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从今天到23日,2014·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将在海沧区台湾风情街和厦门北站国际茶港城同时举行。来自台湾嘉义、武夷山、安溪、厦门、漳州、云南、汕头等赛区的共1000多个茶样,将角逐含金量极高的两岸茶王。

昨天,两岸斗茶各分赛区纷纷将初赛茶样送抵厦门,参加今日开始的决赛。各分会会长也齐聚厦门,共同见证各组别的茶王诞生。

今年来,两岸斗茶参赛范围不断扩大,目前赛区已达11个,包括厦门、台湾、武夷山、安溪、漳州(含平和、南靖、华安)、汕头、云南、澳门、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此外,龙岩、大田、安徽、成都、西安等地都有设立赛区意向。两岸斗茶品种品类也不断增加,目前已扩至8个,分别是清香型铁观音、浓香型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青心乌龙、凤凰单枞、白芽奇兰和普洱茶。

昨天,各分会会长纷纷表示,这次来参加决赛的茶样,都是各分赛区选出的精品,代表各茶种最高水平。

【茶人观点】

两岸斗茶组委会云南分会会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仁:

为普洱茶斗茶赛搭建常态化平台

经激烈角逐,云南赛区有45个茶样入围总决赛。普洱茶加入两岸斗茶这一平台,将助推普洱茶加工工艺和品质的全面提升,有助于选择合作举办斗茶赛的唯一一家合作方。

两岸斗茶是一个非常有公信力的平台,因此安溪茶农参与积极性很高,送来的茶样数量与其他斗茶赛相比,明显较多且质量较好,很多茶样是茶农之前在乡、镇等各个级别民间斗茶赛中胜出的精品,相当于从上千个茶样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今年选送的茶样,都是传统制法,韵味明显,有秋香、秋水、秋色。

扩展阅读

圣轮法师: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的两岸茶缘


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为期两天的2011年中国红茶高峰论坛23日在福建福安市闭幕。来自海峡两岸茶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会聚“中国茶叶之乡”福安市,回顾总结红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交流红茶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研究探讨红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圣轮法师前来参加。

“水连两岸,共饮一壶茶,两岸茶人一家亲,一壶红茶一样心。”圣轮法师以“台湾鹤岗红茶发展史略及未来展望”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探讨两岸红茶合作。期间,圣轮法师还与赴会专家、学者先后参观考察位于福安甘棠的中国海峡大茶都、全国最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就两岸如何以茶为媒进行广泛、多层次合作等方面进行交流。一路上,两岸茶人品茶、评茶、论茶、说茶事,兴趣盎然。23日,圣轮法师还拜访福建福鼎资国寺,开展禅茶交流。

祖籍福建省龙海市的圣轮法师,是台湾佛法山开山宗长、台湾茶业学会理事长,与茶叶结下深深的“茶缘”。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茶叶事业,特别倡导有机茶生产,是台湾佛法山有机茶业农场的创办人。他先后50多次率团到大陆访问,多次来到福建,走访了福安、安溪、武夷山等重点茶区,每次他都将台湾茶产业的动态、自己的研究成果、心得带来分享。圣轮法师在海峡两岸以茶会友,广结茶缘,有力推进两岸茶业的合作、交流和发展,为两岸茶人所称道。

台湾茶叶源于福建,随着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深入,两岸断绝多年的“茶缘”也重新续上并愈加深厚。2009年11月,在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由福建坦洋工夫股份有限公司和与台湾瑞穗有机生态农场合作生产“两岸红”新产品亮相,提高两岸红茶产业的合作水平。

如今,茶业已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同宗同源加上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都相似,越来越多台湾茶商、茶农把眼光投向海峡西岸,纷纷把福建作为再次创业的最佳区域,目前,台商在福建投资的茶业企业越来越多。圣轮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下茶人是一家,两岸茶情特别深,两岸茶人应以茶为媒,推动海峡两岸茶业更进一步合作、发展。

圣轮法师对老茶园的保护十分用心。2008年11月,第二届海峡茶博会结束的第二天,圣轮法师前往福建永春寻佛手茶源。当他在永春达埔镇的狮峰岩见到保护完好的89株300多年的佛手茶后非常兴奋,当场题字“佛手佑天下,名茶冠古今”赠予当地农民。在2009年5月厦门首届海峡论坛上,圣轮法师与永春代表团签订协议,决定将自筹的28万元人民币资金用于保护永春狮峰岩近50亩的老佛手茶园,并在此基础上再种植50亩有机佛手茶,今后将盈利部分作为当地公益事业之用。

两岸红茶在品质上各有千秋,希望未来两岸能举行红茶制作比赛,让两岸制茶能手齐聚交流,促进两岸茶业发展。

王龙华:香港茶人


王龙华:香港茶人

文/楠叶

亦雅亦俗,在大雅中隐含普世之民俗,在俗事中又深蕴中国文化“以茶会友”之雅趣,以求雅俗共赏之境。亦商亦道,因做茶商终日与茶为伴而渐知茶味、晓茶性、悟茶道,悟道后又以诚实、勤劳、真诚为根本经营茶事。在经商中悟出大道,以儒家中庸之道广结茶缘,终于成为茶界商与道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香港茶商王龙华先生给人们的印象和人们对王龙华先生的评价。

王龙华先生出生于福建安溪,乃茶叶世家。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名叫王仕让,曾任地方官员,是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人士,此人才华极高,悟性极强,朝野皆知。一日与友在南轩游玩时,见山上岩石间有棵茶树格外灵气,与众不同,知道绝非凡品,便移至南轩茶圃精心培育并反复研究制作,所得茶叶在泡饮时香馥味淳、沁人心脾,于是在奉召赴京述职时将此茶馈赠给礼部侍郎方望溪,方望溪品饮此茶后见其香味异常,便上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饮后十分喜爱,立即召见王仕让,并大加赞赏,王仕让恳求乾隆皇帝为此茶赐名,乾隆应允,见其茶叶乌润结实似铁、叶形犹如观音,乃取名为“铁观音”。从此铁观音青史留名,流芳至今。而王仕让此人则是王龙华先生的族人,也可能是王龙华先生的祖上,按族谱记载王仕让乃王氏第三代,王龙华先生乃王氏第一十八代,其间历尽270年左右。所以王龙华先生是名符其实的传承有序、名门之后、继承祖业。

王龙华先生自小就沐浴在茶园的阳光中,生活在茶叶的世界里,茶园的泥土让他至今都带有一点“土气”,但茶叶的芬芳和厚重也蕴育了他的醇厚与真实,那曾经呼吸的清新空气和哺育他成长的纯净溪水使他至今都显得那么纯朴。可见茶人的造化自有其特殊的土壤和环境,通过茶蕴育的人是另一种境界——自然而又真实。

王龙华先生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6岁左右就在茶园里采茶,10岁左右便踏上社会,与悲惨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命运一样,王龙华先生也曾经下南洋创业,历尽了人生的艰辛。1973年他以安溪铁观音茶人的身份申请移居香港,1978年终获批准,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折。

王龙华先生的成就起始于1988年,得益于他对普洱茶这个品种所具有的市场潜力的判断和对投资普洱茶机会的把握。那个时期人们对普洱茶还没有现在的兴趣与热情,但王龙华先生却看到了普洱茶的前景和未来。王龙华先生是最早专门经营普洱茶的商人之一。开始时因为普洱茶市场很小,推广和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艰辛,但王龙华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推广和宣传普洱茶的足迹,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广阔的市场网络体系,购买和储存了大量的普洱茶品种,为迎接普洱茶的繁荣与昌盛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客观地讲,王龙华先生是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茶终降大恩于斯人也!所以王龙华先生不仅享受了香港普洱茶市场的成长,也收获了台湾普洱茶市场的繁荣和大陆普洱茶市场的昌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王龙华先生所经营的普洱茶品种十分齐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号级茶、60年代以前的印级茶、70年代以后的七子饼茶、乔木类茶、特别是2000年以后生产的古树茶等等,王龙华先生几乎应有尽有。其创意并组合的“七子饼一条龙”极具收藏价值。“七子饼一条龙”不仅说明了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文化认识,也说明了王龙华先生普洱茶藏品的丰富。王龙华先生在香港、深圳等地都开设有茶庄,茶庄名称叫“怡馨龙”。人名、庄名都有一个“龙”字,真可谓双龙戏茶,终成茶叶一条龙。

王龙华先生是普洱茶世界里一位辛勤的探索者。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品饮心得,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普洱茶特别的认识、理解和甄别能力,为普洱茶爱好者总结和寻找出一款又一款的好茶。例如他在对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普洱茶进行反复比较和对比的基础上,将1996年生产的外包装为紫色大益的普洱饼茶挖掘出来,并冠名为“紫大益”。此茶浑厚饱满、气足韵长、未来可期,是90年代茶中之翘楚,极为难得,现在已成为茶人们追捧的普洱名茶,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喜欢。这是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还有现在大受人们欢迎的“八八”青饼普洱茶的发现听说也有王龙华先生的功劳。“八八”二字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相吻合,人们在品茶时当然希望找到一种吉祥的感觉,于是很多茶人在收藏和品饮“八八”青饼时,除了享受这款茶的香、味、韵,还会产生很多遐想。希望人们在拥有和品饮“八八”青饼时也不要忘记了王龙华先生。

现在,王龙华先生的又一倡导可能会形成普洱茶消费与收藏的新方向。他与普洱茶大玩家何作如先生等人在分析、研究“号级”普洱老茶、印级普洱茶的原料特征、拼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家应该收藏古树茶的建议。这种思想深得普洱茶界的认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王龙华先生很淳朴、很厚道,在普洱茶利润丰厚,赝品充斥市场的今天,王龙华先生远离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了品质、时间等内在价值与价格表现相符,其实事求是的态度、诚实的品德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凤凰卫视台、深圳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报道和采访,这是茶商、茶人难得的殊荣。当王龙华先生出现在荧屏上时,一身茶气,居然不见了那点“土气”,而表现出一种睿智、大方、沉稳和内敛的普洱茶专家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茶人的自信。另外,王龙华先生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现在已被世界普洱和文化的忠实参与者!

王龙华先生将继续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探索,寻找茶的真谛、商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他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一定会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归属。

大隐隐于市。

本色茶人:王霞


2008年初春,记者分别走访了普洱市的几家茶企业及驻守在普洱市茶源广场内的茶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尽管普洱茶市依旧冷寂,但仍不乏那些敢于傲霜斗雪的厂商,为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正以自己的毅力、胆识和谋略,顽强地接受着市场的洗礼。

“我为普洱”品王霞

走进王霞茶庄,四个大字扑入眼帘:“我为普洱”。看着如此醒目的豪言壮语,我不禁暗自揣摩,通常,“为”作两层意解:为了、作为(是)。同往的朋友中有人感叹道:“好个王霞,如此自诩,也不怕扎人眼球。”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其实不管是“为了普洱”还是“作为(是)普洱”,对于王霞来说都毫不为过。

出身于茶叶世家的王霞,注定了一生都将与普洱茶结缘。中学毕业,她原本是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被西双版纳州歌舞团选中。一心想成为刀美兰似的金孔雀,杨丽坤似的阿诗玛的她,最终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王霞的父亲是原国营的十多个春秋里,王霞与普洱茶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她从醇厚的茶香中感受着光阴荏苒的韵味,从柔韧的叶芽间触摸着大地深处的脉动。年复一年,普洱茶用它无穷的魅力征服了王霞。为了普洱,她放弃了曾经美丽的梦想;为了普洱,她付出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从普工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质检科长、生产技术部主任再到高级评茶师、质量总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她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是王霞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勐海茶厂改制,铁饭碗被打破,厂长辞职,王霞下海。

下海后的王霞与人合伙开了家普洱茶厂,三年后她便干了一件震惊茶界的奇事。2002年,“广州茶叶博览交易会暨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在广东举行。那时仅被列为黑茶类的普洱茶在铁观音的地盘广州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对普洱茶一往情深的王霞以一款精心制作的宫廷普洱茶一举夺得“茶王”称号,100克的茶样竟以16.8万元的天价竞拍成功。消息传到云南,曾在思茅任过地委书记的张宝三先生赋诗感叹:

黄金昂贵不如茶,欲知奥秘问王霞。

二两卖得十六万,应是天下第一家。

2002年,普洱茶还尚未形成较大市场,王霞的普洱茶价竟然价比黄金,问及其间奥秘,王霞坦言道:“只想为普洱茶讨个说法!竞拍是在公平透明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大红袍、铁观音、普洱茶都被定为“茶王”,得王者便可进行拍卖,起拍价8.6万,最后我们的宫廷普洱到了16.8万,那是各参赛茶企的老总们你一万我一万作为本次大赛的代表作硬推上去的,绝没有‘托’,更不是‘炒’!”

在我们今天看来,16万的天价似乎有缺乏理性之嫌,但无可否认的是,那次大赛中的这一惊人之举倡导了第一次普洱茶热的到来。

如果说“为了普洱”,王霞以初生牛犊之势在普洱茶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那么两年之后,王霞又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对“我为普洱”作出了另一种诠释。

2004年的一天,王霞来到市工商局,面对工作人员,她从容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我要注册王霞茶业有限公司”。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工商局的干部询问道。

“我要用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产品担保!”王霞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于是,在云南普洱市,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企业诞生了。一个将自己的名誉与自己的产品联系在一起的人,必将视品牌质量如同性命。“我是作质检的人,这一行是我的事业。”王霞,这位原勐海茶厂的质检总监从自己建厂开始,便将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品牌的灵魂,并让这一信念深嵌于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和每个员工的心间。经她打造的产品,质量稳定,深受市场的欢迎,在广州市场上“喝王霞,藏大益”一时蔚然成风。就在2007年中国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拍卖会上,王霞的紫娟茶砖,在普洱茶市低迷的大势下来了个逆水行舟,再夺“茶王”称号,并被一位法国茶友以26万的高价拍走。文/黄雁

普洱杂志采访茶人:王心


普洱杂志采访茶人:王心

在北京城早春三月的晨光里,我拨下王心的电话——“您拨的电话已关机”。独自享受完一顿西式自助午餐之后,再次拨下王心的电话,是他带着点惺忪睡意的声音——“好,下午见!”在光影斑驳的小茶馆,品完一杯下午茶,王心才姗姗而来,在平常的日子里,这个时段,王心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谁让咱是退休人士啊!”

刚入不惑之年的王心早已宣告退休——“我是当兵10年,经商10年,退休7年。”2005年,他爱上一个做普洱茶的姑娘,结果后来姑娘走了,茶留下来了,他把对姑娘的爱转移到了茶上面,玩茶,不“闲”怎么行呢?从此他将那些繁琐枯燥的商业报表弃之脑后,用心玩起普洱茶来。

说起茶,王心很快打开了话匣子,频频抛出他的那些“魔鬼理论”,也不乏精辟之言,遂将对话内容记录如下:

“泡茶如泡妞”

普洱:您在江湖中人称“北泡”,在泡茶上您有什么心得吗?

王心:这是茶友们的抬爱加戏说。泡茶就是个熟练工种,熟能生巧,没有什么神奇的,只要烫不了手就会泡茶,五岁小孩都能泡。关键是要用心泡,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说到用心,泡茶和泡妞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都得用心,你给茶多少,茶就给你多少。很多人常常说,我对这姑娘已经够好了,为什么她还没有嫁给我啊?谁说你对人家好,人家就要嫁给你啊!谁说你用心泡这个茶,茶就一定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好喝啊?不是!是你用心对她的时候,她给你一个最真实、最朴实、最直接的回馈。真实的东西通常离美就很近了,是在这个基础上,你给茶多少,茶就给你多少,你对这个姑娘多好,姑娘就会给你一个最真实的回馈,和嫁不嫁给你没有关系。

第二,一片茶,特别是普洱茶,你光看着美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上手泡。很多茶看起来很美,但是一冲,感受一落千丈,猜中那开头却没猜中那结局。这种感受在喝普洱茶的时候经常有,因为普洱茶牵扯到后期的转化,包括仓储、周边环境等等。很多姑娘就是这样,看着像空姐,一张口就成地勤了。

第三,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相信每个男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永远不可能日夜厮守的姑娘。好比你天天喝50年代的红印,充其量把它喝明白喝透彻了,但是如果能够在很特别的场合与几个茶友分享一泡难得的、稀有的茶,你会多另外一种感受,就叫刻骨铭心——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普洱:那在您的记忆中,除了姑娘,还有过什么关于茶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吗?

王心:什么好茶我也都喝得差不多了,唯一还值得叙述的一件事情应该是2007年贡茶回归普洱的时候,当时请回了一个金瓜贡茶、一桶七子饼、一盒茶膏,我作为普洱专家组的一员有幸参加鉴赏。我们打开了一桶七子饼,那是我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见过有包装纸的号级茶,是1895年的向质卿号,包装上都有字,雕版印刷的,满版小蓝字,荷叶包。那泡茶是我泡的,因为我比较爱干活嘛,刚喝到那第一泡茶的时候,就一句话:“忒难喝了!”谁要是忽悠说那泡茶好喝,那肯定是胡说八道,因为现在故宫的地宫放了很多樟脑球,第一口下去,全是樟脑球味,直到三泡以后,樟脑球味没有了,慢慢触碰到这个茶的灵魂的时候,百年纯干仓的魅力才开始彰显。1895年的茶,茶汤的颜色依然是红透明亮,这已经不单是茶汤的感官感受了,而是与文化和历史交流的感受了。绝大部分文物都是以触碰和观赏的方式去鉴赏的,只有普洱茶能够以嗅觉的、味觉的、体感的方式去鉴赏,这才是最令人灵魂出窍的。其实它的口感,用我们评鉴的经验来讲,感觉这茶也就是三四十年的口感,但是它的存放年代是不容置疑的。这泡茶传承有序地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知道的时间限度,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普洱茶真正能够放多久。

“别再为难茶她老人家治病救人了!”

普洱:怎样才能做到用心泡茶?

王心:泡茶——就是用心的力量去引领,引领你领略不经期许的艳遇,每一刻都是惊喜,更是感激。“泡”中感悟引领,“茶”中感受极致。现如今我们脖子以上很发达,脖子以下则麻木。用脑是过往经历来判断,用心是当下真实去感受。判断有对有错,当下的感受则是真实。尽情的用感受去欣赏,每一叶茶和水缠绵交融的喜悦,泡茶很容易,只要能感受她润物细无声的那份喜悦。当我们从修行的角度去泡茶的时候,会呼吸的紫砂壶、茶、水都是有生命的,当生命与生命之间开始交流、沟通、互动,这一刻是禅的境界。

喝茶也是应该要做减法的,越喝越简单,越喝越明白,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喝茶就在于心身愉悦,少拿喝茶的药用忽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信五千年前这是真的。但今天连青霉素都out了,先锋都N号的时代,就别再为难她老人家治病救人了。保健已经是她莫大的功德,再说还有什么比独斟或群品,带给我们的那份身心愉悦,对我们更好的呢?

普洱:江湖传闻心哥煮茶独领风骚,是哪番风骚呢?

王心:我主要是煮普洱老茶的叶底,泡茶只能泡出茶叶内含物质的35%,煮最初是出于珍惜,谁知成就了经典。一泡完美的煮茶呈现在你面前时,请不要误读她的眼神。老茶叶底,最后温暖的光芒甚至超过她年轻时所有的眼神。煮茶(叶底),是茶对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冷水,可拼配,缓慢的加热,在不同的温度萃取精华,汤沸止,须用心如此反复数次,始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老茶叶底最后温暖的光芒甚至超过她年轻时所有的目眼神。”

普洱:可以说茶已经是您生活的一部分了,那么您怎么来诠释这样一种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呢?

王心:应该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精致化的生活,就是对生活本身有那么一点要求。当你关注的不再是开门七件事,而去关注君子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时候,你就会有要求了,对一花一草一木都有要求,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要求、都讲究。会对茶、对水、对器皿、对环境就有要求了。现在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了,茶馆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精英聚集地,我希望能够推动和引领这种潮流。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而茶是最好的承载物。

普洱:听说您收藏了几百把铁壶、银壶和各种茶道用具,能说说这些年您在收藏铁壶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和心得吗?

王心:就是无心插柳,一不留神柳成荫的感受。本来只想买一把壶用用来着,谁曾想看到的永远比自己拥有的好,就这样一步步滑向“深渊”。我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茶道具多到装备几个茶馆都绰绰有余了。有点像温火煮青蛙,活活把自己消费成了个茶具收藏者了。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五期!

“中华茶王”杜少锋的藏茶人生


“琴棋书画歌舞茶,苦涩甘甜化醇滑;五湖四海存知己,春夏秋冬抚紫砂。”此诗出自中华茶王杜少锋之手。足可谓他对品茗人生的透彻感悟。

杜少锋,享有“百年茶王”的美誉,品茶论道,快意春秋;他的茶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争金夺魁,沪上飘香;他历数十载光阴收茶藏茶,散尽千金,坚韧不拔;他将茶从古老生活中升华出来,品味文明,感悟人生……因其对茶的痴迷,人们都称他“茶痴”、“茶圣”、“茶狂”。

品茶悟禅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由来,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唐宋饮茶之风大兴,茶圣陆羽著《茶经》传世。茶,可饮,可品,可赏,可悟……虽有好坏之分,却无阶级之别。从古至今,无论是肥马轻裘的王孙贵胄,还是清高洒脱的文人墨客,亦或是终日劳碌的市井小民,但凡爱茶者,迷恋的不仅仅是茶水的味道,更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享受。

人生如茶,苦涩甘甜。茶在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更是一种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

长期的品茗修身,让茶王的心境超凡脱俗。作为一个真正喜爱和关心茶文化的人,他更注重的,是茶的“韵”之音。在品茶、藏茶的过程中,感性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

他的为人处世,已达到淡薄名利,四海皆兄弟之心境。每当有朋友来临,不管是高官富豪,还是寻常友人,只要走进茶王的茶室,都是有缘人,都是茶道知音。杜少锋都会给朋友们放上客人喜欢的音乐,泡壶好茶给朋友慢慢品尝,赏茶观景之余,聊聊心境故事,疏疏心中烦恼。茶香袅袅之间,让心情豁然开朗。众人常说,茶王好比一个心理治疗师。

“品茗圣境,一曰静,二曰人,三曰心。以静品茗,茗品人生;与人品茗,人茶共品;出神、出趣、出慧、出智,心为茶之初雪,茶为人之甘露;以心品茗,丝竹之声为人声,松涛之啸为人啸,篁林之幽为心幽。”茶王杜少锋通过品茶、藏茶,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人生如茶味千种,各有千秋。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红尘滚滚,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

藏茶知性

从开辟了瑞典至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歌德堡号”沉船中,打捞出50多万件瓷器,370吨茶叶以及大批丝绸。让人称奇的是,深埋海底两个多世纪的茶叶,直至今日仍然可以冲饮。据有幸饮过此茶的人士称,还可以品出浓浓的茶香味来。这则新闻,勾起了人们对古茶的无限神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纵观中国的历史,称得上是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茶是中国文化的最大传播者。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茶早已进入世界市场,茶叶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当年出国的华侨把中餐馆开遍了全世界,成为最强大、最持久、覆盖面最广的民族文化标志和品牌。中国的富庶让西方人景仰,神秘的东方文化更是让人顶礼膜拜。西方上流社会以穿中国丝绸服饰、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为荣。

出生于收藏世家的杜少锋,自小就受祖辈的熏陶,对茶叶收藏存有深厚的兴趣。时至今日,他拥有野生古树茶及各种老茶六百多吨。其中,典藏的许多早年绝版珍品茶为业内罕有。同时,他还收藏了大量的极品野生灵芝、翡翠、红木、药酒等。他对茶叶的收藏,已是远远不能用“茶痴”二字来形容了。只要他选中的,就会倾其全力,将其买断。在茶王看来,对一个茶品的“垄断”,是对这种茶藏品的最好保护。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将部分收藏品拿去展出,荣获金奖,并被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组织授予“中华茶王”称号。中国著名篆刻家刘友石曾为杜少锋题字“百年茶王”。

两代茶人的思维碰撞与融合


“我以前起床第一件事,是到茶园察看茶叶长势,如今却是关注电脑。”日前,笔者来到婺源县赋春镇林搞促销活动时,时常会被“秒杀”一空。“林生茶经过十几年的品牌打造,赢得了市场口碑,是信誉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贾苏华说,“我们的有机茶回购率很高,这也是金总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做茶叶品质的回报。”在天猫商城林生旗舰店,笔者看到月点击评价达2000多人,销售额是实体店的十几倍。

品质赢得信誉,电商创造奇迹。如今,林生茶顺势而为创办网上“开心农场”,发展互联网金融众筹(代种茶)项目,让网友线上投融资,线下体验茶叶代种生产过程。一开始,金林生感觉这个点子不怎么靠谱,而现实却让他再次见证了互联网奇迹。不出一个月,林生茶推出的2万元份额众筹项目就筹到了10多万元资金。如今,这个互联网代种茶项目既提前卖出了茶叶,又带动了林生茶园旅游体验项目发展。“到这里‘认养’茶树,以后经常来走一走,还能看茶道、学制茶,体验茶园乐趣。”广东茶客孙娜高兴地将“广东孙娜的茶树”标志牌插在林生茶代种基地。如今,像孙娜一样,来自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客纷纷在林生茶代种基地“认养”茶树。

“我们希望通过新一代茶人的好创意,通过‘互联网+金融+农业基地’的模式,让传统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贾苏华说。如今,金林生在山上种“实体”有机茶,贾苏华在网上销售“虚拟”大众茶;金林生想让他的茶庄做成百年老店,贾苏华想让江西绿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婺源这两代茶人,在思维方式上虽有碰撞也有融合,两者相得益彰,让江西绿茶将在“互联网+”的时代道路上越走越远。

斗茶习俗


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是将品评茶叶质量作为一场战斗来对待。“自在雅集”茶舍的主人、对茶文化颇有研究的余闻荣先生介绍说,斗茶始于唐,发展至宋代,已然风行南北。从高居庙堂的达官显贵,到行吟山水的文人骚客,从策肥御轻的王孙公子,到车水卖浆的芸芸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茶汤色泽以纯白者为胜,纯白表明茶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二斗水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若汤花均匀细腻,则可咬紧盏沿,久聚不散。

要使汤色纯白,汤花咬盏,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选用也是一门学问。“宋代所用的茶品多为饼茶,因而要将饼茶碾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余先生茶舍中所藏的铁质茶碾,为宋代所用,分碾槽与碾轴两个组件。将捶碎的饼茶置于碾槽之中,手握碾轴顺势左右而动,碎茶饼就在吱吱呀呀的声响中,逐渐化为细碎的茶末。

仅仅是“细碎”,斗茶之人仍嫌不够。于是还要置备绢面的罗筛,将碾过的茶末用羽毛或是鬃毛从碾槽中刷出来,再用细密的罗筛一点点筛过,得到的茶末便如烟尘般轻盈细腻了。也唯有如此均匀细腻的茶末,形成的汤花方够匀细,水痕才能长久。

碾茶、罗茶过后,便要点茶添水。添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称之为“急须”。据余先生介绍,急须,即古代所用的水壶,质地多为瓷或石,边缘有留口,便于倒水。一般热水烧开后先注入急须,再以急须向茶盏内注水。“有的急须也可以直接置于火上加热,但若是瓷质,则表层不能挂釉,否则加热使会之崩裂。”余先生所藏的这一件急须,便是瓷质,表层朴素无釉彩。捧于掌上观之,造型质朴,憨态可掬:肚圆,留嘴,并配以握柄,易注水亦易倒水,可见古人心思细密,构思精巧。

急须注水入何处?自然是茶盏。要衬托上乘的白色茶末,黑釉盏无疑是斗茶者的绝佳选择。黑釉盏的釉内含有丰富的铁,烧制的过程中,含铁的釉顺势融化垂下,一丝一丝拉长变细,如同兔毛,于是便有了“兔毫盏”一说。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釉盏也会呈现出“油滴”等性状。黑釉盏为何又被称作“天目盏”呢?余先生笑言,当年许多日本人来到浙江天目山进修,将黑釉盏由天目山带回日本,从此统称为“天目盏”,供之如国宝,极为珍视。

若想注水至天目茶盏,则另有一番学问。要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顺着茶盏的边沿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此时茶汤表面便会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泡沫留在杯盏内壁的时间长者,即为胜出。

击拂茶汤的过程中,盏面上的汤纹会变幻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出来。这是宋代颇为流行的烹茶游艺,叫做“分茶”。陆游曾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描写的便是这妙趣横生的景象。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分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斗茶”已成历史,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端坐于余先生自创的茶舍“自在雅集”中,记录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对于收藏者余先生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一种品茶的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茶而不“斗”,于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2014·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茶人观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