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柏联普洱茶庄园轻奢之风吹拂南粤

柏联普洱历经八年沉淀之后,2014年开始迈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将东莞作为走出云南布局全国茶市的重要一步,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手笔的气势先后在东莞上演了四次惊艳制作,也迎来了华南地区首家专营店的开业。在刚刚落幕的“2014广州秋季茶博会”上,柏联普洱以大自然最本真的色调通过“生命之树”为主的形象呈现在众人面前,庄园轻奢之风从东莞吹向羊城,吹拂南粤大地。谋定而后动,创造普洱茶庄园生活时光回溯到八年前,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主人来到景迈山,与普洱茶亲密接触时,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迷人之处,这里有苍天古树,有云雾缭绕,有千年万亩古茶园,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茶人,他们千百年来靠茶为生,与茶共融,演绎出了深厚的茶文化!与其说景迈山是一座漂亮的古茶山,不如说这里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古茶博物馆!置身其中,扑鼻而来的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一边是自己在努力实践的健康的茶生活方式,一边是大自然的馈赠,当二者合一时,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主人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普洱茶!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场经历了巨大的波折,价格一落千丈,茶市哀鸿一片,普洱茶的疯狂炒作留下的是一堆苦果,但对于一个将普洱茶视作生命的人来说,无论市场涨跌,无惧狂风暴雨。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主人正是在这时,决定投入一生来成就她心中的那一座普洱茶庄园。彼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数千家之巨,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但柏联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才能给亲朋好友提供一片安全放心的高品质普洱茶呢?在经过一次次的策划、论证、考察、调研之后,一种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酒庄园的全新模式,被正式确定了下来。这种模式,就是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模式,它集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窖藏、科研为一体,借助柏联集团在酒店、旅游板块的成功经验,以及景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形成了一个普洱茶庄园的整体雏形。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创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普洱茶为主题的庄园,拥有11000亩欧盟有机(IMO)认证和中国有机认证的生态疏林茶园,形成了普洱茶文化与高端定制之旅结合的有效产业链,催生了高品质的普洱茶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步一个脚印,深耕华南市场发力全国广州芳村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和集散地,而东莞则是无可争议的全国最大的茶叶仓储基地,再加上广东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华南地区一直是茶企的必争之地。2014年5月至9月,柏联普洱开始在华南地区发力。柏联普洱以东莞作为进军市场的第一站,先是拿下万江石美茶叶市场的巨幅广告T牌后,接着又在五月份在东莞景峰高尔夫会所举行了“柏联普洱古树茶典藏系列全国首发品鉴会”,紧接着在八月与太极禅联合在穗莞深刮起一阵“绿色风暴”,又以“缘起”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正式的揭开了茶禅结合的神秘面纱,开启了茶行业的新局面;在9月份的东莞秋季茶博会上,柏联普洱别致而时尚的整体外观形象,从LED屏幕墙、产品区、展示区到品茗区,无不一一展示出柏联品牌的精致和奢华。目前,柏联普洱在华南地区已发展了不少的合作商和经销商。如果说之前是柏联普洱崭露头角的时候,那么11月的柏联普洱无疑是大放异彩。11月16日,柏联普洱带着它独有的庄园轻奢韵味,在“藏茶之都”东莞迎来了华南地区首家专营店的开业仪式,现场嘉宾云集,业界大佬齐送祝福。同日,柏联普洱一家终端销售专区落户清远“恬境生活馆”,让柏联普洱的庄园轻奢韵味弥漫开来。

11月20日—24日,柏联普洱首次参加了号称“全球茶叶第一展览盛会”的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展会中,柏联普洱通过“生命之树”的形象,把生命之绿从景迈山带来,向人们展示了柏联普洱的庄园轻奢理念、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位茶友得到了茶文化与身心的完美结合。此次展会,柏联普洱展出的产品共13个系列200余款,包括典藏1300、典藏·古树茶、典藏·景迈香·古树茶、庄园·心境、庄园·秘境,时尚系列和精制手工茶系列。同时,柏联普洱与太极禅双品牌联合发布的太极禅·古树茶、太极禅·缘起等茶品也一并亮相,从茶的品质到包装设计,庄园轻奢之风一览无余、一品倾心。大家相聚在绿色的生命之树下,尽情品味柏联普洱带来的品质生活。无论是“柏联普洱古树茶典藏系列全国首发品鉴会”、“缘起—柏联普洱·太极禅品牌联合发布会”、“东莞秋季茶博会”,还是11月16号的“柏联普洱华南首家专营店”、11月20号的“2014广州秋季茶博会”,柏联普洱的每一次亮相都给茶友们带来了身心的双重享受,使他们在一盏盏曼妙的普洱中体会到了世纪庄园的韵味之美,实现了从未触及的庄园轻奢之梦,也预示了柏联普洱“深耕华南,发力全国”战略布局的加速。

cy260.com小编推荐

柏联普洱茶PK波尔多名酒庄


柏联普洱茶PK波尔多名酒庄

2013年6月,应法国波尔多利布尔纳市政府的邀请,普洱市代表团参加在波尔多举行的“普洱茶民族文化展”和“波尔多红酒展”。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刘湘云女士不仅带去了庄园产自景迈山的柏联普洱茶,还带来了私人收藏的30年、50年和100年普洱老茶,并在“百年普洱老茶及陈年葡萄酒品鉴”沙龙上惊艳亮相,与来自帕图斯酒庄、白马酒庄的陈年葡萄酒共同被品鉴,东西方的珍贵饮品进行了一场味觉碰撞与对话。柏联茶艺师在品鉴会上奉献了优雅的中国茶道文化表演。

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这里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土壤肥沃,空气中飘荡着茶的清香,有着原始的少数民族古村落,生长着1800年树龄的古茶园,是茶树的发源地。

庄园秉承环保、低碳的理念,将茶叶种植、加工、仓储、旅游结合为一体,种植及生产加工全面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透过密闭卫生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普洱茶全部加工过程,实现了茶园到茶杯的标准化,从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庄园还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下榻柏联精品酒店,在万亩古茶园中朝圣茶山,祭祀茶祖;游览翁基、糯干古村寨,到茶农家里品茶,听着原住民老人哼吟歌谣;在制茶坊压制普洱茶,存放在茶仓,作为一份珍贵的生命的收藏;品尝有机茶餐,体验茶SPA;探访快乐的拉祜村寨,与拉祜族人一起纵情歌唱、狂欢。

柏联普洱全国首家专卖店正式在莞试营业


柏联普洱全国首家专卖店正式在莞试营业10月26日,柏联普洱全国首家专卖店正式投入试营,这将是柏联普洱迈向全国的又一程碑事件。

在东莞会展中心于9月初举办的茶博会上,柏联普洱的展位是整个会场中唯一一个真正建成了一座房子的展位,别致而时尚的整体外观形象、经典的茶类、老树的千年古韵、提壶的相间私语,吸引了众多的茶友走进展馆一探究竟。

雅若青花的礼仪,把每一位来者迎进。茶席用温润的韵调,用山野的滋味,用柏联天生的品质感,在时光的幻化中,浸润着每一位来者,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对柏联普洱有了全新的认识,柏联普洱的轻奢在此蔓延开来。

因为轻奢的韵调,不会是富丽堂皇,而是用淡淡的韵味,用一种简单的却难能可贵的方式,把岁月与自然的内涵囊括其间,把柏联普洱茶庄园的用心融入其中,带着来自千年景迈山的山川雨露、江河心声、岁月氤氲,给心灵最舒适、最渴求的感觉,这也正是柏联普洱在很多地方让人一见倾心的因由。

万般美感说的再多,还需你亲身体验。如果你在上次茶博会上错过了与柏联普洱的相遇,那么现在可以来到柏联普洱专卖店中,你可以看到由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爱马仕”中国店面的设计团队之手,打造设计的整体的视觉识别系统:独有的生命之树,披上了时尚又具有民族风情的包装,注入了时尚、潮流的文化元素等,依然可以体会到柏联普洱一如既往的轻奢主张,感受庄园普洱茶的魅力。

品茗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石美茶叶创意园V129店铺

关于柏联普洱

柏联普洱位于云南景迈山,北纬21°,拥有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以普洱茶为主题的茶庄园,是一个集普洱茶种植、生产、营销、科研和普洱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元企业。庄园拥有茶园基地1。1万亩,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结合景迈山优越的普洱茶资源和独有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高起点打造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引领普洱茶消费、生活新方式。

景迈山柏联精品酒店中缅边境旁的普洱居所


景迈山柏联精品酒店中缅边境旁的普洱居所

能让大家不惜长途跋涉,来到这家距离中缅边境只有三十多公里、被群山环绕的精品酒店,原因就是这千百年来生长于景迈山上、南朗河畔的万亩普洱古茶园。所以酒店从整体形象设计到客房内部细节,无一不围绕着普洱茶主题来展开。

深夜,一行人努力与困意及劳顿作斗争,捕捉窗外隐没于夜色中的边境风土人情。从凌晨4点出发,经历18小时的转机、延误等周折后,我们来到距离中缅边境只有35公里的景迈山一带。途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其中以“曼”字打头的傣族同胞居住村寨占据了绝大多数。而一路上边防检查的武警则不断提醒我们正身处边陲小镇的事实。

此行目的地是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的景迈山柏联精品酒店。与城市里的酒店不同,景迈山柏联精品酒店的围墙形同虚设,整个酒店反而像个大花园,周围被景迈山那千年万亩的普洱古茶园所环绕。半夜一点,看着满园的热带植物和花卉,一个疑问也升上心头:美则美矣,交通如此不便,此处会有客人入住吗?担任陪同的酒店管家Jack却告诉我们:整个4月份酒店客房已经全部订满。一部分用于政府接待,散客也为数不少。

大家之所以不惮于长途跋涉,来到这家群山之中的精品酒店,原因大抵只有一个:为了这千百年来生长于景迈山上、南朗河畔的万亩普洱古茶园。理所当然,整个柏联精品酒店的设计,从整体形象包装到客房内部细节,无一不围绕着普洱茶进行。我们入住的标间每晚近5000元,富有民族特色的钥匙上系着中国结和佤族的吉祥物小葫芦。房间里另有全套茶具和普洱小沱茶,客人可以随时自煮自饮,拂去旅途劳顿。

(提示:以上内容为会员自行转载或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请慎重判断。)

杨聘号茶庄推出普洱茶回收服务


杨聘号茶庄推出普洱茶回收服务

又是一年春茶上市时,各大小茶庄中普洱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新茶因其香、甜、生津回甘深受茶友喜爱,也因其越陈越香的特点升值潜力大。据了解,部分茶友家里储存空间有限与手头经济略微拮据让其对新出的春茶望而却步。

因时制宜,进驻侨乡近五年的云南勐海杨聘号茶叶公司工厂直营店杨聘号茶庄在今年2月份推出普洱茶回收服务,其以合理的价格回收让顾客实现收藏更有价值。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云南勐海杨聘号负责人林先生表示:“回收普洱茶是对会员一种更体贴的服务。”林会长介绍到,爱好普洱茶的人多喜好收藏,每年春茶上市正是收藏好时机,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收藏空间无限大。“现市场上普洱茶回收价格并不稳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杨聘号茶庄进行规范性收购,可以让会员腾出更多收藏空间,也能体现出收藏的价值所在。”林会长认为杨聘号以合理价格回收普洱茶,不但能稳定其回收价格,也在行业中创先例。

“进行回收服务,第一是对客人的负责,对普洱茶升值的一种自我认同。茶客早几年在我们这买的茶,现在感觉不满意或者放不下,在保存完好的情况下我们愿意加价回收。第二也是对于自身产品的信心肯定,才敢进行回收。”林会长表示年初开始对杨聘号过去三年以上将近50多个品种的普洱茶分阶段进行回收,并以当年销售价格提高约30%以上的幅度进行收购。“杨聘号茶庄以实在价格回收,身先士卒对普洱茶价格升值的一个肯定以及对普洱茶价值升幅的稳定。”林会长希望通过回收此举能规范普洱茶买卖价值,成为行业标准,让更多爱好者品尝收藏两相宜。

云南普洱茶:宋聘老字号茶庄进军普洱茶饮料行业


云南:宋聘老字号茶庄进军普洱茶饮料

茶饮料是指以茶叶的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含有天然茶多酚、咖啡碱等茶叶有效成分,兼有营养、保健功效,是清凉解渴的多功能饮料。

恰逢老字号宋聘茶庄一百三十三周年华诞之际,素有“四大贡茶之一”美誉的宋聘茶庄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办“‘滇皇’普洱茶饮料上市新闻发布会暨北方区招商大会”,并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原液灌装茶饮料--“滇皇”普洱茶系列饮料和滇皇普洱高级袋泡茶。

“滇皇”茶饮料以宋聘优质普洱茶为原料,配以崂山泉水,结合现代加工工艺,原液灌装精制而成,保留了高品质普洱茶的香气、汤色及有益成分,因此甫一面市,即以其原汁原味,原生态,原产地的高品质而给人以惊艳之感,并填补了目前茶饮料中没有原液灌装普洱茶饮料的市场空白。

据悉,“滇皇”是宋聘号专门针对茶饮料项目设立的子品牌,是宋聘号品牌及品类的自然延续。据宋聘茶庄董事长、滇皇饮料项目总经理吕斌介绍,“滇皇”普洱茶饮料项目于二00七年六月正式启动。至今,“滇皇”已历经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试销、试饮、渠道准备等市场前期准备阶段,总共开发了七代产品,经过反复研制,至今年一月才将产品最终定型,并开始规模化批量生产。

“从明清时代迄今,普洱茶一向被视作一种远非普通大众消费得起的奢侈品,经过这两年价格的大起大落,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今天高端普洱茶市场已降低到整个市场的一二成,更大的市场空间则被便捷而大众化的快消类普洱茶所替代。世界在日新月异,普洱茶再走当初的老路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普洱茶走入快消品领域。相比碳酸饮料,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健康饮品更可能、也更应该成为世界饮品的主流,滇皇普洱茶饮料的问世,就是为了给沉寂已久的国内饮品市场带来一场革命。”吕斌如是说。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作为古时的皇家贡品,普洱茶历史悠久,早东汉初期就有历史记载。长期以来普洱茶深受肯定,皆因其茶质优良,止渴提神,还有特殊的减肥之功效,因此有“美容茶”之誉。近年来,随着绿色、健康、原生态等理念的回归,普洱茶再次走红,成为大众、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老字号茶庄之一,宋聘茶庄源于光绪初年(一八七五年),为四大贡茶唯一保留字号。积百多年之经验。宋聘茶庄如今已发展为一个集茶山、茶厂、茶饮料生产、销售渠道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宋聘号茶庄在原料采购上非常讲究,只选用六大茶山的茶叶,严格注重制茶过程。宋聘茶庄于去年获得“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先进企业”的荣誉称号。

与宋聘茶庄选料讲究的传统一以贯之,滇皇普洱茶饮料以闻名遐迩的崂山泉水和优质普洱茶制成,在保留高品质普洱茶香气、汤色、有益成份的基础上,不添加任何色素、香料,原液灌装,以保证产品的原滋原味。吕斌告诉记者,滇皇普洱茶饮料面市后第一年国内的销售目标为一点五亿元,并进军国际市场。

熟茶轻发酵史略


熟茶轻发酵史略

一说轻发酵,许多人联想到半生不熟。其实是发七成左右,留下三成空间来仓储转化。熟茶发七成,是大厂过去的传统,老前辈不是有“三七开”之说?熟茶发七成,对应的是后期仓储十年。为什么香港有十年成仓之说?也就是三七开的半成品,要用十年仓储养熟。2005年之后,大家追新茶快速套利,谁有时间慢养十年?于是,熟茶发得过熟,失去活性。2014年以来,许多人重视熟茶的高端价值,古树熟茶、山头熟茶、春茶发酵的熟茶、小堆熟茶等等新概念被挖掘出来了。2017年起,轻发酵熟茶受到行业追捧,于是大家重新重视“三七开”,慢养、活性等词汇走红“熟茶2.0”时代。

当然,“熟茶2.0”不是简单重复上世纪七十到八九十年代的经典,而是有“中生代发酵师”的创新,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酵技术模型……

这个世界上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吗?没有!许多人说传统如何如何,其实传统制茶也在变化,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我们复盘传统,是想搞清楚产业演变轨迹,市场趋势之变迁,从而找到面向未来的创新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熟茶发酵史的四个断代与五个技术模型

四个断代:1975—1995轻发酵7成。1996—2005发酵由轻转重,7成逐渐转到八成左右的“适度发酵”。2006到2016,重发酵9成左右,重发酵与适度发酵占统治地位。2017年起,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成为2.0时代之主流。

其演变轨迹为,发酵由轻到适度再到重,再回归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也就是熟茶产业与发酵技术,呈现否定之否定后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进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而且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盛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轻发酵逐渐转向适度发酵的十年。

2006年起,到2016年,是重发酵与适度发酵统治行业的十年。

2017年,以“润活发酵”为代表的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开始成型,并将行业带入轻发酵与适度发酵占主导地位的熟茶2.0时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发酵”跟重发酵不一样,重发酵发酵程度9成以上,发得太死,缺乏活性物质,品饮与健康价值不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适度发酵是发八成左右,保留一定的活性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大,放个三四年就有非常高的品饮价值。轻发酵是发酵七成左右,保留的活性物质多,用十年的仓储来慢养,可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品饮与健康价值极高。

从发酵程度来看,存在轻发酵、适度发酵与重发酵。

从发酵技术来看,存在五个发酵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重发酵技术、第二代轻发酵技术、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先天不足,后天来养”的第一代轻发酵模型

我们先来看第一代轻发酵模型。熟茶从1973年试制,1975年试制成功,70年代未期进行技术定型,并向云南全省推广。这个技术模型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1983年省茶司联手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进行科技攻关,搞清楚了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机理,并发现了发酵结束后的熟茶存在“缓慢酯化后熟”现象:“普洱茶发酵结束后,是一个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逐渐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陈香风格,其陈香随后期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存放时间越长的普洱茶,其陈香风格越浓厚,质量也越高”(《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也就是熟茶才做出来是“半成品”,通过养堆与长时间仓储让其缓慢“后熟”,最终成为“成品”。“半成品”意味着渥堆发酵结束后的茶叶保持活性,可以继续后发酵;“缓慢的酯化后熟过程”,意味着半成品熟茶要在仓储环节长期慢养继续发酵。故,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不能只盯着半成品那个环节——渥堆发酵,而要加上仓储环节。留有后续转化空间的“渥堆发酵+仓储后熟”,才是一个完整的熟茶发酵模型。

1984年,此项科研取得重大成果,并于1985年用于生产实践,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标志着第一代发酵技术,也就是第一代轻发酵技术的成熟。

但这个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一定能养好”之弊病。“先天不足”,源自三方面,一是用料普通与粗放,二是发酵过程粗放随意,靠师傅经验主导,导致发出来的堆子杂菌、腐败菌多,堆味重,不能马上喝,必须长时间养堆,并长期仓储,才能品饮。第三个是渥堆时间长,三个月,甚至半年。我们知道渥堆时间长,茶叶变酸。要消除酸味,需要长时间仓储。

导致先天不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会影响品质,但还不是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第二个问题,即杂菌、腐败菌多,比如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其解决的方式,就是用后天的“养堆”与长时间仓储来解决,由于熟茶存在“缓慢酯化”现象,在后熟作用下,杂菌、腐败菌会减少,益生菌会增多,茶叶品质提升,口感变好。第三个问题是渥堆时间长,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属于“慢养发酵”,“酸”可以通过养堆与仓储醇化来解决。慢养轻发酵+长期仓储,可以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我们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熟茶,为什么经常有喝老生茶的感觉,并有叶底返青现象,其道理就在此。

所以,我认为,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最大的价值在于总结出“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原料不讲究,发酵过程中程控不好,杂菌、腐败菌多,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去养堆,去仓储,而且经过十多年的仓储,不愉悦的杂味未必能退干净。

1996到2005:发酵转为适度发酵,湿仓茶泛滥成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熟茶开始逐渐由轻转重,到2000年以后由传统的轻发酵变成适度发酵。

其时代背景在于,香港房价地价80年代就很昂贵了,在香港长期藏茶变得不经济。港商的解决办法是,一是推动广东与昆明藏茶。比如80年代中期,广东茶叶公司在肇庆搞的防空洞加工熟茶与仓储茶叶,就很受港商欢迎,因为能帮他们分担仓储费用。二是希望茶叶发熟点,这样就可以缩短仓储时间。同时,九十年代中期起,台湾、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涌进许多新人做普洱茶,他们手上没多少老货,在茶价快速上涨的年份,肯定希望茶叶发熟点,仓储三四年就上市交易。

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这十年的“脱轻入重”过程中,对“慢养轻发酵+慢养仓储”进行重大革新,发酵三个月到半年,肯定等不得,缩短到60天左右,轻发酵不好,转化太慢,发到八成以上。仓储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仓储三四年卖掉变现。

这一阶段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湿仓茶的问题。

十年是一个完整的仓储过程,这是香港人七八九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别否定香港人,当年只有香港人在搞仓储。早期熟茶的经典茶品都入了港仓。

本来按照港仓十年一个完整仓储,是不存在湿仓茶的问题,或者茶叶即便放湿,质量问题也不会严重。高温高湿的港仓,茶叶放三四年是“霉茶”,再用几年来退仓转化,就未必是“霉茶”。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茶商将仓储一半,也就是三四年的茶叶拿来卖,许多还处“霉变”阶段,这就给人造成港仓等于霉茶,霉茶等于湿仓茶之印象。其实按规范的十年完整香港仓,是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霉茶的,所以港仓不等于湿仓。

港仓其实是一种“湿干转换”仓,也就是先让茶叶高温高湿几年,再在自然通风的环境干上几年,所以不能光就前半程叫湿仓,叫湿干仓才是其本义。

这一时期,盛行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2006—2015的重发酵时代:速成普洱与绿茶化新茶大行其道

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热。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很长一段时间,商家到勐海茶厂很难订到货,造成2004年到2005年大益茶价飞涨。搞到茶,转手卖就能赚大钱,于是普洱茶进入以卖新茶为主的“速成普洱”时代。发酵时间由六十天左右压缩到四十五天左右。才发酵出来的茶叶,要马上能喝,能卖,那就发酵到9成以上,堆味轻,摆上三四个月,就可上市交易。时间就是金钱,仓储三四年,我要错过多少商机。这就是重发酵的速成普洱时代的商业逻辑,我卖新茶快速套现,让别人当接盘侠仓储茶叶。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用昆明老茶人江涛的话来说,这叫“速成普洱”,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2008年以后,随着古树茶热,普洱茶进入了绿茶化时期(2008—2014)。既然喝绿茶,肯定以卖新茶为荣。在这一个时期,山头生茶成为高端的代名词,不好的台地料才拿来做熟茶。熟茶被定为上不了台面的低端货。既然低端,那么好料是舍不得用来发熟茶的,而且加工粗放随意,没必要太用心,能喝就行,反正卖不起价。更没有必要花长时期储存原料与长时间进行成品仓储醇化,这样会增加成本,将茶叶发到九成左右,让其摆上三四个月就能喝,就能上市交易卖掉!

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发酵与第一代适度发酵。

重发酵技术模型为: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仓储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模型在2008年以后有了较大调整,茶叶不再放湿仓,而是以专业化的自然仓为主: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轻发酵缔造传统经典熟茶,也存在品质升级的巨大空间

完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是: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其在缔造传统老熟茶经典的同时,也存在非常大的时代局限。用这种技术模型发酵出来的茶,品质优秀但不完美。故,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顺应熟茶消费升级的需要,在熟茶2.0时代探索出升级迭代版:

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台湾茶人陈智同在《普洱熟茶和发酵工艺》一文中说:

“一般昆明茶厂的发酵熟茶,感觉发酵程度较轻,依据我喝过的7581砖来说,发酵度多半在70%左右,有一种熟中带青的感觉,其实勐海茶厂90年代的熟茶,发酵度也都在70%左右。这种发酵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茶叶发酵度轻,可以保持茶叶的原味,但前提是所选的茶叶必须是质量相当高的茶叶,但一般发酵的产品多为夏茶或者是大量拼堆的茶叶,较轻的发酵度反而会将茶叶的缺点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无论发酵的工艺怎么调整,其实发酵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于原料的选用,如果选用的茶叶太低档、太杂,那较重的发酵度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陈智同这篇文章很好,首先可以看出“轻发酵是熟茶的传统”,其次做轻发酵熟茶要用好原料,原料不太好可以发重点,来掩饰用料不好。

熟茶发酵有个“物质裂解、重组与还原”的特性。轻发酵茶,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度高,能将茶叶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重发酵茶,物质经裂解、重组后,还原度低,也就是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换言之很难喝出茶叶因自然本性而带来的本味。普通原料如果发得轻,其会还原出茶叶的一些不好的本味。现在的发酵,为什么好原料发酵得较轻,普通原料发酵得较重,就是抓住了“还原程度不同”做文章,好原料经轻发酵后高度还原其优秀的基因,普通原料经较重发酵,利用还原性低,通过裂解与重组改变茶性,增加外在的色香味,来掩饰内质不足。

2016年之后,高档原料采用7成左右的轻发酵,或者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已经是行业共识,好原料发酵9成左右有点暴敛珍物之感觉。高档原料发酵7到8成,茶叶风味与养生物质经裂解与重组后还原程度高,活性物质保留多,能喝出好原料带来的自然愉悦的味道——“润活,气韵生动”。

轻发酵遇见不完美的港仓

第一代熟茶大都用的是普通原料,为什么要采用还原性高的轻发酵?因为云南渥堆发酵的熟茶,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都是在香港仓储。才做出来的茶,味道并不好,不宜饮用,需要在香港存放十年,充分熟化了,才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但还是有问题,这就是我们品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熟茶,一方面我们惊叹其醇美厚滑香甜鲜活回甘生津气韵悠长,另一方总觉得带点仓味,留有些许遗憾。港仓十年熟化,虽然将才渥堆出来味道很差的云南熟茶,经过长期慢养,改变了茶性,变得品饮价值极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港仓是高温高湿环境下存茶,茶叶高度熟化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杂菌、腐败菌,让茶叶变得味杂,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仓味”。虽然香港茶商有成熟的“退仓”技术,杂菌、腐败菌可以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大幅度减少,益生菌会增加,但仓味很难退尽,或多或少会带点。

这就是前文说的,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之现象,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

先天不足:主要是用料普通粗放,以及渥堆发酵过程粗放,杂菌、腐败菌多,需要花更长的后天仓储时间来消除不良影响。

用好原料,比如用山头茶、春茶来发酵,渥堆发酵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杂菌、腐败菌极少,那么才做成来的茶叶就很好喝,而且可以大幅度缩短仓储转化时间,仓储三四年就很惊艳,仓储十年就是一杯经典。润元昌的“润活发酵技术”,就是针对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弊端,进行工艺大幅度改进与提升,从而推动着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之诞生。

后天来养:是指才做出来的茶叶口感差,细菌超标,不宜饮用,是半成品,需要拉到香港,仓储十年来熟化,并经退仓处理,让杂菌、腐败菌减少,益生菌增多,口感变好。

后天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养好:先天不足,后天仓储改变茶性,但原料与杂菌、腐败菌的问题,虽然能后期改善与提升,但多多少少会影响茶叶最终品质。加上港仓的仓味问题,是很难完全退干净的,多多少少带有遗憾。

邹家驹在《姚记存茶》中提到香港茶商存茶情况:“姚老头在香港有十多个存茶地点,他或租或买,全部是大楼的地层。仓里各类新老茶叶混杂堆放,从地到顶,见缝插针,堆得满满的,只有屁股大个地方周转。库房里没有圣书上说的缸罐器皿,没有空调更没有除湿机,一切依自然而自然。”

这表明,2008年之前,大家存茶大都是相当随意的,不论是传统港仓,还是广为诟病的湿仓,以及后来一统江湖的干仓、自然仓,大家至多是依靠经验存茶。经验丰富的,茶叶会存得相对好些,没经验的,或者居心不良的,茶叶经常会存放得惨不忍睹。

普洱茶界真正有专业仓储的观念,是2008年以后,茶叶不好卖了,大家才静下来心来狠抓仓储品质,从而构建了一套较成熟的仓储体系——自然仓与科技仓两大体系。前者脱胎于干仓,后者是在港仓技术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可以利用最先进的仓储体系,即专业的自然仓体系来慢养一杯熟茶传奇!

如果说,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能养好”之现象。那么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就是“先天禀赋具足,后天悉心栽培,培养天地一完人(茶)”。

升级版“轻发酵+慢养仓”,十年成就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我们看看润元昌倡导的“熟茶2.0”时代,怎样用技术创新来制造相对完美的新一代熟茶。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这项技术要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以符合中国茶清饮审美以及身心健康为旨归,尽量增加有活性与韵味的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的物质产生。

服务高端群体,前文讲过了“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以体现“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相信这非一般的熟茶,即便喝惯古树生茶、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之刁钻老茶客,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去主动传播“润活与气韵生动”之熟茶新主张。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润元昌有个计划,采用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的新茶,只卖百分之二十,百分八十的茶品,仓储十年再销售。这就是轻发酵的二八原则。

熟茶2.0时代,将是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茶叶打天下。

轻发酵需要用十年来创造传奇。如果不想等太长时间,可以采用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三四年。润元昌的“陈香发酵技术”,就是第二代适度发酵熟茶之实践。

最后小结一下五大技术模型:

第一代轻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轻发酵+港仓慢养十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前期(1996—2007):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三四年湿仓/港仓/干仓存放。

重发酵技术模型:普通原料粗放式重发酵+出堆三四个月品饮/干仓醇化三四年。

第一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后期(2008年—2014):普通原料粗放式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第二代轻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

第二代适度发酵技术模型: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适度发酵+专业自然仓储三四年。

由此,这五种技术模型的兴盛更替与迭代,就构成了现代熟茶技术发展简史!

轻发酵熟茶具备那些特征?为什么要轻发酵?


轻发酵熟茶具备那些特征?为什么要轻发酵?

我是小小发酵师,所谓的轻发酵熟茶,按照成熟度来说,普遍以七成熟为标准,叶底褐红稍显青,即叶底以红为主,红中显褐,略微显青,品饮时有苦底有涩味,微带酸。主要是高级别熟茶体现这样的特点,大益的轻发酵代表就多是这类型产品,比如7262、7562、8562、7452、勐海之星、金针白莲等等,熟散茶亦是以轻发酵为主。

这是轻发酵熟茶的基本特征,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轻发酵?

上面说了轻发酵熟茶多以高级别熟茶为主,目的是为了减少损耗,,降低成本,原料级别高,嫩度也高,同时内含物较多,需要转化反应的周期较长,不好发酵,实际上芽头是最难发熟的,而梗非常好发。更重要是在45-60天的发酵中,损耗是惊人的,多在15-20%之间,高级别原料成熟越高,损耗越惊人,并且有些损耗其实是不必要的,出于此方面考虑级别越高的原料渥堆发酵的成熟度越低。

增大后转化空间,相对于重发酵熟茶来说,轻发酵的转化周期更长,生命力更强,这是显然意见的,轻发酵熟茶在后期可以转化出更多变幻的滋味和香气,陈化期可延续到20年以上,而重发往往15年就达到品质巅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无限扩大熟茶的后转化空间,有些轻发酵熟茶剑走偏锋,轻的过头,发出来又酸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便于压制,渥堆发酵后茶叶的柔韧性和可塑性下降,需要潮湿茶叶然后在可以压制(生茶一般不用),否则压制的时候难以压紧,很容易露底翘边,而轻发酵熟茶保持了一定的韧性,嫩度高果胶质含量高容易压紧,或者潮少许水即可,不用那么大费周章。

在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影响下,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这些年讲究转化时间和空间轮调越来越高,生茶杜绝前发酵,而熟茶偏向了轻发酵,这是可喜的变化,说明大家意识到了尊重普洱茶的原始和野性的重要。但需明白,即便是普洱茶也要注重当下的适口性,追求未来不应矫枉过正,凡是过犹不及,适度为宜才是硬道理!

沱茶:下关风吹 茶香百年


沱茶:下关风吹茶香百年

正宗的白族三道茶的“头道茶”一定离不开下关沱茶,浓郁的茶水带来的“苦味”能让人深刻地体味到“苦尽甘来”的滋味。而在白族人们生活中,下关沱茶更是招待贵客、婚嫁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礼品。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沱茶出下关

下关并不产茶,可作为云南主要的茶叶集散地,大理市下关汇集了来自云南省内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所以,这里才诞生了采用多种云南优质大叶种晒青茶作为下关沱茶原料的沱茶制作工艺。这仅仅只是下关能生产出优质沱茶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一年四季吹拂不绝的“下关风”还为下关制茶中的干燥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因此1941年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茶厂”选址时,还特意将茶厂建在了下关一个称为“江风寺”的风口上。

把紧压的沱茶拿在手里细细端详,听听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企划主管李其康讲解它的制作工艺,才知道沱茶真的很不简单:仅制作工艺而言,手工揉制茶叶至今依旧是下关沱茶的核心环节,手工揉制出的沱茶外形精妙绝伦,非常独特,而且具有“层次分明”的重要特点。再来细细品味下关沱茶,滋味醇厚、浓郁,且经久耐泡,往往一壶茶续上七、八泡水,依旧能品味到沱茶的醇厚口感。

作为支撑整个沱茶茶型的“底茶”,沱茶的底茶选用了味道浓郁的毛茶原料制作。而位于中间的“二盖”则选用了略比“底茶”鲜嫩的春尖茶;整个沱茶表层“头盖”,选用的则是最为鲜嫩、品相最好的“白毛尖”制成。

李其康自1968年进入下关茶厂从事沱茶生产以及企业茶文化工作已经足足43年了,见证下关沱茶发展的他专注茶文化研究的同时,还参与了下关沱茶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他与下关沱茶早已有了深厚的缘分和感情。

“下关风”吹出的茶香

喜欢云南普洱茶的人一定不会对“下关沱茶”这个品牌感到陌生。这个出自大理市下关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从1902年始创至今,这个“窝窝头”模样的沱茶,依旧保持着手工揉制成型的传统制作方法,而这也是至今机器无法替代的传统技艺。

还没走进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13号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能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茶香。要知道,大理下关可是和新疆喀什齐名的“风城”,从制茶工艺上来说,这可是任何地方也难以比拟的条件。千百年来著名的“下关风”穿城而过,正是得益于此,1941年云南省下关茶厂最终选址下关。绵绵不断的下关风带走了茶叶中的水分,也将著名的“下关沱茶”茶香吹向了世界。

大理下关,位于著名的“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交汇处。历史上,下关一直作为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从产地运来的茶叶在下关都要经过检选及加工后又分路运出,而这里更是云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大理白族人发挥出自己对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白族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了属于大理独特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颇具传奇的下关沱茶。

清代咸丰年间,云南茶叶集散地逐渐从滇南转移到了交通方便和工商、手工业更为便利、发达的大理下关。得益于此,下关汇聚了各种云南各种优质茶叶。当地白族“喜洲商帮”在吸收这些优质普洱茶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将各种制茶工艺、文化相互融合,研制出了沱茶“窝窝头”独特的形状。

玲珑“窝窝头”:茶马古道的特殊记忆

曾几何时,马铃悠悠响起时,就代表着马帮正往来于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上。从大理带上货物穿过茶马古道去西藏,单程最快也要80多天,一个马帮往返大理和西藏之间一趟至少也得花上半年时间。云南出产的普洱茶,经过一路颠簸和反复的装卸货物,运抵西藏时总会出现大量的损耗。

随着茶市西移,1902年,下关“永昌祥”等几个商号对传统普洱茶形状做了一定的改进,率先研制出了形状独特的“沱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洱茶运输途中的损耗及淋雨变质等问题。

“沱茶利用巧妙的设计,可以说走出了云南制茶发展历史上关健的一大步。制作工艺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茶马古道的茶叶交易,这是下关沱茶为茶马古道做出的巨大贡献。”李其康说。这些被白族人称为“沱茶”的紧压茶有着极其独特的造型--犹如一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窝窝头”,精巧而玲珑。

造型独特而小巧的紧压茶,比起传统的团茶来说更小巧和便于运输;中空的形状不但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使传统的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能有效地促进沱茶在运输途中缓慢地自然发酵,不但有效地避免长途运输中风雨等造成的茶叶发霉问题,也为沱茶长期贮藏提供了可能。

“沱茶借鉴了云南景谷‘姑娘茶’的模样,让茶体具有了更强的抗压性,我曾尝试单脚站立在一个沱茶上,70公斤的体重落在沱茶上,沱茶依旧完好无损。”李其康说。

“沱茶”二字是汉字记录的白族语,白族人称沱茶为“tuazao”,“tua”意为用模具托出来的东西,有别于散茶,指的是“用模具压出的紧压茶”。又因茶叶要用水来冲泡,故雅化为用三点水旁的“沱”字,就写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锡禄做出了他的解释。

下关沱茶历史

1902年下关沱茶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零九年的历史。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1950年4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

新会核心产区一梅江庄园正式启动


新会核心产区一梅江庄园正式启动

梅江,新会柑的四大核心产区之一,其产区以协调性好、香甜果韵悠长丰富的口感特点而闻名遐迩。

而2015年梅江村的最大柑园一梅江庄园将在今年实现量产。

核心产区资源供不应求

柑普茶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听闻到走进各家各户只用了3年的时间,柑普茶的火爆帮助普洱茶消耗了那庞大的熟茶库存,同时也推动了新会当地经济发展。

而新会四大核心产区的柑果更是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梅江村顺应时势,以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为基础确保产品品质,进而推出的1120亩“梅江庄园”计划。

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品质消费时代

消费升级将会促使越来越多品牌的整体性变革,消费者从原来的商品消费到如今的品质消费,产品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决定的,例如以前仅仅定位为口粮茶的普洱熟茶,如今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上渐渐大规模出现山头熟茶、名山古寨熟茶、古树纯料熟茶。

而目前的柑普茶行业由于是新兴产业,产品还未像普洱茶这般细分,但随着新会四大核心产区天马、梅江、东甲、茶坑的柑果资源被推广开来,四大核心产区口感上的优势、以及核心产区陈皮的优越性被众人所知后,柑普茶产品系列必将细分开来,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口粮产品、中高端产品也将越来越多,所以核心产区柑果资源未来势必是柑普茶品牌兵家争斗之地。

拿现在成功的柑普茶品牌一润元昌来说,之所以受到市场绝大多数的认可,是因为润元昌坚持做正宗新会柑+春茶发酵的熟茶的柑普茶。而参股种植梅江庄园的做法也早已提前占据行业先机,与各大核心产区柑园的签约,也使得润元昌的柑普茶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可供消费者多样选择。

诚然,目前柑普茶行业依然处于鱼龙混杂、行业洗牌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逐渐对柑普茶的认知提高,有了基本判断标准后的消费者,将会促使行业走向透明化,妄图用伪劣产品鱼目混珠的企业终将将会被淘汰,而立足正宗新会柑,做好产品力的企业才能扎根立足好柑普茶行业,而掌握好上游资源,提前占据先机,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才能应对好这瞬息万变的市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柏联普洱茶庄园 轻奢之风吹拂南粤》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