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的茶叶】

普洱茶的红梗、红叶是怎么产生的?对普洱茶品质有影响吗?

经常喝普洱茶的人都会发现叶底有时候会出现红梗、红叶,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茶叶质量问题吗?对身体健康会不会有影响呢?其实不然,根据自身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4个主要原因:

1、原料品种特殊

云南紫娟茶就是属于特殊的品种,鲜叶自然呈紫红色(因花青素含量比一般的茶树品种高而使鲜叶呈现出紫红色),制出来的普洱茶叶底自然带有红梗、红叶,但是不影响茶品品质和品饮口感。

(图为:紫娟茶鲜叶,来源:网络)

2、采摘的茶青没及时炒制

植物和人一样都是需要呼吸的,呼吸分为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茶鲜叶虽然被摘了下来,与母体分离,但是仍具有生命特征,尤其是当鲜叶大量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由于空间密集狭小,叶片缺氧,鲜叶无氧呼吸占据了主要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叶肉细胞会消耗能量释放出热能,促进了茶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的活跃性,从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主要以鲜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为主,造成红梗、红叶。所以,摘下来的茶鲜叶一定要及时加工,不要堆积太久。

我们都知道,好茶需要好原料,然而已经产生红梗或者红叶的茶青质量已经有所下降,所以对成品茶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普洱茶一度被追捧,古树茶占据了很大的功劳,然而这些古树茶大多生长在偏僻的环境之中,茶农常常需要徒步才能去到茶园,所以,在普洱茶圈子中,有人甚至把普洱茶叶底的红梗或者红叶作为辨别古树茶真假的一个参考项目,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弯弓,弯弓是一个古茶园的名字,是丁家寨最出名的茶园,从寨子里到弯弓茶园大概要走3、4个小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及时炒制茶青是基本不可能的。

(图为:南茗佳人弯弓)

3、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也是造成普洱茶叶底红梗或者红叶的原因之一,大致分为两种:茶鲜叶与茶篓之间的摩擦;采摘过程中指甲掐伤茶青。机械损伤造成的红梗、红叶不影响普洱茶成品品质和品饮口感。

4、杀青

杀青的目的在于迅速使茶鲜叶中的酶失去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并散失大部分水分。其中,需要掌握好温度、时间、投叶量等因素,才能真正地做到杀青杀足杀透,尤其是温度。

(1)杀青温度低

杀青要掌握“高温杀青”的原则。一般而言,要求锅温不小于200℃,目的是使茶鲜叶温度迅速上升至70℃,让多酚氧化酶失活并散失大部分水分,所以,当杀青温度过低时,就为多酚氧化酶提供了相应的湿热环境,致使茶鲜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从而产生红梗、红叶。

(2)、杀青没杀透

杀青没杀透与时间、投叶量等关系密切,杀青没杀透很容易导致茶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没有完全失活,从而产生红梗和红叶。化学原理与杀青温度低造成的红梗、红叶一致。

(3)、杀青过程中“闷”的时间多,抛的时间少

在杀青过程中,除了要掌握“高温杀青”的原则之外,还应做到“多抛少闷”,即多抛炒,少闷叶,只有这样才能让茶鲜叶中的水分迅速散失,从而间接破坏多酚类物质氧化的前提条件,如果闷的时间过多,则水分不易散发,容易造成红梗、红叶。

(4)、手工制的晒青毛茶易出现杀青不匀,也会出现红叶

现如今,普洱茶的初制(毛茶)形式仍是以个体茶农为主,在鲜叶采收的旺季难免忙碌,鲜叶需要一锅一锅的炒,特别辛苦。这时候杀青要特别注意投叶量的问题,若是投叶量过大,很容易出现杀青不均匀的情况,从而造成红梗、红叶。此外,杀青时间也需要格外注意。

总而言之,造成普洱茶叶底红梗、红叶的大部分原因是制作工艺上的失误,但并不会影响品饮的健康,这只是茶鲜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的结果。当然,这是在成品茶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对口感而言,有一定细微的影响,但这并不是影响普洱茶口感的唯一因素,我们都知道除了原料、工艺之外,后期的仓储条件也至关重要。

cY260.com编辑推荐

陈化时间对普洱生茶有影响吗?


陈化时间对普洱生茶有影响吗?

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相比,特别耐泡、特别耐贮藏,它的这种特性表现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其品质便得到提高,价格口感上也有一定的升级空间。

普洱茶生茶“陈化”的原理,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进行与其它物质聚合,形成黄褐色集合物,是普洱茶生茶汤色加深,直至变为黄褐色的过程。

氨基酸不但是茶汤滋味的重要物质之一,而且也对茶汤色泽有较明显的影响,它的含量与茶叶品质呈现正相关。贮藏过程中氨基酸变化呈波浪开曲线,贮藏后氨基酸总量明显下降,其组成及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糖类物质对普洱茶品质有重要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热化学作用使茶叶内源物质发生改变,同时此温度下微生物的活动,分泌各种水解酶,使各种高分子不溶性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溶性物质,如果胶等,从而提高了茶汤中可溶性总糖含量。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均增加。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茶叶中芳香物质是多种物质组合的混合体。贮藏一段时间有很多香气物质消失了,但又检测出之前没有检测出的香气物质。对于普洱生茶而言,在35度以下贮藏有利提高普洱生茶的香气品质。

因此,在良好的仓储条件,品质优异的普洱生茶,存放时间相对久一些,是有利于后期最佳品饮体验的。但是普洱茶的存放并不意味着“越久越好”,一般在10至20年,其口感便能达到最佳。

同时,有很多新茶友会问:普洱生茶存放久了会变成熟茶吗?

不会的,普洱生茶陈放多久都不会变成熟茶,熟茶是工艺不是岁月。存放时间的长短,与生茶能否转化成熟茶无关。

陈化时间对普洱生茶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新的生茶在口感上都是体现最初的味道;而新生茶存放几年后,茶叶随着时间的存放起到了一个陈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口感还是升值空间,都随着时间在改变。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普洱茶的茶梗对品质的积极作用


普洱茶依外型来看就有分好多种,有紧茶、散茶、沱茶等,而这些茶一眼看上去都像没有茶梗一样。由于茶梗影响了茶叶的美观,于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茶梗的优点,却不知道普洱茶茶梗的功效有多少,对茶叶的品质有多重要,总是对茶梗总是不屑一顾。

都说普洱茶耐泡,泡了七泡之后汤色还是浓厚,殊不知普洱耐泡的原因都是因为茶梗的关系。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这些物质转移到叶片后与叶片的有效物质结合转化形成更高更浓的香味品质。

饼茶中压制一定的茶梗,更有利于后期的转化?

其实茶梗所泡出来的茶汤与普洱茶所泡出来的茶汤是一样的,普洱茶“陈化”的原理,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进而与其它物质聚合,形成黄褐色聚合物,使普洱生茶汤色逐渐加深,直至变为黄褐色的过程。茶梗在茶饼中可以让茶饼,更充分的和空气接触,因为更有利于后期的转化。

普洱茶叶底有红梗是怎么回事?


普洱茶叶底有红梗是怎么回事?

有茶友说普洱茶叶底有红梗,这是不是品质的表现?到底好不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普洱茶叶底红梗、红叶产生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呢?

1、红梗其中一种,长在树上就红,也就是紫茶或者紫芽。这是茶树品种本身造成的。

2、早晨采摘的茶叶没有来得及摊凉,悟着热量大,烧热了叶片;这是普洱茶的萎调工艺问题,在寻茶过程中,一些树龄很大,茶叶品质极好的古茶园距离茶农家很远,大清早上山采茶,采完茶后回家要步行2,3个小时,无法及时萎调而出现红梗,实属无奈,深山里的古茶园,不可能每个古茶园现场都做萎调槽,对茶农来说,投资太大,因此现在暂时没办法解决因采茶路程遥远而无法及时萎调的问题,茶本身是好茶,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而形成的瑕疵,无法避免。

3、茶叶在杀青揉捻时水份揉得不干净,所以水份滞留在茶叶中晒干后显红叶红梗;这个原因还是可以归属为第二点,萎调工序做得不够到位或根本来不及做萎调使得杀青时叶片和叶梗的含水量过多。从茶叶采摘后到进行萎调,间隔时间过长,茶叶被捂到后再进行萎调造成杀青揉捻后红梗红叶比较多。

4、纯手工制作的毛茶,容易出现杀青不匀或摊晾不当而产生红梗红叶的现象,机器杀青揉捻制作的毛茶不易产生红梗红叶的现象,但纯手工制作的普洱茶,口感更加有活力,机器制茶,茶品口感活力不足,略显呆板。

因此,评判一款普洱生茶品质好坏要用一系列的综合指标来作为参考,而不要以综合指标的其中一项或几项来评判。普洱茶叶底的红梗并不是决定一款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丸子,普洱茶吧)

普洱生茶为什么会出现红梗红叶?


普洱生茶为什么会出现红梗红叶?

普洱生茶的茶友们来说,红梗红叶的存在并不见怪。普洱生茶制作工艺接近于绿茶,而红梗或红叶是属于发酵程度较高的特征,这显然不符合普洱茶的品质特点。那么,是否红梗红叶出现在普洱茶中意味着茶叶品质不佳呢?事实上,还需要根据茶叶具体的表现进行判断,而不能全盘否定红梗或红叶的存在。

每个人对茶的口感要求都不一样,不能因为红梗或红叶的存在就断定茶的品质的不佳的,具体原因还是得具体分析。

事出有因:红梗红叶形成

普洱茶中出现红梗或红叶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但主要是集中在采摘、生产制作以及后期仓储等环节。

首先是采摘环节。茶叶的变红变深,主要是内含物质与氧气结合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一般来说,鲜叶在采摘之后会进入萎凋环节,通过摊放的方式让鲜叶流失部分的水分。倘若采摘之后,鲜叶因密度过大或路途遥远,没有及时萎凋走水,鲜叶很容易就出现红边的现象。

其次是杀青环节。鲜叶在采摘、萎凋完成之后,就进入杀青环节。如果杀青过程中,温度不够或者时间不够长,导致鲜叶中的活性酶没有完全钝化,那么鲜叶会继续发酵,从而出现红梗或者红叶。

再者是仓储环节。成品之后的普洱茶,品质较为稳定,茶叶在自然陈化中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加温和丰富。自然仓储的普洱茶,内含物质会逐渐转化,口味丰富独特,有着充足的生命力。而仓储不当的茶叶,温湿度等要素无法合理控制,尤其是湿度过大时,茶叶容易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加快了茶叶的自然发酵,使得茶叶汤色更浓、叶底色泽更深,红变的现象明显。

红梗和红叶的存在,茶友应当全面、客观地分析茶叶的综合品质,而不能因为红梗和红叶的存在,就一票否决掉茶叶的价值。

光照情况对普洱茶品质的直接影响


光照情况对普洱茶品质的直接影响

茶树生物产量的90%~95%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构成,所以,光照情况对普洱茶品质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一、光的波长

红外线端使新梢生长变缓,叶面减小,叶片变厚,滋味厚重。紫外线端使新梢生长加快,叶面增大,叶片薄而柔软,含水量提高,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下降,滋味鲜爽。云南地处高原,较平原地区光的波段更加完整,特别是紫外线丰富而强烈,所以云南的茶树叶片较大而厚,滋味浓酽,甘甜生津。

二、光照强度

光照程度是物体被照明的程度,也即物体表面所得到的光通量与被照面积之比,单位是Ix(l勒克斯是l流明的光通量均匀照射在l平方米面积上所产生的照度)或英尺烛光(1英尺烛光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照射在1平方英尺面积上所产生的照度),1英尺烛光=10.761x。光照强度的测量用照度计。

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有关。普洱茶产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光照强度足够并且有富裕。比之光照强度过高的茶树,光照强度适中的茶树芽叶中带来涩味的茶多酚会有所下降,而带来醇厚和鲜爽口感的各类氨基酸有所上升。

三、光照时长

光照时间对茶树的生长周期有很大影响,日照时间越长,生长周期越长。云南茶树一年可以有春、夏、秋三季可持续生长供人采摘,与充足的日照时间有直接的关系。

除去原料 还有哪些因素对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有影响?


除去原料还有哪些因素对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有影响?

在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中,除却原料自身的原因外,周围的含氧量、异味、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普洱茶整体的陈化表现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分

茶叶含水量茶叶含水量是影响品质变化的首要因子,含水量越高,对品质不利的变化速率越大。陈化过程是非酶促氧化过程,水的介质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所以,应保持10%左右的水分。

湿度

湿度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子。良好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需年平均湿度控制在75%以下。所以普洱茶的陈化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

温度

普洱茶的陈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温度不可太高或太低,最好保持在25℃—30℃之间,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氧化加速,有效物质减少,影响普洱茶的品质。

光照

光照能使茶叶内部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光线中的红外线会使茶叶升温,紫外线会引起光化作用,当茶叶受日光照射后,其色泽、滋味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失去其原有风味和鲜度。所以,普洱茶陈化必须避免光线直接照射,一定要避光。

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和保持,因此陈化普洱茶的环境非常重要;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有利于茶叶中一些微生物的繁衍,因而可加速普洱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茶叶是一个多孔的疏松体,富含高分子的棕榈酸和萜烯类物质,这些物理和化学特性使茶叶极易吸收异味,因此,在普洱茶陈化室内不能存放其他有异味的物质,诸如香皂、棒脑、油漆、香烟等;普洱茶陈化周围环境也不能有异味,否则茶叶会吸附异味而变质,还要注意必要的通风换气。

注水方式对普洱茶茶汤品质的影响


注水方式对普洱茶茶汤品质的影响

注水和出汤的方式是对茶的品质影响最大的软性因素,也是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当然也是最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环节。注水方式主要关乎以下变量:

注水的快慢

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

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

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螺旋形注水: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分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分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分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洲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洲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象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先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在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

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亇品目,其中“岳洲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的红梗、红叶是怎么产生的?对普洱茶品质有影响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