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探寻六堡茶的前世今生”茶会:17座城市近50家茶馆因缘汇聚共饮六堡茶三款珍品

11月12日下午3点,茶语网携手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茶语网战略合作总监周锴,“茶语小百科”叶林,以及17座城市近50家茶馆,共同品饮六堡茶三款珍品,探寻六堡茶的前世今生。

品鉴会现场,43个茶馆与主场重庆岁月之味惟茶馆互动,以45.9万的观看热度成为茶语直播以来人气颇高的一次品鉴会。

历史悠久的六堡茶

六堡茶是历史悠久的茶类,对于内地消费者比较不熟悉,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对于六堡茶有着非一般的浓厚感情,他也一直期望与茶友们多沟通,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六堡茶低沉绵长的独特魅力。

伴随着茶室内外贸5101的阵阵茶香,张总侃侃而谈:“六堡茶起源根据原来安徽农学院庄晚芳教授的推断是有1500多年,但有真实可靠资料记载应该是清朝嘉庆年间。

马来西亚是出国劳工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六堡茶往东南亚方向出口的主要国家。早在17世纪,就有大批的华人‘下南洋’从事锡矿、橡胶等产业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饮茶习惯。

劳工们多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马来西亚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环境下工作7-8个小时,易招致暑气与湿热,导致中暑、风湿、关节炎等症状,工人们每天需要饮用大量的六堡茶,夏日可消暑热、祛湿气;冬日可驱寒保暖。

六堡茶不仅是慰藉海外华人思乡之苦,它成了矿工们重要的保命良液。

六堡茶具有特殊工艺

1958年六堡茶就成型了冷水渥堆的发酵工艺。而六堡茶的窖藏工艺,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下称梧州中茶)已经拥有了几十年的技艺传承。

对于自家产品张均伟还是很有自信的,轻抿一口茶后微笑着说:“六大类茶中六堡茶加工工艺颇为特别,窖藏过的茶风味也很独特,最重要的便是冷水渥堆工艺。独特风味除了前期工艺产生的滋味之外,在变成商品之前还有特殊的过程窖藏陈化,所以口感独特。”

六堡茶以“红、浓、陈、醇”著称,泡饮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香气纯正,耐于久藏,越陈越好。196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制造学》里就有说到六堡茶“以陈为好、越陈越佳”。因此,最后的晾置陈化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晾置陈化(窖藏),是中茶六堡茶工艺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晾置陈化对仓储环境、存储方式、存储地的气候条件都有要求。

历经陈茶窖、砖木仓、纯干仓多次移仓陈化,可谓“一茶多仓,一茶多藏”,不同的窖藏环境,也造就不同的风味,令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充分的转化,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造就当之无愧的“窖藏臻品”。

不要只认槟榔香

“槟榔香”是茶圈里,很多老茶客在形容六堡茶味觉特点时候的,一个经典词汇。而且在其他茶品里,我们并不多见。

于是,当这个词被用到一定高的频率,很多新入门的茶友难免将六堡茶直接等同于“槟榔香”,逻辑变成了——没有槟榔香就不是正宗的六堡茶。

而关于“槟榔香”的形成,目前说法不一,但在目前我们接触到的梧州资深制茶人们的经验中,他们更加偏向其是旧时用柴火烘干带有烟火味的六堡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所转化出来的一个很独特的韵味,这样一种说法。

“槟榔香确实是六堡茶的经典味觉之一,但如果你没有喝到槟榔香,也没关系,并不代表你喝到的就不是好六堡。”

▲沈阳分会场

搞懂唛号并不重要,喝懂茶叶本身才重要

六堡茶在整个统购统销时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不同的唛号体系。

在茶叶出口创外汇的年代,各个地区的茶叶管理部门,为了出口要求,使各个厂家生产的茶品有统一的识别标识,“唛号”便应运而生。

▲陕西分会场

当茶友问起外贸5101有何含义时,张总说:“六堡茶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延续下来的这种唛号以及数字编号的惯例,也延续到了其他各个生产厂家之中,他们为了生产上管理方便,很多产品都有数字和字母的代号,有称‘唛号’的,也有称‘茶号’或者‘批号’,而编制的规律都各自不同,内含的信息也不尽相同。”

保健价值,六堡茶可以说历来都以此取胜。

比如在传统生活中,两广地区多暑热瘴气,六堡茶茶性温,消暑祛湿、清热解毒,一直都是两广地区人们的日常茶品。

而其远销南洋,成为劳工们的保命良液,说的也就是保健效果。只是这两种现象靠经验,在人们对健康要求更为严谨的今天,需要更多的实验去证明论证。

▲广东分会场

没有一丝调侃的想法,而是真真切切想要表达,张总说:“相比于普洱茶或安化黑茶来说,六堡茶的科研成果还不够多、不够深;而且,那些已经确定的研究成果,也并没得到广泛宣传,并未告知给更多的消费者。”

此次茶会不仅是一次茶与茶的深刻交流,更是张均伟携六堡茶面向消费者最直白的流露。

▲山西分会场

很显然,六堡茶的科研成果以及成果宣传的不足,是目前它依旧还很神秘的原因,也是将来破除这种神秘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珍品六堡,以消费者为重

简单质朴的茶室,素雅清幽的茶席,以及六堡茶的茶香四溢,让在座的茶语同事潼潼感慨道:“这次品鉴会,颠覆了我对六堡茶的认知,川渝对于六堡茶的接触比较少,喝到的大多都存在仓味重,仓储不好的状况,这次喝梧州中茶的六堡茶很惊艳,我也打算存些六堡,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茶友去了解六堡茶,想要喝正统六堡茶选择梧州中茶,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山东分会场

茶会现场为回馈广大新老客户,张总在送出4份宝莉花茶外,十分珍贵的茶王也送出1泡,为让更多的茶友们能享受到六堡茶的独特风味,另外在送出2份外贸5101的基础上放大招,再加送十份,直播互动的茶友们可谓是享受了一次珍品六堡茶的福利大派送。

▲上海分会场

秋风飒爽的11月,已知的相遇预设了某种未知的美好。3个多小时完成了一次梧州中茶六堡茶的精彩交流,“探寻六堡茶的前世今生”让17个城市近50家茶馆汇聚一堂,共享一场六堡茶奢华的品鉴会,茶语推荐茶友们,想喝真正品质的六堡茶,就选择梧州中茶。

▲浙江分会场

文章篇幅有限,如果想要完整了解此次茶会,你可以扫描识别下图二维码,观看茶会重播,再度回味几位嘉宾的精彩言论。

延伸阅读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探寻六堡茶发展之路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名茶。

接触六堡茶还是在三年前。老家在广西梧州的茶友带来一泡六堡茶,说已有50年,只得2斤,售价在2万,非常难得。去年,在一位梧州茶友的带领下,我和几位广州、东莞茶商直奔位于广西梧州苍梧县的六堡镇,欲解心中疑惑,一睹六堡茶真面目。

来到六堡镇政府,喝到的茶品质不错,几位茶商脑瓜子活络,已想争取先机和镇政府签下每年承包当地毛茶的合约。问其产量,却是一个非常出乎意料之外的数目:全镇六堡茶年产量不到千担,茶园面积亦不过百余亩,老茶园很少,大多数为这几年才种植的新茶园,至于六堡茶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已倒闭。大伙都有些失望,却又不到黄河心不死,于是亲自前往最典型的六堡茶茶乡黑石村走一趟。

村民很热情,得知我们来意,带我们看他们的茶园,大多数都是新茶园,有一片约近一亩大的近20年的老茶园,但茶园管理一般,茶树花果甚多,老化厉害,芽头瘦弱,萌芽率不高。转了几个山头,新老茶园面积不过十亩。走访几户农家,都没有齐全的茶叶加工工具,常见用来炒茶的就是家中同时用来炒菜的那口大铁锅。问到传统六堡茶加工工艺,村民说不出个道道,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除六堡乡外,其他地区所产的都不能称为六堡茶。他们都拿了一些茶给我们选购,都有股烟熏味,说是挂置灶头保存时年久日远的烟熏所致。喝起来,口感清爽、微甜,烟味中微透药香,有点像广东人喜欢喝的大碗茶的滋味。

堡乡之行不尽人意,茶园新、面积小、单产低、产量少,六堡茶传统产品不见,传统工艺没法厘清,大家都有些泄气。但又觉得难以理解:那么每年六堡茶出口量达1000多吨,这么多茶,到底产自何地?

在当地供销社熟人及当地茶人的指引下,我们走访了位于梧州城内的广西梧州茶厂。接待我们的是该厂现任厂长。据厂方资料介绍,该厂是1953年建立的茶叶专业加工厂,是中国六堡茶最大的精制加工基地,一直生产六堡茶供应出口,这几年厂方所产六堡茶呈现供不应求大好局面。

我们在厂长接待室喝该厂的产品,喝到发金花的六堡茶,口感和湖南茯砖有类似,而大部分新产品形、香、色、味都类似云南的年份不长的普洱茶中的熟茶。大部分茶有六堡茶“红、浓、醇、陈”的特点,但都没有六堡乡人反复强调的槟榔香。厂长认为六堡茶是一种加工工艺,只是以前六堡乡所产最好故名。现在茶农一般只产毛茶,精加工都由茶厂来完成。据介绍六堡茶品质形成主要靠渥堆工序,当我们问起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时,厂长的回答甚含糊,听起大体与普洱茶熟茶的渥堆相差无几。我们听说该厂由于靠山,便在山边挖掘一些山洞,用来陈化新加工好的成品六堡茶,这与广东肇庆地区曾有的用防空洞来作“湿仓”茶是否一样?厂长肯定了这种传闻,但否定了“湿仓”说法。他告诉我们洞内冬暖夏凉,室内相对湿度高,能让新的成品茶汤色转红浓,产生陈味。但时间要把握好,待汤色已达理想时,即要移到空气流通处,降低茶叶含水量,确保品质稳定。

离开梧州茶厂,心中疑惑更大:何为真正的六堡茶?传统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与产品有哪些?六堡茶渥堆的技术指标与普洱茶有何不同?六堡茶真需要山洞存放吗?农家茶是否是半成品?

得当地朋友推荐,我们一行人走访了苍梧县一位30来岁姓李的茶商。据他自己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只是茶店的一个小伙计,后来自己出来开茶店。1996年下六堡乡(当时还未改为镇)收茶时,见到喜欢的六堡茶就收,一斤、几斤、十几斤,六堡乡的茶产量不多,只能这样一家一家去收购,当时价格非常便宜,十几块钱一斤能收到陈年“老茶婆”,最贵的茶亦不过百元。这几年六堡茶渐渐升温了,他成了梧州地区最多陈年六堡茶的人。一时间,全市、全省、全国喜欢六堡茶的人都找上他,那些“低贱”的农家六堡茶亦成了大家渴求的宝贝。

李老板把六堡茶分成“农家茶”和“大厂茶”。据他所说,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至于原六堡茶厂和现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为现代六堡茶,主要是边销和外销,为黑茶的加工工艺。

接着,我们又准备到当地茶叶批发市场去打听。梧州没专门的茶叶批发市场,在城区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中有不少店铺兼营茶叶批发,全国各地的茶品都有,广西的茶品以六堡茶和花茶为主,没有专门的六堡茶批发店。六堡茶货品中有砖茶、竹筐茶、散茶、饼茶、沱茶,多为梧州茶厂所产,亦有少数横县茶厂的产品。最多数量的却是用蛇皮袋或麻布袋装着的农家茶。陈年老茶不多,但新茶量却不算少。大家都说是真正六堡乡所产,记得有一店主向我发誓说他的“茶谷”为真正的黑石村的茶,但动辄每个茶品都有几十斤的量。我不由想起黑石村那些疏落的茶树……

相关资料:

六堡茶在苍梧六堡乡种植、经营已有三百年历史。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叶加工学》教材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除苍梧县主产外,其他如岭溪、贺县、横县、昭平、玉林、临桂、兴安等地所产的毛茶,制法基本上与六堡茶相似,集中横县茶厂统一加工踩篓,外运出口产量1000-1500吨。”。《中国茶叶》把六堡茶归入黑茶类,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后发酵茶。六堡茶外形茶条壮重,色泽黑褐油润,间有黄花,内质香气陈纯,具有独特槟榔香味,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爽口,叶底红褐;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当地老百姓一般把所做的六堡茶毛茶称为“农家茶”,按原料老嫩分成“老茶婆”和“茶谷”。一般春季茶叶芽头肥硕,内含物丰富,水浸出物高,此类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炉松柴明火烘焙”工艺流程,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锅煮沸水杀青,阴干,挂至灶头上面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稍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走访了六堡茶原产地、六堡茶生产茶厂和苍梧、梧州当地及广东茶叶批发市场后,我们对六堡茶现状作出了一些归纳和分析。

六堡茶首先在茶品概念上就是混乱的,它到底是以产地来命名的,还是以加工工艺来命名,仍然说不清楚。六堡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到底如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有哪些?书本概念、当地约定俗成的说法和商家的宣传出入较大,亦没有政府或权威部门统一口径来宣传六堡茶产品,因此导致了六堡茶概念上的混乱。

同时,六堡茶缺乏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未形成集约化的市场。原生产六堡茶的恭州村(不倚村)、黑石村(塘坪村)、罗笛村(四柳村)、理冲村、蚕村等地,当地政府尚缺乏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因此没有标准化茶园,没有良种培植意识,茶园管理水平一般,老茶园较贫瘠,茶树花果多、发芽率不高,多为低产茶园,因此茶叶产量质量都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市场较混乱,直接影响到真正六堡茶的销售,循环下来,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生产和销售都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甚至没有知名的专卖店。只能是作为一种黑茶,依附普洱茶大热之风,借助“越陈越香”的特征在市场零售。

作为一个历史名茶,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清嘉庆年间就被列入全国24个名茶之中。1932—1941年,作为广西出口茶叶最多年份的1935年,当年出口六堡茶为1128.95吨,直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出口是1110吨,到1989年出口在1200吨左右;目前整个广西六堡茶的年产量约在2000~2500吨,其中,年出口量一直在1200~1500吨。从数字上看,自解放以来,六堡茶产量提高并不快,即使在全国茶叶年产量突破100万吨、黑茶形势尤其好的今天,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虽供不应求,也无法在全省或者全国掀起六堡茶紧俏之风。到底原因何在呢?经过实地的走访和史料的查阅,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泡饮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

农家六堡茶干茶

朋友来访,煮水泡茶待客,朋友指名要喝“农家六堡茶”,于是,便拿出放之阁楼的“农家六堡茶”,喝上几泡。

尽管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但茶友们如此叫开了,约定俗成,也找不到更好的叫法,姑且也这样叫“农家六堡茶”吧。

据一位经营农家六堡茶的老板介绍,农家茶主要是茶区茶农所产,“茶谷”和“老茶婆”已属成品茶,为六堡茶的传统产品。据说此类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松柴明火烘干”工艺流程,产出的茶成品称为“茶谷”;而秋天霜冻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阴干,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茶俗称“老茶婆”。

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里看,这种“农家六堡茶”只是完成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而没有进行精制工艺流程的六堡茶。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原料毛茶”。

新农家六堡茶的茶汤汤色橙黄,如果用暖水瓶“闷泡”,汤色会变红一些。不管如何,“农家六堡茶”有着其固有的消费群体,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新茶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当地人收藏农家茶多为家庭用药,据民间流传用于治疗痢疾、消毒除瘴,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

农家六堡茶一直流传着另一种泡饮方法就是———煮茶。据说是特别适合老茶婆,笔者曾经试过用手头的铸铁壶煮,滋味确实不错,但由于铸铁壶的特性,煮过几道后,因析出铁质丰富,发生反应后汤色褐红,颜色也很深,总感觉不“爽”,不及用陶土的壶煮饮的好。一位试过用陶壶煮农家六堡老茶婆的茶友,试过后,赞叹说的确“别有风味”。

据一位六堡当地茶农介绍,以前他们煮饮农家六堡茶用的是“砂煲”,也就是我们平日说的瓦锅或陶壶,但合适的煮茶瓦锅一时没找到,等以后有机会试过这种煮饮的方法后,再向大家介绍心得。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六堡茶品饮:广西茂圣六堡茶品评

广西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主要行销东南亚,在北方很少见。本次选取的是茂圣公司出品的5615(1年)、5626(2-3年)、5612(3-4年)三泡茶,用盖碗冲泡,以了解六堡茶的品质及后期转化的特色。

用具:白瓷盖碗、公道杯、品茗杯。

投茶量:5克。

水:纯净水。

洗茶一遍。

第一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半分钟。

品评:

5615:茶汤汤色褐红,滋味厚滑浓重,尚醇,苦微涩、回甘,香气沉稳浓郁。

5626:茶汤汤色浓红,滋味厚醇浓重,苦微涩、回甘,有陈香。

5612:茶汤汤色浓红,滋味醇厚甘滑,苦而化甘,陈香浓郁。

第二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厚重,刺激渐强,涩加重。

5626:滋味更加厚重,有冰凉感,苦回甘。

5612:滋味醇厚,微苦涩,有冰凉感,香气转扬。

第三泡:

水温:沸水。

方法:顺碗边注水。

浸泡时间:1分半。

品评:

5615:滋味基本同上,味涩,两颊舌下明显。

5626:滋味基本同上。

5612:滋味浓醇,微苦、涩,有冰凉感。

第四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2分钟。

品评:

5615:滋味开始转柔和。

5626:滋味转醇和,香气浓郁。

5612:滋味醇厚浓重,苦涩能化,有冰凉感,香沉持久。

第五泡:

水温:沸水。

方法:直接冲茶注水。

浸泡时间:3分钟。

品评:

5615:滋味转甜,轻微冰凉感。

5626:滋味厚重,涩、舌下明显,有冰凉感。

5612:滋味醇和厚重,冰凉感明显。

六堡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其特有风韵,滋味浓醇厚重,香气浓郁持久,基本或多或少的带有冰凉感。而经过陈放的茶给我感觉更似一种陈香,而所谓六堡茶特有的槟榔香,就如同普洱茶的樟香,很难使大多数人出现相同的认知。另外明显的不足是,觉得这几款六堡茶的熟化近似于普洱熟茶。如果是4-5年之内的茶就有这样的熟化程度,那么必然是期间人为催熟速度较快,致使茶品在变得醇厚的同时出现闷和浊的感觉,尤其在品饮时会在舌面的中央部分产生不适感,这样的话反而让人觉得新茶要比经过陈化的茶清爽干净。

梧州外贸六堡茶“老三款”受追捧


梧州外贸六堡茶“老三款”受追捧

正如想了解普洱茶,就得先认识“7542”、“7581”一样,想增加对六堡茶的认知度,外贸老三款也是所有六堡茶客绕不开的经典产品。众所周知,六堡茶一直以来都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侨销茶,在东南亚尤其马来西亚十分走俏。随着消费者对六堡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先后设计推出了三款方便易携、品质上乘的便携装六堡茶,分别是250克木纹黄盒包装、500克桂林山水盒包装和200克黑盒包装,专供出口市场销售。这3款产品推出后果然受到茶客的欢迎,以每年五位数以上的出口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畅销多年。

在中茶六堡经销商的茶行,笔者有幸同时见到了这三款经典的早期产品。

黄盒整体为淡黄木纹底色,中间是坭兴陶茶具图案,古香古色,带有广西特点;山水盒采用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作为背景;黑盒则以墨黑色为主色调突出黑茶本色,金色的“六保茶”字样十分醒目。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介绍,因为黑盒“堡”字下方无“土”,所以被茶友称为“无土黑盒”。这款黑盒当初专为出口日本市场而设计,而六堡茶在日文里是写成“六保茶”,意思是,有六种神奇的保健作用。所以早期黑盒上一直用的是“黑茶六保茶”字样,后来才改为“黑茶六堡茶”。到目前为止已出了四个版本的黑盒,以早期无土黑盒最受六堡茶爱好者追捧。

当年这些黑盒是以十几元每盒的价格买进,到了2007年时,已升值到800元一盒,而如今更是飞涨至2000至3000元不等。据了解,这三款六堡茶均精选陈年六堡茶分装,外形紧结、色泽黑褐光润、陈香明显、汤色红浓、滋味浓醇,被业界评为优质六堡茶的标杆产品,代表着六堡茶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

闲谈品饮六堡茶


闲谈品饮六堡茶

喝茶,其实很简单。

但是,其中一些门道,不可不知。

我们先从品饮六堡茶的一些“细节”说起。

一、不吃刺激性食物。

平日应注意保持好的味觉系统,最好少吃刺激性食物。在评茶品茶前数小时内(这个因人而异,自行掌握),不吃具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烟、酒、糖、巧克力、辣椒、葱蒜、薄荷等,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人体的味觉器官——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同对不同味道感受是不一样的。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最敏感;舌尖两侧(偏后部)的味蕾可以感受茶叶的酸味;舌头通过搅动用舌侧感受茶叶的醇后度,配合上口腔及咽喉,可以感受茶叶的茶汤“厚度”(感受茶汤的浓稠度和茶汤内果胶类物质)。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感觉茶的韵味?用什么器官?

这个问题很多茶友都会困惑,是啊,平日品茶,茶韵在咽喉处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又如何解释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原来,味蕾不单在舌头上,还在舌的底面和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有分布,而且,除了味蕾外,舌头和口腔有大量的触觉和温度感觉细胞,并在嗅觉的参与下,形成多种多样复合的感觉,从而,在我们品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茶味、茶韵。

二、不要喝太烫的茶汤

品评六堡茶一般以50℃左右较适合评味,但冲泡六堡茶的水必须滚烫,达到全“开”,这样才有利于泡出六堡茶的茶味和茶香。这个并不矛盾。

品饮六堡茶时,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瞬时麻木,会影响正常评味;相反,茶汤温度过低,会明显削弱茶香,茶味中的“涩”“苦”也会因此更为明显,影响评定的客观和准确性。

对于“冷香”和“杯底香”,在六堡茶而言,没有其他茶品那样重要。但作为一种辅助的品鉴手段对茶品加以分析也还是可以的。而喝着“凉”的茶汤,茶的一些不易被察觉的“缺陷”也变得容易分辨,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要建立在一定的品茶经验上,不然容易影响品茶的“客观”性。

三、品六堡的用杯

因为六堡是比较注重“色”的,从茶色可以判断六堡茶的发酵程度、陈化以及工艺、品质。所以,笔者觉得平日喝喝六堡茶可以不拘泥什么杯,随意即可。但要品评六堡茶的时候,必须用内壁白色的杯子,这样才能更真实反映六堡茶的汤色。

市场上有专门的茶叶审评杯卖,但多是绿茶审评杯,跟黑茶略有差异。况且,我们作为爱好者,也不太必要买套审评器具(这样喝着也太累了),况且,认准了内壁为白色这条,更多精美的瓷器可供选择,如现代的仿汝窑、德化的白瓷、景德镇的青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瓷杯宜选择薄壁宽口,杯口向外张的杯型为最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手指的接触面积,不被烫着。

四、品六堡用紫砂壶好?还是用盖碗好?

这个问题历来颇有争论。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会深入谈到。

用什么泡六堡好,这个问题,其实很明确,关键是看你想品评出这款六堡茶的真实品质,不加任何修饰,那你必须采用盖碗。

而用紫砂壶的问题,就相当复杂。好的紫砂壶,未必能泡好六堡茶。还必须结合紫砂泥料、器型(壶身大小、高低)、出水流畅(工艺)等因素,最关键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及很多茶友都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壶,就是泡不好六堡茶,有些壶,却相得益彰,将六堡茶的神韵冲泡出来,更耐品味。所以,还需要用数种六堡茶具体试泡,才知道这个壶适合不适合泡饮六堡茶。

综合一句,品评用盖碗,家里慢慢喝,可以考虑用壶。

五、怎样看六堡茶汤色

六堡熟茶常见汤色有:红亮:茶叶汤色不甚浓,红而透明有光泽。称“红亮”,光泽微弱的,称红明。(六堡茶的新茶多会带些浑浊,但有一两年,乃至数年的六堡则不应该是浑浊的)观察叶底,多呈暗红微黄,滋味较“浓酽”。

红浓:汤色红而暗,略呈黑色,欠亮。观察叶底,多呈红褐柔软,滋味较醇和。红褐:汤色红浓,红中透紫黑,匀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多呈褐色欠柔软,滋味较醇和。褐色:茶汤黑中透紫,红而亮,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暗褐而硬,滋味较醇和。黑褐:茶汤呈暗黑色,有鲜活感。观察叶底,色多呈黑褐质硬,滋味较醇和。这几种色泽和叶底都是比较好的六堡茶的感观,如果六堡茶汤仅仅是微黄,浅浅橙色,叶底色黑而硬脆似炭,滋味淡而寡,估计是发酵过度“烧心”的六堡茶。

而农家六堡茶的汤色又截然不同。

黄绿:是绿中微黄的汤色,清澈鲜亮的茶汤。这类茶品,随着生茶不断陈化,茶汤绿艳消失,逐渐演变为杏黄明亮的汤色。橙黄:茶汤黄中微带红色,似橙色或桔黄色。藏期在3-5年的农家茶即显此汤色,亮度较高。深黄:汤色暗黄,有一定年份的农家六堡茶亦有此汤色,但老茶黄汤者,亮度一定很好。红汤:老茶(自然后发酵充分)方能显出红汤,而且必是晶莹剔透的,属不可多得的好茶。但人为加速陈化的需注意分辨。

六、怎样看叶底

冲泡后的茶叶(叶底),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叶的真实品质,包括后发酵和存储方面的信息。

评看叶底,可以发现很多“信息”。

一是靠眼睛看。判别叶底的老嫩、匀整度、色泽和开展与否,有无弹性,是否易烂,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有无其它杂物掺入。

二是靠闻,辨别香气,是否添加或茶本身所有。

三是辨别茶青品种品质,从叶底的叶脉络、形态等分析毛茶类型,甚至可以辨别产地。这种更多见于辨别农家六堡。

四是辨别经过“入仓”的六堡茶,通过分析叶底,可以基本分析出后发酵是否恰当,仓储过程“湿”度是否过高。

看叶底是将冲泡过的茶叶倒入专用的叶底盘(也可以是杯盖等平面物体)里,个人觉得我们一般平日在家,也不需要个什么叶底盘,我们的用的盖碗的底托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倒的时候要注意把细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盖的茶叶倒干净。分开理顺、铺开、观察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否均匀整齐、色泽状况、撕扯叶底,感觉茶叶的软硬等。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三)


六堡茶访谈:与郭维深谈六堡茶(三)

普洱茶和六堡茶的区别在哪里

主持人:郭老刚才就说到,在香港六堡又叫做普洱,有网友“绯闻女王”问到,究竟普洱茶和六堡茶的区别在哪里呢?

郭老:

普洱茶是云南生产的,是晒青茶,03年以前它是以云南晒青经过加水湿润,然后发酵,所制成的茶就叫普洱茶,他以主要生产的地云南普洱来命名的,普洱是古老的地方,也是交易中心。郭老:我们的六堡茶就以六堡——即苍梧县的六堡镇命名的。因为这个地方在一定时期产茶数量比较大,影响力比较好,因为这里气候、山水、云雾等条件比较好,所以生产出来的茶叶是特别优质的,独具槟榔香,是世界独有,这点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真正的槟榔韵。

槟榔香味是六堡茶的特点,独具的。六堡茶独具的那种槟榔香味,不仅我们本地人感觉到,华侨也感觉到。槟榔它本身的具有解毒的功能,六堡茶也有槟榔香味,六堡茶也有解毒的,槟榔本身就有解毒的,其实六堡茶本身也有解毒的功能。

六堡茶的香味是有点微涩的,而槟榔也是有点微涩的,所以称为槟榔香,但这个槟榔香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太多认识,甚至把烟味当做是槟榔香,这个是不太恰当的,因为烟味于六堡茶而言不成为一个缺点,但也不作为优点去宣传,因为当时的加工条件是明火烘干。

所谓明火烘干,就是在七星灶上面铺些竹片,茶放在上面,那么就有些烟头,茶叶就吸收了烟味。柴火一定要用松柴,其他的杂柴不行,烘干后就会有那种松烟香,也是六堡茶的一种特色。

但是现在的现代加工,就没有那种松烟香了,现代加工是用自动烘干机,不用七星灶,不用柴火,而是用机器来烘干,对于茶更好。所以现在的主题应该是六堡茶要机械化生产,用自动烘干机,单独烧火,火道走了,热气在烘箱里面,茶叶在烘箱里面慢慢变干,那样茶就没有烟味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缺点,但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因为当时的生产条件是这样,如果当时要求没有烟味的话,就做不到,因为没有自动烘干机,所以现在有了链式的自动烘干机,一边上茶一边即冻,自动化了,现在的技术先进了。

六堡茶可以疗治痢疾,又可除瘴气,又解毒除湿,所谓瘴气就是热带森林当中,树叶、动物尸体腐烂所产生的气体,会对人体有影响,这种瘴气六堡茶能解,六堡茶能去湿,多饮茶就健康。

我们本地人就知道,六堡人唱山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陈年黑石六堡茶,呕疴肚痛不离它,口嚼陈茶敷合谷,小儿惊风?当家。”所以农村人有个土办法,就是用老的茶,陈的茶,解决这些疾病问题,如呕吐、肚子疼、小儿惊风、睡不着觉,不想吃饭,用茶来敷一敷就解决问题了,所以茶有这样的功效。

主持人:

多谢郭老!

无我茶会 演绎六堡茶的故事


无我茶会演绎六堡茶的故事

“茶企茶人借助‘无我茶会’这个合作平台,集众人之力推广六堡茶,以更加开阔的事业开拓六堡茶空白区域,致力开发沈阳、北京、上海、济南、武汉等城市,团结一致抱团走出去,比单枪匹马赶场宣传相比,效果明显更好。”梧州市中茗茶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无我茶会后,我市不少茶企迎来了一批专门前来考察的外地企业。针对前来考察的客商,中茗茶业公司采取仅收一半货款去铺货的方式,把销售渠道做强;广生祥六堡茶公司的销售渠道在原有基础拓展了一倍,覆盖到郑州、济南、太原、沈阳等地;和隆六堡茶厂则与湖南长沙的一个高端茶会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对方曾参加‘无我茶会’第一站活动,事后走访了六堡镇茶山,对方非常认可六堡茶的茶叶品质,因此才有了合作的开端。”企业负责人黎宝林说。通过“无我茶会”形式推开外界认识六堡茶的壁垒,这也是茶人们举办茶会的目的。

相关链接:

“无我茶会”是台湾蔡荣章先生于1990年创办的一种茶会形式,其特点是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传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无我茶会”弘扬一种人人参与、百茶共举、礼奉齐茗的茶文化氛围,如今已在国内及日、韩、美、英等国发展成为一项国际化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世界各地茶人参与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平台。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黑茶茶语:六堡茶的品饮历史

六堡茶的品饮历史已相当久远。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据《桐君采药录》(已佚)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瓜芦木,即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即交州府,“广”即广州府。交州府广州府即现今的梧广地区。最重,即重视,看重。文中的“?”是指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因为当时饮茶仍不知道怎样去掉茶中的苦涩味,故习惯加一些香料调和。

而这种在茶叶里加上姜、油、盐、香菜等一起炒,然后把茶叶一起打烂煮汤的品茶法,很似现在广西、湖南等地瑶族、侗族同胞的“打油茶”,这是对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现在“打油茶”,有的还配上炒花生米、炒米、炒黄豆等一同共饮,这是另一个方向的发展。现在都市人,大部分是“清饮”,即专门泡茶、饮茶,在饮中重品。要真正品饮一盏陈年六堡茶,还是清饮为最好。这样最能品出六堡茶的幽香和浓而酽,更能品出它的醇、滑、爽、厚的滋味。

据了解,六堡茶是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在南洋一带(即现东南亚11国),很受侨胞们欢迎。侨胞们在南洋多数从事工矿业,尤其是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由华侨开发。侨胞们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生活非常艰辛,幸好和六堡茶结缘,人到哪里就把六堡茶带到哪里,每天生活里有六堡茶相伴,六堡茶是来自家乡水土的产物,能融合异地的水土,使他们能代代扎根于南洋诸国。现在每年都有足够量的六堡茶输往南洋各国,六堡茶可能是黑茶类中输出国外最早数量最大的品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茶叶产量世界第一,可要优先保证出口,在?内尚要计划供应。20世纪以前,六堡茶在国内,除了桂粤港澳台有售外,其他省市很少有。进入21世纪,六堡茶的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六堡茶也开始走向全国。六堡茶由于是后发酵茶,从初制开始直至陈化,在漫长的岁月里,天天在变,直至泡在?中,所以说六堡茶是发酵最完备、保健功能最完美的茶类。六堡乡的农民大叔常以山歌形式赞颂六堡茶:“陈年黑石六堡茶,呕疴肚痛不离它,口嚼陈茶敷合谷,小儿惊风当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探寻六堡茶的前世今生”茶会:17座城市近50家茶馆因缘汇聚 共饮六堡茶三款珍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