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云南省著名茶学专家:张芳赐

张芳赐:云南省著名茶学专家,云南农业大学茶叶系创始人,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委科技成果评审专家。

张芳赐男,汉族,1932年8月生,195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院茶业专业,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

1972年,受命组建云南农大茶学专业,于1973年开始招生。茶学专业至今已毕业2000多名学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要有《云南山茶属二新种》等,以大量的调查事实和科学论据,证明了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发现了21个山茶属新种,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尤其1980年云南省师宗县发现一茶树山茶属新种,由张芳赐命名为大厂茶,这是我国茶叶科学工作者首次发现和命名的新种。通过资源调查还整理出40多个地方良种,20多个新类型,对论证茶树原产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以及云南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抢救、挖掘和保护中国历史名茶———昆明厂。

CY260.com编辑推荐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名单(共63名)


1、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和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

2、孙伟林:博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

3、孙威江:博士、教授,福建省茶学会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副院长,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红茶工作组组长。

4、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茶学博士点领衔导师、药用植物资源工程学科带头人。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5、张士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员。

6、盛军: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7、张顺高:原云南省茶科所所长、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8、程启坤: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9、虞富莲: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研究

10、张芳赐:原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教授

11、江用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硕士生导师,研究员

12、何仕华: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13、吕才有: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教授

14、李家华:博士、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茶学系主任、副教授。

15、刘本英:云南农业科学研究员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16、邵婉芳: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原院长、教授。

17、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教授

18、汪云刚: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西双版纳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

19、徐亚和:全国著名茶人、古道缘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普洱茶文化大观》《解读普洱茶》著者

20、邹炳良: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

21、梁名志: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2、苏芳华:云南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

23、何青元:勐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4、石兆祥:原云南农科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书记

25、曾云荣: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副会长、研究员

26、龚加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博士、教授

27、叶荣之:香港世界茶艺协会会长

28、陈怀远:台湾茶文化协会理事长

29、陈可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高级工程师

30、肖慧娟:马来西亚紫藤园茶艺总监

31、邓时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32、姜育文:韩国韩瑞大学茶学院教授

33、吕礼臻:台湾著名茶人

34、王亚雷: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

35、王岳飞:浙江大学茶学院教授

36、木霁红:云南大学选育、繁殖推广、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新产品研发、工艺创新、人才培养到企业管理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显著成绩,享受云南省振幅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实施科研推广建设项目60余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次,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次(第一完成人)、市(厅)级一等奖6项次(第一完成人4项次),获专利发明7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63、付学奇: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分委会主席、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编委(生物学科负责人)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简介:

1、在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和激酶的结构、功能及抑制剂筛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酪氨酸磷酸酶和激酶的基因突变与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相关科研陈国已于2008年被WHO所采用。近10年,作为负责人,承担20余项科研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0余篇,货授权专利5项。培养研究生70余名,其中3人获得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获2011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陈国二等奖;2011年及铃声生物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创新奖;2012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010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云南省普洱市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历史悠久的云南普洱市,堪称七彩云南的一个缩影,除了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它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普洱市有着广袤的地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普洱还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茶马古道

在近代,云南滇军作为民国不可忽视的一方重要地方力量,在民国期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要说的普洱历史名人,就是出身普洱的滇军将领庾恩旸和黄毓成。

黄毓成

黄毓成,字斐章,1883年生于普洱镇沅。自幼聪颖的黄毓成,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曾参加科举,并中秀才。1904年,黄毓成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06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和同学唐继尧等人在日本东京加入了同盟会。

黄毓成

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黄毓成回国,在云南、四川等多地新军内担任教官。1911年,黄毓成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骑兵科教官。1911年10月30日,云南著名的“重九起义”爆发,黄毓成和讲武堂师生在城内积极武装响应,为重九起义的胜利,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重九起义部分军官

重九革命胜利后,黄毓成因功被任命为骑兵第一团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援川滇军支队长,率兵进入四川。1912年3月,唐继尧担任贵州黔军督军后,黄毓成成为黔军第一旅旅长兼贵州下游游击司令。

唐继尧

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爆发,唐继尧奉袁世凯之命攻打讨袁军,黄毓成也被唐继尧命令率部进入四川与讨袁军作战。但黄毓成内心却是支持二次革命的,因此,他将在重庆宣布独立但失败的熊克武偷偷释放。由于率先进入重庆,黄毓成被晋升为中将衔,同时担任了重庆镇守使。

二次革命

1915年,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中,黄毓成率部屡立战功。1917年,黄毓成成为唐继尧组建的滇黔靖国联军第四军军长。1923年,由于与重新主政云南的唐继尧的矛盾,黄毓成逃往四川,投靠军阀杨森,在辅佐杨森一统四川失败后,黄毓成彻底解甲归田。随后,黄毓成曾担任外交特派员、云南禁烟特派使、省政府顾问等职,1958年病逝。

庾恩旸

庾恩旸,1884年生于云南墨江,他比老乡黄毓成小一岁,同样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同年加入同盟会。日本留学归来后,庾恩旸在云南新军中担任炮队第一营管带。1911年,庾恩旸组织参与了著名的重九起义。

庾恩旸

起义胜利后,庾恩旸曾担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部部长、贵州政府参谋总长等职。1913年,庾恩旸曾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并在次年因功被北洋政府晋升为陆军中将衔。随后,庾恩旸历任军政厅长兼宪兵司令官、云南护国军督军公署总参谋长兼第三师师长、靖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还曾代理过贵州都督。1918年,庾恩旸在贵州毕节被刺杀殒命,年仅34岁。

云南陆军讲武堂

重磅数据: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


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一)

一月的云南,晴好天气18天,5天多云,6天小雨,白天气温多波动在15~20℃,夜间多在2~4℃,气温和雨量均较好的满足了茶树越冬条件,绝大部分茶区茶树处在舒适的越冬休眠期。1月8日至13日,勐海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逆袭,部分茶园轻度受伤,寒害等级介于1~2级,部分未成熟枝叶轻度受害。处于较低纬度的江城、孟连等地,得益热量优势,茶树最早萌发,牛洛河所产的“早春毛峰”于1月11日抢先上市。

二月的云南,晴好天气14天,10天多云,阵雨1天,阴有小雨或雨夹雪3天,白天气温多波动在15~20℃,约有一周时间气温攀升至22~23℃,夜间低温多维持在2~4℃。在滇南茶区,大部分早生种茶树开始萌发,缓慢生长,陆续上市,牛洛河“早春毛峰”、“银丝”等上市量接近200吨,全省各类早春茶约有500吨上市交易,每公斤售价在600~1200元之间。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临沧市、普洱市茶区,中生种茶树开始萌动。据科维乐设在临沧邦东的茶叶追溯系统的气象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二月十日以来,临沧茶区光照强度于上午11时30分以后即达到了50000勒克斯以上,抵近茶树生育的光饱和点,白天气温维持在13~20℃,完全满足了茶树生育需要,在光热作用下,茶园气温、土温迅速回升,茶树开始大面积萌动。但凌晨至上午9时11分气温均低于10℃,夜间低温和较低的土壤温度制约了茶树的生长速度,茶树整体处于缓慢复苏之中。

进入三月以来,云南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雨热丰润。截止3月20日,出现了阵雨5天,小雨1天,晴好天气12天,气温稳定在15~23℃,雨热分布很好地满足了茶树的生理需求,全省大部分茶区茶树快速萌发。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纷纷投产,早春绿茶上市总量已突破500余吨,每公斤售价基本稳定在400~1200元。价格小幅上扬,较去年同期涨15%左右。

3月12日后,临沧市双江、云县、凤庆、沧源等地早春红绿茶投产,红单芽、金丝红、春蕊、春芽等产品大量问世。18日后,保山市、德宏州、大理等茶区相继开采,云南茶叶整体进入春茶大生产。

受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和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鼓舞,加之云南省政府2017年底出台的《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利好,云南茶界精神振奋,外商云集。2018年云南茶叶向好趋势已现端倪。

根据云南省气象预报,2018年四月份云南茶区气象条件无异常迹象,水热资源有利茶树生育亦趋明显。我们预计,2018年云南春茶将是“两增一涨”的局面,即春茶产量增,产值增,价格将小幅上涨。古树茶持续走热、滇红提质增效、滇绿深度开发和白茶青茶兴起等,都将促进云茶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二】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茶香满茶都

孟春走了,仲春去了,季春已经到来。2018年的云南春茶,天时地利人和,开门大吉,茶山鼎沸,量价齐增,喜近还忧。

一、风调雨顺,明前茶增产成定局

自2月10日以来,我省气象条件良好,是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三年以来最佳的生育年景。尽管3月7~10日少部分温凉茶区出现短暂倒春寒,但持续时间短,回温快,对早春茶未造成不良影响。

截止4月5日,在明前茶生产期间,我省茶区白天气温多稳定在18~23℃,夜间低温盘旋于7~9℃,昼夜温差波动在12~15℃之间。日照充足、雨热充沛,日温差大,使茶树在天堂般环境下健康成长。对比近三年同期茶树状况,“发芽整齐,发芽密度大,生长势旺盛”是2018年云南早春茶生育的突出特点。

继3月18日全省茶区大面积开采之后,得益于气象利好,茶树生育速度加快。自26日始,各茶区纷纷迎来采摘高峰,首轮采摘“洪峰”出现在3月30日至4月4日。经“清明”小憩调整,春中茶再掀热潮,“双高峰”态势已然形成。预计全省明前茶总产达6.5万吨,较去年同期(低温减产)增15~18%。

二、品质优异,生态茶受宠被重视

分析云南2018年3月~4月5日的气象讯息,不难发现:自春茶开采以来,全省日均温几乎都在25℃以下,18℃以上,属茶树生育最佳生物学温区,茶树在此温区内,生育速度随气温升高而加快;而一个多月来的夜间低温,几乎都稳定在7~9℃之间,昼夜温差保持在13~14℃,温差之大,已非我省常态气象。茶树白天光合作用强,光合效率高,夜间呼吸消耗少,净光合积累增多,新梢持嫩性增强,芽叶肥硕,鲜叶等级高,批次清晰,茶叶优质化表现突出。可以断言:2018年的云南明前茶品质是十分优异的。

优质带来优价,致早春茶鲜叶价格持续走高,高优生态茶园鲜叶均价较去年同期每公斤普遍增高9~12元,增幅达30~40%。因所处产区和等级差异,各茶区表现不尽相同,其中:

①、版纳茶区增幅达4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40~5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60~260元。

②、普洱市增幅约35%,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30~4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20~160元。

③、临沧市增幅35%,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30~5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20~260元。

④、保山市增幅约3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25~4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00~180元。

⑤、德宏茶区增幅约3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20~3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80~160元。详见下表:

三、持续聚焦,明前古树茶量少价攀

古树茶是云南的珍稀资源,是人类古代农业文明的遗产,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标志和名片,一直广受关注,倍受追捧。其价值早已超越了茶的植物性、功能性、成本性限制,是茶的神格和品格的双重展现,被市场持续关注。2018年云南明前古树茶交易方式创新,“单株和小单元古茶树春季采摘权竞价交易”现象凸显,表明市场对古树茶追求更加精细精准。不同代级古树茶差异性选择已现层次。兹以九个古树茶产区为例,列表如下:

四、白茶兴起,滇红滇绿发力增效

充分挖掘云南大叶种的适制性和品质优势,实现“六茶共舞·多茶并举”是我省近几年来规划茶产业特色化发展精准施策的措施之一。

白茶是云南的新兴茶类,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等茶区都有生产,以白单芽和月光白为代表的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18年全省明前白茶产量约3000吨,每公斤售价约160~280元,与国内同类茶相比,品质和性价优势突出。

以凤庆为代表的云南滇红,内销占比快速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增强,特殊区域、特殊品种的特色产品增多,价格竞争力强。2018年全省明前滇红产量约8000余吨,每公斤售价约180~360元。古树明前红茶每公斤售价在380~680元不等,最高逼近2800元。

滇绿是云南的传统茶类,具有“上市早、品质优”的早春优势,也是花茶的优质茶坯。2018年春茶以来,以宝洪茶、“早春毛峰”、“银丝”、早春绿、银竹、尼诺春尖、清凉山、梁河回龙茶等为代表的小产区、小品种茶纷纷面市,特色突出多名品。每公斤售价约260~680元。最早上市的牛洛河“银丝”价格达每公斤1200元。

青茶在云南普洱、保山、大理、临沧均有生产,产量逐年增加。因“开面采”的特殊需要,目前尚未应市。

五、茶旅融合,政府茶协聚力引领登台阶

继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后,普洱市政府出台了打造“普洱山”和“凤凰山”两大茶产业特色经济圈方案;临沧市政府规划发展滇红、勐库、永德、沧源四个现代茶产业孵化园;政策利好前所未有。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商德宏行”、中茶落地勐海、普洱茶协会落地茶区“以茶会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茶区考查、昌宁县古茶协会在行动、茶企渠道聚会、茶客坐地制茶茶山游……2018年的云南春茶,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百舸争流。“全渠道营销”成为茶企探索销售新增长的重要手段。

需要警惕的是:普洱茶精准化消费细分与源头资源被瓜分,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反向伤害。抢占地标性古茶树资源行为正在泛滥,利好心态干扰了常态经营,良好天气使春产增产趋势明显,明前茶鲜叶涨幅较大等,导致买家“只打雷,不下雨”,持币待购,观望等待,部分茶区已现压库迹象,茶企应增强风控意识,稳步搏击市场。

本文经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授权刊发,文章由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协会专家徐亚和撰写。

著名茶学家,云茶泰斗张顺高


按语:对于泰斗的称谓,很多人也许会打个问号。也许,很多人是因为不熟悉,;也有的人,是出于偏见。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他的贡献吧。我觉得,哪怕有其中那么一两项,就足以让一个人名垂青史。

张顺高,土家族,祖籍湖北五峰,中共党员,1933年生(张老现在已是82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身体矍铄,思维清晰)。退休前,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1952年读五峰初中时,任五峰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历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顾问。《云南茶叶》首任主编,中国援马里茶场专家组栽培组长,中国援上沃尔特(今名布吉纳法索)茶树试种专家组组长(援外共十年)。

1990年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任经济植物室主任、康德科技开发公司总园艺师、总经理。中共勐海县四大、中共西双版纳州一大代表,中共西双版纳州1980年党员代表会议和中共云南省1980年党员代表会议代表、十二大代表候选人以及县、州政协委员,州科协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云南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等。

2002年,发起创办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创办《民族茶文化》会刊,任主编。云南省老科协茶业分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多个茶叶社团顾问。

1961年考察发现报道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与省茶科所工作人员刘献荣一起。该树的发现及张老所撰写的《巴达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从实物和理论上奠定了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这一不争的事实。

用生态学方法测算了镇沅千家寨野生茶王树龄。这个也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一笔的,考察团当时汇集了国内外茶叶界强大的专家阵容,但最终采用的是张老的测算方法。

主持茶树太阳光谱考察。该项研究到目前为止都堪称权威与前沿,可惜没得到应有的运用与重视。主持大叶茶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云南省茶叶综示区。这也是云南新式茶园的开始,云南数百万亩的新式茶园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该项目得到了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的大力支持,云南茶科所成为全国的样板和榜样。论证、设计与指导了江城牛洛河万亩生态茶园建设。该项目从平整土地开始,由张老的爱人——同为研究员的梁凤铭老师亲自蹲点指导。主持勐海国家星火计划。现今南糯山8000亩新茶园已经成为南糯山茶农的摇钱树,还有该计划下创建的星火茶厂在当时与并驾齐驱。

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到云南省茶科所考察

在理论上,提出了茶树速成高产的基本理论,创新茶树栽培学,提出“生态茶园”新概念及理论框架;提出了茶文化的概念、基本特征和茶文化是茶叶生产力的理念(这每项一成就后面都是业界全新的理念)。

创立了元、真、和、寿的普洱茶道的理论。可惜也没得到运用与重视,云南茶界似乎天天就只知道念叨和静怡真。

在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1980-1988)时,使该所成为全省茶叶科技中心;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获两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蔡希陶科学基金”。

1973年获马里共和国国家勋章(在撒哈拉沙漠边缘种出茶来,援非整十年,谁人能做到?);1983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在京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和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国家民委联颁嘉奖;主持(后因1977年出国委托陈清华主持)的云南大叶茶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省委、省革委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科研获多项省、地级成果奖;1995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在第九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上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出人物”,获“茶马”奖。

2008年与梁凤铭合著《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专著出版。2007年,在张宝三领导下,与苏芳华联合主编《中国普洱茶百科全书》出版,主编的《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2008年10月出版。文章《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向思考》被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编入《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大型文库,《国家昌盛是发展茶叶的最大机遇》被收入《中国改革回顾与展望理论文献》。主编《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叶农场技术规范》、《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第四辑茶叶专辑》(这是云南第一本茶文化读物,1988年出版,云南茶文化的启蒙及后来的很多深度挖掘都是基于此书)、主编《云南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及参编中科院主席团成员于光远主持的《西双版纳国土经济学研究》等。2009年在省老领导张宝三同志指导下,与朱强主编《红土高原铺绿金——云茶60年巡礼》,2009年底发表专著《普洱茶道论》(该书思想完全依照传统哲学理论创建,没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完全不可能写就。而张老不懂电脑,很多书完全依靠自己的学养和自有资料)。

这只是一个履历式的材料,加了老驴的解说。而更多更细节的东西,在这一篇小文里不可能完成,因而也是点到为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张老和梁老的专著《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相信你会获益匪浅。

张芳赐:昆明十里香茶的保护和研究者


图为云南省著名茶叶专家、云南农业大学张芳赐教授

张芳赐,福建人,云南省著名茶叶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今年82岁,1954年来到云南,50多年来,无怨无悔地投入到昆明十里香茶的抢救与振兴事业,从此张老与十里香茶结下不解之缘。那日,好不容易约到张老,就和同事在其家中采访了他。

张老说:“昆明十里香茶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镇十里铺村、归化寺等地,始于唐朝,盛于明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被列为皇家贡茶。历史上昆明专设有十里香茶馆,专卖十里香茶,声誉极高。当时流传着“一杯十里香,全馆皆飘香”,“吃水要吃吴井水,吃茶要吃十里香”等说法。”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十里香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到还记得吴井水。早些年,昆明周边的农民在昆十二中附近的那个菜市场卖菜,渴了就会就近取些吴井水来喝,那份甘甜是记忆中一直的美好。不过,不知道,今天这个吴井水还如那时那么甘甜么?城市的发展之快,那些老式的民居,浓郁的民风民俗,和老昆明的记忆逐渐消失。因此,更加敬佩这个其一生,倾其所有,来研究、保护、发展十里香的张芳赐老人。

张老说:“1955年,在著名生物学家、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站长蔡希陶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我开始着手昆明十里香茶的保护研究工作。1956年我到昆明十里铺等地调查,大普吉、麦冲、十里铺村田边、沟埂、地角,零散残存少许茶树。昔日的贡品茶、滇茶之珍品昆明十里香茶基本灭绝的景象,作为一名茶学工作者,心情十分沉重。因此毅然投入到十里香茶的保护之中。经近50年的抢救保护,十里香试验地和母本园扩大到20多亩。10年前老伴去世后,在美国定居的女儿多次提出,希望我到美国和她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我。为了十里香,我一直不愿意离开昆明。从得知十里香茶濒临灭绝即进行抢救保护、研究培育到力挺发展,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

自从与十里香结缘,近半个世纪,老人对十里香的热爱日增。为了研究和发展十里香,子女们甚至支持其用三套房子抵押贷款。因为,茶树是多年生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几十年来,张老所投入的精力和经费不少,每当说起家人对自己的支持,老人眼睛湿润了。说到十里香的发展前景,老人显得非常乐观。因为,本地的农民都乐于种植这个十里香臻品,只是,此茶种植下去,要四五年才能见成效,四五年不产生经济效益,这就是十里香的发展瓶颈了。这就是谁来投资?谁来支持的问题?看着眼前这个身心依然健硕的老人,他的执着与坚持,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不仅留住了这香气袭人的十里香,留住了一份美好的同时,也留下了昆明的一份历史。其实,老人本身也是昆明近半个世纪发展变化的一本活字典。

说话间,老人拿出十里香茶给我们看,并且为我们泡上一壶十里香茶。看此茶,叶子娇小,条索均匀,宛如小家碧玉一般。那些叶子之上,白毫显露,泡开之后,闻之兰香扑鼻。热气升腾中,浓郁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漫开来,让人仿佛醉在山水之间。品之,滋味醇和,叶绿汤清。老茶客们,喜欢重的口味,泡茶的时候,出汤可慢些。我则喜欢温润的口感,因此,泡茶的时候,出汤很快。品过这款十里香,感觉回甘持久,很长时间,还觉得唇齿及喉间有着一份甜甜的清凉。所以,其独特的品质与口感使人品之上瘾,香气尤其高,堪称十里香茶的灵魂。

张老说:“对十里香茶进行保护和研究,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针对这个难题,我的子女们反复进行商讨,决定支持我搞下去。于是大家凑钱,创办了十里香茶厂。我的二儿子张辛辞去条件不错的工作,决心跟我一起干。茶厂里既加工十里香茶又加工普洱茶。这几年,十里香茶厂生产的昆明十里香茶和普洱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甚至获大奖。2009年,云南茶界庆祝祖国60华诞“国庆杯”名优茶评比,获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名优茶评比,获金奖;2010年,第六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农产品银奖;2011年,日本全球绿园。更要感谢张老接受我们的采访,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


杨福泉

这个就是杨福泉的梦:有一年去了昆明的姐妹城瑞士的苏黎世,看到苏黎世古城的古老风貌一直保留至今,城里的街道上能触摸到历史沧桑的一个个印迹。城里的很多民居都保持着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貌,连路旁的街灯,都是传统的古老模样。走进这座古城,读到了一种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感受到的是一种岁月和人类文明的沧桑。瑞士是个旅游大国,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雪山滑雪、湖泊泛舟或商场购物后尽兴归来,钻进古城,就溶进了人类创造的另一种充满灵气智慧和区域特色的情境,心中也自然产生一种在山水田园、现代商场以及在自己的故土难以体味到的异乡文明情调。我有机会领略过不少欧洲的古城,深切体会到古城、古道、古建筑、古风对人心理的调适魔力和魅力,这与现代不少城市那种千篇一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泛滥的汽车洪流对人们身心的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

杨福泉,纳西族,丽江大研镇人,1978-1982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云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博士导师。

1995年12月至1996年5月获联合国大学博士后奖学金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研究。1983年至1985年,1986年至1988年获德国国家科学研究会基金(DFGScholarship),1983年至1988年在德国科隆(Köln)大学从事为期4年的纳西族语言和东巴文化的合作研究;1985年至今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纳西学研究;1996年以来,先后应邀到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瑞典国立远东文物博物馆”(TheNationalMuseumofFarEasternAntiquities)、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系(TheDepartmentofOrientalLanguagesofStockhomeUniversity)、隆德(Lund)大学东亚、东南亚研究中心、美国惠特曼(Whitman)大学和匹兹尔(Pitzer)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ConneticutCollege)、纽约联合学院(UnionCollege)、加州大学戴维斯(UCDavis)分校,意大利Trento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爱知大学以及埃及、泰国、越南等国讲学访问。1999年至2001年任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项目文化顾问。

先后被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纳西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纳西学研究会会长、云南中华传统道德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农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1997年被评选为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人才;1998年入选由国家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评选的“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9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序):

1.《现代纳西文稿语法分析和翻译》(英文、纳西文版),德国波恩国家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StoriesinModernNaxi,byYangFuquan,prefacedandEditedbyKlausLudwigJanert,VGHWissenschaftesverlage,Bonn,Germany,1988)

2.《火塘文化录》(主笔,与郑晓云合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5年重印。

3.《神奇的殉情》,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4月版,台湾珠海出版公司1993年再版。

4.《灶与灶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汉扬出版公司1995年再版,台湾云龙出版社于2000年再版。

5.《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7.《秘笈古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8.《圣山下的古国:走进纳西人的心灵和家园》,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生死绎影·魂路》,深圳海天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生死绎影·殉情》深圳海天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绿雪歌者──李霖灿与东巴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古王国的望族后裔》,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2001年版,2003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再版。

13.《寻找祖先的灵魂──重返纳西古王国》,台湾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14.《纳西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走进图画象形文字的灵境》,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2007年修订再版,书名改为《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此书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16.《古王国望族的后裔》,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

17.《神奇的东方大峡谷:虎跳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8.《纳西人的圣山与情山:玉龙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9.《丽江大研:云南的世界名城》,云南美术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

20.《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1.《寻找丽江之魂——融入纳西古王国》,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2.《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获云南省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要著作提要》

23.《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第十一届云南图书奖”(二等奖)。

24.《依山傍水凝古韵:灵境丽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5.《纳西族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收进杨福泉的25篇田野调查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26.《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纳西凝古韵–山水丽江》,万里机构.万里书店(香港、台湾),2008年版

28.《西行——滇藏之路探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丽江岁月与海外萍踪——杨福泉散文选》(收进作者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种报刊的77篇散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杨福泉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

31.《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在国内外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多篇论文在《新华文摘》、《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10多篇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英国、德国、瑞士、荷兰、印度、泰国等国学术刊物和学术论集中发表。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多元文化与纳西族社会研究”,最终成果为:《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1996-199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副主编),最终成果为:《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

3.东巴教通论,2005年立项,2010年完成,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

主编的主要论著:

1.《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主编之一),74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19页。

2..《丽江玉龙山区域农村发展和生态调查》(汉文版,副主编,中美合作项目)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与和志武共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策划丽江》(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的实践》,云南出版集团5.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6.《纳西学研究论集》(第一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7.《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老照片学术画册),副主编、撰稿者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8.IconandTransformation:(Re)ImaginingsinDongbaArt:(图像及其变化—东巴艺术中的再想象)(与孟彻理、张云岭合作主编,PublichedbySheehanGalleryPress,WhitmanCollege,WallaWalla,WA.(华盛顿州惠特曼学院西寒艺术馆2003年出版)。

翻译的主要著作:

1.《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白庚胜、杨福泉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5年重印。

2,《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主审校和部分章节、全部图片的翻译),洛克(Rock,J.F.)著、刘宗岳等译,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奥皮茨、伊丽莎白许主编)(组织翻译、审校),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走访云南茶人系列集(四):雨树村中十里香,上阵父子兵——张芳赐


文/绿鸽子

2007年,这片并称为昆明历史名茶。昆明处低纬度高海拔,有着供中小叶名优茶生长的优越的条件,十里香茶自唐代在昆明就有栽培。在历史上昆明东郊金马镇的十里铺曾有几十亩茶园栽种,在老昆明还有专门卖十里香茶的茶馆。十里香茶因具有特殊的花香,条索紧秀美、汤色透澈绿润、滋味纯和回甘而得名“十里香”。后来,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在解放前十里香茶已濒临灭绝。

195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的张芳赐,从农业厅借调到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当时的站长是蔡希陶先生,他除了坚持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外,很注重云南植物资源的开发研究。在蔡希陶先生的指导下,张芳赐知道了昆明历史上的十里香茶,他对十里香茶的原栽培地和生产加工地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千方百计找到了几棵仅存的树种,用单株选育、杂交等研究方法和手段挽救这一濒临灭绝的茶种。

为了加速云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培养茶业所需的人才,1972年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新建茶学专业。张芳赐主持了筹备工作。茶学专业于1973年开始招生。茶学专业至今已毕业了一千多名学生,对云南茶叶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在农大任教期间,张芳赐一直没有放弃对十里香茶的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不断努力,辛勤耕耘。他精选出三个无性品系,建立10亩十里香良种无性系基地。现年70多岁的他还每天十几个小时在茶地选培茶苗,在龙泉镇雨树村建立十里香良种无性系实验田10亩。

上阵父子兵

1994年,在茶学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张芳赐退休了。远在美国的儿女一次次的请父亲过去团聚安享天伦之乐。连出国手续都为他办好了,但是张芳赐就是放不下研究了一生的云南茶叶,放不下聚50年心血才精选出十里香茶的三个无性品系。他说:我不放心就这样去美国,十里香茶如果不把它进一步培育推广出来,还会再次濒临灭绝!

四个子女被老父亲的赤诚而感动了,他们商量后做出了一个让张芳赐宽慰不已的决定:支持父亲的研究工作,支持父亲对十里香茶的继续栽培。两个儿子加入到了张芳赐的十里香良种基地的劳作里。国外的子女则以资金援助来支持父亲。

“农作物的投资研究是一项见效慢的投资。”有人这样劝张芳赐。是的,一株茶树苗从扦插成活到能采摘茶叶出效益,至少需要4-5年的时间。一般的商人或投资者是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的。张芳赐和他的子女们图的不是一种短期的效益,七十多岁高龄的张芳赐,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在深山中这人烟稀少的茶地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选培十里香茶。看着一株株十里香茶树从小苗渐渐长高长大,散发出它特有的幽香。张芳赐知道,不远的一天,十里香茶会进入到昆明的每家每户,“一杯十里香,满室皆飘香”那将不再是传说中的故事。

采访后记:采访结束临行时,张芳赐把在茶园里采下的那一小撮茶芽装在小纸袋里送给我。回到家里,我从摄影包里把它轻轻掏出来,打开,茶芽青翠依旧。我又深深的嗅到了那来自山野,混合着淡淡的蜜味的花香。而且,这味道来得比白天更加的浓郁而芬芳。

再后记:这是四年前的采访,如今张老师的十里香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今年春天,张老师告诉我,他在石林附近基地的十里香茶叶长势良好,答应了一定要再去看看,可惜还未成行。

十里香茶

扦插培育中的茶苗

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与茶


中国9月30日讯甲午年处暑,黄梅东山,五祖寺内,传出一阵空灵悠扬的南萧之音,吸引许多正在庙堂祈福、朝圣的游人寻音而至。四方长廊,十四张茶桌,茶人们早已布置好各自的茶席,温好泉水,等待有缘之人前来品会。

而这场禅茶会的女主角,就是著名的台湾茶人李曙韵。有趣的是,当她的学生们在为这场茶会紧张布置,精心调试的时候,惟独李曙韵,独自静静的坐在地上,盯着园子里那只翩翩起舞的黄蝶,脸上的笑容纯净得像个小女孩。

李曙韵,从新加坡到台北,再从台北来到北京。她说自己每20年都有一次大出走,因为生命是流动的,她享受这种流动。“很多人问什么是茶,什么是禅?其实答案都是一样,就是生活。”

曾经是个自闭儿

一袭素色麻衣长袍,布履裹足,淡雅的神情,似乎大多数时间李曙韵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周围很热闹。

而她常常自嘲,这种安静,缘于自己的性格缺陷。“我是个自闭儿,据说婴儿时期就很安静,记事起,最喜欢的就是看着天空,或是天花板,喜欢坐长途车,最后一排,靠窗,希望所有人都忘记自己。”

身为泉州移民第二代的她,从小被安排去学习钢琴,因为这样只用和音乐打交道。后来,钢琴老师的一句话刺激了她,“你离开钢琴就没有了人生”。自己的人生怎能被别人控制,她在钢琴老师家门口放了一束玫瑰花还有一封信,就此离开了钢琴。

如何改变闭塞的人生,她选择了服务行业,并且是当下新加坡最新兴的茶艺馆。其实,早在小学三年级,她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贾母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茶。

高中毕业,她来到台湾东海大学深造,随身携带三样东西:朱泥壶、武夷山岩茶和四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

那个年代的东大校园,常能见到长袍马褂的教授,也常能见到凤凰树下,一个身穿布衣,提着篮子喝茶的雅静女子,或在读书,或在画画,她就是21岁的李曙韵。

“我最向往的就是像宋美龄一样,年纪大了,梳个发髻,穿着旗袍,一个老藤椅,优优雅雅,写写字过过日子。”坐在低矮的木凳上,一边摆弄着面前的茶杯,李曙韵回忆着那时的梦。

大学时的她常去茶艺馆打工,同时,也尝试过许多不同工作,如陶艺、金工、吹玻璃、珠宝设计、裁缝、还有插花。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拿手的茶。

“用力尝试了很多事情之后,才发现,其中做起来最容易的那件事,才是老天赋予你的能量和责任。”因为除了茶艺是自学外,其他都有师承。尤其是插花,学了10年,但仍然没办法达到预期。

不过,直到现在,她仍有个小习惯,出门在外,最先做的就是捡朵花或买朵花,插好,放在酒店房间,告诉自己,回家了。

开创茶艺新天地

茶,是她来到台湾的理由,也是她留在台湾的动力。

从最初,推着箱子推销茶叶,到站在台湾文化最高领奖台上,李曙韵走了十年。

从台湾嘉义县一间老房子,到台北著名永康街上一间一百多平米的茶空间,李曙韵的人澹如菊院成为台湾最著名的茶室。其中让她走向茶道巅峰的,并非一杯小小的茶,而是独创的茶会剧场。

那年,DiscoveryChannel到台湾拍摄,主题是台湾文化,他们认为茶,是餐饮的一部分,与路边小食差不多。李曙韵否认,“茶绝不能与夜市一个版面。”

她要让大家看到茶的高雅和艺术。李曙韵准备了一匹1万多台币的纱幔,来到剧场,从舞台顶端落下,所有茶人身着白色长袍,端坐在舞台上,一人一席。音乐响起,纱幔一幔一幔的拉起,清幽的茶香,伴随着婉扬的音乐,白衣翩翩的茶人优雅的泡着茶,这不是艺术是什么。李曙韵成功了,开创了茶会新形式,将台湾茶人的文化地位推向新高度。

台北故宫主动联系她,提供一个月的场地作为茶艺展示的平台。

就这样,不到40岁,李曙韵就迎来了人生的巅峰,许多人慕名前来喝茶学艺。她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但此时她却陷入了迷思,事业的“高处不胜寒”和婚姻的平淡,让她走不动。

“那时每天躺在床上,不见人,不去教室。”讲述那段苦闷的日子,李曙韵的表情依然平静,只是从眼神里,感受到一些无奈。

二十年后,她再次决定离开。离开茶,离开现有的生活。

品味当下就是最好的茶

很难想象,知名茶人李曙韵的茶席会如此简单,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茶具。她说,“我现在一个人的时候基本不喝茶,因为什么茶都喝过了。”她一边泡茶,一边笑着说,“这壶茶是专门为你泡的。”

品着茶,时间回到2012年的冬天,北京。这是她第二次选择北京。第一次,是当年离开新加坡,她身穿藏青长袍,走在北大未名湖畔,被老师评价,“真像我们老北大人”。但最终却是在东海大学找到了那种老北大的感觉。

这一次,她再度选择北京。这个决定让很多茶人不解,真正的茶和文化不是在南方吗?这正是她来这里的理由,“我想离开茶”。

但让李曙韵没想到的是,自己和茶的缘分并未结束。原本来北大攻读考古专业研究所,但不到三个月,为了生计,不得已又拿起茶壶和茶杯。

在朋友帮助下,在国子监一间80平米的小房子里,再次开启了茶室,取名“晚香书院”。每天在楼上20平米的小空间里,抄经写字。

让她没想到的是,许多人听闻她在北京,竟按图索骥一家一家找到了这里。“为了喝我的茶,这些人不远万里找来,这就是我的使命。”

在这里,她找到了更多灵感。到海拔3900多米的香格里拉高原举行12天的露天茶会,经历过冰雹、狂风和暴雨;一边喝着1964年的政和红茶,一边品着1964年的法国勃艮第红酒;还有这场五祖寺禅茶会。

茶家十职,是李曙韵创办的又一空间,在继承宋代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扶植系列茶事产品,形成持续发展的茶事文化的相关配套产业群,如茶具设计等。目前,已拥有700平米的茶空间。

作为茶人,她最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像买咖啡机一样,以拥有一台研磨茶的小石磨为时尚。

而作为女人,她常说,人生如流水。但不论人生如何变化,那个粉红色的梦想都未变:当个贤妻良母,带着孩子,像当年母亲带着自己一样,到海边画画、写字、读红楼。

云南茶树良种专家王淑贤


王淑贤,女,1937年生,祖籍北京。1963年由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分配到云南省景洪市普文农场从事茶叶技术工作。1978年调思茅地区乡镇企业局负责茶叶生产技术工作。1983年,参加云南思茅茶树良种场(今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的建设工作,直至1997年底退休。

198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提出了“在云南建立世界第一流茶园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向全国政协提出了《建立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场的建议》提案,引起了中央、省、地各级政府的重视,云南决定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云南省60多个,参与选育新品种等无性系良种,带领科技人员,繁育无性系苗木1500多万株,推广到省内外70多个点种植。

她参与研究生产的“思茅雪兰”名优绿茶获首届中茶杯特等奖;“思茅松针”“思茅碧玉”获第二届中茶杯一等奖。培训茶叶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为思茅地区培训100多名茶叶技术骨干。

王淑贤陪同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时任地委书记张宝三视察茶叶基地

1989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1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管理专家”称号。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省著名茶学专家:张芳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