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谷雨轻轻入万家,村村寨寨做新茶。一年一度的普洱茶节又在欢乐的锣鼓和昂扬的颂歌声中开幕了。往年此时,我不止一次在普洱敬拜茶神的大典上,被各族人民对祖先、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畏和由衷的真情所震撼;我也曾经在与茶节同时举行的论坛上,聆听来自各方的专家对发展茶产业和国际贸易、环境保护以及永续发展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世界危机的高明见解。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今年失去了再次与普洱乡亲欢会,从专家的宏论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的机会。

但是,远隔数千公里,并没有阻断我对普洱,尤其是对普洱人民的思念。我在去年“第三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上说过茶之三事,其中有“茶文化于茶事发展进路中之定位”一节。如今在遥念普洱之时,觉得似乎还可以做些补充,谨叙如下,权当祝贺之词。

茶,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而言只与贸易和消费相连,而对于普洱人,则茶既是生存之所需,也是信仰之所寄。对于茶,普洱人有着约400年前“耶稣会”的利玛窦、罗明坚或20世纪初的弗雷德里克·奥尼尔等传教士对上帝和弥赛亚的信仰和期盼那样的虔诚。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内在精神,为“现代”保存了宝贵的的文化传统基因,有了这些基因,社会才有了可以让被物欲包围、视传统为垃圾、一味沉浸于享乐中的人们吸进一缕清新空气,清爽一下头脑。这正如印度学者比亚特·K·特里巴蒂在论述印度少数族裔山塔尔人的神话时所说的,“神话传达了意识的根基:它们阐明了情结的结构,它们构成了种族无意识,它们是经验的基本结构,也是认识的本初结点。”概括言之,包括神话在内的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化成了信仰,这种信仰虽然长期被一些人贬称为“原始宗教”,但是却经得起“他者”猛烈而持久的侵袭。就像特里巴蒂观察到的,山塔尔人作为一个被殖民的社会群体,“与印度-雅利安人一起生活了2000多年,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印度-亚利安的创世神话所殖民。”(《论文化帝国主义》)当我们漫步于普洱郁郁苍苍、活活泼泼的山寨中时,作为长期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生活的人,不能不钦佩各族人民对初始信仰的坚守和传承,并且意识到,所有“外来人”都应该谦逊地向他们学习。

茶,从植物学角度看,是无数乔木科、属中的一种,而按照历史学的思维想下去,就会看到它比许多树木荷载了更多的千年叙事。从经过、丝绸之路走向他国异乡,到树种、幼苗和栽培技术被“文明的”殖民帝国“机智地”既盗且骗而去,其中包含着多少正义与邪恶、激愤与欢乐、悲哀与离合的故事!如今不止一处的“古道”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宏观地来看这一事实,说明普洱以及云南其他类似的地方对于祖先看似“落后”的智慧不但没有被“祛魅”(借用马科斯·韦伯的术语),却成了千年经验的标记和佐证,因而是21世纪的创举——“一带一路”灵感的源泉。

仅从上述两点而言,我认为已经可以说明,“茶”,又“非茶”,其在采摘、加工、流转、冲泡、啜饮过程中都在重复着、强化着、弘扬着潜存于挺拔的古树和小小叶片中的优秀文化。我们研究茶及其价值时岂能忽略这些在地球上已经难得一见的民族瑰宝?

今之所述是否得当?再次向各位请教。

祝茶节和论坛圆满成功!

许嘉璐

2017年4月11日

CY260.com编辑推荐

许嘉璐:茶文化三题


5月6日,“第三届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浙江宁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许嘉璐院长专门为本次论坛撰写了题为《茶文化三题》的论文,并在现场发表即兴演讲,演讲内容将后续整理发表。

许嘉璐先生

论文全文如下:

自本世纪初始,言茶文化者渐多,此乃时旺、茶兴、人心向善之征。

凡事之起,皆必众说纷纭、多家齐鸣;过此,则渐趋一致而成社会、学界之共识,于是促动该事之进步。然“一致”永为相对,非不碍纷纭犹在,且将循此而成众宗多派,达于此境,则研究之高峰至矣。环顾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故今参与议论,姑妄言茶之数事,亦欲促高峰之早至焉。

余所欲言之三事,为:茶文化之分类;茶文化于茶事发展进路中之定位;茶文化(亦即茶人)之责任。

大凡欲识纷繁之事、物,首应依其性、或貌、或用而分门别类,知门类方得知其特色,方可深入观察、研究。茶事亦应如是。

余以为茶文化有茶之自身所固有而为人所知解者、人所赋予于茶者、社会因茶而所创造者三事。

茶自身所固有者,或可谓之茶之品性,有待人之认识、开掘,且使众人皆知。即如茶之禀天地灵气而生,故须择地、择时,依水、依气(云雾),实为天地人三才合一之显例。固也,举凡世间之生物,莫不与天地一体,人亦如是,此乃“自然”而然者。然限于学知之狭,知之、思之、言之者鲜。而茶之性丝毫不贷人欲,非其地、其时则不生,无其水、其气则不佳,此尤胜于人类。近时自然科学研究,谓植物于环境皆有感应,唯其无神经无语言而已。然茶之所择、所依,人日用而不知,以其未显;而人自诩为天下主,日益昧于己之卑微,闇于离天之高、地之厚、云雾之氤氲及雨露之滋润则无以生之理。人之不解自身之奥妙与未深查茶之性之效,一也。设若此理为人所遍知,则即宋儒所谓“同胞物与”博大胸怀之显彰矣。人之于茶,植之、制之、啜之、好之、惜之,皆假茶固有之品性而形成,而弘扬,而传播,此即余所言“茶所固有而为人所知解”之文化也。

所谓“人所赋予于茶”者,诸如“祛襟涤带,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赵佶《大观茶论序》),可谓已囊括世人所言茶之妙种种。至如僧皎然诮崔石使君之《饮茶歌》历数数饮涤昏、清神、得道,及“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结句,以佛义(实已兼老庄)赋之于茶,尤为显然。自唐宋,茶与佛相连,亦为中华佛教三脉(汉传、藏传及南传)共有之特征。

西南边陲茶区,至今犹存茶与民族创世关系之传说及拜祭茶祖、茶神之典仪,此皆各族先民昔日渴望、想象,经世代口传而成型,而传承者,迄已为民族文化之基因。此亦中华文化之肢体,色彩斑斓,足可补中原茶神话之遗缺,且或可据以揣度中原先民未必不有种种茶之神话也。

所谓“社会因茶而所创造者”,则茶之具、茶之艺、茶之诗,以至禅茶、道茶,皆是也。今言之者众,无须絮絮焉。

“茶文化于茶事发展进路中之定位者”,乃欲以茶文化为经,反顾茶为饮品之始及后世之兴,且预测未来茶事走向之可能。

《新唐书·陆羽传》谓自《茶经》出,“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茶经》于“茶之事”下尝历数神农、周公及以下帝王名臣,盖欲探茶之源耳;论者复谓古之槚、荼、荈诸字为茶之别名。然则茶之所自,远矣哉。今世考证得知,茶乃经长久驯化而成。然则鸿渐所列,乃茶已为茶之后事。而其列诸王臣者,适与唐人诗文互证,其时茶之品啜,限于士大夫及文士。虽已有“鬻茶者”,要亦非农工所可问津。

古今人类日常所消费者,皆产自百姓,首供宫廷贵冑,次及富商巨贾;既成风尚,遂渐为世人所逐。事既普及,物遂增产,于是精粗高低有别,精者愈精,粗者愈伙,制作之技亦愈益精良高超矣。试观中国之丝绸、瓷器,非洲之咖啡,一入欧洲,享之者莫不自贵族始;而西物入华亦先为宫内所赏,即可知此为普世之情,非茶之于唐所独有。普及提高互为动力,此亦一证。

要之,各类形态文化,皆由俗而升为雅,由雅而扩为俗,复自俗之后续创造而再归于雅,如此反复循环,于是提升无止境,此实为普及—提高—普及—提高之过程。依此规律,则茶既出于草民,继而为贵者所享;待普及于民,已非昔日之粗糙可比;进而提升,复为贵者所吸纳。如满足于既有矣,不欲越前人之雷池,则必日渐滞止而终将为人所弃。

据此,则茶之今世“定位”或可知矣。

(一)为国人生活质量逐年提高,高端茶品之生产固需增多,即其低端者,亦当细心为之,较粗而不可滥,尤不可烂也。二者俱应随水之涨而船高。此高,非谓标价之虚高,乃谓其品质之高也。

(二)茶之出口,欧美首当其冲,且应着力首供王室、达官与贵族。咖啡久为彼处人人须臾难离之饮品,意欲以中国宝物(茶)易之,若未成世间风气,则难矣哉。依其民追仿上层、上行则下效之积习,“请”其“贵人”代为“推广”,则或易。而贯穿于内外二领域中者,则为物种、技术之创造知进而不知止也。

余所云“茶文化(亦即茶人)之责任”者,乃就21世纪世界状况观察茶文化耳。欲叙余之思路,恐仍需自古昔始。

茶源于中国,迄已定论。今虽未敢断言此后世界植物学是否尚有更新发现,即或他洲他国亦有类似普洱六大茶山之古茶树,中国为茶祖源之地位亦不可撼矣。依学界所确认之栽培型古茶,至今已逾千载,是国人各族饮用,或逾此时限而更古。或始于唐代,而茶之所抵远至吐蕃,亦未越中华之域;丝绸之路盖因距产茶之地遥,行路时长,难有茶之贸易(“万里茶道”已为近代事)。故自唐至清,中国之茶以自销为主,西南则兼有互市输出,而茶之声名未必因是而不远播。

2016年青年节于日读一卷书屋

传统与现代“牵手”传承名茶铁观音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签约和口述书稿《铁观音秘笈》首发仪式,在位于“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安溪的魏荫总部铁观音文化园内相继举行。

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大县、铁观音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安溪茶产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杯浓浓的“茶香”不仅弥漫中国,更飘向世界。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对铁观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有着里程碑意义。”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威江教授介绍说,该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牵头,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福建魏荫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主要是收集并保存铁观音种质资源,在魏荫茶业基地建立纯种铁观音母本园,开展鉴定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的研究与建立。”

据介绍,DNA指纹图谱具有多位点性、高变异性、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因而在茶树种植资源利用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自2009年开始着手寻找铁观音母树等种质资源,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发现一些优良品种,预计今年底基本可确定DNA指纹图谱库。”孙教授表示,“通过图谱判断铁观音纯度,进而确定纯种铁观音,开展铁观音提纯复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将大大提高铁观音纯度,保持其优异品质,增强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国家级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荫名茶董事长魏月德经过祖辈代代口传身教,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实践,历时两年六个月,由闽南方言整理而成的铁观音著作《铁观音秘笈》,当天也举行了首发仪式。

分为铁观音溯源、栽培、制作技艺、品评泡饮、茶路、茶事工具、渊源、制作工艺、情歌及后记等十个篇章的“秘笈”,通篇采用七字一句的顺口溜、农谚和歌谣的形式,全面解开了铁观音种植技术、加工方法、品饮艺术、营销和文化等方面的“秘密”。不仅全方位介绍安溪铁观音知识,更集中展现安溪茶人在茶叶生产实践中的精神和智慧。

一部解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口述书稿,一个彰显现代科技的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魏月德表示,“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古老的铁观音技艺和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

蒋文中:普洱茶核心精神文化内涵的根本性把握


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的茶道精神和茶艺影响可以体现为:

一为质朴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和”及个体与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中。在这一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内地茶文化无论在品茶的“色”“香”“味”“韵”还是形式上的“器”“形”“艺”“俗”已发展到与社会的均衡,和谐、稳定、有序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具有释、道、儒哲学思想内含的茶道精神。而云南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内涵的又一根本。

三为自然之性。“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天地万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在云南民族文化中,自始至终便充满了肯定自然和因之获得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饱受云南民族文化浸润的普洱茶,深得自然之性,一切取之自然、源于自然、归干自然的属性是那么的本真,所以体现在普洱茶的采种、加工、储存、运输、泡饮等都应符合自然,方能为茶道、茶艺最高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礼仪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千古不灭之传统。在无比丰富的云南民族礼俗文化中,其明伦之礼虽未上什升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高度,但也同样也体现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茶德甚至可以是早期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为今天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活史料。如无论布郎族、傣族、哈尼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还是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以饮茶为契机的礼仪习俗,充满了在明伦之礼中的和谐统一。

五是求实之用。在云南民族生活中,茶是用来喝的、用来吃的、用来表情达意的,是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在饮茶用茶中不仅关注冲泡过程,更关注解渴提神的作用,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和社交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如云南民族烤茶便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茶艺,它是云南民间仍然沿用的饮茶法,在各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中,至今仍常饮用酽厚醇实的烤茶,并用烤茶欢迎客人。烤茶的历史可以上塑至千余年前,它曾是最

原始的饮茶方式。至今在云南一直沿袭着古老“烤茶”饮茶法,无疑成了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叶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是充满着自然主义的生活气息及生命的活力。普洱茶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比如,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吃烤茶,茶叶要煨好,才足以品出茶中三味和茶叶精华,才能在苦涩中体会极甘极醇,这才是吃茶,这才如佛家所说的包含太深的合义的“吃茶”。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虽不说“品”甚至也无“饮”只有“吃”,这个词似乎跟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这才是返朴归真的文化实质。

因此普洱茶从采制包装贮存烹饮,只要在严格符合卫生安全前题下,无须一定要规范要求,不僵化、不刻板、无凝滞,率性而为,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及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应充分体现的文化特质。在茶艺表现上,富有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让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才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普洱茶独特而深刻文化内涵。

文/蒋文中

韩冬华:深入茶文化 享受茶精彩


洗茶、泡茶、倒茶,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般自然,茶入瓷杯,满室生香。眼前就是茶人韩冬华,一个在茶路上走了十年的茶人。

提起自己与茶的缘分,得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她所学专业是农业,老师也是研究了30年茶叶的专家,受老师影响,茶逐渐成为她的一种爱好,为她从事这一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她回到厦门,出于对茶的爱好,便走上了茶这条路,这一走就是十年,她说“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将来也会一直走下去。”

韩冬华在四年前来到晋城,如今在晋城已拥有两个茶店,但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到商人的影子,能感受到的只是一个温和大气、专心研究茶的茶人气息。顾客进门,她并不急着向来人介绍茶叶,反而会邀请客人先来尝一尝她在店内泡的茶,顾客品尝完毕,方才根据客人需要向其介绍适合的茶。采访过程中,有位顾客要买普洱茶,她仔细询问了这位顾客的身体状况后,才向他推荐了适合他的熟普洱,并且向顾客详细解释了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普洱茶。

如今,茶已成为韩冬华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天早上来到茶店,泡一壶清茗,接待客人,下午和朋友们品茶,比较茶的品质,探讨各种,从早到晚,茶贯穿着她的全天。茶入生活,茶入人心,茶便是她的全部,于她来说,茶店的生意性质倒在其次,品茶带来的味蕾满足,茶文化探索进入的古典意境,探讨茶得来的知己好友,这些才是她的动力和欣喜所在。

说到茶对自己的影响,她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性格,十多年来在茶的影响下她变得谦和随性,温软细腻。“我结识了很多品格高尚的朋友,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也慢慢深刻。”她坦言,因为有朋友们的陪伴和帮助,她在茶道上才得以越走越远。

对于茶文化的一些附缀,韩冬华认为,茶艺展示、古筝表演等都只是茶的一个辅助,前几年的时候自己还很喜欢组织这些活动和表演,对茶的感悟以及茶的人生体验说的比较多,但随着对茶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入了解,这几年已经不再将茶对人生的影响挂在嘴上,反而沉下心来更加专注地研究茶,更关注于茶本身,比如茶的品质、功效、存储等更专业的东西。将茶褪去华丽的外表,回归其本质,才能找到茶的真正意义。

对于未来,韩冬华希望能拥有更大的空间推广茶文化,想要注入她自己的内容,也想形成她自己的风格。目前,她更专属于自己的品牌,争取在茶这片广阔的天地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阮殿蓉:普洱茶的人文精神


在澜沧江的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世界品牌的普洱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千百年以来,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茶品中,没有一种茶象普洱茶那样,负载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翻开世界茶叶史这本大书,从第一页起,就能让人感受到普洱茶所弥漫着的那种浓浓的人文气息。

这样的气息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对人类生命的关怀与体贴。

在茶叶的原产地云南,普洱茶滋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民族。布朗族把茶叶当成是祖先给他们留下来的“永活”的财富;德昂族直接称自己是茶的儿女;哈尼族创造了发现茶叶的神话传说。这些保存在各自民族记忆中的关于茶的故事,折射出了普洱茶与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古代,在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普洱茶就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滋养着与它相伴而居的人们。在这些民族的传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普洱茶的这种滋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

当然,普洱茶对人类的关怀,还体现在它健康人类的品质上。早些年,人们就已发现了普洱茶的诸多医药效用,这也是普洱茶这种藏于深闺的植物能在古代就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各大医学机构通过流行病菌学调查、动物实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普洱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又发现了其降血脂、减肥、预防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抗癌以及抗菌消炎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这使得普洱茶成为人们争相选择的保健饮品,并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弥久不衰的普洱茶热。

难怪藏族同胞在品饮了普洱茶之后,要说“茶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是来自云南的人间福音。

普洱茶对生命的关怀,不仅仅是健康身体,滋润生命,它还开启智慧,呵护心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人们在时间、速度、效率的挤压下迷失生活的目的时,如果能够泡上一杯普洱茶,让紧张的灵魂松弛下来,也许就能在紧张中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从容、优雅与安宁。此时的普洱茶绝不仅是解渴的饮品,而是人们在忙碌的都市感受山野和大地气息的媒介,是传递大自然问候人类的信使。在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热爱普洱茶的人,大多是和谐的人,他们的身体和谐,家庭和谐,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普洱茶的一次次品饮中,成就的处乱不惊的生活态度。如果说“悠闲是人在凝视上帝的窗口”,那么普洱茶就是通往这个窗口的一条便捷的道路。

和其它茶品不一样的是,普洱茶身上还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平民特征。这种平民特征如果体现在茶质上,就是高贵的时候可超铁观音和龙井,平凡的时候却又可大摇大摆走进寻常百姓家。用明代《滇略》中的话说,就是“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毕竟普洱茶来自边地,在少数民族质朴的目光中成长,生命中先天就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山林的芬芳。如果体现在形式上,普洱茶传递出来的是平等的、共享的信息。一群人坐在一起品饮普洱茶,茶水从同样的茶壶中流出,一样的品质、一样的温度、一样的意蕴。它能让人在品饮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是同舟共济,什么是相濡以沫。那种“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座”的等级秩序,对于普洱茶的品饮来说是不适宜的。?

也许正是因为普洱茶的平民特征,它才从古至今保持了多元与开放的品质。正是由于开放,它才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蒙舍蛮杂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发展到今天的饼茶、沱茶、砖茶……;正是因为多元,普洱茶才突破了边地的局限制作的保守,造就了今天散茶紧茶交映生辉、相得益彰的丰富格局。

当然,普洱茶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它向着终极理想迈进的执著追求。我们知道,每一饼紧压出来的普洱茶,都有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它生命的辉煌有待于时间来创造。而普洱茶与其它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有追求的茶,它与岁月一同成长,希望在时光的帮助下抵达生命最完美的境界,并且从不停下完善自己的脚步。从这个角度来看,普洱茶更是我们这个物化时代保留下来的人文启示。

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茶道精神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廖义荣:普洱茶的真、性、美传承下去


对于自己收藏的每一款老茶,廖先生都能讲出一段精彩的“光阴的故事”。在当今普洱茶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廖义荣。他是台湾普洱茶协会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创办人、馆长。

台湾大友茶业公司(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负责人─廖义荣先生出生于民风淳朴,风景宜人之花莲市,年由宪兵队退役后,即投入其所喜爱之茶艺世界,随后在花莲创办了─「台湾大友茶业公司」。之后有鉴于台湾饮茶人口日益增多,故于民国87年间开办了台湾第一家类似家乐福的茶具大卖场──「莺歌观光陶市」,,并以专业性经营各项茶艺器具陶瓷艺品、手拉坏及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为热爱中国茶艺文化及陶瓷艺术的国人带来不小的回响与方便。

廖义荣先生因其长年专研于了解各类茶品之茶性与制作,其发现「普洱茶」对人体健康有显著功效。因此,分别于民国88年6月举办了「台湾第一届普洱茶大展」、民国89年5月举办了「台湾第二届千禧普洱茶嘉年华会」、民国89年8月举办了「百万古董普洱茶及名家壶联解到「普洱茶」之真性情。

由于「普洱茶」之存放与品茗方式有别于一般茶叶,故廖义荣先生又特别针对「普洱茶」研发出红、黄、紫、黑等四色「普洱专用紫砂罐」及「普洱专用好口杯」,可说是对「普洱茶」之推广不遗于力。

一个佃农之子,可以登上元首宝座。一个中辍生也可以成为世界电玩冠军。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来只要坚持理想努力不懈!〝人〞有无限的可能。

回顾大友十周年的日子里,或许有些幸运的眷顾,但出生贫寒的家世,让我知道要加倍敬业。清苦的日子,促使我在拓展事业上,坚持蕴含爱心的公义理念!虽不敢期许自己成为〝伟大〞,不过〝努力〞与〝缩小自己〞却是吾终生奉行的目标。在华人社会里,同行相忌、同业相残的劣质商场法则下,对于有志青年更是需要比别人更用心、更积极、更细心且更热忱。回想创业十年的辛酸史,有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本着做中学、学中做的精神,对于同行的鼓励,我们都以动力为导向来勉励自己,业者的批评指教、大环境的变迁,幸有广大的消费好友真心支持,大友才能有今天的小小成就。

得奖,只是肯定的开始,我们将以更虚心更专业的精神及态度来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一人一善,美好不断;日行一善,快乐常在。

祈愿︰

得奖感恩的心情能带给我心灵的成长,付出所得的快乐也能让所有的朋友共享。

一位来自贫瘠乡村的年轻人,只因一股对茶艺的喜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全心全力的投入茶的世界。

本人经营大友茶业公司,从事普洱茶研究推广十数年,并于1999至2001年连续举办第一至第三届[台湾普洱茶展]深受茶友肯定,台湾各大平面媒体,屡次来店采访并深入报导普洱茶之认识与功能,更受[陶艺杂志]邀稿撰写专文。

本人虽不敢自称专家,但对普洱茶的专业更惊动西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刘勤晋"所长莅临本院指导,并邀请吾参加2002在中国举办之[术节],并于刘所长之普洱茶论文中签名留念,相惜之情让人倍感荣幸。

我们的用心,更需要您们的支持与鼓励,期许良性的启发来引导茶友们对普洱茶的真、性、美进而将普洱茶之茶道文化推广传承下去。

闽南茶道 闽南茶精华


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闽南茶道保留着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包括:环境,茶叶、茶水、茶具、火候。而做为闽南茶文化精髓的闽南茶道已经具备以上的五点要求。

第一、环境

茶道讲究品着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小房,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闽南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商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跟着糊口水平的进步,很多人在厅里布置了很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万石植物园内有很多茶室,有在树荫石凳,有在寺庙庭院,随游客兴致,择席而坐,边品着边观尝天然,交谈情心,十分得意。而以太平岩寺的"茶人之家"最为清雅。"茶人之家"为王震题写,它是福建省茶叶学会、省、市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万石植物园合办的品茶"沙龙",供给乌龙茶的各种极品,厦门名点。游客至此小憩品着,低吟摩崖诗句:"洞口木棉飘堕叶,石头石笑引流泉。卷帘遥岫层层出,望海轻帆片片悬。"回顾回头厦门"小八景"的"太平石笑",渐进佳景,其乐无限。

第二、茶叶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闽南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形状光彩青褐,故称"青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闽南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第三、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茶对水之要求。

第四、茶具

闽南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赏识价值。

第五、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是非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茗,必须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闽南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相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实在,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90后傅志娇:“体验店”传承茶文化


上图为北京紫玉公馆主人傅志娇

但凡文化、技艺,提到“传承”顿觉严肃,顿觉使命感、沉重感倍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神秘,“白话”翻译过来是承上启下,先传递,再继承,于是这如何承接,如何继续便有了见仁见智的方式。傅志娇这样定位自己的“地盘”,不是茶楼,不是茶馆,更非高端的茶会所,“正如苹果的体验店,年轻人都熟悉的,可以尽情玩,尽情试。至于是否真要买些什么,那是在你真的爱上紫砂,欣赏茶之后的事情”。

讲出这番道理的是个“90后”的小姑娘,如今独当一面经营着以紫砂和易武古树茶为主的紫玉公馆。新与旧的对比,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映照格外突出。她的看市品茶生意经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看市:实力派将成就市场新高度

汝窑、紫砂、景泰蓝。傅志娇店里的陈设清雅不失华丽,古拙不失新意,一方褐色的纱曼,恰如女主人温婉沉静的气质,衬着如烧过一般的多宝槅。那上面放的是专门省茶用的各式紫砂小罐。这里不过是店的一角,整面墙又换了明快的石青色,衬出颜色相对厚重的紫砂和景泰蓝茶具。

以往遇到凡能对这些物件讲得头头是道、神采飞扬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且作为听者,只有踏踏实实洗耳恭听的份儿,完全插不上嘴。可在紫玉公馆,那份炫耀知识储备、展现见多识广的傲气,变成了怯生生的交流,有求教于人的谦卑,却也暗藏成竹在胸的稳当。

傅志娇是这里的主人,刚满22岁的年纪,做的就是茶与壶的生意。

“对紫砂,聪明的办法不是盲目追高。虽说以经营紫砂为主,但只做两个紫砂艺人的壶,那就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惠祥云和80年代的傅耀鸿。”在傅志娇看来,这是在目前名家大师壶高价难以企及,普通工艺壶低价无人问津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成长空间。“这样的紫砂壶作者年轻,自己也有市场运作的团队,能进行比较专业的推广,同时技艺也有精进的空间。”短短三五年,上涨趋势已清晰可见,傅耀鸿的壶三五年前不过一两千,目前已经近万元。“现在有不少客户愿意回收他们早期的作品,买壶的藏家其实更多是偏爱艺人自成一派的风格,假以时日,实力派新生代紫砂工匠必会促成紫砂市场的新高度。”

在选择主推壶上,傅志娇有自己的标准,“泥料和做工,名气大不大无所谓,职称高不高也不是关键。职称现在买家已经不认了,还要看作品”。宜兴有上万人在做壶,有职称的不过上千。没有职称的实力派,功底未见得逊色。“若在前几年,的确。买壶先问作者的职称级别,这是定价的死线。可现在即便你要告诉客人作者的级别,客人也会回答,先甭管级别,看了东西再说。”足见消费者对紫砂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这也是实力派能有市场成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惠祥云在内的新生代的实力派正在进入市场上升通道。目前,专门代理的两个紫砂艺人,每月都会推出新品,培养藏家和壶迷,“个人的风格、创意能吸引稳固的粉丝,他们会期待新品的出现,持续收藏。”

普洱茶制作文化


最优良的大叶种茶树属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展,生长势强,分枝部位高。叶长椭圆形,叶尖较长而钝,叶基卵圆形,叶色浓绿,叶肉厚而软,叶面显着隆起,叶缘微卷,锯齿大而浅,主脉明显,芽头粗壮,芽黄绿色,密披茸毛,萌芽力强。

新梢一年萌发五轮,全年可采茶28次。一芽二叶平均重0.62克,色泽乌黑褐润,味强烈,汤色浓艳,香气高锐,成茶条索粗壮,白毫显露。在100g的干茶叶中,干物占94%、水占6%左右,其中无机物占4%,包括各种微量元素等90%都是属有机物。而云南的大叶子茶种内涵物经含量检测,一芽二叶蒸青本样含茶多酚33.76%,咖啡碱4.06%,氨基酸1.66%,儿茶素总量182.16毫克/克,水溶总浸出物可达到48%,这是所有茶种无法比试的。

正因为这些物质基础的奠定,普洱茶在古老而又科学的晒青毛茶再加工、渥堆、陈化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质来源,在微生物、热生化的催化、降解、氧化、聚合中不但产生新的合成物质,而且在益生菌的生长和新陈代谢中所产生了许多新生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古老而科学的制茶方法使普洱茶发展有了锦绣前程,优良的遗传基因使普洱茶的原料具有外形粗壮肥大,内含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含量高,氧化基质丰富的先天优势。在普洱茶的初、精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外界湿热作用和长时间的自身氧化、聚合,茶叶感官品质由鲜爽、浓烈及刺激性强逐渐转化为持久陈香及醇厚甘滑的香味特征。

原料茶所特有的那种粗涩和日晒气逐渐消失,低熔点芳香物如青草味等消失,使有利茶香的高沸点香气得以显露和发挥。代之以类似芷兰和樟木样的幽香,吞入口腔,喉韵十足,颊齿留香,让人印象深刻。这茶种和制茶方法更使普洱茶其多种唯一性得到了证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许嘉璐:普洱茶精神传承保存了宝贵文化传统基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