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三月的鼎湖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从宝鼎园左侧上坡过去,鼎湖山唯一的茶园——鼎醇茶园就呈现在眼前。打理这片茶园的人,是有着近40年种茶经验的资深茶人、国家高级评茶员、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理事张火荣。20多年来,他默默地在这片茶园耕耘,如今已经拥有鼎醇品牌。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正是采明前茶的最好时节。”3月19日下午,海拔千米的山顶,一缕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照在数百亩茶树上,云蒸雾洗,似为新茶沐浴。张火荣唤来茶场同事,来到茶树前采茶。只见他,双手并用,指尖轻快准确地在鲜翠的嫩芽间奏响妙曲。

“天然大氧吧”鼎湖山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著名的生态研究基地,岭南四大名山之首,拥有着茂密的自然植被。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微量元素充足,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是有道理的。”张火荣说,“由于是春天的第一批茶,冬眠之后地表的营养成分全都输送上去,茶的营养如茶多酚等富足,茶会格外好喝。”他还介绍,采茶还要选择晴天,茶叶经阳光晒过后,清香自然溢出,最是味香韵长。

张火荣告诉记者,12岁那年他就开始与茶结缘了。他出生于罗定,1972年开始在当地连州茶场当采茶员。年幼的他勤奋好学,很快就当上了茶园科研组组长。随后,他先后到湖南娄底、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台湾阿里山,以及斯里兰卡、日本、越南等地考察,学习了各地先进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

1993年,在朋友介绍下张火荣来到鼎湖山,以技术员的身份接手这片“文革”时期留下的知青茶场。据史料记载,鼎湖山自清朝时就已经产茶。当时来到这里时,茶场已几近荒废,寸茶未见。但是张火荣却大为惊喜,这里有良好的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他对茶场信心百倍。

当时正值国家对茶叶流通渠道彻底放开,不少人抓住茶叶市场狠赚了一把,张火荣却守着这里,一棵一棵地种下茶苗,剪枝修苗,从来不辞辛劳。由于鼎湖山本地茶树矮小、产量较低,他陆续引进了全国优良茶叶品种,如福云6号、台茶45号、台茶46号、英红9号、铁观音、黄玫瑰、云南大叶茶等10多个品种。

22年下来,张火荣的茶园已扩至200多亩,拥有茶树20万株。他还牵头成立了肇庆市鼎湖区鼎醇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了多名人员。为提高制茶水准,2013年他投入300万元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并建成了一套无污染的茶叶制作车间,达到国家标准。如今,茶园的生产、管理走上了规范化道路,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去年鼎醇茶园销量已达到1万多斤。

“做事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不拘一格,品位自成一派。”张火荣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他将诸多品种的茶叶融为一体,独创出品牌“鼎醇”,鼎醇出产系列茶叶鼎醇红、鼎湖山茶王。

Cy260.com精选阅读

李嘉诚:一杯茶,改变一生


李嘉诚,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李嘉诚名字中的“诚”字跟茶还有渊源。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把从意大利偷师学艺回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上,一时间生意火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对低质量的产品要求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入困境,濒临破产。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是佛门的一位居士,平时经常将家里的钱接济贫困,积德行善,去寺院做布施。那年的秋天是多事之秋,李嘉诚的公司内忧外患,前途渺渺不可知。李嘉诚是孝子,这些事当然不能让年迈的母亲知道。

细心的李母怎能不知道儿子公司出事,她把李嘉诚叫过来道:“儿啊,给妈妈泡一道工夫茶。”李嘉诚用地道的凤凰单丛茶给妈妈泡上一道潮汕工夫茶。

庄碧琴吩咐李嘉诚坐下来,品了几口茶后,问:“你认识老家潮州开元寺法号叫元寂那个住持么?”未等李嘉诚回答,庄碧琴继续说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个合适的接班人。候选人是他的两个徒弟,一个法号一寂,另一个法号二寂。”李嘉诚静静地听着母亲说,并不插话,只是给母亲满上一杯凤凰茶。庄碧琴呷了一口工夫茶,又接着说:“元寂把这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说:‘我现在给你俩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为答卷,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二寂则两手空空。元寂却当众宣布二寂担当接班人。这是为什么?”

李嘉诚打断母亲的话:“不是说好谁收获的谷子多,就选谁当接班人么?”庄碧琴笑了笑,说:“是的。一寂听了,不服气地说:‘分明我收获了一担谷子,二寂颗粒无收,怎么能够让他担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高声地对众人说:‘我给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开水煮熟的。显然,二寂是诚实的,理应由他来当住持。’于是,众人悦服。”庄碧琴忽然话锋一转,“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李嘉诚听罢母亲的话,深有感悟。不久,李嘉诚的诚信打动了银行、供货商和员工,即使资金紧缺,也保证为工人发工资以保证人才不外流。为日后的东山再起做准备。他的努力他的诚信让形势形势因之好转,危机成就了商机,李嘉诚从此在商界站稳了脚跟,用他的诚信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成了日后的塑胶花大王、世界华人首富。

作为成功人士的李嘉诚尊听母训,在经商之余致力于做慈善事业。为内地山区希望小学捐款,为陕西贫困地区打井,他坚信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将种子撒的越多,范围越广,来年收获的果实才能越丰盛。当年面临着破产的李嘉诚当然没有想到日后他会成为华人首富,更没有想到一杯工夫茶能够改变他的一生。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


对话高级评茶师:李宗垣,文章为你介绍海峡生活报对话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李宗垣先生的详细内容!

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现为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师、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评茶大师。

近日,记者登门拜访李宗垣,通过对话揭开这位老者背后的知识宝藏和人生芳华。

人生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1962年从福安农专茶叶专业毕业后,您一直都在安溪茶区工作,如果要把您的人生经历分成几步曲,您会怎么分呢?

李宗垣:分三部曲。196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茶站技术员、茶叶公司审评科长、特种名茶包装厂厂长等职,那时年轻,边做边学边研究。这是第一部曲。1980年,我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三年间连续在全国、省茶叶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17篇,同时担任一些学校的茶叶班教师,在县及乡镇办的茶叶培训班讲授茶叶初制一百多场。后来整理出版了《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这是第二部曲。1993年开始,我就参加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安溪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可以说很多茶王是在我手上诞生的。2006年又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这是第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期间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李宗垣: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农民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我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来了一百多个农民,他们全静静地坐在地上,我连续讲二三个小时,他们没一个站起来。还有一件事,2002年,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报考的有十几个,通过考试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连续备考7天7夜。通过考试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峡生活报:您著书育人,默默无闻。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时有什么感想?

李宗垣:这只是一项荣誉吧,对我一辈子的努力算是一种认可。我觉得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对名利并没什么追求。

茶叶审评应与时俱进

海峡生活报:茶叶审评是个很专业的事,在这方面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您怎么看审评的重要性?

李宗垣:安溪铁观音的特征特性、品质优次、等级划分、价值高低等都必须通过审评才能确定。因此茶叶审评在茶叶产制、科研、收购、加工、销售、外贸等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茶已成为一大产业,更离不开审评。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审评的?

李宗垣:茶叶品质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反映,因此得根据外形的条索、色泽、内质和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大因子,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具体一些。

李宗垣:比如干看茶叶色泽,季节和制茶工艺水平不同会使茶叶呈现不同色泽。发酵较好的呈正常色,发酵充足的呈黄绿色,轻做青的呈绿色或翠绿色,高级茶叶有特殊色,如铁观音的“砂绿”。

海峡生活报:乌龙茶类中为何有“北水南香”之说?

李宗垣:闽北乌龙茶是滋味为重,闽南乌龙茶则首推香气,香气也是铁观音审评的首要因子。第一次冲泡嗅香主要是判别浓强度、香型、异杂味,第二次主要是辨别香气浓淡强度、品种纯正度、鲜嫩度,第三次主要是判别香气持久性。三次嗅香前后连贯,综合分析。海峡生活报:那在滋味审评方面有什么讲究?

李宗垣:茶叶是饮用品,滋味是直接与口腹相通的。为正确评味品饮前不宜吃有强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味觉灵敏度。此外,舌尖对温度高低敏感,易为甜味所兴奋,舌两侧为酸味和咸味感受区,舌心舌根易感受苦味,舌根对回甘分辨最清楚。因此,茶汤入口可用舌头循环打转,使各部分都能与茶汤接触,辨别不同味道。

海峡生活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审评标准却是相对固定,这是不是容易产生矛盾?审评标准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变化?

李宗垣: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实审评也不断在变。特别是1999年以后,清香型铁观音打破了很多传统标准。我认为审评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拼配”是技术革命

“文化”是促进动力

海峡生活报:您觉得安溪铁观音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宗垣:一是铁观音的香气明显,有独特的韵味和兰花香,二是它滋味醇厚鲜爽,三是滋润有回甘。

海峡生活报:除安溪之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生产铁观音,您怎么看?李宗垣:海拔、土质、季节、气候、、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的不同,都会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影响。安溪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茶区的扩大,也有来自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铁观音的传统特质是它的香气和韵味,如果改变铁观音的种植环境和方法,它的香气和韵味会怎么变,有待观察。如华安县、南靖县甚至包括一些省外地区,种植出来的铁观音有的香高而味淡,有的味醇而无韵,各有特点。

海峡生活报:那么安溪的铁观音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呢?

李宗垣:安溪的铁观音在韵、味、香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安溪的不同茶区产的茶也是各有优缺点,如感德茶香气高但茶水偏淡,长坑茶内质好但茶水偏粗。但有个办法可以改变某个茶区某批次茶叶的品质,那就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拼配。通过拼配,可以根据其品质水平和各自特点拼在一起,取其长处,弥补或掩盖短处,这对提高茶的品质,保持稳定性,对创品牌、统一价格、稳定客户等都有好处。

海峡生活报:拼配的依据什么?

李宗垣:拼配的跨度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地域、等级、发酵程度等进行拼配,如夏茶拼春节,可以增加鲜绿度和香气,也使夏茶滋味醇和,冲淡粗涩味。当然,拼配不是简单的1加1。如西坪茶水好,祥华茶香高,两个茶区的特点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拼配,反而可能使品质下降。要讲究内质、数量和比率。

海峡生活报:如此看来,拼配技术可以改变甚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质?

李宗垣:是的。拼配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也很复杂,不好拼。

海峡生活报:除此之外,您对发展安溪铁观音还有什么建议?

李宗垣:我认为产品、品牌和文化是茶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茶叶品质外,还应该努力去创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毕竟,文化才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一柱香一杯茶 就是一生的缘


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美好的东西常常是相通的。

茶如诗词,有的婉约,有的豪放;茶如书法,有的丰润如“颜筋”,有的劲瘦如“柳骨”,有的中规中矩如隶楷,有的张扬奔放如“颠张狂素”;茶如歌,有的抒情温婉,有的激越豪迈,有的清远悠扬,有的荡气回肠。

茶与诸多艺术形式貌不似而神似,我们完全可以将茶也看成一种艺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而有参悟的茶人们无疑就是个艺术家。

君不见,品茶之高者,总是气度不凡,或儒雅斯文,或气宇轩昂,绝无鄙陋粗俗或猥琐下流之辈。

酒能热忱一时,茶能温暖一生。人生注定要飘浮,注定要经历风雨和磨难,注定要在起起落落中归于平静。

品茶,品人生之五味,品生命之甘醇。

一柱香,一杯茶,就是一生的缘。

知足者欢喜常随,茶意人生,是一种大气,一种广阔,一种无垠。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正如“心外无佛”一样,茶道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用心泡茶,以真挚待人,便是高手。

“80后”评茶员与她的“林家铺子”


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立有一块“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2006年,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古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新华社记者张传奇/摄)

李拂一生平 节选


李拂一生平节选,李拂一先生讳承阳,字复一,笔名拂一,以笔名行,清光绪二七年生于普洱府城,书香之家。其先翁瑞应公,国子监生,先后被任为永昌府(今保山)、普洱府、思茅厅等电报局委员(时无局长之称),因公务繁重,不幸于宣统元年以积劳瘴故于任。时先生方九岁,越年先慈又见背,下有一妹一弟,备极艰苦,半工半读,始完成中学学业。后承先翁门生悯其清苦,力荐入思茅电报局任职,生活始稍安定,先生艰苦力学,博览群书,并勤于写作。

车里地区,即十二版纳,民初著作成称其人为野蛮之人,其地为烟瘴毒烈之地。李拂一先生于民国十二年冬至其地,始发觉其民知礼好客,性情平和,有其文物制度,其礼数不同于内地,其地山清水秀,景物宜人,亦与汉地无殊,乃将观察所得笔之于册。十三年夏,先生随其岳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公树勋率十二版纳各猛土司头人赴省垣晋见唐省长继尧,在先生建议之下,呈准将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改组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积极推展建设边地之工作,富滇银行总行任命先生在猛海筹设分行,并代行经理职务,定居猛海。十八年,猛海改制为佛海县。

李拂一先生对于十二版纳之史地、民族、语文、社会组织、文物制度等,作进一步之研究,于十八年写成《车里》一书,将十二版纳之实际情况介绍国人,颇引起国人之注意,今国内备民族学者,咸认《车里》一书为开启傣学先河之作,其后先生又有《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等之作印行。

李拂一先生对于边地建设贡献良多,规划街道、开辟公路、设立电灯公司、图书馆(藏书约两万册)、佛海测候所,又因边地医药缺乏、死亡率高,乃亲赴南洋,访聘高明医师,同时向印度、缅甸采购英德产品之医疗器材及药品,运达佛海,成立佛海医院。先生以开化边区,首重教育。抗战前,先后担任南峤,佛海两县教育局长,亦曾任两县秘书,任内增设学校,推广教育不遗余力,后叉任“省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抗战时先生与地方乡绅成立“云南抗敌后援会佛海分会”,被推为会长。民国卅三年,先生获省教育厅委任为西南督学区国教视导员。卅五年,获选为省参议员。卅七年,先生被选为佛海县国民大会代表,叉获委任为车里县县长,于是三月至京出席国大会议后,赴车里就任,辞职后任省府秘书、参议等职,滇变前来台。

卅九年,山河变色

李拂一先生一向默默工作、不矜不发尢对边地学术、浸淫不辍,数十年如一日,著述丰硕,举其紫紫大者,计有《车里》、《暹程纪略》、《泐史》、《车里宣慰世系考订》(汉泐文对照)、《十二版纳志》、《南荒内外》、《鸡卦图谱》、《徭族经书破理明》、《十二版纳纪年》、《镇越县新志稿》、《复庐存牍》、《复庐存牍卷二》等书。

李拂一先生献身边地社会,党国议坛,垂八十余年,今以百一十寿考令终,宜无遗憾。惟是国重元勋,士怀耆德,生平治行,盖难缕述,兹仅粗举大略,俾世之君子有以考见焉。

原生庄园:打造中的有机茶生态庄园(一)


他从小爱茶,做茶做了30年

他敢为人先,抓上游建基地

他独具慧眼,弄生态做有机

他就是普洱原厂的创新普洱茶——“黄金茶”。

“农场子弟”他永清第一次接触茶叶是读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去洗马河周围的茶园玩耍,那里有茶厂的三大基地之一,当时的洗马河、曼克朗、大开河是普洱茶厂的三大基地。

当时景谷、勐海、普洱都有云南省茶叶公司定点出口企业,其中包括普洱茶厂、思茅农场茶厂(厂址在现在的思澜碑附近,兰花市场斜对面)。农场改制后,思茅农场茶厂厂长袁惠庭开始自己做茶,负责从基地到精加工的全过程,当时精制茶是茶厂主流产品。

一期生产车间的屋顶酷似蒙古包的屋顶。

他永清1979年高中毕业,回乡到思茅农场下属的副业队(九队)上班,副业队当时主要养猪、养鸡、养牛、烤酒、种茶。他永清被作为骨干重点培养,父亲所在的商业公司效益好,他永清本人又喜欢做茶叶,便想去商业公司上班,但是父亲感觉凭关系进公司不硬气。于是整个农场举行考试,农场商业公司考试只招收两个人,报名的有几百人,他永清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商业公司。

进入商业公司后的他永清负责茶叶采购的工作,他与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到处跑,主要是打开商业网络,掌握销售渠道,回来再做上游基地。他永清通过跑销售,对茶园基地,对精制、等级分类,再到西北销区,对西北人的饮茶习惯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西北人来说,茶是他们每天的必需品,“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茶”,西北人吃牛羊肉,喝茶有助于消化,增加维生素,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国家对茶叶购销放开是1984年,在此之前茶叶统购统销,茶叶属于管制产品、特殊产品,茶叶税收当时是25%,县与县之间有检查站,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出云南省要经过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证(俗称“批条”)。当时销售竞争不那么激烈,国家把茶叶定位为稳定西北西藏边疆的必需品,肩负着政治任务。

原生有机茶生态庄园

赵华琼:一生芳华普洱梦


赵华琼,女,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协会理事、云南茶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普洱茶叶协会理事、普洱市普洱茶叶协会副会长、普洱市政协委员、高级评茶师。在赵华琼的身上,很难找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经历人生捶打、事业凝练后呈现出来的玉石般的沉静和精美,由内到外自然流露的成熟和成功女性飘逸内敛的精神气质,如同盛夏绽放的荷花,华贵而不妖艳,这让她变得更加气场,更加内涵,她说,是普洱茶成就、丰富和延伸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一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树一个产业,为自己最初的梦想、为地方百姓的富足发展,这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赵华琼做到了。她识茶、知茶、懂茶、爱茶、做茶,一生以茶为业,以茶为骄傲,以茶为精神寄托,普洱茶含而不露、韵味悠长的秉性,就是赵华琼集时间之精华、自然之灵性、品德之高尚的真实写照!

“普洱茶是我的太阳,矢志不渝地追赶我内心的目标,是我一生最伟大的事业”,赵华琼这样说,也这样做,“把祖先流传下来的这片绿叶研究好、发展好,服务社会,服务广大老百姓,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赵华琼的每一个脚印,都被浓醇的普洱茶长久地浸泡过,这是她一生坚持不断的吟唱……

事业梦

50年代末期,赵华琼出生在原思茅地区普洱县(2007年4月8日,因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县相应更名为宁洱县),1971年,初中毕业,参加工作的赵华琼被分配到勐先乡供销社,在这里,这个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初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便与普洱茶结下了情缘。就是这不起眼的、老百姓家居饮喝的一片绿叶,竟然成为她一生追寻的梦。由于工作出色,四年后,她调回县外贸公司(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县公司),自此,她对普洱茶的钟爱,越发浓厚起来。当时普洱茶的种植非常粗放,仅是老百姓生活之饮品,谈不上科技含量,不成规模,没有市场。聪明慧智的赵华琼敏锐地嗅到这棵茶上所蕴含的东西,情不自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她从种茶历史比较长,基地比较集中的勐先茶厂入手,一个小姑娘家,硬是背着自制的宣传板(上面贴着她手写的普洱茶基本知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赤脚走茶山、进农户家,苦口婆心给老百姓推广、培训种茶基本技术,为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种茶的积极性,打破普洱茶自产自销,没有经济效益的瓶颈,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屁大的小姑娘竟然胆敢走出了集中收购、集中加工、集中调供出口的市场之路。在当时,在这闭塞的小城,这无疑是投下一颗小小的炸弹。敢于创新实践的人,总是最先得到成功的垂青的:短短的时间里,赵华琼就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之道,为公司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公司率先发展了龙潭坝、凉水箐、勐海田三个茶叶基地。1993年,外贸企业实现了国有民营扩大内销,赵华琼再次以超常的气魄,带着三个人,克服困难,承包了茶叶分公司,她自己任经理,此时,做茶叶这档子事情,赵华琼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是在这段时间,她赢得一定的资金积累,为后来她发展壮大茶叶产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赵华琼被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外贸公司副经理,1998年任总经理。2001年2月,县委政府任命其为新组建的国有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总经理,董事会选举为公司首席董事长。当时的普洱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谓是百废待兴:厂房萧条,瓦落墙倒、草木丛生,机器锈迹斑斑、落满厚厚的灰尘,工人散乱、四处逃生活……赵华琼的事业梦再次遇到了拦路虎。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不言后退的女人,硬是凭借她的坚韧和智慧,用四年的时间,实现了一个负债累累、负担沉重的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转变,重振生机,公司年平均销售量达3000多万元,茶叶基地产量达1000多吨,公司内部职工,七大茶山的几千名茶农都有了固定收入。公司走上正轨后,赵华琼坚持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技术之路,努力保证茶产品绿色、生态质量关,坚决走品牌发展之路,很快见成效,普洱茶的市场逐渐展绰,经济效益日益见好。2005年,由于改制,赵华琼含泪离开了她倾注心血打拼出来普洱茶(集团)公司,带着几个下岗工人,再次走上了创业之路,创新研制“濮女”品牌,打造“普洱茶厂”老字号。9个月后,有远见卓识的她与深圳永年公司联手,组建了一个综合实力更加强大的集现代化普洱茶专业为一体的“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厂区占地上百亩,依山傍水、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公司年生产规模达1500吨以上,自有和合作型原料基地5万余亩,为140余名下岗员工及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8000多户茶农增收。公司生产的“普克”牌系列产品,跳出常规思维,成为引领薪火相传,老百姓从中获得生存、壮大、发展,这是赵华琼做茶的最终目的。2007年1月,国家副总理回良玉到普洱茶厂,视察了该厂的生产车间,品尝了圆润回甘的普洱茶后,对赵华琼茶与人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继续高举巾帼大旗,展示现代女性别样的风采。

家庭梦

赵华琼不是仙、不是神,她是个女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有着普通女人相同的追求和渴望:一个温暖的家,懂自己、疼爱自己的老公,女儿听话懂事,父母兄弟姐妹健康,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对赵华琼来说,也是一种奢望。

赵华琼的父亲是个南下干部,骨子里充满军人的刚正不阿,赵华琼姊妹对父亲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人生和性格秉承了父亲的传统,1984年,是赵华琼创业初期,给她鼓励和支持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这给她很大的打击。1990年,她相知相爱的丈夫又撒手西去,赵华琼的世界坍塌了!

赵华琼和丈夫的婚姻生活,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热情似火的语言,有的是相敬如宾的亲情,是耳濡目染平静自然,尤其是她走上创业之路后,丈夫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致,他们像一个整体,融洽得那么和谐,生命的无常与无情就在这个女人最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降临了:丈夫身患肝癌,从发现到去世,只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即使赵华琼把每一天掰开来,当做两天使用,丢下所有的工作,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的病床前,端药喂饭,亲力亲为,还是没办法弥补对丈夫的愧疚,表达对这个山一样沉默的男人的挚爱。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怀揣刚刚积攒起来的一点点钱,义无反顾地把丈夫送到昆明大医院,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希望医生有回天之力。“阿琼,别再花这个冤枉钱了,以后你一个人领着姑娘过日子,会有太多艰难的,把你们母女俩丢下,我实在放心不下……”赵华琼说不出话来,豆大的泪滴,落在病入膏肓的丈夫脸上……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一个个离去,赵华琼的生命抽空了。那是在整理丈夫遗物的一个深夜,赵华琼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夜,无论如何战胜不了这个痛了,她给妹妹写了封遗书,把不足五岁的女儿托付给他,手握安眠药瓶(过度伤心、悲痛和劳累,让她换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只能用安眠药来强迫自己入睡),她想,生不能相随,就用死来满足他们相依的梦吧。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在赵华琼的脚一步步向天堂迈进的关键时刻,睡在旁边木床上的女儿翻了个身,喃喃地梦语到“妈妈,妈妈……”赵华琼痛苦不堪的心,再次被女儿稚嫩的呼唤戳得鲜血淋漓:孩子已经没有了爸爸,那是爱人自身无法选择的选择,难道自己要人为地让女儿也没有妈妈吗?这是一个有责任的母亲的选择吗?在天堂的丈夫会张开双臂迎接自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是在那个流淌了太多血和泪的黑夜,赵华琼战胜了人生最大的困难,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为给女儿创造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活下去,完成丈夫心愿,活出两个人的精彩!直到现在,赵华琼还保留着那天晚上写的遗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见证。在经历了这次转变后,赵华琼更加坚强,更加吃苦耐劳,在普洱茶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无反顾了。赵华琼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去世20多年了,她自己也从一个困难重重,灰头土脸的单身母亲,成长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日子过得富足有余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依然保持着当初的亲情,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

赵华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茶,她力争做得最好,做政协委员,她也力争做得出色,她连续担任市、县政协委员,多次获得优秀委员称号,所提的“加强茶文化知识的普及、培训”、“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提案获优秀提案,唯独做母亲,她很不够资格。女儿生产期间,她因为工作推不开,叫医生给女儿打催产剂,女儿生产第二天,她就跑回厂里了;女婿手术躺在病床上,她丢下含泪的女儿,跑去上海出差;多少个除夕夜,女儿一家三口陪着她在宽敞寂静的厂里过年……

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够到省城,呆在他们身边,疼了能够送水递药,饿了能端上一碗热饭,就连6岁的小孙女也常常要求她:“外婆,您来带我嘛,我不要一个人待在家里”。赵华琼何尝不想这样,像所有幸福普通的中年人一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是,她停不下来呀,还有许多普洱茶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发,还有许多粗放的模式需要改进,还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需要校正过来,还有许多产品需要她去挖掘和研究,她依然重复着20多年来的生活模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进入产区,就进入高度的亢奋状态。女儿一家也非常体谅理解母亲,尽量抽时间来陪母亲,学校放假就把孩子送到母亲身边。

“你有钱、有车、有房,一辈子吃不完了,干吗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很多人都这样问她。赵华琼只能笑笑,别人不会理解她的,不会理解她这样拼命地工作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声、为了荣誉的,她是为了一生一世的普洱茶情节,为了把普洱茶做强、做大、做精。“就如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辆高速奔驰的车辆,我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赵华琼说,她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和带动更多的茶人认识普洱茶、品饮普洱茶,健康全人类。这个外表坚毅、执着、认真的女人,内心其实非常柔弱的,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独寂寞会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把这个成功的女人紧紧包裹住,她想倾诉,她想疼爱别人,也被别人疼爱,想像所有情趣婉约的女人一样,为自己心仪的男人洗脚捶背,或者躺在宽厚的怀抱小憩,或者在夜灯下相视着品茶读书,拥有女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可从丈夫去世,到现在,她都紧闭了情感的大门,拒绝了许多好意,把时间、精力、爱心,一切都交给了普洱茶,那时,她才35岁,一个何等风华正茂的年龄!

“如果机会适合,条件成熟,我想成一个家,找一个能够执手相伴的男人,享受生活的馈赠,细细地品读每一个日出日落的岁月时光”。这个执着、忍耐的女人,已经被时光磨练得更加漂亮、柔情,深情款款了,如果哪位男士邂逅了她,读懂了她,爱护了她,并牵手走过春华秋实,何尝不是一段佳话,不是赵总人生一笔靓丽的色彩呢?

无论斗转星移,赵华琼都可以在时光的洪流中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那是几百上千年岁月沉淀过滤出来的一壶玛瑙色的醇香回润的普洱茶!

唯一活过茶寿的茶人!


在茶人中,他是唯一一位活过茶寿的人。

他生于清末乱世,成长于边患之地,一生忧国忧民。

他办茶庄,开创的边茶三角格局影响至今,是以茶治边的典范代表。

他办实业,修路通电,让边陲之地与国际接轨,是全球化最早的践行者。

他著书立说,让世人了解不毛之地的显赫身世,于右任,徐嘉瑞纷纷为其提写书名。

他自幼父母双亡,自学成才,精通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所著《泐史》、《十二版纳志》是我们了解傣族最珍贵的文献。

今天,他所缔造的普洱茶遗产,让边疆从传说走到现实,长活于茶水之中。先生的文章,被后人反复阅读引用并讨论。

他热衷教育,建立图书馆,他关注民生,成立佛海医院。晚年,依旧心系家乡,捐资20万,在西双版纳成立“李拂一教育特别奖”,而他的一件西服,30年未换。

他的名字叫李拂一,云南普洱人。生于1901年11月13日,逝于2010年9月7日,享年109岁。

因为许多历史原因,李拂一先生并未被大多数人所知,2006年,《普洱》杂志创刊,第一期特别介绍的人物正是李拂一,也因为如此,大部分人才了解到茶界有如此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在黄桂枢先生的笔下,李拂一是毫无争议的茶界以及傣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李先生回到故乡,作为一本新刊的特别介绍人物,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一个茶叶盛世,到另一个茶叶盛世,有太多人物需要被铭记,传颂,在今天一个茶人盛行的语境下,重温李先生的故事,有太多情感诉求。

有太多人,年过而立,就以一派宗师自居,这是一个茶叶创时代的奇观。也有太多人,年过半百,就以泰斗自居,一副舍我其谁的姿态。他们一定不了解,在他们之前,有一位茶人典范存在。

李拂一原名李承阳,早年毕业于普洱道立中学。1921年,与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女柯祥凤结婚。1927年起从事傣学研究。1930年代,曾出任佛海县教育局长、省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等职,并在佛海开办“复兴茶庄”。1939年成立中茶公司佛海茶厂。1934年4月,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撰写了《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佛海茶业概况》等文,对佛海——包括从佛海出境的车里(今景洪县)以及勐海等地的茶业从产量、质量、制法、包装、运输、价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1940年起,历任佛海县政府秘书、代理县长,云南省教育厅西南督学区国民教育视导员,国民党佛海县党部书记长,车里县县长,云南省政府秘书、参议等。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赴台后,又任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0年2月,他考察金三角,随后去台湾,出版了《十二版纳志》、《镇越新志稿》、《鸡卦图谱》、《复庐存牍》、《南荒内外》等著作。

茶商林林:轮椅上炒茶,炒出别样的一生!


今年42岁、家住荷花社区的林林,在王哥庄是颇有名气的人物。这些年里,他经营过崂山绿石,开过茶厂,还搞过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虽然2003年因为车祸导致双腿粉碎性骨折,但他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残疾人就业。10月25日下午,记者在林林开设的残疾人艺术文艺创作展销中心见到了他。

遭遇车祸在轮椅上仍坚持炒茶

林林从小喜欢艺术,1991年开始从事崂山绿石雕刻生意,一直做了10年,成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1年,他又包了20亩地开始转做茶叶种植,正在事业开始风生水起的时候,老天给了他一次重创。2003年,一场车祸中使他的双腿粉碎性骨折,骨头接上之后,整个人矮了五厘米。前三年,林林都在轮椅和双拐上度过。那段时间,家里的钱基本全被用于治疗,因为天生不服输,林林没有放弃自己的茶厂,坐在轮椅上炒了一年的茶。靠着这股韧劲,家里的经济情况再次逐渐好转,茶叶开始供不应求。

见过林林的人都说,他思路很活,很多不搭边的资源在他的整合之下,都成了赚钱的好门路。2013年,乡村生态旅游逐渐火爆,林林开始策划运营,把草莓采摘、采茶体验、做大馒头等组合起来,开发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旅游体验路线,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300多人。

发展壮大了以后,林林开始考虑回馈社会。2014年,他在自己的厂区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区域,成立了残疾人文化艺术创作展销中心,为残疾人艺术家无偿推广作品。“本身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周围又有很多多才多艺的残疾人,我就考虑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林林告诉记者,他开始在门店和网络中推广残疾人艺术家的作品后,没想到深受追捧,残疾人艺术家也因此获得了收益。

心系社会帮助残疾人寻找归属

与残疾人接触多了以后,林林发现有不少人性格比较孤僻,不仅无事可干,还很难融入到群体中,时间一长,就导致与社会脱节过多。为此,林林又开始了新的行动。2014年11月,他又成立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组织辖区的残疾人来此进行面点加工、小工艺品制作、生态农业种植等,以此增强残疾人的信心。“就业中心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小于四小时,通过这种方式,不少人再次被认同,重新找到了归属感。”林林说。

据林林介绍,目前就业中心中有30多名残疾人在工作,如今的他每周都会出去考察两天,到处去联系爱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给残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一步林林还计划着筹备残疾人艺术团,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

只有干不成事的人,没有人干不成的事。这是林林一直信奉的一句话。林林本来叫林学林,小学报名的时候,林林觉得这个名字太麻烦,就自己在报名表上改成了林林,后来就一直这么叫了过来。“林林这个名字好记,顺口,我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片树林,为更多人提供挡雨的地方。”林林笑着说。

刘国英:一生与武夷岩茶结缘


资讯:今年44岁的刘国英与武夷茶相伴已有23个年头。1987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刘国英被抽调到茶场,一呆就是4年。4年中,围绕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他潜心研究,业务提高得很快。第2年,20出头的刘国英当选场长。为了提高制茶品质,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在1989年至1991年的武夷山市毛茶评比中,九龙山茶场生产的梅占年年夺冠,水仙、肉桂则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产品在云霄、漳州一带十分畅销。

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科学道理光靠嘴向茶农宣传远远不够,得有配套的示范基地,茶农才信服。

1993年,刘国英倾其所有开发了100亩茶山。1997年,他筹办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有了这个载体,刘国英不断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在国内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一系列奖项。他每年在武夷山主要产茶乡镇要举办十几期培训班,2003年还编写了武夷山市农村实用技术丛书《武夷岩茶的栽培管理与加工制作》,赠阅给茶农和茶企。2009年,茶业公会荣获“福建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跻身“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近年来,武夷山市不断加大对武夷岩茶的宣传力度。刘国英积极组织茶企参加政府主办的“浪漫武夷,风雅茶韵”茶旅系列推广活动,每年还组织茶企业参加各种茶叶展示展销活动。2008年,他牵头主办《问道武夷茶》月刊,这也是第一本关于武夷茶的宣传专刊。刘国英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2006年,他被授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

80后评茶员“林思娜”与她的“林家铺子”(组图)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品茶。

11月7日,林思娜在整理店铺里的茶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虽然店面不大,但是环境幽雅,陈设精致,颇有格调。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一块印有“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显得有些突兀。不过林思娜坚持要把这块牌匾放在醒目的位置,因为她觉得这是对她个人能力的承认,也是对店铺信誉、质量的一种的肯定。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她家里有茶园,家庭的大部分成员也从事与茶叶相关的行业,因此她似乎注定也要与茶叶结下一生的缘分。2006年,她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林思娜说:“举个例子,清香型铁观音主要有正味、消正、消青、脱酸几种制作方法。只看茶叶外表,我就能知道这款茶叶是怎么做出来的,再通过品尝,我基本可以确定茶叶的种植地点和采制日期。如果茶叶来自于我家的茶园,我还能判断出茶叶是哪一位师傅做的。”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品茶。

11月14日,林思娜在查看几款铁观音茶叶的样品。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整理茶具。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擦洗印有“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11月14日,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11月14日,林思娜(中)在店里挑选铁观音茶叶。

11月14日,林思娜在店里望着窗外景色。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摆弄着自己的宠物乌龟。

11月7日,林思娜在店里挑选铁观音茶叶。

11月7日,林思娜查看新设计的茶叶包装样品。

吴觉农:我一生事茶,是个茶人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是我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的即是“茶”的发现;而在千年前的唐代,陆羽曾驾一叶扁舟探索了茶的幽深与浩瀚;至20世纪以后,当中国的茶业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绕过激流险滩,并且无私地为中国茶业奉献了七十年。

吴觉农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将原名“荣堂”改为“觉农”,他说:“我的名字叫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表达了要为农业振兴,唤起农民自己起来革命以改善生活的决心。”

吴觉农先生的贡献一部分在于开放的姿态。他是1922年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叶试验场学习研修。我们知道日本的茶叶无论是栽培还是茶道的弘扬,都是来自中国,始于大唐帝国,盛于宋代。此后,日本茶事迅速发展,在茶树的栽培技术、茶道的普及方面都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吴觉农先生从茶乡浙江来到日本眼界大开,尤其是日本茶人搜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关于茶叶方面的资料,让吴老先生如鱼得水。当他看到英美等国的学者将印度列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谬论时,利用在日本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的文章,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中国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是中国专家站在世界的高度首次对茶叶文化和历史的详尽阐述。

1922年吴觉农先生学成回国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中国的农民问题》,该文后为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用作参考教材。1931年他到上海商品检验局任茶叶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其间,1932—1934年,吴觉农先生出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在积极推动茶叶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筹备祁门茶业改良场;1934年,胡浩川先生出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

祁门茶业改良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包括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吴觉农先生明白,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振兴中国茶叶就必须对茶叶的产制运销进行全面改革,为此写了《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等书。他倡导在茶区举办茶农生产运销合作社,以抵制洋商的垄断和中间盘剥。

抗战初期,吴觉农先生担任国民政府国家贸易委员会主持人,承办东南各省茶叶统购统销及中国与苏联的茶叶贸易。同时组织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的同仁,翻译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的茶叶著作《茶叶全书》。吴觉农先生和他的同仁抱着“使贫弱的中国茶叶界稍稍有点生气”的信念,克服因战乱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终于在1949年5月完成全部翻译工作,并由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茶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的一次思想的革命,有人认为是“中国茶叶改革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吴觉农先生主持翻译的《茶叶全书》当时只印了1000部,现已成为难以找到的孤本,东方出版社又组织人马重新翻译了《茶叶全书》,分上、下两卷出版发行。

吴觉农先生还在晚年主编了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茶经评述》,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觉农先生自然而深刻地展示了与以往中国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风貌。可以说,正是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中国茶人开始,中国的茶叶文明才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吴觉农先生在当代茶叶文明史上的卓越贡献,使他在生前就拥有了“当代茶圣”之名,并得到了全国茶人的一致拥戴、全世界爱茶人们的深切敬意。

张长青心归茶园天地宽


刚到沅陵县五强溪镇,就听人说起了张长青。一次机缘巧合,记者见到了张长青:一个脑门光溜溜,半脸络腮胡,形象似张飞的县人大代表。

甩掉金盆“跳槽”做茶业

张长青曾是个金矿老板,挖了20年的金矿,在金矿资源萎缩的情况下,他看准了沅陵县政府力推的茶业产业。于是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甩掉“金盆”,“跳槽”做茶业。他投资200多万元,在黑里岗开垦了608亩标准化茶园,去年冬季全部栽下茶苗。

好事,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冬天,当张长青决定雇请40多个农民工把签订了30年流转合同的600多亩杂山砍下来时,遭到了全家人反对:妻子要跟他离婚;老母亲急得成天痛哭;70多岁的老父亲更是气得上桃源弟弟家去了,直到去年茶苗全部种上,才放下心头火气跟随儿子回家。

种茶叶是“小菜”“卖”休闲才是“大算盘”

张长青告诉记者,“如果简简单单种茶卖茶,那就太小看我的智商了。”按照他的逻辑,种茶叶是“小菜”,“卖”休闲才是“大算盘”。张长青的茶园离五强溪电站不足3公里,伫立茶园面江而望,武陵山的俊逸,五溪湖的涟漪,在眼前一览无余,上百个“田螺”状茶岗,若隐若现在清晨的山岚里,仿佛世外桃源。这独有的小气候,为张长青创造的不仅仅只有良好的茶叶种植条件,更多的成为了他开创集观光、休闲产业的一个不可复制的“家当”。

按照张长青的想法,茶园内不仅种茶,还要种果树,种油茶,种风景树;不仅修制茶厂房,还要修名茶展示厅,修茶博馆,修观景台,修文化走廊;不仅建环行公路,还要建游泳池,建垂钓湖,建星级农家乐,建茶友俱乐部,建生态养殖园。实行完全开放与自助经营模式,让游客玩、赏、品、吃、住、购一一得到满足。

人富了不能忘了本

坐拥几百万资产,缩在小天地里过自家太平日子,张长青完全可以做到。然而,他自打赚得第一桶金起,就把良心放在了帮助更多人走共同富裕的“天平”上。

在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张长青采取“自愿原则”,请的60多个工人都自己记工,凭良心做事。谁家里有事有困难,张长青都第一时间出来帮忙。镇里有一对父亲早逝的兄弟,张长青暗中资助他们从初中到大学毕业,为了不让兄弟俩产生自卑,张长青从未露面,两人至今尚不知恩人是谁。

农村人的质朴体现在:你真诚对我,我就能“掏心窝子”给你。去年冬天张长青抢栽茶苗正赶上连天大雪,为了让茶苗下土,30多个当地村民冒雪窝在地里干了一个星期,后来连村委会干部和附近一些60多岁老人也自发赶来帮忙。600亩茶园全部栽完“打牙祭”那天,张长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高级评茶员张火荣22年打造鼎湖山唯一生态茶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