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崔怀刚,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智库成员,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总经理

1.在贵司品牌推广过程中,您觉得中国茶的“中国梦”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提及《茶叶战争》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国茶曾经的辉煌与历史忧伤,以及这种历史地位和民族情感相互交织演变的过程。由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性文化标志,深深影响了世界饮品的编年史。如果说,有哪一种饮品离人类的精神世界最近,茶叶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同样,伴随着茶叶加工发展而来的茶膏,是茶叶大家族里最精致豁达的表达形式。

蒙顿从开始研究茶膏到以公司形式发扬光大茶膏及其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中国茶的“中国梦”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说:

第一、物质基础。

茶膏是从盛唐气象的包罗万象中步入茶叶领域的,在一路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同主流的茶叶格局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感在清朝中期被打破,茶膏和普洱茶一起迎来了黄金时代。在相对意义上,主流茶叶格局为茶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另一方面,因为远离主流竞争,茶膏得以开创了一种新的格局。茶叶发展到今天,面对我们需要维护和坚持的民族情结和茶人群体的梦想,茶膏完全可以成为中国茶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

第二、群体智慧。

一个茶企的诞生和发展,除了受客观商业规则的影响外,内在的精神气度和人文气质才是关键。一定意义上,作为成长的代价,缺点和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除了内在的反省和忖度外,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作为一种茶品的销售逻辑,我们除了产品创新,是否还有营销创新:是否也意味着民间努力和国家推手之间的力量整合;商界、学术界、文化界和各大高等院校之间的通力合作。群体智慧才是中国茶叶复兴的唯一利器。

第三、文化自信。

蒙顿一直强调自己产品的安全、营养和便捷,既是说产品特性和优势,其实也传达了我们对文化阐述的一种自觉和自信。我们都知道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具的进步,怎样来表达和阐释我们的茶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比如,你不能说通过纸质阅读的《茶经》才是《茶经》,而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阅读的《茶经》就不是《茶经》了。进一步说,文化自信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革新茶文化的阐述方式是必要的,安全、营养、便捷这样的阐释丝毫无损茶文化的崇高性;其二,茶人群体在21世纪传播茶文化能否勇于承担起改变饮品世界观念的重任?

概括起来,中国茶的“中国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的自信和深度的信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美。

2.贵司的梦想与中国梦是否契合?请详细解说。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梦显然有着宏大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质。从这个层面来说,茶叶世界的“中国梦”只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到茶膏行业,我们一直心存壮大自身的决心和壮大行业的责任。所以,我们公司的梦想与中国梦有契合的地方。

从古至今,从饮品史或者格物致知的精神史的疆域,茶叶留给我们的正能量价值一向遥遥领先。茶膏作为一种茶叶深加工产品,既展示了自身安全、营养、便捷的特性。同时,也将茶叶延展千年的正能量更加精准化。在各种饮品充斥市场的今天,蒙顿茶膏的市场价值、品饮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来说,蒙顿茶膏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当代茶膏行业的发展史。我们从2002年投入研究茶膏到2005年成立公司的步履艰难,到今天的十年坚守;茶膏从知名度低到如今大大小小数十家茶膏企业先后出现。可以说,蒙顿的诞生,标志着茶膏行业从传统正式步入现代。2012年,当日本发酵食品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实验室检测蒙顿茶石的精确数据,并建议将冲泡水温降至60℃的时候;2013年,当美国夏令营的中学生首次品尝到蒙顿茶膏,由衷地赞叹一声“Cool”的时候,中国茶的“中国梦”的羽翼是否多了一分光亮?

从品饮价值的角度来说,蒙顿茶膏的安全性,首先保证了这种饮品的安全无虞,而这种安全最大的支撑和保障就是蒙顿独创的“低温萃取、低温干燥”制膏工艺,可以说这是当代茶膏行业第一个真正具备科学内涵和外延的工艺;蒙顿茶膏的营养性则直接进入质变的层面,消费者品尝茶膏时,可以精细化吸收茶叶的有效价值,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护胃,这些都是消费者的共识;而蒙顿茶膏的便捷性,使得我们无论在楼堂馆所,还是居家旅行,皆可以随时随地随性享用茶膏。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说,蒙顿撰写了行业第一本专著《普洱茶膏——一种被遗忘的养生文化》,一直为行业阐释茶膏及其文化源源不断地提供理论依据。还建成中国首座、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座茶膏博物馆,将茶膏文化的历史源流、工艺区隔、原料遴选一一梳理阐述,并通过200多件茶膏实物来表达和传递茶膏的历史文化价值。此外,以蒙顿茶膏博物馆为基地,我们积极开展了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云南省博物馆和普洱市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就在今年的7月下旬,我们还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京城第一茶膏”,同时,首博也向我们回赠了清·乾隆“粉彩三果纹瓶”官方复制品。

简单说来,蒙顿茶膏的梦想就是在中国梦和中国茶叶梦的整体进程中,实现这个行业的自信美和文化美,实现茶膏文化的深度传播和认同。

3.您认为贵司的“中国梦”该如何实现?(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创新)

客观说来,我们从事茶膏事业已经整整十年,从当初市场上只有蒙顿茶膏一家到今天专业或者顺带生产茶膏的企业达数十家之多,这是一种可喜的局面。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其他层面的可探讨性,至少这么多茶膏或者所谓茶膏企业在壮大着这个行业。首先,请允许我按时间先后顺序回顾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

蒙顿从2002年投入研究茶膏,至2005年公司创牌,再到2008年成为全国首家获得茶膏QS认证的企业,再到2012年“尚品系列”茶膏上市,可谓十年磨一剑:

2002年,蒙顿的前身——香港汇鹏国际与美国凯耐特生物制药联合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压榨制膏”工艺;

2005年,蒙顿创牌,并研发出四块世界上发酵度提纯度最高的普洱茶膏——蒙顿“普洱茶母”,分别以“元、亨、利、贞”命名;

2006年,蒙顿“元”字号普洱茶母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该馆唯一的一块茶膏藏品;同年,蒙顿技术人员在普洱地区采集到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发酵菌种,研制成“玉龙胜雪”;

2007年,蒙顿受福建省政府所托,复原了白茶膏“白毫银针”,即宋代的“玉蝉膏”;

2008年,蒙顿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茶膏QS(生产许可证)认证的企业;同年,蒙顿?易武春晓问世;

2009年,蒙顿?普洱黑金隆重上市;

2010年,第一款月光白茶膏——蒙顿·月光白、第一款脱咖啡因茶膏——蒙顿·月光美人和玉龙胜雪升级产品——茶石上市;

2011年,红运当头升级产品日升上市;同年5月,蒙顿茶膏博物馆正式落成,普洱茶博物馆收藏了茶膏博物馆的馆藏极品“龙生九子”全套普洱茶膏;

2012年,经典系列全溶茶——易武春晓·五年窖藏、班章贺岁、玉龙胜雪、老茶膏;尚品系列——班章贺岁、易武春晓?五年窖藏、茶石、红运当头上市。同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专门收藏了蒙顿特别制作的“天下第一福”茶膏,这也是该馆唯一馆藏茶膏;

2013年,首都博物馆收藏了蒙顿捐赠的“京城第一茶膏”,并将清?乾隆“粉彩三果纹瓶”官方复制品回赠给蒙顿茶膏博物馆收藏。

从这个蒙顿发展的时间轴,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对产品创新的力度是一以贯之的,是用实实在在的产品来说话的。

谈到渠道建设,蒙顿主要以传统线下销售为主。主要是通过参展全国各地的、旗舰店和茶膏博物馆这三个平台,我们的经销商进入率一直稳步增长。

在品牌推广上,蒙顿并不刻意做常规的品牌推广,主要以产品的直接体验来进行口碑扩散,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近几年来,在茶城里、在淘宝和天猫上,我们发现有不少店铺仿制蒙顿的产品,比如红运当头就仿了很多。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间接为我们做品牌推广。

总体上,如何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认为产品的持续创新是最核心的基础,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而文化的深度渗透才是连结几者间的精神纽带。

扩展阅读

天福李瑞河:振兴中国茶 同圆中国梦


谈到茶,天福集团创办人李瑞河,在茶人与茶客间已是广为知晓。

少时随父在台开茶行,壮年遭遇金融危机跌入低谷,花甲之年在八闽土地上再创业,茶人李瑞河的经历同茶一样,虽经摇、揉、炒、焙的磨砺,但越炼越香。

近日,在漳浦的盘陀梁山脚下、天鹅湖畔,记者有幸与年近耄耋的李瑞河品茗谈心,听他分享数十年来与茶相生的故事,感受他“振兴中国茶,同圆中国梦”的浓烈情怀。

人物名片

李瑞河,天福集团董事局主席、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茶农世家。1953年,他与父亲在高雄开设铭锋茶行。1961年在台南创立天仁茗茶门市,实行茶叶连锁经营新模式,1990年达50多家。旋遭金融危机打击,事业从巅峰跌入谷底。1993年,他跨越海峡来到大陆,花甲之年再创业:办茶场、建茶厂,在漳浦设立天福茶庄,谱写了茶界传奇。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的故乡。中国茶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依相伴,与中国梦同根同源,都体现了‘和’为核心的天下之大道。”

扎根于国家复兴磐石花甲大陆再创业获成功

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让李瑞河陷入事业的一片黑暗。没想到,来到海峡对岸的福建再创业,建立“天福”后,他的茶业事业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20年以来,天福在大陆已开近1400家“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在闽、川、浙、滇、桂、苏等省建有12家茶叶及茶食品工厂、4个高速公路服务区、2家茶博物院及以茶为主要特色的高校———漳州科技学院,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茶业综合企业。2008年起,连续7年全国纳税额超过3亿元,名列全国茶企前茅。

除“天福茗茶”外,集团还开设主攻超市的“天心茗茶”(已达280家),主攻奶茶茶饮的“放牛斑”(已有125家),成立了天福天美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茶多酚系列产品促产业升级。

对此,李瑞河表示:“国运兴、茶运兴。茶业兴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他认为,天福集团的迅速发展,中国茶产业的快速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得益于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

努力打响中国茶品牌五次成为apec用茶

除了投入毕生精力经营茶事业,这位老茶人还有更多的负担。

“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茶的复兴!”说起这个,李瑞河神釆飞扬。他告诉记者,茶是中国的伟大发现,曾在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中闪烁着荣耀。推动中国茶的全球振兴,是他的一大夙愿。

1994年,李瑞河就提出愿景:“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2004年,他在美国提出希望:“19世纪英国红茶垄断国际,20世纪美国可乐横扫各地,21世纪中国茶席卷全球。”2006年,在筹建天福茶学院时,李瑞河就在校门的照壁上题词:“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

为此,李瑞河一直推动中国茶的国际化:在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以及2014年,天福茗茶五次荣登apec,成为中国茶品牌一大强音。

茶“和”天下文化回归将振兴中国茶

对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李瑞河很有信心。

“茶之精深,渊源传承五千年;茶之博大,业已征服七大洲;茶之平凡,解渴消暑大碗饮;茶之高雅,品茶品味品人生;茶之伟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瑞河说,“和”乃天下之达道,“茶”为达道之化身。茶可以和身心,可以和社会,可以和两岸,也可以和天下。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频频提及中国茶,也令他感到非常兴奋。“以茶谈交往,以茶谈文明,以茶谈友谊,以茶谈大道,道出了茶文化的真谛。”他说,“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也是茶的灵魂。“上下合力,振兴中国茶,同圆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推动中国茶的振兴,是李瑞河的一大夙愿。

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系由天福集团投资兴建的公益文化事业,也是李瑞河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所作的努力。博物院位于漳州市漳浦县324国道旁,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130亩。

天福茶博物院一直秉承“取之于茶用之于茶”的理念,先后被授予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文化示范基地,并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省级文明单位、五星级行业星级示范窗口等荣誉。

院内五栋主建物各有特点,院内还有汉亭、唐山、宋桥、元塘等景观,环境幽雅自然,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景点。

中国茶文化之壮乡姑娘茶


走进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的文山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那终年潺潺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那苍翠独特的独脉群山,那迎风飘舞的竹子,那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样陶醉。

八宝镇素有“小桂林”之称,其旖旎独特的自然山水可与桂林的山水相媲美;坝美的原始村落与淳朴的原始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广南盛产的薄竹水烟锅口感极佳,是馈赠爱好烟筒男人们的上好礼物;清澈透底的达良河、拉达河、旧莫河仿佛三条玉带缠绕在广南雄险清幽的自然山水中把这里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

然而,在底圩乡能够品尝到透露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对美好爱情追求的姑娘茶才是一种极品的享受。

山清水秀而又具有独特民族人文景观的广南县又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壮族之乡,这里出产一种名叫“姑娘茶”的名茶,它生长在底圩乡云雾缭绕的高山峡谷之中。

每年的阳春三月,当茶叶吐露枝芽的时候,妩媚多情的壮族少女欢歌着把顶尖的嫩叶和枝芽采回家中,掺进适量的烤糯米,精心搓揉一番,熏烤烹制后装入青竹筒中,珍藏于闺房之内,待到壮族赶歌会的时候,才会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和定情之物赠送给壮族盛歌中钟情的壮族后生。

于是,这种由壮族姑娘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熏制的茶叶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姑娘茶”,它透露着壮族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见证着当地壮族青年纯朴、善良和真实的感情生活。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品尝到姑娘茶的芳香的,客人们只有在壮家的婚礼中的宴席上才能品尝到这道独具浓浓民族风情的姑娘茶。

从老山战区撤离下来休整的我有幸成为了南溪农场壮族职工老田的二女婿,他家祖籍广南县底圩乡。我不是壮族更不会唱山歌,自然对壮族的赶歌会不敢粘惹,调整驻守命令下来即将开赴驻地的时候,与我深深相恋的恋人小田特意把一竹筒珍藏的“姑娘茶”作为定情信物给了我,我把它带回了部队,战友们品尝着小田的姑娘茶纷纷称赞,这茶叶特好喝,汤色青黄鲜亮香气清醇,除了保持茶叶的本味外还深深飘荡着青竹的幽香和糯米的清香,冲泡多次茶味不减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说小子我好有如此的艳福,我的心理很甜。

在1988年8月1日的建军节,在上级首长的关心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没有死去的我迎来了人生风雨历程上的大喜之日,婚礼隆重而简朴,按照壮族的习俗举办。我和夫人都穿着镶嵌着纯银饰品的壮族服装,夫人把唯一的一筒姑娘茶拿出来泡好,与我站在农场的路口等待着为亲朋好友敬献三杯热腾腾的茶水。

按照壮族的习俗,婚后的女性就再也没有资格采摘和熏制姑娘茶了,体现壮族少女是否勤劳与热情,看的就是这三杯浓浓的茶水了,因为茶水的味道代表着姑娘的一片情意和一颗善良的心灵。

首长来了,亲朋好友如约来了,我和夫人在路口为每个前来祝贺的宾客恭恭敬敬敬上了三杯茶水,他们为我们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暖流回荡在我们的心底。我给岳父母敬上三杯茶水,她为我的双亲敬献三杯茶水,接受着老人对我们新生活的祝福。

发自内心的山歌声唱起来了,欢快的节奏跳起来了,米酒坛子摆开了,人们欢快的唱着跳着簇拥着我们向新房走去。

深夜,我凝望着夫人沉浸在幸福海洋而娇羞的脸庞,我对她选择孤独与担惊受怕的毅力而感动,为她嫁给军人的勇气而自豪,我禁不住双手轻轻捧起她含羞的脸庞,对着她的芳唇重重的吻了下去。

我深深陶醉了,为了她纯洁而深情的选择,为了亲朋好友已经品尝到了她亲手熏制的姑娘茶,为了人们对我们的深深祝福,为了我们相互搀扶漫步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上的同甘共苦。

一晃16年过去了,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是那浓浓的姑娘茶和壮乡儿女追求美好爱情淳朴、善良和真实的平凡生活。

别了,那回味无穷的壮乡姑娘茶;难忘那浓浓情意的壮乡姑娘茶。

中国茶文化与世界


茶味香馥甘醇,意境悠远,象征中庸和平,在今天这个文明与文明互动的世界里,人类需要对话交流,茶是对话交流最好的中介。这说明,茶及其所包含的茶文化精神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纽带。有感于“世界茶文明之旅”活动的重大意义,世界茶文明之旅的消息自今年2月份向社会公布以来,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世界茶文明之旅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茶业历史上一次范围最大、影响最广的中国茶文化的推广活动,此次活动必将对中国茶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茶文化工作者,对于重走草原茶路的世界茶文明之旅活动,感到既欣喜又振奋。

长期以来,国人以中国为茶的故乡、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缔结者引以为傲。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清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茶开始陨落,中国茶文化变得落寞了,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在唐代将中国茶叶引进,后融合日本文化发展成为日本茶道。日本人民非常重视对茶道的推广,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里千家就在中国的一些省会城市长期驻会进行日本茶道的宣传,在国际上的许多重要场合,日本始终不会忘记对茶道的宣传,以至于有些人误认为日本才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中国呢?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中国茶叶行业的“一、二、三、四”现象,而我们的竞争对手英国“立顿”红茶却创造着“四、三、二、一”的奇迹,中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每公斤还不到2美元。在世界人民眼睛里,中国茶是低档的、是原料茶,这一切的误会都缘于对中国茶缺乏了解。

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茶叶种类最丰富、茶叶品质最优异的国家。中国茶叶拥有绿、青、白、红、黄、黑六大类1000余个品种,其中,白茶、黄茶、黑茶为中国特有茶类,而中国绿茶的品质在国际上更是首屈一指。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客人喝到真正的中国茶后,他们往往会发出由衷地赞叹。中国茶拥有悠久的历史,每一种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龙井,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四次驾临并亲自采摘;碧螺春,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它的香气和韵味,并为其更名;君山银针,红楼梦中妙玉用隔年梅花上的积雪冲泡的“老君眉”;每一种茶都有着优美的传说,这些美妙的故事都着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吸引着他们了解中国茶的历史文化。世界茶文明之旅组委会将携带着这些代表中国真正水平的茶叶到世界各地去推广,掀开中国茶叶的朦胧面纱,展示给世界人民一个真实的中国茶和中国茶的历史文化。

世界茶文明之旅带去的还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茶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中国茶文化精神的传播。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从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实践来看,就昭示了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饮品。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静、雅、和,一个“和“字,道出了世界和谐相处、和谐共进,茶文化是和谐精神的体现。就在不久前,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上,欣赏过中、日两国精彩的茶艺和茶道表演后,以一个真挚的“和”字道出了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的异曲同工,他提出的“以茶为缘、以和为贵”,是对茶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200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的献词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便是茶。茶,已经不再是一片简单的叶子、一类植物,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和谐精神的代表。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历史上,经草原茶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茶路等商路,茶叶走向了世界,并成为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亿人饮用的重要饮品。此次世界茶文明之旅将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让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中国茶,认识中国茶文化,架起一座中外人民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我们相信,经过四年茶叶之路重走的完成,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地位必将得到提升,中国茶经济也将腾飞。

茶叶文化:中国茶道简史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二、宋明时期──点茶道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下"月"。

三、明清时期──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宾撰《岕茶笺》。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岕茶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探索中国茶文化的艺术


由于咖啡是西方国家的咖啡,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艺是一种茶道文化,中国茶艺文化、饮茶的文化源远流长约2000年。饮茶已成为富有传统的中国文化的艺术和智力表达形式。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上海世博会的台湾馆,享受茶文化的艺术。

张素銮是中国台湾省茶叶之乡南投县鹿谷村茶道比赛的冠军。她分享了如何选择,制作和品尝茶的秘诀以及茶精的精髓。

“茶起源于中国大陆,台湾最着名的茶是来自福建省的五龙茶。台湾大多数人都喜欢五龙茶。作为台湾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作一杯好茶就是在台湾接待客人的最佳方式。当然,如果有时间,喝一杯茶来奖励自己也很常见。“

“我们知道茶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如果我们在适当的季节选择合适的茶,我们的健康将从饮用合适的茶中获益良多。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季节喝什么样的茶?

“人们喜欢在寒冷的天气里喝热茶,在炎热的天气里喝凉茶。有两大群人在喝茶。一组喜欢红茶,奶茶和绿茶,这个群体里的大多数人都很年轻。在另一组中他们年纪大了,他们不喜欢甜茶,所以他们喜欢把五龙茶放入冷水中。他们喜欢在夏天用这种方式喝茶。冬天很多人都喜欢这样的茶道“。

什么样的茶适合中国茶艺文化

“茶叶收获在一年中的每个季节下降,春茶和冬茶被认为是最好的。人们可以在春天和冬天买茶,茶是否好是基于个人喜好。茶的高度种植决定了味道,用于加工茶的技术影响茶的质量。

纵观台湾茶道的历史,人们纷纷将艺术插入茶中,希望将茶精神传播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希望通过茶道提高生活质量。“

“谢谢!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有关茶艺茶道的信息!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中国茶艺茶道文化

在泡茶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给茶壶加热。高山茶就像这样,看起来像圆顶。甘帕法是一种制作茶的方法,在进行茶道时需要桌子表面干燥清洁的环境。在此过程中,茶具应尽量避免用茶杯发出任何声音。最重要的是利用外在行为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保持冷静和稳定。我认为这是通过泡茶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当你制作高山茶时,水的温度应至少为90摄氏度,这样你才能闻到它的味道。

在将茶倒入小碗之前,茶应该冲泡一分钟,然后使用小碗将茶倒入小茶杯中。

享用高山茶时,要注意茶的颜色,闻一闻,最后品尝。这是享受茶的三个步骤。

茶艺中的品茶文化

我们把这个杯子称为“品被”。汉字“品”由三个口叫做“嘴巴”的小方块组成,告诉我们应该少喝茶。

你如何体验茶的香味?当你喝茶时,先将少量的茶倒在口中,当你吞下它时,不要张开嘴,同时让空气从鼻子里流出,这样你就能更好地体验到它的香气。茶。在这段时间里,您可以轻松地感受到茶的乐趣和芬芳。

茶生活回归 重拾文化自信


茶生活

烹茶、插花、焚香、挂画——早在宋代起,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这“四雅”。随着社会普遍生活水平的提升,寻回遗失的文化传统、重塑优雅品质,汇聚了一股急切的渴望。于是乎,以茶为主题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重回大众视野,茶室、茶席、茶道、茶具,这些看似“非主流”的家居元素,迅速在日常生根发芽。

近两年来,以茶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家具、家居用品层出不穷,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家居生活的想象空间,也形成了一条以“茶”为主线的产业链。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茶文化的回归,与整个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改善有关。“茶”并不是作为改造现代人生活的新角色而来,而是从古老传统里重新回归,是现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

从家居空间开始重拾文化自信

“茶文化的回归,与近些年行内流行的‘新中式’设计潮流同根同源。”多少家居创始人侯正光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此感触颇深。侯正光曾在英国学习家居设计,回国之初,凭借丰富阅历和设计经验,雄心壮志地创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并以追求形式、设计感作为品牌的特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很有冲劲,但也有点天真。”他表示,一开始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后来慢慢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才有了今天的品牌面貌。

新快报记者在该品牌店内看到,多少家居的产品以黑胡桃木为主,产品外观简约、线条现代,却幽幽地透露出一股中式韵味。这样的设计几乎成为原创家具设计的主流风貌:以简约线条、实木材质为基础的现代设计,却能让人一眼捕捉到传统神魂。尽管如此,不同原创设计依然能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统一于精神层面。这就是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这样的潮流并非无中生有,不像以往的家居空间设计以追求欧式、美式为尚。随着国家民族经济的繁荣,社会更渴求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侯正光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两年空间设计越来越多会融入具有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元素、茶家具、茶空间等。

茶令人静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传统

茶不仅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物,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省思和净化。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去除杂念、反思自身,这样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一角禅创始人张保庆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体现在家居空间中,一个布置完整、具有古朴韵味的品茶空间,能够让人的心迅速静下来,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而采用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喝茶、品茶,或者接触相关的传统文化,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浮躁时代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这样的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人追求“物我合一”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大巧家居创始人翟伟民表示,茶在家居空间内不仅仅是作为器物、摆设,甚至炫耀的方式,追求茶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与传统文化的同一,是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追求。

成为品味生活的一环

随着茶文化的逐渐被重视,大众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喜好的逐日升温。

在城市生活中,以往有很多人会学习品酒、鉴赏咖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道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的家庭装修中,欧式、美式曾经是两大主流风格,而如今,新中式却扛过大旗。以往喜欢喝茶的都是年纪较长的人群,现在喝茶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变化过程,印证了文化自信的重拾。

人们不仅学习各种茶文化的知识,而且会在家居空间中使用各种的茶器具、茶道具,更加讲究喝茶过程的美感,复刻古人做茶席,甚至研究由此而延伸出来的花道、香道,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茶生活模式。优雅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舶来文化牵着鼻子走,不再是崇洋媚外;回归自我文化传统、找回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的高雅品味。

中国茶文化形成简史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蒙顿茶膏崔怀刚:中国茶梦就是文化自信》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