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法国有严苛惊人的AOC制度来保证名产区的酒庄、酒厂们恪守“自然预防酿造法”,不随意乱来坏了自然的意志;在葡萄酒世界里,还有无数专业评酒师用着比仪器还要精准的鼻子、舌头和吹毛求疵的精神来考验葡萄酒,使真正好的葡萄酒得到应有的赞誉和珍惜,然而中国茶业却少有这样的“看门者”。

中国一向不缺乏标准,但标准的究竟存在与否那还得看实行的状况。早自2000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实施“原产地保护制度”。经过十年的发展,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保护认定的产品巳经达几百种,其中不少茶叶通过了原产地保护认证,但这个制度自法国漂洋过海而来却功力大减。

首先我国质检局对原产地保护制度这个概念究竟理解与否就是个问题,虽然他们于《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中,关于“原产地”也有明确的定义:“原产地域产品,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原产地域地理特征,并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以原产地域进行命名的产品。”按照上述定义,原产地名称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中有“它必须是当地的土特产品或经过特有的传统工艺生产出的产品。例如,吐鲁番葡萄干是当地历史上特有的自然选择的葡萄品种,加上当地特有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地理环境条件,经过几千年流传的传统加工工艺而生产出来的”;亦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质量”。可是按这样的规定,很多现象就颇令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虽然为了保护西湖龙井,国家有关部门于2001年实施了原产地保护政策,杭州市政府根据西湖龙井的实际产生范围划定了16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域。但随后在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了,保护你的前提是你拥有你需要保护的精华、你挣来值得受保护的资格:不乱打农药、不乱施化肥,不随意进行人工灌溉,控制亩产……做到了才是我们之中的一员,与我们共享名产区的荣光,做不到就请滚出这个圈子。所以进了西湖龙井这个圈子不是仅仅是发财史的开始,也伴随着责任。为了多赚钱草率挖去老茶树种植新品种、混入非西湖龙井产区的“山寨茶”投机倒把、将发展农家乐当作主业而“顺便做茶”种种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同时也不可姑息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原产地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假酒泛滥,影响了真正好产品的声誉,所以形成一个严密的制度来打击投机者。如今假茶、劣茶太肆无忌惮了,就是因为我们的原产地保护制度做的事情就是对消费者说:请你们好好认准原产地保护制度商标;假茶太多管不了,你们自个儿小心为妙。

Cy260.com精选阅读

郎咸平说茶(八):立顿茶史


文首的文章“七万中国茶企敌不过一家立顿”分析确实过于片面,节选的数据和事实也具有一定误导性。比如,立顿在中国确实在袋装茶市场所向披靡,但中国国内消费之茶叶,97%以上为散装茶叶,只有3%为袋泡茶;比如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影响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外国人以饮红茶为主;立顿虽然在全球产值达230亿,是中国全茶业的2/3,但是在中国销售量“只有”5亿,占中国全茶业2%不到,算不上成功。

但是,这些事实并不代表立顿不是成功的企业,不代表立顿在中国不成功,更不代表立顿经营茶叶的方式对于中国茶产业没有借鉴意义。

立顿在中国目前只经营袋装茶,且其主打产品是红茶,两个都不是中国人的心头好,却已经能做到每年5亿,比中国老品牌中茶、吴裕泰、张一元等都高,这不能算成功?网上反对者老叫囔身边没有一个人喝立顿,但实际上立顿在中国的知名度毋庸置疑,远远超过中国自由;老炫耀名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可是喝得起名茶的有多少?真正的名茶好茶能有多少?中国产的难道全是顶尖名茶好茶?年轻人越来越少人喝茶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选购立顿产品的年轻人和城市相当可观,而立顿的定位也确实是18—35岁的城市人口;愿意喝茶、爱喝茶的那些人老去之后中国茶叶怎么办?

那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评论看起来十分熟悉,像旧世界中低端葡萄酒农们对新世界“工业酒”的嘟嘟囔囔。现在我们仍可以对立顿这样的品牌和“外来和尚”嗤之以鼻,可谁能保证不会在将来的某天,立顿不仅像现在这样成功地将中国人从前不屑喝的“工业红茶”卖出去了,还将铁观音(已经开始)、龙井茶、碧螺春等等卖的风生水起,在老去的中国老爱茶人的惊异和通信眼神中掳获新一代的中国消费者?

而其凭借的是和新世界中低端酒一样的精神——用改造、完善自然迁就人的方式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使大众能品尝到最符合自己新意的自然风味。

一、立顿茶史——奢侈品平民化的典范

如今我们全世界的平民大众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在市面上选购各种各样的茶,即使预算不多,选择也绝对不少。可你部知道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茶那可是上流社会才可享用的奢侈品。

1610年左右,荷兰人第一次将茶叶带到了西方人面前。到1657年,茶叶第一次在伦敦公开售卖时,公众对于茶叶的宠爱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政府被迫对茶叶征收关税。但茶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贵族的奢侈享受,价格昂贵而且神秘十足,在药店、五金店和咖啡屋才能买得到,从伦敦英国王后的是为偷盗红茶不成而被处死的“红茶案”中可见一斑。

而汤姆斯·立顿,立顿品牌的创造者,却成功地将如此“不可亵渎”的红茶普及到中下层。怎么做的呢?还是改造自然迁就人。

1.降低价格

伦敦的茶叶批发商多次向经营食品店的汤姆斯提出由他们进货,但同姆斯为了获得最好的价格,亲自坐船去了斯里兰卡,在那里与斯里兰卡茶庄园主达成协议,为立顿公司供茶。同时,也在斯里兰卡最好的茶区康提买下了几座斯里兰卡茶园,少了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再结合成熟的拼配工艺,立顿才有可能大幅将茶叶价格降低。在汤姆斯以前,每一磅茶在英国,最低价要卖三先令以上,立顿茶的价格呢?他们用了这样一句口号:“质量最优的斯里兰卡茶,一磅只要一先令六分”,价格降低了至少一半!

2.改良包装

从前茶叶全都是秤重量出卖,但汤姆斯贴心地将茶分1/4磅、1/2磅、1磅等不同重量包装后进行售卖。这些手法如今看来实在太平凡无奇,但在那个时代却是不同凡响。如此,不仅方便卫生,又更好地保存茶叶风味,还可在包装袋上载明茶叶质量。从前只能看着一堆堆似乎没有太大差别的茶,并从中秤出一些,购买嫌麻烦旦怀疑的英国人,看到如此焕然一新的茶叶,旦价格完全可以负担,能不蜂拥而至吗?

3.产品开发

立顿在北美的征战就更显“迁就”的意味了。在1904年圣路易斯的世界博览会上,因为天气炎热,冰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博览会后,冰茶变得十分普及。精明的立顿公司立刻推出了适应于餐饮业冰茶制作的袋泡茶和速溶茶。

汤姆斯在1931年去世,但立顿公司继承了他的营销哲学。在20世纪50年代,当茶的市场停止增长之后,立顿公司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立即根据人们的需求开发了多种新型茶饮料。比如,根据美国人喜欢喝冰茶的习惯,公司开发出一种名叫“冷冲”的红茶。这种茶用冰水就能冲泡,而旦不会丧失颜色和口味,还省去了冰镇的繁琐,在美国卖得火热。

郎咸平说茶(四):摆正制茶人的地位


其实要做到竹叶青这样紧密联系茶农并控制质量着实不易。毕竟拥有整个小品种茶“竹叶青”这一点对他们的成功作用实在不容忽视,而这对其他大部分茶企、茶农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更加提倡中国高端茶叶走法国“酒庄”道路。

看到某老茶农如此抱怨实属意料之中:“做完茶后实在没有精力再进行品牌管理和营销了。”相反的,在调查法国酒的时候常常看到类似的叙述,“我们不管卖酒,只管把酒做好就是了”,因为卖酒的工作,包括宣传、销售,都巳经交付给庞大的经验丰富的中间商群体。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此部分开头提及问题的体现之一,中国相当部分茶企其实角色仅相当于中间商,却同时也夺去了生产者的名号。这毫无疑问利于茶企多赚取利益,却不仅置重要茶生产者于不公平地位,剥夺了他们应得的收益,也拉远了消费者与自然(自然珍藏者,茶农、制茶师傅)的距离,使真正好茶难以冒出头来。我们建议,也更希望有优秀的茶企能脚踏实地地进行中间商的工作,为优秀的茶农、茶师傅服务,帮他们进行品牌管理和产品营销并且利益共享,免去其后顾之忧,得以一心一意做茶。

这对茶企来说一定没有通常手段所能占得的暴利,但是在优秀中间商茶企甘居幕后的同时,制茶人得到了应有的地位,消费者与自然的距离大大拉近,这对好茶的走出深山和卖得好价绝对有利无弊,茶企能获得的收益也不见得一定少于先前。更重要的是,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重新重视种茶、制茶这个产业,不再因为收益太低难以为继而去选用新型高产品种,造成老茶种的日益缺稀,也不再因为前景渺茫、地位低下而无人愿意从事此行业,造成好茶老在山中来不及采制,而市面上好茶稀少、“有钱买不到”。

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未有过尊重农业劳动者、手工艺者的时期,然而他们对我们从土地中获取自然礼赞却是如此的不可替代——我们可以没有把茶叶包装得豪华繁复、摆进装饰得美轮美奂专卖店的茶企,却不能没有这些看天顾茶、待茶如待人的自然传递者们。是时候该给他们应有的经济利益和地位了吧?

人生的第三道茶


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

三毛曾说过,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这些年来的人生,我仿佛在一一品茶,品这三道茶:想起从前,那些求学路上的艰辛,初涉社会谋生的不易,无一不是苦味;而后邂逅爱情,那般精彩浪漫,日子无比蜜甜;而今,我已三十多岁,开始步入中年。回首来时道路,只是过往云烟,放眼未来旅途,又是遥遥不可预期。忽然觉得,此刻才是刚刚好。虽则少了一份生命的激情,却多了一份内心的恬淡,恰似那人生的第三道茶,淡淡的,有如微风!

如果一定要选择,且只能三选一,那么,我选择这人生的第三道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品饮下去!事实上,现在的我,每时每刻,无论身处何方,都和这人生的第三道茶须臾不离!

有旧日同学邀请一起去茶馆喝茶,他告诉我这些年来奋斗的辛苦,人生低谷期的无奈孤独,以及如今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幸福,万丈豪情溢于言表。忽然他指着茶杯问:“这是龙井茶吧。明前的?”我微笑着点头,猛然间我捕捉到他瞬间掠过的神情,端显的是发达之后的娇贵!我当下沉默不语,只是小口饮茶。是非成败转头空,功名利禄一场梦,倒不及眼前这杯龙井茶,清淡可人,是我人生的第三道茶!

要好的姐妹聚会喝下午茶,我们点了一壶柚子茶。闲聊中,有为情所困的姐妹大叹人海茫茫,都等不到一个有缘人!是吗,想起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上苦苦唱着情歌,她的师傅陈升对她当头一句:“你等的人不会再回来了!”等不到又何妨?不如放下心情,放松心态,细细品味眼前这柚子茶加点蜂蜜的感觉。她们喝起来都说太酸甜,只有我,因为悠然于她们的情事外,心无挂碍,这柚子茶在我的味蕾间倒是浓淡适宜,味道刚刚好,恰似人生的第三道茶!

上个星期天,在南禅寺,遇见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是以前生意场上的客户。彼此打过招呼后,他似有很多话要对我说。我们找了一家露天茶吧茶座,要了两杯红茶。他告诉我,这一年来,他在股市上仿佛坐过山车,大起大落,高峰时一天账面利润可达十几万,而今,股指跌破四千点,他不但一年的努力全白忙活,连自己后半生的养老钱亦全部深套。股市有风险啊!他苦叹道。忽然他指着茶杯问我:“这是哪里产的茶?我这人对喝茶一向不讲究的。”这是祁门红茶,茶汤晶莹馥郁,是红茶中的上等好品!他把时间都花在股票上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来关心股票外的物事了!而我,索来对股票不感兴趣,所以才会有此刻的闲情雅致。我轻啜一口红茶,饮这人生的第三道茶!

黄昏时分,我已吃好晚餐,洗好碗筷,家务全部做好。坐在干净的客厅里,我闲闲地听着收音机,此刻,什么都可以想,亦什么都可以不想!先生泡了一壶上等的功夫茶和我分享,我细细品味,这款茶是我以前从未喝过的。“这是杉林溪,台湾茶。”先生告诉我,果然是好茶,七泡有余香,我和先生不停地品了又品。先生说,杉林溪属于乌龙茶的一种,而四季的乌龙茶中,又属秋茶最好,原因是日照最充分!我说,杉林溪属于我人生的第三道茶的一种,而人生的三道茶中,又属第三道茶最好,就像我们的爱情,在走过年少的激情后,而今无须张扬,淡淡的,有如微风的感觉,刚刚好!

郎咸平说茶(七):好茶吸引人


旧世界酒面临的状况和中国茶确实颇有相似之处。旧世界酒在近几年的衰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酒文化的式微,年轻人开始更多地喝可乐、啤酒和“棒棒糖”、新世界酒。立顿在中国年轻人中的流行和成功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比之下中国茶麻烦比较多。欧洲年轻人即使不像从前那么对旧世界酒充满热爱和骄傲,但当他们某天想品尝好酒的时候,总知道去哪里寻找;况且失去了欧洲年轻人的欢心,还有亚洲、美洲新兴市场的大批富豪们蜂拥而至呢。而如果中国好茶依托的是识茶懂茶的茶商和有门路的有钱有闲阶级的话,这个依托确实太为薄弱,不确定性也大。况且,好茶能被天下人知晓、追求的满足感以及好茶确实被承认、受推崇对其他茶人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那么,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西方文化强势、现代生活节奏曰益加快等等情况下,好茶该如何吸引人呢?

1.权威第三方

竹叶青茶能脱颖而出没有人会忽视“摩纳哥奢侈展”的推力,竹叶青也深知这一点。一年一度的摩纳哥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超级跑车、顶级房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手表珠宝、奢侈旅游、雪茄洋酒和高科技产品等八大类奢华物品,而一向为外国顶级奢侈品品牌全面占领的地盘上在2006年却出现了一抹“中国绿”——竹叶青。

当地时间4月20日早上,摩纳哥阿尔贝亲王到格拉马蒂展览馆参加开幕仪式及剪彩后,陆续参观了每一个展位(他每年都看到、见怪不该的奢侈品牌们),却在一个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沉静、内敛又略带神秘的中国产品展位驻足良久,这就是本届展览上的唯一中国品牌“论道”。在观看了茶艺表演并品尝了“论道·竹叶青”之后,亲王对这一极致茶叶赞不绝口。竹叶青代表团也特别准备了“论道”赠送给亲王,亲王对这份“中国礼物”欣然接受,视若珍宝。4月21日,所有竹叶青代表团成员竟然都收到亲王亲笔邀请函,参加亲王的王宫酒会。而论道在此次TOPMARQUES上的最高售价竟然高达半斤3000欧元(3万元人民币),此后代表团所带论道在展览两天时就已经所剩无几。

以上故事由竹叶青公司发布,真实性未考。但“论道·竹叶青”确实成为那次展会唯一受邀的中国品牌,也确实是摩纳哥世界顶级奢侈展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品牌。除此之外,竹叶青还在2007年作为“中国俄罗斯年”国茶礼品赠予俄罗斯总统普京,获2007年曰本首届世界緑茶博览会金奖(记得前文所说,日本绿茶在国际上声誉一向过于中国),2008年被选为赠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事,除非你像竹叶青一样,包揽下整个小品类茶。大多数时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必须回到前文“权威第三方考验和把关”处,学习法国葡萄酒原产地保护的运作模式。

第二,宣传只是推动手段。拥有卓越自然是前提,然后要珍藏自然,最后才是想办法吸引人。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没有快捷方式。不能成功珍藏自然而奢谈吸引人、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是妄想。中国不乏懂茶之人,要忽悠他们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不可过度强调过去的荣光。法国名酒庄莫不拥有上百年的传奇历史,有无数精彩的名人轶事,但是归根结底人们认的还是它们穿越百年风霜之后的当下“始终如一的质量和对优良传统的传承”。常见许多中国茶品牌都诉诸古典茶文化,也仅止于古典茶文化。茶文化是茶在中国人心目中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终究是要落到实处,其依托也在茶本身。没有制成好茶的精神而是只顾于捞钱、不顾自然、迫不及待地拥抱快捷现代,本身就跟中国悠远茶文化相矛盾。产品精神与宣传不统一,漂亮话说再多也没用。所以中国名茶的宣传也应落到当下,不说“我过去有多么多么了不起”,而是“我从前很好,到现在还是很好(或更好)”。

4.茶叶版《神之水滴》

虽然令人叹惋,但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确实在不断地退出人们的生活,如果不想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就这么死去、光留在古籍的蒙尘语句中,就必须好好想想办法了。

暂且不论《百家论坛》究竟有没有将中国文化诠释正确、解释清楚,不说类似《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书有多少错误、够不够严谨,对于“快餐文化”人们向来有太多争议。但重点在于,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没有这些快餐文化,相当一部分人瞄也不会瞄这些历史一眼的,不是吗?真正有兴趣的人自会花工夫寻找更严谨的材料加以研究,其他人权当娱乐娱乐、长长见识亦无妨。

况且茶叶和那些历史、哲学不尽相同。人们会因为《神之水滴》对葡萄酒产生了兴趣并加以尝试,尝试之后一定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上,作用就十分了不得了。茶叶也一样,我们认为当代年轻人不喝茶只是因为缺乏了解,就像从前不了解葡萄酒因而不喝酒的亚洲人一样。若真能出现这样如《神之水滴》般严谨考证、精心构思的漫画或文学作品或电视作品,对茶业的帮助绝对不容小觑。

5.吸引人总结

中国历史名茶和法国名酒庄的酒都有可传承的优势,但利用此优势之时必须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产品。

在国内权威第三方暂时缺失的情形下,可以利用国外认证或是另外创造。但另外创造第三方来吸引人时,还是得脚踏实地,“茶王赛”尽管风光,但颁奖给不可商业化的数斤茶对品牌和产业的裨益实在有限。

面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利用现代媒体抑或是所谓的“快餐文化”倒也无妨,总比坐以待毙好吧?

而一切吸引人的手段都必须建立在珍藏自然的基础上,我想这是目前中国茶企最需要认识到的一点。

方器紫砂壶之六方形壶


方器在陶瓷中出现得较晚。因方器成型不同于圆器,工艺难度较大,不能依靠拉坯机成型。传统瓷器中的琢器,就包含有方形器。瓷器中的方形器是将瓷泥制成泥片,再镶接而成。与紫砂壶成型相似。

明嘉靖、隆庆朝,瓷器造型出现了一些变化,方器多了起来,有八方、六方、四方、斗方和天圆地方等形状。青花缠枝莲纹方盒、青花抚婴图长方盒,即为明隆庆朝的方器。

瓷器中的方形器,边多为直边,紫砂壶中方器,线与面的变化,是瓷器方器所无法相比的。紫砂壶中的方器应与瓷器相同,是在圆器成型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方器成型为打泥片镶身筒,成型工艺难度大于圆器。紫砂壶中的方器以六方形壶居多。

1.六方大彬壶

明万历·时大彬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发掘时伴有砖刻墓志铭,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墓葬。是已知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方形壶。壶身呈六方形,平肩,短颈,压盖,盖为圆形,纽为倒圆台形,纽上有对合的半弧纹。壶嘴为二弯流,把为长圆环形,底为加底。整体造型显得粗犷,加工不够细致。

2.高六方御制诗壶

清乾隆时期的紫砂壶。壶身呈高六方形,折肩,矮劲,压盖,盖为六凸起,盖纽亦为方尖球体,盖沿一周唇;面凸起呈筋纹形,与壶肩筋纹擎、口沿线厚方,壶身肩以下略收,折底,一弯流,如意式环形曲把,短流、环形把。壶身通体装饰乾隆御制诗及绘画。画面为模印。

3.外销六方狮纽壶

清乾隆时期的紫砂壶。壶身呈现六方鼓形状,丰肩矮颈,六方圈足,嵌盖,盖面有一斜边,中间微凸起,狮纽,狮前还有应有一装饰,已损坏。

4.六方直身提梁壶

清·乾隆许伯俊制壶身呈六方形,平肩,六方矮颈,压盖,六方高桥形纽,平肩上装六方形高提梁,壶嘴为六方三弯流。

5.水仙花六瓣方壶

明晚期时鹏刻款此壶不应该是明晚期时鹏的作品,其理由是造型、泥料、烧成均不具有明晚期特点。但是该壶是目前紫砂壶中筋纹器型同方器结合最好的一件作品。壶身为六方形,折肩。

6.僧帽壶

现代·顾景舟壶身为六方形,丰肩,高颈,瓣莲壶冠为六花,其中一瓣为流,六方口,压盖,盖纽为六瓣球体。鸭嘴流,环形圆把,上端有扣,壶腹以下略收。此壶形源于元代僧帽壶,改为紫砂泥来做,由圆器改为方器,其中有延续、有创新,也可以说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是方器中难度最高的造型。此壶为顾景舟仿古,与前人作品相比,两者略有不同。

7.雪华壶

现代·顾景舟壶身为六方形,折肩,虚短颈,六方口,压盖,盖面凸起,盖面重叠六方形,六方盖纽与壶身相似,壶腹下内收,六方加底,六棱三弯流,环形方把。整体造型,折肩以上刻画较细,俯视可看出六个方形层层叠加,壶身较为简单,可形成对比。

8.井栏六方壶

现代·周桂珍壶身为六方形,上小下大,每条边线均为直线,六面平整,折肩,圆口,壶面略为凸起,嵌盖,盖面微凸,桥形纽,六方短直流,环形把,略有夸张,整体造型极为简洁,局部还多有变化。

9.铜砣六方壶

现代·施小马壶身呈六方形,腹上渐收敛,方角,平肩,六方口,嵌盖,桥形纽,六棱一弯流,环形圆把。整体造型简洁,线面变化清晰。(编辑:杨哲)

郎咸平:为高端茶算命


作为经济学出身的郎教授,在看待问题的方式上总能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今日再来细读教授这篇几年前关于高端茶的文章,不得不被其犀利的视角和一针见血的观点所折服。无论是珍藏自然吸引人,还是改造自然迁就人,都是竭尽所能将水泥森林中的人们与自然间的距离缩短再缩短,帮助人们品尝自然的味道。中国的高端茶叶品牌想要做到像法国酒庄一样,仅凭酒庄品牌就能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必然要遵循“珍藏自然”的法则。

茶叶的本质——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高端茶——珍藏自然吸收人,中低端茶——改造自然迁就人

说中低端市场的狼狈时总觉得憋得慌,干嘛不说中国好茶呢?说起好茶,谁还能反对中国名茶的无上地位。

不过再次说明,下文提及的中国高端茶、好茶可能跟茶道中人指的有些偏差。研究过程经常看到的一句话是“好茶用钱是买不到的”,“真正的好茶没办法流到市面上”。谈论茶叶产业,自然说的是可形成品牌、可进行商业运作的产品,所以某种程度上本文探讨的高端茶可能不一定是最最顶级的好茶。

其实大多数想喝好茶的人也不会不现实到积极追求那6株大红袍母树制成的茶,或是野生百年茶树制成的几两茶,又或是想买都买不到的“茶王”。其实这个状况,即顶级好茶的日益稀少也是当下中国高端茶叶不合理运作的体现之一。

中国高端茶事实上有相当多显而易见的问题,并非像文盲反对者宣称的那么风光。

一方面,在外国高端茶市场,日本绿茶总独占鳌头,声势、形象远远胜过中国茶;说到高端红茶,还是南亚支持者多,大吉岭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印度)、锡兰高地红茶(斯里兰卡)。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好茶都留在国内了。但是,中国茶企经营的好茶真的在国内供不应求到不想要出口吗?是不想还是不行呢?“好茶全留国内供不应求”这个说法正确与否实在值得商榷的。

另一方面,国内的高端茶市场绝对不能说令人满意。我们确实是不缺所谓的高端茶。遍地的茶楼、茶馆、茶店,茶叶简简单单就直破千元大关,近万甚至上万的茶叶都不在少数,它们真的就值那个价吗?

疑惑还有很多,问题更是不少:

名茶颇多,但缺少品牌。前文说葡萄酒的时候提到,假如你想买好的、即较高端的法国葡萄酒时,很简单,不太懂酒也没关系,认准了名酒庄或者法定产区(AOC),就基本上不会错。但在中国,虽然问起有什么好茶的时候,就连一般人也可以随口吐出一堆: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黄山毛尖、祁门红茶……我们确实有了名产区了,但尴尬的是认了那些完全不够,到底怎么才能买得到名副其实的中国高端茶别说一般人了,就是专家、资深茶友也会吞吞吐吐。

最常见的、也最可靠的回答是:“假如你有熟人的话,最好找熟人。”“熟人”真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呢,无处不在,能力超凡。

记得有一段话很写实:“对于习惯喝功夫茶的老茶人来说,在大城市的茶叶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被他们冠之以‘商品茶’不太好听的名字。他们自己寻找茶叶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是靠某个有特殊来源的茶叶经销者;有的找产区的茶友交流互换;更多的是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念的那泡好茶”。看看,要买到好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要不“找有特殊来源的茶叶经销者”,要不“找产区的茶友”。没有熟人又想真花钱买些好茶的话简直太难了!这就是没有名牌的窘境。其实法国也有一些小酒庄的酒神秘又难得,要关系人介绍才买得到,到毕竟只在少数。名酒庄、名产区的酒,只要有足够的预算就可得,从常人到专业人士都对其性价比深信不疑。这才是名牌的真正魅力。

高端茶市场混乱、坑门拐骗、缺乏信任。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走进有品牌或无品牌茶叶店,相信惊人高价的茶叶确实值那个钱仍有一部分人勇敢地到名茶产区花高价买当地名茶,但不管是当地资深茶友还是稍具常识的旅行者都知道,买到的那些“名茶”十之八九都是假的。而且现在中国好茶太容易被炒作,前几年的普洱,到去年的金骏眉、银骏眉,严重打乱本来就已经混乱的市场。

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都因为中国高端茶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茶商的经营违反了茶叶的本质——珍藏自然吸收人,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春日说茶


4月10日讯:中国人的待客文化讲究的是一个喝字,喝茶,喝酒。清茶待客无需酒,主要是喝茶容易,不像喝酒不能干喝,最简单的标配也要有盘花生米,几只鸡爪子。而喝茶,只要有茶叶有开水,便可随时随地开喝,可独啜也可聚饮,就像川人那样,从早到晚一整天都泡在茶馆里冲壳子摆龙门阵。人生如喝茶,喝茶是人生。

喜爱喝茶的人,都很在意喝每年新采的春茶。人间四月正采茶。春分到,采春芽。远近山崖上,采茶女如蝶。晨来伴薄雾,暮归竹篓斜。纤手掐嫩芽,翠叶春盈篓。春水试青颜,蟹汤解千愁。春天的第一杯茶,是许多人挂念的。嫩绿的茶叶,翠色明亮,泡上一杯,清韵淡雅,宁心除烦。春茶本就是一年中品质上佳的好茶,喝上一杯春茶,品着清茶香气,如同嗅着春天的气息一般,看杯中嫩叶沉浮,回味口中满满的鲜香,饮用一杯茶,便记住了春天的模样。

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尤物,生于高山幽谷之地,任风抚摸着,雨水滋润着,泥土供养着,阳光哺育着,自由自在地成长,吸纳着天地的精华,凝聚着自然之灵气,清净无语,禀性高洁。茶又与日月同辉,与时令同长,芽叶大小肥瘦春夏秋冬各不相同,这茶也因此便有了分野,有了季节,何时喝何茶,便也有了共识。

春茶的标识大概都在江南了。西湖的龙井,太湖的碧螺春,都是春日的江南名茶。虎跑泉水龙井茶,君山岛上碧螺春,“啜罢江南一碗茶,金芽嫩采枝头露。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满齿牙”。自汉、唐、宋、元、明、清以降,江南的春茶便一直是名扬九州、独占鳌头的天下名茶。

茶生南国,江南从来多名茶。地理上江南天然是茶区,茶好、水好,也与茶文茶诗、茶歌茶曲又好又多,世代传承关系极大。我曾写诗一首,分析其中的原因:“江南自古多名士,文人雅客喜品茗。山泉青颜一壶煮,蟹汤一杯香齿牙。啜罢江南一瓯香,笑看残阳补断霞。一路走去一路歌,留下佳句只咏茶。”

诗歌无茶不香,茶无诗歌不名。江南的茶,江南的水,配之以江南的锦绣诗文,不传于天下便不正常了。就连风流才高的乾隆帝四到江南逛扬州、巡杭州,龙舟荡西湖,饮过虎跑龙井,竟也写下四首咏龙井茶诗:《观采茶作歌(前)》、《观采茶作歌(后)》、《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皇帝为龙井茶赋诗作歌,兹事体大矣,这皇帝做广告的效应,还用得着说?

江南的茶出名,也与茶专家的专著有关。唐代的陆羽是历史上公认的“茶圣”,本是湖北人,长期生活在江南,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茶经》专著三卷,写名篇佳章无数,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后来,又一个陆姓人氏,清代的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陆廷灿,撰《续茶经》三卷,目录与陆羽的《茶经》相同,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门类,把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续茶经》七万余字,从采摘、蒸焙、试汤、候火,对茶艺、茶文化、茶经济的影响深远。陆羽与陆廷灿被后人称为“茶圣”、“茶仙”,俩人都博学多著,既是茶专家,又是学者、诗人,都留下了许多咏茶诗文。不同的是,陆羽咏的多是江南茶,而陆廷灿推崇的却是武夷山的茶,有《咏武夷山茶》诗:“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武夷山在地理位置上比江南更南些,种茶的历史悠久,武夷茶闻名遐迩,史书上记载早在会盟伐纣时就将武夷茶献给周武王了,宋代即为贡茶。武夷岩茶产于深长狭谷,“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间,品质独特,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茶汤甘馨可口,回味无穷。故诗云“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2016年秋,我随省里的专家团到武夷山茶区考察学习,见武夷岩茶的母树只剩下半山腰的那几株,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背景,其地位类似于黄山的迎客松。游客到武夷山,除了享受“人在画中游”的九溪十八涧美景,茶区游是一项重要内容。客人到了茶家,主人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都是先喝起来。主人茶道娴熟,洗泡滤冲,多个年份的茶齐喝一遍。电壶煮山泉,浓香生古瓷。武夷岩茶茶色紫红、茶香醇厚,香高气扬,韵显底亮。“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唇四座香”。游客喝足了,咂吧着嘴,划卡点钞,大包小袋,携茶而归。武夷山的茶农,每家年收入一般都在五六十万元,多则年入百万元,不羡神仙不羡官,守块茶园有钱赚,真正是靠茶致富了。

武夷山的茶农里有不少制茶高手。这些大师高手近年也不断被请到别处的茶区去制茶,在汉中的茶区,就有从武夷山重金请来的制茶师傅。南人做事精细认真敬业,在他们的技术支持下,陕南茶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陕南的茶,在中国几百种名茶里,也有着特殊的名位。陕南这块地方,是南方的最北端。陕南的茶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北端的茶,生长在巴山脉地,富硒地带,生长期长,采摘期晚。春芽的最早开采一般在春分以后,明前茶的产量很少。大量的开采是在谷雨之后了。今年春分刚过,陕西东裕茗茶在汉中西乡的茶园开采春茶,深谙茶道的张为国先生给我打来电话,邀我去看春茶开采。张为国把每年的新茶开采看得很是神圣,搞得很有古人采茶的范儿,组织了100名女童采新春金芽。我因离不开,写诗一首发给他:“岭南春来早,明前采嫩芽。试火煮新茶,茗香满齿牙”。张为国采制的新茶是“汉中仙毫”,都是一芽独秀,撮入杯中,冲入开水,茶叶如一簇簇松针,先是悬立于水中,过一时辰,慢慢下沉,变成一湾里密密匝匝的扁舟,新叶翠绿,水色浅黄,轻呷一口,清香淡雅,新茶入味慢慢品,半是僧道半是仙。

三月下旬的秦巴山地,油菜花开,一片金黄。“香风十里送春回,斜倚竹筐采春芽。采茶歌里春光老,归来清香犹在手。”陕南的茶,自古因交通不便,蜗居在巴山窝子里,自采自饮,又少了茶诗茶文的推送传播,与江南的茶尽管都同属青茶,但名声要少了许多。因地理位置处在南方的末梢,陕南的茶,生长较之于江南的茶,总是要慢半拍,春茶采的也晚,夏茶和秋茶似乎味道更好些。远远山崖新芽翠,清明已煮紫阳茶。紫阳茶名声在外,由来已久。清代曾做过兴安(即安康)知府的叶兆倬有诗,描写了陕南茶的采摘:“桃花未尽菜花开,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紫阳毛尖在唐代就已是长安大明宫里权贵们喝的贡茶了。一叶初展的毛尖,状似松针般挺直,泡于杯中,“蟹汤负盏斗旗枪”,“水交以淡,茗战而肥”,香气清雅甘厚,啜一口提神醒脑。从品种而论,陕南的茶以春茶为优,类似于江南的茶和四川的茶。共有长江水,常饮江南茶。陕南的茶,无论是紫阳毛尖,还是汉中仙毫,生长环境,制茶工艺大致相当。近年来,不断从福建浙江茶区请来高手制茶,从采摘到制茶、茶艺、茶文化等方面,茶质茶品已是大有提升,茶经济的规模正成倍放大。陕南茶的清香已飘到了海内外。

还有一种关于陕南茶的描述似乎更为古老。据说西汉的汉中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带的就是陕南的茶、陕南的丝绸。其实单就当时的交通水平看,翻越秦巴万重山,茶盐马帮到长安,可能还不及漕运、陆运船车接力来得快。虽有茶盐古道马帮穿梭,那茶叶和丝绸,也大多来自更加遥远的南方,这些有史书记载的事应该是靠谱的说法。一些茶厂为了卖茶,穿凿附会,编些历史故事,玩些商人的小伎俩,硬是要拉扯上古人为自个儿刚注册没有几日的茶叶品牌背书,在中华博大丰厚的茶文化里,却是徒添笑料罢了。茶之作为商品,有历史有故事当然好,没有也不打紧,根本还在于有质量,质量是无言的广告。

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普洱茶这些年名气很大,成为茶中新贵,这与它的个性和特色有关。普洱茶生于云南深山幽谷,属黑茶系,乃茶中重口味,汤色红黄鲜亮,口感厚重味道足,苦涩中回味甘醇,能降脂减肥平血压,可以调节人体代谢功能,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疾病,具有保健作用,是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茶本来就是药,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

普洱茶树生长的地方一般都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之上,树龄100年以上的普洱茶老树,目前只有几百棵。普洱茶有散茶、饼茶、沱茶、砖茶和柱茶,按制法分为生茶和熟茶。喝茶要喝鲜茶,这是一般品茗常识。但普洱茶正好相反,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厚,它追求的是岁月的痕迹。普洱茶同古玩、艺术品、瓷器一样,有收藏价值。茶品中只有普洱茶有此地位——“可以喝的古董”,这是普洱茶的精妙之处。茶品万千,独爱普洱,那也是一种追求。喝普洱茶,感觉那一饼饼圆茶中酿就的是时间的厚,在体味“舌底鸣泉”的快感中,在越陈越香中使心灵得到净化。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植物学界的结论是,生于南方的不论是何种茶,其茶树均来自此地。大半个中国的茶树,也都是随着人口的不断迁徙,茶树的种子四处散落,一直散落到了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末端的陕南,也散落到了台湾。地域变了,茶的味道也就有了差异,有了林林总总的众多品种。说到茶,不能不说台湾的高山茶。几年前的八月我去台湾访问,到阿里山茶的原产地嘉义县,痛饮正宗的阿里山高山茶,回味起来,至今感受独特。阿里山的高山茶为青心乌龙茶,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300米的山区。随着我们乘坐的车子在云雾间盘绕出没,便到了阿里山著名的邹族文化部落茶园。进入茶园有一简单的迎客仪式,男子头戴翎羽,赤膊袒胸,肤色黧黑,形似印第安人或毛利人。我在新西兰见到过的毛利人就是从亚洲漂徙过去的。女子则头戴花冠,身着织锦。男的有点像祭司,摆几下手中树枝,口中念念有词,大吼几声。礼仪毕,进入茶园,便见茶园耕管精细,满目油绿。茶园边平地处,一洋派建筑,内饰新潮,是茶叶店。同武夷山茶区一样,客到先品茶。一位肤色白皙、长相西洋的年轻女子,为我们展示茶艺,冲杯换盏,忙个不停。一问始知有荷兰人占台湾时传留的混血基因。女子伶牙俐齿,熟知各地茶的特点。从地域研究的结果看,全世界最优良的茶园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约50公里以内的山区。阿里山茶区在北纬23.5度,台湾的高山茶大都出在这个地区。高山云雾出好茶。因雨水充沛,常年云雾蒸腾,生长于中低海拔的山坡地,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芽叶柔软,叶肉厚肥,加之精进的制茶技术,阿里山的高山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是台湾茶中的极品好茶,这种未发酵的春茶,一旦喝过,便觉别的茶味淡如水了。

阿里山的高山茶,因其地理环境优势,一年四季都能采制新茶,以其品质、诚信和产销一体而享誉国际顶级茶叶市场。在当地市场,要买到每年阿里山的竞赛获奖茶,还是要靠点运气的。阿里山的高山茶,是茶中贵族,茗中精品,要想常喝这种茶,自然也离不开经济实力。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春分过,采新芽,采茶的季节和图景是早已固化了的,大抵年年如此。年年岁岁茶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茶技、茶艺、茶情、茶趣、茶味、茶道却都是因人而异,是啜茗一盏还是牛饮几杯,全看你对茶的感受了。

《茶经》深似海,品茗识雅俗。

茶的文化大得海里去啦。

梅献山:品牌化和电商化成为茶产业的第三个转机


“我觉得,我将迎来人生的第三个转机。”梅献山站在海拔500多米的大姆山山顶,凝望着茶园。如同名字一样,老梅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这座大山。

1980年,作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的一名技术员,梅献山被派往仙渡乡大姆山茶场蹲点。看到茶场入不敷出,他想搞承包。人们说,这是个傻子。但梅献山知道,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机。

1992年,茶叶购销完全市场化,梅献山正式成立茶叶公司,取名“梅峰”。与别人种茶不同,他决定种有机茶——不施肥料,不打农药!于是,过去生机勃勃的茶园一度萧然,茶叶减产四成不说,还几度因虫害近乎遭遇灭顶之灾。人们又说,这还真是个傻子。

在一系列的种植技术改良后,虫害问题解决了,但市场的大门却一直难以叩开。直到2001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善。大姆山的茶场在丽水首个通过有机茶基地认证,老梅的茶叶价格一路飙升,市场大门迅速打开。老梅也因此完成了第二个转机。

正当风生水起之时,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让一度依靠单位团购支撑销量的梅献山瞬间遇冷。

老梅其实也骑虎难下,“有机茶”的成本放在那儿,若想依靠降价去竞争,只会穷途末路,他想到了品牌。

对于品牌,梅献山并不陌生。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注册了商标,从1998年开始,每年大大小小的农博会、展销会,老梅也是场场必到。

“我也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单个农业企业打品牌,一要资金,二要团队,这些我都没有,以至于梅峰这个品牌一直缺少影响力。”老梅叹息道,“过去我太关注生产,对营销投入太少,导致转型困难。”

2014年,丽水重磅推出“丽水山耕”这个区域公用品牌。这个品牌虽由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所有,但创建和推广的职能全由市政府全资的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担当,协会的会员均可使用。农发公司还提供形象包装、溯源检测、电商运营、运输加工等一揽子服务,帮助农企走品牌化、电商化的路子。

让老梅激动的是,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如今“丽水山耕”成长极快,去年在杭州成功举办首届生态精品农产品博览会后,今年市里又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全年分期推出十个“丽水山耕”单品,联合淘宝旗下的特色中国丽水馆、淘点点等平台,进行推广销售。

“梅峰龙井”就是首个重磅推出的单品,前期的宣传策划、形象包装、渠道推广等全由农发公司牵头完成,这让老梅省心不少。为了宣传推介,市里邀请了十多家媒体集中采访。

老梅说:“都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企业这个戏子功夫再好,没有台子就成不了角儿,现在‘丽水山耕’就是个大舞台。”

丽水农业局副局长何敏听后,摇摇手说:“关键还要戏子功夫深、底子厚,这台子才会越做越大,两者是相辅相成,所以我们要隆重推介你的这些单品。”

梅献山若有所思,答道:“品牌化和电商化,这就是我的第三个转机!”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郎咸平说茶(六):权威第三方的缺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