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执子之手“老茶婆”

如果当下都市人对茶类追求的是那散发着浓浓的青春荷尔蒙的“青春”滋味,那么对六堡茶而言,打动我们心扉、让我们钟情的,一定是那岁月的沧桑。当一泡“老茶婆”呈现在有着“青涩”味茶友面前时,那一道绕梁三日的陈年菌香味儿,就足以让茶友蓦然回眸“六堡”那极富神韵的身姿。

清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和菌香味而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大名茶之一。初品六堡茶,茶香醇厚不提,单是那泛出点点黄色小金花的茶饼,就让人为之心动,跃跃而试的心情怦然而出。金花,属于一种无味的霉菌,含有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它能导致茶味变好,使茶汤滋味醇甜,回味生津。整个茶叶消除粗老味,综合口感变得滋味浓厚、鲜醇,而且带有甜味,汤色变红。而最为上品的当属老茶婆,又称霜降老茶婆。每年霜降前后采摘的老茶婆香气浓郁,品起来有一种愉悦的菌香味,别有特色。

很有醇厚感的茶香缓缓缭绕,充斥着屋子,这就是品鉴老茶婆的感受。它的第一泡与后几泡的茶味感不一样,每一泡都很有层次感。在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中,用舌尖细细体会,舌、鼻并用,边品味边品香,让人齿颊留香,直至最后完全渗透在味觉当中,令人颇有身心愉悦、沁人心脾之感觉。

如果说绿茶是出自那荷塘的一抹清纯绿叶,那么当你面对六堡茶那黑褐光润的色泽,便会感受到它就似一位饱经沧桑的故人。其茶色黑褐光润,汤色红浓,叶底呈铜褐色,嘬一口,滋味浓厚醇和,丝丝甜滑,并带有菌香味和槟榔香味……

CY260.com扩展阅读

六堡茶之老茶婆初相识


六堡茶之老茶婆初相识

导读-核心信息

主要保健功效:调理肠胃、祛湿健脾,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血管,消除紧张情绪抗疲劳等。

老茶婆

【初识老茶婆】

在众多六堡茶中,老茶婆的地位是极其低的,但是近年来却越来越得到茶客们的喜爱和追捧,原因在于老茶婆祛湿健胃的独特功效。下面小编从定义、采制、几个方面对其作逐一介绍:

1.何为老茶婆:老茶婆是广西农家六堡茶的其中一个品种,使用霜降前后一周采摘的六堡茶树老叶子制成。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前面加个“老”字,是指老叶子(当年年头生长或生长2-3年的粗大茶叶)。“老茶婆”的“老”并非指存放年份久的之意。但老茶婆是随着存放陈化年份长短对茶味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多年陈放的老茶婆,茶多酚类及叶绿素得到了天然的转化,变得甘醇馥郁,完全没有生涩之感。(如下图小编收存自然发酵了12年老茶婆)

2.老茶婆的由来:老茶婆由来已久,过去广西梧州市六堡镇茶农舍不得喝卖得价的茶芽,都是拿去出售,自己在家想喝茶,就采这些粗老叶子进行简单处理后当做口粮茶留给自己喝。

3.老茶婆采制以及其风味:霜降节气适时采摘,制成的老茶婆稍带有甜蜜感觉,味香醇浓厚,涩味减少。采摘时间应选择在霜降时节。即霜降前后三天采摘最佳,但实际采制可能在此节气前后一周。因为一年之中,秋冬相交之际,天气干燥,雨量减少,茶叶靠露水维持生长,嫩苗不徒长,老叶便增厚,叶质营养丰富,而茶树枝条,叶根正准备孕育始花。所以,适时采摘稍带有甜蜜感觉,味香醇浓厚,涩味减少。

4.老茶婆色味、年份及保健功效

存放年份短的“年轻”的老茶婆青味、涩味较重,口感不佳,将其陈放,给其后期发酵,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保健效果越高,“茶农们常喝年份长的老茶婆养生,祛湿健胃。”茶汤和六堡茶标准的“红浓陈醇”不一样,老茶婆的汤色淡雅,偏鹅黄色,清澈透亮,毫无杂质。入嘴以后明显感觉十分甘甜,而且口感醇厚,内含物质高,自然。

【老茶婆的冲泡方式】

一、冲泡法

(1)搓揉一下老茶婆茶叶。

(2)放瓷杯、紫砂壶或坭陶壶中用开水冲洗茶叶2次。

(3)冲泡后滤出茶杯饮用。(冲泡开水高温为宜,时间可适当延长)

二、煲煮法

使用用陶瓷类煮茶器水煮,如常喝茶,好重茶味的,可以适当加入少量六堡茶果一起煮。

三、闷泡法

用热水瓶一个,茶叶适量,先放茶叶,后冲入开水,再上塞盖。约3小时后基本溢出全味。待过夜后,茶色便似琥珀色。

四、简易冲泡法

拿一个电热水壶烧开水,等烧好后取茶叶放在碗内洗茶后把茶叶放入电热水壶里,等5-8分钟,这样茶叶也很快能出味。

不为人知的小众茶 六堡老茶婆


不为人知的小众茶六堡老茶婆

爱茶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普洱里的「老茶头」,但是不一定知道「老茶婆」。老茶婆不是什么茶叶品牌,而是农家六堡茶的一个品种,用霜降前后一周采摘的六堡茶树老叶子制成。霜降前后的老叶,因为一年之中,秋冬相交之际,天气干燥,雨量减少,茶叶靠露水维持生长,嫩苗不徒长,老叶便增厚,叶质营养丰富,所以,此时采摘,茶叶特别甘甜,涩味减少。老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前面加个“老”字,并非指有年份的老茶,而是指老叶子。现在密集型的茶园通常是采摘当年年头留下来的老叶子;而一些山地上野生放养型茶树,则是采树上至少长了二三年的叶子来做。采用捞水杀青(后多用蒸汽杀青)后,存放自留饮用、药用的一种颇具特殊风味的粗老六堡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以霜降期间及霜降后所采摘的更为香浓味厚,作为特色而广受推崇。老茶婆由来已久。过去六堡镇茶农舍不得喝卖得价的茶芽,都是拿去出售,而自己在家想喝茶怎么办?就是采这些粗老叶子进行简单处理后当做口粮茶留给自己喝。当然,“年轻”的老茶婆青味、涩味较重,口感不佳,所以茶农们会将其陈放,给其后期发酵,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保健效果越高,“茶农们常喝年份长的老茶婆养生,祛湿健胃。”

老茶婆无论是从原料、干茶以及茶汤的色、味、香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在其他茶类中少有这样的品种。从前,勤俭的六堡茶农因为要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交收,换取金钱和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往往也舍不得喝精细的茶芽,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时至今日,也将其作为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品种逐步受到人们的欢迎。茶谚云:立夏三日茶生骨。夏日气温高,所产生的糖分大多合成成为纤维素,新梢的木质纤维也较多,这些新萌发的新梢芽头如不及时采摘,会很快“变老”,粗纤维的含量会迅速增加。而这些当年生的叶子,特别是夏季长出的这些纤维丰富的叶子,在秋季往往会成为老茶婆的原料。

据有研究者做过比较,不是原种六堡茶做出来的老茶婆,是不会具有这种特殊的味和香的,因此可以说六堡老茶婆是原种六堡茶所特有的一个品类。随着近年来追求老茶的风气盛行,六堡老茶婆被许多茶商挖掘出来高价出售,因此老茶婆走入茶客们的视线。在一些大型茶叶节会上,常能见到很多六堡茶商挂着熏黑的竹箩、藤筐或者葫芦,上面贴着红纸写着陈年老茶婆,动辄二三十年以上。其实,目前茶农家里10年以内的老茶婆还是有的,但动辄二三十年的陈茶肯定存货极少,基本凤毛鳞角,不可能有市面上那么多层出不穷的陈年老茶婆。”老茶婆过去鲜有人追捧,茶农们一边陈化一边自饮,基本都喝光了,很少有存放几十年的老茶婆。即使有,数量也非常非常少,不可能有那么多成筐成箩的。所以对六堡茶了解不深的茶友建议切勿盲目听信、不要轻易乱花大价钱购买,以免买到假货。和六堡茶标准的“红浓陈醇”不一样的是,老茶婆的汤色淡雅,偏鹅黄色,清澈透亮,毫无杂质。入嘴以后明显感觉十分甘甜,而且口感醇厚,内含物质高。老茶婆也没太多讲究,煲煮一锅三沸即可饮,老茶婆慢品没味,牛饮才爽快。

有茶友将老茶婆和黄片混为一谈,并说黄片就是在茶树上发黄的茶叶片,这是不对的。黄片并不是在茶树上发黄的叶子,是制茶过程中对较硬揉捻不成条并拣选出来的叶片的一种民间叫法。老茶婆与“黄片”不同,老茶婆不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而是从前茶农在不影响来年收成的前提下,利用一些较为粗老的叶子为自己饮用而制作的一种日常茶。老茶婆的保健作用

原来一些粗老的六堡茶,如中茶、老茶婆,往往含茶多糖更多。书中论述:“六级的粗老茶中茶多糖的含量是一级茶的2倍左右。”而茶多糖的药理功能有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凝血及血栓、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等功效,其药理药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中国及日本民间常常用泡饮老茶来治疗糖尿病的“民间秘方”,说道“茶叶愈粗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越好,有效率可高达70%。”茶多糖在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相类似的作用,故粗老的茶(老茶婆就比较具典型意义)中因含较多茶多糖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些茶因含咖啡碱等兴奋成分较少,含有大量茶多糖,可对慢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老茶婆的冲泡方式

一、冲泡法。要先把干叶在手合掌干搓揉一下,然后放瓷杯或坭兴陶壶冲洗茶叶二次,再冲泡,时间可适当延长些饮用。

二、一直以来是用瓷煲煎法,不建议用铁器铜器煎煮,坭兴陶壶更佳。

三、闷泡法。用热水瓶一个,茶叶适量,先放茶叶,后冲入开水,再上塞盖。三小时后基本溢出全味。待过夜后,茶色便似琥珀色。冬天泡闷的有过延半月之余也能饮用,味道仍不改变。历史资料《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现在的人都注重生活品质细节,过夜茶基本不喝了。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 尚能发新枝


六堡茶:六堡老茶树尚能发新枝

在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寥落地生长着200多棵从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移栽过来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这些老茶树的顶端被切除了,刚刚长出稀疏的绿叶。它们淹没在茂密的树丛之中,周围没有任何标识,若非有人带领,恐怕笔者不会发现。

野生老茶树身世之谜

这些野生老茶树原来生长在珠山的一个小山坡上,占地约500平方米,大小茶树约200棵,树干直径最大的有10厘米,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也有30多棵,最高的茶树约有5米。“还没有移栽之前,它们长得非常茂盛,有的刚开花,有的已经挂满茶果,老茶树下面还长出了很多小茶树,好几代同堂啊!”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何志强摊开2008年他在鹤岗楼附近拍摄的几张照片,向笔者描述了老茶树移栽前后的生长状况。

据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鉴定,这些野生茶树树龄最高的有50多年,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生种。郭维深以前只在梧州六堡镇的深山里见过几十棵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六堡茶的原生态野种在市区能够长得如此茂盛,极为罕见。

那么,50年前珠山上有六堡茶树吗?第一个把六堡茶树种在珠山上的人是谁?

“这些茶树是1958年茶厂职工种下的,当时开山种茶的都是厂里拣茶车间的职工,大概有10多个人,他们从苍梧六堡镇和狮寨镇的深山或农户家中的茶园采集了茶苗,然后种在了珠山。”梧州茶厂1953年的第一代职工黄础雄介绍说。另据当年参与开荒种茶的80多岁的老人宋仲斌介绍,当年茶厂职工从六堡镇和狮寨镇采集回来的六堡茶苗约有1000多株,主要种在珠山的南面和珠山尾部。当时梧州茶厂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茶园组,负责管理茶园。1960年,茶园组解散,茶园也一直处于荒芜状态。后来珠山公园的管理部门在珠山尾部的小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竹子,使得茶树的生长环境过于荫蔽,大批的茶树在那时死掉了。

据了解,2005年珠山上的野生老茶树约有1000多棵,后受地质灾害影响,老茶树的数量大为减少。2007年底,为防止这些野生老茶树再因地质灾害和人为破坏而减少,有关部门将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到了市河滨公园鹤岗楼附近的环山小道旁。

老茶树可发挥新价值

何志强对这些在珠山发现的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爱护有加,有事没事他都喜欢去珠山上走走看看,以了解老茶树移栽后的生长状况。梧州六堡茶专家、茶叶高级工程师郭维深表示,虽然野生茶树原生态种植的价值很高,倘若不移栽,若干年后这些弥足珍贵的老茶树很有可能将不复存在。

“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树是野生六堡老茶树,也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经常砍来做刀柄,因为这些茶树树龄普遍很高,木质很结实。”何志强无奈地说,200多棵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成活率达95%以上,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关心老茶树的热心人士的顾虑。然而,六堡茶野生老茶树移栽后再次被丢荒,令很多人感到惋惜。

如何才能让老茶树发挥新价值?何志强表示,六堡茶野生老茶树都是没有经过杂交的纯正品种,茶叶专家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其生物性状,然后通过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来培育新的六堡茶品种。作为六堡茶故乡的梧州,现在却已经很难找到与六堡茶文化历史渊源相关的东西,这些老茶树可谓弥足珍贵。另外,六堡茶是历史名茶,我们若能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也很有帮助。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把茶树当作文物来保护。与此同时,梧州还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茶树普查,为所有的老茶树建档,避免老茶树再被人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托六堡老茶树建立六堡茶博物馆。

邂逅陈年六堡老茶


邂逅陈年六堡老茶

这出自梧州六堡镇不依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几下,居然可以成团———

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老茶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

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李博兄泡的一款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茶汤是一片金黄。李兄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李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太极文并摄(见梧州西江都市报2008年9月16日许崇荣文并摄)】

中茶六堡茶:“老茶新品”获赞誉


中茶六堡茶:“老茶新品”获赞誉

近日,济南汉纳商贸有限公司荣获2014年度中茶六堡茶最佳新客户奖。一方面,“中粮集团”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一线品牌企业,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自与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以来,其企业负责人郭晓莉一直认准中茶六堡茶的销售,他对中茶六堡茶非常认可,也看好此茶良好的发展势头。

1600多年的厚重文化,古老而传奇的“茶船古道”,令六堡茶尽显岁月的痕迹,但因历史上以外销为主,为国人不识。面对国内市场部分名茶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六堡茶却一直保持着它质朴的品性。久居闺中、不为人熟知,这是人们对六堡茶的评价。其实,六堡茶具有调理肠胃,改善血液循环,去油腻、助消化,祛湿去瘴气的特殊功效,在东南亚地区等国际市场上一直有“侨销茶”、“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美誉。

2006年,梧州中茶公司逐渐把六堡茶的销售转向国内市场,经过几年发展,六堡茶由南方到北方,逐渐占据中国茶叶市场的一席之地,它的养胃暖胃、减肥祛湿等功效也慢慢被人认可、称道。现在,人们更乐意把六堡茶称为“老茶新品”,既是王者归来,又是众望所归。

中茶六堡茶 古法制作“老味道”


中茶六堡茶古法制作“老味道”

近日,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新推出的“老味道”才在第三届中国(南宁)国际茶业茶文化博览会上惊鸿一现,产品一经推出即销售一空。“老味道”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介绍,最难得的是它用大树乔木料坚持了古法制作,真正重现了六堡茶的传统老味道。

据悉,“老味道”是只有3400箩的小箩装紧压茶,朴实的外包装牛皮纸盒上,关于古法制作的介绍十分简洁明了:“鲜叶-杀青-揉捻-解块-堆闷(发酵)-干燥-汽蒸渥堆发酵-蒸压入箩-晾置陈化。经过窖藏及1000天以上后续陈化处理才出库销售。”张均伟说,别看这短短五六十字,其实要实现并不容易。

早在清朝时期,销往南洋的六堡茶销量就已相当可观,许多广东大茶庄干脆到六堡镇上设茶亭收茶。收茶主要以收购茶农交来的毛茶为主,为什么不直接从鲜叶采摘到发酵、入箩一条龙完成?第一是许多茶山仍属于茶农个人,茶厂没有那么多自家茶园;第二,多数茶农自身制茶技艺不高,场地设备等也有限制。这种向茶农收毛茶,运回茶厂再精制的流程一直延续至今,当下能实现从鲜叶采摘到晾置陈化一气呵成的厂家仍少之又少,即便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此次推出的“老味道”数量也非常有限。

听完了历史,再回头看看眼前这款“老味道”,外形漂亮均匀,芽叶乌黑肥壮,茶汤澄红明亮,是很“正点”的六堡茶汤色。充满期待地入嘴品尝,浓郁的槟榔香扑鼻而来、张扬高长,十泡之后仍有余香。而来自高海拔的大树乔木果然实力不俗,即便只有3年多的陈化时间,但滋味已醇厚有力,回甘强烈,让人憧憬它未来的转化潜力。“老味道”果然是款让人印象深刻的好茶。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六堡茶如何冲泡?(粗老叶篇)

茶如何冲泡,并无必定之法则,六堡茶也一样。一般认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手法,以好水把茶冲泡好,自己觉得好便好。

众所周知,黑茶不嫌粗老,而且,有一定中叶粗叶的黑茶,其品感层次更丰富。六堡茶中也有一些粗老茶叶的品类,如老茶婆和中叶茶,这类粗老原料的六堡茶冲泡,就必须注意一下如何冲泡了,原因我们不妨先从黑茶的氟超标及相关研究说起。

粗老茶叶的冲泡,有些细节你不能不知道。

氟,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体的各种组织均含有不同程度的氟,其主要集中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其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对骨骼和牙齿的生长与形成以及对钙、磷的代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预防龋齿和老年骨质疏松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氟还有加速伤口愈合、促进铁的吸收等多种功效。(据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张大春、王登良、郭勤的论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同样,这篇论文提到:人体对氟的日需要量为1.5mg~3.5mg。氟摄入过多会引发氟中毒,继而造成食欲不振、智力低下、精神反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瘫痪等不治之症。卫生部1986年颁布的“初级卫生保健计划”规定成年人每人每天氟总摄入量不能超过4mg.

众所周知,茶树是自然界中的富集氟的植物。一般而言,茶树根部从土壤摄入氟,而富集到茶树叶子上,特别是一些老叶子中。因此,在原料粗老的边销黑茶中,由于为了降低价格,原料大多是使用等级最低的粗枝大叶,往往会出现含氟量偏高的情况。

据长期从事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的白学信2000年发表在《茶叶科学》的文章《砖茶高氟的原因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含氟量差异很大,“老叶与嫩叶之间的差异达12-36倍,茎梗中的含氟量较低。新萌发的一芽二叶新梢含氟量也很低,甚至测不出。”“茶树梗叶种的氟含量是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因此,原料粗老是导致黑茶高氟的重要原因。

黑茶中的粗老叶子其含氟量会高于嫩叶。

煮饮调饮习惯直接影响氟的溶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认为,黑茶含氟量较高,因此适当饮用对补充人体所需的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饮茶习惯、食物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藏胞往往因饮茶过多而出现氟中毒的现象。并且,国内对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这种氟中毒的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也有不少论文提及对这种现象的调查及预防,除了减少种植、生产环节的氟污染(过去很多茶叶生产厂以煤作为热源,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污染的可能)有些论文更针对“砖茶”的降氟措施研究、提高饮用安全等进行了研究。

藏族人民的饮茶习惯更加大了氟的浸出量。

《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一文中说到饮茶习惯对氟浸出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藏、蒙、哈萨克等少数民族饮用黑茶的时候,往往采用熬煮后饮用,或在茶砖熬煮后加入奶、青稞调饮。而且边区少数民族大多没有洗茶的习惯,同时,加奶加盐的习惯也使得氟的溶出量大大增加。不良的煮饮习惯会极大地影响着冲泡时氟的溶出及摄入。

少数民族的加奶加盐的调饮方法,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氟的析出。

中叶茶及老茶婆,是六堡茶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品种,其原料主要是六堡茶树中较为粗老的叶子,正因为不同的泡饮方式会对茶叶中的氟溶出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就要必要针对粗老叶原料的中叶茶、老茶婆的冲泡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合理、科学的冲泡饮用方式,降低在喝茶过程中氟的摄入,防止氟中毒。

科学冲泡可大大减少氟浸出

在这篇《关于黑茶降氟的几点看法》文章中,最后提到了“提倡科学的饮茶方式”,里面就专门阐述到这个问题:茶叶中氟的浸出率受浸提时间、浸提方式、冲泡次数等因素影响。

在1991年施嘉潘等人的《降低黑茶含氟量的研究》表明,藏胞传统的熬煮饮茶法,随着时间的延长,氟的浸出率达98%,而采用冲泡法,则仅仅是56%的浸出率。

采用冲泡法,而且科学地洗茶润茶,可以大大减低氟的浸出率。

而且,据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论文里面提到,“罗淑华的研究发现,茶水比与氟浸出率成反比,无论是煮熬还是冲泡,第一遍茶汤中氟的浸出量占到了氟总浸出量的50%以上。”“当茶水比减少时,水中氟呈现下降趋势,然后浸出量和浸出率均增高,第一泡的氟的浸出量占总氟的65%,且前三泡基本把氟全浸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边疆少数民族长期习惯将砖茶于水中熬煮30分钟左右,这也是他们摄入过多氟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们极少舍弃第一遍茶汤。”

由此,我们便可以找到一个降低粗老茶叶氟浸出和摄入的冲泡技巧,这点对于健康、科学地品饮这类粗老茶叶原料的六堡老茶婆、中叶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粗老茶该如何冲泡?

综上说述,回归到我们的话题“粗老茶该如何冲泡?”,如何才能尽量减低氟的摄入?如何冲泡好粗老的茶,利于身体健康?

针对氟浸出的规律,本人总结出两点粗老茶的冲泡技巧,与大家探讨研究。

第一,粗老茶必须充分洗茶润茶。而且,据“从室温到80℃,随着水温升高,氟浸出率增加”这个特点,我们还必须采用比较高温的水,进行洗茶润茶。而且,由于粗老茶的有效物质溶出也相对较慢些,我们洗茶润茶的时间相对也可以略为延长,让茶叶充分湿润、浸泡。部分有灰尘的、更为粗老的,不妨多洗一道。这样的一个步骤,可以基本把茶中的总氟减少50%以上(见罗淑华等《砖茶中氟的浸出规律研究》)。

第二,多采用冲泡,避免经常熬煮粗老茶,即使煮茶,时间也不要过长。这样也可以大大减少氟的浸出率。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煮熬法的氟浸出量高于冲泡法1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不要把奶、盐等与粗老茶一同熬煮和饮用(陈巧玲《湖南省砖茶中氟的饮用安全性研究》表明盐、奶等组合会促进茶汤中氟的释放)。不过,这点在汉人区域内“清饮”的喝茶氛围下,基本不成问题。

洗茶润茶和合理的冲泡方法可以降低氟的浸出量。

据研究,按相关论文中砖茶含氟量一公斤含一百多至两百多毫克(砖茶的一般值)来估算,合理冲泡而不是熬煮调饮总氟只能浸出五六成,而且通过恰当的洗茶可以去掉50%以上,按合适的量每天正常喝茶,摄入的氟一般是不会超标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茶品调整,粗老和精细的茶交替兼顾,尽量避免每天持续地大量饮用粗老茶,如此科学、合理地饮用粗老茶,是可以放心饮用,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

低调朴素有内涵的六堡老茶头


低调朴素有内涵的六堡老茶头

何为茶头?毛茶中比较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果胶含量高,在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中,自然卷曲或纠结成块,形成了茶头。

相比于平时常见的六堡茶,老茶头是渥堆发酵时自然结块的六堡茶,外形大都是紧结的颗粒或小团状,茶客多称我们为“疙瘩茶”或“老茶头”。

众所周知,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制作过程中,需经过渥堆发酵这道工艺。而在人工发酵过程中,由于需要发酵的茶叶量巨大,在翻堆的时候无法全方位进行,并且茶叶经过高温高湿后,会溢出大量的果胶。这些果胶会把周围的茶叶粘连在一起,变成一团一团的,发酵到一定程度后,这些一团一团的茶叶被制茶师傅挑拣出来,经过人工分解成小块,就成为“疙瘩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茶头“。

可别看这六堡老茶头貌似颜值并不那么令人……喜爱,但能结块的老茶头,其实都是茶叶中最嫩最壮的部分,饱含胶质和糖份,其内涵物之丰富几乎皆是精华之最。

一般茶头只占总渥堆量的0.8-1.5%,因天然形成而产量低,可谓是弥足珍贵。懂茶的老茶客都知道,老茶头才是茶中之极品。

天然形成的六堡老茶头一般以“粒”、“紧”、“甜”、“糯”为主要特色,干茶色泽乌润呈褐色、紧实而饱满,冲泡后汤色红浓透亮,滋味醇厚甘爽。

一般来说,六堡老茶头的耐泡度较高,20泡后还可煮饮。老茶头在冲泡前,建议先以100度沸水醒茶两遍后,再品饮,滋味更佳。与冲泡相较,小编认为老茶头煮饮风味会更佳,因为老茶头内含丰富的果胶很难泡出来,煮的老茶头茶汤更香、更醇、更顺滑可口。

冬日闲暇之余,以盖碗或紫砂或坭兴陶壶冲泡一道内涵丰富的六堡老茶头,感受每一道茶汤的变化;或与三五知己谈天闲坐,烹一壶老茶头,与冬日寒香交融于茶汤中,满腔的陈韵柔和绵长交织舌尖,静坐享受道道老茶头给味蕾带来的心旷神怡。

冷绵绵的冬日,享受一杯来自老茶头的陈醇温暖,足矣。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执子之手“老茶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