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长寿区,袁兴顺在自己的茶场修剪茶树。

9年前,重庆市长寿区云集镇水平村的茶山被农民视为利用价值不高的荒地。9年后,返乡农民工袁兴顺将通往山顶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荒山披上绿装,春茶也将迎来第二年采摘。

做五金赚第一桶金

1972年,袁兴顺在长寿云集镇水平村出生。当年,水平村人以种茶为生,水平茶厂的茶叶在当地颇为有名。但由于大量年轻人的外出务工,茶山日渐没落,产品在市场上踪影难寻。

1992年,20岁的袁兴顺也离开家乡。他先后在西藏、广东打工,主要做消防安装工程。

“我经常怀念小时候陪父母上山种茶,制茶的生活。我的梦想就是打工赚足够的钱,回家种茶。”袁兴顺说。2002年,30岁的他回到重庆,在袁家岗买下一个门市做五金件批发生意,并赚到了第一桶金。

砸锅卖铁田地忙

2006年,他拿下儿时水平茶厂约3900亩地的租权,开始了绿化荒山的“征程”。

挖掘机轰隆隆地进场,足足挖了5个月才把这条14.8公里主干路搞定。一算账,仅人工费和油钱就花了35万元,加上几十万元的有机肥,100万元启动资金一转眼就没有了。

“当时我都傻眼了,怎么办?”袁兴顺说,他把袁家岗的门市抵押了,又把后期做建材生意的资金流转过去,前后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公路修建、土壤改良。

为什么一定要修路?袁兴顺说,小时候妈妈上山种茶往返要一个小时,太辛苦了,开山种树必须先修路。

为了保证山体,他不敢使用炸药,请来施工队,用挖机一点一点地凿山路。白天一边修路,一边整治茶山土壤,平均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累得几乎没了人形。

因为资金问题,直至2012年,500亩茶树才正式种植。

以有机茶打开了销路

2014年3月,水平村迎来了第一批春茶采摘。3000斤的茶叶为袁兴顺创造了20万元的收入。茶叶销量不错,源于他坚持有机种茶。

“不施农药很简单,尊重自然规律,一年采一季。夏秋长虫季节,茶叶扔掉不要。到了冬季,虫子自然就没了。”袁兴顺说,水平村茶叶要打响名牌,必须走精品路线。

茶叶要好卖,除了好茶,还需要好的炒制技术。加工技术分杀青、揉搓、焙干、理条4个步骤。

除了茶叶,袁兴顺还在荒山上种植了530亩南竹,3万多株日本红枫树、梅树。“南竹可采摘食用,树子可以买卖也可以观赏。”袁兴顺说,他希望茶山不仅有茶,还要打造一个生态基地。

CY260.com编辑推荐

荒山种茶人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几载光阴转瞬即逝。清明时分,父亲与我带着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着采摘,米粒一样大的嫩草一棵树上只能摘十几个,必须“打一枪换一靶”。半天下来,父亲却采摘了一、二斤新鲜茶叶。我望着父亲佝偻的背,掂量着绿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青春,铭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绿得苍茫……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泸州:农家女返乡种有机茶 年入20万会算“增收帐”


陈龙英(右)同丈夫一起采茶。

自2月中旬以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六组的陈龙英同丈夫韩中华就为采茶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麻麻亮就扛着竹筐到茶园采摘特早有机茶。一天下来,陈龙英和丈夫在自己已投产的10余亩茶园里可以采摘5公斤单芽。“早春这季单芽采摘期仅有1个多月,虽然每亩只能采摘15—20公斤鲜茶叶,但公司订单鲜茶叶收购价每公斤却达到136元,我们每天也有6、700元的收入。”3月1日,笔者来到陈龙英的茶园里,夫妇俩一边采茶一边高兴地介绍起她们回乡种有机茶给带来的丰厚回报。

返乡创业种有机茶

海拔高度680—1200米的纳溪区白节镇的团结、三华等村,因气候适宜,远离市区,多年来村民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引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大多村民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48岁的农家女陈龙英也不例外。

2000年,时年35岁的陈龙英夫妇就先后辗转广东、新疆等地打工。而就在这期间,一家茶叶公司进驻团结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引领村民种植有机茶,因让利于民,年年让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茶叶生产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以团结村、山华村为主的有机茶园达到1.5万亩。

2011年初,打工已10余年的陈龙英夫妇返乡过春节时,看到村里红火发展的有机茶产业给乡邻带来的丰厚回报,陈龙英心动了。她与丈夫商量后,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在租用别人茶山的同时,自己开荒种茶树,并成为村里有机茶叶专合社的一名成员。如今,历经4年的发展,陈龙英的茶园已发展到40亩,其中已投产的茶园达12亩。

为了确保自己种植的茶叶达到有机标准,陈龙英在专合社的指导下,严格生态种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保护茶园。笔者在陈龙英的茶园看到,她的茶园大多错落于山林间,茶园与茶园之间有林木隔开,形成良性生物链。在这些一片片一行行的绿树之中,或安插着智能电网式灭虫器或黄板。细看灭虫器或黄板,可以清晰地看到灭虫器中或黄板中粘附许多大大小小的虫子。

而在施肥上,陈龙英除了使用合作社提供的有机肥外,年年她都将家中畜禽肥和沼渣用在了茶园里。她告诉笔者,“无论如何,我必须保证茶叶的品质,万一哪天公司检测出我的茶叶不符标准,那就不是亏几个钱的事了,合作社都要受到影响。”

如今,在合作社的指导和公司的监控下,陈龙英借助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不仅茶叶产量没受到影响,更让她的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仅早春这季单芽(一芽一叶)鲜茶卖到了68元/斤,就是接下来的两芽一叶、三芽一叶的二三批次鲜茶叶,公司也分别给出了25元/斤和8元/斤的订单价。

自采+代收年赚20万

“现在村里相当一部分人种植有机茶一年采摘三拨,哪怕价格和产量相同,亩收入一般不足1万元,而我的茶园亩收入却可达到2万元,加上帮公司代收合作社成员的鲜茶叶,现在一年收入20万元也并非难事。”在茶园里,陈龙英说起放弃外出打工返乡种有机茶带来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龙英介绍,种有机茶不仅在管理上要增加不少劳动量,而投入采摘茶更需要费时间。若不精打细算,就会少赚不少的钱。她给笔者掰起指头算了一笔帐,由于采茶是精细活,象早春茶采摘因要求高,叶瓣小,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下来,顶多在3—5斤。但按目前请一个成年人来帮忙,每斤鲜茶叶的劳动力成本为35—40元。今年早春鲜芽茶叶收购价虽然达到136元/公斤,若全部请人来采茶,但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按20公斤计算,一亩茶园只能收入1100余元,这还不算平时人工和生产成本。

面对采茶里的有帐可算的“增收文章”,陈龙英在茶叶投产这两年,她就同丈夫一起,每拨茶开采后,除抽出一丁点时间料理家务外,其余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全身心投入到茶叶采摘中,放弃走亲访友,哪怕是春节期间。对此,陈龙英告诉笔者说,“采收茶叶是慢细活,但只是手工活儿,一天下来的时间虽然长些,但可以换来100多至200来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外工地打小工划算多了,还不用肩挑背驮、吃力流汗。”

除了自己采摘减少人工成本每斤多赚35—40元外,精明的陈龙英针对鲜茶叶大多采摘当天就要送到公司进行制作、而由于种植户分散量小公司也想降成本的商机,她就买回了一辆小货车与茶叶公司达成了代收自己所在近邻的几个村民小组的鲜茶叶的协议,茶叶公司每斤也给予她最高2元/斤的成本费用补贴。一年下来,替公司收购茶叶,她就可以多收入4万元左右。

如今,陈龙英和丈夫一起,靠着投产的10余亩茶园和她们比别人多许多的辛勤付出,除去年生产成本,一年有20万的赢余,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种茶状元”!

《茶山情歌》


《茶山情歌》是吴颂今作词,韩乘光作曲,杨钰莹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杨钰莹1992年专辑《风含情水含笑》中,是一首民歌味道十足的歌曲。

《茶山情歌》歌词:

茶山的阿妹俏模样

啊…吔…吔…吔…吔…俏模样

十指尖尖采茶忙

啊…吔…吔…吔…吔…采茶忙

引得蝴蝶翩翩飞

呀引得蜜蜂嗡嗡唱

啊…哎…哎…哎…哎…吔…吔…

引来了对面坡上的砍柴郎 呀砍柴郎 呀砍柴郎

嘿 茶山上的那个小阿妹

啊…吔…吔…吔…吔…俏模样

引来了的那个对面坡上吔 砍柴的少年郎

砍柴的阿哥嗓门亮

啊…吔…吔…吔…吔…嗓门亮

一支情歌两人唱

啊…吔…吔…吔…吔…两人唱

唱得蝴蝶双双飞

呀唱得茶花并蒂香

啊…哎…哎…哎…哎…吔…吔…

茶林里飞出一对金凤凰 呀金凤凰 呀金凤凰

嘿 砍柴柴的那个小阿哥

啊…吔…吔…吔…吔…嗓门亮

茶林里的那个飞出了吔 一对金凤凰

茶山的阿妹俏模样

啊…吔…吔…吔…吔…俏模样

十指尖尖采茶忙

啊…吔…吔…吔…吔…采茶忙

引得蝴蝶翩翩飞

呀引得蜜蜂嗡嗡唱

啊…哎…哎…哎…哎…吔…吔…

引来了对面坡上的砍柴郎 呀砍柴郎 呀砍柴郎

茶山上的那个小阿妹

啊…吔…吔…吔…吔…俏模样

引来了的那个对面坡上吔 砍柴的少年郎

砍柴柴的那个小阿哥

啊…吔…吔…吔…吔…嗓门亮

茶林里的那个飞出了吔 一对金凤凰

茶山上的那个小阿妹

啊…吔…吔…吔…吔…俏模样

引来了的那个对面坡上吔 砍柴的少年郎

砍柴柴的那个小阿哥

啊…吔…吔…吔…吔…嗓门亮

茶林里的那个飞出了吔 一对金凤凰

袁小月:奋力助推岳阳黄茶产业发展


岳阳市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

“政府正全力把岳阳打造成湖南新增长极,岳阳黄茶产业大有作为”。岳阳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谈到岳阳黄茶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袁小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谈得更多的却是产业的发展,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振兴岳阳黄茶,振兴中国黄茶”。他22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也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坚持,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的“巴陵春”牌茶叶正是在他手中做大做强。

1993年,随着那波改革大潮,袁小月辞掉公职,毅然下海,投身他所热爱的茶叶事业。创业之初,异常艰难,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他拿出全部积蓄,从贸易做起,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贩卖茶叶。靠着信念坚持和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好。后来抓住大型商超业态的崛起,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公司转型走品牌发展之路,投入巨资打造茶叶品牌“巴陵春”。2010年,袁小月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大环境,岳阳茶叶产业的出路在于复兴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产业。

率先谋划,率先践行。袁小月及其团队于2011年创办“岳阳市巴陵春茶业培训学校”;承办全国首届黄茶培训班,参与“中国黄茶之乡”申报工作,合力争取到“巴陵春”,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新派黄茶领导品牌、湖南十大茶品牌,品牌价值2014年获评5.1亿元,位居中国黄茶第一。

袁小月提出“用科技和文化打造新派黄茶”,巴陵春茶业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成果特别显著,在黄茶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底,全国黄茶加工领域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共15件,其中巴陵春茶业共5项。在湖南省茶叶加工领域(不含茶叶机械),巴陵春茶业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第一。

巴陵春茶业格外重视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品牌专著《巴陵春茶文化》公开出版;美国ICN国际卫视《游在中国》节目播放巴陵春黄茶专题片;东南卫视大型人文旅行真人秀节目《茶路真兄弟》,岳阳问茶专访巴陵春。

袁小月目前正率领团队全力打造“巴陵春黄茶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2个亿,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产业园雄姿初显。产业园的建成,不仅是岳阳黄茶产业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岳阳地域茶文化的缩影。

袁小月坚信,巴陵春黄茶品牌必将崛起,岳阳黄茶产业必将振兴。

茶市兴,茶盏旺


上个月24日至25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注明南宋吉州窑剪纸贴梅花盌的吉州窑茶盏,估价6万到8万,结果以25万港币成交。我们再看一下近两年国际与中国香港的一些大拍上,建窑茶盏与吉州窑茶盏一直成交价较高,且成交率也较高。而类似这样的藏品在2010年左右内地的市场价格也不过两三万元人民币,短短几年,其价格几乎上涨十倍,可见其涨势之凶猛。

不仅是吉州窑茶盏,近几年建窑茶盏也一样是涨势凶猛,内地市场受国际与中国香港大拍的影响,品相好的建窑与吉州窑茶盏现在也都是身价不菲。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一种窑口的产品受市场追捧一般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看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本地收藏家的实力与重视程度,二是与当前国人生活情趣相结合。比如十年前,越窑与龙泉窑青瓷藏品的价格在古陶瓷收藏市场上一直较高,这是因为在当时,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超内地,而且江浙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实力比较强的收藏家。前几年耀州窑青瓷涨势很好,不仅是受香港一些大拍的影响,与陕西当地收藏家的重视与推广也分不开。

而这两年建窑与吉州窑茶盏价格高涨,其实也不仅是因为南方经济实力的原因,还和当前国内茶道盛行有很大的关系。

建窑与吉州窑的产品多烧制于两宋时期,而且这两个窑口本身就是以烧制茶盏而闻名,其窑口最主要的产品就是茶碗与茶盏,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欢喝茶与斗茶的习惯有关。而在当今中国,在人们生活物质有很大提高的前提下,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受此影响,与茶道有关的一些收藏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这类藏品的价格一路高涨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茶禅兴佛寺


茶兴则禅兴。我国茶道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唐朝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的鼎盛期,由于禅师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因此在我国古代凡是禅宗丛林,寺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在南方禅宗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

佛教禅宗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这一方式其实是较为有效的,而饮茶也当然地列入了这一范畴。我国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都种有茶树,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高龄僧人无数,究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有关系。

谢友忠: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出,要大规模开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那么就桂林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近日,记者采访了龙胜的谢友忠和阳朔的赖玉梅两位种植大户,试图从他们身上感受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如果不是开春后的那一场雪,气候变冷,冻坏了部分春茶,对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里市村委努丹村的谢友忠来说,这几天已经进入了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10年前偶然一次打工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及家人今后的生活,让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成为马堤乡的致富能手。他为什么能找到致富的门路?坐在谢友忠家木楼上的火塘边,他跟记者聊了起来。

一次“有预谋”的打工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那时谢友忠在广东潮州的一家工厂做电工。偶尔听在一起干活的朋友说附近一家茶场的老板种茶叶效益不错。谢友忠听了非常感兴趣,于是专门去茶场打工,做些采茶叶、烧火之类的活。在茶场,谢友忠发现茶场生产的好茶叶每斤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更高,即便是普通的茶叶每斤也能卖到几十块钱。种茶叶用的地大部分是山上的丘陵地,茶叶耐旱,又不和水田争地,这跟老家努丹村山地丘陵多水田少的情况很相似,谢友忠心想:“回老家种茶也许能够得到钱。”

努丹村离马堤乡有20多公里,是一个传统的高山苗族寨子,村里面的人都喝油茶,种的都只是打油茶的茶树。即便是在龙胜,谢友忠也只是听人说过在和平乡有人种茶。

到了2004年,村里选举换届,谢友忠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加上已经40多岁了,他就回到村里准备开始种茶。妻子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从未种过茶怎么敢种?但在谢友忠的坚持下,妻子只得跟他开始上山开荒种起茶叶来。

历经波折,如今种茶年收入40万

里市村有个人在桂林的广西茶业科学研究所租房住,认识了所里的农艺师周玉秀和原所长韩志福。听说谢友忠要种茶叶,他把这两个专家介绍给了谢友忠。专家从所里给谢友忠代购了一批茶叶苗,同时指导他如何护理,怎样炒茶等。又告诉他柳州三江也是搞茶叶种植生产交易的,可以去那学习参观,学习技术和了解市场。谢友忠一边开荒种茶,一边从电视上、书刊上了解种茶的相关知识,慢慢地摸索,自己学会了扦插育苗。

谢友忠的脑子一向比较活一些,能折腾,在村里小有名气。有几户村民看到谢友忠种茶,觉得应该能得钱,也就跟着种了起来。到2006年,茶叶开始有了一点收益。然而,到了2007、2008年,市场波动大,一斤茶叶只卖到十几块钱,有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谢友忠自己也进退两难,“有点撑不下去了,力不从心。”到底是种还是不种?茶科所的专家鼓励他说,市场波动是正常的,慢慢地就会好的,你要坚持先把规模慢慢做大。谢友忠硬着头皮继续开荒种茶,到了2009年,茶叶的价格果然慢慢提高了。

渐渐地,谢友忠把村里周边4个荒芜的小山头开辟为60多亩的茶园。当初跟他一起种茶后来又退出的村民,也把茶园承包给谢友忠让他代管,谢友忠一共已有百亩茶园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两年他种的茶叶供不应求。今年还没有到采摘季节,已经有好多商家打来电话要求全部买了。谢友忠种的茶,其中价钱最高的春茶每斤已经能卖到200多元了。这两年,他的茶平均年产量在5吨左右,均价为每斤40元,年收入都超过了40万。因为经济效益好,谢友忠在广东打工的小儿子已经回家来帮助家里种茶。随着茶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儿子也将回来。每到茶园忙碌的季节,谢友忠都要雇佣村里20多人来帮忙,每人每天的报酬从70到100元不等。

种茶之前的经历,为他的致富埋下“伏笔”

里市村委有200多户,1900多人,每人只有几分水田,其他都是山场,这几年在外打工的很多。努丹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几乎是与世隔绝。即便是现在,村里人要赶圩,大多时候要步行16里路,走路得花1个多小时,去一趟县城就更远了。谢友忠靠种地实现年收入40万,这在马堤乡是很罕见的,为什么他能找到致富的门路?记者发现,这跟他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月14日,记者跟马堤乡的小杨在芙蓉圩见到他的时候,见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材颀长,像个乡里的干部。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的好像是书本,记者打开一看,果然是书,是中国茶叶杂志。谢友忠告诉记者,是茶科所的专家告诉他,从杂志上可以了解最近的茶叶市场的行情、动态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等等。

一聊起读书,谢友忠眼睛好像放出了光。到了家里,他从卧室给记者找来几箱书籍,除了种茶叶的书籍,还有很多是机电方面的书。看到上面有很多复杂的公式、线路示意图,记者禁不住地问:“你能看得懂么?”

“基本都能看得懂,我是搞机电维修的!”谢友忠笑着说。

谢友忠的父亲早些年毕业于当时的桂林师范学校,此后一直在马堤乡里任教。上世纪70年代,谢友忠高中毕业,是那个时候村里为数不多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受父亲的影响,谢友忠一直就比较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学习木工帮助乡里的人装修房子。

到了1987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谢友忠偶然看到了外地一份培训机电维修的招生简章。常年坚持读书学习的谢友忠也去参加了培训。回来后,恰逢村里的变压器坏了。村里人听说谢友忠去外面学习机电修理了就让他试一试,结果修好了。大家都相信谢友忠能修理机电,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请谢友忠去维修机电,他便以此为生。到了1998年,朋友介绍他到广东做电工。此后才有了到茶场打工,回乡种茶,创出一番事业来的经历。

记者手记

爱读书善读书,让他把握了致富的机会

这些年,谢友忠靠种茶叶致了富,引起了县里和乡里的关注,他从打工到种茶的经历被人们广泛提及,带着传奇色彩。然而,其实,他种茶致富和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谢友忠跟记者聊起致富经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只不过是多读了一点点书罢了。”正是因为“多读了一点点书”,让他开阔了视野外出学习机电修理技术;又因为有了修理技术,让那个时候很多村民还足不出户的时候,谢友忠已经走遍了龙胜周边,又到了广东,开阔了他的视野。直到接触到种茶的信息后,开始他“有预谋的打工”,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偶然,但这之中往往蕴含着必然。马堤乡在外务工的人员那么多,为什么让谢友忠把机会给把握住了?最起码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爱读书、善于读书让谢友忠不断思考,不断开拓新的路子。这,或许是新型职业农民身上的重要特征。

鑫顺祥茶诗:黑茶午韵


北国的的秋,来得早,来得清。极具画景的一季,细腻,落寞,萧索,深沉。这个秋天,来得浓郁,来得盎然斑斓。而那棵大槐树下。如往日一般。依旧是一人,一书,一茶还有一下午。

古卷如诗,饮茶如梦。我一直都认为,黑茶不适于伴读。不同的茶叶,茶香也不同。黑茶不似绿茶那般清香恬淡,也没有红茶一样醇香浓厚,更不像而花茶芬芳迷人。但我却独特钟留那种味道,独一无二。如果说把茶比作书,绿茶像散文,红茶像小说,花茶像情诗,那黑茶就一定是波澜壮阔的诗歌,每每到精彩激的时刻,端起茶碗,一饮而尽。只留余香在齿间,萦绕在心头。

渐渐的,我爱上了这种午后的茶韵,书卷在手,清茶在杯,暗香浮动,一杯饮下,一切尘嚣悄然远遁,顿然令人心境澄澈,达忘我之境。忘了尘世的烦恼,摒弃功名利禄之念,惟有书与茶的清幽之味,这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心中的富有,精神上的升华。那些名利场上的事情,在这里显得何等的琐屑其小,早已不值得挂于心上。

一人,一书,一茶,一下午。或沉思,或啜饮,一人独享流淌的愉悦。抬头看着老槐树,带着落蕊,似花非花。一缕一缕落下。街上还残留着扫帚的丝纹。待蕊落地,风起尘扬。一人,一书,一茶,一下午。是一种意境,一种生活态度。

周吉顺:从化工工人到种茶达人


周吉顺在自家茶园采茶。余兴福摄

如果没什么事,周吉顺喜欢在渚河边静静待着。夕阳下平静的江面,映着对面的山峰倒影。

“想不到最终还是这山水给咱赏了口饭。”周吉顺背过手,慢悠悠地往回走,去看看他的茶园。

从发牢骚到动心去种茶,失业后转变人生轨迹

周吉顺家在陕西省紫阳县,打小就生活在汉江支流渚河边。之前,他一直在紫阳县红蝶化工公司工作,日子平常地过着。突然,在2012年,公司被关停,他下岗了。变化来得有些快,周吉顺有点懵,跑去公司闹腾:“我们公司好歹也是县里的支柱企业,这么大的摇钱树,咋能说砍就砍?”

“安康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要保证水质。”县政府的人解释道。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而施行严格的环保问责制,许多工厂被关停,新建的工厂都必须先预审排污指数和治污设施。政策一落地,对许许多多的周吉顺们产生连带影响。

上有老下有小,失业的周吉顺在家发牢骚,“工厂都停了,环境好了有啥用?还能变成现钱拿来花?”他一直琢磨不通,直到县政府的人找上门来。

“种茶吧,咱们这里环境这么好,土壤中的硒含量富集,茶的质量也高。你之前也种过茶,有经验,县里也可以指导种茶技术”……周吉顺动心了。多年前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如今重新拿着锄头上茶山的那一刻,周吉顺心里五味杂陈。

随着当地对生态保护要求更严格,本地茶品质会越来越好

要说,这种茶赚的钱肯定比种地多吧,为啥不愿意种茶呢?

周吉顺直摆头:以前种茶种亏了,害怕重蹈覆辙。原来,十多年前,福建等地的茶在市场上大火,紫阳县去考察后,就大量购进福建等地的茶苗,利用行政手段大力推广。可种了之后发现,“橘生淮北则为枳”,效果并不好,周吉顺也因此赔了一大笔钱。

“不大力繁育推广本地优良品种,反而舍近求远,实在得不偿失。”高级农艺师程良斌说。其实,陕南的自然环境较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紫阳县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严格,本地茶种的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将会越来越好。

许多茶农之前有损失,这次又推广本地茶,他们不接受怎么办?对此,县政府决定将回购的良种发给茶农栽植,以调动茶农的积极性,也保证了茶树的种源。

茶农赚茶钱,生态游渐成当地旅游招牌

让人没想到的是,周吉顺养护起茶树来,竟是个好手。每年仅茶叶收入这一项就有四五万元,短短几年,家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楼。

7月初,记者见到周吉顺时,他正在自家茶园里忙着采茶。现在的周吉顺说话也有底气了,俨然一位种茶专家的架势:“茶园管护好,茶叶能从春分采到白露,只要人勤快,几乎天天都能挣钱!”傍晚时分,合垭村魔芋包茶厂的采购员上门来收鲜叶,这段时间茶厂正在大量加工富硒红茶,周吉顺这一天就挣了400元,崭新的现钞,甩起来哗哗响。

可他现在又有了新的疑惑:邻村赵丽家的,怎么能请来城里人给他们帮忙采茶?那一天得花多少钱?一打听,“乖乖,城里人出力给他采茶,他还要收人家的钱!”周吉顺不得不佩服赵丽家会做生意。原来,赵丽家依托家里的茶园办起了农家乐,城里人喜欢这里的新鲜空气,也想着体验一把采茶的新鲜劲儿。现在,农家乐成了主业、种茶倒成了副业,赵丽家赚的钱比周吉顺的还多。

周吉顺和赵丽家的发展,正是紫阳县生态布局、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

“依托‘山水道’的特色资源,我们正在打造休闲度假中心、富硒茶文化观光园等。”紫阳县文化文物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苏仁琼说,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紫阳的金字招牌。今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26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多元。

如今,守着青山绿水过日子,身体也畅快了许多。瞧他,背着背篓下山去,蹦蹦跶跶不费劲。

见证普洱茶如何蜕变成普洱熟茶


普洱茶蜕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普洱茶发酵变成普洱熟茶的过程。

普洱熟茶发酵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检验水质,养地,洗地。

一、养地:新的发酵房不能马上拿来发酵用,需要进行养地,主要目的是为了除去新地面的异味,保证发酵茶的品质。

二、地面要求:水泥地面或者水冬瓜木地板。水泥地有吸水保温的作用,而水冬瓜木也有吸水保温的作用,国营时期的勐海厂用过,但使用周期只有二年左右,几乎所有厂都用水泥地面了。故在此只说水泥地面了。

三、养地要求:根据厂地的大小,准备数量不等的熟茶灰。按0.5-1cm平铺在地面上。然后浇水,要求浇透,但不能积水。每隔二至三天再复浇一次,复浇只是稍微洒少量的水,不让表层出现干的现象。养地以春,冬天7天为好,夏季3-5天为好,(因天热,时间久了会臭)。还要看地面吸收茶汁的情况来决定养地的时间。一看地面的颜色,新的水泥地面以变黑为好。二闻茶灰的味道,挑起茶灰闻一下要没有茶味,只有水泥沙浆的味道为好(表明茶叶已吸收了地面的异味)。

四、洗地:地养好后,清除茶灰,一定要用水把地面冲洗干净,以防养地的茶灰影响发酵茶叶的品质。等地面晾干透后就可下堆发酵了。

普洱茶砖的制作工艺

普洱茶砖简介

茶砖出现于光绪年间,很多产茶地开始制作砖茶。由于从前茶农交给晋商的散装品,体积大,重量轻,运输不便,且需将茶叶装入竹篓,踩压结实后,再行载运,颇有耗损。为了适应茶商的要求,而出现了砖茶生产。最早出现的茶砖,始自光绪初年,其压制法极为幼稚简单,一般都是人工压制。

从光绪四年(1878)以后,晋商们在砖茶的制作中逐渐采用了水力压机和蒸汽机加工砖茶。这种制造砖茶方法简单有效便于操作。可以说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现,就是因为茶叶贸易带来的,作为一段历史的纪录,茶砖真实的表现了清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面貌,以及近代科技在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了解到以上制作过程后,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任何好的东西的形成都需要一个不是那么容易的过程。

李昌兴 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李昌兴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第一次见李昌兴是在文昌宫的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因为那天下雨,到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知道我们要来李昌兴备好了今年困鹿山最好的春茶款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技艺的传承人,他早代表普洱走遍了大江南北,参与了很多重要的茶事活动,作为“红”人的他身上非但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反而更多了几分谦逊与随和。

李昌兴是纯正的彝族,从祖上便开始制茶,算到现在已经第八代了,母亲告诉他,祖上在清朝年间就专门负责制作贯茶,他们所在的困鹿山古茶园,就是当时清政府御用的皇家贡茶园,每到制作贡茶的时节,朝廷都会下旨委派当地官员派兵驻守茶园监制贡茶,直到1905才取消困鹿山古茶园进贡。从那以后很多农家都不再做茶,改种其他农作物,李昌兴的祖辈却毅然坚持。李昌兴说,母亲对茶的执着是从祖辈那里得来的,而他对茶的坚持与热爱则是从母亲这里开始的。

1987年母亲用积攒多年的800块钱,买下了困鹿山100亩古茶园,因为普洱茶的断代,只有极少数的老辈知道普洱茶,市场前景极不乐观,母亲却把所有身家都压在当时大家都避而远之的茶园里,家里哥哥姐姐都非常不解,可老三李昌兴却没有想那么多,从小就听母亲讲茶,陪母亲采茶,看母亲制茶的他,主动承当了管理茶园的工作,百余亩茶园在他和母亲的细心打理下越长越旺,日复一日,他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贡茶制作技艺。“别人说管理茶园很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那时候我一进茶园就是一天,累了就在草地上打个盹,渴了就摘几片茶叶嚼嚼,反正又没人管,自由得很。”李昌兴说,87年绿茶正火,可以卖到七八十元公斤,而普洱茶三块钱公斤都没有人要,每次赶集背出去多少,就带回来多少,很多人笑他傻,母亲则坦然的告诉他,“孩子像茶一样去生活,面对暴风骤雨都要坚强、淡然。这是老祖宗留下茶树,在历史上风光过,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李昌兴与母亲每天都坚持打理茶园,虽然茶卖不出去,但从采摘到制作每一个环节依然一丝不苟。“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让我知道自己有多爱茶。没有人买我和母亲就自己喝,自己品,生活虽然拮据,但与茶为伴的日子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茶就是我和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支撑着彼此的信念。”

李昌兴的母亲在06年离世,从87年——06年这期间,可以说她完成了贡茶技艺的传承,见证了普洱茶的复苏,也成就了现在的李昌兴。李昌兴用“自在”与“坚守”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因为这两个词透露着他对茶的执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还有母亲与茶带给他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态度。在李昌兴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深深的爱上了茶,小时候李昌兴时常把他们带上困鹿山古茶园,一待就是几个月,孩子们每天与茶为伴,就这样,茶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种到了孩子们的心底。

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困鹿山古茶园仿佛就是李昌兴的生活体验室,在这里可以对外推广普洱茶和,可以邀请宾朋细细品尝困鹿山上好的茶,还能够漫漫聆听普洱茶与他的故事。

原定第二天一早上困鹿山,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被阴雨拒之山下了,但这次与之前的心情大不相同,以前是冲着皇家茶园的名气而去,这次我则是想抛开切,用心去感受这片让李家祖祖辈辈都迷恋的土地。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6期!

几千元就能收藏坭兴陶大师原作


坭兴陶大师作品

广西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坭兴陶与紫砂陶有异曲同工之美,且坭兴陶在国内陶器中绝无仅有的“窑变”艺术,使坭兴陶的艺术品位较高。近年来坭兴陶壶收藏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广东岭南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飞武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坭兴陶壶市场价位不高,少有仿制品,一把普通的坭兴陶壶只要几百元,而几千元即可收藏一把大师原作。

收藏掌握三大要点

羊城晚报:收藏坭兴陶壶要从哪些方面来把握?

杨飞武:四大名陶中,只有坭兴陶和紫砂陶偏重于做陶壶,坭兴陶与紫砂陶有异曲同工之妙,紫砂陶砂多,而坭兴陶以泥为主基本不含砂。相对于紫砂陶,坭兴陶目前价位很低,同是国大师作品,价格相差至少10倍。但坭兴陶壶具有成熟的文字书法雕刻,其特有的窑变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坭兴陶壶养壶过程较紫砂壶简便,茶水泡一泡便很容易养出光泽。

在选择藏品时,首选有书法篆刻的作品,壶胚和书法都出自名家的作品最好,其次是普通壶胚但书法出自名家。坭兴陶讲求窑变,书法搭配上窑变自然更好。目前,制作坭兴陶的大师仅有十几人,名气最高的大师是李人帡和刘明洲,所以要收名家作品并不容易。

羊城晚报:壶胚和书法,哪个更重要?

杨飞武:坭兴陶壶和宜兴陶壶不一样,宜兴陶壶强调做壶的人,而坭兴陶壶讲求书法家。例如,李人帡书法更好拉壶胚一般,他之前常与省大师周长元合作,周长元出名后壶供不应求,李人帡就找其他人合作,价值依旧很高。当然,若是能收到一把李、周二人合作的壶价格更高。

大师精品壶都是手工制造,坭兴陶也有一些是半机器壶。要辨别这两种壶,可以看壶底印章。大师手工壶壶底都有作者名字,如果只有厂名,就是半机器壶,这类壶为日常使用,收藏价值较低。

“窑变”很难仿制

羊城晚报:目前坭兴陶壶有仿制的吗?

杨飞武:坭兴陶壶因为本身价位不高,没必要去仿。可能会有人仿李人帡的书法,但难度较大很容易被识别。窑变没办法仿,每一个都不一样,放进去的位置和时间不一样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

羊城晚报:大师监制的陶壶有收藏价值吗?

杨飞武:如果是大师监制的,会标注是大师工作室的作品,也就是大师设计后由学生完成,这种壶相对于大师作品就差一点了。还有一类壶标明是大师弟子制作,价位较低但也有收藏价值,因为业内看好大师弟子的成长性。归根到底还是看整个壶的造型、书法等。

升值与否要看自身发展

羊城晚报:目前坭兴陶壶的市场价格怎样?

杨飞武:目前最普通的壶市场价是300-400元,省大师的2000-3000元,国大师的5000-10000元左右,最贵的也就一两万元。近年来,坭兴陶壶作为国礼在东盟博览会上赠予东南亚领导人,名声渐渐做大,价值也上去了,原来有些名家作品只要2000-3000元,现在也过万元了,大概3-4年涨了2-3倍。

羊城晚报:未来坭兴陶壶的升值空间如何?

杨飞武:如果政府足够重视,可能以后的升值空间比较大,即使不重视,很多名家的作品价值也不会贬值。北方收藏陶壶的比较多,但广东市场差一点。其实不少藏家已经关注到坭兴陶壶并且开始大量收购,今后市场还是看好。

黄璨、程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返乡农民工袁兴顺:9年让荒山变成了茶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