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云茶已经成为与云药、云花等相媲美的云南特色和支柱产业。“如茶花一般,云茶产业正在寒冬中绽放,迎来大众化的春天”。云南凤临高香茶业董事长李清对云茶的发展充满信心。

祖祖辈辈以制售茶为业的李清14岁时就入了茶行。入行30余年来,他坚持创新,想方设法树立云茶品牌,而且总能在云茶发展遇到困境时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发出呼吁。

寒冬方显实力

得知都市时报正举办“茶花勋章”评选,谙熟云茶发展的李清很自然地将云茶产业的现状和茶花的特性联系起来。

李清说,近年来萎靡的经济形势给云茶发展出了一个难题,企业在融资、销售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如茶花遇到寒冬一般。

怎样才能在寒冬中傲然挺立?李清认为,这时候靠的是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企业要灵活经营;此外越是在危机中,诚信经营显得更为宝贵。为此,李清推出了一系列价格合理、品质上乘的“更实际、更实在”的产品。

李清笃信,尽管受经济大势的影响,但是云茶已经开始走向普及化,将迎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春天。他分析,上世纪80年代云南绿茶得到市场认可,90年代云南红茶红遍大江南北,普洱茶经过2007年前后的市场调整后也进入了普通消费者的视野。云茶出现了“三枝花”全面开放的局面,这拓宽了云茶的消费群体,随之而来的是云茶从高端、爱茶人群走向普通大众,将成为大众市场的宠儿。

把云茶推向全国

凤临高香从以分解包装、小批量起步,如今已经形成种植、生产、旅游、加工、销售于一身的品牌企业。企业发展期间,李清坚持从产品和推广两方面着手创新,树立自身品牌形象。

“从田间地头就开始实行制度化管理,茶园管理生态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都一一落实。”李清说,加上多年来对云南各茶区茶质的掌握,从技术转化到生产、销售都非常完善,使凤临高香的产品个性化突出,开辟了一条化整为零、特色化的产品之路,形成稳固的消费群。

云南第一批开展茶文化系列推广活动企业、云南第一家运用媒体广告推广的云茶企业……从凤临高香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李清对于品牌推广的重视与创新。

凤临高香打起“文化牌”和“民族牌”,推出具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如蜡染布袋普洱茶、土陶罐罐普洱茶、金麻包装普洱茶。

纪念茶也是其屡试不爽的推广方式。李清介绍,公司针对重大活动推出了一批纪念茶,比如首次以北京故宫名义生产的皇家普洱茶、全球华商五百强普洱茶纪念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2006/2007年全球祭孔大典普洱纪念茶、第十二届国际旅游小姐大赛普洱纪念茶等。

“把云茶推向全国,带到国外。”李清说,凤临高香还成为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指定用茶。

开创茶与旅游“联姻”

“云南是茶的故乡之一,如何让市民以及外地游客感受云茶的魅力呢?”李清说,受今年云南旅游大发展的启发,他想到了云茶与旅游“联姻”。

凤临高香在玉溪峨山有万亩生态大茶园,其中峨山云茶山庄已经发展成为国家AA级生态茶文化风景旅游区。山庄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促进并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就业。

李清还投资2000万元在黑龙潭公园附近建成了昆明茶乐园,毫无保留地将普洱茶生产、制作、鉴赏、品饮等展现给游客。游客不仅可以了解普洱茶生产、制作工艺,还能体验做茶的乐趣、亲自制作一饼私人纪念茶。

“这是我们对云茶的一大贡献。”李清认为,云茶与旅游、市民休闲娱乐的结合让游客全面认识云茶,是云茶文化的软营销,给整个云茶产业做广告。

李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云茶与旅游的结合还有广阔的空间,凤临高香下一步将引入体育项目,生态自然的茶山可以为自行车爱好者提供安全无污染的绝佳环境。

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凤临高香是“云茶产业战略联盟”、昆明茶叶行业协会等云茶产业发展协会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云茶文化推广的坚实支持者。

今年7月,凤临高香促成举办第二届云南省茶艺大奖赛,这项赛事在1999年举办第一届后中断13年之久。赛事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的26名个人选手、7支团队参加了上述赛事,通过“斗茶技”和高企令全国市场疯狂,被认为存在大量“泡沫”,一旦破灭会波及整个行业。

李清认为,价格的泡沫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品牌,不应该由整个行业埋单。彼时他呼吁,普洱茶企业团结起来三个月内停止向趋于饱和的广州市场发货,将普洱茶的重点发展方向朝北方市场扩张,使市场形成一个南北呼应的局面。

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对云茶产业的绿茶、红茶和普洱茶三大品种全面认同,可以加大对绿茶、红茶的扶持力度以减轻普洱茶的市场压力,促进云茶产业的全面有序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空间。

在普洱茶的涨价风潮中,李清没有跟风,坚持经营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并将原来准备用于收购原料的5000万元转入备用。当普洱茶家回归理性、不少云茶企业与经销商蒙受巨大损失时,凤临高香平安走出危机。“只是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李清并不认为自己有先见之明。

对话:云茶市场或将重新洗牌

都市时报:未来云茶市场会有哪些变化?

李清:随着信息通畅、物流便捷时代的到来,云茶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现大浪淘沙的局面。

都市时报:那么凤临高香会有哪些安排?

李清:我们将抓住云茶走向普及化的机遇,在全国各地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点,实行直销,将产品直接推向目标消费者。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坚持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和谐生产、销售,并且突出三者各自的特色。

都市时报:社会责任是茶花勋章评选的重要指标,凤临高香在这方面有何表现?

李清:多年来我们通过创新与实干推动云茶产业的发展,云茶文化的推广。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为了保障茶农的收入,我们顶住压力加大收购茶叶的力度,今年收购价值6000万元的原茶。

延伸阅读

李备:友情慢慢发酵的陈香


——记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八强选手李备

武汉东湖酒店,被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毛主席生前下榻过44次,在2012年10月14日秋高气爽的午后打响了一场茗站。这里是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复赛现场,35名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品茗高手为2012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中赛区的八个席位磨拳擦掌。赛场上三分之一是年轻人,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有茶龄超过十年的选手。于是,八零后长沙人李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问起如何开始喝普洱茶的,李备道出了一段曲折的经历。2000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就再没见过赴广州求学的好友海鸥,两年之间,虽有电话联络却一直不曾见面。02年暑假,李备专门去了广州。见到好友的海鸥格外激动,拿了父母档口(其父母在广州做普洱茶生意)卖五千元一片的普洱老茶来款待李备。茶喝下去,味道像放了很多书,又很久没开的柜子的气味,琢磨了半天,李备以为茶发霉,听了海鸥的解释才知道这是普洱老茶特有的陈香味。李备心里总觉得是变了质的味道,内心不太接受,但碍于好友的关系,他没表现出反感。

高铁通车,后面几年两人的见面机会逐渐增多。每次逢年过节过生日,海鸥都会从广州带些普洱茶送给李备,李备去广州时也会带去湖南小吃。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哪里会喝普洱茶,但家里海鸥送的茶越来越多,一次闲着没事,李备翻出两年前海鸥送的茶,有模有样地泡起来。“诶,这茶怎么跟刚拿来时不一样了,要好喝一些,味道香一些。尤其是,到后面几泡,喝起来甜甜的,杯底那个香啊,沁人心脾!”回忆起这段,李备整个人又沁到了那杯香甜的茶汤中。“我喜欢那种慢慢释放的味道,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呵呵~”

05年以后,不讨厌普洱的李备开始在海鸥的带领下经常喝普洱,研究它的变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产品。虽然平时喜欢喝老茶,但他们一群朋友会聚在一起盲喝猜产品(与论茶的形式相似),几年下来,新茶都是他猜得最准,大家送他封号“新茶王”。

恰好今年广州论茶的比赛用茶在这群老茶友看来都属新茶,于是,李备就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推选来参赛。十年的大益茶经验让他从海选进入复赛,再从复赛闯进决赛。但他似乎不在乎成绩,只是说“能够和好朋友们在一起,喝自己喜欢的茶,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愿李备和他的朋友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开心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普洱陈香。

茶香女人—陈露云:云南古云海茶行总经理


陈露云,云南古云海茶行总经理,邓时海著作《普洱茶》的协作者,也是邓教授大陆的第一个学生,从事普洱茶行业有20多年的经验。

(一)用心做茶,用心品茶

陈露云,女,生于1955年10月。

她一生爱茶,把茶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她认为,做茶一定要用心,哪怕是一个极微小的细节,你也要用心去体味、去思考。茶是有生命的,你只有投入真心,才能做出好茶、品出好茶。

1989年,陈露云带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云茶苑”茶艺表演队前往北京参加“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活动,首次在国际性活动中展示了“云南三道茶”、“傣族竹筒茶”等云南民族饮茶习俗,倍受海内外人士的称赞,成为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世界了解了云南、弘扬了云南民族茶文化。

1990年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选派她带队参加北京“亚运会”表演云南民族茶艺,期间还在北京“老舍茶馆”为国外友人、演艺界人士作专场表演,受到了广泛好评。

陈露云注重茶文化的互动,在她古朴的“古云海”茶庄里,都是她视为珍宝的各种茶品和茶文化活动纪念品。1991年,她前往日本参加“中日茶文化交流八百周年”茶文化活动。1992年前往摩洛哥、法国表演云南民族茶艺,并为摩洛哥王储及各国驻摩洛哥大使夫人进行专场表演,受到了在场人士的高度赞扬。随后几年间,她多次前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国际茶文化交流。

多年来,陈露云从未放弃过对茶艺、茶文化的追求、推广,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茶艺的认识和茶文化的理解,提升品茗内涵。她不断学习、不断拜访茶人、茶农,一直为发展茶文化、推动云南茶产业,为让普洱茶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而努力。

(二)陈露云爱上普洱茶

陈露云说:“很惭愧,是因为发现了自己作为云南人居然对普洱茶还没有海外一些茶友了解,感觉到自己无知了,一接触才发现,原来我就是对这个有特殊的感触和悟性。就这样爱上,也就这样放弃了当时其他的选择,出单位开了纯个人理念的茶庄。”

“古云海”经营至今,无疑是属于昆明普洱茶茶庄中占了优势的那种。“现在来的顾客基本是真爱普洱茶的,会挑也懂得喝也舍得喝。”陈露云对这个纯个人茶庄也好好琢磨过,“是不是爱好就一定能做成事业?不一定吧。但爱好一定是事业的前提,爱好才会更努力地学习相关专业,比一些单一迎合市场的经营方式要无形中占了先机。”

陈露云不赞成在工作中一昧迁就自己爱好,“要随市场不断提高自己产品,再把自己认可的推荐给顾客以求得好口碑。找准顾客的定位而后根据自身各方面进行调整。”于是陈露云才能沉着地笑着说,“我先求认可,再求效益。放在面前的结果是,一年比一年好。”

仅有爱是不够做成事的,但爱一定是做成事的前提。当爱好变成工作前,要下意识准备!

(三)茶香如影随行

古云海茶行在昆明是很多普洱茶茶友都知道的。进到门里,就知道这就是陈露云自己一点一滴按她理想状态来布置和搭构的。茶行内水气灵动,架上货色实诚的各样普洱茶很讲位置地布好,总在屋里不经意的一角有细幼植物悄悄探头,绽出纯粹中国式的气息。选择个人气息浓郁的茶具也是陈露云拿手好戏。她多年到各地去玩,就爱买上些与茶有关的物件。陈露云当时只知道是爱收集,现在她把爱好作成一份事业,其实冥冥中早有准备,尽管是无心的准备。

都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其实是一样的,同样的淡雅、同样的炫目。只为感动就足够,何必在乎太多,让平淡填满我们的心扉,让感动在心中蔓延,让生活继续我们的追求,人生就会如茶般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芳香,淡淡的、轻轻的、满满的。这就是陈露云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

陈露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如淡淡的茶香,平淡、温馨,人如茶舍,茶舍如人。每一天,当太阳升起时,清新的感觉由然而生,原来生活就是如此,时时散发着淡淡的味道,散发在我们的周围,感染着我们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我们感动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让自己在淡然中鲜活着。享受着同样平凡的日子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唯有女人的娴静、温婉、高雅才可与茶意神合一,女人与茶,互为诠释,女人不同年龄可以代表不同的茶香,反之,茶香亦可识女人。

“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我们的眼前,不乏仪态万千,风情万种,美轮美奂的青春女孩,但我们的周遭,却少了那些芳华过后,依然风韵十足的女人。这恐怕是为何陈年普洱茶名重天下的原因了。”这段文字来形容陈露云再恰当不过了。

在雅致的根雕茶艺桌前,沏茶品茗是陈露云生活的一部分。开朗健谈,利落而又秀雅,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的几十年来,她都侵染在云南大叶种的浓浓氛围中,几十年里她在茶界自由地驰骋着,那么的如鱼得水。因为待人平和,讲究信誉的陈露云,她把茶文化传播的很远很远。陈露云开云南茶叶专卖店之先河,上世纪90年代初,她还是中茶公司云南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时就吸收台湾以及香港品牌茶叶店的销售理念,在昆明她开了云南第一家“吉幸”牌茶叶专卖店。让地处边疆的人们耳目一新。哦,原来茶叶可以这样卖!在今天满大街都是茶庄、茶店的时候,她带领的“第一”就意义非凡了。

因为从业时间早,加上陈露云的勤奋与好学,在今天陈露云显然已是云南茶界泰斗级的人物,大家对她颇为神秘时,她却平静地道出了个中缘由。几十年的人生磨砺,或许给她一些无奈的疲惫,但往往自己面对沉静之时,陈露云就会沏上一杯或淡或酽的茶,让身心沉浸在袅袅的茶香中,息心凝神,细细地看着茶叶在杯中沉沉浮浮,舒展,绽放。一如人生的苦乐。

陈露云说她的这一生都与茶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为了茶,她投入了很多时间和心血。靠着自己的悟性和谦虚,不断增加自己的积淀。在有了充分的准备后,她的“古云海”在昆明的北市区也有好几年了。茶行精制的布局和茶室里每一件不经意的细小摆件都透露着主人的灵气与不俗。吸引了不少同行和行人的驻足。大家都被这些古色古香、精美雅致的风格吸引。“古云海”至今,无疑是属于云南普洱茶茶庄最有品味的那种。“现在来的顾客基本是真爱普洱茶的,会挑也懂得喝也舍得喝。”陈露云对这个茶庄也好好琢磨过,“是不是爱好就一定能做成事业?”不一定吧。但爱好一定是事业的前提,爱好才会更努力地学习,才会把事业做得最好。“古云海”茶庄如是,陈露云亦复如是。

陈露云就一心投入到她的茶生活中。她用心的做茶,多年来,凭着她对云南各大茶区的深入了解和对不同茶区茶性的认知,她做的每一款茶都是亲自选料、配方、监督生产,到最后的外包装都凝聚了她对茶与人生的参悟。她一年做的茶不多,多数为她的茶友分享。多年来,陈露云不遗余力的推广云南的茶文化,她的“古云海”迎来送往了世界各地的许多茶文化的名人。陈露云就是这样随茶兴、随茶荣、随茶般恬淡的女人。

女人如茶,是的,只有用心品过茶之后的女人,会享受生活的女人,才会懂这一含意。在清淡与祥和的背后,隐藏着陈露云她本身的特有魅力,在特定的时候她会把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这时我又会想喝茶的人固然很多,但真正会品茶的男人又有几人呢?在会品茶的男人中,又有几个会品味如茶的女人呢?就犹如闻香识女人,又会有几个知己呢?

陈露云就是这样一个浑身都透着茶香的女人。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1)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老乌山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1)章:藤条茶及老乌山藤条茶概况

澜沧江中游地区有一茶,树形不高、分枝低矮、树幅庞大、分枝极多生长枝极多,而且叶片少枝条长,春天萌发特别漂亮,年久之树形如辫、长如藤、韵如柳,常随风而动随风而舞,是一种“会跳舞的古茶树”。早年各地有藤子茶辫子茶柳条茶等各种各样的称呼,著名茶者詹英佩以藤条茶命名发布,为不引起混淆、现业界就将采用这一系统养护的茶统称为藤条茶。

大藤条茶树

藤条茶,我认为它是云南古代茶农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先民们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茶的植物学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的一套茶树种养采护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特性的完美结合、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古代云茶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古代产业化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它的发现找到了云茶产业中缺失的那一环,完善了云南从古到今的茶产业链条,云南这世界茶源地,自此完善成型。只有把它放到产业结构中来解读、你才能够发现它的巨大价值;我曾数度撰文叙述赞美它,有者还被奉为业界第一篇讲清楚藤条茶原理的文章。

老乌山藤条茶茶园

建国后,在大农业思维的指导下,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云茶传统采养模式被遗弃,在追求量的前提下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普洱茶再兴之时,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是建立在占有先天的基础上、强调原生态杜绝人为干预古茶树。任何一个生命体都会生老病死,生病了要医、肚子饿了要吃、状态不好了要调整要养护,对其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在茶树已经衰弱时不主动干预和积极养护,排斥一切人为帮助,就知一味索取,这是在教“茶树练法伦功”。更深层次的原因及其自私,就是排他性,就是要强调自己的好。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过度采摘”就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藤条茶树修剪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老乌山日出

古茶热销而古茶树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增加,所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古茶树,提高产量增加利润就成了人们竞相探讨的问题。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又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大老乌山茶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藤条茶,老乌山藤条茶又让人们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大老乌山茶区形似叶,为无量山的一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它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它是典型的低纬度高山气候区,这大区域有相似的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易土壤化的丹霞地貌,所成土壤颗粒性强、通透性好,肥力适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菌物群落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

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及苦竹山两棵大茶树来看,当地至少有近千年的茶叶栽培史,而且山上各村各寨都普遍性的采用藤条茶采养法,表明在古代这里的茶业及其繁荣。

老乌山古茶树

澜沧江从无量山边奔腾而过,这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这还是《蛮书》中的银生节度故地,在遥远的年代就有“茶出银生”的记载,这还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开发包容、人们自古重视学习。这里农耕文化发达,众多盐井创造的财富奠定了茶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多条商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它堪称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从世界茶史来看,澜沧江中游地区是茶的发源地又是茶的兴起地还是古代普洱茶最后的再兴之地,它最后再兴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再次复兴于近年,茶叶一直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老乌山藤条茶见证了它的兴衰成败,逢新时代而再现勃勃生机。

老乌山茶山

老乌山遍地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老乌山茶园星空

我生在野茶王之乡镇沅九甲,父亲是农业工作者,小时候常随他乱跑。镇沅境内澜沧江边,有个嘎哩古渡口,其旁边有个秀山农场,常随父去,发现对岸昔归的茶,长得与九甲的不一样,很是不同。问父,家父回答感兴趣就去自己探寻。在制太和时,我发现太和谷及老乌山宝仓山,山山是此茶、树树用此法,便有意识地寻访。到普洱茶再兴之时,我贩老乌山茶于异地,客说我茶梗太多、不好、惨败收场,痛彻心扉之后我决心弄明白它。2005年开始我在太和谷老乌山宝仓山昔归等茶山系统性考察,开始我也认为它是种茶树品种,但老乌山丰富的茶资源让我有条件进行各种推演、深入调查后得出:它是种管养模式,是套种采养护方法,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表现,并非茶种原因所致。后我又走了众多藤条茶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藤条茶理论体系,纵观老乌山及其他发现如下特点:

藤条茶树

一、所有的藤条茶区自有特色又不尽相同,说明人们虽然都种茶,但对茶的认识不尽相同,说明他们对藤条茶原理理解成度应用成度不同,说明藤条茶有一个漫长发展演化的过程,而老乌山藤条茶有其他茶区所没有总结出来的经验高度,说明它专业化程度极高。

二、老乌山虽有无数藤条茶,但那些超大型的古茶树并没有藤条茶原理的基本应用,说明藤条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发展而产生的。从而也否定了藤条茶是一个茶种的观点,得出它是一种管养模式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它是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交流的时代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最早应该源起于明朝。

三、各藤条茶区内的茶树外观性状相似度极高、一致性极好,说明他们的茶树品种都经过长期选育提纯的,说明已经有明显的目标追求、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高度产业化的特征。说明在缺乏大交流的外部条件下,各区都对自己的茶进行了发展总结。

老乌山茶农

四、各藤条茶内有极高的一致性但不同茶区又各有特性,这是在那未能大交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共识形成的共性,充分说明它是普洱茶发展到一定时代的必然,是普洱茶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五、茶林间作、茶人为伴、茶寨相邻、茶农共生、山山遍茶,说明茶在这一区域的普遍性、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不可或缺性、在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六、大老乌山茶区周围无数的盐井,为老乌山茶的种植开发引进了技术人才、盐的贩运为老乌山大茶区奠定了交通基础,盐业的收入为老乌山茶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为老乌山茶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说明各大茶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老乌山生态茶园

七、大老乌山丹霞地貌、易土壤化岩石,独特的“骨风岩韵老枞凝香”,成就了老乌山在普洱茶中的江湖地位。泛大藤条茶区,山山有其特色说明各大茶区种都对种茶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比较选择。

八、这一系统原理都应用于普洱茶应用于云南大叶种茶,说明它是有针对性地、是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植物学特性而总结的、说明它是云南先民茶叶种子经验的积累总结;虽然有资料显示外地也有类似情况,但最终没有发展或遗存,说明:其一、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最终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其二:它对中小叶种茶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指导意义,由此甚至还可以推测就它是从云南发展传播而出的。

九、藤条茶大都处于高寒山区或亚热带温带季风区、这些区域最大特点就是季节变化明显、春旱严重,说明它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而总结得。

老乌山晨雾

十、老乌山人人识此法、从小耳闻目染、代代口头相授,无师而自通、无法而得法,并总结一套富含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说明这一系统在那的普遍性、说明老乌山人对茶的相融性极高、已由对物的认识到理的领悟到禅的参透,由物的享受上升到礼的追求。

十一、云南大叶种茶是多年生木本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它的叶片会在高温干旱的春夏自然脱落。在采摘春茶后,它的老叶已经完成其使命而将逐渐脱落。但自然状态下的脱落无序,这就会造成下一茬芽萌发的不一致,就要人为的在采春茶时顺带采除多余的老叶,人为的使老叶一次性整体脱落、刺激茶树多分泌生长激素,让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就能诱导下一茬芽的整齐萌发。春采后人们看到树上光秃一遍、满地残枝落叶,一幅残败景象,而误认它为是掠夺性采摘,其实它是在采养结合促进茶树稳产高产年年顺产,是为了更多的产出。

十二、藤条茶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然。开始我以为藤条茶是某时某刻某人某地的独创,应该有发源地核心区扩展区,应该有明确的传播途径传播路线,用“一源论”来分析。走遍众山之后、特别是理解了普洱茶特性之后,我才认识到它应该是江湖后的大统、是普洱茶高度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它应该是在那一个时代下人们对事物的共同性认识。它绝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后的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而且是那个时代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思路一转、用“多源论”看待事物,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对于各型各色的茶山我都能解读、都能得出恰当的认识。

藤条茶修剪

十三、藤条茶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茶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藤条茶这一系统在中原在古代的果蔬学中就被广泛应用,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入云南,与云茶人交流融合、促进了云茶的发展,从明朝后期云茶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一时期就有了藤条茶雏形。到清朝改土归流时期云茶古代产业化已经高度成熟,藤条茶体系至此系统成型。

十四、我长在乡下,受父亲影响而关注农事,迫于生计而事茶,因妻而太和甜茶,我偶然在哀牢山苦聪人的懒人茶中发掘了“冷水泡茶”,在无量山系众多的“小叶子古茶树”中推定出了传说中的“武侯遗种”,从一幅对联中复制出了“太和甜茶”,又从太和甜茶中得出了云南有自己的“传统红茶”、晒出来的红茶、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我绝不会只探讨到这茶比那茶好喝,这树比那树漂亮,也不会“它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体现”而停滞不前,我最终发现了它的根本价值:藤条茶。它是云茶古代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是云茶产业链中最后缺失的那一环。我们无数人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云茶,有部分已经论述到古代产业文明、但更多的确是原始文明、原生态文明,这些都不足以详实证明云茶古代产业化的辉煌,而藤条茶与现代茶之间是“理的传承、术的改变”,它与现代茶之间仅仅只差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它已经总结出许多与大农业时代共通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云茶古代产业化与现代产业化之间仅隔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本文作者与大藤条茶树合影

民国年间1930年左右,云茶开始步入现代产业化,传承了理念遗弃了技术,大大促进了发展。今天在量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又向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向传统借鉴学习,藤条茶这云茶产业化的产物,又重回视野。

周凤莲:制茶师里的“巾帼”


人物名片:周凤莲,汉族,1974年出生于沅陵县官庄镇荆竹山村,现为湖南官庄干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曾荣获2014年“都匀毛尖杯”全国手工制茶大赛特等奖;2015年大茶网杯“茶王”大赛一等奖;2015年6月,由她领衔制作的“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

千年碣滩结丰硕成果,欢歌笑语庆丰收喜悦

8月3日—9日,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随沅陵县的最高荣誉。

今年年初,已贵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获评“中国知名茶叶十佳放心品牌”,四十余次荣获省、部级名茶评比“金奖”的干发茶业,决定参加此次评比。而制作一款评比茶的重任,则交给了周凤莲和她的团队。在干发茶业董事长张干发的指导下,周凤莲领衔制作了一款“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这款茶采用清明前大小一致的单芽头,纯手工制作。制出的茶银毫满身,长短一致;汤色明亮,清香扑鼻。在送给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品尝后,更是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们研制的这款‘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代表着碣滩绿茶的最高水平,唐代‘贡茶’的制作工艺,就跟它一样。”张干发骄傲地告诉笔者。果然,不负众望,该款茶一举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惊艳世界。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戴道晋今年7月9日在干发茶业调研,品尝“官庄干发牌碣滩银毫”后,更是给予“回甘好、品质好”的高度评价。

可朴实无华的周凤莲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她依然卷起裤腿,在各大茶园查看茶树的生长情况,在生产车间孜孜不倦地制茶。

她说,她这辈子不会干别的,只会做茶,并愿意一辈子做下去。

那些耳熟能详的茶广告


1.当茶遇上牛奶

暮色和柔脂的交汇

青嫩与沐阳的初遇

2.优雅篇

十九世纪的伦敦

一个接一个的下午茶会

来自中国的祁门红茶

总是扮演着优雅自在的主角

在英国人眼里,这种下午茶文化足以与莎翁比肩

3.经典篇

茶给了时间味道……

4.历史的足迹

走道尽头,休息间

通往上上世纪的闲情

浅啜红色古典

心情的长句,在红茶的逗点下,生动起来

生活把情趣灌装了起来,慢慢品尝

转动手中的红茶,寂寞失去支点

沿逆时针转三圈

时间并没能回去原点

只剩下记忆在红茶里踱步

一八七五年远渡英伦,现已回来

5.时代的任性

享受一杯香浓的Tiramisu

要用最美丽的心情

想笑就大声的笑

能接吻就不忙着说话

穿上最漂亮的鞋跳支舞

生命就该浪费在在美好的事物上

6.诗人的茶

诗歌,春光,茶

静当我心疲惫让我心沉淀

五四余或堆砌成放块砖瓦

在北京胡同小径里百转千回

空气中弥漫诗一般的气息

隔着百十个个日子重叠络络活现

我聆听诗人温柔絮语

是徐志摩痴狂爱恋的书简

是郑愁予达达马蹄声下美丽的错误

是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泰戈尔浪漫主义下的冥想

静当我心疲惫让我心沉淀饮一口茶

品啜杯里的余韵

品啜如诗一般的气息

不是乡愁不是殇

许是诗样的情愫迷惑了双目

在这样的古老的五四大街

在这样的斑驳的北京小茶馆

静当我心疲惫让我心沉淀以诗歌和春光佐茶……

给客人敬茶的礼仪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风俗。有客来访,主人大多喜欢泡杯热茶敬奉客人。给客人敬茶看似简单,其实也一定的礼仪学问包含其中。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为大家介绍给客人敬茶的礼仪。

最基本的敬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马上敬茶。敬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敬茶。

敬茶时应注意的礼仪细节:

俗话说:酒满茶半。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是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

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敬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2)情衷老乌山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2)章:情衷老乌山

大老乌山茶区位于太和谷东侧,与西侧的宝仓山相应,这个区域从古到今都是茶叶的主产区。它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为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而茶叶作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就栖息于此。它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家,也是普洱市著名古茶山之一。

采摘藤条茶

元破大理国后、统一大西南,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老乌山在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种外乡人来到深山,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和睦相处,开荒植茶数年,茶园面积大、古树多、相对集中成片、交通不便,有的茶园直到现今也藏在深山人未识。

随着茶叶的增多,老乌山声名远扬,成为地方名茶。历史上镇沅按板、振太等地盛产食盐,盐、茶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人们纷纷到此从业经商、众人涌入,山里就形成固定赶集的山街,马帮也自然成为这里的主角。

老乌山藤条大茶树

佛教在这里建寺布道,如大石寺、和尚寺等。从大石寺过老乌山到抱母井、通威远厅、达普洱府。沿途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皆种有茶,现存较出名的有“苦竹山”寨的古茶园。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立冠。周边的文立、海子等茶多,找一个区位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制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姿态婀娜的藤条茶树

老乌山自古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茶业的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种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

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老乌山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

老乌山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极可能还是澜沧江东岸人工栽培的最大古茶树。

它有根部围径达2.68米,茶树高达10.6米多,树冠幅度7.3米×8.7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2005年测的数据),是当地现存最大树,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乡村风景

“老乌山茶树王”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大集体年代,大茶树生长在一罗姓的自留地里,生产队定要他家每年交干茶15公斤。

多年后,罗姓茶地的主人觉得不划算,让与他人,就形成地为一家,茶树为另一家的怪象。“老乌山茶树王”树高体壮、叶茂蔽荫,影响农作物生长。一年老罗攀上大茶树砍茶枝,跌落成伤,村民都说:“茶神树、要祭拜,只能采、不能砍”。

几年前茶叶价格起来,为了方便管理,罗家用几十棵古茶树换回来这棵“茶神树”,但茶树的干茶从过去每年能采20多斤,现在只有10公斤左右,仍是老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每年开摘茶叶前,村里人都要去祭拜一番。

“老和尚”大茶树

宝仓山大茶树

早年发掘太和甜茶时就数度拜山,其中之种种让我疑惑不解。2005年、我等几位爱茶人专门请著名茶叶专家肖时英老师进行了系统性考察。老先生一路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兴致极高。当老先生看到“老乌山茶树王”时呆住了。大家都不出声,看老先生移步观树,看看摸摸,摸摸看看,一声不出。

许久,老先生才让人上树采花、果、叶。一小伙健步上树,意外之事再次发生,小伙险些跌落,大家都认为茶神发怒。见此情此景,老先生解释说:“山里湿度大、水气高,再加之树体寄生植物太多,使树内小环境的湿度增大,此树又分枝少、杆直立,使得滑上加滑、易跌落,并非茶神作怪。”

之后老先生又讲,茶果满枝,而顶芽不长,是茶树之衰象,是没管养采好的结果。后来茶树主人在老先生的指点下,合理保护,几年后老树发新芽,再现勃勃生机。

太和甜茶传习所

一行下来老先生多多感叹,叹老乌山茶种之丰富,感茶文化之渊源。大家备受鼓舞,后又发现“许家箐”大茶树、尖山“陪嫁老茶树”、“河头藤子茶王”。“老和尚”茶也被命为“老乌紫茶”,掀起了一股寻访老乌之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我妻段氏家族久居于此,并在长年茶事之中制出一低苦涩、香甜滑的茶,后被传为“太和甜茶”。再制太和时踏遍青山,情衷于此。

李迅:茶摄人生


文/周滨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回忆当初,他常常想到刚拿起相机的时候,和刚毕业的妹妹用手中仅剩的二三十元钱淘了两大盒最便宜的散装饼干,当了近一个星期的口粮。而为了省钱,他每天还要赶着饭点去蹭高教出版社后面最便宜的食堂,两个人一餐还不到五元钱。这种轨迹直到在他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圈子后,才被打破了:因为偶然,他进了娱乐圈,写起了剧本、当起了演员,还当了制片人,目睹了银幕前后的种种精彩与落寞,这让他的心灵,泛起极大涟漪。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与相机为伴,我与镜头起舞,我用相机来品味生活,我用镜头来思考人生,我用相机来书写爱情,我用

有许多人羡慕李迅在娱乐圈的经历,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打听,而李迅只是淡淡地忠告:“做事先做人,要诚信,尽职尽责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而不是以这份工作所能带来的利多利少来权衡。”其实李迅坦言,自己在最初拿起相机时,从没想过会改变这一生的历程,也没想过以它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摄影曾是他的一种记录和寄托,让他想起那闪烁画面下曾经埋藏的唏嘘和野心、那艰涩童年及苦苦求索并徘徊着的生活历程:“命运总是会绕着圈子和你开玩笑,我从刚出生一抱进电影院就停止啼哭目不转睛盯住大银幕的婴儿期,到小学、中学时代因自恋拍过镇上所有照相馆的青少年,到进入大学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自己买了一架国产凤凰单反相机,再到2006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摄影,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命运既定的轨道上。所以我从此不再犹豫、顾忌,将所有情感都通过那刚入门的相机和镜头而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我真正知道了,自己愿为此付出所有,愿以画面作为我对世界的表达。”

2006年时,李迅组成了自己的摄影团队,集体创作了摄影大片《那一年,那一抹青涩回忆的诞生》。这组镜头最终流行网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李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后来有许多个夜晚,他抱着电脑通宵工作到天明,试着将中国文化、西式时尚、画面冲击力、故事内涵性、人文关怀等种种元素融合在镜头方寸之间。他要用自己脑海中的本能画面,去创造利润并推动这个团队的集体发展,所以肩头的压力颇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每天生活的感觉犹如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闲不下来却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

“实在是太累了,我就想寻找一个更安宁更古典的内在世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而很幸运的是,这时我遇上了茶。”李迅微微一笑,那顶标志般的鸭舌帽下,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

一颗心的茶话空间

出生于湖北荆州的李迅,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他也记得在家乡周边的那些小城里,有着许多茶室,人们闲适地坐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在那漫长而青涩的少年时代里,他常回味这幅画面里的乡情乡韵,也对茶有了别样的好感。

“我真正喝茶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第一次喝的那泡茶是信阳毛尖,那小小翠绿的叶片躺在清澈而透明的玻璃杯里,像青春一般动人。而那年我刚23岁,正徘徊在淡淡惆怅的初恋情愫中,喝完以后就觉得很特别,不但头脑清明,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从那以后,李迅深深爱上了绿茶,他爱绿茶的透明与澄澈,像他的心一般无瑕。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李迅常常要进行大量的创作,为此他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时茶就派上了用场。“平时我工作紧张、心情烦躁时会喝淡淡的绿茶,而心情低落时就会泡上一杯浓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定性,忙的时候可能通宵达旦,压力太大时我就用最爱的绿茶来减压,这不失为一个良方。”受李迅影响,他身边有许多的摄影师朋友都爱上了喝茶,一旦有闲暇的时刻,大家就会齐聚在李迅家,喝茶聊天,借以放松长期绷紧的心灵。

除了摄影的业余时间里,李迅还爱上了淘茶具,每当他在家邀朋友喝茶时,就会把各种珍藏的茶具拿出来,与友人共赏。而朋友们也知道他的爱好,所以就有人专门花费近万元买了上好的赠给他。这份情谊让李迅很感动。“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很感激茶让我们惺惺相惜,在彼此的时间和空间里互相鼓励前进。我也会珍惜和茶的缘分,好好地欣赏它、品味它,感受我生命里难得的轻松。”李迅如是说。

在李迅眼里,其实茶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物质,爱茶之人即使不太了解茶文化,却依旧能从清清茶汤中,感受它的韵味和精神,达到与茶在精神上的共鸣。而且更主要的,茶对人的身体极有好处,是一种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有很多的亚健康症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也像别人那样爱喝碳酸饮料,后来就发现这些可乐、雪碧什么的,喝多了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出现骨质疏松。而爱上喝茶以后,我的精神感觉特别好,身体轻松了,整体健康指数也非常平稳,即使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依旧有许多创作的激情。”李迅笑言,自己也并不总是有时间摆上一整套茶具,更多的时候,他要为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来回奔走,手里就只能带一泡便携装的绿茶。“但是没关系,尽管形式简略了,但内质依旧存在,我用茶来稳定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致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李迅进入了他的摄影培训小组,到外景地进行一组婚纱习作的训练。我发现这时候的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世界,闪烁在那镜头中的眼神,既有着不容置疑,又怀着雄心万丈。而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青年人,就在此时透露自己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我想创作一些结合中国茶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茶这种古老的物质,可以由镜头体现出不一般的青春时尚,让生活动感十足。我也想让这悠久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更自然、更轻快,让身边更多更广大的年轻人,都爱上喝茶,并懂得欣赏好茶。”

原来,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对话茶学博士:李远华


2010年初,作为福建省第一位茶学博士,李远华从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被聘请到武夷学院。两年多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级、省级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6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1篇。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还具体实施了财政部支持项目“武夷学院茶叶工程中心”建设,使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三年间跃入“国家级特色专业”行列。

李远华与国际茶业协会主席米切尔合影

问:李博士,您好!您目前在主持哪些项目呢?

李:目前,我主要主持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2011年南平市科技对接重点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2011年省政府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等。

问:您能详细谈谈这些项目吗?

李: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是福建省茶叶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是闽北建国以来首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研究项目。VA菌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一种真菌肥料技术,通过VA菌根技术能极大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营养的吸收、抗逆性及抗病性。这个项目成果将对未来武夷岩茶品种的根际微生物应用、实现菌根化栽培具有深远意义;2011年南平市科技对接重点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主要是进行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开展武夷岩茶、红茶等产品开发及茶企业的产业化示范。简单地说,就是鉴定不同的茶种适合制作什么样的茶,这将大幅度提升武夷茶的品质与效益。而2011年省政府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则是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方式,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茶学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问:您在茶学研究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您如何通过这些成果来服务武夷山的茶企、茶农?

李: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武夷山的茶企也不断增多,大小企业星罗棋布。两年来,我基本走遍了武夷山的主要茶企和茶山,在走访中,对茶山的土壤、日照、茶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建议告知茶农。我对一些茶企如华辉茶业、芳茂茶业、兴舒岩茶公司、青龙食品等提供了从技术到营销全方面的指导,比如茶园建设规划、品种选用、加工厂房设计、加工技术的提升、茶叶品质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开发、茶叶销售队伍的建立、企业茶文化的内涵要求以及与国内茶界的交流,等等。

问:听说您利用武夷茶研发了一种茶腌制食品,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李:这种新食品叫做乌龙茶腌菜。主要是通过对茶叶进行晒青、摇青、杀青、揉捻、腌制等工艺,制作出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的腌制食品。目前,这种制作方法已获批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乌龙茶的腌茶制作方法”。该产品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武夷岩茶夏秋茶鲜叶的综合利用问题,开发有市场前景的腌制茶产品,实现闽北乌龙茶深加工技术的提升,为茶产业服务。这种乌龙茶腌菜经标准测定,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可溶性糖、咖啡碱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预计明、后年间能够面市。

问:作为茶学领域的专家,从茶学研究的角度讲,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规划?

李:我希望我校茶学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能够成为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同时,把年轻的茶学教师培养成专业骨干力量,把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茶学人才。

给客人倒茶礼仪四要点


给客人倒茶的礼仪一、茶具清洁

1、当客人进入屋内,先请坐,接着准备好茶。

2、冲茶之前,茶具要洗干净,如果时候存放时间很长的茶具,是会沾上灰尘、污垢,这时候要细心清洗干净。

3、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和茶杯,这样可以讲究卫生,又能显示礼貌。

4、要注意给杯子垫上杯托,避免水会烫伤手,让客人不能端杯子喝茶。

二、茶水适量

1、茶叶的量适中,不要太多,也不宜太少。

2、茶叶过多,味道会很浓,茶叶太少,冲出的味道清淡的。

3、或者根据客人的要求,是喜欢喝浓茶还是淡茶,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把茶冲好。

4、但是也不要倒得过少,如果茶水只是浸没过杯底就拿给客人,会显得没有诚意。

5、倒茶的时候,无论是小杯子还是大杯子,都不要倒得过满了,太满了会溢出来。

三、端茶手法

1、按照传统习惯,端茶是要双手端给客人。

2、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一般都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拿给客人饮用。

3、没有杯耳的茶杯,是在倒满茶以后,是用双手托住杯托,递给客人饮用。

四、添茶有顺序

1、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可以按照长辈优先,女士优先的准则。

2、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如果没有什么话说,添茶就有一大好处,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候,可以利用添茶,缓解这氛围。

3、在为上司或者长辈添茶以后,最后也要给自己添加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清:凤临高香给整个云茶产业做广告》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