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百年品牌的底气

那些陪同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80年代大学毕业就进入下关沱茶集团,从基层一步步走到领导层,也是伴随着茶厂从计划经济到企业化转型,一路走来,他亲眼见证下关沱茶集团从太平盛世到深陷危机,直至冲出重围。这样的过程说起来容易,但是他表示亲身经历过的感触会更加不同。虽然这一页已经翻篇成为下关沱茶集团的历史,可如今再回头依旧恍如昨日,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重新让他回顾2007-2008年间的大起大落,我原本以为采访中会出现诸多忌讳,但陈国风却没有过多避讳,反而非常诚恳地表示“我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此谦卑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下关沱茶领导人的坦荡胸怀和敢于面对失误的勇气。

……

到2007年4月,茶厂将原料收购政策推向了极致。“原计划要收18000千吨的,5月的时候市场开始不对了,才忽觉大事不妙,但是我们春茶收购已经接近尾声,原料陆陆续续的进来了,已经达到1万吨以上。全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赶紧停止收购原料,此时刹车已是无济于事。”对于陈国风而言,当时的情形已经变得不可控制。

……

“正是由于底子太好,我们从来不知道亏损是什么滋味,即便国有体制改革,那些曾经占据多年的国有经营思维却并没跟着转变。我在分析,也在检讨。企业领导有丰富的计划经济管理经验,但现代企业意识、市场意识缺失;当时大家的决策更多的是靠经验,靠感情,靠胆大与盲从。因为产品单一,只有便甲(便装甲沱)、便特(便装特级沱茶)、苍洱沱茶等那么几个单一产品,一个产品每年的产量都是上千吨,好卖的时候,经销商都拼命打电话,要求给我们配这个货配那个货……长期以来,我们疲于满足市场供应,看起来回钱很快,但是配货不均,就很难维系一个有序的销售体系。特别是2007年的市场忽然沦陷,销售渠道一夜之间瓦解。热销的下关沱茶成了烫手山芋,市场不要,经销商不要,那么,谁来维系我们最基本的生产?”陈国风坦陈道。

cy260.COm小编推荐

永年太和茶业公司董事长 太俊林 先生专访


永年太和茶业公司董事长太俊林先生专访

太俊林男,汉族,大学文化,1974年11月生,现任云南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厂董事长,深圳市永年太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呼吸着彩云之南满溢茶香的空气长大,

他的祖辈在茶路上留下过清晰的足印,

他打小就把普洱茶当饮料喝,长大后又与普洱成为亲密的工作伙伴。

别人说他和普洱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他自己说他和普洱是命定的缘分。

在我的印象中,用“XX总”来称呼的人多半会透着几许圆滑和不近人情,可当我第一次见到太总时,便颠覆了心目中“总”们的固有形象,没有标志性地象征富态的肚皮,也没有冷若冰霜的象征权威的表情,只是一个很谦和很亲切的笑容便让人心里所有的顾虑和不安消散殆尽。

说是采访,更似聊天。早前准备好的记事簿、录音笔统统被我遗忘在包包一角,早前既定的问完问题快点闪人的计划也夭折在摇篮里了。采访在一个茶香袅袅的屋内进行,我们边品茶边聊天。时间似乎一瞬间静止了,慢慢刻录着他的故事,那些关于“茶”的故事,那些走在“茶路”上的点点滴滴。

立足传统

“我要像法国人酿葡萄酒一样来做普洱。”太总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位70后的年轻企业家,太总一直致力于普洱传统加工工艺的研究与运用。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年轻的太总竟被称为香港四大茶商仓储方法的唯一继承人。这不得不让人好奇,是什么让他这样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如此执着于传统。

太总说这多半同他幼时就接触普洱茶有关。从6岁起太总就开始跟着父亲喝茶,8岁时开始自己泡茶,高中时期就喝遍了中国的名茶,一路走来,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又是何时太总真正开始他的普洱茶事业的呢?话说那是1996年,手拿天津商学院企业管理毕业证的太总,进入到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之后便被派往深圳专做普洱茶的业务员。谈及在深圳的日子,太总说辛苦是难免的,成天在路上跑业务,不管日晒雨淋,白天黑夜。经常是深圳香港两边跑。单是排队等过关就要耗上个把钟头。谈及这些,太总总是淡然地一笑而过。在他看来,年轻人就应该肯学肯做,吃苦耐劳。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地干事业。有些东西或许当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学到自己手里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所以,太总将在深圳的“上班族”日子视为其普洱事业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时期,他寻获了什么呢?

太总坦言:“到了深圳,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本来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搞外贸只能打打单、跟跟单,可到了深圳,眼界开阔了,在生意往来中直接深入地学习了很多普洱茶的知识。比如我结交过一位吴树荣先生,他经营着香港的一家百年老茶店,我的好多关于普洱茶的基本知识都是从他那吸收的。特别是其中有一条:生茶不能叫普洱茶,至少要收藏好几年,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慢慢转变,陈化后方可称为普洱茶。这句话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日后在做普洱茶生意时时刻不忘传统二字。如果对生茶和普洱茶都还存在误解,那又何谈投身于这个领域呢?所以,在流派众多的普洱茶界,我悉心学习了吴先生写的一些关于普洱的书,从中找到了普洱的‘根’,也是这扎实的根基让我之后有了在这行发挥的空间。”在深圳的打工岁月让太总寻到了普洱传统工艺的根,沿着这条“根”,在1999年,太总奔赴西双版纳的易武,希望让古茶工艺重获生机。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成就了“99易昌号”,也成就了现在的昌泰集团。此后,太总更加坚定了做传统普洱的信念。

“做普洱,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该陈放五年就放五年,该放八年就放八年。这样才能最好地保留普洱的传统,才对得起作为一个茶人的良心。”这便是太总做茶的原则。在充斥着各种暴利神话的,他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些疯狂炒作后带来的利润神话,有时神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太总说他有一个台湾朋友在炒普洱的过程中仅仅一年就赚了6000万的毛利。相比之下,太总的真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傻气。太总说他希望普洱茶以文化为载体,回归本真。让人们在普洱中得到一份踏实而真切的感动,让饮茶不仅仅只是饮茶而已,而是品饮生活,品味人生。他希望人们对普洱的爱是明净透亮的纯粹的喜欢,而不是隔着利益的纱网,做些不真实的白日梦。

由此,太总谈到了近年来的“普洱热”,“在我看来,这好像是普洱的辉煌,但实质上从侧面反映了它正在走下坡路。因为它身上所有的亮点都已经被炒开了,炒没了,已经没有更新的东西去挖掘了,所以人们才咬住这几个亮点翻来覆去地炒,制造出了一种繁荣。由此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为图短期利益而鱼目混珠、虚夸价值的现象。其实,只要大家多一点对普洱知识的了解,便不会再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对此,太总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将普洱茶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品饮者和收藏者,让他们知道如何去鉴别优劣、真伪,如何收藏、储存普洱茶,为普洱保驾护航。“下一步我想多探究一些香港老茶人、老茶店的故事,集结成书。这样更有助与大家从根本上了解普洱,从历史、人文各个角度去审视普洱。把普洱真正内化成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符号。”太总在透露道。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书写童话的理想主义者,那太总应该算是普洱茶界的“安徒生”了。

勇于创新

“机遇。一定是机遇。”太总把自己今时今日的成就归结于两个字“机遇”。在机遇到来时大胆尝试、锐意创新,这便是太总成功的秘笈。

太总又一次提到了在深圳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经历。“透过深圳这扇中国的南大门,我看到了更为广大的海外茶叶市场,了解了外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那时我意识到,国际化是任何一个产品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种国际化意识,使得太总在2001开始加工一些精茶块出口法国,但是当时云南能符合这样技术要求和卫生要求的厂可谓凤毛麟角。“如果从源头上就自己做会不会好一些?这样会比单纯加工更为可行?”当时,太总这样问自己。几经思考,他做了一次勇敢地尝试,也可以说是一次冒险,一次赌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现有市场资源,在2002年创办了永年普洱集团,真正形成了普洱的生产、储存、销售的一条龙运作。踏出这一步,太总并未就此安于现状。他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并从对外贸易中继续创新。

对此,太总给我讲了一个在与法国进行进出口贸易的故事。那次交易,法方希望在每个普洱茶块上拴一个吊牌。太总便直接在茶块上钻了个洞,把吊牌拴上,但这样一来,茶块遇水泡开,吊牌也就脱落了啊。就算是这样法方也一定要求吊牌的存在,因为在西方人眼中,有吊牌是正规生产的标志、优良品质的保证。这个小小的经历引发了太总的思考,从而使他开始了对“紧压袋泡茶”的研究,一步一步,层层攻关,他始终不曾放弃,也最终做出了成果。这便是生活的智者,善于从细节处得到启示,勤于思考,并有勇气坚持将所想付诸实际,实在令人佩服。

懂得赢利的只能称为生意人,而懂得创造的才能成为企业家,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才能收获更广阔的天地。我想太总便是这样一个懂得站在传统基石上创新的企业家吧。

他们眼中的“太总”

太总爱茶、懂茶,却不局限于独善其身,在他的引导下,许多朋友都与茶结缘,成为普洱的超级发烧友。一位茶人的博文中这样写道:“认识小太——太俊林,是一种福分。那时,我们坐同一部车回景洪,一路上聊开了普洱茶,聊开了昌泰,也是这次,我从他们嘴巴里第一次听到神奇的99易昌……”再看另一位茶人口中的太总:“普洱茶由大名鼎鼎的太俊林先生经手发往港澳台以及东南亚,这方面的问题我当然是少不了向他请教的,他很有发言权。”我相信这绝不是言过其实的恭维,而是茶人们对太总最真实的看法。他们眼中的太总,是诚恳执着地追梦者,也是茶界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太总是给予他们启迪与指引的“导航卫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

“99年来到深圳,16岁的我从太俊林先生口中认识了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从中了解到普洱的精华与奥秘。记得当时办公室里的易昌大砖大饼和那艘大帆船模型,还有那个敬业的太俊林经理。时光飞逝,,易昌大砖大饼和那帆船不知所踪,太俊林经理也成了永年的老总.。而在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广云福茶行。”虽然不知太总是否记得当年与他共事的青涩少年,但那个少年却永远记住了太总。也因为太总对普洱始终坚持的那份痴迷让少年成人后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普洱茶路。

我留意到,太总热衷于投身公益事业。例如在一次中港慈善拍卖会上,他就提供了六筒永年99普洱茶作为拍品,为当晚的拍卖会筹得16,000元。诸如此类的慈善活动也在太总的日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正是这样一个富有爱心及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将这种爱融入生活,融入事业,融入每一片茶叶,每一杯香茗……“情要用水调”,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承载了一个茶人一生的感情与期盼,现今读来更别有一番滋味。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太总起身泡了一壶普洱慢慢品饮,凝神间,波澜不惊,举杯时,宠辱偕忘。我想这便是一种境界,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境。这让我想到了太总说过的“永年”这个名字的来历。这二字来源于一把太总很钟爱的茶壶,其上刻有八个字“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我想这种心境和精神正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细心体会、用心学习的。

一个与茶结缘一生的人,谱写了一曲牵动人恻隐的茶之恋曲;一个与茶为伴一生的人,缔造了一个至真至纯的普洱世界……

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林文侨


安溪铁观音集团董事长林文侨从一个铁观音的爱好者,转身成为茶业龙头企业的领导者,扛起了弘扬铁观音文化的大旗。

个人简历:1974年7月,林文侨于安溪一中高中后就到外地打工,年底应征入伍,1990年部队转业。先后毕业于南昌陆军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福建省自修大学党政干部系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并攻读博士。1990年起,任香港远太国际发展实业公司董事长、远太集团(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3年,林文侨盖了当时泉州的第一高楼———22层的远太大厦。2006年8月份,林文侨开始接手经营安溪茶厂,提出远太集团将以房地产、茶业为主,酒店、文化用品等行业兼顾的经营思路,一改早先以房地产为主的战略。2007年出版《林文侨书画作品集》。

十多年来,从炒作茶王、》,这在茶行业是第一次;2010年5月,安溪铁观音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之首,并挺进世博会联合国馆并成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专用茶”。

记者:现在铁观音集团和立顿的差距在哪儿?

林文侨:集团成立之初,我就总结了铁观音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铁观音这个产业链没有形成,第二是市场上比较混乱,到处都是自称为“茶王”的各种品牌,但实际上都不能称为品牌,因为没有真正形成品牌运营链;第三个就是科技含金量低,文化宣传单一。

把茶叶专卖店开到欧洲

记者:听说你有计划到国外开茶叶店,店名就标“安溪铁观音”?

林文侨:我希望能和其他品牌的茶叶连锁共同打造中国茶文化,共同把它推向世界,“抱团”到国外,特别是到欧洲开专卖店。虽然现在运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需要探索的,因为打的是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然后店里卖的又是不同品牌的安溪铁观音,那么管理和销售方面就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记者:那你觉得这种模式如何展开呢?

林文侨:让有实力的先到那边去发展,让政府出面牵头,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最起码我现在能够起个带头作用,抢先去占领市场,特别是占领终端,把铁观音品牌先打出去。第一步先在东南亚开。东南亚因为比较能接受我们这个茶叶吧,华人华侨比较多,比较容易接受。

未来将打造“铁观音庄园”

记者:近几年茶叶市场出现了不少炒作现象,普洱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红袍、铁观音也出现炒作的迹象,您是怎么看的?

林文侨:茶叶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炒作的东西都不会长久。现在应该做的是让铁观音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和规范化。

2007年我就成立了股份制企业,通过导入资本运营,借力推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立顿可以行销全球,蕴藏茶香、茶味和茶文化的铁观音一定也可以做到,首先就是要做到标准化。

记者:铁观音怎么能够做到标准化呢?现在各品牌的标准都不一样。

林文侨:其实是可以标准化的,2008年开始,我们就参与了乌龙茶国际化标准的制定。市场整体质量上升了,达到合理利润,就能带动市场和茶农的整体利益的提升。我带头参与明码标价,至少可以给行业起一点引导作用,这样消费者买得也会放心。

记者:你在茶界创造了很多第一,接下来还有什么打算呢?

林文侨:要在全国建立规范化的茶庄,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茶庄,而是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打造安溪铁观音庄园,把茶叶基地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整合铁观音产业链。把高科技、文化与茶结合起来,组织“万人培训”,拍电影,搞旅游景点,更人性化地进行推广。

人物语录

铁观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喝茶的人其实是在喝一种文化,所以打造一个能包容这种文化的品牌才是铁观音产业的出路。

财富人生

去年,林文侨95岁的母亲荣膺了“世博茶寿星”。林文侨爱茶,或许与其母亲的“茶情结”有不小的渊源。

林母一生酷爱喝茶,茶龄有70年,每天就是三大杯茶。她常常对林文侨说:“不要给我多少钱,把你最好的茶叶给我拿些过来就好了。”

由于生长在茶乡,又受母亲影响,林文侨从小爱喝茶。从1991年,他就开始举办茶王赛,1993年协助安溪县政府开创安溪铁观音拍卖先河,还把《同一首歌》邀请到安溪演出。这也是他对家乡的一种回馈。

事实上,林文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而且从小爱运动,会打乒乓球会打篮球。可以说是一个运动健将。现在还经常打高尔夫、网球。网球拿过全国公开赛第三,高尔夫拿过第二,最高打到72杆。

2014年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访谈


讯:2014年1月3日,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做客新华网云南频道,与新华网网友一起探讨伏茶业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未来。

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大益茶业集团吴远之董事长来参加我们的《新华网云南频道·2013互联网年度人物访谈》栏目。您好,吴董。

吴远之: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相信还有一部分茶友还不太了解贵公司,可以给我们做个简单的介绍吗?

吴远之:大益集团以传承为根基,以拓展为血脉,制茶以心,事茶以诚,不断超越,成就经典。以“大益牌”普洱茶为代表的众多产品,均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天然)食品证书,多次荣获国际、国家、部省级金银奖,并通过欧盟国际有机认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欧美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大益茶制作技艺”也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大益集团正式签约广州2010年亚运会,成为其茶叶产品供应商,这也是中国茶企业首次成功赞助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同年11月,大益集团获准在上,一款100多年历史的陈年老茶已上升至600万人民币,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养生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对茶叶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这是影响茶叶价格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具有收藏价值的茶品来说,品质最为首要;其次,根据年份的久远决定茶品的价值。

帝泊洱之父—闫希军、天士力集团董事长


帝泊洱之父—闫希军、天士力集团董事长

以下是《普洱》杂志采访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先生的纪实!

帝泊洱由天士力集团与云南普洱市携手研发。它正在以强劲的势头走进人们的健康生活。天士力集团的董事长闫希军先生。这位开创了现代中药新纪元的企业家。致力于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进入大健康产业,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而他也被人亲切地称为“帝泊洱之父”。天士力与普洱市如何结缘?帝泊洱如何诞生?帝泊洱的未来发展道路是什么?我们带者众多的疑问,走进闫希军先生聆听他的“帝泊洱故事”。

普洱:天士力做帝泊洱系列产品是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考虑。那您是怎么与普洱市结缘、与普洱茶结缘的呢?茶有很多的品种,您为什么要选择普洱茶呢?

闫希军:天士力进入茶产业,取决于我们的战略,我们现在的企业战略定位是“大健康产业”,就是让人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在研究中药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三到五年的时间开发茶,我们对中国的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最后我们发现普洱茶的营养价值、健康价值和治疗价值是很好的。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尤其是普洱市委、市政府积极倡导科学普洱时代的发展。天士力在研究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认识,升华,对普洱茶有了深刻的了解。

决定进入普洱茶产业,我们当时还是没有这个决心的,我们力量和决心的源头是来自于普洱市的副市长盛军博士。我过去和盛军博士同样在生物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07年我们了解到普洱发生地震,救死扶伤是我们做药人的本职,当时我们就送了一些药来慰问地震中受灾的老百姓,普洱市就给我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捐赠仪式,这是我们第一次与普洱市的政府和领导接触。后来迅速得到了普洱市政府的回访,沈培平书记到我们天士力总部访问,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普洱茶,他和我说了发展普洱茶的四个理念和战略。我们在谈话过程中相互感染、不谋而合,沈书记对普洱茶事业整体的理念和战略感化了我,而我对大健康产业的规划、良好的企业基础也吸引了他。在这种如磁铁般的吸引之下,我一次次地来到晋洱市,了解普洱市、了解普洱茶产业。

近两年时间。盛军博士组织了全球百名科学家对普洱茶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天士力也有很好的实验室,我们也组织了专家团队在我们的实验室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通过实验数据确实证明了普洱茶的治疗价值和健康价值。比方说我们证明了它对35%~40%的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的控制,对精代谢的调整和治疗,还有对高廊脂的治疗。通过这些实验又加深了我对普洱茶在一个更高程度的认识。

普洱:帝泊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它有一个什么样的内涵?

闫希军:帝泊洱顾名思义,“帝”就是皇帝,象征一种高尚。我们让每一个消费者都做健康的人,“泊”象征一个宁静、清洁、安静的停泊避风港,“洱”就是普洱茶。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们确定了“帝泊洱”的品牌名称。我们希望通过帝泊洱。带给大家健康。所以我们提出了帝泊洱引领健康,给大家提供健康的、快乐的,充满了普洱因子,具有健康价值的产品。

普洱:帝泊洱和传统的茶有什么不同呢?

闫希军:帝泊洱是一个符合现代人消费理念、消费需求的快捷产品。帝泊洱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喝普洱茶的状态,以后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很方便快捷地喝到普洱茶,一撕一冲,立即就能够饮用。帝泊洱改变的是消费文化理念,过去的普洱茶,首先大家要去存茶,要存的年份越长越好,再一个要泡茶,要有茶道,要有泡茶的技术,还要品茶,对我们今天这样广大的消费者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一是我们没那么多钱去存茶。二是我们没有那么多人掌握茶道,三是我们欠缺繁复的晶的。

普洱:您刚刚荣获了第三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的称号,这也是普洱茶界一个很高的荣誉,获得这一荣誉您有什么感想呢?

闫希军:在茶领域中我们还是一个新兵,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我感到很光荣。同时我也感觉到任务很重,不能辜负国内外整个普洱茶产业界人士的信任,更不能辜负普洱市政府和人民寄予的重任。应该加速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几千年民族的瑰宝,这块璞玉雕琢成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符合现代消费人群,符合现代疾病谱变化的,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一种现代化商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维护公众健康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将我们因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截流在患病之前,降低消费者在产生疾病之后的经济负担,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降低国家的医疗投资。发挥我们中国优秀的食疗饮品的作用,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价值趋向。普洱茶是值得我们投资我们的智慧、投资我们的力量、投资我们的资金来做的事业。转载自《普洱》杂志!作者:臻子

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陈卫:我为中式文化代言 以品为上


品是物的凝练,经得起言的推敲,当有乾坤壶里有的气概。品是妙字,即言食为人之根本;又道品为人之至趣。所以口为机能,品是修为,先有能而后为。修为前,迷香浓墨,世事恍惚,难分吾我,不清不明,能食而无品。修为后,清风淡雅,正大光明,胸纳百川,无惧无欺,窗明几净,食而能知乐,有格有品。

16年后的必然

乍见陈卫,还不到40,透着些许羞涩坦诚和纯朴,很难想像这个“大男生”已是一个集团的掌门人。虽然是圈定的“富二代”,但长期与茶共舞的日子练就了他不急不躁,不丢不顶的性格优势。自识得普洱茶,做过无数茶台。每次喝茶,他并不都如水般自然,其间仍有杂念。感慨时日流逝,萦绕人事纷繁,但唯独不变的是他对普洱茶的那份独有的深厚感情。

今年的昌泰,不长不短,整整16年。经历了大潮大浪的历练,集团创始人陈世怀和现任董事长陈卫不断开拓,坚持传统与科学相结合,努力创新,整合了全国的有效资源,让昌泰有了如今的江湖地位,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必然。

对于一份实业而言,这16年的基业,是一个厚积的过程。对陈卫而言,期间的蜿蜒,自然也有曲径通幽的妙处。16年的摸索,昌泰倒也窥见一些门径,一些按必然前行的步骤。普洱茶可说,可学,能感,能悟。与普洱茶这么多年的不解之缘,其实也透着做茶人的福分。在普洱茶里,依于业,而不拘于业。意于茶事,并将之奉于人。昌泰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一步一步前进,从“大地神韵,茶品天下”的自我里,慢慢领悟了自己的茶事意义。

陈卫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

好的企业需要好的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树,植物学上属于茶科,共有23属380种,云南就占了其中的260多种,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一带。也许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立的普洱茶滋味醇厚,后味甘长,香高色美,盛极一时。昌泰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普洱茶叶品牌。

采访中了解到,昌泰也是一个家族企业。而一个大的家族企业想要长久更好的发展,就不能仅仅只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陈卫在摸索中也在试图营造一个有丰满文化体系的企业形象,

力图能够打造一个“贵族”企业。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没有文化底蕴做支撑,都是一个空壳子,是不能够有持续生命力的。

而昌泰有如今的规模,所要考虑的要更长远。做企业如做人,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祖宗教给我们的行事之道。陈卫谈到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用人需求,他都更青睐有诚信懂进退知礼节的行事风格。每个企业的每个人具备的品质品格,都是企业在发展中最优秀的元素和生产力。

陈卫云南昌泰茶业集团董事长

茶韵墨香漫妙养生

壶下一段水嫣,画中一方莲界,诗文里共享人事峭绝。凭借超过15年的普洱茶生产和经营,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普洱茶的同时,陈卫将昌泰打造为致力于健康与养生的茶产品制造服务商,致力于成为中华文明与茶文化的传承者。

普洱茶其实就像红酒,它本身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茶的气韵会随着人走,不同的人冲泡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此外,作为昌泰集团近年来最重要的工作成果,“昌泰艺术茶馆”是目前集团的工作重心之一。聊到为什么成立这样的茶馆,陈卫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渗透传统的生活方式给更多的人,在茶香弥漫的空间里,传递文化,漫妙养生。“以茶韵墨香,漫妙养生”为文化的“昌泰艺术茶馆”不仅是昌泰集团“体验”式营销的新平台,更是、昌泰文化的展演、传播舞台。目前,“昌泰艺术茶馆”已经在广东、北京、深圳、江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的多个主要城市落地,其他城市的招商加盟也正进行中。而艺术茶馆的成立也使得普洱茶更加接地气,茶文化更接地气,普洱茶的体验明显化、艺术化。

陈卫说,昌泰信奉“诚信、恭谦、创新、敬业”的企业精神,视质量和信誉为企业生存之根本,以“真诚合作,实现双赢”为经营理念,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有识之士。所谓只卖给懂的人,正是通过打造这样一个高雅的慢生活空间,营造出一种典雅的氛围,让那些志同道合之人趋之若鹜,在此地徜徉,乐此不疲。这也正应了那句“志于道,游于艺,品为上”,力求打造现代人的古典休闲空间。

陈卫充满感情地说:“中国的茶文化更是最雅致淡然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打开一盏陈年普洱,冲饮的不只是一芽一芽的叶片,更是在再现我们先人最优雅的爱好。而普洱茶其实就像红酒,它本身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茶的气韵会随着人走,不同的人冲泡也会有不同的味道。”

《别墅》:您怎么理解别墅实体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陈卫:别墅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古代我们也称之为官邸王府等,别墅是比较现代的称谓。而无论是住在别墅里还是住在王府里的人,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有身份或有一定财富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也是少数。所以,别墅有时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文化在不同的空间都可以呈现出来,无论是财富拥有者还是相对贫困的人群,都可以懂文化、了解文化,这就像喝茶,不只是有钱人的权限,喜欢的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在选择上会有些差异。而喝茶,或者说茶本身,都是一种文化形式和元素。

《别墅》:您认为推进中式传统文化有什么好的方式?

陈卫:中式文化本身就是个很大很泛的概念,包含的层面很多。中式文化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遗失了很多东西。所以推进中式文化的发展,还是要营造好的氛围,去耳濡目染地影响大家了解她,喜爱她,而单凭说教或者科普,其实反倒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以“真诚合作,实现双赢”为经营理念,愿以“茶”为媒,广交天下有识之士。”

《别墅》杂志,作为纸媒中的中式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式文化的兴起发展,在中式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开辟行业先河,邀请多名总裁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前来为中式文化代言,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式文化,将中式文化推向世界,努力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中式文化推向世界,努力实现文化复兴的中国梦!

郑炳基——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1960年

出生地:揭阳市葵潭镇

简介

1960年,郑炳基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市葵潭镇的一个农民家庭。通过艰苦创业、郑炳基先后从事过许多领域的投资与开发,如贸易往来、餐饮酒楼、建筑工程等。取得辉煌成就后,郑炳基致力于农业领域的投资,这一方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财富。随后长泰绿苑(深圳)旅游休闲观光区、揭阳风景园林种植区、惠来大型鲍鱼养殖加工场相继建成,这些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2004年10月,郑炳基成功收购了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普洱县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9月成功将其更名为云南省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直属六个生态茶种植基地,是集茶叶种植、粗精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大型茶业企业,为当地解决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公司成立之初,郑炳基就敏锐地意识到,生产出好的普洱茶,原料是根本。因此,重新打造(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步必须是规范六大基地的运营。为此,郑炳基专门派人到外地聘请有经验的茶农,用专车把他们接来,并连同解决家属居住问题,给每位茶农盖新房,为的就是能让他们安心地在基地工作。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自传


在第一批茶训班里,有一个16岁的姑娘,也是这一期学员里唯一的女性。刚踏入社会,迎接她的就是葱笼郁茂的古茶林,注定了她这一辈子的茶缘。为茶苦,为茶乐,一路茶伴,一生茶香,生活即茶,生命即茶。如今已近60岁了,整天忙碌,精神矍铄。我常开玩笑说她就是陈年普洱茶,味正甘纯,陈韵悠悠。这也难怪,一生的一切都浸泡在茶海之中,谈茶论道,早已超然物外,用心做茶,才有至真至纯的境界。

她叫杜春峄,普洱茶行道里的人几乎都知道她。她虽然是有限公司,大家推选我为董事长,是朋友给我打来2万元启动资金,股东集资139万元,还被骗子骗走了5万多元,1998~2000年公司组建后,租用原县茶厂厂房机器,开始头三个月没有钱发工资,但所有的股东和员工都没有怨言,很团结,很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由于破产后组建的企业还没有信誉度,没有抵押,得不到银行贷款,但是我们每个股东和员5-都尽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以忠诚、信任和义无反顾的创业精神,做着常人很难做的事情(一个老工人为按时完成帮别人加工茶叶连续工作,48小时没睡觉。)每一个股东都把诚信和质量放在第一位,通过八年加把精心和细心融入到每一款产品上,公司也从效益上得到了回报.有了很多朋友和伙伴通过努力,三月份集资,到十月份给股东分红30%,第二年增幅为36%,截止2005年底公司拥有资产近1500万元,负债18%,净资产已上千万元。

我在古茶园中长大,我为茶投入了我的青春年华,茶回报我永远年轻的心态和活力,我会用我所有的活力来报答我所有朋友和伙伴,愿所有爱茶人和与茶有缘的人健康、长寿、万福!

李朝仲:天弘茶业董事长介绍


天弘茶业创始人李朝仲

个人简介

李朝仲先生,70年代云南人,云南省青年优秀企业家,云南省青联委员,中国普洱茶实践派代表人物之一,从事普洱茶的研发和生产近二十年,经历普洱茶行业风风雨雨的这些年里,始终抱着“一生只做普洱,只做好茶!”的执着心态,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古树名山及古生茶园的茶性进行实践研究,从选料到加工,从市场到消费者,认真对待每一款产品,亲自把握其口感和品质。曾为一款名为“论道”的普洱熟茶产品,尝试了上百种方法实验,由李朝仲先生带领团队所研发的口碑产品多不胜数,如“天弘百年老班章、巅峰品味、论道”等,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皆堪称普洱茶经典之作。很多熟识李朝仲的朋友与同行业者,都被其制茶理念和精神所折服。

李朝仲先生,一个简单的茶人,心胸豁达且谦逊不卑,说能做到的,做到说过的!只要坐下来喝一杯天弘的茶,便能感受到李朝仲先生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做茶即做人,有好的心态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以茶会天下友,诚邀广大爱茶之士走近天弘,了解天弘,与天弘结缘!

16年来坚持在实践中研究普洱茶,目前已掌握上百款普洱茶的原茶配比、制茶工艺、品级评判。足迹遍及云南各大古生园,深谙各产区、古茶山、茶园以及古树茶、乔木茶、台地茶的栽培历史、生长习性、品饮口感、冲泡汤色及收藏价值。

成长经历

1997年,李朝仲涉足茶行业,后创始天弘茶业,依靠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核心原产地的古树名山及古生茶园的茶性研究,发挥选料、配茶、加工等特长优势,通过实践研究出每一款普洱茶特殊的口感和品味,使天弘茶业成长为普洱茶界的高端自主品牌之一。

如今,天弘茶业已有分支机构“昆明天弘茶业有限公司”“勐海天弘茶业有限公司”“大理天弘茶业文化传播中心”。

公司理念

天弘以“诚信凝聚人脉,质量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定位于普洱茶中高端市场。历时十五年发展,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古树名山及古茶园的茶性研究,颇有成果。充分发挥选料、加工等技术特长优势,开发的每一款产品都有独特的口感和品质,确保天弘产品成为普洱茶行业中的高端自主品牌之一。

遵循“一品天弘,缘份千里”的发展准则,让天弘普洱“”系列普洱茶结缘更多的茶友。

针对市场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打造了四个级别、大三系列共80余款产品,供收藏级、品饮级、礼品消费及普通消费者定位,用产品的细分对应不同的消费群体。

陈社强: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社强同时也是2012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

1978年,陈社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湖南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成为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安化县计委物价办工作,由于表现突出,在单位多次获得先进人物嘉奖,并被评选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1996年,陈社强离开原单位,加入保健产业,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内的拔尖人物。

2007年,陈社强创办了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初期,公司以生产经营芦荟系列保健品为主,在两年之内向国家上交税收百万余元。

2009年起,陈社强把目光投向安化黑茶产业,率领团队成功的完成企业转型变革。至2012年,湖南华莱已发展成一家集黑茶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及黑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注册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近3亿元人民币。其自创的“华莱健”系列安化黑茶产品,达50余款,产品远销北京、上海、辽宁、吉林、浙江、云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广西等全国30几个省、市、县,外销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年销售额过亿元。华莱黑茶馆、黑茶铺遍地开花,在全国各地发展至150多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陈社强以身作则,先后率领团队,向社会各界需要捐助的单位和个人累积捐款超过300万元。

陈社强本人也因对产业的特殊贡献,先后获得“引领行业发展杰出贡献人物”、“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当代湖南杰出经济人物”荣誉称号。来自: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独家专访:下关沱茶集团董事长陈国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