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母亲是大清早上山去采摘茶叶的。我回到家里时,母亲已将满满一大篮子茶叶背回院子里,太阳光把院子照得亮晃晃的。一身汗湿的她立住休息一会,就弯腰把茶叶倾倒在走廊里的圆匾上,摊匀开来,一边又细细地把当中的老叶和碎枝拣起丢掉。

碧绿鲜亮的茶叶躺在圆匾上,我禁不住抓一把青叶到面前,一股温暖的清香沁鼻而来,哇,好香!母亲见我那样子,笑了,她说,你小时候喜欢吃这茶叶青呢。我少年时,随母亲上山坡地采茶叶,我会捏几颗嫩叶到嘴里咀嚼,虽味道涩苦,我却吃得津津有味。听母亲说她们年轻时在大山里采笋子,一整天在山林里穿行,有时口渴难耐,就摘些柴林间的野茶叶青嚼吃,立即生津止渴。我的眼睛视力特别好,大约与常吃茶叶青有关吧。

“满山满岗的茶叶啊!”母亲立起身,忽然蹦出这么一句。“没施过化肥,没打过农药,这么好的茶叶白白浪费在山上了。”母亲接着叹了一口气。

谷雨一过,连着几个大太阳的晴天,山坡上的茶叶焕发活力,疯般生长。母亲赶到茶山上,一片绿油油的嫩叶在太阳下泛着奇异的光亮。母亲激动万分,她矮小的身子钻到茶篷里,她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浑身长满了力气,两手在嫩翠的枝叶间飞快穿梭……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头顶。散在山岗上的采茶人陆续离去。父亲寻过来,在山脚下拉长声音喊:“快下山,吃饭了!”这样喊两声,母亲这才依依不舍地背着满布袋的茶叶,一晃一晃下山来。

采过一两天茶叶,母亲就显出疲惫来,腰酸背疼,手腕也伤了筋骨。父亲便不让母亲去采,他说自家有够吃的就行了啊。但母亲不听劝,她心里是极向往着那一片绿油油的茶园的!她想象着那些在太阳底下渐渐老去的茶叶,心隐隐作痛。隔个一两天,母亲的脚步总要往那茶山上跑。

村庄里的采茶人越来越少了。曾经兴旺的大队制茶厂已销声匿迹,村头见不到茶叶贩子的影子了。年轻人离开土地去了城里,留在村里年长一点的妇女也变得慵散起来,生活条件好了,她们不愿再为几个钱去吃这个苦头。倒是小镇上有一些白嫩的妇女,三五成群地过来,往各处茶地自由采摘,遇见茶园主人,也不惊慌。当然村人也乐作大方,笑脸相迎,任其采摘。城里的妇女把采茶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在满眼皆绿的大自然中出了一身汗,呼吸了新鲜空气,且将这么一种无污染的茶叶采回去,让家人品味享受,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

我们村里的茶园集中在一个叫石塘坞的地方,一片蜿蜒连绵的山坡山岗上。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祖辈父辈们一批壮劳力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开垦出来的。天目山区气候温润,此处云雾缭绕,一侧有一碧水清澈的水库,两边皆大山围抱。这里产出的茶叶自是十分的生态,自有其独特的品质!往年的记忆里,茶叶是村里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孩的学杂费、家庭的油盐等等开支皆巴望在茶叶身上。一到采茶季节,村里一派繁忙景象,山岗上到处晃动着星星点点的采茶人群,连狗也不得闲,山上山下快乐跑窜。采茶人起早摸黑在茶山上,脸被太阳晒得油黑,手被叶汁染得乌黑,但她们把脆亮的笑声留在了茶山上。采茶、晾茶、炒茶、卖茶,整个村庄里飘浮着茶香的味道。那个时候,母亲年轻有力气,天蒙蒙亮到山岗,天暗下来才回,中饭是带着上山的冷饭包。一天下来,往往要采五六十斤茶叶。

午饭过后,天阴了一会。院子里的枣树上站了两只黄雀,在叽叽喳喳唱歌。父亲说,炒茶叶吧。母亲便忙着收拾了碗筷,洗刷净锅子。灶膛里火烧得很旺,待锅子里热烫起来,就把茶叶倒入。父亲一只粗糙的手不断翻动着茶叶,传来茶叶爆响着噼啪的声音,屋子里顿时弥漫着一股清香味。一会,茶叶身子软下来,父亲把它们起锅,放到一个簸箕里,不停地搓揉着,茶叶汁水渗透出来。揉好的茶叶交由母亲摊放到火塘上的一个竹罩子里,反复烘烤,直至干燥成蜷曲状,此时的茶叶已是幽香沁鼻。

傍晚,母亲端坐在院子里,她将已烘干的茶叶收拢来,分次置于簸箕里,捡去其中的杂质和碎末。天一点一点暗下来,母亲似没有察觉,她歪着个头,认真地做着手中的活。挑选好的茶叶分装到几只塑料袋里,在房间的半桌上排列着。母亲一袋袋指给我说,这是给上海伯父的,这是给舟山哥哥的,这是给杭州妹妹的……最后,她拎起一袋说,看,这是给你的!我高中毕业当兵去,每到茶收季节,都会收到家里寄来的茶叶包裹。那个时候远离家乡,喝着家乡茶,感觉通体舒畅。分享给北方的战友喝,那碧绿和清香味,也着实让他们羡慕一番。后来我退伍回来,在县城工作,照例会有母亲备好拿来的茶叶。只是贪恋所谓的一些名茶,家里的茶叶像个小丑儿弃于一边,甚至到第二年的春天,也不曾动过。

我心里起了愧疚。我捏起一撮茶叶放到杯子里,开水冲下去,见碧绿清亮的茶叶在水中跳起了舞。我喝一口,立刻有一股醇厚的清香顺喉而入。我脱口说:“好茶啊!一点也不比龙井茶差。”

母亲听了,高兴起来,接上说:“是啊,一点没有污染的呢。”话说完,却马上作了苦恼状,“满山满岗的茶叶啊!”母亲又叹了气。

父亲在一边听到,声音有点严厉起来:“你这几天累得人也不舒服了,你可不要再上山去采了!”听父亲这样说,母亲噤了声,因为早上母亲采茶,露水打湿了衣服,回来未及时更换,加之人也疲惫,到傍晚,就吭吭的有几声咳嗽了。

吃过晚饭,我要回城去了,黑夜里忽见母亲又急转身往家里去,拿了一包茶叶出来。我接过来,茶叶似乎还有些温暖,那是炭火的暖还是母亲的暖?它凝聚了亲情,吸收了家乡山水云雾之灵气。

cy260.COm小编推荐

90后女孩创业帮家乡卖茶


曾雯雯(右一)教授学员茶艺

“女孩子在夏天应少贪凉,多喝点热茶,冬天才不会体寒。”昨日,在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二楼茶室,曾雯雯一面熟练地完成了煮、泡、倒茶等一系列动作,一面跟学员讲解着养生的小诀窍。这个深谙茶文化的茶艺师,其实只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姑娘。

曾雯雯2014年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是该校评出的创业先进个人。本是学会计专业的她,在大二下半年与茶结下了缘分。“当时,学校与省妇联合作,为鼓励学生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其中一项是设立在学校对面超市有关茶的项目。”出身孝感农村的她,考虑到家乡种植的茶园销售有困难,于是主动参与到该项目,在超市中干起了销售茶叶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大三实习时,她选择到一家茶文化公司学习相关技能。工作期间,接受了世界茶艺泰斗张天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指导。每天,她还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茶艺,看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5年开始,曾雯雯正式运营自己的公司——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销售她家乡孝昌本地的绿茶、白茶,并做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的公司。头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都是盈利的。每隔两三个月,她还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迄今为止,福建、安徽、四川等地的茶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学员都会成为自己的名片。”在做培训项目时,曾雯雯特别注重质量,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好技艺,并给部分学员推荐就业。学员岑玲理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曾雯雯的培训很过硬,便每天坐高铁从黄冈的家赶到武汉学习茶艺,十天的课程后,她就顺利“出师”了。

近两年,曾雯雯还经常免费培训长江职业学院的学弟学妹,“技能好的茶艺师,武汉各茶楼的需求比较大。”

新昌茶农张乐群:一定要把家乡茶的牌子打响


艰难的创业历程

2002年,双彩乡王店村青年张乐群带着2600元现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山东开始为生活打拼。来到滕州,凑巧一个杭州人正要转让房子,需付房租3800元,转让费700元。张乐群摸了下口袋,这点钱连生活费也不够,只能开口向亲戚借了4500元,租下了这间营业房,在滕州落下脚,开始做茶叶生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身边的这点钱,只能暂时维持基本生活,根本进不了货,哪能做成生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乐群只得到母亲那里转来部分积压茶,勉强撑起了这个门面。

屋漏偏遇连夜雨,上个世纪末,一次性炒制成形的“塌茶”流向山东市场后,在消费者中造成了恶劣影响。2003年,张乐群曾进了5斤220元一斤的大佛龙井,结果无人问津。要生存下去,张乐群被迫改销其它品牌的龙井。2004年,他不但未赚钱,反而亏了7万元,妻子见状相劝:“实在做不下去,就回去算了。”但是张乐群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新昌茶叶色、香、味、形都好,在滕州失去市场,是‘塌茶’造的祸。只要把质量抓上去,一定有市场。”张乐群抱着坚定信念,把市场信息不断反馈到家乡,改进炒制工艺,扭转了一次性成形的炒制方法,大佛龙井茶在山东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5年以后,消费者对大佛龙井有了新的认识,销路开始好起来。滕州一客户起先对新昌茶还心存疑虑,购去6斤茶叶后,担心卖不出去。但后来卖得断货,之后销量便不断扩大,该客户也成了晨芽茶业的忠诚客户,每年向张乐群进货60多万元以上,而且专进中高档茶。

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从2009年开始,张乐群改变由供货商发货的做法,亲自到新昌组织货源;2012年在双彩乡王店村老家建起了300平方的加工厂,搞起了收青加工,他专程到磐安、松阳取经,利用新昌优质的茶叶原料,广泛吸收各地长处,致力于生产出“既有新昌香气、又有松阳颜色”的“晨芽”特色茶叶,获得顾客的普遍认可。有一次一位上海客户走进晨芽茶业门市部,拿起茶叶看了看,闻了闻,感觉外形香气特好,一次性要了一袋153斤、价值6万多元的茶叶。近几年,晨芽茶业在滕州已崭露头角,市场销路不断扩大,2014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

一定要打响家乡茶的牌子

大佛龙井在山东地区已深深扎下了根,张乐群对市场更加充满了信心,他已在滕州新茶叶市场购买了80平方的商铺,作为山东的销售窗口;在中国茶市买下34平方的门面作为采购点;2015年在七星街道合新村,又建起了一家收青加工厂,添置了炒茶机5台,单口机4台,辉锅机4台,建了烘房,配置摊青架15套。今年春茶季节,聘请了炒茶工3个,收青叶4个,已炒制干茶3000多斤,还注册了“晨芽”商标,打出“晨芽”品牌。

“做事一定要有恒心。”张乐群说:“我是新昌人,就是要卖家乡茶,一定要把大佛龙井品牌打响、做好。”

吴振华:宁思源茶业,守望家乡 做好“金奖茶王”


11月,北京宁思源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天山红”系列红茶,荣获“茶王”封号,成为第三届马连道全国斗的“金奖”赢家。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宁思源茶业有限公司,对总经理吴振华进行了采访。

生态家乡出产优质茶叶

北京宁思源茶叶有限公司创办于1998年。说起公司名字的来源,吴振华告诉记者:“宁思源,‘宁’意为我的家乡‘宁德’;‘思源’二字取自饮水思源。做茶时间长了,明白水是泡茶的命脉,在外打拼多年,也深深理解家乡是游子的牵挂,所以给公司取名为‘宁思源’。虽意义没有那么深远,确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福建宁德,别称闽东,是中国大黄鱼之乡,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地区。这里生态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良好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出产优质茶叶的品质保证。“公司主要通过对接当地农村合作社,并对合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从源头种植优质茶叶。与公司合作的茶园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霍童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那里的霍童溪是福建省八大水系之一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说起自己的家乡,吴振华眉眼之间满是自豪。

据吴振华介绍,宁思源将茶叶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的茶叶均谨遵“自制、自窖、自配、自装”的“四自”生产原则,故茶叶有着“香鲜、味浓、爽口”的特点,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传统工艺造就品质好茶

对于制茶工艺,吴振华这样说道:“我们制茶的工艺保留着传统的手法,鲜叶采摘后的制茶环节是使茶叶呈现优质的重要步骤。我们的制茶工艺与其它企业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的茶叶之所以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茶中之王的关键。茶叶在采摘后,需要通过萎凋、晾青、揉捻、发酵等步骤制成茶叶,发酵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茶王正是在制作过程中的发酵环节时间掌握的较为精准,因为茶叶发酵的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茶汤的品质,专家对于茶王的茶汤有着‘鲜亮、活’的评价,换句话来说,这也是对我们制茶工艺的肯定。”

吴振华告诉记者,得益于宁德市蕉城区委区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和对茶企业的扶持,才使得宁德茶业在同行业的发展中不断领先。吴振华表示,宁思源将会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来加强制茶工艺,在“天山红”系列茶叶的生产和制作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大家呈现出更好的茶品。

田军,把普洱茶给更多的家乡人品尝


讯:田军是河南人,他觉得从产品本身而言,普洱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而“七彩云南”茶业又是对自身品牌和普洱茶的品质质量非常关注的企业,因此,他也希望能把这样的好东西带给更多的家乡人品尝。

【人物】田军,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副总裁,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七彩云南致力于让云南茶真正走向市场

12月14日,田军第一次来到了洛阳七彩云南旗舰店,还未说话,就先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对于“七彩云南”开在洛阳的第一家茶业专卖店,田军在考量的,是它是否符合“七彩云南”的品牌形象、产品形象,是否已经具备了作为茶叶专卖店的一些功能。“它承担着七彩云南旗下的普洱茶和涉足的茶类产品在洛阳的‘宣传点’功能,日后可能因为这个点还会派生出很多和七彩云南茶叶有关的其他茶叶专卖店、茶庄、卖场……”

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涉足的产业和行业很多,而茶叶是其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田军介绍,这样的定位有其背后的原因。

云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甚至有“世界茶源,七彩云南”的说法。而云南所产的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更是拥有悠久的历史。据史志所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云南的“濮人”就已经开始生产茶叶,而”茶业的企业宗旨中有这样一句:“好茶为你。”田军说,“七彩云南”不仅要把有关普洱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告诉消费者,也在通过各种手段“360度保证茶品的专业品质”。

田军介绍,“七彩云南”茶业是云南省第一家通过比较全面的质量认证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现代化的茶叶企业。在西双版纳和昆明,都分别拥有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以及不同的产品生产车间和工厂。同时“七彩云南”茶业也是云南省第一家提出并通过国家认定的普洱茶生产标准的企业,它的企业标准高于国标、行标。人们日常评价普洱茶时,喜欢谈论“山头”、“古树”、“台地”,今年,“七彩云南”茶业建立了完整的溯源体系,从生产原料,到生产过程,再到终端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源头追溯。以层层把关,控制“七彩云南”茶品的品质。

田军是河南人,他觉得从产品本身而言,普洱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而“七彩云南”茶业又是对自身品牌和普洱茶的品质质量非常关注的企业,“好东西加好品牌加好品质”,正是七彩云南“好茶为你”的宗旨。因此,他也希望能把这样的好东西带给更多的家乡人品尝。

田军小时候生活在豫东地区,对当地的“大碗茶”印象深刻。他觉得,所谓茶本身有一种味道,它让无味之水变成有味之水,“味”也会有千奇百怪的变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早已被定义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七彩云南”在做的,就是对这样的一个日常生活产品进行品质上的提升,把更好的、更愉悦“味”带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有一种更愉悦的体验,这也是茶叶本身的一种作用。

首席记者张姗姗/文见习记者侯俊彦/图

清华硕士杨华毅回到家乡念起“羊屎茶叶”经


恰逢茶园冬管时节,在恩施市舞阳办事处长堰塘村,1000余亩梯田茶园处处露着生机,20多名村民正忙着给茶树修剪“发型”,还有部分村民在茶垄间挖沟施肥,有说有笑。“几年前,村里稍微年轻点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了,很多田地都成了荒地,冬季往往更加荒凉,村民们闲得很,要不是这几年杨总回乡发展茶叶,哪有今天的景象?”村民徐明清看着满坡茶园,露出了笑容。

恩施长堰塘村民口中的杨总叫杨华毅,清华大学硕士。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杨华毅回家乡念起了“羊屎茶叶”经,他到内蒙古购买羊粪作为茶园肥料,同时扩大茶园规模,探索电商营销模式,打响“映马云池”推向世界质检最严格也最具潜力的高端茶叶市场。

杨华毅称,一旦国际有机茶认证申请成功,获得国际市场“入场券”,便能让该品牌茶叶走向世界,获取更广阔的机会。

他们在做好电商的同时,还将做好线下销售,以并购或自建连锁店的形式,打开线下实体店市场。目前,杨华毅已与南京一大型有机食品超市达成协议,“映马云池”茶叶可在其全国106家连锁店内销售,现正在商量包装等细节。另外,经一清华校友介绍,杨华毅与美国一家报业负责人取得联系,明年该负责人将为其提供100万美金作为风险投资,第一期20万美金将于2015年1月15日到位。“人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得有想法,有了想法还得敢做。”杨华毅并不满足于现状。据他介绍,目前村里还有上千亩荒地,他将收购这些荒地,以发展速生经济林,待木材长势基本成型后,便在林间种草养羊,以羊粪做茶园肥料。这样,茶叶、林业、牧业合理搭配,既可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农林牧三者在生态效益上形成一个封闭循环圈,形成集农林牧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倍增发展模式。

大益馆馆长吴坤雄新撰剧本赠予家乡丘浚故居


大益馆馆长吴坤雄向家乡海口丘浚故居旅游点赠送自己撰写的剧本《秀才丘浚》3000余册,向往来瞻仰先贤的旅客朋友免费发放。剧本《秀才丘浚》讲的是手无寸铁的秀才丘浚不畏强暴,用他的聪明才智和渊博学识斗赢镇台公子傅国才和道台爷薛见山,救出民女张京妹捍卫了自我尊严的故事……

丘浚,字仲深,号琼台,谥文庄,海南省琼山县(现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古称古城西厢下田村)人,生于1418年,卒于1495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丘浚考中二甲进士第一名,成为翰林院庶吉士。明天顺年间兵乱,因向大学士李贤献用兵之策,被英宗皇帝嘉奖。在京任职40余年,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先任侍讲,参加编纂英宗实录,后升侍讲学士,又任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至耄耋之年右眼失明,皇帝仍不恩准他乞归之请求,直至病逝于任上。

丘浚为了安邦治国而读破万卷书、磨穿千层砚的远大志向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吴坤雄老先生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吴老先生学习丘浚读书、做人,教育后代更是以此为榜样。为了让丘浚的精神永世流芳,他撰写剧本把丘浚介绍给读者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使大家能了解丘浚从他身上受到启迪和鼓舞,敢于立下“遥从海外数中原”的雄心大志,刻苦学习,勤奋向上,能成为安邦治国的栋梁之才。

云游四海的“何仙姑” 仍爱家乡的那抹浓香茶


本期嘉宾:

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铁观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环珠

何环珠的名字很好记,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与电视剧里富有灵气的小燕子相同,80后的她聪明伶俐,擅思辨,喜分享,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也有人打趣叫她——云游四海的“何仙姑”,缘由正是她常常不假思索奔茶而去,走遍了几乎中国的大江南北。

茶叶审评知识,我们来交换吧

茶叶对于何环珠而言,以前是未知,而现在是未来。

2008年7月,是她人生中一个分水岭。那时她随着丈夫开始做茶叶生意,起初,她采购茶叶时只是懵懂地拿着茶样对比来寻找好茶,后来还上了安溪茶校。安溪茶产业黄金时期,靠着电子商务的先行工具QQ,她把安溪铁观音卖遍全国。

当茶友越来越多,自己开设的茶叶品牌也有了加盟店,环珠觉得还是需要更专业的普洱到新烟制的古树红茶,也有天籽兰花、九品香水莲花等。用她的话来说:“每天泡一种茶,还真是能一年不重样呢。”

当年通过QQ营销所积累的茶友,至今已拥有数万个。有人质疑何环珠,你不是安溪人吗?为什么不专卖铁观音,是因为安溪茶不好卖吗?环珠也不恼,笑着回答:“当然不是。虽然我销售300多种茶叶,但是铁观音的销量能占到总和的1/3。市场有起伏是正常的,安溪铁观音的发展仍是潜力无穷,只不过茶价回归理性,你看现在铁观音的电商出货都是整车整车把茶叶拉走,铁观音依然畅销。”

若要问起她最爱什么茶,环珠的答案还是最爱家乡味——浓香铁观音。“炭火焙过的铁观音滋味独到,这也是祖父辈们最喜欢的口味。”在她的记忆中,爷爷泡茶时就是抓一把未挑过梗的浓香铁观音,往茶杯一丢,开水一冲,便会茶香四溢,“生活总需调情,喝茶就像吃菜一样,清香浓香交替喝,何为好茶,自己爱喝便是好茶。”

鱼茶,茶非茶


在海南的五指山,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鱼茶,茶非茶,这是海南白沙民间对一种类似寿司食物的叫法。鱼茶是黎族苗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苗族人的风味食品。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上都会有鱼茶销售。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琴鱼》一首: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大官常馔有差别。

欧阳修在《和梅公议琴鱼》中对琴鱼更是赞不绝口: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重名备好奇。可见琴鱼虽鲜为人知,却早有佳言传世。琴鱼捕捞及制作成茶的工艺很特别。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捕鱼人用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将琴鱼捕捞出来。趁着鲜活,马上放入一种特制的沸水中,这水是放入了盐、糖、桂皮和茶叶等调味品、香料熬制而成的汤汁。一俟鱼熟透马上再捞出来,放入篾匾上晾晒去湿,再用木炭文火烘干,制成青黑色的鱼干,这鱼干便就是琴鱼茶的茶叶了。

这种鱼干茶叶放在特制的锡罐里,可长期保存不易变型、走味,也更显得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鱼茶绝无腥腻味,这是制茶的香料汤汁把鱼的腥腻味冲掉或压住了。鱼茶冲泡时,不久鱼干便“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由于琴鱼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能品到鱼茶的人确实不多。过去,琴鱼作为一种“贡品”,只有皇帝和其左右的人能享用,于是,鱼茶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海南省通什市,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鱼茶其实是一种特制的鱼。因食用时要用水冲泡,喝其水,食鱼肉,和泡茶的方法类似,所以“盗”用了茶名。

凡是喝过鱼茶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堪称一绝。鱼茶的制作较为复杂,先把淡水小活鱼收拾干净,拌上盐,腌上一二个小时,然后挤干盐水,掺入凉米饭、酒曲或炒米搅匀,再装进干净的坛子里密封起来,如天气炎热,放至7天~10天即可启盖食用;如天气寒冷,则放半个月或一个月方可食用。鱼茶味酸而微咸,甘香可口,诱人食欲。

鱼干会“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茶诗:茶


《茶》

如果我是一杯无味的白开水,

你是一缕碧翠的茶丝,

那么,从你进入我滚烫身体的那一刻,

你就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世界。

我惊奇地发现,

我的生命开始有了色彩,

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那是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你,轻轻地,缓缓地在舒展,

我,柔柔地,紧紧地将你围绕。

我听见,你在歌唱,

我看见,你在舞蹈;

那歌声,像是从天使喉咙里发出的天籁,

那舞姿,就像美丽的花儿在纵情地绽放,

啊,因为你,我的世界已经美轮美奂!

你不顾一切地在我身体里沉坠,

而我也依然默默地在你身边守护,环绕。

但渐渐,你露出了忧郁的神色。

你惊恐失去青春的容颜,

你害怕时间会磨消我的热情;

可你要知道,

我们早已相依相溶,永不分割。

终于啊,

你不再挣扎,不再彷徨,

而是恬恬地,静静地,

沉在了我的最深处。

哦,亲爱的,

我们的结局,

酿就的是一杯苦甜相溶而又芳香四溢的茶……

茶来茶往普洱茶


世人只知龙井却不晓普洱,近些年普洱茶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着普洱粉人数的增多各种茶趣也越来越浓。我也不例外也是一个普洱茶的忠实粉丝。在接触普洱之前我也是一个小茶迷,喜欢喝各种茶,看见家里有什么茶都喜欢拿来品饮一下。喝茶的人往往都比较向往心灵上的清净,古往至今好多人都把茶与佛联系在一起。茶能使人禅定,茶能使人静心参悟….多不胜数。我却是茶者中的奇葩,不错,我喜欢喝茶但我也喜欢喝酒。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喝茶人不喝酒,我却不以为然。

“酒逢知己千杯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喜欢古人的豪迈,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坦然。那种怒发冲冠为红颜的直率情怀。反之,喝茶讲究的是修心内敛,恰巧与喝酒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那种淡然,儒雅,波澜不惊的心境也是我人生的大爱。茶即茶,酒即酒,人即人,何必在乎的太多,简单自在的活着就好。

无论什么东西一定要学会控制,适可而止。再好的东西吃多了,喝多了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我虽然是一个普洱粉,不过我偶尔也喜欢喝一下其它的茶叶。众所周知能在民间留下好名声而又被世代传颂的事物都有其不可掩饰的特色。而我呢就喜欢去了解这些事物的特色,譬如喝茶。我喜欢去一一品味这些茶中的滋味,各种回味,其乐无穷。

喝茶其实对于我而言是一天静下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在当你徘徊在各种事情面前的时候,又没有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抉择。你可以泡上一壶含淡淡清香味的绿茶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内心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很多时候许多事情只要自己静下来,只需稍加思考就能得出最好的方法。

心静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每当在自己觉得累了的时候,我说的累是指精神上面的累,那种感觉想必大家都会有所体会。我会为自己沏上一壶浓香饱满的乌龙茶,说实话乌龙茶对于提神的效果的确很明了。浓浓的香气吸入鼻孔,顿时精神会随之一怔。全身有关精神上的颓废已经去掉了一半,当你喝在嘴里的时候,那种舌尖上的苦会让你马上忘记身心上的疲惫。鼻孔之间呼吸着浓浓的香气,舌尖上回味着之前所残留着的微苦。味觉与嗅觉彼此交缠着,纵享彼此之间的丝滑,那种感觉是言传不了的。以此喻人,生活中我们大家都有累的时候,累才证明自己活着,舒服那是为死人准备的。有苦有甜那才叫生活,只要我们以另外的一种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甘甜处处可见。

初次接触普洱是在一年前,那时喝茶也有好长时间。不过说实话还真是第一次喝普洱茶,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是去年的冬天,跟朋友去串门,还记得那天天气很冷。我和朋友到他家时都快冻僵了,围着取暖器烤半天才慢慢暖和起来。听朋友说他也是一个茶迷,本想开口讨点茶喝,哪知定眼看去人家已经已经在准备茶席了。看他在布茶席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茶迷,突然感觉自己在他面前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自嘲一笑便随朋友按席入座,他泡的茶很奇怪,茶叶是我从来没见过的,看着有点像黑茶,对就是黑茶,茶叶是压成圆圆的饼子,看着他用茶针取下一小块放入陶瓷盖碗,慢慢的卖弄起来,看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讲究。直到开汤,因为我知道黑茶汤色的颜色会稍微重些,不过看着他泡出来的汤色颜色的确很漂亮,我瞬间被那种汤色吸引住了。汤色红透,像极了陈年的葡萄酒,配合着水晶剔透般的公道杯,简直就是一块品质上乘的琥珀。

开始开茶了,茶气缓缓的被我吸入鼻腔,一种莫名的香气在我的脑海里盘绕着。这种香气很特别,它跟绿茶,黑茶,乌龙茶的香气都不同。我在心里憋出了一大堆问号,同时也伴随着一肚子的感叹号。随着我把茶喝入口中,入口柔,这是第一感觉。伴随着柔润的茶汤在口中的还有那缠绕在舌尖上的醇香,这种香仿佛是经过岁月沉淀过的,口齿鼻腔间都在弥漫着这种香气。下咽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滑,感觉就像小时候经常吃的果冻一样。这种茶汤第一次喝,这种口感让人有太多的感叹!脑海中浮现出两个字“好茶”。太多的感叹,太多的疑问纠缠着我,不过朋友跟他正在谈正事我也不方便插上嘴,只好把问题憋回肚子里面。接下来又是一泡茶汤开出来了,这泡茶明显比第一泡的时候更要红透一些,我忍不住拿起瓷杯,凑到鼻腔前慢慢来感受它的香气。不错,这一泡茶香气比之前浓郁了很多,又是一堆问号缠绕在我的心中,茶不是越泡越淡吗?为何这茶一泡比一泡还要浓郁?接连喝了十多泡茶,滋味依然是那么荡人心魂。我终于忍不住了,果断的问出了我内心的疑问。为什么这茶香气那么特别?为什么口感上跟我以前喝过的黑茶区别会那么大?为什么这茶能泡这么多泡还不变味?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一下把我朋友跟他问懵了。接踵而至的是一种奇异的眼光盯在了我身上,我莫名的问为什么不回答我。接下来他两都笑了。

席间我听他们解释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我们云南土生土长的普洱茶,哎~我这老脸都红到脖根了,这次泡的茶是普洱茶中的熟茶,普洱茶还有生茶。生茶的滋味比起熟茶来更值得品味,主要是熟茶比较温和一些,天冷了才给我们泡熟茶的。这一次没有白来,虽然弄出了好多笑柄,不过一句话挺值的。

这就是我个人的普洱茶趣。从之后我开始接触普洱茶,对普洱茶的爱也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的我开始接触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面的东西我想我用一生也学习不完。现在经常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偶尔的时候也有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发生。偶尔有朋友调侃我,你的茶道是什么?我都是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一道跟一道不同”没什么别的,我不是什么茶大师。更不是什么禅师,喝茶只是一种心境,不求追求什么大道。“一道跟一道不同”茶如此,人生亦如此。

“食茶”、“订茶”和“下茶”


在汉族习俗中,许多当地把“提亲”一事称为“食茶”,意指男方媒妁前去说媒,如女方有意向,就以池茶、煮蛋等方法款待。如今浙江省的中部及其他一些当地还在沿袭这一陈旧的传统习俗。

婚事有眉日后,举行订亲典礼,称“订茶”,意指以茶为标志物,男方以重礼相许表诚心,女方无异议,则会收下,并热心款待男方来人。故称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称茶礼,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记载宋时男女双方相亲中意,“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若丰厚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档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清孔尚任的《桃花扇”媚座》中有“花此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的描绘。

清金圣叹《三吴》诗“十五女儿全不解,逢人容易便留茶”,也是对小姑娘好心的调笑。今闽南、粤东、台湾等地,民间订亲仍以茶为礼,女方承受男方的聘礼仍称“受茶”。浙江京兴、江苏南通也有此俗。湖南邵阳、隆回、挂阳、郴州、临湖等地,订亲则称“下茶”。

旧时在湖北的孝感一带,男方备办的礼物中,有“山茗海沙”,实为茶和盐。茗生于山,盐出于海,取“信誓旦旦”之意。在浙江金华一带,还有喜婆送给新郎的“鸡蛋茶”或“子茶”,指定让新娘吃,涵义生子。

茶俗:贡茶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巴、蜀等国曾向周武王进贡茶、蜜等物资。将品质最优良、或产量稀少的茶奉献帝王,开始于唐开宝末年,福建建瓯凤凰山成为御用北苑茶园。宋太平兴国初(975年),特别御制龙凤模,派遣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往北苑监制龙凤团茶。

根据宋代熊蕃所着《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仅仅北苑的贡茶就有四十多种,包括“御苑玉芽”、“龙团胜雪”、“万春银叶”、“无疆寿龙”、“瑞云祥龙”、“玉叶长春”等。其中“龙团胜雪”尤其名贵,所采的茶叶必须一芽带一叶,称为“一枪一旗”;再将一枪一旗的芽茶烫热后,只剔出中心一缕,放到贵重的容器里,用清澈的泉水泡浸,晶莹光洁净,如同银线,叫“银线水芽”;然后再用御制龙凤寸方模将银线水芽压成寸方小夸,上有小龙图案,叫“龙团胜雪”。包装十分考究,先用防潮的青箬叶包上几层,再用黄缎包裹,加朱红印封,放入朱漆盒,外加镀金锁。每年御贡的团茶只得一百夸,每夸价值四十万。

历代贡茶:

碧螺春产江苏苏州吴县洞庭山

碣滩茶产湖南武陵山碣滩;

君山银针产湖南岳阳君山;

顾渚紫笋产浙江省长兴县顾渚山;

天目青顶产浙江省天目山;

天尊贡芽产浙江桐庐;

婺州举岩产浙江金华;

敬亭绿雪产安徽宣城;

涌溪火青产安徽省泾县涌溪村;

西湖龙井产浙江杭州;

庐山云雾产江西省九江庐山;

瑞州黄檗产江西高安。

普洱沱茶产于云南省思茅普洱和西双版纳。

茶外之茶


《金瓶梅》的前几回,记不大清了,写西门庆为了潘金莲踅来踅去地找王婆,王婆是盘马弯弓风言风语引西门入道,且还不忘抓紧时机挣几个茶钱,给西门“浓浓地点了两盏稠茶”。想必这茶里边的内容够丰富,“浓浓的稠茶”是茶吗?当然是,起码是在明代,可以喝到嘴里的茶算很多,不像现在,所谓的茶,只是开水加各种的茶叶。当然有人喝红茶会把糖或蜂蜜或果汁加进去,但加芝麻加花生加酸梅和盐的事想来是没有。这是现在的茶,但即使是现在,有些被叫做茶的未必也都是茶,比如油茶。

喝油茶的地域我想应该很广。小时候每年隆冬,家大人都会请人来做一回牛油油茶,以牛油做的油茶想来应该不多见,牛油加牛骨髓先在锅里熬,再把炒过的白面加进去,里边当然还会放些芝麻碎,炒这样的油茶火不能大,是一直搅,搅到透亮,然后把它盛出来,盛到一个深盆子里,等它凉成一个硬坨子再把它倒出来。吃的时候要再放锅里煮,吃多少用刀从坨子上切多少,这油茶好吃吗?味道很特殊,又热又烫又厚稠的那么一碗,在隆冬的一大早喝下去可真是顶事。数九隆冬,相信这样的油茶要比油条豆腐脑儿顶事。我的父亲在冬天都喝这个,年年还总是请人来做,每做这种油茶,像是厨间的一件大事,白花花的牛骨头,大块大块的牛油,炒好的老大一盆子的白面,这种油茶一冬也只做一次,等这一大坨油茶吃完,冬天也就过去了。此油茶虽然叫茶,但与茶却没一点点关系,吃的时候父亲还会浇一点黄酒在里边。这种油茶,一般是咸的,没见有谁用糖。油茶、油茶面、油茶面现在市上有得卖,散装或袋装都有。

北京名小吃“面茶”也是那么个意思,面茶以隆福寺小吃店的最好,我以为这是冬天的吃食,数九寒天扬风掉雪,此物最是暖老温贫,面茶端上来最好不要马上下嘴,不小心会烫着。饭量小的人,把面茶当早点,只来一碗就行,不需再点别的。做面茶,也离不开牛骨髓。牛骨髓放火锅里涮着吃是白的,但放锅里一炼,是十分的清澈。牛骨髓可以做髓油馅儿炸糕,吃髓油馅儿炸糕要像吃汤包那样先吸一下,才不会出洋相。一说髓油馅儿,不用问,一定是牛的骨髓,很少有人用猪和羊的,它们难道就没有骨髓了吗?当然不会没有,但上不了这个阵。

油茶、面茶其实都不是茶,但又都叫茶,这种叫法十分古远。还有就是三清茶,一年仅喝一次的茶也就是三清茶,就像是春饼,在我们家也只是一年仅吃一次,想吃,要等来年。三清茶是季节性的,喝三清茶的时候,不用问,一定是春节刚过,九九数完梅花正开。这时候是喝三清茶的时候,家大人说喝三清茶一年到头图个清爽,所以,每年家里都要喝一次,此茶一喝过,杏花桃花相继大开,天也就暖和了起来。三清茶也不是茶,是梅花加上佛手再加上松仁,喝三清茶得让调羹出场,不能光用嘴。松仁捣碎,佛手切成碎丁儿,梅花却是整的,把这三样东西和藕粉一起用滚开的水冲开,但不能太稠,用调羹一舀一大块就算失败。这碗茶很好喝,清香甜美而又不稀汤寡水,佛手的香加上梅花的香,再加上松仁的香,松仁最好多放一些。喝三清茶,还要有茶点,墨水瓶盖儿大小的细小点心。

清茶可以说跟茶没一点点关系。但我以为喝三清茶是春节过后最好的节目。

现在说到茶,范围是一下子小了许多,很希望有一本讲中国茶的大书,把茶之外的茶也都不妨写进去。说到茶,在中国,是山外青山――青山更在青山外!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家乡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