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茶叶。

忆70年代广西梧州茶厂茯砖茶

上世纪70年代,广西梧州茶厂既生产传统出口六堡茶,又大量生产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茯砖茶。茯砖茶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茶品,虽然采用原料和制作工艺与六堡茶有区别,但同属黑茶类。

广西梧州茶厂建于1953年,生产茯砖茶始于70年代初,只经历了短暂的十年。茯砖茶主要是在划经济时代,国家对长江以南各产茶大省,每年都下达一定数量的指令性计划,要求各产茶大省按茯砖配方与工艺生产茯砖茶调配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以支援当地生产建设,保证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用茶的需要。

从留存的陈年茯砖茶来看,广西梧州茶厂生产的茯砖茶其用料讲究、质量上乘,汤色红浓有光泽,琥珀色,口感醇红,药香馥郁,陈韵绵长。

梧州茶厂生产的茯砖茶,已成为广大藏家与藏茶爱好者追崇的精品。该茶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深受少数民族喜爱。

梧州茶厂现存历经岁月沧桑的茯砖茶,滋味甘甜爽滑、陈韵绵长,见证了梧州茶厂一段光荣自豪的历史,是珍贵的茶文化遗产。

CY260.com扩展阅读

一饼80年代的普洱茶


一饼80年代的普洱茶

□记者谭萍文平伟图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普洱老茶,带着沧桑和神秘走进河南,来到郑州国香茶城。在百年普洱“龙马同庆号”、20年代宋聘号、50年代红印、七八十年代的大益7542、93年的水蓝印等,由台湾著名茶人邓时海,“刘妈妈”胡玉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资深茶人苏荣新等带来的众多“老茶”与中原茶人近距离接触。

老茶展的旁边,由本报“大河鉴宝”联合国香茶城举办的普洱老茶公益鉴定同样吸引了热爱普洱的读者前来。接连几例年份不对之后,一饼80年代的“88青饼”,2005年其价值为几千元,如今身价已暴涨至两万余元。

“刘妈妈”说,目前中原地区的普洱茶市场略显生涩,但前景无限,“毕竟一颗种子发芽要经历许多困难,明年河南喜欢普洱的人会更多。”她建议河南茶友可以存生茶,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古树茶为好。

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也表示,河南茶人对普洱老茶的认识的确刚刚开始,真正接触过老茶的人不多,正因为此,这次举办的普洱老茶展和大河鉴宝普洱老茶专场才更有必要,让老茶的知识越来越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中原茶人爱上普洱,爱上老茶。

普洱老茶小知识

古董级:清代产制的各类普洱茶品,如金瓜贡茶、老茶膏等,至今陈放超过百年,被称为“古董茶”。

号级茶:清朝末年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茶品。这个时期的老茶,基本上出产于清朝创立的老字号茶庄,如宋聘号、同兴号、同庆号等。这类老茶,基本上都是竹箬包装,每饼没有单独外包纸,七饼之间放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

印级茶: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下关茶厂压制的饼茶。所谓“印”,指的是外包纸上“中茶”商标的“茶”字。所谓“红印”,就是该“茶”字为红色,“绿印”,就是该“茶”字为绿色。当时的“绿印”饼茶有的下面印有“甲级”“乙级”的字样,后来因为乙级仿佛表示该茶品质不良,遂用蓝色墨盖住,因此也称该茶品为“蓝印”。

熟茶的工艺真正成熟是在80年代


“云南的熟茶,从历史上看,1973年以前有没有发酵过的茶?解放以前,茶不值钱,易武茶农茶卖不掉,泼点水轻度发酵。70年代,广东泼水搞茶叶发酵实验,云南借鉴其经验研制熟茶,70年代处在试验阶段,80年代工艺才成熟并定型,1984年做出第一批能出口的优质熟茶,做了50吨,赚了几十万元的外汇,才有现代化的熟茶。当时,已故的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盛玲玲带领邹炳良、吴启英等人做了熟茶发酵的项目,得了云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奖金几百元。熟茶发酵有来自传统工艺的领悟,也借鉴了黑茶的工艺。盛老师把渥堆过程中的优势菌种——黑曲霉提出来了。这是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高照教授认为,熟茶是发酵程度最深的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等黑茶,是在1-3天之内人工催熟的,属于轻度后发酵茶。熟茶跟湿仓茶以及其他的轻度后发酵茶相比,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茶色素的转化上,熟茶转变的最深。转化程度依次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这种转化主要是空气与酶的氧化作用导致的。正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检测的,转化得越深,熟度越高。跟十年、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生茶,以及茯砖、六堡茶等相比,熟茶的茶汤颜色转化最深。但其不主张把熟茶发酵得太深,他说,发酵到什么程度为好,可以根据时间长短、温度高低、气候条件不同进行判断。发酵太深,茶多酚损失过多,茶汤不够亮,也不利于熟茶的后期陈化。因为,制作好的熟茶还会继续发酵。“据我研究,熟茶的后发酵是不可避免的。放些年头的茶叶,体积会变大,重量越来越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把茶叶作为养分,把有机物的茶叶最终分解为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物。因此,我喝熟茶一定要放三到五年才喝。熟茶在十年左右会达到一个更好、更新的品质高度。”

广西梧州茶厂喜庆建厂六十周年


广西梧州茶厂喜庆建厂六十周年

刘泽森厂长在庆祝晚宴上热情洋溢地致词

六十年的奋斗岁月,创造了企业发展的不凡业绩;六十年的风雨兼程,谱写六堡茶的动人篇章。元月18日是“中华老字号”广西梧州茶厂建厂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该厂举行了建厂六十周年庆祝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老同志与全厂职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梧州茶厂60华诞,畅谈“三鹤”六堡茶发展大计。

梧州茶厂始建于1953年1月18日,有“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之誉,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几代人的精心打造,在中国六堡茶发展史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近年来,该厂抓住六堡茶兴起的历史机遇,一手抓生产经营,扩大产能,提升品质;一手抓文化建设,塑造基于产品适合市场的品牌,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和六堡茶文化的领跑者。

刘泽森厂长在致辞中,回顾了梧州茶厂的发展历程,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经销商一直以来对梧州茶厂的厚爱和支持,要求全体员工继续发扬“团结、拼搏、求实、开拓”的企业精神,勇立潮头、开拓创新,努力把茶厂建设成为集制茶、品茶、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六堡茶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更好的“三鹤”茶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回报广大消费者。

广西梧州茶厂:在传承与创新中行稳致远


广西梧州茶厂:在传承与创新中行稳致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梧州茶厂的技术人员在传承六堡茶传统的制作工艺、坚持制作高品质茶的基础上,不断在生产、包装设计方面与时代接轨,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梧州茶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努力突破六堡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提质增效。在梧州茶厂六堡茶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梧州茶厂领导正与技术研发团队的成员们探讨“三鹤”六堡茶的产品包装、设计的新理念,为六堡茶众多爱茶者设计不同风格的外包装。如今,饮用六堡茶的人群及年龄范围越来越广,梧州茶厂在设计上,也迎合了现代年轻人对于喝茶的便捷化,特地设计了袋泡茶,方便六堡茶的爱好者出行便携和饮用。

梧州茶厂近年来不断地投入资金和引进技术人员研发新的不同口味的六堡茶,陈化新方法、发酵自动化,这些工艺在团队成员的推动下成功得到了研发。茶厂在2017年主要开发了两款产品,一款是窖藏六堡茶,第二款是陈香六堡茶,陈香是自治区立项的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项目,产品推出市场后,在市场上不断受到广大爱茶者的品尝和收藏。

梧州茶厂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茶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产品“三鹤”六堡茶获得中国六堡茶标志性品牌。2014年以来,梧州茶厂自主创新成果、合作创新成果先后获自治区级、市级科技进步奖;《六堡茶干式陈化仓》《蒸茶装置》等11项创新成果获发明专利。其中2项发明专利荣获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项目金奖和银奖。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创建的老字号企业,梧州茶厂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企业理念,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塑造质量诚信品牌,促进“三鹤”六堡茶生产经营有序、高效、持续发展。

【记者:梁信开钱莹 徐嘉励

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到广西梧州茶厂调研


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到广西梧州茶厂调研

市委书记到梧州茶厂调研并召开食品医药企业座谈会6月1日,梧州市委书记刘志勇到广西梧州茶厂调研。刘志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陈化仓库、六堡茶陈列馆,详细了解梧州茶厂生产经营情况。随后,刘志勇在茶厂召开梧州市食品医药产业重点企业座谈会,听取梧州茶厂、双钱实业有限公司、梧州冰泉实业有限公司、梧州嘉进药业有限公司、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情况汇报。

梧州茶厂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企业近年来抓质量、扩产能、塑品牌的主要经验,汇报了下一步重点推进“六个一”文化宣传工程和“三基地一改制”的工作思路,请求政府尽快落实“三鹤”牌六堡茶新加工基地的土地选址。

刘志勇对梧州茶厂等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示满意。他强调,梧州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梧州茶厂等食品医药企业要以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继续提升产品档次和品质;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打造,提升企业的品牌内涵;要将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有效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抱团”发展的合力。各级各部门要以奋发有为的姿态,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要尽快成立六堡茶、龟苓膏等产业振兴领导小组,抓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研发和检测检验平台建设;要抓好六堡茶、龟苓膏等产品的整体宣传推广,打造梧州六堡茶、龟苓膏等品牌的新优势。

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浩岭陪同调研并主持座谈会。

广西梧州茶厂荣获贺州市五一劳动奖状


广西梧州茶厂荣获贺州市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五一”前夕,贺州市总工会发出《关于授予贺州市五一劳动奖状、贺州市工人先锋号、贺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的决定》(贺工发[2014]22号),广西梧州茶厂工会推荐的广西梧州茶厂榜上有名,荣获贺州市五一劳动奖状。这是该厂继2011年六堡茶车间荣获贺州市工人先锋号、2012年企业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后的又一殊荣。广西梧州茶厂是“中华老字号”,六十年来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始终屹立在中国六堡茶产业潮头。2013年,梧州茶厂开展了“建厂60周年再创新辉煌”主题劳动竞赛,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在推进富强茶厂新跨越中勇创一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企业先后荣获“梧州市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全区用户满意企业”、“2013年度广西供销社系统盈利大户”等称号,并被认定为“广西老字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梧州六堡茶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中国茶届‘鼎承奖’—2013年度最具成长力黑茶品牌”;刘泽森厂长荣获“梧州市优秀企业家”称号、何志强副厂长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何梅珍生产科长荣获“梧州市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林家威、李金慧等12名职工荣获“梧州茶厂工人先锋号标兵”称号。通过劳动竞赛,进一步推进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学习型、技术性、创新性人才队伍,为“三鹤”品牌和企业文化注入新活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劳动者之歌。(何志强)

刘仲华等茶界专家视察广西梧州茶厂


刘仲华等茶界专家视察广西梧州茶厂3月20日上午,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登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栩、广西茶叶学会理事长麦楚均等茶界专家莅临广西梧州茶厂。在梧州茶厂负责人刘泽森、何志强、邓庆森的陪同下,刘仲华一行参观了六堡茶陈列馆、有“中国六堡茶第一仓”之誉的木板干仓,品尝了“红、浓、陈、醇”的六堡茶。茶界专家对梧州茶厂坚持传承和创新,以文化塑造品牌、以科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给予肯定。刘仲华欣然为梧州茶厂题词:“六堡茶源”。茶界专家刘仲华(右3)、王登良(右2)、刘栩(右1)、麦楚均(左4)等视察广西梧州茶厂,在“中国六堡茶第一仓”――木板干仓前合影留念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右二)视察梧州茶厂并题词“六堡茶源”又讯:3月20日下午,刘仲华教授出席了“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研讨会”,作了题为《中国黑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梧州六堡茶发展前景》的发言。刘仲华揭示了六堡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特点,对梧州茶厂等六堡茶龙头企业用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竞争力,实施规模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战略给予高度评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调研组到广西梧州茶厂调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调研组到广西梧州茶厂调研

9月2日下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章远新率自治区人大调研组到广西梧州茶厂,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参观了梧州茶厂六堡茶陈列馆,向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对梧州茶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做法表示肯定。梧州茶厂近年来十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开拓精神的研发团队;2011、2012、2013三年研发费用分别占到当年销售收入的4.13%、5.26%、6.31%;开展研发项目14项,成功探索了六堡茶发金花关键控制技术、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六堡茶发酵自动控制技术;成功研制出槟榔香六堡茶、金花六堡茶系列产品;2013年特色产品收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60.1%;获得了4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企业获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梧州六堡茶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创新成果《六堡茶发金花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获2013年度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崎峰、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竺坤松陪同调研。

梧州茶厂:古老茶厂的新探索


梧州茶厂:古老茶厂的新探索

“六堡名茶满山冈,止疴去腻有专长,请君泡碗今宵喝,明日犹留齿颊香”,清末名士程远道用诗歌描绘了中国南疆边陲六堡乡广种茶树的盛景,而以此地名命名的六堡茶闻名四方。如今,六堡茶已成为黑茶里新贵,这个浸润了1500年岭南璀璨文明的历史名茶如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金秋十月,记者来到苍梧追寻六堡茶的故事,走访了“中华老字号”茶厂-----梧州茶厂,为六堡茶的故事及他们的创业精神深深感动。

名声鹤起,远销海内外

据九十多岁的六堡老人李旭秋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这块地方,满山遍野都被开垦为茶园。合口街的茶庄就有香港的天顺茶庄、广元泰、英记、万生、同盛近30家。当时的六堡茶经西江运往港粤,更远销南洋。

老人提起一段往事:1938年,广州沦陷,导致出口通道西江航运中断,广元泰只好把收购的六堡茶囤在了六堡乡……1945年抗战胜利,囤了七年的茶叶以高出原价五倍的价格销售一空。懂得六堡茶的人都知道六堡茶是越陈越好的。

明朝中期至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六堡茶的新兴阶段,嘉庆年间更是以其独特的槟榔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全国二十四名茶之一。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发现了锡矿,吸引了大批华南移民,六堡茶也随同来到当地,其独具的消暑祛湿功效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战后,六堡茶沉隐数十年,由于历史上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六堡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六堡茶的醇厚茶品在岭南已扎下深厚的根基,2007年梧州市把六堡茶生产列为梧州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大力扶持。2009年,更是做出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2011年3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现辖行政区域。

梧州茶厂高层早就意识到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品、做好品牌,独善其身,更要让六堡茶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茶厂厂长刘泽森提出不仅要振兴六堡茶,更要把六堡茶打造成为国内外优势品牌。

古老茶仓成就独特品质

不久前,梧州茶厂迎来了茶厂的创始人刘福生老人,85岁的他侃起他创建茶厂的经历……当年,他与随行干事来到当时的“老虎冲”,此处三面环山,鸳鸯江流经此地,他立马决定在此建厂,有了背山面水的自然优渥地脉,依山而开的陈化茶窖更是创造了三鹤六堡茶的独特品质。茶窖内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保持在75%—78%,适宜窖内独特和纯化的微生物种群(有益菌类)的生长和繁殖。

梧州茶厂仍保留了1954年建成的木板仓房,是茶厂最古老的目前仍在使用的砖木结构,堪称“中国六堡茶第一仓”。实践证明,六堡茶在清洁阴凉的木板仓房储存,陈化效果颇佳,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和“六堡茶韵”,其陈化效果是普通仓库不能媲美的。

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口感介于湖南黑茶与云南普洱之间,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厚爽口,隔夜不变,耐于久藏,越陈越好,并具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养胃健身之效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梧州茶厂的六堡茶曾作为地方特产送到北京。中茶院院长张士康研究员为梧州茶厂题词“三鹤茶,世界品”。

醇厚茶品,人品为先

该厂书记何志强是梧州人,对六堡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一件有趣的事:高考时由于“文革”运动期间使得自己许多功课被落下,为了参加高考,白天劳作,晚上坚持学习,每当困倦之时,他就时常喝家乡的六堡茶,他喜欢茶叶的芳香醒神,有感于中华茶叶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于是报考了农学院的茶叶专业,果然考取并顺利升学。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10年专业教师。1992年恰逢邓小平南行视察,他决定倾其所学投身市场,来到梧州茶厂组织生产工作。20年来,他和全厂职工同舟共济,突破一次次困难,实现了茶厂效益的稳步增长。用他的话说:“我们的企业精神可以浓缩成四个字———自强不息”。

该厂深知以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是必经之路,随着销量的提升,文化建设被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以文化带动产业,以文化重塑三鹤。刘泽森厂长在谈及企业文化时说,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文化和人才竞争,什么样的人才、人品就做什么样的产品,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产品。何志强说,我们坚持质量制度与质量文化一起抓,重视培育和提升员工的人品,包括对质量的认识和态度,广大员工能将自己的工作质量视为自己人品的体现,并在不断追求完善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012年10月12日,梧州茶厂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牌匾,成为首家荣获此殊荣的六堡茶企业。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该厂制作的一首新厂歌:“三鹤共起舞,珠山披彩霞……”三鹤六堡茶将在传承中做大,在文化创新中做强。(摘自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管的《中国企业报》2012--12---04记者赵迎晖、程中军)

茯茶与泾阳茯砖茶


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俗语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名列最后,但由此也可看出,它和柴米油盐一样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更有甚者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自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肩负着在带给人们健康和平的同时,还要推进人类文化的前进,并深深地扎根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伴随着人类的前进的脚步,一路走来,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说,茶叶早在上古时期,距今约五千年前左右就被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最初是被当作可以解毒的中药使用,后发现泡水饮之清香四溢,唇齿留香,而且还可以起到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于是便在神农氏的倡导下,被先民们泡水饮用。

神农氏的传说虽然有待考证,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茶叶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始祖,神农氏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撼动,也只有像茶叶这样充满了高贵气质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才会进入到神农氏的身边,足以说明茶叶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唐代诗人郑愚的这首《茶诗》,将茶描绘成来自于天地间吸收了大地精华之物,可见早在唐代,茶已经进入各个社会阶层,不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寻常百姓,皆可日日与茶为伴,或亲朋好友,或陌路过客,品茗对饮,笑谈自然。

宋代,文雅之风盛行,上至天子大夫,下至平民百姓,贵至大内金銮,平至酒肆客栈,无一人不饮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和文化,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茶必不可少,百姓勤苦劳作,茶水必带在身边。

茶叶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条件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宋人在饮茶的基础上对茶叶进行了细分,而且还发明了很多与饮茶相关的茶具以及斗茶之类的活动,无形中推动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就连宋徽宗赵佶这样的文雅天子,都著有《大观茶论》。

茶文化兴盛的同时,各种对于茶的研究理论也层出不穷,茶叶顺其自然的成为国饮。

之后的元明清至今论时代如何变迁,茶文化并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更加成熟,种类也随之细化,按照发酵程度分化出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以及给茶叶中添加其他物质而形成再加工茶类,如茉莉花茶、萃取茶等。而且各类茶叶饮法与季节也各不相同,而久负盛名的泾阳茯砖茶就是在这种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的。茯茶属于六大茶类的黑茶类,又名福茶,关于其得名,最初的茯茶是在三伏天发酵而成,因而得名伏茶,后又因与中药茯苓功效相似,于是改名为茯茶。而福茶称法,则又与慈禧太后有关。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自西域,开辟了连接亚欧大陆文化商业的桥梁——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传承着财富,而且传承着精神,而茶则是二者的中和,二者结晶,丝绸之路不可抹去的一笔。

泾阳茯茶的发源地泾阳就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端长安城的北端,丝绸之路的三大商品丝绸、瓷器和茶叶中,主要以茯茶为主,只因茯茶富含的冠突散囊菌具有非常好的解油脂的功效,而中西亚的游牧民族的食物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茯茶能够更好地帮助消化,在驱除腹胀等消化不良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补充维生素以及其他人体必需矿物质,因而非常受到欢迎,随着丝路商业的日益昌盛,茯茶也慢慢渗透到边区以及邻邦的人们生活之中。文/杨芳整理

庞来,西安土著,靠笔谋生,写过《胡杨女人》等几篇小说和影视作品。一生之爱——吃酒品茶,拼命挣来的琐碎银两也都敬献给他俩了。

广西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员工推动企业发展纪实


精心制茶多出精品-----广西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员工推动企业发展纪实梧州茶厂始建于1953年,是广西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龙头企业。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精心制茶、诚信至上”的企业理念,他们团结拼博、守业创新、甘于奉献。1978年6月,车间副主任陈秀贞同志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企业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授予“出口产品六堡茶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90年,产品六堡茶荣获“广西优质食品奖”。2011年获贺州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工会主席何志强(右5)与荣获“工人先锋号标兵”的员工合影走进梧州茶厂生产区大门,幢幢厂房绿树环绕,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喷泉的水花在阳光下跳跃,无论是筛分车间、发酵车间、蒸压车间、包装车间,还是机修车间、检验室,均整洁明亮,井然有序,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只有45名员工的六堡茶车间,目前年加工六堡茶2500吨。一.责任-----“这是我的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就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渥堆→复蒸→压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经过几十年的生产实践,加工工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酵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性工序,也是六堡茶加工过程最辛苦的工种,黄国华班长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为了提高发酵质量,达到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要求,黄国华亲力亲为,记录茶叶温湿度变化,探索最佳的翻堆周期及加水量,把握发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带领员工进行筑堆、开堆、解块等作业。每年发酵六堡茶十多批,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包装班在谢筠班长的带领下,一丝不苟地做好包装、入箱工作,保证成品合格、美观。生产科长兼车间主任何梅珍质量管理工作成绩突出,被梧州市工信委、梧州市质量协会授予“2011年度梧州市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这是我的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这是车间工人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种精心制茶的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使“三鹤”牌六堡茶质量稳步提升,成为代表梧州形象的名牌产品和消费者公认的“绿色、健康、好喝”的放心茶。二.创新------“抓好技术改进,我们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机修班职工认真维护车间机械设备,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班长祝纪烽在检修工作中常常在本子里记录机器的故障和原因,认真分析、善于处理,这使他成为维修方面的主心骨,一次次设备攻坚战的排头兵。尤其是近年来,他带领机修师傅积极进行技术革新,改良机械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企业买回来的液压机经过他们的改造,成为压砖机、压饼机、压沱机。旋转式蒸茶机、六堡茶自动联合发酵机,更是机修师博智慧的结晶,大大提高了制作六堡茶的效率和质量,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蒸压工艺中难脱模、难清理模具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企业。蒸压班的师傅们经过探索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使压制六堡茶的效率和合格率大大提高。在姚静健、何梅珍科长的带领下,车间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六堡茶新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2011年研发推出“槟榔香”箩装茶、“老师傅饼”等特色产品,以独特的香韵,受到市场追捧,并被收藏爱好者推崇。《六堡茶产业化开发研究与应用》获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六堡茶“发金花”技术研究》、《六堡茶陈化新方法研究》等项目获政府资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参与制订广西地方标准《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标准、加工工艺,使六堡茶特有的“红、浓、陈、醇”风味品质更加鲜明。近年来,“三鹤”牌六堡茶多次荣获大型茶业博览会黑茶擂主、茶王、金奖等奖项,还被评为“广西名牌产品”、“全区用户满意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也让企业进入了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的发展轨道。三.成长-----“企业给了我们成长的跑道,我们就要奋力奔跑”在梧州茶厂六堡茶车间,常常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石荣强、黄进达、庚艳玲是年轻人中的三位。石荣强负责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生产过程的实施,把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安全优质六堡茶的能力和水平。庾艳玲每天都要在生产线上巡视,抽检半成品。多年的质检实践炼就了她的一双“火眼金睛”,许多难以觉察的缺陷都被她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避免了不合格产品出厂。黄进达看起来就像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在不到2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企业给了我们成长的跑道,我们就要奋力奔跑”。“厂里的年轻人,大多都是以厂为家,都有一种拼搏的劲头,不甘落后。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梧州茶厂的希望所在。”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何志强自豪地说。

《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质量学术论文获奖


《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质量学术论文获奖

近日,梧州市质量管理协会公布了梧州市2017年质量学术论文获奖结果,共评出一等奖论文2篇、二等奖论文4篇、三等奖论文1篇,广西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何志强同志撰写的《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获2017年梧州市优秀质量学术论文一等奖。

为涵育学术、鼓励创新、弘扬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广西梧州茶厂近年来积极参加质量管理协会组织的质量管理学术论文交流活动,2015年推荐了2篇质量论文分别获市优秀质量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今年又推荐何志强撰写的《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参加交流。

何志强同志的获奖论文,从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驱动发展、弘扬老字号文化等方面介绍了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推进生产经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做法和实效,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简洁、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从实践中凝练和解决质量品牌问题,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并获广西高校优秀学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刊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忆70年代广西梧州茶厂茯砖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广西的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