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云南有两宝,一宝是茶叶,二宝是杨丽萍,杨丽萍与云南普洱茶,是民族原生态歌舞和茶文化的结合。”昨天下午,作为七彩云南的代言人,杨丽萍亲临七彩云南东莞店,与大家一起品茶说茶,分享了养生之道和舞蹈的创造灵感。

饮茶保持优美姿态

品茶交流会现场,许多女性对杨丽萍如何能保持优美的舞姿、柔软的身段特别感兴趣。杨丽萍坦言,饮食习惯最为重要。

杨丽萍透露,自小在云南长大,饮茶已经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我的身体属于寒性,所以午饭后饮生茶,晚饭后熟茶,饮茶帮助我调整理身体。”杨丽萍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喝茶,并且每餐以七成饱为宜,饭菜以清淡为主。

从事多年普洱茶研究的七彩云南副总裁沈舫表示,普洱生茶茶性刺激、较烈,对提神、降脂和减肥有很强的功效;而熟茶茶性温和,保健功能较好,能调整睡眠。

杨丽萍与茶促会会长交流茶文化

舞蹈源于创造从中领略大自然

杨丽萍老师在谈及舞蹈创作时表示,作品中很多都是来自民间的舞蹈,但是民间舞蹈也需要创造,要创造才会有更多不同风格的东西。当被问及她的作品是否很多时候灵感都来源于云南的自然环境时,杨丽萍表示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精密很难,同时,创造需要很多灵感。舞蹈的理念,源自于生活中与自然界结下的缘分。

云南,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通过杨老师的作品,更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作品对人的生命、人的灵魂和人对大自然的观念有关系,人类破环了大自然才来分析,通过作品让人类能看到大自然,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生活。

东莞电台主持人孙探在模仿杨丽萍的舞蹈动作

杨丽萍表示舞蹈的创造理念,源自于生活中与自然界结下的缘分。

主办方特意订制的《云南映象》茶饼

延伸阅读

杨丽萍:普洱茶历经沧桑之后返璞归真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在2012年央视春晚以舞蹈《雀之恋》,再展舞蹈诗人的风姿。

杨丽萍喜欢普洱茶,茶是上好的,茶具是专业的,连泡茶的人都是杨丽萍指定的——她的灯光师。杨丽萍说:“普洱茶醇香,温和,而且减肥功效相当出众,要多喝豆浆,多喝普洱茶,多运动,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从民间采风招募到自编自演,杨丽萍一手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近三千场。杨丽萍坦言,十年对于一部经典来讲仍是非常年轻,对于自己退居幕后,由杨武“接棒”挑起《云南映象》演出的大梁,“如今在台下看杨武跳舞,我觉得就像普洱茶,比10年前还要好,味道更醇厚。

杨丽萍常常说,普洱茶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在于境。就像她说的那样,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在杨丽萍眼里,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时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作人很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对于普洱茶之韵,杨丽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普洱茶品质有好有坏,好的普洱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而艺术之路同样如此。因为相信品质在视觉上会有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了像《雀之灵》、《云南映象》、《月光》等等惊世骇俗、如梦如幻的舞蹈。

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杨丽萍等名人关于普洱茶的经典语录


2007年7月,内地港台百位明星在接受有关香港回归十年的心路历程和细致感受访谈时,曾黎表示:如果要我送一件礼物给香港特别行政区庆祝她十周岁生日,我会送普洱茶。希望香港能够像普洱茶一样,历史越久,味道越沉越香。

我比较喜欢普洱茶,好的普洱茶我觉得很好。

——7月20日,“亚洲飞人”刘翔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耐克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的发布仪式,其间遭到不少记者各种问题的“围攻”时表示平时生活喜欢慢节奏。

考察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拜茶、购茶为一体的中华普洱茶博览园,感受到了普洱茶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累了可学习借鉴的丰富经验。

——8月20日,越共中央委员、越南莱州省委书记阮明光应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之邀参观考察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时如是说。

天下大乱,必有大治。

——2007年09月10日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在回答崔永元关于普洱茶“检验漏洞”问题时,语出惊人。

醇香、温和,而且普洱茶的减肥功效相当出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最适合了。

——9月中旬,结束《藏谜》演出的杨丽萍如是说。

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都能喝上好的普洱茶。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普洱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空气好,经纬度好,多民族聚居,由这么多元素组合成,分量就不一般了。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著名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如是说。

普洱茶好,我是普洱茶的推销干将。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台湾国民党原中央主席连战在回请云南参展团带队领导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等同志的晚宴上做如此表示。困扰的现代人更需要普洱茶。

我最喜欢喝云南的普洱茶,每天都喝,以至于后来满嘴都是泡。后来别人才和我说,挺上火的,让我不要天天喝。可是没有办法我就是喜欢。

——12月,影视演员罗海琼在云南拍《末路天堂》时向记者如此介绍自己的普洱情缘。

他还说自己正在悠闲的喝普洱,完全没有事情。

——媒体爆料2007年12月8日洪金宝死讯后,12月9日,洪金宝好友郑志豪如此向外界证实。

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普洱茶的市场,所有的市场究竟有没有泡沫?这个问题我想发表意见的人数以万计,这个问题永远要争论下去。

——2007年12月22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中国投资基金论坛系列三--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中国证券市场。

杨萍:多年茶叶情结 成就种茶梦想


今年,对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女娲贡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萍来说,是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一年。今年她所种植的茶叶产销两旺,不仅让她实现了增收,也帮她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直到今年,我才终于把多年种茶的梦想变为现实。现在我的茶叶远销县内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在实现自己增收同时,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喝上了三里垭贡茶,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任何人初见杨萍第一面,都会说她亲和的笑容,朴实与直爽的性格让人毫无距离感。走近杨萍,我们从其身上读到了一种难得的宝贵财富——热爱生活、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杨萍与茶叶的渊源,要追溯到童年,那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她从小居住紧挨三里垭村的凉水沟村,那时她就知道三里垭村的山茶品质好,还在乾隆年间有幸成为了“贡茶”。杨萍告诉我们,虽然小时候茶叶品种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家里总会备着花茶、绿茶,这让她从小就有了“茶瘾”。成人后,杨萍嫁人在县城居住。此后多年,为了生计,杨萍终日奔波,始终没机会实现儿时的梦想。一直坚持对茶痴迷和热爱的杨萍,在2010年3月一次途径三里垭村时,看到村上茶场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茶园满是杂草丛生,她打心里一凉,觉得十分可惜。当前平利县大力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扶持政策很优厚,杨萍回家思索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下定决心要把茶场盘过来,重塑“三里垭贡茶”品牌。她果断拿出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盘下了茶场,还流转了村里600亩土地作为茶叶基地,同时成立了“平利县女娲贡茶有限公司”,准备着手发展茶饮产业。

平利县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发展茶产业初期,杨萍几乎倾囊投入茶叶幼苗的购置培育和茶树种植,还将自己在县城杨家梁的二层小洋楼变卖作为启动资金。一开始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初次试种龙井43号茶苗,由于技术不到位,种出的茶叶枯黄、长势缓慢,茶叶制作水平也差,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钱。最初的几年,光见支出,未有收入,亲戚朋友反对声一片。可杨萍执拗得很,未曾轻言放弃。她刻苦研读茶叶技术相关书籍,邀请茶叶专家来茶园进行现场指导教授,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杨萍慢慢悟出了种植茶叶的门道,还自学了一套茶艺表演。时至今日,看着自己一手呵护出来的茶园,杨萍坦言:“这四年来,确实辛苦”。

为了保证茶叶品质,杨萍把茶叶质量看做茶坊首要大事,坚持亲自前往外地选购茶苗,监督种茶、采茶、选茶、炒茶等环节,不放过茶叶质量上的任何一点瑕疵。杨萍的茶叶从不掺假,不藏虚。渐渐地,很多人都认可了她真诚、朴实的做人态度,自然而然也就认可了“三里垭贡茶”,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杨萍告诉我们,最好的时候,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万元。经过四年的打拼,如今,杨萍的茶场初具规模,目前基地面积已达800亩,今年产茶20吨,实现产值突破200万元。

茶叶是具有文化气息的商品,不同茶叶加工作坊在加工技术、品质特色、外在包装、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信息传播等方面却能够凸显差距。面对这些,杨萍有自己的小算盘。她有个梦想,那就是把“三里垭贡茶”做成“平利女娲茶”的一个特色品牌。这样一来,用自己独特的包装,印制自己的产品信息,保证自己茶场卖出去的每一份茶叶的质量。

一边品茗,一边和杨萍在茶场交谈。当谈及茶文化时,杨萍说,人有人品,茶有茶德。随着平利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希望自己精心培育出的“贡茶”能带给大家更多更好的茶享受。杨萍就是这样,待人真诚的生意人,端起一盏茶,氤氲的茶香中,过去的四年,她品出了人生的真谛。展望新的一年,杨萍娓娓诉说着心中的期盼,争取明年3月份三里垭贡茶实体店开业,继续做好“三里垭贡茶”这个品牌,再计划把茶叶基地扩大到1000亩,力争实现产茶60吨,实现年产值500万元。

紫砂大师张菊萍简介


1953年生于紫砂故乡—宜兴蜀山,1983年涉足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师从胞弟,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现从艺于紫砂工艺厂张庆臣工作室。

由于得到何道洪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庆臣的多方辅导,壶艺境界得到迅速提高,在壶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期间作品入编紫砂专业书籍《壶谱》、《壶锦》、《当代中国紫砂图典》等,《紫玉金砂》、《天地方圆》等专业书刊经常刊登。

获得荣誉: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金奖;

2010年作品《暗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金奖;

2009年作品《笠帽》获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组委会银奖;

2009年作品《春元》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

2010年作品《六六大顺》被天津市博物馆收藏;

2010年作品《明月》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吴建丽与普洱茶


您是否看见过大明宣德年间的工匠们奉皇命耗费毕生精力制造的祭祀铜香炉?您是否欣赏过唐伯虎生花妙笔之下价值连城的《海棠春睡图》?您是否曾经亲手触摸过凝如脂润若玉的官窑瓷器?可能您曾经和这些文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是,您是否想象得到,有一样古董却真真正正地存在于您的生活中,这,就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同时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蓬勃清新的朝气。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亚运村,就深藏着一家古董城,一个名为“古道行”的小茶坊就坐落在这座静静的古董城里面。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走过热闹拥挤的小巷,我来到了这座远近闻名的古董城。踩在洋红色的仿大理石地板砖上,看着身边这些各色古玩,感觉时间仿佛在瞬间静静地被冻结住了,进入到了一个静止的时光隧道里面,一件件古董似乎还留有祖先的气息和感情,转过头一个硕大的珐琅时钟却提醒我时间的纪元已经指在了21世纪。

循着宽阔的楼梯,我登上古董城的二楼,三转两转,见到了古道行金黄色的宋体大字招牌——“能喝的古董”。一踏进门,就感觉一股茶叶的清新香气沁人心脾,整个茶坊的墙壁上都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普洱茶饼,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副墨宝上书“兰风梅骨”四个清瘦有力的大字,下面一块铺着藏青色蜡染大花的楠木小茶几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茶具,中间一张小桌边正坐着茶坊的女主人——吴建丽经理。

初见吴经理这个温文清秀的江南女子,我即联想到了茶坊墙上所书的“兰风梅骨”四字,如果用来形容人,那就非她莫数了。吴经理正点着一个精巧的细陶瓷绛紫大花的小香炉,而她所添加的香料却是一杯浓浓的普洱茶。热情的她邀我坐下后就把香炉上那盅芳香四溢的普洱茶端到了我的面前,这才知道,这个小巧的香炉已经被聪明的女主人设计成了一个茶炉,不禁暗暗佩服吴经理的慧心独具。

作为一个茶坊的老板,她有对茶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艺作为一种国粹被追捧得高高在上,而各个高档茶楼都纷纷打出茶艺的招牌。于是一壶茶的价钱被抬高到了一个寻常百姓无法问津的高度,而茶艺,茶艺馆在百姓眼中都只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消遣。吴经理认为,真正的国粹,真正的茶艺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茶艺馆里而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每个喜欢茶的人都能了解如何科学饮茶,如何能泡出最好的茶,了解茶叶的故事,茶叶的知识。她还向我透露了另外一个心愿,也是作为一个爱茶人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提高到成为每一个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那个时候,“茶”才真正成为了深入民心的“国饮”。她和我谈起了她组织的俱乐部,针对的都是这些爱茶人,专门为这些茶迷、茶痴提供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而创立。每当看到有那么多和她一样热爱茶的人坐在这个古意盎然的小茶坊内以茶会友时,她总是能够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和兴奋。毕竟,为这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不曾间断的努力。

作为一个茶叶经销商人,她有她自己的生意经。自从1999年底在浙江杭州茶产业论坛上接触了茶艺,这位生意人就执著地走上了茶叶经销的道路。从浙江、江西原产的有机茶到现在满室的普洱,从马连道到古董城,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她却走得四平八稳。问她经销成功的秘诀,吴经理坦诚地说:“我不会做生意,如果非说有什么窍门的话,那也就只是凭着‘实在’二字。”在她的生意经里面,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就是售价,所谓“适当”的衡量标准就是一般市民能够承受得起,而这,也符合了她经营茶的初衷——让好茶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一个爱茶人,她对茶叶有着自己的喜爱。毋庸置疑,普洱茶是她的最爱,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茶叶品种深深地吸引着她。聊起普洱茶,吴经理就像一个骄傲的母亲谈起自己出色的孩子似的,十分自豪。在她眼中,普洱茶就如同一件古董值得人们去细细把玩,细细品味。普洱茶不但和古玩一样具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同时,比古玩更为奇妙的是环境中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让这种神奇的茶叶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也正是这种茶叶真正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是为茶坊取名“古道行”、选址在古董城的原因之一。采访接近尾声时,我随口询问那个漂亮的小香炉购于何处,吴经理大方地说:“送你一个吧,反正我这些都是准备送朋友的小礼物。”随即带我来到茶坊的一角,翻出一个纸箱子,只见里面若干个小纸盒子里面放着各种质地、各种颜色、图案的小香炉。“您这真的都是送给朋友的吗?”我问。吴经理一边为我挑选着,一边回答道:“是啊,都是送给喜欢茶的朋友的,你也算一个吧。”说着从中挑了一个送给了我。

以后,每当我看见这个放在我案边与我为伴的细砂陶洒金绿花小茶炉里面跳跃着暖暖火光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股幽幽的普洱茶香,一个坐落在古董城里宁静的小茶坊,还有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和她那同样也跳跃着暖暖火光的小茶炉。又仿佛,我所见的却是一个背着茶篓清瘦高挑的身影沿着幽幽古道,踽踽而行。

源于中国的茶道又失于中国


饮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时就率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目前饮茶的习惯已风靡全球,东西方各族裔对茶文化都不再陌生。然而中国古人喝茶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感受。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当时寺院僧众念经坐禅时,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

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到明朝时,千利休把日本茶道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又名日本“茶道四规”。他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反省,彼此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在韩国,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朝鲜茶道引入了儒家“中正”的思想,提出了“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这样的韩国茶礼。

然而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国古人把茶道和修行融合在一起,很难用几个具体的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精神。现代有人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也有人主张“理、敬、清、融”或“和、俭、静、洁”或“美、健、性、伦”。

现在大陆人品茶,除了感官上的品味刺激外,很少有人能感受到佛教圆通空灵、道教之幽玄旷达、儒家文雅含蓄的意境之美了。

佛茶同心 自然相生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

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剂、身体洗礼水。

佛僧自古习文、诵经、品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茶道与为文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文,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索;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大厦。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

唐伯虎——自然派茶道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着,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他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画家在诗中,颇有风趣地写道,若是有朝一日,能买得起一座青山的话,要使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在春茶刚刚吐出鲜嫩小芽之时,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师的烹茶之法,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水沸时发出的松鸣风韵,岂不是人生聊以自娱的陶情之道吗?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房中,门户大开,一人正在就读,案头置有茶壶,茶盏,品茶就读之意韵荡然飘出。屋外右边,一老者手持竹杖,行在小桥中,身后跟小童,小童手中抱古琴。也许,这又是一个契合自然的茶人。此画左边,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这是明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人雅士隐居图。《事茗图》,不管是画还是书,都是明代佳品。

如果说,《事茗图》是一种朦胧的意境韵味美,那么,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则是清晰美。《品茶图》宛如一幅特写的镜头画。画中一位雅士稳坐于旷野之中,松树之下,他的身边放茶杯,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雅美,弹琴情入曲境。茶童在石后煮茶。此画,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的表情荡然可见。题名《品茶图》,突出一个"品"字,把茶艺术化,表明画家和茶情有独钟。整幅画见不到画家一丝家国情怀。画家的"志趣",已由科考时的"言志",自然地、更多地转向了"言趣".画家处在明王朝兴盛的"王纲解纽"时代,赶上了可以不照着正经文章去做的时候,从而转向了强烈的追求人生个性表达的愿望,传达着自然的美感和积极乐观的情趣。从《品茶图》中似乎可以看到,他把从茶中品到的为茶、为人的滋味,让整个社会也要从中体验到茶的悠远淳厚的味道--品茶让人感到愉快。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茶画作品,是与明代的茶文化特点紧紧相连的。上面说过,明代的茶艺思想,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爱,和谐共饮。这些意韵,在两幅茶画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为什么明代的茶文化主张契合自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明代开基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导与发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在政治上,他失了意后,十分厌恶宫廷斗争,因而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失意的文人,开始步入并留恋起此道来。

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的绝品,在中国茶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普洱茶“疯子”杨旭


在云南普洱茶界,他因偏执狂般的坚持而荣膺“茶叶疯子”的“美誉”;

在大家熟视无睹的普洱茶包装中,他慧眼独具,经过不懈研究探索,想办法通过天然的材料来改变传统普洱茶中有可能会污染茶的印刷品,经过不懈努力后实现量产,申请了三项健康专利。

他,就是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

800元的坚持

“8”这个数字似乎和杨旭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的杨旭用仅剩800元的全部资金熬过了他的寒冬。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各行各业。坚持做普洱茶高端产品和品牌的杨旭和所有商人一样,也难避此次危机的影响。与众不同的是,这次风险来自他的主动选择。

2007年的普洱茶经历了前两个月的暴涨之后,进入5月份,普洱茶市场在各地的价格都大幅跳水。仅仅半个月时间,各地普洱茶价格均大幅回落。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几乎在一夜间坠入谷底,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

面对2007年普洱茶的冰河期,很多手中压着大批普洱的茶商都不敢轻举妄动。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笃信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杨旭,这一次选择了贪婪:进军普洱茶。

“那是我当初经营茶叶以来最大的投资。”得知杨旭将所有资本和积蓄两百多万都投资到茶区,他的茶友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坦言:“不怕,大不了我破产,用存的茶去开一个小茶馆。”

他也因此疯狂举动和对茶的热爱被同行称作“茶疯子”。

杨旭坚信健康的普洱茶市场和需求是不变的,所以回暖期一定再回来。而这个回暖期太长,没想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一直持续到年底。

整个2008年的8月到10月,连着三个月他没有卖出一饼茶。“9月份我能拿得出来的所有现金仅有800块钱,每天只能吃4块钱左右的盒饭来熬日子。”

200百多万的投入变成800块钱的窘迫境地,这是一种冒险,而今看来却是一种胆识和智慧。

“曾经也无奈的出手过库存的茶叶来换取生活费,每天亲自带着产品上门推销。偶尔一个一千元的小单子也算是雪中送炭。”

2009年初,春天的到来也带给了杨旭茶叶的回暖。存在库里的茶品在销售中也获得了翻倍的价值。

熬过寒冬,杨旭和他的茶叶逐渐走上了升温的道路。订单接踵而至,从几万到上百万。

一片茶叶的创新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现在的老板就要靠脑子。”杨旭坚信微利时代更要求精细化管理。

正是这种极致的细微之处,为他赢得了市场。他成功研发并申请了三项普洱茶行业健康专利,实现了普洱茶非天然瓶颈的突破。

第一项专利就是环保的普洱茶茶树叶内飞。

2004年杨旭就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环保的可食用内飞,经过各种努力实验,2005年底选定了可食用树叶(含茶树叶)。起初因很多技术性问题,不能量产。

2009年经过多次的设备改进和更换,终于实现了量产。“食用树叶内飞不会污染茶品,因为它本身就是天然的,所以整个茶饼都是可食用的。”

“我们第二项专利体现在包装上,传统的茶品包装是用印刷纸包裹。印刷纸油墨对茶品有污染,可能会致癌。而我们先用白棉纸(白棉纸选择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包裹,然后再套上印有公司信息标志的棉布袋,这样不仅古朴典雅,而且还避免了传统印刷纸的污染。”全环保的包装使产品由内而外更卫生更健康。

杨旭的第三个专利是天然竹片做茶砖标志。“我们将以往的印刷纸标志,改用有防脱落技术的竹片。在压得时候会很好的贴在茶饼上。形成了竹片与茶砖的完美结合,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天然、环保。”谈起这个研究阶段,杨旭也表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做了很多的改良。

小小的一片茶叶,却融合了三项专利。这不仅仅是创新的体现,也更多的是“茶疯子”对茶叶的挚爱和钻研。

他的这三项普洱茶专利是茶界的一大突破,是茶业史上的一次飞越,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超越有机

在人们纷纷推崇有机食品,有机茶叶的时候,杨旭却坚持古树茶天然健康的特色,力推百年古树茶。

“有机茶还是需要人为管理的。在云南古树茶的价格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上百年的古树可以自己生成生态链,实际上比有机茶更环保更健康。有机茶不管施有机肥还是农家肥,都是要施肥的,而且还有病虫害,有病虫害还得用粘胶或是蛛网去消灭害虫。而古茶树自然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这就避免了很多的污染。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杨旭瞄准市场定位,走差异化道路。重推高端茶叶及定制。以三项专利为特色,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我们是小企业,不和大企业比量产,我们比质量。我们走高端市场,所以量上就能很好的控制,茶叶质量就能精益求精。”

杨旭追求纯天然普洱茶从茶的原料就已经开始抓起,他拥有两座将近九百多亩的古树茶山,采用纯天然古茶树的头春茶做原料。拥有的两座茶山环境都地处2000海拔以上,日照时间超过十个小时。

“土地贫瘠,茶树的生命力就相应提高,生产出来的茶的品质就高。茶色素以及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就高。茶的鲜爽度和甜度就好,香气四溢,口感回甘。”杨旭的解释专业而不深奥。

“我们的纯天然不仅仅体现在茶的原料上,那只是做好纯天然茶品的第一步。”杨旭强调说,“我们的茶叶环保天然,还体现在两次手工捡蒂,两次风选,纯手工石磨压制。”传统石磨压制工艺既延续了传统又保留了茶的纯天然优点。

市面上大部分销售的茶叶都是机器加工,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然而不知道多少人深受这种机器设备和各种印刷污染带来的危害。

纯手工工艺,避免了机器的二次污染。手工杀青,保留香气和内涵物质,手工石墨压制,避免机器设备加工环节带来的污染,生产出更天然、更卫生的普洱茶。

纯手工公益的健康理念是好,可是也着实让茶叶损耗不轻。杨旭说“以30%以上的损耗换取茶叶的卫生、健康,值得!”

一直秉承当初经茶理念的杨旭,经过08年的历练后更加的坚定和执着。谈及知木以后的发展,杨旭表示“‘木易坊’作为知木的老牌号依然走高端产品,‘知木’走中端品牌,我们的产品品牌也在消费者的口碑中逐渐向企业品牌转化。”

知木现有的规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铺向全国的大小城市。以实体店经营为主,网路营销为辅的模式也逐渐成效。独立网站和淘宝店也在新形式下做的红红火火。

杨旭也为知木的未来做了三五规划,争取做到行业内的顶级品牌。用更高的品质做到更好,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希望普洱茶爱好者能正确的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也希望知木生产的环保健康茶,为更多的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服务满意。我们的想法是:把天然健康的普洱美茶带给全世界!”

杨世华的茶之梦


杨世华:云南中吉号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

“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杨丽萍:饮茶养生调理 舞蹈源于自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