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属于什么茶种。

云南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差别分析研究

云南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差异性分析

茶树按叶形大小分,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大叶种(大叶茶)和小叶种(小叶茶)是区别栽培茶叶品种中叶片大小的通俗称呼。叶片大小取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凡叶面积>50cm2为特大叶、28cm2~50cm2属大叶、14cm2~28cm2称中叶,而

一、茶树品种

(一)小叶种茶树

小叶种茶是一种茶树栽培品种类型,按成熟叶叶片大小区分。小叶种叶片小,节间短,茸毛少,叶质厚而硬脆,叶色绿或深绿,结实率高,产量低,优良品种少。叶片栅栏组织发达,角质层厚,抗寒抗旱力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北茶区。

(二)云南大叶种茶树

云南大叶种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Camelliasinensis),是在云南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衍的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栽培品种。云南大叶种茶树根据分枝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乔木、小乔木等类型。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明显,有明显主干;而小乔木型茶树,植株较高大,基部主干明显。按分枝部位不同,茶树树冠分为直立状、半开展状,自然生长的乔木茶树多为半开展状。

云南大叶种茶树,由于顶端生长优势明显,自然生长的茶树分枝呈单轴分枝,从叶片的大小来看,定型成熟叶片的面积一般大于40cm2,从云南大叶种内部结构来看,栅栏组织大多数为一层,且排列较稀疏。大叶种茶树叶片长12.7~25.3cm、宽.8~9.0cm,叶形椭圆为主,叶尖聚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有光泽,叶片厚而柔软,叶身背卷或稍内折,叶缘微波,侧脉10~11绿。

大叶种茶树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黄绿,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二叶百芽重平均153.2g。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低,芽叶产量高,且内含物质丰富。

(三)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的区别

1.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的形态区别。

大叶种角质层厚度2~4µm;中小叶种角质层厚度4~8µm。大叶种栅栏组织通常只有的1层,遮荫下会增加;中小叶种有栅栏组织2层,多达3层。大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多,有60~l00片层,光合速率较高,海绵组织比较多而松,叶背的气孔大而细,叶色多带黄绿,叶尖较锐长,梗和节间长,单位叶片面积的气孔数较少,气孔的保卫细胞较大,蒸腾速率快;小叶种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较少,有20~40片层,光合速率较低,海绵组织少而密,叶背气孔多而密,叶色多浓绿:叶尖较钝。据严学成研究,大叶种茶树气孔密度约l00个/mm2,最多为150~180个/mm2;中小叶种约200~260个/mm2。从全国红绿茶产区的高产实例看,大叶种芽叶重在0.4~0.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应有200~250个;中小叶种芽叶重在0.2~0.25g.,每0.11m2采面上芽叶数要有400~500个。芽叶平均重量,取决于茶树的种性,如云南大叶种在正常培育下,一般400~500个1芽2~3叶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叶类型的苔茶品种则要2000个才达500g,小叶类型的要3000个以上才达500g。

一般大叶种叶大柔软,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而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叶片硬脆,对制茶品质不良,但有利于抗逆性。大叶种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例为1:2或l:3,而小叶种的比例为1:1或1:1.5,即大叶种的海绵组织细胞较小叶种多。因此,茶多酚、咖啡碱等有效物质较多,制成的茶味道浓烈。小叶种的栅栏组织较多,胡萝卜素、叶黄素总量高,这些萜烯类衍生物可分解成β-紫罗酮和茶螺烯酮等香气物质,所以小叶种可以制出高香的茶叶。

2.云南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之间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

茶叶内含成分中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是茶树品种最重要特性。茶树品种不同。物质代谢类型也不同,其生化特性的差异也反映在茶树新梢多酚类的含量与组成上。南方大叶种碳代谢强烈,茶多酚代谢旺盛,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GCG及ECG)和酚/氨比值大(见表1),形成茶黄素的潜力大,适制红茶、普洱茶。中小叶种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旺盛,氨、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其香气、滋味高爽,适制绿茶。

cY260.com编辑推荐

再来说说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


再来说说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

大叶种

勐海大叶种,栽培型古树茶,一般舌底带苦,香气沉着而生津,条索以灰,白,黑三种为主,新茶茶汤偏淡黄,重闷后金黄,以通透发亮为上,叶底深青色,叶背无毛为上。代表茶品:老曼娥,贺开古树茶。

勐库大叶种,由于相对临沧的海拔普遍比勐海高,其条索一般不及勐海粗大,芽叶粗壮短窄,口感上苦涩强而生津极强,迅速而快,香气偏淡,叶底以如绸段面柔软,光泽度好为上。

代表茶品:大户赛,中山,冰岛古树茶

中叶种:栽培型中叶种茶树,以景迈最丰富,而景迈又分芒景和景迈大寨。

芒景:特有的花蜜香,微甜,口感上苦微涩中而生津较快,香气馥郁,叶底偏中等大小,以黄色,青色叶底居多。

景迈大寨:香气不及芒景。微甜,口感上苦涩低微而生津一般,叶底差不多,但是,斑驳性较大,以黄,红,青绿色叶底居多。

中叶型的茶树,一般涩高苦低,生津迅速而香气偏高,头春的辨别主要是看茶叶的条索是否有黄片,香气是否馥郁持久,茶汤是否醇厚等等。

小叶种:勐海地区,古六大茶山的莽枝,倚邦均有一些小叶种古茶树。

香气偏兰花香,极馥郁,甘甜丝丝,茶汤偏淡白色,入口醇厚度高,苦涩极低而生津绵长舒爽,叶明显偏小,耐泡度不及中叶和大叶种茶。

野生和半野生茶:一般偏墨绿色,有红绿相间,芽头较少,叶梗居多。

野生苞芽:像小笋状的样子,白色,有时候会有绿红相间,香气微淡,茶汤白色,入口偏淡甘,寒气重;

半野生茶,代表系昔归,藤子茶:墨绿色,梗偏红,芽少,口感上苦而易化,生津迅猛,涩度不高,茶汤醇厚度极好。

茶气十足,香气持久度高。

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你知道多少?


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你知道多少?

倚邦作为盛极一时的贡茶之乡,早已声名远播。尽管后来社会动荡、古镇辉煌散尽、历史尘封。但倚邦茶依然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所追逐和喜爱的。说到倚邦,小叶种是避不开的。坊间至今广为流传:古六大茶山,唯倚邦茶山有小叶种,即所谓的“正山小叶”。

那么,此说法与“云南大叶种”矛盾不矛盾呢?倚邦小叶种既然是小叶种还会是普洱茶吗?可倚邦茶山小叶种不但是普洱,而且曾为贡茶!这是为什么呢?倚邦就只有小叶种吗?

我们接着看一下倚邦小叶种与大叶种之间的纠葛与渊源。什么,倚邦不是只有小叶种的吗?怎么突然冒出大叶种了。其实,倚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茶区,既有大叶种、也有小叶种。只是相对来说,它的小叶种更为典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就对它产生了一个片面的认识。

等等,普洱茶不是云南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毛茶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小叶种也是普洱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小叶种与大叶种之间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当然这也只是针对大部分小叶种、大叶种而言,特殊地区的另当别论。

1、观其形

大叶种:叶形扁圆,叶尾大,主脉显然,分脉稠密而明晰,背面茸毛披覆,叶边锯显然。

小叶种:叶形扁圆,叶片较薄,两个齿之间间隔稠密,背面茸毛少而稀,小叶种叶片小而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

2、称其重

大叶种芽叶重在0.4~0.5g,中小叶种芽叶重在0.2~0.25g,芽叶平均重量,取决于茶树的种性。一般400~500个1芽2~3叶混合芽就有500g;而中叶类型的苔茶品种则要2000个才达500g,小叶类型的要3000个以上才达500g。

3、品其味

小叶种的茶比起大叶种的香气更为高扬,更为甜润。

4、耐泡度

耐泡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叶种优与小叶种,比小叶种经久耐泡。

小叶种普洱茶主要分布在哪里?

在普洱茶古茶园中有多个古茶园都是大叶种、小叶种并存,倚邦、莽枝、革登、那卡、困鹿山、黄草坝等。就中小叶种而言,倚邦,不愧是赫赫有名的小叶种普洱茶!不然如何在清朝,就被皇室看中,定为贡茶。以产小叶种为主的曼松茶更是成为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价格最高的茶。

云南普洱茶茶种:倚邦“小叶种”


云南普洱茶:倚邦“小叶种”

邹家驹

我们来到了象明、倚邦。象明是个彝族乡,西面是海拔1788.2米高的孔明山。倚邦的茶出名,小叶种更因作为贡茶原料出名。小叶种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直是个谜。但大部分传说同诸葛亮南征有关。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猪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单登,置撤袋于曼撒,固以名其山。”蛮砖茶农说,诸葛亮班师回朝,当地濮人跟随,诸葛亮命他们睡觉头朝下,马向南栓,可他们方向搞反了,掉了队。诸葛亮回头见他们没有跟上,就撒下三把茶籽。攸乐的基诺族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行进中,诸葛亮突然不见了,找了两天才找到。诸葛亮不再收留,赏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下来,以茶为生。以大叶种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传说,易武汉朝就有茶,诸葛亮南征时教给采茶饮茶方法。当地茶农每年新茶开采前,都要置办祭品祭祀“茶王树”,源出树为武侯亲手种植。《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朝贡茶的当然原料。象明、倚邦小叶种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归总一点,都不是云南原生的。清理小叶种的来历,关乎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我特意安排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省茶叶公司审检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罗明沿途收集小叶种的资料和样品。罗明是第一次户外暴走,新鞋不合脚,两天下来,脚上打了一串泡,但一听到哪儿有小叶种,他都不辞辛苦跑去收集样品。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园里,有几株叶片很小的老茶树,高三米左右,树姿直立,具小乔木特征,分枝部位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叶种那样从根颈部分蘖。叶子是够小的了,叶面只有大叶茶的十分之一,叶脉少而不明显。数下来,大叶叶脉十一对,小叶叶脉只有九对。小叶背面的绒毛也比大叶少。

倚邦属象明乡,我问乡长诸葛亮南征是否亲自到过茶山。乡长笑笑,说他也不清楚,但孔明曾派人来过孔明山。沿着时断时续的石板路,遥望酷似武侯帽冠的孔明山,我们在寻找、探索1780年前一段与茶种有关的历史,犹如古道被杂草荆棘埋藏一样,孔明施种的传说隐迹潜踪,难于琢磨。清乾隆进士山西高平人檀萃在云南做官时,写了《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

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坐落在象明乡内革登古茶山附近,方圆10平方公里。旧传山顶上有一块平石为孔明当年祭风的“祭峰台”。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亮军发成都,收复越?郡,斩杀高定元,五月渡过金沙江,七擒七纵孟获,秋天平定南中诸郡,十二月统军回到成都。诸葛亮南征用兵前后仅九个月,从时间上判断只能到达滇中地区。南中诸郡发难,并不包括西双版纳归属的永昌郡。由于灵关道中断和越?郡、益州郡及?柯郡相继叛乱,永昌郡同蜀汉失去联系时间长达10年之久。永昌郡地理位置特殊,上有澜沧江天险,下有哀牢山阻隔,区域包括现今的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大理的云龙县、永平县及巍山、南涧两县的西部地区,军事上易守难攻。益州郡大姓豪强雍?和滇东大姓孟获差人游说永昌郡大姓功曹吕凯,诈言蜀汉将向南中征收300只膺前尽黑的乌狗、3斗玛瑙、3000棵三丈高柞木。事实上,柞木只有两丈许。郡史吕凯和府丞王伉已知孙权遥授“为(诸葛)亮仇敌”的雍?为永昌郡太守,不相信流言蜚语,同仇敌忾,闭境封关,拒绝同叛郡合作。诸葛亮南征,自然不会对永昌郡用兵。史书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十分倚重吕凯,战后上表刘禅,说:“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见《三国志•吕凯传》)委任吕凯为新置云南郡太守。

南征前后的蜀汉,可谓是内外交困,荆州丢了,刘备又病死白帝城。诸葛亮里里外外一把手,既要南征,又要辅政阿斗刘禅,出征前忙于军国大事,迂回走雷波、昭觉一线,没有过雅安茶山正面攻击防备严密的大渡河,自然不会有心思再去蒙顶山收集茶籽。汉武帝时,由大理经永昌郡直达印度的博南山道打通了,但元江一线尚不通路,进西双版纳几乎要围着哀牢山脉转一个圈,沿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李仙江走,一来一去骑马也得两个多月,诸葛亮没有必要,也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这一行程。

勐海大叶种茶 云南茶业的骄傲


勐海大叶种茶云南茶业的骄傲

勐海年平均气温21℃左右,土壤PH4.5-6.5之间,均是千百年森林形成的有机质土壤,这些条件孕育了勐海大叶种茶。

勐海大叶种茶,有性繁殖系,属乔木型、早生种,产于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南糯山古老茶区等地。茶树植株高大,高2.3—7.5米,树幅1.8—5.2米,树姿直立或开张,分枝较稀,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状,叶长可达25.3厘米,椭圆或长椭圆形,绿色,富光泽,叶质较厚软。育芽力强,春芽2月下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上旬,百芽重153.2克,芽叶绿色或黄绿色,茸毛多。产量较高,一般亩产150千克。

春茶鲜叶含氨基酸2.26%、茶多酚32.77%、儿茶素总量18.17%、咖啡碱4.06%。适合制红茶、工夫红茶,芽毫金黄显露,汤色红艳,香气清鲜,滋味浓酽鲜醇;红碎茶,颗粒匀整,滋味浓酽鲜爽,汤色浓艳;制滇绿茶,白毫显露,滋味醇厚回甘,耐冲泡。用其一芽一、二叶制成的“南糯白毫”,具有香气馥郁,滋味浓厚回甘之特点,为云南名茶新秀之一。尤其是加工普洱茶的上好原料,普洱散茶的外形肥大、粗壮,茶条紧直、完整,干茶的色泽乌润或褐红,冲泡后香气清幽,香味浓郁,汤色红浓明亮,品饮时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特殊的陈香香气,而且十分耐泡。

1984年(第一批)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大叶种茶为国家级茶树品种。

茶叶科研和生产实践表明,茶树品种是构成茶叶自然品质的重要因素,成品茶的外形和内质风格,均受茶树品种的遗传性所左右,一个好的茶树品种,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茶叶产量,而且能显著地提高茶叶品质。茶树上的鲜叶,从理论上讲,无论是红茶、绿茶、普洱茶,都可加工制成任何一种优质茶叶,良种与茶叶品质主要表现在品种的适制性,适制性包括茶芽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两个方面,物理特性就是茶树新梢上芽叶的肥瘦,大叶、叶色、叶质和叶片厚薄、柔软程度,茸毛多少等因素,物理特性为塑造优质茶的外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方位味道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方位味道

美丽的大叶种普洱茶

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云南省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原产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澜沧江流域,主要分布在该省双江、澜沧、勐海、凤庆、昌宁、云县、保山、元江等县(市)。

植株乔木型,树冠高大,自然生长树高5-6m,最高达20m以上。树姿半开展,部分开展或较直立,分枝部位高,分枝较疏。叶片属特大叶类,叶长平均13cm,叶宽5cm,最大叶面达26.0×10.5cm2,叶形长椭圆形、椭圆或近倒披针形。叶片多为水平状着生,叶尖渐尖,叶色浓绿,或黄绿,光泽性好,叶面隆起或显著隆起,叶肉厚而柔软,侧脉明显,多为10对以上,叶缘背卷,锯齿较深尚齐,芽叶肥壮。茸毛特多。叶片栅状组织一层,栅状组织与海绵组织比约为1∶3。发芽期早,生长期长,育芽力强,1年萌发5-6轮,新梢持嫩性强。花多数单生,部分丛生或呈假总状花序,花冠短径为25mm,长径为45mm,花瓣6-7片,花萼5片。抗寒性弱,-5℃以下便遭受严重冻害。适制红茶。鲜叶中茶多酚与儿茶素含量丰富。

普洱茶叶和香烟长度对比

一、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北部茶区(苦):

高纬度,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一茶区的茶树多为中芽茶,光合作用合成较多,夜晚温度低,茶树呼吸产物消耗减少,营养物质得以积累,昼夜温差大,较大的提高了茶树的生物产量,因此,这一地区的台地茶树不亚于其他地区的大树茶;

土壤以黄、白壤为主、PH值在4.5至6之间,矿物质的含量高,“营养”丰富;

阳光直射,受以青蓝光为主的短波光影响,茶叶的光合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高,非常利于普洱茶的后期生物降解。

二、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东部茶区(柔):

东部茶区受金沙江、澜沧江、元江的包围,大部分地区的山势平缓,气候宜人,茶树生长环境良好,内含物质丰富均匀,品质柔和顺畅,鲜爽宜人,没有明显的刺激感;

在东部分布着大片的古茶树群落,他们分别是景东,镇源,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帮、蛮枝、蛮砖、曼撒(易武));

古六大茶山是云南有典籍记载最多的地方,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繁荣的茶市,是澜沧江顶端辉煌的亮点;

北京故宫的[金瓜贡沱],以及清代皇家贵族享用的普洱茶大多来自古六大茶山,其清逸柔和的品质使得“夏饮龙井;冬饮普洱”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今成为一种时尚。

三、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南部茶区(涩):

澜沧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山势平缓,纬度低,受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都在85%以上;

温润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酚性物的含量异军“凸”起;

海拔低,气温高,昼夜温差小,热带雨林特征显著;

土壤为黄红壤,大部分地区有机质含量均在3%以上,为一等优质茶园土壤;

高大阔叶乔木生长茂盛,古茶树生长期间享受漫射光的淋浴。

种茶历史悠久,古茶园分布广,百年以上的古茶园随处可见;三高一低的大叶种普洱茶在这一地区最为明显(茶多酚含量高,生物碱含量高,水浸出物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

勐海的地下水聚集在白沙岩层中,不仅矿物质含量高,而且有益菌群丰富,用这里的水发酵的熟茶具有“勐海味”。四、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西部茶区(刚):

澜沧江进入大理州后一个急转穿越了东经100度经线,在这一线上从北到南贯穿了凤庆、雪山、双江、澜沧、景迈、巴达、布朗山的著名茶区,生在在这一地区的茶被称为100度茶。

生长在这一地区的茶树享受着澜沧江的滋养,占尽了天时、地利其内含物质丰富,粘稠度好,水浸出物含量高,一般可以冲泡20泡以上,各种内含物质间比例关系协调,口感顺滑,香气持久,是云南普洱茶的品质标志。

这一地区的茶不论生熟都有浸出延时,冲击在后的地域特点;

在东经100度附近,生长着5个国家级优良品种,他们是:凤庆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

普洱茶经验: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普洱茶经验: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摘要:根据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和特点,将当今市场上普洱茶归为3种类型: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菌主导发酵型)。对市场取得的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茶汤pH值、水浸出物、多酚、咖啡碱、茶色素、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普洱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S型>CW型>W型,S型与CW型和W型差异显著;茶氨酸指标可用来检验识别是否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3种类型普洱茶茶多酚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CW型>W型;发酵程度:W型>CW型>S型;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的25种普洱茶中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如木香、蘑菇泥土香、薄荷樟脑香等各种代表性普洱茶香气的化学组分;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香气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验证了“三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普洱茶;风味品质;分类鉴定;加工类型

普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有名无实、地理意义阶段和现代普洱茶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随着茶产业的发展,现代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和品质特点发生了分化,目前,生茶、熟茶、干仓茶、湿仓茶这种过于表面,含混而又绝对化的命名分类方法对普洱茶的多样化显得无奈而消极,一方面不利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技术进步[2],另一方面也不能科学甄别其品质差异,甚而导致不同技术方向普洱茶的互相诋毁,不利于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为此,对普洱茶进行较系统的工艺技术和品质比较分析研究,对解决普洱茶分类问题、推动普洱茶标准的合理全面制定、解决标准中忽略生普的问题[4]、促进区别不同的工艺对不同类型普洱茶进行有效的技术体系建设,强化不同类型普洱茶卫生安全性的评价研究,和风味功能品质研究控制[5,6],有效进行工艺技术安全卫生评价[7]以及推动加工技术现代产业化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调查研究认为,科学合理的加工技术创新是普洱茶产业进步发展的前提[3],而后发酵中是否有大量微生物参与以及参与微生物类群是当今普洱茶的加工方式和品质分化的根本原因,以此为据,结合茶叶工艺与品质特点的分类方法,尝试把普洱茶分成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和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菌主导发酵型)3种基本类型[3],这3种类型可包容市场上的所有普洱茶产品。

要验证这一分类的科学合理性,必须从工艺和品质风格的差异性做科学阐释。为此,笔者对收集到的130多只普洱茶样品经过初步筛选,筛选出53种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品,其中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普洱茶30种、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普洱茶15种、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普洱茶8种,分析研究了这53个样品的茶汤pH值,多酚、咖啡碱、茶色素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游离氨基酸组分和挥发性香气组分。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1)茶叶试样。试验茶样共53个,其中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普洱茶30种、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普洱茶15种、仓储微生物发酵型普洱茶(CW型)8种。这些样品涵盖了20多个厂家和云南各主要茶区产地的产品。

(2)主要仪器设备。pHB-8型笔式pH计(上海虹益仪器仪表有限公司)、UV-2010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可试验仪器公司)、SHB-ⅢA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河南省太康科教器材厂)、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岛津2010型气质连用仪。

2.试验方法

水分测定:103℃衡重法;水浸出物:水浴法,GB8305—87《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茶多酚:酒石酸铁比色法,GB8313—87《茶——茶多酚测定》;咖啡碱:紫外分光光度法,GB8312—87《茶——咖啡碱测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系统分析法[8];游离氨基酸:茚三酮显色法,GB8314—87《茶——氨基酸测定》[9];茶叶氨基酸组成分析: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法[10];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10];pH值:茶汤手持式酸度计直接测定法;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制备(同时蒸馏-萃取法,即SDE法);挥发性成分分析:日本岛津公司2010型气-质联用仪,内标定性、半定量测定,计算式为:组分相对含量=200×(组分峰面积/癸酸乙酯峰面积)。

二、结果与讨论

表13种类型普洱茶pH值统计分析结果

普洱茶类型

pH(±)

95%可信限范围

最小值

最大值

S型

5.50±0.31

5.33~5.68

5.13

6.11

CW型

6.05±0.35

5.76~6.35

5.45

6.62

W型

5.56±0.41

5.40~5.71

4.80

6.62

三类总体

5.62±0.42

5.50~5.73

4.80

6.62

普洱茶茶汤的pH值是普洱茶滋味的重要品质因素,它与普洱茶的滋味的回甘情况具有直接的相关性,明显的酸味是普洱茶滋味所忌讳的,测试结果(表1)表明,3种类型的普洱茶pH值都在弱酸性范围,从平均值来看,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其中S型与CW型、CW型与W型pH值平均数差数分别为0.55和0.49,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S型与W型无显著差异;CW型的pH值较其他两种类型略高;W型普洱茶中,少数样品的pH值低于5,这可能与其熟化过程中的微生物区和发酵条件有关。

1.3种类型普洱茶氨基酸含量比较

氨基酸含量与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有密切联系,普洱茶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其原料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贮藏过程中氨基酸的自然降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微生物的消耗引起。3种类型普洱茶氨基酸平均含量为S型2.51%、CW型1.15%、W型1.02%。由于通过湿热作用陈化的S型普洱茶在熟化过程中未经大量微生物的代谢消耗,使得其氨基酸能够较多地保存下来,与另外两种类型普洱茶在含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CW型与W型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

2.3种类型普洱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除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甘氨酸这4种氨基酸在3种类型普洱茶中的含量略高于晒青毛茶外,其他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两类微生物发酵类型的普洱茶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明显低于晒青毛茶和湿热作用陈化型普洱茶。S型普洱茶中精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的含量高于或相近于晒青毛茶中的含量,说明这几种氨基酸在贮藏中相对比较稳定;其余游离氨基酸在晒青毛茶中的含量明显高于S型普洱茶,这可能与这些氨基酸在贮藏中容易降解或与其他成分发生反应有关。微生物参与发酵陈化的两类普洱茶中茶氨酸含有量大大低于S型普洱茶中的含量,因此茶氨酸指标可以用来检验识别普洱茶品质形成中是否有大量微生物参与作用。

3.3种类型普洱茶茶多酚含量比较

3种类型普洱茶茶多酚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19.63%)>CW型(11.34%)>W型(7.23%),其中S型与CW型、W型,CW型与W型普洱茶的茶多酚平均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S型普洱茶的茶多酚氧化、聚合、降解程度较低,在汤色上相应表现为橙黄或橙红色,滋味上还有一定的苦味和收敛性;CW型普洱茶和W型普洱茶茶多酚保留量都比较低,这可能与微生物氧化酶的强烈作用有关;W型普洱茶茶多酚减少最多,在感官审评中也发现W型普洱茶的滋味较CW型普洱茶平淡、醇滑,汤色更偏褐色,说明工艺的差别会导致普洱茶在感官品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4.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比较

3种类型普洱茶的茶黄素含量并不高,其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0.15%)>W型(0.12%)>CW型(0.08%),其中S型与CW型间存在显著差异。S型普洱茶茶黄素含量较高,其氧化程度较低,汤色表现为橙黄或橙红,而另外两类普洱茶汤色更深更红。

3种类型普洱茶茶红素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3.68%)>CW型(2.03%)>W型(1.04%),这3种类型普洱茶茶红素平均含量间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3种类型普洱茶茶褐素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W型(9.94%)>CW型(9.76%)>S型(3.80%),这3种类型普洱茶茶红素平均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茶褐素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普洱茶的渥堆工艺和发酵程度。

5.3种类型普洱茶水浸出物含量比较

3种类型普洱茶水浸出物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42.95%)>CW型(34.33%)>W型(32.62%)。S型与CW型、W型水浸出物平均含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显著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上的差异。

6.3种类型普洱茶咖啡碱含量比较

3种类型普洱茶咖啡碱平均含量间并无显著差异,这应该与咖啡碱的稳定性有关,也从侧面证明了咖啡碱在发酵熟成过程中的稳定性。

7.3种类型普洱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

检测了3种类型25种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3种类型普洱茶中,这些挥发性成分组成各不相同,成就了普洱茶千变万化的风味特点(表2)。检出的挥发性化合物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各种代表性普洱茶所具有的香韵,如具有典型木香和草药香特点的a-鸢尾酮、壬醛、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反式-B-大马酮、苯甲醛、苯乙醛、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1,3,4-三甲氧基苯甲醛;具有蘑菇泥土香韵的1-辛烯-3-醇、1-辛烯-3-酮;具有薄荷樟脑香韵的2,6-二甲基萘;具有花果香的(E)-β-紫罗兰酮;具有清香的顺-3-己烯醛、蒎烯。

表23种类型普洱茶检出香气分类统计结果

挥发性成分

16种W型普洱茶

6种S型普洱茶

3种CW型普洱茶

平均含量

平均种类

平均含量

平均种类

平均含量

平均种类

吡咯类

0.59

3

0.21

2

0.07

1

酚类

0.22

2

0.30

2

0.11

1

醇类

7.05

11

12.57

9

4.27

10

芳香烃

7.25

15

4.60

14

4.67

14

芳香醚

12.52

11

0.93

6

1.44

7

呋喃类

0.60

4

0.12

2

0.34

3

醛类

8.97

18

4.85

13

5.68

17

酸类

0.37

1

0.32

3

0.19

2

酮类

3.85

18

3.48

11

3.51

15

烷烃类

6.21

12

12.06

11

4.43

11

烷醚类

0.86

4

0.91

4

0.83

5

烯烃类

0.80

5

1.29

6

0.74

7

酯类

0.58

5

0.86

5

0.63

5

总量

81.09

97

63.23

97

46.95

102

S型普洱茶中的醇类、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酚类挥发性成分平均含量比另外两种类型的普洱茶高,W型普洱茶的芳香烃类、芳香醚类、酮类、呋喃类、吡咯类香气的含量比其他两种类型的普洱茶高,特别是芳香醚类含量是其他两种类型含量的几倍。CW型普洱茶的酸类、吡咯类、醇类、烷烃类挥发性成分含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酸类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在pH测试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W型普洱茶中检出的芳香醚类、呋喃类、吡咯类、醛类、酮类、芳香烃类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数量要比另外两种类型普洱茶中多,酸类和烯烃类挥发性成分较其他两种类型普洱茶的种类数少;3种类型普洱茶中,S型普洱茶中醇类、芳香醚类、呋喃类、醛类、酮类、烷醚类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数最少。

三、结论

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水浸出物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验证了“三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俊,陈文品.普洱茶发展历史三阶段[J].中国茶叶,2004,1:35~37

[2]陈文品,白文祥,杨柳霞,等.普洱茶产业发展和市场现状[J].中国茶叶,2006,28(4):20~22

[3]陈文品,白文祥.谈普洱茶产业的创新发展[J],国际名茶专刊,2007,(1):250~256

[4]李清泽,刘勤晋,陈文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普洱茶农业行业标准NY/T779~2004,2004

[5]陈文品,刘勤晋,白文祥.普洱茶遗传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J].茶叶科学2005,25(3):208~212

[6]刘勤晋;陈文品;白文祥;普洱茶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茶叶科学,2003,23(2):141~145

[7]陈文品,周红杰.普洱茶卫生与安全的现状与未来[J].普洱茶周刊,2007,34,(2,3),8,16

[8]程启坤.[J].中国茶叶,1981,3(1):17

[9]张虹,张瑞婷,王丽威,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茶中氨基酸的组成[J].茶叶通报,1982(2):6~10

[10]钟萝.茶树生理及茶叶生化实验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3

【资料来源于:云南普洱茶·春夏秋冬(冬)】

大叶种茶树群体种: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的分布


关于大叶种茶树群体种,相信大家都傻傻分不清,还会有疑问,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大叶种茶树群体种——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的分布,仅供参考。

云南大叶种茶树的代表性品种可以分为群体种、无性系品种两个大类。“群体种”主要是:凤庆种、勐库种、勐海种。它们都是通过自然杂交、以种子进行繁殖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后代。

“凤庆种”:以临沧市凤庆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云县、永德、镇康、临沧、昌宁、保山、腾:中、龙陵、德宏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勐库种”:以临沧市双江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双江、临沧、沧源、耿马、澜沧、墨江、孟连、西蒙、景谷、景东、镇源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云南各地。

“勐海种”:以西双版纳勐海县为中心,经引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被大量引种至滇东南、滇中等地。云南大叶种的另一类代表性品种,是以无性繁殖方式选育出来的云南大叶种的后代。198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抗43号、长叶白毫;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199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梅、云瑰、矮丰等;199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省级良种主要有:云选9号、云抗37号,它们都是勐海种的后裔。在上世纪云南省政府行为参与下,以“云抗10号”为代表的云南大叶种“勐海种”的后代,被广泛推广到云南各地,并有繁殖扩大的趋势。

此外,近几年来,云南出现诸多云南大叶群体种的后代,如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香归”。

浅析云南大叶种茶在四大茶区的滋味表现


浅析云南大叶种茶在四大茶区的滋味表现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北部茶区(苦)

高纬度,高海拔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一茶区的茶树多为中芽茶,光合作用合成较多,夜晚温度低,茶树呼吸产物消耗减少,营养物质得以积累,昼夜温差大,很大的提高了茶树的生物产量。土壤以黄、白壤为主、PH值在4.5至6之间,矿物质的含量高,“营养”丰富;

阳光直射,受以青蓝光为主的短波光影响,茶叶的光合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高,非常利于普洱茶的后期生物降解。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东部茶区(柔)

东部茶区受金沙江、澜沧江、元江的包围,大部分地区的山势平缓,气候宜人,茶树生长环境良好,内含物质丰富均匀,品质柔和顺畅,鲜爽宜人,没有明显的刺激感;

在东部分布着大片的古茶树群落,他们分别是景东,镇沅,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倚帮、莽枝、蛮砖、曼撒(易武));

古六大茶山是云南有典籍记载最多的地方,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繁荣的茶市,是澜沧江顶端辉煌的亮点;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南部茶区(涩)

澜沧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山势平缓,纬度低,受热带及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都在85%以上;

温润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酚性物的含量异军“凸”起;

海拔低,气温高,昼夜温差小,热带雨林特征显著;

土壤为黄红壤,大部分地区有机质含量均在3%以上,为一等优质茶园土壤;

高大阔叶乔木生长茂盛,古茶树生长期间享受漫射光的淋浴。

种茶历史悠久,古茶园分布广,百年以上的古茶园随处可见;三高一低的大叶种普洱茶在这一地区最为明显(茶多酚含量高,生物碱含量高,水浸出物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

勐海的地下水聚集在白沙岩层中,不仅矿物质含量高,而且有益菌群丰富,用这里的水发酵的熟茶具有“勐海味”。

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在西部茶区(刚)

澜沧江进入大理州后一个急转穿越了东经100度经线,在这一线上从北到南贯穿了凤庆、雪山、双江、澜沧、景迈、巴达、布朗山的著名茶区,生在在这一地区的茶被称为100度茶。

生长在这一地区的茶树享受着澜沧江的滋养,占尽了天时、地利其内含物质丰富,粘稠度好,水浸出物含量高,一般可以冲泡一二十泡以上,各种内含物质间比例关系协调,口感顺滑,香气持久,是云南普洱茶的品质标志。

这一地区的茶不论生熟都有浸出延时,冲击在后的地域特点;

在东经100度附近,生长着5个国家级优良品种,他们是:

凤庆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

谁带走了大叶种?


谁带走了大叶种?

另一种有关茶叶的争夺战旷日持久——在茶树原产地之争中,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的声音掷地有声。

张宏达先后深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经过研究,张宏达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生茶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这种推断,也与日本学者松下智的论断相呼应。

他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进一步指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次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印度阿萨姆种茶树源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同。

如果说,福琼猎取中国茶还有迹可循,那么印度阿萨姆邦大叶种是如何从云南带过去的,则显得有点模糊。

2005年3月20日,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日本茶业界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的南部,并断然否认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Sadiya)是茶树的原产地。

松下智的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他先后5次去过印度的阿萨姆地区。经考察,该地未发现有野生大茶树,而栽培茶树的性状与云南大叶茶相同,属于Camelliavar.assamica种。他进一步指出,阿萨姆的茶种是早年云南景颇族人从云南带去的。

他认为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江心坡地带(与今云南怒江州接壤),在中缅边境调整前属于中国。当时从云南到印度不需要经过第三国或绕道西藏,且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离云南西北部最近(北邻西藏察隅),景颇族又主要分布在滇西一带,这样的迁徙完全有可能。

另外,现今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业的村民有不少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等生活习俗,尤其是竹筒茶的饮用方式与云南一样(松下智曾13次到过云南)。

第三,当地居民亦有嚼槟榔的习惯,而这是景颇族的一种嗜好。由此种种,他推断阿萨姆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祖的。

按照松下智的逻辑,在写作本文时,笔者也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阿萨姆邦的茶树也是云南傣族带过去的。

阿萨姆最早居住着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蒙古人穿越过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蒙古人建立东辉国,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王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王国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孟加拉湾的广大土地。之后,王国便进入混乱不堪的岁月。公元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傣族饮茶历史悠久,在民族迁徙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将茶树种植业带到了阿萨姆。当然,这种推断有待得到进一步证明。

为什么普洱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为什么普洱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规定普洱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什么用晒青毛茶作为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作为普洱茶原料对普洱茶后期陈化“越陈越香”有什么作用?尽管国标已做了明确规定,但仍有很多茶叶爱好者或消费者对此问题存在疑惑,下面就此问题,谈一点我自己的粗浅看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历史的传承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传统名茶。它诞生于蛮夷之地,许多土著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因此现在我们很难定论普洱茶最早产于何时。不过,我们透过诸如基诺族、佤族等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孔明与茶的传说,可以推断普洱茶历史应不晚于三国时期,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普洱茶的发展是云南当地少数民族对当地茶树资源发现利用及与巴蜀、中原茶叶加工技术影响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工艺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散收无采造法阶段;普洱饼茶阶段;普洱茶自然陈化工艺阶段;现代人工渥堆陈化普洱茶工艺阶段。散收无采造法阶段的普洱茶实际就是晒青毛茶,鲜叶经晒青、揉捻工序直接晒干成毛茶。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可见,明朝云南已将晒青毛茶蒸而成团,成普洱团饼茶,并通过茶马古道将茶叶长途运往西藏、南亚及中原地区,并形成自然陈化普洱茶。到了现代,以晒青茶为原料经过人工握堆、快速醇化,形成人工渥堆普洱茶。当然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晒青茶的加工工艺也在不断演变。

二、晒青茶工艺的演变

《神农本草经》记载:“苦茶——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这里谈到“采干”,但采后如何干法,未加说明。按当时的生产条件,晒干或风干是当时最简单直接的干燥方式,这就出现茶叶最原始加工方法:采鲜叶晒干贮藏,形成原始茶类——晒千茶。

唐朝樊绰的《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由此可见,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对茶的利用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类似于原始晒干茶。这种传统晒青茶制作技术一直被传承沿用至今。但就是这看似原始、传统、简单的毛茶制作技术保证了普洱茶的后发酵,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品质特点“越陈越香”。

茶农把采来的鲜叶倒在竹席上摊晒。阳光下,鲜叶漫慢萎凋、慢慢变色,偶尔茶农将茶叶翻一番,简单揉一揉。雨天来了,将鲜叶架在火塘上熏烘干。这种方法制作的茶,青草气较重,揉捻较轻,口感较淡,后来用锅炒杀青祛除青草气,显清香。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勐海县文史资料第一集1939年):“勐海茶叶制茶,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于竹席上反复搓揉成条,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到了现代,随着制茶机械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机械杀青、揉捻的制茶工艺。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晒青茶制作工艺变化。

原始晒青茶:鲜叶——日晒杀青——轻揉捻——晒干或熏干

近代晒青茶:鲜叶——锅炒杀青——较重揉捻——晒干或晾熏千

现代晒青茶:鲜叶——机械杀青——较重揉捻——渥黄(揉捻叶薄摊过程)——晒干或晾干

三、晒青茶工艺特点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系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缓慢酶促氧化及微生物活动的结果。晒青茶无论传统或现代工艺基本都传承了轻杀青、较重揉捻、晒干或阴雨天低温烘制半干的特点。

轻杀青(要求:杀匀、杀透)既祛除了茶树鲜叶低沸点青草气,又保留了部分酶活性;促使少部分叶缘或叶梗出现红变,易使晒青茶出现花香和清香,同时为晒青茶出现“黑条”品质特点奠定基础。一般杀青维持出料口杀青叶温度65℃左右。

较重揉捻是形成普洱茶越陈越香品质的基础。大叶种鲜叶相比小叶种,海绵组织发达,细胞基质及液泡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茶多酚)。同时在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存在大量的多酚氧化酶。通过揉捻造成组织破碎及细胞破裂,使茶叶多酚类物质与多酚氧化酶混合,发生茶多酚的氧化。而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毛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揉捻造成茶汁外溢粘附于茶条表层,便于环境微生物的定置,为茶叶后期陈化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渥黄:揉捻叶经过8-10h的自然摊晾,既可以使茶多酚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使茶汤色显黄,同时可以让环境中微生物在揉捻叶上定置与富集,为普洱茶后期自然陈化与渥堆发酵奠定一定的微生物基础。营养丰富的茶汁及富集微生物可以使渥堆茶叶快速起温,防止冷堆烂叶现象。当然,揉捻叶摊晾应薄摊、低温、自然通风,适宜夜晚摊晾,防止气温裂变及过度氧化。晒干或晾干防止了茶叶酶活性的丧失。太阳直射地表温度一般不超过60℃。这样低温缓慢干燥的过程,会使茶多酚类物质进一步被氧化降解为深棕色的物质,同时茶汁中还原糖与氨基酸进行美拉德反应产生深色物质,随色素含量的增加,茶条表层颜色加深而表观黑色。同时叶绿素光热作用进行降解,这一系列生化反应也产生了大量营养物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晒青毛茶外观“黑条”、叶底黄绿、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

可以说,云南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融合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制作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从茶树鲜叶到晒青毛茶及毛茶后期陈化,整个过程茶叶处于不断变化,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之中,这与普洱茶储存醇化“越陈越香”一脉相承,晒青茶不仅是普洱茶制作的原料,更是普洱茶存放醇化的前提和基础。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大叶种茶与小叶种茶差别分析研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属于什么茶种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