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

专访人物:阮殿蓉,女,196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助理工程师,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法律系和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百年俊昌号的传人。曾任云南振思铁合金矿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1998年出任稍显混乱的局面,应该做哪些努力?

阮总:我认为应该重视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外力是指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组织的规范力量。政府可以加大监管力度,支持企业的发展,协会可以团结统一凝聚会员,更好地为成员服务,为产业服务,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并且把宣传做精做强,让宣传达到比较显著的效果。而内力则是企业要练内功,要自律,在质量方面,要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提升普洱茶的品质,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普洱茶的消费人群。

结语:

采访结束后,我们想起了阮殿蓉女士曾在文章中写道:“陈年普洱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陈年普洱,更是一种在时光流逝中的静默,在这种静默中,生活上升为艺术。陈年普洱还是一种顿悟,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是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品陈年普洱就是品味漫漫人生。”

“来来往往的功名利禄,沉沉浮浮的荣辱炎凉,原本都轻于鸿毛与浮云。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智者,它让心静了,让志清了,让理明了。在淡泊与宁静中,时间积淀下了黄金和珍贵。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最为独特的风味与特色。越陈越香还启迪了人生。一个人,一个在人生里不虚度光阴的人,同样是会越上年纪越有魅力的。”

是啊,多么好的诠释,这位洋溢着浓浓书卷气的文女子,也必定会像普洱茶一样,在时光流转间散发出无尽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唐自波)

CY260.com编辑推荐

阮殿蓉:普洱茶新高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普洱茶热迅速升温,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人们谈论着普洱茶,品饮着普洱茶。

作为一种久负盛名的茶品,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保健作用,成为今天备受茶人欢迎的时尚饮品。随着普洱茶需求量的不断増大,产地云南的茶叶受供求变化的影响,种植面积激増,已达到数百万亩,居全国第一。茶叶,不仅成为了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也为茶区农民增收开辟了重要的渠道。

作为云南大地奉献给天下苍生的饮品,每一位喜爱普洱茶的人,都应该悉心维护它的声誉,每一个从事普洱茶销售的公司,都应该全力营造它发展的健康环境,每一家从事普洱茶生产的企业,都应竭力追求它所能抵达的新高度。

普洱茶的新高度,取决于我们对普洱茶制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数千年种植历史和数百年加工历史的普洱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中,积淀下丰厚的制作文化。

作为后发酵茶,普洱茶的生产有着极其特殊的工艺,这工艺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普洱茶人实践的结果、经验的总结、智慧的发挥,它让云南的大叶种茶经过后发酵程序,生发出滋味醇厚、回味绵长、越陈越香的特殊品质,也让普洱茶成为了世界茶叶大家族中个性最鲜明、内涵最丰富的茶品。同时,普洱茶还是中国茶叶制作历史的活化石。

在茶叶的生产史上,仅从外型上就经历过散茶、团茶和团茶改散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而普洱茶,则历史地将这一过程形象地记录和保留下来。以至于我们今天,还能够从普洱茶那些造型别致的饼茶、砖茶、沱茶上,感受到唐宋团茶制作的遗风,也许因为这样,普洱茶才被人们称为是活着的雕塑。

当然,对普洱茶制作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相反,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弘扬。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传统生产工艺的同时,更要充分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

将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与流通的全过程,精工细作,精益求精,这样,有着数百年制作历史的普洱茶,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赢得更多茶人的喜爱。

〔2〕

普洱茶的新高度,取决于我们对普洱茶质量和安全更高的追求。俗语说,民以食为天,普洱茶归根结底是一种食品,它的质量和卫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作为普洱茶生产企业,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QS认证工作,提高普洱茶的安全系数,担负起把普洱茶做精、做卫生、做安全的历史责任。

第2页/(共2页)

要提高普洱茶的质量,就必须对原料进行严格的控制。优质的茶叶原料,是生产优质普洱茶的保证。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资源的消耗、森林的采伐以及废物的排放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追求产量,人们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对茶叶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外对我国出口茶叶的卫生检测也越来越严,因此,要生产安全卫生的普洱茶,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茶叶原料中的农药残留,解决其重金属和有害细菌超标的问题。

作为植物王国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是当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持得较好的地区,这使得它的茶园病虫害较少。同时,因为云南的工业欠发达,云南的茶园得以远离污染源,保持了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茶所必备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提高普洱茶的质量,还必须在严把原料关的同时,重视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建设和引进完全符合食品甚至药品生产卫生要求的厂房和设备,从原料的进厂、分检、加工、包装、运输到贮存,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传之后世的普洱茶,也只有这样,普洱茶オ会在时间的呵护下,渐臻完美!

〔3〕

普洱茶的新高度,同样取决于普洱茶文化的提升、普及和推广。近年来,伴随着普洱茶热的兴起,普洱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扬与传播,云南各地纷纷举办“中国普洱茶叶节”、“国际茶王节”、“普洱茶国际研讨会”,这些普洱茶文化研讨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也一次比一次广泛。

同时,不少文人、学者和茶叶专家都投身到普洱茶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中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有关普洱茶文化研究的书籍不胜枚举,短短的几年间,就出版了数以十计的普洱茶专著,涌现了《普洱壶艺》《普洱茶友》《普洱》《普洱春秋》《普洱江湖》等一批宣传、介绍普洱茶的专业杂志,以至于云南的许多书店,还开设了普洱茶书籍专柜。

这些书籍和杂志的出版发行,弘扬和发展了普洱茶文化,使得曾经创造过辉煌历史的普洱茶,经过百年的沉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重新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是一个行进之中的高度!一个激发普洱茶人不断前行的高度!它确立了普洱茶行业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诗人于坚曾写过这样的诗句:

在云南

你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

要看得更远

就要向高处攀登

但在山峰你看见的仍然是山峰

无数更高的山峰……

是的,普洱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远未结束,普洱茶质量的提升空间远未穷尽,普洱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阮殿蓉说茶:傣族与普洱茶


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

世世代代生息于。繁衍于此的大叶种茶树是普洱茶的原料,也是中国最宝贵的茶树种质资源材料。据专家考证,它们很有可能还是当今世界茶树的正宗原种。这里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着原始热带雨林和丰富的植物物种,被誉为“植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创造了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他们以茶待客、以茶为友,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饮茶方式除了“竹筒茶”外,还有鲜枝烤香茶、煨茶、烧茶等等,无论从情趣还是从生态的角度看,都是很有个性的茶中佳品。

傣族和别的民族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常常选择临水而居,喜欢与竹为伴。这就为饮茶习俗带来了独特的内涵。竹在中国文化中是清雅脱俗的象征,它的刚劲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誉。清代被人称为“茶竹双痴”的文人郑板桥,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汉族的文人看到了竹与茶的妙趣,傣族更将竹与茶融为一体,创制了“竹筒茶”,为中国茶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蕴。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为普洱茶中一种独特的品饮方式。

竹,为普洱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包装形式,普洱茶中的七子饼,均用傣家山寨粗大而修长美丽的糯笋竹和龙竹笋包装,它防潮而透气,经久耐磨,便于运输,外观古朴。傣族人民喜爱的竹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茶还得有水,水也是傣族生活中的灵性之物。傣历正月(阳历四月)傣族的泼水节,就是一次用水洗尘、祈福的重要活动。好茶还需好水泡,茶与水相生相荣,有好水才有所谓品饮意义的茶,离开了好水,再好的茶都显不出它的意味。明代的张又新就曾经说过:“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充分注意到了茶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陆羽根据多年的体验,总结出饮茶之水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认为饮茶以山泉之水最好。傣家人生活在山之上,水之畔,他们与水的关系比别的民族更为密切,傣乡的水清沏明静,绿波荡漾,是冲茶的最好选择。

傣族和茶、竹、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诗意地栖居”这一人类追求的境界。假如你到傣乡去,吸引你的不仅仅是傣家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还有那些古老的茶山、茶园,你将被绿色海洋一样的万亩茶园所震惊,这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来到傣家竹楼上,美丽的小卜少亲手为你冲一碗清香迷人的“竹筒茶”,茶香竹香带着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所有的劳累和尘世的烦恼都将一扫而光,那时你就体会到什么是诗意地栖居了。普洱茶是最能体现傣族气质的一种茶,它的和合之气,它的品质内敛,它的自然与真性,它的醇厚温和,不正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吗?

阮殿蓉:茶禅一味


如果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有天下!

茶禅一味,源于夹山。有研究者认为,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而夹山寺的茶禅一味,成于圆悟克勤。有人说,有多少禅师,就有多少关于“茶禅一味”的说法。在我这样的茶人看来,有多少的茶人,就有多少的对茶的体味和感悟。现在,我就一个普洱茶人的角度,即来读读对“茶禅一味”的理解。

普洱茶最初是为供给藏区而生产的,藏民们用它做酥油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普洱茶不仅影响了普通藏民的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修禅悟道,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普洱茶的浓酽醇厚,还深深吸引了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1986年,班禅大师亲自到生产普洱茶的饼等了几十年,这是需要耐性的。耐性,不仅喝普洱茶要具备,做人更要具备,如果说细节决定你的命运,耐性就决定你的成败。

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诱也罢,多一分淡泊,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在茶水中体会人生的意义,谁说此境界不达禅境呢?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决身体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满足精神享受的过程。如果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有天下!

我想,茶禅一味,不过就是品味和领悟人生罢了。品茶不分男女,不论对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好比禅宗的拈花微笑。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百姓人家离不开茶,寺庙也离不开茶,正应了那句话——和尚家风。没有殚兴,便没有茶风。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品茗者,是该有点修养的。“山上砍柴,竹林煎茶”,从来都是文人们的理想。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茶道的国度。有专家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不仅是饮品,茶亦是艺术。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要做一个好茶人,用心灵去悟很重要,同时,更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活泼生动,空灵洒脱,信马由缰,是禅者精神,也该是茶人的精神。

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灵心所归依的乐园。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我自始自终对普洱茶怀着敬畏之心情。记得在担任之旅中,我个人始终相信无论是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或者是其他茶业公司,逐利的欲望总是一再的被一壶壶的普洱茶所削弱,因为我们已经感到若干爱茶人士发出的告白,远远不如一壶香高味美的普洱茶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阮殿蓉说茶」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源于夹山。有研究者认为,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石门夹山寺,而夹山寺的茶禅一味,成于圆悟克勤。有人说,有多少禅师,就有多少关于“茶禅一味”的说法。在我这样的茶人看来,有多少的茶人,就有多少的对茶的体味和感悟。现在,我就一个普洱茶人的角度,即来谈谈对“茶禅一味”的理解。

阮殿蓉说茶

普洱茶最初是为供给藏区而生产的,藏民们用它做酥油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普洱茶不仅影响了普通藏民的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僧侣们的生活。他们修禅悟道,皆需要以茶破睡提神。普洱茶的浓酽醇厚,还深深吸引了身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1986年,班禅大师亲自到生产普洱茶的下关茶厂参观,毫不掩饰自己对普洱茶的喜爱。下关茶厂还专为此做了一批紧茶,贴上“宝焰牌”内飞,专供与班禅有关的佛寺藏胞饮用,而今,该茶被称为“班禅紧茶”,已成珍品,并谱写了普洱茶的一段佳话。普洱茶陈香静泛,舌底生芳,松身宁神,舒筋活气,让修行者犹如深入经行。喝普洱茶的感受,有茶人说,那感觉是说不出的,只能喝。我明白他的意思,体验随人而异,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再次,茶与禅合。普洱茶的和合之味,平和安静,又切合了佛学境意。

东南亚的诸国,却因“近水楼台”成为了普洱茶忠实的拥趸。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每一年都有大量印度、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茶叶商来到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淘金。可以想象,当年数以万计的马匹驮着普洱茶行走在云南大地上的情景是何等的壮观。当然,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韩国对普洱茶的热情持久不衰,很大一个原因是与他们的宗教情怀有关。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学佛坐禅的兴起,在心灵上皈依佛教的信徒们都认为,喝普洱茶能够帮助他们在喧嚣的环境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事实上,被称作是活古董的普洱茶,其沉淀时光的特殊品质,的确更容易帮助人们领悟人生。因此,普洱茶在佛教流行的地区,常常会成为一把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就算是一般的凡人,也会在一次次的品茗中,伴随着袅袅的普洱茶香,将身上的浮躁一点点洗去,而充盈内心的,是祥和、从容、安宁以及幸福。因此在佛教地区,品尝普洱茶,已经成为宗教仪典中的一门特殊的功课。

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强求,只能顺其自然,这一点,体现了禅的意境,自然的造化才是最高的造化。有茶人将普洱茶的精神定义为静真,我完全赞同。在喝普洱茶的过程中,静是第一的,无论你有多繁忙,多浮躁,只要坐到一壶普洱茶前,你就会安静下来,在甘甜滑厚的普洱茶的滋润下,心灵都会随之变得平静。生活之真,在丝丝缕缕上升的茶气中,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茶禅一味,道出的是一分宁静,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一壶茶中,在一杯茶里,你喝出的是人生的味道。日本禅师喝茶,喝出人生三味:一杯又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茶味,三杯有老年之苦涩。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

喝普洱茶,喝的是滋味,这滋味或浓酽或苦涩或甘甜,都是你的体验和感受。要喝一杯真正意义上的好茶,有些人守着一个生茶饼等了几十年,这是需要耐性的。耐性,不仅喝普洱茶要具备,做人更要具备,如果说细节决定你的命运,耐性就决定你的成败。

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诱也罢,多一分淡泊,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在茶水中体会人生的意义,谁说此境界不达禅镜呢?

喝茶者,品茗人,都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茶用嘴喝,却更需用心去品。喝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解决身体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满足精神享受的过程。如果喝茶就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和谐与统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茶中自由天下!

我想,茶禅一味,不过是品味和领悟人生罢了。品茶不分男女,不论对象,百人百味,千人千感,正好比禅宗的拈花微笑。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茶食是每天都会遇到的事,百姓人家离不开茶,寺庙也离不开茶,正应了那句话——和尚家风。没有禅兴,便没有茶风。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品茗者,是该有点修养的。“山上砍柴,竹林煎茶”,从来都是文人们的理想。

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同时也是一个讲究茶道的国度。有专家认为,茶道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不仅是饮品,茶亦是艺术。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

要做一个好茶人,用心灵去悟很重要,同时,更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活泼生动,空灵洒脱,信马由缰,是禅者精神,也该是茶人的精神。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灵心所皈依的乐园。

阮殿蓉:买尽青山当画屏——普洱茶的山水情结


不知道是普洱茶选择了云南,还是云南选择了普洱茶?也许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宿命。

茶是有灵性的,它们总是择名山而居,选好水为邻。秀美的山水,诗意的情景,才是产茶、品茗的所在。“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这副茶联描绘的正是茶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数数那些江南名茶,无不出于名山大川。黄山产毛峰,太湖洞庭出碧螺春,西湖产龙井,福建安溪深山产乌龙茶和铁观音。茶性雅致,一般都喜温喜湿,不耐寒,所以,它适宜和山水相依。在云雾缭绕的自然环境中,尤其能产出品质优良的好茶。

不知道是普洱茶选择了云南,还是云南选择了普洱茶?也许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宿命。传说中,自诸葛亮南征来到云南,就把普洱茶带到了这片美丽的热土。这里虽然没有江南的名山大川那么知名,可相比之下却另有一番独特的景致。

这里高山群峙,大江奔流,终年云雾缭绕,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温热湿润的气候使这里的植物生长得异常繁茂,古树参天,翠绿成阴。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古茶树、香樟树、芭蕉林郁郁葱葱,茂林修竹之间鸟语花香。傣、拉祜、哈尼、基诺、布朗、彝等各族村寨就隐藏在这天然的绿洲大花园中。是这些民族的先民驯化培育了茶树,为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当年武侯选择云南为茶乡,也许正是被这里原始古朴的山水所陶醉,才让茶和云南的山水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从此,云南的山水便和茶难分难解了。六大茶山因普洱茶而闻名天下,普洱茶则借茶山的自然灵气孕育出历久弥新的浓郁茶香。据著名茶人邓世海先生总结,普洱茶的香味有荷香、兰香、樟香和青香四大类。它们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气息,是云南山水的灵魂依附于茶中的神韵。到过六大茶山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山是古老的,险峻中透着不屈的精神;山上的林木犹如山民的身躯,挺拔向上。这里没有城市的嚣喧,也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一切都保持着远古洪荒留传至今的纯静和谐。在这样纯朴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普洱茶,它孕育的香味,是本真的,缥缈的,它需要用心去品味,它的香是天地灵气的升华,是自然山水神韵的凝聚。

那淡淡荷香的芽茶,或称女儿茶,有着少女的情怀。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花中君子的雅称,和普洱茶淡雅的品性不期而遇。能喝一杯这样的香茶,也是一种缘分,那水雾中弥漫出的淡然荷香,仿佛在叙说普洱茶羞涩的山间少女的浪漫情怀。普洱茶的樟香又分为青樟香、野樟香和淡樟香。它们是茶树与樟树交错生长的结果,各自带着生长中汲取的不同记忆,在漫长的发酵中生长出来那曾经的美梦。云南各地的茶山上都能看到高大的樟树的身影,它们和茶树相依相伴,共享阳光雨露。正像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里描述的那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茶的根和樟树的根正是在地下紧紧缠绕,枝枝叶叶牵手相,阳光雨露传递它们爱的私语,茶叶才会染上樟树的香气,贮藏于叶片中。如同珍藏下一个有爱的梦,在分离后的漫长岁月中,那份香味会挥之不去,永远保留在记忆里。

这是多么浪漫的情怀所以,品茶时普洱茶的香味,不要轻易让它从你的齿唇间溜走,它是有灵性的山水和有灵性的茶树之间一份永久的盟约。

有心的人在品饮普洱茶时,还会从茶的香味里品出不同滋味。思乡的人喜欢品青樟香,从那充满活力的、新鲜自然的香味里捡拾起童年的趣事,故乡炊烟里的诗意。那些被生活折磨得心烦意乱的人,则应该去品淡樟香,它轻逸脱俗,香味平和,却又有禅境的淡然之美。一杯下去,可以荡涤心中的尘埃,在余香中感受到鸟语花香。据说,淡樟香是普洱茶品茗高手的最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我们工作繁忙,不能亲往大自然感受美景的时候,品饮普洱茶不失为一种间接的方式。当茶的叶片在开水中翻滚之时,它和自然山水的梦境就已经一点点开始复苏。不要忘了茶是有记忆,有前世今生的灵性之物。那一片片由青变绿、舒展自如的叶片,向我们传递着来自大自然的美丽声音。让我们感受到山的雄伟,水的纯洁,向我们诉说着它和山水结下的不解情缘。

如果你有机会能亲自到六大茶山去看看,则有另一番动人的景致。你会看到那些古老的茶树,樟树,是如何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相依相生,共同织就一片美景的。那些苍翠的山峦,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屏,千百年来用心呵护着脚下的片片茶林。还有水,流淌在山野间的清清泉水,它们是大地的血脉,浇灌着茶林的过去与未来。来到这里才会明白,普洱茶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靠的就是自然山水的滋养,天地灵气的钟爱。

普洱茶选择云南落脚生根,是云南的福气。其实也何尝不是一种命定的机缘,也只有这样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才能养育出“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的普洱茶来。

但愿每一个喜爱普洱茶的人,在品茶的时候。不要忘了聆听来自自然山水的声音!

细数普洱茶界的老字号


作为古往今来大家都喜爱的普洱茶,自然有很多老字号,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

红票宋聘

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二、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三、鸿泰昌

鸿泰昌茶庄创建于1926年,茶庄设在六大茶山----倚邦,创始人高鸿昌。茶叶原料主要以倚邦山为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鸿泰昌茶庄在泰国开设分公司,取号“鸿泰昌号”。同期也利用泰国的茶箐,生产普洱茶供应东南亚市场,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庞大的“普洱帝国”。

鸿泰昌号

鸿泰昌茶庄在倚邦的总部一直延伸到解放初期,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后,而设在泰国的分公司至今仍然存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现提供的此款产品应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四、无纸早期红印

“红印”,这响亮的名字,在普洱茶界几乎是每个人都听过的“法号”,然而真正看过摸过或喝过的应该不到百分之一。红印,因其茶饼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而得名。

五、黄印圆茶

七子黄印品种有“八中黄印”、“七子小黄印”、“七子大黄印”、“绿字黄印”等等。但一般茶人区分则按照外观特点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内飞内多了“认真配方”四个字)等几种。此款茶因八中茶字为绿色,饼身比一般茶饼稍大,故称为“七子黄印大饼”。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六、七子黄印大饼

黄印七子饼,产生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云南七子饼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现代拼配普洱茶工艺的始祖。1959年,因侨销茶停产的缘故,中茶公司把茶饼的名称从“圆茶”改为“七子饼茶”(即“中茶牌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生产单位也从“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改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

七、雪印青饼

“雪印青饼”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9年11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3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为芽尖毛茶,是青饼茶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八、蓝印铁饼

简称“蓝铁”,产生年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物;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代表茶品。“蓝印铁饼”为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缺点在于加工时压力过大,茶体太紧结不利于后期转化。“蓝印铁饼”采用的原料为易武乔木茶青。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九、73大叶青

“73厚纸大叶青”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8年12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

七三文革砖

从配方来看,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十、广云贡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精选上等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压制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因这些茶以云南、广东等地原料为主,由于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广式韵味,台湾和香港的茶人又称之为“广云贡”,产品结构也分饼、砖、沱。

十一、八八青

“八八青”是香港一名姓陈的先生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八八青”的意思据陈先生说:为了纪念他的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88”者亦喻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目前此款茶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老茶,件件是珍品,收藏价值也是相当的高,而这些老茶现在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多数都是在藏家的手里。同时很多人好奇普洱茶老茶是什么味,老茶长期自己发酵,浓醇甘润,无刺激,耐泡,且不会让人睡不着。

十二、红印圆茶

红印圆茶始创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的佛海茶厂。红印共分为:无纸早期红印、有纸红印、早期红印、后期红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生产,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1940年到1955年之间生产的内飞为红色八中印者为正红印。现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解放初期之产品,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以上都是普洱茶界古董级的老茶,可遇而不可求。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作者:唐自波)

卢国龄——普洱茶界传奇人物


卢国龄——普洱茶界的传奇人物

海湾茶业卢国龄,卢国龄50年的管理经验和学习所得如今都用在了海湾的发展上。她与邹炳良性格虽不同,配合却很默契,邹炳良主抓技术,卢国龄主抓企业战略和管理,年轻的海湾在两位老人的率领下经营得风生水起,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同业企业;而海湾茶厂在卢国龄女士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指导下,海湾茶业声誉日隆,正向着集加工、研制、贸易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集团化企业迈进。

时间法则似乎在卢国龄身上不起作用,面对这个话语干脆、思维敏捷的“卢厂长”,你会忘记这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卢国龄被誉为西双版纳的五朵茶花之首,被很多指挥若定的总会计师,创制了定额成本管理模式,带领团队研究制定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定额管理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及资料贮存工作和责任制为核心的工作标准151项,使企业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运行轨道,而且还为茶厂及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企业管理相关课程,学员遍布全省各地;她并非农大茶学专业毕业,但却是制定全国茶叶品级与价格的标准化依据的专家之一。

卢国龄1959年进入勐海茶厂,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职,1987年任副厂长兼总会计师。卢国龄曾参与了国家红碎茶分级实验、制定质量级差系数等重要工作,在她的主导下,勐海茶厂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标准、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使企业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为勐海茶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同时还负责勐海茶厂的销售工作。卢国龄说,“1984年国家统购统销取消后,产品一下子没了销路,我就亲自带领厂里的几个同事在全国到处跑,虽然很辛苦,但结果还不错,产品的销路打开了,销售渠道也建立了”。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部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而已离休10余年的卢国龄,其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

马台制茶人普金晶——普洱茶区小茶商系列专访


普洱茶区的小茶商,由于这个群体很少直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很少出现在城市里的茶叶市场,但这群人却是有很多故事的人。推出普洱茶区小茶商系列专访,让你近一步的了解这群人。如果你是茶区小茶商,欢迎预约专访!联系请点这:之马台;出身茶农世家。现是马普茶业有限公司老板。

背景:近年来,茶区小茶商利用互联网进行茶叶销售的越来越多,但是小茶商对于自己品牌建设的却渺渺无几。而我们今天专访的普金晶,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临沧茶区小茶商触网之后进行品牌建设、茶品推广的先驱者。


Ask:你开始运营这个品牌“马普”是什么时候?

Answer:马普商标于2012年4月在云南临沧注册,2013年8月成立马普茶业有限公司,有初制所,公司以做原生态、健康茶为理念,让更多人享受健康茶饮。

主营业务:加工批发普洱茶、滇红茶,目前重点开发临沧茶区(邦东、马台两地茶叶)


Ask:怎么对品牌茶品进行推广?

Answer:才开始也跟其他茶商一样,在一些普洱茶兴趣圈发发茶图,随便聊聊,但从建立品牌之后,就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覆盖,这种信息覆盖能让需要的人及时联系到我。这些信息中,会发布一些管理茶树、制茶技术、品鉴茶品的信息。边学边实践边分享。

(图为:普金晶的原创博文截图)


Ask:怎么对品牌茶品进行研发?

(旁白:在茶区的小茶商中,很少有人会去研发茶品,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业务花的精力要多些)

Answer:我认为业务是很重要的,但每个品牌都需要核心竞争力。讲人情比关系都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一个产区源头茶叶小品牌来说,研发新茶品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基于此,在原料的制作中,需要认真对待;而后在紧压茶成品中,对于茶品造型、滋味、未来等等都需要考虑到。

(图为普金晶新研发的茶品)


Ask:从茶品研发到成品品鉴检测,你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Answer:最难的是茶叶成品的品鉴检测,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茶叶成品抱有偏见(认为好)。但其实茶叶品鉴只是呈现出一款茶的好坏情况。通过成品品鉴,可以倒回去看研发需要哪些改进,有什么优点需要继承。可以这样说,品鉴成品是茶品研发的基础,也是验证茶品研发的想法。


结语:在几个简单的采访问答中,我们能看出来马普茶业老总普金晶的敬业以及专业。在她以往的文字中,有这么句话“我不应该只是一个茶商,经商只能说是我谋生的一种方式,除此我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追求。”天下茶商又何不是如此呢?

石昆牧专访——茶心


台湾资深普洱大师,也是一位发心利他的茶人。致力于将自己对茶的认识以及茶文化传播给所有喜欢饮茶的朋友。

给修行的茶友提字,喜欢写简单的两个字“茶心”,总感觉喝茶不是简单的开门七件事,不只是解渴而已。虽是树叶,但茶能理解人的个性与心性。

茶能理解人,从一杯茶能理解一个人的个性与心性。当茶已从饮品变成商品,又从商品转为健康、艺术、文化,最后茶进入“道”、“禅”的修行境界,此时茶已不是茶,而人呢?

茶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茶人顶多俗气些,不会失去健康、导致疾病,在生化指标、健康需求方面,很多食品可以取代茶;因此,既然要喝茶,没有必要屈就于有施洒化肥农药的茶品,以致不管在网站、讲座、茶会或是专著中,不断强调只要没有施洒化肥与农药都是好茶;六大茶类:红、黑、白、青、绿、黄、新老、生熟,只要是自己喜欢都是好茶、适合自己的茶,不需在意市场取向、专家推荐,终究喝茶的是自己。喝茶方式不见得局限于盖碗、,冲泡或是炖煮;解渴、求健康的人取茶的营养,品茶的人求的是意境,入道禅修之人得其茶心。人是什么,茶便是什么,因为那就是你!

喝茶方式,自古以来演变多样。唐宋时期把最好、最嫩的压成茶饼,然后糊上米膏或是蜡,目的是避免发霉。唐代是煮沸水后,再把茶末倒进去,然后舀着喝,这是陆羽的喝法。宋代的喝法,放一点水和成茶泥,再一点一点放水进去,而后打出泡沫来,现代日本传统茶道基本上学习宋代喝茶习惯,尤其寺院文化,也就是“抹茶道”;日本还有一种“煎茶道”,其实就是明朝以来的喝茶法。

如同现代文明一样,快速、简易、明了,现代人喝茶虽多以紫砂、盖碗等陶瓷,也出现新式喝茶方式——“冷泡茶”。纵观历史,明代已有冷泡茶。“冷泡茶”口味新鲜自然,很适合喝热茶会睡不着的人饮用。炎炎夏日,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买一瓶矿泉水,即可将袋茶、茶叶或随身包投入,十分简便。以冷水泡茶释出的咖啡因含量,只有热水泡茶的一半;对人体有益的鞣酸、游离型儿茶素等水溶性成分的释出量,却都比热水浸泡多,而不溶于水的酯型儿茶素,以冷水冲泡的释出量,也有热水冲泡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冷泡茶很适合渴望喝茶,但又顾虑咖啡因刺激的人。

品茶只要是健康的,没有对错、高下。冷泡茶起缘于简易方便,衍伸健康诉求,但能否出现另类文化,甚至成为现在主流茶文化,我们静心期待。

转自:

梁慧颖:从来佳茗似佳人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正是茶乡好时节。独特的武夷岩茶,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传统的制作技艺。“每个制茶人心中都会有一泡最好的茶。”2日,武夷山市立生名茶中心总经理梁慧颖对记者说道。

梁慧颖出生于岩茶世家,自幼便在茶山里跑、茶厂里转,对武夷岩茶是耳濡目染,用她的话说,是闻着茶香长大的。“做茶完全是出于喜欢。当我喝茶的时候;当我能品出这是哪个山头的茶的时候;当我和其他茶人交流,收获到许多不为我所知的和趣闻的时候,心里就很高兴,有点小小的满足,感觉很美好,或许这就是我与茶的缘分。”梁慧颖笑着说。

“与其他年轻茶人的茶叶之路不同,我对岩茶的真正认识是从审评开始的。”梁慧颖说,从小就经常看着父亲拿着几个碗在评茶,最初,是由于好奇,她经常跟着喝。慢慢的,父亲让梁慧颖也参与到拼配的过程中,让她拿出自己的拼配方案。之后,再让她把自己的拼配茶与父亲的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正是从审评开始,梁慧颖有了自己学做手工茶的想法。2007年7月,大学毕业的梁慧颖正式开始了她的制茶人生。万事开头难。面对着新鲜嫩绿的茶叶,梁慧颖刚开始有些手足无措。茶叶制作分很多道工序,就拿手工制茶来说,要经过采摘、开筛、晒青、摇青、炒青、揉茶、拣茶、焙茶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茶人熟练的掌控能力。

“刚学做茶的时候,体力完全跟不上,第二天手就起泡,摇青摇到稍微有点感觉就要练十几天。”梁慧颖说,当时真是含着眼泪在摇。

也正是因为这份单纯的喜爱,梁慧颖摇青磨练出水泡,炒青时忍住烫伤,不嫌劳累地反复练习。为了在烘焙过程中最敏锐地捕捉到茶叶的香气、色泽、温度的变化,梁慧颖自觉杜绝了一切会影响感官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手工制茶是个苦差事。很多男制茶师都坚持不下来,更别提一个85后的新生代女茶人。“苦点、累点还不算什么。”对于梁慧颖来说,最痛苦的一件事情莫过于制作出的茶叶不好看、不好喝、顾客不满意,

“失败的经历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所有手工制茶人而言都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只有不断摸索尝试,才能制作出好茶。”父亲经常这样勉励我。这一路,是父亲的鼓励让我坚持下来。谈及父亲,梁慧颖满是感激,她说自己的父亲是块宝,父亲的踏实本分,让她明白实实在在才是真。

梁慧颖的父亲梁立生先生,是典型的实干型老茶人。1983年,梁立生从宁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崇安茶场(武夷山市茶叶总厂)工作。从此之后,他跟随姚月明、谭素芳、林志远、郑先祥等前辈学习制茶、评茶。1999年,梁立生任茶叶总厂厂长期间,参加首届武夷山市茶王赛便夺得了“名枞”茶王,通过拍卖,茶叶更是以68万的高价被广东茶商买下。

在父亲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下,经过十年的磨练,梁慧颖已经成长为一名专业武夷茶人。父亲也早已经把武夷山立生名茶中心的日常经营管理权交给了梁慧颖,并由她负责公司产品的推广,自己则退居二线,专门负责茶品原料的采购、原料质量的把关、生产环节的监督和技术指导。

谈及公司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梁慧颖侃侃而谈,干劲十足。她说,立生名茶中心已经开始将重点放在特色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目前,公司已经注册了两个商标,涉及了高低端茶品,近期重点将放在主要产品“武夷一号”的推广上。

回顾近十年的做茶历程,单纯为了做茶而做茶的梁慧颖,并没有因为武夷岩茶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她一步一个脚印地了解武夷岩茶,一点一滴地学习摸索着。在手工制茶师这个队伍里,85后的梁慧颖绝对是年轻的一分子,但手工制茶对于她来说,早已从一门单纯的手艺,演化成一种生活方式。她做茶的历程,就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水到渠成。

当记者问及“有没有觉得特别艰辛的时候”,梁慧颖笑着说,好像没有。手工制茶虽然辛苦,但制茶过程充满乐趣。再多的辛苦,也抵不过自己做出一泡好茶后的那份喜悦,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茶界名人传奇:丁俊之教授与普洱茶结缘六十年


丁俊之,江苏灌云人。1931年11月生,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茶科,中共党员,从事茶业已有60余年。原任华南农业大学茶叶加工贸易教研室主任、教授,茶叶加工贸易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茶业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陆羽研究会顾问。现任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纽约)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法门学茶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学术委员、日本中国茶协会(东京)顾问、广东茶业行业协会顾问、广州市荔湾区成立四十周年庆,对从事茶叶工作50年以上,有重要贡献的茶叶工作者颁发奉献奖。其中丁俊之教授经评选荣获此奖(2004年10月授予荣誉证书)。论文“中国茶品牌之道”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委会终审被评定荣获一等奖。入选《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与实践文库》系列丛书,该书已于2007年6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美国世界名人研究院(A.B.I)根据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就,特别是其成功地运用交叉科学于茶业领域等成就,授予其“世界名人”之后,又评选其为“二十世纪杰出成就人物”并荣获“2000年荣誉金奖章”。

2007年5月29日,在浙江省上虞市召开的《纪念当代茶圣吴觉农诞辰110周年暨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荣获“觉农勋章”以表彰其在茶叶“产、学、研”和“农、工、商”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家级媒体《人民代表报社》和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联合发给丁教授通知:经组委会严格评选,特邀他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的“共和国功模人物代表”出席2009年9月29日—10月2日在北京钓鱼台园宾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的大会。

丁教授的业绩被中国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委员会、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编委会共同编纂的《共和国辉煌——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大典》(刊登在该书的258页),同时授予“建国六十周年兴国名人”荣誉称号。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民俗协会等三家国家级民间社团组成的《共和国之星建国六十周年华诞献礼》组委会经评定授予丁俊之教授“共和国之星”荣誉勋章及证书。他的业绩已登在《共和国之星成就宝典》第6-9页,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书号:ISBN988-98352-4-X)。

丁俊之教授2004-2011年先后在国内八家茶叶报刊发表“论洗茶”文章,并主张“洗茶”改称为“醒茶”或“润茶”。因为“洗茶”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良叫法和茶艺中的错误用词,需要对此一论再论,并针对新出现的说法、做法和读者提问反复论证,力求以翔实、系统、全面的阐述,明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地、理论结合地提出修正“洗茶”的错误叫法。这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且在操作上也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改动和调适。近年来修正“洗茶”这种错误叫法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得到国内茶界的纷纷认同,但仍有固守“洗茶”叫法的陋习存在,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洗茶”这种错误的叫法从中国茶文化中除掉。

2012年,丁教授呼吁我国政府尽快将茶正式定为“中国的国饮”。确定“茶为国饮”是利国、利民、利农(具体说是利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尤其是利约8千万茶农)的大好事。可以在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时作为正式提案,也宜以国家级茶叶民间社团联合倡议,发出呼吁的同时,推荐茶为全球华人的首选饮料,全球的主导饮料。

近十多年来,丁教授潜心研究茶文化,更能以理性和实证对待有争议的难题,在他的诸多著论中,多有创新见解。尤其是在茶叶经济贸易方面,他也颇多建树:率先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开出“茶叶贸易学”新课,为培养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拓宽了路子,被公认为茶叶贸易学科带头人。晚年著有《普洱茶经》、《茶说拔萃·丁俊之选集》等,内容包括茶叶产制、茶叶消费、茶叶经贸、茶叶市场、茶叶文化、茶与健康等。内容丰富新颖,结合实践、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其内容是丁俊之教授六十年辛勤耕耘、博览中外文献的珍贵结晶。

专访茶人老崔: 寻找梦里江南的茶园茶


徽州人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

到皖南旅游的人大多对徽派建筑的印象深刻,中国人世代的习俗是有钱后盖房置地添家产,徽州人更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本地著名茶人老崔曾多次去安徽寻茶,出于好奇,询问过当地人,牌坊的石头是出自何处,答案是:茶园石,再问为何要用茶园石而不用树林石呢,回答:茶园是地名,位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的交界处,此处的石头质地均匀细密,石质韧而柔,细而序,开采时石质软,施工容易,造型随意,采挖出来后经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诸多造化,石头慢慢变硬,经久不蚀。

茶园因50年代兴修新安江水库,已被淹没在水下。茶园石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采利用,并名扬苏浙皖,素有“美石出茶园”之称。一块无生命的石头,一旦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连结,就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生产于淳安的“茶园石”,因承载了许多的宫殿、庙宇、碑坊而活了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记载和生命的延续。茶园你在哪里,茶园还有茶园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老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随农夫山泉探源时,工作人员介绍农夫山泉的核心取水处时介绍原来的地名是茶园,看来老崔要找的茶园之茶是有希望的。偶然的机会认识小华兄,开着他的私家小船行走2个多小时水路,来到一个小岛,小华兄自豪的说拥有5公里的湖岸线,岛上除了茶树就是果树及山林,老崔急忙寻问以前此处的地名,他说此地域旧时是茶园。茶园,老崔寻找多时的茶园,终于找到,山中的茶品质又如何呢?

茶山是茶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茶园石虽好,茶园茶更好。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一个江南的梦,而那梦里江南的茶山无疑是茶人心中最美的。老崔茶馆的白茶基地,深藏于千岛湖的万顷碧波深处,不屑说车马喧嚣,两小时的水路,如果没有小华兄带着你,一般人也是无法涉足的,是真正的有机茶园。

《茶经》里论及茶树生长环境,言茶喜“阳崖阴林”,即是说茶叶喜欢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地方,老崔茶馆的基地茶园,便可用“头戴帽,脚穿鞋,黄金腰”这几句话来做个形象的概括。

“头戴帽”,是指茶岛上山势绵延,森林繁茂,漫射光丰富,好像是给茶园带了个遮阳的帽子,避免了阳光的直晒,茶树耐荫,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比较荫蔽、多漫射光的条件下,新梢内含物丰富,嫩度好,品质高。因为漫射光中含紫外线较多,能促进儿茶素和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对品质有利。再加上千岛湖水面的调节作用,因而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分明,丰富的植被和雨湿条件通过改变光照调节多酚与含氮化合物代谢,也有助于茶叶特色香型物质的形成。

再说“脚穿鞋”,岛上树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落叶腐烂后又给予茶树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茶树下的绿色植被丰富,土壤的通透性好,便于蓄水积肥,这不正是给茶园穿了双舒适的鞋子吗?

还有“黄金腰”,茶山中穿插的阔叶林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也可分隔茶园,即使有病虫害发生,也能有效的生物隔离,保证茶叶的品质。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漫步于“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泉”的岛上茶山,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颇有辛弃疾“乃翁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的真幸福感。

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白茶特有的性状。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6.269%,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左右。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其香,清冷如“淡竹积雪”,甘醇生津,欲罢不能。此为老崔专为茶馆客人定制的白茶。白茶,因富含茶氨酸,以鲜爽取胜,却常常只可泡饮两泡,而这款白叶毛峰,形似兰花,汤色清淡而鲜美不淡,比之寻常白茶,着实多了些滋味,水中含香饱满,清雅满口。采茶,制茶,沏茶,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手艺炒制,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

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它和它所生长的环境,和遇到的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仅仅在双手,而在那颗时刻溢满茶香的心间。

色香味形美,好喝好看好泡,是老崔茶馆为每年5万人(次)茶客的推荐,春天里的第一杯茶,带着春的讯息已来到南京,喜爱绿茶的朋友们可以到老崔茶馆后湖印月店、台城书房店、牛首烟岚店、应天大街店及长乐渡会所品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专访普洱茶界的才女佳人阮殿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