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春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爽,香气馥郁,为许多文学大家所爱。大师们品茶,常常付诸文字,品一种心境,一种文化的味道。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遂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喝茶有“三泡”之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此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中外闻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常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而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尽在一杯清茶之中。他们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也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CY260.com编辑推荐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国学大师张文勋咏茶

中国人自古有喝茶聊天的习惯,茶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喝茶、谈茶、看茶,都是茶。对于茶,在座各位都有一定的认识。我很爱茶,我喝茶也很早,我的家乡习惯把茶装到小土罐里放到火炉边烤,叫"烤茶"。那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离开茶,每天喝,情有独钟。但是喜欢茶不等于懂茶。中国茶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我们也一直讲茶文化,但什么是茶文化?究竟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概念性的界定。就我自己对茶的理解来说,茶文化不是偶然的,它是与中国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

我写了《茶趣十咏》,十首小诗,是我喝茶的心得。也包含了我对茶文化为什么历久弥新、陶冶人性的认识。茶包含了天地正气,这里的正气,即自然之气,所以茶对我们身体很有好处;茶完全是靠自然雨露生长,所以又包含了自然的精华。茶对我们的养生不是一种药物的作用,不仅仅是揩油、调节内体,更是一种性情的陶冶,这也是养生的奥秘。文化是人文的东西,茶是自然的东西;茶文化则是国人高水平的人文现象,所以我们喝茶的目的不单纯是为解渴。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茶最能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品茶的苦甜之味是其次,重要的是感受甘苦之乐。茶文化体现出和谐的精神,因茶本身就是调和、和谐的。茶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推俗共赏,名播天涯。喝茶不分阶层和对象,只要愿意都可以喝。我们的茶道,是围绕茶本身的特点形成的文化,而且非常丰富,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就充满了民族特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云南的茶声名远扬,更多人关注云南的茶、喜欢云南的茶。中国茶文化不同于西方咖啡文化,也不同于日本的茶文化,我们的茶文化保留了比较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不完全是人为的文化,我们就要发掘里面最深层的文化底蕴,真正的中国茶文化,而不要停留在表面。

风水大师茶人郭璞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就和风水这个“国粹”有着天生不可分割的关联了。尽管对于风水这个“国粹”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深信不疑,但是把它和茶结合到一起倒显得合情合理,少了不少争议。据我所知,现在不少茶馆、茶庄不管是在起名的时候,还是确定开业。

日期的时候总要请来“大师”先给看看风水再做决断。要说这些“大师”的本事到底有多大,实在是不太敢恭维,在连“学者”、“专家”都

可以随便自封的年代,搞个风水大师的头衔不该比弄个“硕士”、“博士”文凭还要难吧?

要做“大师”容易,只要肯在行头上下本钱,其他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了,但是要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大师”可就不是一套行头能搞得定的

,那可需要有真“本事”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就是一位在青史上留了名的“大师”,也是被陆羽收到《茶经》中去的人物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山西省闻喜县人,《晋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多数都是他看风水的事迹。举两个例子。

西晋惠怀之际,天下纷争全面爆发,郭璞一卦算下来,大加感慨:“哎呀!华夏的黎民百姓将被异族淹没了,故土家园将被摧毁荒废了!

”于是,他托人拉关系,期待前往东南地区躲避战乱。有一天,他去投靠将军赵固,当时,赵固的好马刚刚死了,正在伤心头上,不肯接待客

人,门人当然不给通报,郭璞见不到赵固就告诉门人:“我能让马活过来。”于是,门人马上向赵固汇报,赵固也很快跑了出来,问道:“你

能让马活过来?”郭璞说:“是的。你派二三十个健壮的人,每个人拿一根长竹竿,向东行走30里,会发现山林中有一座社庙,你们用竹竿拍

打它,就能得到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及时把那个东西带回来的话,马就能活过来。”赵固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得到一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

,拿了回来。这个东西见到那匹死马便凑上去用鼻子吐纳呼吸起来。没过一会儿,马果然爬了起来,很有气势地大声嘶鸣,也开始像以往一样

吃食了,但是之前的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却不见了。赵固很是惊奇,厚厚地赏赐了郭璞。有了路费郭璞便前往南方,渡江而去了。

晋明帝听说郭璞在风水方面很有研究,知道他常为别人选择墓地,于是,决定微服探访一下他所选择的墓地风水到底怎样。但是,当明帝

来到民间,看到的却是一户人家在郭璞的指导下将逝者埋在了风水上所谓龙形中的龙角位置,这在风水上乃是大凶的位置,会招致灭族的祸患

的。主人跟明帝解释说:“郭璞让我们葬在龙角的,他还说,葬在这里,不出三年当有天子出现。”明帝很吃惊:“你们家能出天子?”主人

说:“哪里是这样啊!是能招来天子问话。”明帝听后,更加惊奇了。当然,惊奇的已不是主人在龙角葬坟了,而是郭璞竟然有如此先见之明

要说郭璞是不是真像《晋书》上说得那样神乎其神,能够把什么东西都算得很准,从小就在马克思主义环境中长大的我可不太相信他真有

什么超能力,非常怀疑《晋书》在给他作传的时候,所使用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添了油加了醋,毕竟读

者都爱看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嘛,即使是在现代这个媒体无孔不入,信息异常发达的时候,还有人在被媒体曝了光以后,继续辩称喝某种茶能把

小肚子喝下去,像这样敢于乱鼓乱噪的人实在不是少数,那么,在1000多年前,信息还很落后的社会里,要吹捧一个人的事迹,传得再神也不

是件难事吧?因此,关于郭璞事迹的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房玄龄写史的态度是严谨的,相信关于郭璞的事迹虽然有

些不真实的成分,但是故事的梗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这不仅是对写史人的信任,也是对郭璞本人的信任。虽然《晋书·郭璞传》中关于郭璞的记载多半都是他擅长算命看风水的事,但是,他

的这些本事却都是建立在广闻博记的基础上的。从《茶经》对他的记述中,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一点来。《茶经》说:“郭璞《尔雅注》云:‘

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这样的描述方式,已经和植物学双名命名法上对

植物性状进行描述的方式很接近了,而双命名法的描述方式直到郭璞身后1400多年才由瑞典人林奈建立起来。能够这样比较科学地去描述茶,

显然仅靠一点看风水的本事是绝对做不到的。相反,他所以能够把风水研究得那么透,倒是应该从他广博的知识上找原因了。《晋书·郭璞传

》给他的评价是“博学有高才”,他不仅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了《尔雅》,还曾注释过《周易》、《山海经》、《穆天子传》、《方言

》和《楚辞》等等古籍;现今的《辞海》和《辞源》上都还到处可以见到他的注释;他的诗文著作更是多达数十万言。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郭璞只是给《尔雅》作了注,记载了茶的《尔雅》早在秦汉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写成了。由此不难看出,中国人长

期以来内心深处的自豪感,绝不是那种整天去抢注个什么遗产的妄自尊大,而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有理有由的。在林奈诞辰300周年的今天,

我们把茶人郭璞拿出来说,不仅是要劝那些一味醉心于把“国粹”看风水往茶上靠的人,少弄些糊弄人的玄虚,多搞点科学的东西;更要唤醒

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科学,尤其是茶文化、茶科学要有充足的信心和自豪感。

北大有位留学日本的教授曾经提过日本茶道的起点比中国高的观点。这个观点,去年曾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争辩,反对的声音很多,认可

的声音也不少。那么究竟中国的茶文化(还是说茶文化,不说茶道吧,中国人好像不太喜欢把什么都加个“道”)是不是真比日本的低呢?看

看《尔雅》、《尔雅注》和郭璞,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在唐代以前都是一片荒芜;就会知道,我们的茶文化是不是只有一些故弄玄

虚的东西了。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中国虽然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以及东方的日本,从在整体上说,中国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是被否定,

相对而言,已没有太多的优越性了。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茶文化却是始终领先于整个世界的。因此,在中国

日益和平崛起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茶文化感到自豪,更应该继续努力把我们的茶文化向前推进,向全世界推广,而不要妄自菲薄。

紫砂大师张菊萍简介


1953年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1983年涉足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师从胞弟,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现从艺于紫砂工艺厂张庆臣工作室。

由于得到何道洪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的多方辅导,壶艺境界得到迅速提高,在壶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期间作品入编紫砂专业书籍《壶谱》、《壶锦》、《当代中国紫砂图典》等,《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等专业书刊经常刊登。

获得荣誉: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0年作品《暗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

2009年作品《笠帽》获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组委会银奖;

2009年作品《春元》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2010年作品《明月》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紫砂大师职称背后的利润空间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

近年来,江苏宜兴紫砂成交额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形成了年销售80亿元的产业链,从业人员更是达20万人。然而,在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因“大师、名家”效应而滋生的大师紫砂壶鱼目混珠之乱象丛生。4月13日,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将焦点聚集在商家鼓吹的“名家壶、大师壶”上,大师职称与作品证书再次成为紫砂界关注的焦点。

泛滥的大师壶

最近几年,在紫砂市场,随处可见冠以“大师设计、制作、监制”的收藏级限量紫砂壶,这些壶的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发行量也从几十套、上百套,甚至几万套不等。

一款“中国航天国礼紫砂壶”的发售商家宣称,该壶由“国礼壶第一夫妻”联合创作,并邀请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全程参与创作。“中国航天五色国礼紫砂壶”配有“国礼紫砂艺术研究院”的出品证书,还包括中华航天博物馆的“监制证书”“特许商品证书”“大师设计创作证书”“泥料证明”“收藏证书”。商家宣称,全国发行2013套,统一市场价9980元。

另一款“五德天下紫砂壶”,商家宣称该壶收藏价值非常高,“五德天下紫砂壶”由一代紫砂大师鲍志强制作,“堪称‘文壶之王’,是紫砂收藏的超高境界。”其收藏公告表示:每把壶底均有鲍志强大师“乐人督造”落款,是真品的标志性印记,每套产品证书上均有鲍志强亲笔签名。该壶证配有监制证书、收藏证书、泥料说明证书、防伪证书、检验报告。全国限量发行599套,发行价每套15800元。

而某报刊为了纪念其发行第2万期,宣称委托宜兴陈曼生紫砂艺术馆承制“中国梦紫砂壶”,由“紫砂大师陈光德”设计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字“中国梦”,称其为集艺术欣赏、生活实用、收藏传承于一体的紫砂艺术珍品。全国限量发行2万套,每套价格为1980元。除了这一限量紫砂器之外,这位“大师”还有多款限量紫砂壶:十二生肖壶、荷塘月色紫砂壶等,每一种的发行数量从数千套到几万套不等。

在宣传中,各商家均表示,限量大师壶是“大师参与设计创作、监制”,然而,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大师监制”本身就有炒作之嫌。

“这些大师有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监制上吗?几千上万把壶,大师怎么监制?大师监制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监制的利益比创作来得更容易,来得更实际,不需要劳心劳力,凭借大师的名头就能敛财。”紫砂收藏投资顾问张明强如是质问,“顾景舟一生创作,从20岁一直做壶到80岁,存世的紫砂壶精品也不超过500件,现在大师们的年纪大多在60岁以上,一年能亲手做几把?精品能有几件?有多少作品是有创意、有思想,可成为藏品传世的?”

也有紫砂人算了这样一笔账,要完成一把普通的全手工紫砂壶,所需时间为3天至5天,这些所谓的限量壶,若真是大师制作,就算一款生产几百套,也需要大师夜以继日地赶工数年才能完成,如何量产出几千套,几万套?以上述发行量最少的“五德天下紫砂壶”为例,全国发行599套,需要大师工作七八年才能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

知情人表示,参与以上商家类似活动的部分“大师”也有利润分成,他们对于商家的做法心照不宣,只是商家在对外宣传和营销时,偷梁换柱,将“大师监制”变为“大师制作”。“他们自己也知道监制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没有他们的默认和纵容,这些厂家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打着幌子做那些招摇撞骗的事。”某位紫砂制作者如是说。“挂羊头卖狗肉”的经销商夸大宣传,在事情暴露之后,“大师”又将责任推卸到经销商。

而对于那些没有“限量发行”的大师壶而言,也有很大的水分。在利益驱使和市场需求下,“枪手壶、代工壶”在大师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壶一般是大师工作室的学生或者熟人制作,盖上大师的印章完成的。“有些没有职称的做壶人,做了一世,大家公认做得很好,但卖不出好价格,其中部分最终沦为大师的枪手。”张明强介绍。

职称背后的猫腻

“在江苏宜兴丁山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可遇到一位‘大师’。伪大师、‘大师传人’满天飞,各种民间协会也评选‘大师’,职称太乱太可笑,大师称号已达到泛滥的地步。”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这样形容。

对于前文提及的“紫砂大师陈光德”,在宜兴紫砂工艺美术查询系统网站上,根本没有查到被商家誉为“重量级大师、紫砂泰斗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的再传弟子、陈曼生第七代传人”的“紫砂大师陈光德”。在宜兴紫砂界,类似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数不胜数。

在宜兴,自我炒作的“大师”或者标榜自己是“大师传承人”的也不在少数,有一些年轻的工艺师,制壶水平一般,只是与某位大师有亲戚关系或相识,就称是其弟子,自己制作大师证书,拍几张名人合影,壶价立刻飙升到几万元。“顾景舟是紫砂行业的标杆,市场上就有各类‘顾景舟弟子’‘再传弟子’,或者声称顾氏后人、亲属,尤其是各种展览和销售活动,职称和传承人成为商家的卖点。”张明强说。

“只要评上‘大师’这一职称,就意味着你的作品价格‘鸡犬升天’,甚至可以漫天要价,带来的利润空间不可限量。”张明强做了这样的比较,一名没有任何职称的制壶人,制一把普通的手工壶价格在2000元左右;如果评上高级职称,这把壶的价格可以卖到2万元;如果被评为大师,这把壶的价格就可以上升至20万元。赵炎也表示:“一般来说,职称级别的高低直接影响紫砂壶的市场价格,职称上升一级,价格几乎可以翻10倍,这就是大师职称强烈的诱惑和利益。”职称加价的行情,已经成了紫砂行业里众人皆知的“潜规则”,在整个紫砂产业链上已经根深蒂固,也很少会有人去破坏这个规则。

从上世纪80年代紫砂行业职称评选以来,这个行业就不再平静,赵炎形容每届评选都是“暗潮涌动、明争暗斗,打得头破血流”。

尽管如此,评选出来的各种职称的工艺师水平也不尽如人意。“现在的研究员、高工中,很多人徒有虚名;有的大师原来根本不做紫砂,是从陶瓷等行业转做紫砂;有的是根据评选要求,达到一定的年限,上升一个级别。”

职称就像房地产开发

张明强表示,大师壶、大师职称大行其道,职称评定过多过滥,与相应管理部门受到利益驱使,利用评定职称收取各种费用,且工艺师职称高低与个人所得税缴纳额度多少也有密切关系。“税收及人事管理部门根据紫砂工艺师不同级品的职称,采用定额上税的规则,按职称收税,若不交,职称网上就没有名字。而考试也成为从业人员晋升的手段,职称与作品的价格紧密结合,职称级别决定壶价高低,过分强调紫砂从业者的职称名气,助长了紫砂行业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张明强说。

更为严重的是,除了公认的几家评定机构之外,社会上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些商业机构都在评定工艺美术大师。在业内人士看来,各种紫砂大师的评定就像房地产开发。“现在的紫砂行业职称评审事出多门,没有一家权威,什么人都可以成立一个法人商业机构来评审。按不同级别缴纳不同的费用,成为紫砂职称乱象的根基。”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一家叫“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的机构,也对外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与轻工部等部门授予的名称一字不差。

此外,最近几年,在已有职称的紫砂壶人中,有的甚至用职称敛财,买卖证书。知情人介绍,有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工艺师,通过中介运作,将一定数量的职称证书批发给中介,按照作品售价的1/5或者1/10明码标价。最终,上演了假壶配真证书,真壶配假证书,假壶配假证书的“真假谜案”。

张明强感慨:“当前,由于初入紫砂门槛的收藏爱好者只能凭借职称、证书作为衡量标准,紫砂壶又是工艺美术品里最容易炒作的门类,商业利益驱使,于是价格开始离谱,作假开始流行。”而在整个行业中,大师职称的乱象对行业带来的影响最为深刻,大师借名敛财,伪大师粉墨登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误导国人的审美水平,还严重透支了紫砂壶业的信用和未来。

顾景舟:生前反感大师称谓


石建邦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十年前,为了吴冠中的事,去了两趟宜兴。《宜兴日报》的老总编许周溥热情地接待我,他和吴先生知交,对当地的文化了如指掌。说起紫砂,许先生说,吴冠中和顾景舟有过会面,两人聊过。可能吴先生新派,对这种传统小道“志不在此”,所以和其他画家不同,两人没有你画我做的合作。

可以说,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顾景舟就是宜兴的一张名片,中国紫砂的一张名片。人们很早就给予他大师的称号,当然,名至实归。但许先生说,顾老生前对大师这个称号很反感,一再说,我们这样的手艺人,充其量最多算是个能工巧匠,大师,是当不起的。

然而由不得你,真可谓“形势逼人”,方方面面各色人等都要靠你这杆大旗撑着好办事,不想当大师,没门。高处不胜寒,顾老晚年心境落寞。宜兴紫砂博物馆曾发生盗案,有青年盗走几件馆藏顾壶。偷盗国家文物,这还了得,青年被判死刑。顾景舟闻讯,多次呼吁对罪犯从轻发落。几把壶就葬送一条性命,老人为此痛心内疚,觉得是自己连累无辜,是罪孽,无法释怀。

那天,许先生特别带我去丁山转转,并介绍原宜兴紫砂博物馆馆长时顺华认识。时先生同样快人快语,对目下“大师”们的恬不知耻、唯利是图嗤之以鼻。那天饭桌上,他讲的许多故事,令人大有江河日下之叹。

现如今大师泛滥,你也大师,我也大师。大家张大师、李大师地张口乱叫,就像叫“美女”一样随便。遍地大师,哪有大师?那些大师的头衔,有许多是直接走关系通门路来的。一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封号,有人说要几百万打点费呢。近读胡展奋文章,“程霞与‘厚德壶’”,惊闻现在的许多大师竟然不会做壶,统统由“枪手”代工,“做壶的不能落款,落款的不会做壶”。(《文汇报·笔会》2014年6月19日)于是上演“大师”遭藏家殴打的丑闻。呜呼,现在的一众大师,真连“能工巧匠”也谈不上,难怪网络愤青直接给他们扣上“大屎”的帽子。这种“大屎”现象,又何止在紫砂界、陶瓷界呢?可以说,简直遍地开花。

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是当年宜兴紫砂合作社的三位元老。承许先生雅意,还带我专门拜访过硕果仅存的蒋蓉老人。老太太虽然名满天下,但造化弄人,一生心路坎坷,晚景也不愉悦。她的心头有好几处隐痛,挥之不去。许老说,她的故事,可以拍部催人泪下的电影了。不过那天见到她,老太太虽然步履蹒跚,但说话机智风趣,童心未泯。八十多岁了,依然像她手里的壶一样,色彩斑斓,生趣盎然,很有感染力。

对紫砂,我以前一直很木讷。倒是去年路过香港,偶然在邦瀚斯拍卖预展上看到几件清代名家的紫砂器,是JimmySha伉俪的珍藏。心里不觉咯噔一下,不由得驻足流连,看了好几遍。后来这批东西到上海来,我还特意又去看了一次,并上手抚摸了一番,还叫朋友来一起过瘾。

一边摩挲这批紫砂,我一边不由地想,顾老的自谦其实不光是自谦,还有一份更可贵的自知之明在里面。■

大师顾景舟紫砂壶精品再现


紫砂壶

1、壶嘴,胥出若自然生成,结合部位顺畅;壶嘴额、唇、素、注,清秀爽朗。

2、壶把,依据壶身贴切统一协调、衔接干净利索。

3、壶内光洁,微妙之处留有手工制作结构印痕。

4、壶泥,色泽纯正嫣红透亮、砂粒隐现。

5、视觉上:两位大师合作之品,形神兼备。

6、技艺上:工艺精湛、引人入胜、角线面体、权衡比例端庄;

7、印款:盖内“顾景舟”印,顾老一生专属印章多达三十余枚,求新求变。咀、扳、盖、把、钮等比例协调,整体挺拔端庄,壶盖身吻合精致。壶底脚向上对应有致,壶钮与壶体对称适体秀雅。

这些特点都显现出一代大师顾景舟精湛的技艺水准和超人的哲者思想。

该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形神气态俱佳,该紫砂壶是迄今为止,世面上所能见到的顾老作品中与傅抱石大师合作经典之作,极为罕见的精品之一。壶身一侧绘有竹子图案,另一侧为傅抱石大师的题字:“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造型气韵生动,此顾景舟紫砂壶口径:8cm高:9.5cm做工精美,保存完整。为顾景舟大师与傅抱石大师合作经典之作,壶身一侧绘有竹子图案,另一侧为傅抱石大师的题字:“春归花不落,风静月常明”,造型气韵生动,此外,印章、器型、包浆也都较为完美的体现了顾老作品的独特之风。轮廓清晰,成型技法独特,工艺流畅,线条纤巧,可谓极具美感,独到天成。该作品现藏于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壶艺界影响颇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其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争相收藏。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所创作的数十种壶型堪称件件精品,载誉可比明代时大彬,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顾景舟一生制作的宜兴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在香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100万元。近年来,顾景舟大师有12把壶拍卖过千万,今年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九头咏梅茶具”堪称本季春拍紫砂部分的重中之重,最终以人民币2875万落槌成交,又创历史新高。

紫砂大师顾景舟收藏市场行情


顾景舟紫砂壶顾景舟紫砂壶

紫砂壶始于宋,兴于明清,长久以来,紫砂壶在文人雅士的追捧把玩中,逐步形成“冶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的金石文化艺术风范。宋代词人苏东坡便有“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名句。

顾景舟(1915-1996),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业界被称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老萍。18岁开始习陶从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壶艺成就极高,并亲自编著了《宜兴紫砂珍赏》巨著。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愧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正如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紫砂壶的收藏市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恰逢东南亚尤其是台湾市场兴起紫砂热,“香港的收藏家罗桂祥来到宜兴,他请紫砂厂的员工做一批作品参加香港亚洲艺术节,他把从前作为产品的紫砂壶性质改变了,变成了工艺品,我们可以在壶里面打上自己的名字了。那次订单,顾景舟这样的前辈们的作品是1000元左右的价格,而他们弟子的作品是老师的一半,就连一些学徒工的作品,也相当于他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顾绍培表示。

90年代的时候,随着两岸贸易的日益紧密,尤其是大量台湾商人涌入长三角之后,台湾人替代香港人成为宜兴紫砂壶的又一价格推手,台湾人使宜兴紫砂壶在1993年的时候价格又到了顶点。“几万元一把壶不稀奇,据说顾景舟的那把石瓢,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一个台湾藏家收购走的。”

不久后,台湾经济的衰退使紫砂壶的价格下降,不过到了2003年,大陆的消费群体增加,宜兴紫砂再次稳步上升,从2007年开始,这股紫砂热潮开始在内地市场蔓延,紫砂壶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谈论最多的收藏门类之一。自2008年中国嘉德在秋拍中开辟了第一场紫砂壶专场拍卖,2010年,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也是从这时候起,伴随着一股“顾景舟热”,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了对中国传统紫砂壶的狂热追逐。2010年,央视报道的“假紫砂”、“毒紫砂”的负面消息,不仅没有让宜兴紫砂受到影响,在顾景舟拍卖的市场效应下,反而促使宜兴紫砂各级工艺师们的身价水涨船高,以每年百分之几十甚至是数倍的增长。

2011年12月,在北京保利秋拍中,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2012年5月,在北京翰海的紫砂专场,顾景舟的“提璧壶”以1288万元成交,同场中曾于1993年赴台参展的顾景舟“虚扁壶”以1150万元成交;2013年6月,北京保利的“燕闲清赏——翦淞阁文房古器录”专场中,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寒汀石瓢壶以1495万元成交;2014年5月18日,中国嘉德“紫砂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拍卖会上,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刷新了紫砂拍卖市场的最高价格纪录。2015年北京东正春拍,顾景舟“大石瓢”以2817.5万元成交,创顾景舟单把紫砂壶最高纪录。

虽然紫砂市场也受经济、政策等影响出现波动,但顾景舟的作品一直是拍卖市场的硬通货,且每一次都能提振紫砂市场。且在“顾景舟热”席卷下,一众宜兴紫砂名家名作的拍卖价格也不断飙升。尤以何道洪为代表,他的紫砂作品连创佳绩,在2012年6月21日拍出的“集思壶”以747.5万元成交,当年年底再拍时此壶的成交价则攀升至920万元。2013年12月,何道洪的歪嘴梅桩套壶在北京翰海拍卖时估价为300万元至350万元,结果以1265万元成交,不仅刷新个人作品成交记录,也创下当代紫砂拍卖新纪录。“紫砂壶在拍卖市场拍出高价,尤其是顾景舟的壶拍出高价,在宜兴本地市场会立刻得到反馈。”宜兴陶瓷城副总经理刘少波指出。

顾景舟的紫砂壶为什么能一枝独秀?并能成为紫砂行业的标杆呢?业内人士指出:“紫砂七老艺人中,只有顾景舟和蒋蓉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其他几位过世太早;其次,顾景舟的壶做得很细,存世量也比较少;第三,他的后人徒弟为了提高自己紫砂壶的价码,故意抬高他的课徒水平与名望。曾在紫砂厂的时候,他的两个徒弟鲍志强和李昌鸿就是他的领导;第四,紫砂行业需要树立这样一个领军人物作为典型宣传扩散。”

中超电缆创造了紫砂壶有史以来最高的成交纪录,巧合的是,在他们斥巨资收购紫砂壶的前一天,一种新型的以紫砂壶为主体的艺术金融产品也正式首次上市。5月19日,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正式推出以紫砂壶为主体的“天放一号紫砂壶艺术品资产收益权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8.0%。而此次“天放产品”中的最大的亮点就是作为质押的紫砂壶大师顾景舟的一件“宝菱壶”。

然而,这些都不是紫砂与资本的首次对接。2014年,宜兴陶瓷界有几件颇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一是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Q板)挂牌,意味着宜兴中小微企业、紫砂文化创意企业首次与资本市场实现对接;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和家人的部分作品组成一定份额的资产包在中国(香港)文交所发行,这是宜兴首个紫砂壶权益份额资产包证券化上市。“我们选择在香港文交所上市,是希望能将紫砂推广出去,面向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紫砂,了解紫砂。这不仅有利于推广紫砂艺术,更有利于将紫砂艺术品与市场接轨、与资本进行融合,为众多紫砂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大的投资平台。”顾绍培如此说。

紫砂壶收藏顾问张明强在微博中直言,“中超利永紫砂公司股东名单中出现的当今紫砂大师,全部是拍场上炙手可热的人,可以说,中超公司是紫砂壶价格的制造者,中超公司将是紫砂推向亿元时代的最强推手”。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利永紫砂总经理沈映斌解释了他们收购顾景舟紫砂壶的原因:“首先,紫砂七老艺人是公司未来的研究方向,这28把顾景舟紫砂壶是作为公司在业内的权威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顾景舟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有利于资本的闭环运作。”

重构中国传统紫砂产业链,实现以紫砂为代表的全新的“文化+互联网+金融”的闭环生态圈,这才是利永最终的目标,目前已经签约工艺师40余位,除了常规的代理销售之外,利永还将于8月份推出紫砂竞卖会:“这次主要推出中青年工艺师的紫砂作品,估价约在四五千万,邀请的都是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等高净值人群,还会和私募基金进行合作,配合竞卖会做增值服务,相当于联合三方或四方进行艺术资本的操作,也是为之后的文交所上市做铺垫。”

(雅昌艺术网郑晓芳)

《花非花:紫砂大师蒋蓉传》出版


据宜兴日报报道,10月23日下午,由宜兴市文联、宜兴作协主办,宜兴市新华书店、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协办新版《花非花——蒋蓉传》签名售书仪式在宜兴新华书店举行。副市长尹志华和各界代表百余人参加。

《花非花》一书通过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传奇人生,进行生动描写,折射了紫砂艺术的百年兴衰历史,探索了一个大师的人生真谛和紫砂文化的奥妙,作品曾入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全国五届报告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经过重新修订,新版《花非花》在原版作品基础上,加上了更多关于蒋蓉大师紫砂创作生涯的细节。

时值新书出版,作者徐风自费购买100本举行签名义捐活动,并将本次签名售书收入全部捐献给残联人联合会,以此来缅怀蒋蓉大师。

尹志华对新版《花非花》发行表示祝贺。他希望,我市新一代紫砂艺人学习蒋蓉大师的技艺和毕生追求艺术,不图虚名,回报社会的为人,也希望更多人热心于紫砂文化的提炼和传播,让紫砂文化发扬光大,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也代表紫砂业界到会表述祝贺,并对徐风主席多年来着力推动传播紫砂文化表示感谢!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专访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邹炳良先生

在一个晴朗的初冬午后,笔者有幸拜访了邹炳良老先生,领略“传说”中一代宗师精彩的普洱人生。踏入海湾茶业的那一刻,春城十一月的暖阳倾泻于身,和煦的微风裹携着缕缕陈香扑面而来,引领着我们随香而行。在茶韵四溢的会客室,邹老步履稳健地走进来,和颜悦色地招呼我们喝茶。

看到精神矍铄的邹老,不禁让人觉得是不是岁月故意给邹老留了情,让时间在这位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前暂停了脚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给予了邹老先生如此从容、温暖而淡定的笑容?

有人曾这样写到:“邹老本人也如同普洱陈茶一样,色如宝石般深红纯粹,质如美玉般温润透彻”。

(一)心系普洱情洒勐海

让我们先来回首2007年春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上,邹炳良先生被授予“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这是实至名归的桂冠,是对邹老先生情注普洱茶产业,对普洱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至尚褒奖。

荣誉的背后,如果没有心血与汗水的付出,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得从。他告诉我们,自己无法停止对普洱茶的热爱,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希望继续能为茶学、茶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们常说:人生如茶。邹炳良老先生走过的不仅仅是如茶人生,而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与心血真正融入到了普洱茶中,闻茶香,品茶味,体茶韵,与茶相伴,一路辉煌走到如今的别样人生。面对着这样一位深爱着普洱茶,深爱着这份事业,愿意把自己一生倾注在普洱茶身上的茶人,我们除了敬佩,除了敬仰,那就只有一个心愿,愿以后的做茶人以邹老先生为典范,共同促进普洱茶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后,都能弥漫着邹老先生的普洱茶香。(作者:唐自波)

#水滴茶名人访谈#拼配大师李文华访谈录(一)


问一:象山熟饼的口感,它的味道很特别,令人一品难忘。当时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拼配出这款茶品?在您拼配的熟茶里,您心里认为它大概能排到第几位?过程中有什么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象山普饼是05年新研发的第一款熟茶,总结了过往的产品,跳出了级别拼配的理念,以个性特征、口感舒适度为追求,想开创一个陈香、稠滑、甜润、不失厚重的勐海风格茶品,这也是历史条件下应对市场挑战之举。为什么起名象山,象山是勐海镇的圣山,过去高点为勐海土司所据,勐海老街依山而建,的返生、透亮、稠度降低、砂化现象。品70年代的7572,感到明显的醇甜、砂化现象。

 5年后的象山普饼,稠滑、浓厚会减少,顺滑、醇厚会增加,可能会出现砂甜的现象,陈香还是以谷物、坚果类的陈香为主。

 看象山普饼,可以总结的是,最传统熟茶,红熟发酵与多层次拼配是必然之选,而轻发酵、或轻发酵拼配则是另外一个熟茶的走向了,道之不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大师与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