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李易祥

星座:双子座 

血型:A型 

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影视作品:电影《盲井》、《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电视剧《军人机密》、《香水》、《心囚》、《天伦劫》等。《盲井》曾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柏林最高艺术成就银熊奖,荣获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新人提名。

重点文字:“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

李易祥的财富观:

越没有财富的时候朋友就越多,越有财富的时候真正的朋友就越少。

理财不是为了要世界的东西,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

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我现在的梦想是用智慧的财富,一种比物质财富更简单、更轻松的财富,让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更快地净化。

刚刚主演了电视剧《神话》,正处在空闲档期的李易祥,穿一身白色休闲装,安坐在自家茶馆的巴西花梨木大桌前。

在茶叶的袅袅清香中,没有了鸣蝉的噪音和暑热,李易祥气定神闲地讲述他的财富人生和“茶之道”。

理财是为了分享

“理财不是为向世界索取,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李易祥很平淡地说,娱乐圈里的同行,很多都善于投资、理财,比如做房地产,炒股票,收藏古董、艺术品等等,不乏高人。“不少朋友会跟我聊一些投资股票、房地产之类的事,他们的心情受到市场的影响。而我的心情是随着自己的心跳自然的起伏。很多银行的朋友带他们的大客户来喝茶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说理财和喝茶感觉真是不一样。这是一种心灵的理财,是最大的财。他们是钱越多,心里越恐惧。而我是心灵越来越平静。”

他认为,会理财很好,但他不羡慕,“我天生没有什么理财的意识。物质财富对于我而言并不重要,房子再多、再豪华,一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而已。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演员的职业充满了风险,很多朋友劝他买几份保险,“可是我自己不需要这些,万能的保险就是你的自信。我的财富是零,就是永远的归零。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page_break]

他说着,拿出一包凤凰单枞,专注地泡起来。“每次拍完戏之后,想着所得片酬足够一段时间买茶了,就觉得可以了。当我发现需要钱买茶的时候,就再出去工作。”他轻轻地给桌前的每个人倒了茶,然后举起闻香杯,一边仔细地嗅着单枞的香气,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买一些好茶,请多一些人喝,这是很快乐的事。你看,我这里多贵的茶都有,有的百年老茶拍卖价能达到二十万元,但是我不藏着,都拆开、跟朋友一起分享。”

好茶用来喝,不为投资

除非遇到好的角色和剧本而忙与排戏,李易祥多半时间都在茶馆。

茶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5、6岁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和姥姥一起喝茶了。”他称自己为茶专家,指着多宝格上排列的林林总总、各种包装的茶叶说,迄今他收藏的茶已有200多种,包括绿茶、乌龙茶、陈年普洱茶等等。“也许这算是我最值钱的资产吧。藏茶也可以算是一种理财吧——记得以前中央台做过一期节目,说到囤茶的利润达到每年20%以上。我买的普洱茶,2万多1斤买的,两三年的时间,已经翻了两三倍,到现在涨到6、7万1斤了。”

除了好茶、名茶,他还收集了大概二十把清代和明代的茶壶,那些应该在博物馆展出的价值连城的茶具,他每天都用来泡茶喝。“对我来说,好壶就是用来泡好茶的,不是用来摆着的;而好茶就是用来喝的,不是为了投资。”

此外,他还请专业人士在全国的一些茶产地定制茶。“他们都是茶业世家出身,专业水准勿庸质疑,所以客人在我这里喝到的都是最好的茶。我们根据不同茶叶的味道、香气等特点,自己命名,如‘幸福’、‘长生丹’等等,再包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包装。”

李易祥说,有位英国的客人,喝了名叫“幸福”的普洱茶,由衷赞叹道:“这是7岁时我在英国乡间闻到过的味道,一瞬间,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实现“财务自由”

李易祥第一次赚钱比较早,是在1993年。“我们全班都去广州拍了一部电影,不管戏份多少,每个同学赚的钱都一样多,所以我心里特平衡。我记得很清楚,是3600块钱,没拍几天戏,赚了那么多钱!那部电影名叫《女人花》,也得了比较多的奖。”

第一次拍电影时他上大二。“可能是当时技术的限制吧,拍片时,多走一步或者少走一步,镜头就虚了,所以我们能走对位置、把台词说完就不错了。”回顾第一次拍电影,他感慨良多,“以前拍戏,我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设计感比较多,一场戏可能有7、8个设计方案。但是现在不同,就是按照直觉去演,用灵感创造人物,只有唯一的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力派的李易祥凭着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被诸多导演称为“最省胶片的演员”——排戏几乎一条就过,因而越来越红。

李易祥,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有辛苦忙碌的时候,“最快乐的人生就是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我觉得自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为一份具体的工作而束缚。顺其自然,有合适的角色,觉得蛮好玩的就尝试一下。”

除了品茶,李易祥的另一大爱好是旅游,欧洲、美国、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基本都去过,“不过,不是那种辛苦的专业登山,能开车的路我就开车,能坐缆车上去的就不会走上去,”他笑言,“何必整得自己特别累呢!”

减法人生更快乐

淡泊、随性、自然,这是李易祥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的会员很多,经营没有问题。每到一定时期我都会去买进一批新的茶,资金在不断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不少个人或者开茶馆的,都会来这里买茶。”他说,“生意方面我不用担心,所以经常有空坐下来品茶,喝上一杯好茶,大脑就被清空了,很放松,很快乐。”

也许是好茶的作用,李易祥总是妙语连珠:人一生下来就在过加法的生活,拼命地累积财富、给自己加担子;人类也拼命地对地球做加法,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不平衡就会有灾难和危机,身体不平衡就会有疾病。要过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人生。

请朋友吃顿素食、喝一杯好茶,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澡,让心灵放下重负。难怪李易祥诙谐地说:“就是地球马上要毁灭,我也会坐在这里喝茶。”

扩展阅读

【茶谈】吉盛祥茶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易霖专访


【茶谈】--听听他(她)们对于茶行业的肺腑之言

吉盛祥茶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引领世界茶文化、复兴中华茶文化"为目标不断发展,2014年,吉盛祥普洱茶因其良好的品质和口感,成为APEC国宴用茶;2015年吉盛祥茶功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这一切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吉盛祥茶总经理李易霖的努力。2015年4月1日,李总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没有悬念。我认为原料的价格将下跌50%以上,原料和成品的交易量也将有所缩减。

记者:您认为云茶产业该如何发展?

李总:目前的茶叶市场,普洱茶规模较大,但红茶仍是消耗最大的茶类。普洱茶要发展,必须走出传统的消费模式,形成速饮风潮。当然,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记者:公司金融化后对茶市有什么影响?

李总:我认为公司金融化对茶行业、茶企和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茶行业而言,金融化使行业集群化,有利于行业形成更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于企业,金融化意味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对于消费者,金融化使得企业产品成本降低、品质更加有保障,利于消费者买到健康、生态、环保的实惠茶品。

茶道中的理念


一、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二、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便身在此山中。

李宗垣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最具权威性的评茶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审评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评审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探究铁观音种植、制作方法,在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为铁观音产业建功立业。记者慕名前往安溪茶都,拜访这位茶界著名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

总结铁观音300年制茶技艺

一见到李宗垣老师,三杯茶未了,他便拿起《安溪铁观音制作品评》一书,赠与我,我不胜感激。谈及此书,李宗垣老师颇为自豪。2006年初,他将我国300多年来的铁观音的种茶、制茶方法经验,以及他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验结论写了出来,这也是对铁观音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收集、积累、总结与提高。

事实上,早在1980年,李宗垣老师便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谈及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李老师记忆犹新,回忆道:“当时还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稿,我在平时看青做青时,收集了不少采制技术,后又将稿件寄给安徽的陈椽老师,他将稿子化整为零,仔细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几经改稿,终于成文。”

李宗垣在之后3年间连续陆续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7篇,1985年还参加《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撰稿。问及如何能将制茶经验写成文章,如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李宗垣说:“其实这要得利于在学校刻苦学习,对茶叶制作的基础知识牢固,将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提高。当然,在平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留心,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茶之道无止境

1962年8月,李宗垣,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之后分配到安溪的产茶区工作,在西坪、大坪等地,一干就是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收购茶叶、制茶,他什么样的活都做过,挑水、扫地、做饭样样行。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李宗垣善于摸索、总结制茶技术,在做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茶青,杀青之后,也要细致地观察水分的变化。“如果只看青,而不亲手去做青,那永远也学不会,而且还要用心学,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李宗垣感慨道。为计算失水率,他每摇一次青要称一次重量,算出失水的重量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终于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

回到县城以后,李宗垣先后在茶叶公司、茶委会、茶果局工作过,当过审评科长,安溪特种茶包装厂厂长,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更广的天地,但活到老,学到老,李宗垣在教学中还在不断地学习。

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生产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茶农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李宗垣不辞劳苦地下各乡镇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有一次在湖上乡沙堤镇讲课,出乎意料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茶农,他们安静地席地而坐,李宗垣老师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竟没一个站起来。而今,李老师到茶都时,常有不认识的中年茶农上前,嘘寒问暖,感谢昔日之恩。

专家评茶也争议

1996年,李宗垣老师参加广州的一次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当时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等分门别类进行评比。铁观音是品评的重点,茶样逐渐分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茶样。其一是传统的制茶方式,这类茶主要以西坪、华祥为主,受台湾茶叶制作方式的影响,以轻发酵为主。其二是混合方式的制茶方式,即拼配的茶。在最后决赛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传统的茶叶滋味好且浓厚,香气高,而支持混合型的人群认为,混合型有利于促进茶叶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意识。次日便是公布获奖结果的日期了,评委们争议了很久,最终确定传统型获胜,李宗垣老师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1999年,清香型的出现是铁观音发展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很多铁观音的传统评定标准。清香型在做青时需采用空调做青,掌握茶叶的发酵波,控制烘焙温度,在打青、回青、消青、拖清等都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口味的要求,要结合市场需求,清香型也如雨后春笋,逐渐壮大成长起来,新的审评标准也建立起来。如今的评茶更是一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生活艺术。

李宗垣认为,茶乃高尚之物,它不但是健康的饮品,而且需人们精心、高雅地品评,方能悟出其道,常以茶会友,不但有亲和力,更能体现随和、平心的一面。(洪嵘)

吴凤鸣——“玩茶”的人


走进他的办公室,似乎就是走进一个小型的茶文化博物馆,扑入眼帘的是,全国各地的300多种茶被井然有序地摆在壁柜里。环顾整个屋子,有关茶知识、茶文化、茶历史的书籍有上千本,偌大的茶台上摆满了精致的泡茶器具,什么茶具泡什么茶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连泡茶的水都是从百公里外拉回的山泉水,非常考究。

没错,源于对茶的酷爱和痴迷,他筹资组建了山西省茶叶学会(法人代表)和太原市茶业协会(会长)并成为总创始人,现担任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国家茶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职称为国家高级评茶师、国家高级茶艺技师、高级(副编审)技术专业职称。

他交茶友,写茶书,拿职称,弘扬祖国茶文化,一脚踏进茶的世界就是20多个春秋,直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国家茶业资质的专业人士。当听到赞美他的声音时,他会淡淡地说:“我只是一个"玩茶"的人”。“玩茶的人”通常也应该是喝茶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自己的茶,即使参加全国性的茶业会议,他也是茶不离手。有人说,自己带茶者有两种人,一种是喝茶非常讲究的人,一种是卖茶的人。他属于第三种人,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人,就是那种既讲究喝茶又卖茶的人。不同的是,他卖的茶是意念上的茶,理念上的茶,文化上的茶,是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卖的是茶的纯净,茶的感性,茶的率真,茶的天然,其实他玩的是人生的至情至真至善至美。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和性格底色,他为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弱者能够见义勇为、大打出手而自己受伤,也就不足为奇;他每年会自费拿出几万元来,跑到全国各地,参加有关茶业方面的会议,这也在情理之中了。

谈起茶业协会,谈起茶艺茶道茶文化,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阵阵的古筝声,氤氲的茶香,身着唐装的茶艺小姐用纤纤玉手,为客人把琼浆玉液倒入品茗杯中,再把手起杯落间蕴含的一个个历史传说和典故,用轻声慢语讲述给客人听……这样的情景,似乎与他谦和、低调的做人风格显得尤其一致,初识他的人都会有此种感受,真诚的微笑,绵绵的话语……这就是他性格的矛盾魅力。血性和刚性,柔情与温情,都是他兼具的品性。

1.8米的个头,体重100多公斤,饭量大得能吃两个人吃的东西,但对茶叶研究的细腻,却每每让人咂舌。比如普洱茶饼那层纸的包装,对于有几个褶子、操作手法应该怎样,他都非常谙熟。如果你要是打开的话,他会很快为你复原,并教给你专业人士的做法。如此豪气的男子汉做的却是茶文化这“软科学”的研究与探索,这种落差的魅力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还是回到这样一个矛盾中来。其实,他的第一故乡是山西朔州,是那种典型的雁北大汉,决然与茶这种南方佳木没有太大的关系。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先后获得了大学文、理双学位,曾留学于苏联国立大学。

可能在茶界的朋友有所不知,作为资深媒体人和斩获大学文、理双学位的他,主持开办各种形式的栏目、专版、专题、专刊,出色地报道了山西省各条战线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成绩,取得的成功经验、科技成果和先进事迹,塑造了一大批先进企事业单位形象。在他的倡导下,团结了山西广大茶业科技工作者、茶业经营者、茶文化爱好者,在多家媒体开辟各类茶文化栏目,开展了各种茶文化和社会公益性活动,承接了《太原市茶文化历史及发展研究》学术课题,多次受到了茶业同仁的表彰和好评,他的多篇报告文学、通讯、专题报道等文章刊发于各大媒体,曾多次获奖。与同仁共同编著《走进茶道》一书、《茶与健康》科普知识系列丛书、《闪光的道路》一书等多部著作,以新颖的思维和格调为振兴三晋茶文化不断进行着探索和追求,受到了国内外茶友、专家的好评。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加国内外茶叶学术交流及茶事活动,在全国茶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他在开展普及茶叶科学、倡导科学饮茶方法、传播茶叶科学思想、弘扬茶叶科学精神,在培养山西茶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上,亲自讲课,举办了13期山西省茶业从业人员国家茶叶职业技能(茶艺师、评茶员)培训班,学员们全都获得国家茶业职业资格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和山西省太原市茶业协会培训学习证书。

针对目前山西新型茶庄和茶馆增多的实际情况,他还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茶叶技能培训,不仅为会员单位上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而且为非会员单位和新开茶叶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提高三晋茶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涉足茶事,也可以叫做“不务正业”。然而,他坦言道:“追求茶的境界,这是我最喜欢的心灵修炼。”从1990年开始“踏上茶路”,一发不可收拾。他超前决策,筹资组建了太原市茶业协会,被推选为会长。此后与多家媒体开辟各类茶文化栏目,开展各种茶文化和社会公益性活动,承接了《太原市茶文化历史及发展研究》学术课题,多次受到了上级部门及茶业同仁的表彰和好评。在他的倡导下,为促进山西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山西省茶叶学会应运而生,自己又被推选为会长。

“协会和学会是两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将继续把茶文化发扬光大”,这是他的情结所在,也是他成立这两个平台的初衷所在。“两会”一路走来,他和他的团队身后是一连串闪光的足迹“晋商茶文化研讨会”、天美名店茶文化节、“龙福”茶文化节、“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为促进山西茶产业发展继续努力、奔波。

他就是山西茶界泰斗吴凤鸣。

杨君

刘文新: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这里您看到的是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茶园,沿着这条路,我告诉大家这里就是信阳毛尖的发源地,传说中的第一棵茶树就是在这儿……”刘文新手指沙盘,语速极快,向来参观的贵宾介绍自己的文新茶叶基地。

这样的介绍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来的客人都是重量级的,需要刘文新亲自解说。

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上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

信阳市中山北路205号,文新茶叶公司总部所在地;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二十四大街北段,文新茶叶科技园。

去年12月14日上午九点,记者如约来到刘文新的办公室。

寒暄之余,记者接过茶庄主人递来的名片,各种头衔和荣誉占满了这方寸天地:“全国青联委员”、“共青团全国十五大代表”、“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等。

“这些荣誉你最看重哪个?”

“我都看重,都是国家给的,没有孰重孰轻。”刘文新指着自己的名片说。

办公室很大,大约有40平方米,几棵植物点缀其间,茶桌上配有全套功夫茶具。

刘文新选择了靠窗户的位子坐下来,窗外的文新茶叶广告正好在他的背后,色彩清雅。秘书小袁正在准备功夫茶——信阳红“中原一号”,罐装,是信阳红家族中的极品。

“品品我们的信阳红,省委卢书记都说了,信阳红,那是真的红啊。”

“我这人干事是这样,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成,我26岁就当信阳最年轻的政协委员了。”刘文新言语中透露出自豪感。

在记者还没有提问之前,刘文新已经开始自我介绍,显然他很熟悉媒体。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记者看到刘文新在给客人介绍自己时,指着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的背篓、账本、各种荣誉证书、还有一部“大哥大”说,这就是我的创业史。

我们的访谈就从他的奋斗史谈起。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

“我记事的时候,6个人的田地,4个人干,那累的要命啊,现在想想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幼小的肩膀挑稻捆,压的要命,肩膀磨得都冒血。”刘文新把“累的要命”说了三遍。

1972年,刘文新出生在信阳市素有“北大荒”之称的平桥区肖王乡肖王村,兄妹7人,他排行老六,全家9口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

1986年,贫困的家境已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只有辍学回家。14岁到17岁这3年,刘文新在家里养过鱼,放过鸭子,贩过青菜。

1989年,17岁的刘文新带着养鸭子、贩菜赚来的300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带着一床旧棉被,从乡下来到信阳市,开始卖鸡蛋。

“每天天不亮就上路,骑车10公里,从肖王庄往市内贩鸡蛋,现在20岁的小孩也不愿意去卖鸡蛋,那时我在心里发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

但城里的生活,让刘文新几番折腾下来,几乎所剩无几。

刘文新的姐夫是做茶叶生意的。他听姐夫说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很紧俏,而茶叶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鸡蛋的利润,这激起了他对茶叶生意最初的兴趣。

“我一直都觉得,命运就掌握在我自己的手里,就看我自己怎么把握了。”

第一次买卖茶叶,在姐夫的帮助下,刘文新掏出身上所有的积蓄,购买了7公斤,回来沿街叫卖。他很快发现,一斤鸡蛋只赚一两角,而一斤茶叶能赚一块多。刘文新意识到,信阳是茶乡,商机巨大。

刘文新说,那时候的日子过的很艰难,冬天里没有钱买袜子、买毛裤。衣着单薄的他照常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双脚经常被冻肿。每天晚上回到租住的小屋,都要用掰开的辣椒泡水洗脚,否则就疼得睡不着觉。

“那个时候我干的事情太多了,3天也说不完。”谈起当年,刘文新并没有失落的表情,相反,很惬意。

在文新茶馆里,今年已68岁的老郭谈起当年出摊卖茶的事,“我比他大20多岁,这小伙子聪明能干,能吃苦,嘴巴会说,搞不过他,那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能成事。”

“那时摆地摊,谁也摆不过我,生意基本上都能做成,另外我选位置一绝,知道什么地方有人气,现在文新所有的茶馆都是我亲自选的,文新产业园区所在地位置很好吧,高速路出入口处,所有上下高速的车都会经过我的门前,不看也得看。”刘文新哈哈大笑,言语间透着精明。

“我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奠基人,哪个地方做的不好,它会影响我的声誉”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茶乡再难平静。这一年信阳市提出建设“中国茶都”,决定举办第一届茶叶节,并投巨资建设幸福路茶叶市场。已经摆了3年地摊的刘文新决定第一个吃螃蟹,怀揣着1万元现金租店铺卖茶,结束地摊生活。

“虽然有点累,但是生意很红火,每天过的很充实很自信,当年就赚了几万块钱。”刘文新说,从小的磨砺,使他对市场有着特别的洞察力,当人们还习惯于用报纸包装茶叶时,刘文新开始用塑料薄膜;当别人用塑料薄膜时,他就用彩印塑料袋;当别人用塑料袋时,他又用上了彩印金属盒、木制礼品盒……

“我这人善学,那个时候信阳的大街小巷,所有茶叶的包装都是我生产的。”

赚了钱,刘文新投资36万元购置了门面房。由于他经销的全是地道的大山毛尖,汤清色绿,味道醇厚,再加上价格公道,质量可靠,生意越做越大。他还聘请全国著名的茶叶专家作为公司的高级顾问,使“文新毛尖茶”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文新善于捕捉商机。他发现信阳毛尖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法保鲜,很多商家都不敢买进四五十块一斤的茶叶,因为一旦售不出次年就会出斑。刘文新再次抓住商机,装了信阳第一个专业保鲜库,把没人敢经营的茶叶装满冷库,等到大家的高端茶卖完了,只能到文新茶庄来批发。

“我保鲜起来的茶叶,质量好,叶绿色青,别处没有,价格虽然比原来的高出一倍但还是一售而空。”刘文新自豪地说。

1995年2月,刘文新成立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月18日,文新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文新信阳毛尖”商标。

“那个时候年轻,思想活跃,虽然没有出过国,但经常看国外企业的书,知道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比如福特、松下都是用名字注册商标,我就想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刘文新说。

在文新茶馆所有的用具上,包括餐巾纸的盒子,都有“文新”两字。两字的旁边有一个像肯德基一样的商标,只不过图像换成了刘文新。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

1998年,刘文新开茶叶店已7年,信阳国际茶叶节也举办了七届。这一届茶叶节中外宾朋云集,贵宾在品茶赏茶间隙,提出为什么信阳没有一家高档次的茶馆。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刘文新决定在信阳建一家集文化、休闲、品茶为一体的茶艺馆。为此,他去北京中央美院重金聘请设计师。

“1999年,花了1万元请人设计,听起来可笑,在信阳,1000元都没有人愿意掏,那个时候我就有100多万元,已经购置了几处房产了。”

2000年9月,文新茶馆开张,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彭冲亲自题写了“文新茶艺馆”匾额。

“茶馆生意火得要命啊,当时像赶集一样,这桌刚走,立马就坐上了,一天卖水就可以卖到5000多元,我的经营策略特别多,一个想法接着一个想法,现在想想都可以写到北大、清华MBA的教科书里。”这一年,刘文新28岁。

紧接着,刘文新又投资千万元,在中山北路繁华地段修建了一幢2000多平方米的文新公司综合楼,除了销售中心、仓储、办公、职工食堂外,一半面积用来开办又一个茶艺馆,发展连锁经营。

2002年开业,刘文新请来了时任河南省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张玉麟、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国际知名茶叶专家沈培和等亲临现场。

这在信阳历史上是破天荒。

2006年,完成原始积累的刘文新决定到河南省会郑州打拼,先期,他凭借摆地摊看位置的眼光,选择郑州经四路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房屋,但遭到大家的反对,认为茶馆没有必要这么大,但刘文新毫不犹豫,拍板,干。

“连续几个月我都在工地吃住,瘦了18斤。”

现在,2000平方米的茶庄和茶艺馆,成为信阳毛尖在省会郑州最大的经营场所。

“高起步是最大的节约,低起步则是最大的浪费。”刘文新说。一位多年的朋友说,刘文新的不犹豫、不放弃,令人钦佩,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

“做生意其实就是经营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

“做生意其实就是在经营人,把人经营好了生意自然就成功。”刘文新说,商人更要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文新茶馆和茶庄的每个桌上,都有一份最新的《文新茶》小报。茶馆里的服务员说,这份报纸的内容都是刘总亲自审定,每月都会发到各个茶馆。

“这是我们内部和外部沟通的桥梁,别看它小,力量大。”刘文新扬着手中的报纸说。

记者手上的《文新茶》报是2012年11月总第18期,共12个版,彩印。大部分内容是各级领导视察文新公司,刘文新陪同的图片,当然也有公司培训、员工工作心得这样的文字。第18期的头条标题是:省委书记卢展工与刘文新聊茶。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正直自信,堂堂正正做人,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刘文新刻意加重了“正直”两字的语气。

办公室的门再次敲响,访谈被打断,这是第四次。进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员工,刘文新在递过来的文件上迅速签上自己的名字,笔迹利落有力。

“昨天晚上你发短信给我,我没有回,你知道原因吗?”刘文新抬头,这位员工一脸尴尬。

“公司员工发短信给我,我很少有不回的,不回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次对你的任职,是我们高层经过认真商讨过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行呢,人要有自信,这么多年还没有从我身上学到吗?自信。”

在文新茶园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园区路两边,每隔一米就有一块造型精美的石头,上面刻着人名,旁边种一棵茶树。这是刘文新为每一个来视察的领导种下的。

“我最大的爱好是找人聊天,不管是做什么的,哪怕是80岁的老人,因为从小辍学,我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我总是把自己比喻成海绵,别人说着无心,我听着有意,学到的马上就用,我看到一本书,会很快发现其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利用。”

迅速学习,从细节处琢磨,汲取并转换成执行力是刘文新的过人之处。

在刘文新办公室的书橱里,摆放着有《成功管理者》、《中国茶叶年鉴》、《茶叶深加工技术》,也有畅销书《大秦帝国》,还有《在北大听讲座》丛书。

“我看的第一本书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刘文新说从胡雪岩身上辩证地学到了处事的方与圆,知道人脉就是财富,这是他从中得到最大的启示。

茶叶界一位郭姓老板说,这么多年,刘文新除了勤奋、聪明外,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把人经营好了。

“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困境,是我的心愿”

浉河区何家寨村的陈正军,十几年前和刘文新一样,靠卖茶叶维持生计,一年辛苦下来,只能落个“肚儿圆”。

今天,当陈正军成为文新公司建在何家寨毛尖生产基地的成员后,茶叶由公司统一收购,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现在都成为他的工人了,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只要是文新来收茶叶,我们都愿意给他。”陈正军说。

像陈正军一样,信阳市依靠文新公司致富的茶农有2万多人。“我是山乡农民的儿子。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信阳毛尖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的茶农尽快富裕起来。”从提篮小卖到今天的规模经营,刘文新摒弃了小农意识,实现了从茶贩到茶商人生质的飞跃。

“那个时候,我带着公司员工和技术人员到山上为茶农讲课,农民欢迎得很,不信你上山问问。”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刘文新端起茶杯咂摸着。

“鸦反哺,羊跪乳”。刘文新说,我深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能有机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是我的荣幸。

“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用‘心容天下’的理念做茶”

“你应该对茶很了解吧?”

“对茶叶历史的了解,是在做茶的过程中慢慢知道的,原来不知道茶树长什么样,现在我的茶馆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大的店,福建、安徽、四川、湖北等地的茶馆我基本上都熟。”刘文新再次端起茶杯先闻后抿上一口,言外之意没有我不知道的。

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早已闻名遐迩。

宋代大文豪兼好茶之士苏东坡曾经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参加万国博览会时,信阳毛尖就已经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获得过金奖。

历史在前进,但信阳毛尖沉沦了,落伍了,在国际国内绿茶市场,很多年找不到信阳毛尖的品牌。

做了20年茶叶生意、谙熟信阳毛尖秉性的刘文新说:心有不甘!“‘名茶复兴者’这个提法,给人第一感觉是口气很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文新并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名茶复兴者,当时谁都不敢提,觉得这是笑话。我把自己当成名茶复兴者,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刘文新拍着胸脯说。

刘文新第一次提出“心容天下”的做茶理念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信阳毛尖企业的老总不以为然:“心容天下跟信阳毛尖有什么关系,我们就是做茶叶的,我们赚钱就可以了。”

刘文新说,他喜欢绿色,青山,碧水,绿茶,透亮翠绿的茶汤,都是绿色。

至今,刘文新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到采茶季节,他凌晨两三点就赶到大山茶区,穿梭于茶叶批发市场,查看茶样,挑选质量可靠的茶叶;有时还翻山越岭到茶园和茶农家中查看,常常一天要跑七八十公里路。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打造信阳毛尖的精品品牌,我们要做精、做透、做信阳毛尖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专家。我知道,要复兴信阳毛尖这一块金字牌匾,我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历史造就了信阳毛尖,我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名茶复兴者,义不容辞!”刘文新坚定地说。

文新茶叶团队总结刘文新的口头禅,“你听明白了吗?”这是他向下属交代工作完毕后总会加上的一句,其实他是希望团队能准确无误地明白他的想法和意图,希望团队在思维和行动上,也能跑的更快一些。毕竟,名茶复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时间接近中午,窗户外冬日的太阳照在“文新茶叶心容天下”广告牌上:一张刚毅、阳光、俊朗的面孔,一杯浓酽翠绿的茶水,背景是隐现的千重山水,给人以无限的意境和蕴味。

“我最喜欢这样两个称呼:茶乡致富带头人、名茶复兴者。”刘文新自言自语、意犹未尽。

茶桌上,IPAD播放着由他担任总策划制作的MTV《心容天下》:“人生草木间,此字念个茶,妙在清新绽新芽,妙在爱无暇,云雾赠灵气,日月赋精华,一杯温馨品华夏,复兴看名茶。心容天下同泡一壶茶,香透了秦砖汉瓦,香醉了琴棋书画,和颜悦色共品温馨茶,亲近了你我他,和谐了泱泱中华……”

后记

除了随机走访,这次正式访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秘书小袁一直在泡茶、倒茶,前后十次。刘文新在访谈中间签了四次字,听了两次工作汇报,通过批评的方式鼓励了一名员工,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是他在说,我听并记录。

有种说法,企业家是天生的,除了智慧、眼光、胸怀外,企业家往往有着天生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直觉。对谈中,感知刘文新行胜于言,但不盲目,心中有数,就像他开车,可以开得很快,但一定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他对毛尖的熟悉,一把茶叶抓到手里一看,是哪座山产的,价格是多少,他都知道。直觉判断的背后,其实是大量经验的积累。

刘文新说自己甚至连睡觉都在工作,我的理解是勤能补拙。

刘文新说老一(河南话,老板的意思)就是生产力。我的理解,老板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更多的时候,老板是通过精神的力量来实现对企业的驾驭,刘文新也是如此。

刘文新说,他最近愈发喜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了。有人认为这是人开始衰老的标志,但衰老是自然规律。我认为,也许通过回忆,他在收藏人性中最朴素而闪光的东西——本色、踏实、善良、吃苦精神。

刘文新说,这一辈子不会吃其他地方的草,只专一地把茶叶做大做强。我的理解是专一的人做专一的事。

李迅:茶摄人生


文/周滨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回忆当初,他常常想到刚拿起相机的时候,和刚毕业的妹妹用手中仅剩的二三十元钱淘了两大盒最便宜的散装饼干,当了近一个星期的口粮。而为了省钱,他每天还要赶着饭点去蹭高教出版社后面最便宜的食堂,两个人一餐还不到五元钱。这种轨迹直到在他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圈子后,才被打破了:因为偶然,他进了娱乐圈,写起了剧本、当起了演员,还当了制片人,目睹了银幕前后的种种精彩与落寞,这让他的心灵,泛起极大涟漪。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与相机为伴,我与镜头起舞,我用相机来品味生活,我用镜头来思考人生,我用相机来书写爱情,我用

有许多人羡慕李迅在娱乐圈的经历,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打听,而李迅只是淡淡地忠告:“做事先做人,要诚信,尽职尽责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而不是以这份工作所能带来的利多利少来权衡。”其实李迅坦言,自己在最初拿起相机时,从没想过会改变这一生的历程,也没想过以它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摄影曾是他的一种记录和寄托,让他想起那闪烁画面下曾经埋藏的唏嘘和野心、那艰涩童年及苦苦求索并徘徊着的生活历程:“命运总是会绕着圈子和你开玩笑,我从刚出生一抱进电影院就停止啼哭目不转睛盯住大银幕的婴儿期,到小学、中学时代因自恋拍过镇上所有照相馆的青少年,到进入大学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自己买了一架国产凤凰单反相机,再到2006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摄影,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命运既定的轨道上。所以我从此不再犹豫、顾忌,将所有情感都通过那刚入门的相机和镜头而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我真正知道了,自己愿为此付出所有,愿以画面作为我对世界的表达。”

2006年时,李迅组成了自己的摄影团队,集体创作了摄影大片《那一年,那一抹青涩回忆的诞生》。这组镜头最终流行网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李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后来有许多个夜晚,他抱着电脑通宵工作到天明,试着将中国文化、西式时尚、画面冲击力、故事内涵性、人文关怀等种种元素融合在镜头方寸之间。他要用自己脑海中的本能画面,去创造利润并推动这个团队的集体发展,所以肩头的压力颇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每天生活的感觉犹如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闲不下来却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

“实在是太累了,我就想寻找一个更安宁更古典的内在世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而很幸运的是,这时我遇上了茶。”李迅微微一笑,那顶标志般的鸭舌帽下,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

一颗心的茶话空间

出生于湖北荆州的李迅,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他也记得在家乡周边的那些小城里,有着许多茶室,人们闲适地坐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在那漫长而青涩的少年时代里,他常回味这幅画面里的乡情乡韵,也对茶有了别样的好感。

“我真正喝茶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第一次喝的那泡茶是信阳毛尖,那小小翠绿的叶片躺在清澈而透明的玻璃杯里,像青春一般动人。而那年我刚23岁,正徘徊在淡淡惆怅的初恋情愫中,喝完以后就觉得很特别,不但头脑清明,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从那以后,李迅深深爱上了绿茶,他爱绿茶的透明与澄澈,像他的心一般无瑕。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李迅常常要进行大量的创作,为此他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时茶就派上了用场。“平时我工作紧张、心情烦躁时会喝淡淡的绿茶,而心情低落时就会泡上一杯浓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定性,忙的时候可能通宵达旦,压力太大时我就用最爱的绿茶来减压,这不失为一个良方。”受李迅影响,他身边有许多的摄影师朋友都爱上了喝茶,一旦有闲暇的时刻,大家就会齐聚在李迅家,喝茶聊天,借以放松长期绷紧的心灵。

除了摄影的业余时间里,李迅还爱上了淘茶具,每当他在家邀朋友喝茶时,就会把各种珍藏的茶具拿出来,与友人共赏。而朋友们也知道他的爱好,所以就有人专门花费近万元买了上好的赠给他。这份情谊让李迅很感动。“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很感激茶让我们惺惺相惜,在彼此的时间和空间里互相鼓励前进。我也会珍惜和茶的缘分,好好地欣赏它、品味它,感受我生命里难得的轻松。”李迅如是说。

在李迅眼里,其实茶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物质,爱茶之人即使不太了解茶文化,却依旧能从清清茶汤中,感受它的韵味和精神,达到与茶在精神上的共鸣。而且更主要的,茶对人的身体极有好处,是一种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有很多的亚健康症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也像别人那样爱喝碳酸饮料,后来就发现这些可乐、雪碧什么的,喝多了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出现骨质疏松。而爱上喝茶以后,我的精神感觉特别好,身体轻松了,整体健康指数也非常平稳,即使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依旧有许多创作的激情。”李迅笑言,自己也并不总是有时间摆上一整套茶具,更多的时候,他要为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来回奔走,手里就只能带一泡便携装的绿茶。“但是没关系,尽管形式简略了,但内质依旧存在,我用茶来稳定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致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李迅进入了他的摄影培训小组,到外景地进行一组婚纱习作的训练。我发现这时候的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世界,闪烁在那镜头中的眼神,既有着不容置疑,又怀着雄心万丈。而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青年人,就在此时透露自己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我想创作一些结合中国茶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茶这种古老的物质,可以由镜头体现出不一般的青春时尚,让生活动感十足。我也想让这悠久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更自然、更轻快,让身边更多更广大的年轻人,都爱上喝茶,并懂得欣赏好茶。”

原来,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刘祥国:实干发展茶产业


刘祥国(右二)为茶农讲解6家、名优茶基地1.2万亩。年加工绿茶7万公斤、红茶3万公斤。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市场销售逐年扩大,跨区域辐射带动鄂、豫、皖3省9县区46家荼场。实现茶农户均年茶叶增收1500元以上。该公司原料全部来自“古光州”区域大别山高山茶园及施用饼肥的有机茶。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化、清洁化要求生产。

公司坚持按照“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采取资源、资金入股的方式和茶叶初精制一条龙,名优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办法,通过创新加工工艺,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市场信息等途径,实行订单生产,为成员提供技术、购销、信息等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同时,每年自筹资金60万元,对成员实施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等级认证、统一销售。实现合作社及合作伙伴“八个统一”。公司对社员和合作伙伴的茶叶高于市场价的15%左右收购,确保他们比其他茶农增收。

勇于开创新思路

光州牌信阳毛尖茶,刘祥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在国营凌集茶场进行加工工艺的改革并引进机械加工。研发了一套信阳毛尖茶的机制工艺。他将杀青的“生锅”改为滚筒杀青,投叶量大,杀青均匀,更能达到高温快速杀青的效果。确保了毛尖茶的色绿汤清。把“熟锅”做形理条先改用机动小茶把,后又改为揉捻机轻揉、热揉,再用整形机理条提毫。最后用烘干机两次烘干(初烘和足火)。这套工艺把原来的手工“两锅”、“三烘”的费时切难掌握的老工艺改成了全部机械的新工艺,省工省力,降低成本。保证了成茶质量,开创了信阳毛尖茶机械化的新路。这套机械制茶新工艺从上世纪80代开始逐步完善。现在已在潢川、商城、光山、新县、固始等地区普遍推广,是对信阳茶产业的一大推动。用这套机制工艺加工的信阳毛尖茶条形整细圆滑,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郁有板栗香。不会做出“小浑淡”的信阳毛尖茶。这就引领了信阳毛尖茶的回归,把毛尖茶又拉回了大众巿场。老百姓说,这样的毛尖茶可以自己喝,送礼好而且不贵。

他所创制的光州雪芽,人称毛尖茶中的名茶。外形扁平匀直,白毫显露,茶色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清香高长,有熟板栗香。深得茶叶专家的喜爱,曾作诗贊曰:“信阳毛尖好,名茶出潢川。淮南光州上,复入榜名间。新秀有雪芽,尤喜冷水煎。紧结锋苗秀,品啜浓郁鲜。”就是这个东方佳人——光州雪芽,得到欧美人士的钟爱,来信来函订购。

刘祥国诚信做人,妙手做茶。做人讲义气,不忘老朋友。做茶质量好,物美又价廉。一身茶人精神,勇于奉献,不愧是60年茶亊功勋。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李易祥的玩茶理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