场。

在侍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带领自己的团队以嘉为源,服务于越来越多喜欢喝大益茶的消费者,感悟至善、中庸、自然的生活之道。不羡大红大紫,只要大叶大益!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享受并奔跑在做一个快乐的茶生活化推广者的路上,偶尔驻足,停下休整。

益友网:您是如何与茶结缘的?

彭红:早在2004年的12月,也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让我这样一个曾经无比迷恋咖啡的女子偶然与大益茶结缘,并且决定改行做一名大益人。我怀抱满腔热情来到帝都马连道,一门心思想要立足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那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是我人生新陈代谢的重要时刻。

益友网:在大益这些年,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彭红:都说茶行业是幸福感很强的行业,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几年前的某一天中午我在公司附近的餐馆吃饭,正巧碰上一位年轻客人和她的闺蜜,席间谈笑风生间,她的闺蜜忽然说:彭总,我真的很崇拜您,您的眼光我信,帮我介绍个男朋友吧。我听闻一怔,初次见面总有些唐突,但脑海中忽见一张熟悉面孔:一位从2006年开始买茶存茶认识至今成好友的北京小伙儿。于是红线一牵,好姻缘结了,如今他们已是一儿一女的父母了。因茶结缘,家庭幸福!

益友网:您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对大益未来十年有什么期待?

彭红:近年来大益越来越注重普及口感、扩大消费人群,不论是今年初的熟茶推广活动,还是茶庭店的开设,都是针对这一目标的重大举措。北方普洱茶品饮市场有着极大的潜力,有待我们去挖掘、去培育、去深耕。相信未来,大益一定能实现服务于全球上亿级消费者的宏伟目标。

益友网:北京,作为首都,这些年您在这里开拓市场推广普洱茶,有压力吗?压力主要来自什么方面?背后给您带来一路前行的动力是什么?

彭红:刚入茶门的最初几年,由于北方人对茶的理解和体验仅仅局限于“解渴“而已,喝的茶大多以花茶为主,知道普洱茶的人少之又少。当年的我对茶的专业了解也不多,显得特别生疏,市场推广做起来真的很艰难。巨大的压力下,反而刺激了我不服输的精神。寒冬腊月我跑遍京城报茶艺培训班,学习普洱茶的工艺和茶品特点;在图书馆查资料,学习茶道文化和传统文化;找到大益的各种资料和书籍,认真研读大益品牌核心文化和发展历程,还不辞辛苦频繁飞往南方市场向老茶人请教,学习茶性,以及市场推广实战经验。

辛苦的付出换来了硕果累累的回报,经过多年的市场摸索,我不但成为了普洱茶的行家里手,而且慢慢了解清楚了北方普洱茶市场的特点。与南方的狂热收藏市场不同的是,北方人更注重普洱茶的品饮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的喜欢的重视,以及传统文化的归回和热潮,都带动了北方普洱茶市场的发展。现在爱喝普洱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大益从08年开始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不仅极大的提振了当时衰落的普洱茶市场,也大大的推动了北方市场的开拓,要知道央视对北方的影响力更甚于南方。或许就是益家人的互相扶持、风雨同舟、一路相伴,才让我坚守普洱茶至今。我非常感恩茶这一片小小的灵叶,感恩它赐予我开拓的力量和坚守的勇气。

益友网:普洱茶市场变换风云,行情涨涨跌跌,有想过要放弃吗?您是怎么应对每一次的困难和危机?

彭红:记得一位智者说过:“上天有一只眼在看我们,你做了什么,好的坏的,早晚都有一报。”所以十年来专心奉茶,不偷懒、不侥幸、不做亏心事。即使经历了2007年“普洱疯”的大起大落,也不忘初心;每一次商场的博弈,让我更有茶人的韧性,重拾信心。十年侍茶路,实现了是从不识茶到深谙茶道,从对市场懵懂到具备预知能力,从自我成长到培养团队,从产品销售到企业管理,从立足北京到放眼世界的巨大转型。

所有的经历都是成长的代价,很自豪自己已经走过了成长的青涩期,身心具备了普洱的浓度和厚度,有自知和自信。这一切的历练与成长,要感谢杯中的这片天赐灵叶,正是大益茶的醇厚重塑了我。

益友网:从事茶行业的工作,您和您的团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彭红:茶经的核心:"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兼有美与善双重涵义,那侍茶之人必是嘉人。这是十年前我对自己和团队的期许。十年后,我和我的团队就像一样,经过岁月的磨砺、洗涤、发酵,呈现出醇香幽扬的芬芳,仍然不敢忘记十年前刚入茶门的诚惶诚恐,希望我和我的团队对茶永远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敬畏心。因为,未来的十年需要我们保持这份初心,专注品牌文化DNA的深度普及,通过多维度团队优化组合确定创新坐标,才能体现出可以真正服务于全球上亿级消费者的能力和水平。

益友网:除了茶这个事业,未来您最想完成的一个梦想是什么?

彭红:对于致力于终身侍茶的我,离开茶谈梦想真的很空白。对于一个女人,当你喜欢一个人时,竭尽心力去喜欢这个人;当你喜欢一件事,殚精竭虑去做这件事,即使跌倒失败,很快可以重头再来。我希望一直保持这种奔跑的感觉,不再过分期待岁月静好,岁月原本就是一场博弈不休的过程,享受并奔跑在做一个快乐的茶生活化推广者的路上,偶尔驻足,停下休整。喜欢一路走一路跑一路体验那些不可预见的过程,因为爱上一路上那些不可预见,人生由此而丰富。很骄傲,中年的我仍然可以把梦想和爱情放在心里挂在嘴上。

从谂禅师:且坐吃茶自悟自性


且坐吃茶自悟自性

自从谂禅师开启以茶入悟的法门之后,丛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例如,杨歧方会,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败将不斩,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不将语默对,来审将甚么对?”义存答:“吃茶去。”再如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拈起茶盏。还有,人称“百丈(道恒)有三诀:吃茶、珍重、歇、”(均载《五灯会元》)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法师祖珍和尚为僧徒开讲说:“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恁么说了,你若不会,则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这里更有什么用处,各各归寮吃茶去。”(《石堂揭语》)。清代杨悼《游牟山资福寺呈霞胤师》诗云:“赵州茶热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至今杭州龙井附近,悬有古楹联:“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闲吟陌上花来。”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睡,还是引导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无怪乎,中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曰: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题诗:“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自悟自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

醇如茶珍惜友情


真正的友情,如茶之极品,不用天天饮,一段时间没喝,也不至于日思夜想,只是一旦有机会又坐进茶馆,待小炉火苗窜动蒸气,高山流水瑟瑟之声悠悠响起,熟悉的茶香袅袅飘起溢满心肺,你会感叹:生活,原来还可以有如此的境界……这是着名主持人许戈辉曾谈到的君子之交。几千年的茶文化赋予了茶深厚的蕴味,也是与君子之交结合最完美的代名词。一杯清茶,心情几许,有了朋友的关怀,在心烦意乱的时候,轻轻抿上一口,可以忘却心中的烦忧,仅留杯中的淡香和甘甜。

难得的是那份心境,友不贵乎多,贵乎难得。竹叶青有关负责人说,纯净、高尚的朋友之交,是一种超脱的关系,实际上是价值判断与人生观的认同关系。没有复杂的人情冷暖,摒弃浮躁和功利,君子之交就是和谐和高尚的写照。此次活动,正是为了唤醒人们日益麻痹的心灵,寻找被淡忘被忽略的真挚友情,让每个人都记得,除了亲人外,还有一些人是不能忘记,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而这与竹叶青一直追随的茶道文化不谋而合,君子之交的情谊,如一杯清茶,淡然却炙热,令人回味。

泡茶莫停普洱茶简介


1、茶莫停普洱茶含量:泡普洱茶时,茶叶含量约占壶体的20%。取出茶砖和蛋糕后,将空气暴露两周,然后把味道浸泡得更好。

2、茶叶应停止普洱茶酿造时应选用大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较高,使用大壶可避免茶汤浓度过高。建议选用陶罐和紫砂罐作为原料。

3、泡茶不要阻止普洱茶:冲过热水,对于普洱茶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因为一个好的老普洱茶至少要贮藏十年,所以里面可能含有一些灰尘。第一次泡茶的热水,不仅能唤醒茶的味道,还能将茶叶中的杂质一起洗净。第一次的酿造速度应该是快的,只要你能洗茶,不需要浸泡它的味道;第二次之后的浓淡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普洱茶即使在变冷后也充满了味道,所以你可以在夏天使它更冷,也可以在冰后喝它。

4、喝茶不要停,普洱茶热的时候一定要闻到清香。举杯鼻前,你可以感受到古老气味的芬芳泉涌般扑鼻而来,它优雅而清新的感觉,不下兰花和清澈的菊花。

5、普洱茶不应该停下来,需要小心喝茶,在入口处啜饮,才能得到它真正的魅力。茶汤的入口虽然有点苦,但当茶汤停留在咽喉和舌头之间时,你可以感觉到茶汤透过牙齿渗入牙龈,舌根产生肝津,并把它送回舌头。此时充满芬芳,花蜜“生锦”,清爽,体液溢满,持久不散不渴。这是茶最好的感觉“回韵”。

俄罗斯人的茶道萨莫瓦尔


俄罗斯国庆日连续假日,莫斯科日本之家举行茶道表演,吸引很多莫斯科时髦文化界人士前往观赏如何泡绿茶。事实上,喝茶在俄罗斯是属于生活的一部份,由于这项传统历史久远也衍生出斯拉夫民族的茶道。

俄罗斯人喜欢喝茶,但是跟所有以肉食为主的民族一样,他们喜欢喝红茶,主要是红茶末。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就是中国茶叶的最大买主,那时候中国茶叶的出口量百分之七十五都卖给沙皇时期的俄国。莫斯科市中心中国城社区有十九世纪雕龙画栋的中国茶行,可见证当时双方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了喝茶,俄罗斯人家里都有一个特殊的茶炊,它们称为「萨莫瓦尔」。以前茶炊是铜制的,有点像台湾台电福利社东北火锅,中间是放木炭、冒烟的桶子,底下是放煮水的锅,唯一差别是俄罗斯茶炊有一个水龙头,水煮开后,就从小水龙头放水泡茶。这种旧式茶炊只有在莫斯科跳蚤市场看得到。

现代「萨莫瓦尔」兼具传统与新潮,它外表漆得非常有斯拉夫民族的风味,也不用炭烧而用电加热,体积变小,而且用电烧水不会弄得乌烟。

印度总理莫迪:从卖茶小贩到从政之路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印度]金舒克·纳格著陈义华霍舒缓译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9年,纳伦德拉·莫迪回到了阔别三十七载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古代的哈拉帕遗址,今为古吉拉特邦北部的一个小镇——译者注),参加其高中母校五十周年校庆。作为印度人民党秘书长,他急着赶回德里处理党内重要事务,但还是在母校停留了几小时。当纳伦德拉到达位于车站路的校园时,一点没有大人物的架子。他摸了自己老师的脚(印度人有一种叫作查兰斯帕史的摸脚礼,表达敬意——译者注),更令他过去的梵文老师普拉德博罕·帕特尔惊讶的是,莫迪亲切自然地问起其孩子的名字以及家庭情况。

1967年,十七岁的纳伦德拉毅然离开了瓦德那加尔镇。外界对此的普遍看法是多年前他的父母为了家庭圆满包办了他的婚姻。很早以前,纳伦德拉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而不是禁锢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日渐长大成人的莫迪自然不愿接受“童婚”。为逃避家庭的压力,他只能选择离开(纳伦德拉的妻子贾苏达本也曾经出现在一些新闻访谈里,但他本人从不主动谈及这段婚姻。贾苏达本曾为巴纳斯坎塔县一位乡村小学老师,现已退休)。距离莫迪家乡一百十二公里远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是他的首选。他投靠了在古吉拉特邦道路运输企业的一个巴士总站经营餐厅的叔叔,他的叔叔很乐意雇佣这个侄子。很快纳伦德拉成了出纳,负责账务、收银。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工作的安巴拉尔·库斯提是这个餐厅的常客,纳伦德拉这位年轻小伙子高效处理食堂前厅各项事务的能力给这个志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纳伦德拉在他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已经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国民志愿团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他格外惊喜。虽然和库斯提相交甚好,但纳伦德拉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在餐厅附近设立了一个茶摊。

沏茶对纳伦德拉来说不算难事,他的父亲达蒙德达斯在瓦德那加尔火车站一直经营茶摊。早晨有客车路过,年幼的纳伦德拉总是帮父亲忙完后,才跑去上学。达蒙德达斯共有六个孩子,主业是售卖食用油,茶摊的收入也算是为了补贴家用。纳伦德拉从小就不想步他父亲的后尘,他一直想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印度,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自己出身的社会阶层,这是最高准则。像纳伦德拉这种较低种姓油商的儿子,他所能做的就是子承父业。难怪在八岁这样的小小年纪,纳伦德拉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纱卡”少年团。每天放学后他就到“纱卡”,在这里他可以参加一些比在火车站卖茶和学校上课这样的沉闷生活更有趣的活动。纳伦德拉在学校的表现极其普通,对学习也没有太多热情,但他却热衷于戏剧表演和辩论这样的课外活动。1965年,他出演学校名为《周贾达斯·库曼》的戏剧,这个戏剧讲述了索拉斯查区逃犯的故事,以及他们在神主斯瓦米的感化影响下成为圣人的事迹。纳伦德拉原本是主角,后来因为其外形纤弱,他的角色改为领土被周贾达斯侵占的瓦叶森·马哈拉吉的一位贵族。第二年即1966年,纳伦德拉在根据中印战争历史改编的名为《哈亚丽·诺·哈特亚柔》的电影中扮演一名士兵,纳伦德拉在表演时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校期间,他对领导角色也颇感兴趣,主张实行课代表选举制。他的一位老师回忆说他是一个“坦率、无畏、有主见”的男孩,纳伦德拉不惧怕任何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份“主见”。除此以外,老一辈人记得在1965年的印巴冲突中,小莫迪认为巴基斯坦人罪有应得,而且对此发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还主动给从卡奇边境回来停留在瓦德那加尔车站的部队免费提供茶水。

当库斯提把他介绍给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地方装备首领时,纳伦德拉非常激动。这是双向的:上级也为觉察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潜力而感到欣慰。虽然这个在艾哈迈达巴德市的马尼那加尔中产阶级集聚区的国民志愿者服务联盟分会已经成立多年,但至今该分会尚未广受拥趸。

但那时盛行社会主义思潮,即使对天生热爱自由事业的古吉拉特人而言,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联盟的运作更像是一个地下组织。瓦卡·萨希卜(因其早年曾从事法律工作,一般称其为伊那姆达尔——译者注)过去常常游历印度各邦并试图在各地广设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但进展缓慢。除了纳伦德拉,伊那姆达尔还有其他的助理,如主要宣传干事那图拉·扎格达和同样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婆罗门种姓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民事法院律师瓦桑特·加见达拉嘎卡尔。纳伦德拉很钦佩伊那姆达尔,认为他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分会而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虽然伊那姆达尔比纳伦德拉资深很多,但他却成了这个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三十年后也就是2001年,莫迪亲自执笔为伊那姆达尔写了名为《乔蒂·普耶》的传记,由时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出版发行。这本书追忆了穿上了黑色长袍(承袭了英国的传统)的伊那姆达尔慷慨激昂地为因甘地遇刺而被监禁起来的同胞进行法律辩护。在早期抗议尼扎姆王朝(1793-1950年间统治印度海得拉巴的土邦君主的称号)期间,伊那姆达尔自己也被监禁了几个月。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组织里,许多人认为莫迪是伊那姆达尔的“心生子”(印度神话中仙人的孩子——译者注),事实证明伊那姆达尔对莫迪以后的成长影响至深。

在外漂泊的纳伦德拉很快升至联盟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总部的助理。与纳伦德拉同时期供职于联盟的活动家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了纳伦德拉身份归属感和生活的目标。他的生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大家族’中的一员。我想,这件事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意义深远,纳伦德拉原本艰辛的生活也变得轻松些了。”

联盟办公场所规模很小,共计只有大约十个成员和六间房的场地。虽然纳伦德拉在联盟正式任职,但在其他人眼里他是新来的实习生,所以还需要做一些琐碎的杂活,包括给联盟里的其他成员泡茶(这些人都是宣传干事),打扫清理房间等等。深受拉斯曼拉·伊那姆达尔的影响,纳伦德拉也自愿为他们洗衣服。由于伊那姆达尔也负责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果阿邦的联盟分会,伊那姆达尔不定期走访艾哈迈达巴德地区。每次只要伊那姆达尔到来,纳伦德拉时刻为其待命。一个联盟右翼观察员阿维德·波斯米亚说,莫迪受到联盟的热烈欢迎的原因,除了他很忠诚外,还因为他来自低种姓阶层。波斯米亚补充说:“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被视为一个由婆罗门高种姓领导的组织,这限制了对其他种姓的吸引力。该组织希望通过纳入更多低种姓的成员来打破这个限制。莫迪是‘奖品得主’,跟他同样出身的还有几十年后成为他对手的沙克斯·瓦格拉。”

联盟在拉拢莫迪的同时,也在努力扩大其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势力范围。1968年12月,联盟在该市举行了大型集会游行,联盟的最高领导人发表演讲。虽然联盟最高领导层仅仅提到了在分区时穆斯林对印度教徒的暴行,结果还是煽起了社区内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愤怒。1969年9月,艾哈迈达巴德(其教派冲突恩怨史可以追溯到1714年)见证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教派冲突。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包括印度教警司对穆斯林《古兰经》的亵渎。几个月后,(穆斯林)警察巡官又在“奎师那显现日”表现出对罗摩衍那的不尊重等类似的情况。人民同盟运动联盟的领导人巴拉吉·马德好克来到艾哈迈达巴德市发表声明,非但没有促进双方和睦,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拉克沙克”印度教教法委员会的创建更是火上加油,印度教神庙僧人和数以千计的穆斯林在达尔甘地区的年度集会成为冲突暴乱的导火索,冲突导致六百六十多人死亡,受害者大多数是穆斯林。这个冲突事件给纳伦德拉年轻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至今,纳伦德拉·莫迪也不愿卷入这样的话题。印度当局成立了“司法公正亚甘穆汉·雷迪”委员会来调查此次暴乱,最后把责任归咎于一些极端派组织例如人民同盟和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但没有具体追究到个人。但是,一个在职的高级警官说:“以甘地辛迪加派德赛为首的人民党劝告警方,如果上级要求开枪镇压(骚乱),务必不要执行,因此警方无力遏制暴乱。暴乱场面非常血腥,即使艾哈迈达巴德火车站也布满了刚下火车的无辜乘客的尸体,‘无能’警察的行动恶化了此次骚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志着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政治动荡时代的开始。国大党分裂成国大党英迪拉派和国大党组织派。谷物、食用油这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迅速暴涨,民众的愤怒情绪激增,艾哈迈达巴德劳工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很快把激愤宣泄了出来。1973年12月,宿舍的月租从原来的七十卢比涨到一百卢比把整个事件推向高潮,学生们开始抗议。很快校园骚乱蔓延到城市街头,与正在遭受贫困的普通民众产生了共鸣。古吉拉特大学其他学院的学生也加入其中,游行人群堵在部长们的家门口,要求他们辞职。暴力事件爆发后,公交车被劫持,学生开始集体斋戒、游行。警方随即采取行动,许多人在警察的开火中身亡。动乱蔓延至该邦其他所有的主要城镇,致使四十个城市遭到宵禁。此时,纳伦德拉·莫迪的上司委任他负责与古吉拉特邦学生组织之间的事务,他开始辗转于各种学生运动领导人的公开会议中。“我知道他参与了许多学生运动组织的接力绝食,”心理医生和社会活动家哈尼夫·拉卡达瓦拉说。而此时的纳伦德拉可能在被联盟委派负责学生运动组织期间接受了大学教育。“我见过他古吉拉特大学政治学硕士的学位证书。他自己也在九十年代中期给我看过,”资深记者迪波尔·恰维迪证实:“虽然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教他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她又补充道。人民党古吉拉特邦支部的网站上也提到了纳伦德拉·莫迪的政治学硕士学位,但没有提供有关他从何处毕业的细节。该网站还表明,纳伦德拉离开家乡后,带着政治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来到了艾哈迈达巴德,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一步步走进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办公室”。“作为私人学生,他拿了学士学位。作为硕士生时他也上了一些教授的课程,但我不知道他最后是否完成了学业,”一个知名院士说。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是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最权威传记的中文译本。作为印度政治明星,莫迪的强势、个性化的政治风格,备受各方关注及争议。本书以近距离的观察,描述莫迪扑朔迷离的人生——从一个下层种姓出身的卖茶小贩逐步成为印度总理,展现其政治经历及执政理念。莫迪自律性强,素食、禁欲、不沾烟酒,逃婚近半个世纪未见妻子一面;他是资深民族主义政党成员,八岁开始接触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并成长为人民党骨干;他是经济能手,堪比庞大商业帝国CEO,将古吉拉特邦变成印度经济发展的龙头。

茶之道 在于品


饮茶之道,就在于品

有位作家说过,学会了品茶,您的人生定会从此不同;宋朝大才子苏东坡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意思是说魏帝炼丹炼出来的长命丹我不要,我还是每天多喝几杯茶吧。另外,即使是工作狂,大文豪鲁迅也时不时地对品茶发一通感慨,“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就要练就嘴上特别的感觉。”

这种“嘴上特别的感觉”,说到底就是嘴上的功夫了。这可是大学问。饮茶之道,就在于品。

《红楼梦》中就曾道出“品”字诀大口是喝,小口为品;“喝”是为了解渴,“品”的目的是享受,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红楼才女妙玉是这样描述“品”与“喝”的不同之处的。

《红楼梦》四十一回,“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复又斟上……”后来妙玉点拨宝玉:“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听茶品禅


友人喜欢喝茶,有一次我问他:你听到过荼的声音吗?听到过它在澄澈的水中穿透丝绸般的下滑;听到过它在沉浸时的舒张、绽放,听到过它倾吐的阳光、绿色和花朵的消息吗?

友人笑我痴于禅之玄思冥想,不知品茶之道;我笑友人迷于茶之点分煎煮,不悟听茶之境。因了常识的遮蔽,生活中许多美妙的细节,我们不曾感动。午后静坐,在茶香袅袅中,看阳光穿过树叶,像充盈着大爱的手指轻抚着世间一切的伤痛;思想的江鸥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每一时刻的存在.都留下深深的印痕。天因其空,才有阳光舞过、鸟儿划过;心因其静,才有天籁之鸣、大音希声。此时的茶.是沉静灵魂的一剂良药,是打开心锁的一把钥匙。

有一些事物可以看,而有一些则一定要听。细听,有时是一种深沉的思考,是青苔弥漫担负亿年风雨的石。细听,也是一种修养,是对幻象后的宾在的一种追问。郭缘生《速征记》中讲了狐狸的听。狐狸是动物中最智慧又最会听的,它不为幻像所迷,冬天过冰河时,必俯耳细听,确定冰下无水才肯踏冰而行。狐狸虽然聪明,但只是耳听而非心听。

虽然如此,可它的举止还是值得我们细细琢磨。求学之道,不知要渡多少冰河,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有的在眼前,有的在心里。你能倾耳听到流水危险,可你听得到悠扬的梵音吗?池州嵇山章禅师,在投子山义青禅师作柴头。有次同师父吃茶,对师父日:“森罗万象,总在里许。”师波却茶曰:“森罗梦象,在甚么处?”子曰:“可惜一碗茶。”万事不可执之,禅由心悟,不可拘于每况愈下之袁象。

中国古人早就把茶列入自己高雅的精神生活中。泉州栖隐有评禅师,僧问:“如何是平常道?”师日:“法师合掌,道士擎拳。”问:“十二时中如何趣向?”师日:“着衣吃饭。”曰:“别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即是?”师日:“斋余更请一瓯茶。”茶,是禅修中之不可或缺者,前贤多以茶为喻,所谓“酽茶三五碗,意在镢头边。”然而当人们渐渐让形式精致的时候,蔡的精神与禅意却在渐渐消逝。言越精美,大道越遥远,鉴越华丽,游鱼越潜沉。

《新唐书·陆羽传》曰:“(陆)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案,即灶台之间).祀为茶神。”笔者每读此传,深为之恨。茶之渐失真意,其来有自,始作俑者,实为“茶神”。宋祁谓陆羽之后“天下益知饮蔡”,而笔者日:“茶经之兴,茶道之灭。”唐宋以降,茶事纷纭,名品夺目,更渐入歧途矣。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喝茶以至于忘荼,听茶以至于听心,方不为外物所迷。由痴而后明,由“初极狭”至“霍然开朗”,是生活中美好的体验。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在这里,茶只是一个引子,静与悟才是最高的境界。生活中有很多精彩值得听的时刻,我们不经意中把它们遗忘了。如果你也喜欢茶,能和笔者一起去倾听它吗?

茶典故中品禅味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始终勿渝”,的口碑,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有一次,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叔父招待之品仅仅为茶果而不满。陆纳便自作主张,暗暗备下丰盛的菜肴。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客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训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9、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0、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莫负眼前茶 且品且珍惜》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