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广西的茶叶】

广西梧州茶厂初期回眸

摘要本文简述了广西梧州茶厂成立初期(1953—1957)组织系统的演变情况,从生产发展、规模扩展、制茶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梧州茶厂把六堡茶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的早期实践。关键词:梧州茶厂建厂初期六堡茶加工技术

广西梧州茶厂是始建于国家“一五”计划时期的中国最大的六堡茶精制加工企业。五十多年来,梧州茶厂生产、出口六堡茶不间断,精心制茶半世纪,诚信至上创品牌,起到了传承、丰富和发扬六堡茶品质特色及六堡茶文化的作用。根据梧州茶厂存档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茶叶工业加工总结》等历史资料,笔者试对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的梧州茶厂成立初期的情况进行整理。回顾历史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1梧州茶厂成立初期组织系统的演变桂东南各县历史上产茶颇多,为广西重点产茶地区。驰名港澳南洋一带的六堡茶,即因其盛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然而,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制约了它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在角嘴路“老虎冲”内,设小型手工业生产的加工场,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从此开创了国营茶叶工业在梧州的历史新纪元。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54年起取缔了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进行加工精制,转供国内外市场需要。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一九五四年加工计划草案》规定“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另外加制青茶(贺县与上林县所收),横县茶厂加工青茶、细茶为主。另外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梧州六堡茶就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6年4月,广西省茶业公司撤销,省成立农产品采购厅,梧州市成立农产品采购局,梧州茶厂改隶市采购局领导,名称改为“梧州市农产品采购局茶厂”,到8月,接中央农产品采购部指示再改名为“广西省梧州茶厂”。1957年2月,因农产品采购系统撤销,划为供销合作社经营,梧州茶厂业务属省供销合作社领导,行政属当地党政领导。同年5月份正式实行独立核算,确立机构为秘书股、财务股、业务储运股、生产技术股。这是梧州茶厂在1953-1957年组织领导系统方面的演变情况。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这是后话。2初期生产发展情况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和政府抽调大批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在工业企业中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梧州茶厂全体员工积极行动起来,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茶叶生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2.1工业总产值增长1953年梧州茶厂工业总产值为338.9千元,1954年为836.76千元,1955年为1107.51千元,1956年为1429.49千元,1957年因为茶叶减产,工业总产值为955.43千元。梧州茶厂1953年-1957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6.16%。2.2产品种类增加梧州茶厂1953年工业产品只有六堡茶一种,1954年起增加了桂青茶、玉兰花茶2个品种。2.3茶叶产量增长

梧州茶厂1953年茶叶产量为5280市担(246吨),1954年增至12797.6市担(639.88吨),1955年增至18037.6市担(901.88吨),1956年增至26500市担(1325吨),1957年为14671.2市担(733.56吨)。1956年比1953年增加401.89%,1957年比1953年增加177.86%。3初期规模扩展情况3.1职工人数增加梧州茶厂1953年平均在册人数21人(其中工人17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3人),欧伟权、黄础雄、黄昏等人从梧州土产运销公司调来。随着生产任务的逐年增加,组织机构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1954年平均在册人数增至50人(其中工人增至34人,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14人),童汉文、周桃珍夫妇从武汉调来。1955年平均在册人数为65人(其中工人28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人员30人,非生产人员3人),1956年平均在册人数达167人(其中工人达129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27人,非生产人员5人),1957年平均在册人数172人(其中工人123人,技术人员8人,管理人员30人,非生产人员11人)。1957年平均在册人数比1953年增加七倍多,工人比1953年增加六倍多,初步形成比较健全的组织体系。3.2固定资产增加1953年底梧州茶厂固定资产净值总数只有1700元,1954年底增至120850元,1955年底为126760元,1956年底增至160730元,1957年底为270000元。而且全部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工业生产用的固定资产,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3.3基本建设情况梧州茶厂1953年创建时,正面有一个大水塘,大水塘东、西两边各有一条道路,是入厂的必经之路,没有一间是自建的厂房和仓库,只有原梧州市永光火柴厂留下的破旧厂房约1800?。经过以后每年的基本建设,到1957年已经拥有新的适合六堡茶加工的车间1200?,桂青茶和花茶车间467?,拣茶车间200?,茶叶专用仓库三幢,面积共2158?,其它次要的房屋总面积约1500?。1957年与1953年相比,房屋总面积增加约2倍,都是自建适用的房屋。现存最老的独具特色的有“中国六堡茶第一仓”美誉的木板仓库,就是当时建成的。此外,茶厂还在厂内后山开挖土方三万方,填平了厂内约5000?的水塘。原来的水塘位置就是现在的茶厂球场和停车场,出入茶厂方便多了。4初期制茶技术水平4.1工人的技术水平梧州茶厂成立五年来,生产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筛茶工人在1953年每人每天只能手筛六堡毛茶约800市斤,1957年手筛六堡茶提高到每人每天1600市斤,效率提高了一倍。1954年每个焙茶工人每天焙花茶数量为480市斤,1957年每人每天焙花茶产量增加到1200市斤,效率提高一倍半。1953年底蒸茶工人平均每人日产量约22件,1957年平均每人日产量约35件,效率提高60%左右。1956年以前,加工桂青茶的筛分过程都是手筛操作,1956年后,第一步抖筛改用机筛,效率大大提高。4.2重大工具设备的添置和改进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基本上是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但在工具设备添置和改进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比如:①蒸茶灶的改造。1953年加工厂只有蒸茶灶一个,蒸茶甑4套,每天最多能蒸六堡茶35市担(1.75吨),1955年根据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茶厂将原有蒸茶灶加以改造,改造后的蒸茶灶可以安装8套蒸甑,而且蒸汽均匀、强大,日蒸六堡茶比1953年较高的日蒸茶量提高两倍半左右。②制造了脚踏抖筛机,配备各号筛网,每天可筛茶16000市斤(8吨),比用手筛效率提高两倍多。③1953年加工厂只有焙茶笼连盛炭铁锅16套,至1957年增添焙茶炉和笼达150套,焙烘桂青茶和花茶能力大大提高。5初期提高六堡茶品质的经验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就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对茶叶品质进行了合理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5.1筛分、除杂方面的改进1955年以前,对六堡毛茶的筛制比较简单粗糙,只通过一号或二号抖筛后再经过紧门筛就算完成。1956年开始,在筛制过程中利用不同筛号反复多捞筛一、两次,把其中长梗除出,至于砂石杂质则用风选、拣剔办法加以清除,大大地提高了六堡茶品质。5.2?堆过程的改进1954年前,六堡茶初蒸?堆只达1米高,压力不大,蒸汽易于消散,故发酵常嫌不足,汤色不够红,品质较差。1956年后改?堆高度为1.2-1.5米,实行高压?堆办法。即?堆时将初蒸过茶叶由甑倒出逐层堆高,逐层踏压(中间处不需压得过实);同时在?堆的地板上首先淋水以保持底层茶叶一定的水分,茶叶成堆后再在堆面盖上湿透的草席,再压上木板(茶堆周围也是用板包围)。这样经过约24小时即可开堆,然后复蒸。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六堡茶发酵不够熟、发酵不均匀等问题得到解决,六堡茶品质大大提高。正是源于梧州茶厂成立初期对科技、管理和质量的不懈追求,才形成了梧州茶厂“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1]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2]陈爱新.积极振兴广西传统名茶———六堡茶[J].《广西茶业》,2005,33(1).[3]何志强.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J].《中国茶叶》,2007,(4).[4]广西省梧州茶厂.《第一个五年计划茶叶工业加工总结》.(附1953-1957茶叶工业年度生产情况表),1957,12.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广西梧州茶厂初期回眸》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广西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