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文化】

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二)

二、《七碗茶歌》使卢仝成为唐代茶坛三杰之首

在唐代,中国茶文化史上出现三位并驾齐驱人物——卢仝(玉川子)、赵州禅师(从谂)和陆羽(鸿渐)。此三人分别以《七碗茶歌》、“吃茶去”公案和《茶经》而著称于世。三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之影响,至今无人超越。当世留存古代茶诗七千余首,大凡诗中涉及人物,无非就此三人。频率最高,亮相之久,卢仝是也。从历代茶诗研究层面(注意,仅仅是茶诗研究层面)而言,影响深远者,卢仝当居首位,赵州、陆羽次之。究其原因,无外历代茶人围绕卢仝及其《七碗茶歌》转圈者太多,追赶其诗句者太多,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至此,卢仝及其《七碗茶歌》不想出名恐怕也不行。

中国茶诗发展浪潮由唐流向宋,直泻入清,出现九曲回环的各种风格,但不管茶诗出现何种风格,其诗中人物卢仝、赵州和陆羽始终不变。此三人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可谓巨大,历久弥新。在历代茶诗中,我们常能看到三人交叉齐名,相提并论,互为陪衬,无有高下,平等划一。

有道“亚圣”却“茶圣,是把卢仝比肩陆羽。如宋代魏野的“卢仝诗里功堪比,陆羽经中法可依”;范仲淹的“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吕南公的“陆叟片无三,卢翁盏论七”;曾几的“洗涤卢仝碗,提携陆羽泉”;赵藩的“鸿渐烹煎应巧密,玉川才调本清新”;文?的“颇思同陆羽,全觉似卢仝”;姚勉的“玉川室迩已人遐。……与客同煎陆羽茶”;刘黻的“玉川不作陆羽沈”;蒲寿?的“不生陆鸿渐,渴死卢玉川”;元代冯子振的“舍得陆羽唤谁父。……未便玉川仙去”;胡肋的“唤醒玉川招陆羽”;刘仁本的“陆羽千年梦,卢仝两腋清”。明代徐火勃的“秋风破屋卢仝宅,夜月寒泉陆羽家”;邵宝的“陆羽久仙去。……卢仝不言法”;吴宽的“陆羽卢仝接迹来”;唐之淳的“学得卢仝煮吃,去从陆羽修经”;许有壬的“邹子墅边鸿渐宅,洛阳城里玉川家”。清代李文安的“《茶经》重与续卢仝”;宋翔凤的“奈徒有《茶经》,玉川人远”;乾隆的“然疑突间祀陆羽,依稀碗际过卢仝”、“岂是卢仝陆羽流”、“陆羽卢仝却失笑”等等……(详见附表诗例)天下文人能把卢仝同陆羽并列,说明《七碗茶歌》魅力所在。

有说“茶仙”却赵州,是把卢仝堪比赵州。如宋代翁元广的“两腋清风几欲仙,……不妨更举赵州禅”;刘应时的“赵州古佛不同时,……搜搅枯肠无一物”;刘士亨的“玉川句号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元代耶律楚材的“谂老三杯……卢仝七碗,且是仁义中”、“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马钰的“七碗卢仝,赵州和尚”;王哲的“啜尽卢仝七碗,方把赵州呼唤”、“卢仝七碗,吃来豁畅。知滋味,赵州和尚”;许有壬的“邹子墅边鸿渐宅,洛阳城里玉川家”;姬翼的“笑玉川风味,赵州陈迹”;无名氏的“赵州难遇,卢仝不见”;明代屠隆的“玉川何妨尽七碗?赵州借此演三车”;清代乾隆的“卢仝七碗漫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详见附表诗例)天下文人能把卢仝同赵州并列,说明《七碗茶歌》精神所至。

当然,也有人把赵州与陆羽并列,如宋代方岳的“重译陆羽之经,饱参赵州之禅”。清代乾隆“偈起赵州举,《茶经》王局携”等,因与本文题旨甚远,不在此赘言。

卢仝之所以能被尊为仅次于茶圣陆羽的“亚圣”,除了《七碗茶歌》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照横绝一时而几乎无人超越外,还在于被历代文人拿来为我所用,为我化用。可以说,卢仝的名字与其诗中内容能被如此众多后人拿来重复加引,并频频出现于众文人诗作里,实在难能可贵,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未完待续——下篇(《七碗茶歌》:领跑中国茶诗运动)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从古代茶诗看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二)》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