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熟茶发酵是一门学问,尽显熟茶之魅力

熟茶的渥堆发酵对于普洱消费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谜,神奇又神秘。首先是因为熟茶渥堆发酵历时较长,一般在45天左右,一般性的参观很难观察到发酵的全过程;再者,很多茶厂将熟茶发酵车间视为禁地,严禁参观。熟茶发酵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但又不同于制造业之类的技术,有标准的规格和流程,因为在渥堆发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常有人说熟茶发酵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因而发酵的场所,空气的温湿度,潮水、翻堆、开沟等程序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可循,而是充满了经验色彩,对于一个茶厂来说,一个熟茶发酵师傅技术与经验的好坏,对厂家出品的熟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发酵是鼎立之作。

光滑的茶饼、细嫩的芽条、显露的金毫告诉你“里程碑”不凡的出身,传统与创新发酵工艺,红浓明亮的汤色让其历尽时间洗礼之感悠然而生,高扬的香气中一丝甜意顿上心间,浓郁的滋味中独特的甜香溢满口腔,为之释放的味蕾中充满的蜜糖香气是如此的霸道而又熟悉,它带来的甜是自然赋予的,亲切且沉醉,而茶体的饱满醇厚,又将这份甜香久久留于口中,“里程碑”将是让您留恋其中的茶之意境。

总的来说,发酵工艺是一种经验法则的工艺方法,靠的是不断的实验与修正,并搭配当地的气候环境(温度、湿度),温度绝对控制在65°内,以期能籍由发酵工艺而使茶品达到生产者期望的品质,并能以廉价的方式有限度的对供需失衡的陈茶市场作一个替代性的平衡供给。

延伸阅读

八角亭大工匠之“精制大师”雷国昌


罗永浩都始料未及茶人的匠心精神竟如此神般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各类出色表现的匠才。他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以身作则,践行匠心精神,他们能够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返璞归真,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追逐匠人的中国梦。社会的浮躁,或许会让许多人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忽略这些匠人的存在。何为“匠心精神“?匠心,匠者之心。由内心到作品,呈现出他们追求完美、把作品做到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倡导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具有这样的技艺修养,可称之为“工匠精神”。

具体到茶行业,如今的茶人还需要匠心精神吗?八角亭的高级茶叶工程师雷国昌师傅是这样看待的:如今社会都在呼吁提倡匠心精神,似乎把匠心精神给神化了。具体到我们做茶的,其实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个茶。例如我是做茶叶精制,就是要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力求将茶叶更完美的滋味和健康的饮品呈现给消费者。

用“匠心”做好茶

时代在快速发展着,工匠情怀、匠心精神屡屡被人提及,罗永浩用工匠情怀营销自己的锤子手机。但或许连老罗都未料到,茶人的匠心精神竟如此神般。

从一片茶树上的叶子到消费者手中的茶叶,中间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现在大多数人只关注到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的初制,也就是从鲜叶到干燥成毛茶这个工序。其实从一片叶子到成为商品茶的过程,除了加工成毛茶,还有两个环节,一个晒青干毛茶熟茶的精制,另一个紧压加工和包装。雷国昌师傅向记者说道,茶叶精制就是在初制毛茶的基础上再进行精细加工。其目的是根据市场要求,把各地毛茶定级归堆,进行形态整理,拼配调级使之达到样品等级要求及产品品质规格化。随后,他又言道,茶叶精制要经过很多环节,我们茶厂(八角亭茶厂)都是严格按照茶行业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茶叶的生产的。一般来说茶叶精制加工大概要经过以下的环节:毛茶定级归堆—筛分(毛分,抖筛也称级别筛,复分,风选)—半成品验收(交拣,交抄,交压)—拣剔—拼配—匀堆—(熟茶潮水)—压制—干燥—审评检验—包装—入库。

毛茶定级归堆:毛茶因不同产地,级别,生产工艺,季节,品种,树龄等影响,品质不近相同,所以毛茶收购过程中,根据上述差异进行定级归堆,便以产品品质调配,保证出产品质的有序稳定;它跟匀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筛分:筛分的工序主要是均匀上料,防止漏筛,分清长短,分路去料,分清规格;抖筛:按级别换筛,分路取料,划分老嫩,分清粗细;风选,分别轻重,沙石隔尽,分清杂异,分档清楚。

拣剔:茶叶拣剔夹杂物主要分茶类和非茶类两大类,现主要靠人工精选剔除,茶类夹杂物主要是茶花,茶果,马蹄,鱼叶,老梗,黄片,杂片等,非茶类夹杂物主要是沙石,谷物,扫把苗,杂叶杂质等;也通过机器挑拣:包括风筛、过静电、机拣、灭菌等环节,这些设备一般要正规茶厂才有,也就是在茶厂里可以用分筛把茶叶等级分出来、风扇吹灰和枯叶、碎末等、过静电就不会有体毛情况出现,过了设备的茶叶可以灭菌。确保茶叶出厂洁净卫生,达到食品要求。

匀堆:根据拼配环节拼配好的品质通知单,把拣好的半成品按比例,轮号上茶,顺序开堆,并均匀拌和到一处。一般来说,不同茶地茶树采摘的鲜叶滋味会有不同,即使都是大树或者小树(台地)也一样,而且片地会有一些差异,所以有必要进行匀堆。这个精制环节,是所有精制环节中最复杂的,是保证每一片,每一泡品质差异的关键。

压制:称克精准,茶料布匀压实,形状周正美观。

干燥:控温除湿,水分达标,饼重均匀。

包装:干净卫生,牢固结实,美观大方,刷唛清晰。

入库:把制好的成品茶做好相应的记录后放入仓库存放

渥堆发酵:这个环节是针对发酵熟茶。目前)是有一定历史的近60年的老工业区,是经过计划经济和现代管理的老企业,具备了完善的生产监控管理体系,按照各生产环节的工艺要求定员,定岗制定出相应的工艺规范和操作管理规程,严格按照企业行业标准和食品卫生要求,保证了每批产品都达到食品行业产品标准,让消费者放心,加强员工的品德修养,做有良心的企业,做有品德的茶人。

八角亭大工匠之“审评大师”邓祖良


时代在变,茶人的工匠精神不变,专注做一个“事儿逼”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一切都在讲究“快”、“提速”,“慢”似乎成了一种怀恋、向往,一种奢侈、苛求。精雕细琢地做一件产品、做一件事,似乎已经渐渐远去了。有人说:“我不觉得我们正身处一个“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一直都是缺失的。”何为“工匠精神”?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再看审视如今的茶行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下,有人不禁会问,茶人还需工匠情怀吗?匠人式的企业还存在吗?在八角亭茶厂茶叶审评大师邓祖良眼中,茶人需要工匠精神;做茶的,需要一贯初心,不能急功近利,要精雕细琢。我们是做毛料采购的,每天就是往返于茶厂与山里,去找好的合适的毛茶,采购毛茶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甚至连茶叶运到茶厂时的运输环境都要把控好,不能存在一点异味。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却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华,何为工匠精神,那不就是对每个细节都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都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吗?说起跟茶打交道多长时间,邓祖良大师笑呵呵地答,几十年,这辈子就是一片叶子(茶叶)结缘了。邓祖良被业内人称为“老古董”、“老人精”。他常年跋涉于云南的各个茶山,从事茶叶毛料采购,现任八角亭茶厂原料科(毛茶)科长。

记者:毛料采购环节最注重哪些问题?

邓祖良:看毛茶是否达标,第一主要看毛茶是否有异味,这个是最关键的。有异味的毛茶,绝对不能采用。出现酸味馊味的毛茶都不能用。当地百姓很喜欢吃一种酸笋,有的百姓没注意将它与茶叶分开,从而会使茶叶出现酸笋味。我们去采购毛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这种味道一般人不容易闻出来。

其次,为防止茶农将质量差的茶掺杂进来,需要在在一大袋茶中,上、中、下层各抓点,交叉比对一下,看其成份是否一样相同。

记者: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哪几个方面鉴别?

邓祖良:在我看来,茶叶是无好坏的,只有强弱之分。因为那些有异味、质量不达标的,我们都不会进行收购和进行加工的。根据茶叶的强弱性,我们会对茶叶进行分等级,强一点的就是质量比较优秀的,弱点的就是质量稍微差一点的。

茶叶的好坏,主要是从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干茶的鉴别方法主要是看外形与闻香。而干茶的外形,需要从茶叶的条索、色泽、净度、整碎、嫩度来进行鉴别。首先看条索是否紧实。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其次要看净度。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记者:茶叶审评对茶器有要求吗?

邓祖良:在对茶叶进行审评时,所有采用的茶器是由云南省总公司专门规定的,一般来说质地要良好,规格要一致,力求完美,以尽量减少客观上的误差。

记者:茶叶审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邓祖良:茶叶审评,应按规定的步骤,对比各种样品进行,方为有效。每个样茶必须都摆开,都开汤。首先开汤前应该先将审评杯碗洗净擦干按号码排列在湿评台上,然后称取样茶5g投入审评杯内,杯盖应放入审评碗内,然后用沸滚适度的开水以慢快慢的速度冲泡满杯,泡水量应齐杯口。

其次,将茶汤倒出后,依靠嗅觉辨别香气。此时,一手拿住审评杯,另一手揭开杯盖,靠近杯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有将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每次所嗅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S左右。:嗅香气要热嗅、温嗅、冷嗅相结合进行。嗅香气以55℃最适宜,超65℃感到烫鼻,30℃茶香太低沉。

再次,茶叶开汤后,应该观察茶汤的汤色。所谓的汤色。又称水色有,也就是指茶叶的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彩。茶汤中的成分和空气接触后易发生变化,审评需及时,按汤色性质及深浅、明暗、清浊以及沉淀物多少等评比优次。

接下来,需要对茶汤进行品尝。因为舌头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所以茶汤入口要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从而体味各种味感。审评滋味时,一般要尝三次,分别在茶汤热中凉的时候。在根据茶汤的浓淡、强弱、鲜滞和纯异来评定优劣。尝味后的茶汤一般不宜咽下,尝第二碗时,匙中茶液应倒尽,或是在白开水中漂净,防止相互影响。

最后,再根据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和开展与否来评定优次。将杯中冲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者放入审评杯的反面,用叶底盘将茶叶拌匀、铺开、揿平,如果感到不够明显时,可在盘里加茶汤揿平,再将茶汤徐徐倒出,使叶底平铺看或反转。用漂盘看,则可增加清水漂叶,使叶张漂在水中观察。可用手指按揿叶底的软硬、厚薄,再看芽头和嫩叶含量、叶张卷摊、光糙、色泽以及均匀度等区别好坏。特别的,对于好茶,我们一般会将其放置一晚,隔天再观察叶底的变化情况。

八角亭大工匠之“领路人”陈胜军


在某国际茶企“航母”进入中国市场后,业界关于“全国茶企对抗一个国际茶企”的哀婉之声不绝于耳。对普洱茶发展路径的探讨,也大多围绕品牌化经营展开。对于如何实现普洱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有不少人建议应学习国外可乐、咖啡的连锁经营模式。

对此,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军表示,从品饮特点上讲,“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凸显的是其体验,并不符合快消品的需求。并且,在制作快消品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茶道文化的丢失。对茶企来说,一旦选择走快消品之路,就面临着在技术工艺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取舍。

如果非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陈胜军认为法国红酒的模式较为理想。不仅因为普洱茶与法国红酒拥有极为相似的文化内涵,有着从品种、原料到生产加工、仓储及品饮、保健、收藏、增值诸多相似的特点。还因为学习法国葡萄酒产业,能让普洱茶在生产工艺、品质认定、品牌塑造等方面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以产地、年份和品牌彰显身份界定价值。

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普洱茶一直受到资本青睐,但从长远来看,普洱茶目前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反响不及口感更温和的红茶。不仅如此,在与绿茶、青茶争夺消费者的比拼中,普洱茶也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

对此陈胜军认为,现在急于对普洱茶能否成功打入年轻消费群体下结论还为时尚早。毕竟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在定位为大众饮品的情况下,茶企通过调整普洱茶外包装、品饮方式等手段迎合市场的努力也始终没有停止。

在市场调查的过程中,陈胜军接触过不少从事普洱茶生产经营的年轻企业家,其中也不乏“80后”的身影。在他看来,这些有着海外求学背景的年轻人,拥有对茶叶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市场的热忱。他们对产品的解构、营销模式的改变,都更有利于争取年轻消费群体。

事实上,大多数普洱茶生产经营企业都将目标消费人群牢牢锁定在有一定经济实力、追求生活品位的群体上。如此看来,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渗透,不过是时间问题。

八角亭大工匠之“产品质量守护神”曾福林


想把好的普洱茶存起来?先从挑选品鉴开始吧

我们在采访中听到八角亭茶业原料科科长曾福林一个小故事:

2014春茶季,静寂了半年的勐海醒啦!只因为这“一片树叶”的魅力,吸引着各地茶商纷沓而至。茶农们忙碌起来了,八角亭茶业原料科科长曾福林早已走遍了云南的各个茶山,4月上旬收购的毛料已经陆续入库。4月22日,又有10吨的毛料拉到了厂里的检验区。曾福林科长打开3袋后,表情极其复杂。问了茶农几句话后,撂出了一句狠话:“把茶拉走,我们不要了”。

事后,大家才得知:这原料跟他到山上的取样不一致。

曾福林科长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自己读懂了茶,也明白了消费者的需求。茶厂需要最真的茶叶原料,消费者需要安全、卫生、健康的茶叶产品。严把质量关是自己作为原料监督员的职责与义务。每个山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而造就了它生长出的茶叶不同的特性,外形与内质形成了它特殊的名片,认清每张名片,分清每座山头的茶叶品质特性曾福林科长做到了。

正因为八角亭茶业有曾福林科长这样的“守护神”,因此,八角亭茶业承诺让广大消费者喝上放心安全、实至名归的优质普洱茶。

普洱茶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种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虽然常言道“酒是陈的醇,茶是新的香”,但普洱茶却是个例外,普洱茶普洱茶是越陈越香,历经千年的时光,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普洱茶有“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之说,被尊称为“可入口的古董”。因此许多茶叶爱好者喜欢收集普洱茶,也是基于普洱茶越存越好的特质。

虽说普洱茶越存越好,但是,不同品质的普洱茶长期储存的效果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好的茶越存香气越浓郁,而差的茶即使存上十年半载也不能改变自身的品质。所以,鉴别挑选好的普洱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为此采访了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原料科科长曾福林,他从事普洱茶原料的收购审评以及质量检验工作已有十多年历史,是普洱茶选材鉴别这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

记者:选料是一个好产品诞生的环节,如何鉴别普洱茶选料是否优良?

曾福林:首先在选材方面,乔木型古树的茶叶质量会比灌木型、人工栽培型台地茶树的好,古树生长环境也好,海拔很高,根须吸取的养分多。而台地茶树,相对比而言就没有那么好了,许多营养成分跟不上。我们一般会聚集五个人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一对一鉴别,每人各负责一个部分。香气浓郁持久的,一般是古树茶,再品上一口,入口要有厚实感,茶气强烈持久的,并伴有回甘,这类的优先选择。如果茶叶比较苦涩,那就表明茶叶的内质非常丰富,并且茶叶回甘较快,四泡以后回甜明显的才是好茶叶,再看一下茶汤,茶汤表现粘稠饱满的,看起来通透黄亮的,这种会比较好,优先择取这类的材料。

记者:普洱茶生产过程中哪个环节直接影响其质量,如何把关?

曾福林:普洱熟茶到了成品茶制作阶段,除了原料的选择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到产品质量,这环节便是后发酵。后发酵包括快速后发酵和缓慢后发酵两种状况。快速后发酵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散茶在普洱茶产地特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促进微生物、湿热作用、氧化及酶促反应等综合作用,使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普洱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缓慢后发酵是)紧压茶的安全性指标作了统一规定。有对重金属铅、元素稀土指标的限量;有对农残:氯菊酯、联苯菊酯、乐果、敌敌畏、六六六等13项指标的限量;有对微生物大肠菌群指标的限量,而且对致病菌要求不得检出;其他安全性指标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记者:消费者如何去品鉴产品品质?从哪几方面去鉴别?

曾福林:对于茶叶质量的感官鉴别都分为两个阶段,先“干看”(冲泡前)后“湿看”(冲泡后)的顺序进行。“干看”包括了对茶叶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净度等四方面指标的目测。首先要看形态,圆润的茶叶会更加的好,过于粗糙的那些最好就不要选择;第二看色泽,光亮油润的会更好,干瘪枯黄的茶叶不予考虑;再看一下匀整度,对比一下是否匀称;最后看下净度,看产品是否有其他非茶类夹杂物。接着还要进行“湿看”,“湿看”则包括了对茶叶冲泡成茶汤后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四项内容的鉴别。闻一闻茶汤的香气是否醇厚浓郁,观察其汤色色度是否清亮,品尝一下滋味是否浓厚有回甘,入口即甜,叶底触摸一下看看是否具有柔韧度,弹性如何,色泽是否均匀一致。干看和湿看相结合,这样层层挑选出来的茶叶一般就是品质好的茶叶了。

李备:友情慢慢发酵的陈香


——记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八强选手李备

武汉东湖酒店,被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毛主席生前下榻过44次,在2012年10月14日秋高气爽的午后打响了一场茗站。这里是广州论茶华中赛区复赛现场,35名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品茗高手为2012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中赛区的八个席位磨拳擦掌。赛场上三分之一是年轻人,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中有茶龄超过十年的选手。于是,八零后长沙人李备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问起如何开始喝普洱茶的,李备道出了一段曲折的经历。2000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就再没见过赴广州求学的好友海鸥,两年之间,虽有电话联络却一直不曾见面。02年暑假,李备专门去了广州。见到好友的海鸥格外激动,拿了父母档口(其父母在广州做普洱茶生意)卖五千元一片的普洱老茶来款待李备。茶喝下去,味道像放了很多书,又很久没开的柜子的气味,琢磨了半天,李备以为茶发霉,听了海鸥的解释才知道这是普洱老茶特有的陈香味。李备心里总觉得是变了质的味道,内心不太接受,但碍于好友的关系,他没表现出反感。

高铁通车,后面几年两人的见面机会逐渐增多。每次逢年过节过生日,海鸥都会从广州带些普洱茶送给李备,李备去广州时也会带去湖南小吃。二十左右的年轻人哪里会喝普洱茶,但家里海鸥送的茶越来越多,一次闲着没事,李备翻出两年前海鸥送的茶,有模有样地泡起来。“诶,这茶怎么跟刚拿来时不一样了,要好喝一些,味道香一些。尤其是,到后面几泡,喝起来甜甜的,杯底那个香啊,沁人心脾!”回忆起这段,李备整个人又沁到了那杯香甜的茶汤中。“我喜欢那种慢慢释放的味道,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呵呵~”

05年以后,不讨厌普洱的李备开始在海鸥的带领下经常喝普洱,研究它的变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产品。虽然平时喜欢喝老茶,但他们一群朋友会聚在一起盲喝猜产品(与论茶的形式相似),几年下来,新茶都是他猜得最准,大家送他封号“新茶王”。

恰好今年广州论茶的比赛用茶在这群老茶友看来都属新茶,于是,李备就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推选来参赛。十年的大益茶经验让他从海选进入复赛,再从复赛闯进决赛。但他似乎不在乎成绩,只是说“能够和好朋友们在一起,喝自己喜欢的茶,这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愿李备和他的朋友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开心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普洱陈香。

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旭


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0年云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1983年至199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1997年为云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2000年至今为云南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多年为院先进科研工作者,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人才津贴。

自1986年迄今,二十多年几乎不间断地行走于的各条线路始终和各重要站点,访谈了一些茶马古道的亲历者,采集有许多重要资料,先后出版《遥远的地平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九行茶马古道》(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版)、《茶马古道》(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7月版)、《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百年滇商口述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等个人专著,另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聆听西藏·以图片的方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滇藏文化带考察》(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又见茶马古道》(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版)等合作著作及摄影画册出版发表。

(与青海藏族女尼在一起)

自1983年迄今,还马不停蹄地对中国少数民族(包括汉族)文化变迁情况作考察研究,尤其关注其婚姻家庭及生存现状,实地探访考察了中国56个民族,记录拍摄了数以十万计的影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撰写了56个民族的相关报告,先后出版有《1990—1996:我眼中的中国民族现状》(云南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所内部出版,1997年)、《地角天涯——中国少数民族纪行》(台湾:经典出版,2002年2月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子民·珞巴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丛林深处的精灵·布朗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在五指山南麓·黎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聆听乌苏里船歌·赫哲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独步三江》(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独步三江》,(台湾:远足文化出版,2007年1月版)等个人专著,另有合作著作、画册《云南民族服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版)、《情壮美喀斯特》,与张帆合作,(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丽江古城》,与丁立平等合作,(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版)、《和谐的使者》,本人承担《神不在蓝天》一章,(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版)等等出版发表。

自1990年代起,还关注于人类即将消失文化现象以及各类手工劳动的追踪记录拍摄撰写,为此早已走遍中国各个省区,到过中国各个最僻远的角落,甚至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探察记录,有西藏盐井传统晒盐、四川德格手工刻版印经、山西丁村土布织染、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云南马帮、云南大理彝族、白族扎染、云南白族银铜匠、云南傣族、贵州苗族传统手工造纸、尼泊尔佛像铸造等数十个专题,有合作著作《普洱茶的故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4月版)、《凝固历史》,与温普林等合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等出版发表。

除上述个人专著和合作著作外,在以上三个擅长领域,以及其他方面,另有数百篇文章数百万字和数千张图片发表于海内外多种报刊杂志和画册。

云南民国茶人之—李拂一


李拂一(1901—2010)原藉广西桂林,1901年生于普洱县(今宁洱县),原名承阳,字复一,拂一乃笔名,后来就以笔名行用了。

1921年,他与西双版纳最高行政长官──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之长女柯韵桐在思茅结婚,1923年,李拂一辞去思茅电报局工作到版纳发展。1925年他担任富滇银行车里(今景洪市)分行经理。随后,他在云南省建设厅、教育厅、西双版纳各县当一些教育局长、合作社经理、政府秘书之类的小官,并把家迁到了佛海县(今勐海县)。这段时间,李先生先后注译了《车里》、《泐史》(傣族史)、《暹程记略》及《车里宣慰世系考订稿》、《滇边失地孟艮土司之考察》、《西藏与车里之茶叶贸易》等著作。

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为了把茶销的更远,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加林埠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

李拂一在昆明遇见了中国茶叶公司董事长寿景伟,他委任李拂一为云南中茶公司的职员。由于李拂一具有办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的经验,服务社的运输股长就委托李拂一兼任,同时,他也是佛海茶厂不领薪水的专员。

普洱茶“疯子”杨旭


在云南普洱茶界,他因偏执狂般的坚持而荣膺“茶叶疯子”的“美誉”;

在大家熟视无睹的普洱茶包装中,他慧眼独具,经过不懈研究探索,想办法通过天然的材料来改变传统普洱茶中有可能会污染茶的印刷品,经过不懈努力后实现量产,申请了三项健康专利。

他,就是云南知木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

800元的坚持

“8”这个数字似乎和杨旭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的杨旭用仅剩800元的全部资金熬过了他的寒冬。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各行各业。坚持做普洱茶高端产品和品牌的杨旭和所有商人一样,也难避此次危机的影响。与众不同的是,这次风险来自他的主动选择。

2007年的普洱茶经历了前两个月的暴涨之后,进入5月份,普洱茶市场在各地的价格都大幅跳水。仅仅半个月时间,各地普洱茶价格均大幅回落。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几乎在一夜间坠入谷底,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

面对2007年普洱茶的冰河期,很多手中压着大批普洱的茶商都不敢轻举妄动。

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笃信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杨旭,这一次选择了贪婪:进军普洱茶。

“那是我当初经营茶叶以来最大的投资。”得知杨旭将所有资本和积蓄两百多万都投资到茶区,他的茶友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坦言:“不怕,大不了我破产,用存的茶去开一个小茶馆。”

他也因此疯狂举动和对茶的热爱被同行称作“茶疯子”。

杨旭坚信健康的普洱茶市场和需求是不变的,所以回暖期一定再回来。而这个回暖期太长,没想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一直持续到年底。

整个2008年的8月到10月,连着三个月他没有卖出一饼茶。“9月份我能拿得出来的所有现金仅有800块钱,每天只能吃4块钱左右的盒饭来熬日子。”

200百多万的投入变成800块钱的窘迫境地,这是一种冒险,而今看来却是一种胆识和智慧。

“曾经也无奈的出手过库存的茶叶来换取生活费,每天亲自带着产品上门推销。偶尔一个一千元的小单子也算是雪中送炭。”

2009年初,春天的到来也带给了杨旭茶叶的回暖。存在库里的茶品在销售中也获得了翻倍的价值。

熬过寒冬,杨旭和他的茶叶逐渐走上了升温的道路。订单接踵而至,从几万到上百万。

一片茶叶的创新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现在的老板就要靠脑子。”杨旭坚信微利时代更要求精细化管理。

正是这种极致的细微之处,为他赢得了市场。他成功研发并申请了三项普洱茶行业健康专利,实现了普洱茶非天然瓶颈的突破。

第一项专利就是环保的普洱茶茶树叶内飞。

2004年杨旭就带领他的团队研制环保的可食用内飞,经过各种努力实验,2005年底选定了可食用树叶(含茶树叶)。起初因很多技术性问题,不能量产。

2009年经过多次的设备改进和更换,终于实现了量产。“食用树叶内飞不会污染茶品,因为它本身就是天然的,所以整个茶饼都是可食用的。”

“我们第二项专利体现在包装上,传统的茶品包装是用印刷纸包裹。印刷纸油墨对茶品有污染,可能会致癌。而我们先用白棉纸(白棉纸选择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包裹,然后再套上印有公司信息标志的棉布袋,这样不仅古朴典雅,而且还避免了传统印刷纸的污染。”全环保的包装使产品由内而外更卫生更健康。

杨旭的第三个专利是天然竹片做茶砖标志。“我们将以往的印刷纸标志,改用有防脱落技术的竹片。在压得时候会很好的贴在茶饼上。形成了竹片与茶砖的完美结合,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天然、环保。”谈起这个研究阶段,杨旭也表示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做了很多的改良。

小小的一片茶叶,却融合了三项专利。这不仅仅是创新的体现,也更多的是“茶疯子”对茶叶的挚爱和钻研。

他的这三项普洱茶专利是茶界的一大突破,是茶业史上的一次飞越,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创新,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超越有机

在人们纷纷推崇有机食品,有机茶叶的时候,杨旭却坚持古树茶天然健康的特色,力推百年古树茶。

“有机茶还是需要人为管理的。在云南古树茶的价格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上百年的古树可以自己生成生态链,实际上比有机茶更环保更健康。有机茶不管施有机肥还是农家肥,都是要施肥的,而且还有病虫害,有病虫害还得用粘胶或是蛛网去消灭害虫。而古茶树自然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这就避免了很多的污染。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杨旭瞄准市场定位,走差异化道路。重推高端茶叶及定制。以三项专利为特色,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我们是小企业,不和大企业比量产,我们比质量。我们走高端市场,所以量上就能很好的控制,茶叶质量就能精益求精。”

杨旭追求纯天然普洱茶从茶的原料就已经开始抓起,他拥有两座将近九百多亩的古树茶山,采用纯天然古茶树的头春茶做原料。拥有的两座茶山环境都地处2000海拔以上,日照时间超过十个小时。

“土地贫瘠,茶树的生命力就相应提高,生产出来的茶的品质就高。茶色素以及生成的氨基酸含量就高。茶的鲜爽度和甜度就好,香气四溢,口感回甘。”杨旭的解释专业而不深奥。

“我们的纯天然不仅仅体现在茶的原料上,那只是做好纯天然茶品的第一步。”杨旭强调说,“我们的茶叶环保天然,还体现在两次手工捡蒂,两次风选,纯手工石磨压制。”传统石磨压制工艺既延续了传统又保留了茶的纯天然优点。

市面上大部分销售的茶叶都是机器加工,这样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然而不知道多少人深受这种机器设备和各种印刷污染带来的危害。

纯手工工艺,避免了机器的二次污染。手工杀青,保留香气和内涵物质,手工石墨压制,避免机器设备加工环节带来的污染,生产出更天然、更卫生的普洱茶。

纯手工公益的健康理念是好,可是也着实让茶叶损耗不轻。杨旭说“以30%以上的损耗换取茶叶的卫生、健康,值得!”

一直秉承当初经茶理念的杨旭,经过08年的历练后更加的坚定和执着。谈及知木以后的发展,杨旭表示“‘木易坊’作为知木的老牌号依然走高端产品,‘知木’走中端品牌,我们的产品品牌也在消费者的口碑中逐渐向企业品牌转化。”

知木现有的规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铺向全国的大小城市。以实体店经营为主,网路营销为辅的模式也逐渐成效。独立网站和淘宝店也在新形式下做的红红火火。

杨旭也为知木的未来做了三五规划,争取做到行业内的顶级品牌。用更高的品质做到更好,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管是熟茶还是生茶,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希望普洱茶爱好者能正确的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品。也希望知木生产的环保健康茶,为更多的广大普洱茶爱好者服务满意。我们的想法是:把天然健康的普洱美茶带给全世界!”

紫砂壶大师一念之仁 造假小伙从贼变新星


看着手中这把刚送来的紫砂壶泥坯,年届八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很是欢喜,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壶的作者并非大师本人,而是几天前还在仿造他作品的造假者。这位20来岁的造假者也没想到,面对自己的过错,大师没有选择报案,而是为他亲手设计了一幅紫砂壶样稿,他也因此有了第一把真正属于自己专利的紫砂壶。

连日来,记者调查宜兴紫砂壶市场发现,在这里只为了能够卖出好的价钱,假冒名师的紫砂壶比比皆是。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郁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宋峤摄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拯救

大师之仁

现场逮住“造假者”

大师没报警,还送上设计图

年届八旬的李昌鸿大师,至今回忆起来发生在前段时间的打假场景仍然觉得痛心。这位1955年考进宜兴紫砂工艺厂,与紫砂结缘一生的国家级工艺大师,怎么也想不到在烧窑的现场,仿造自己作品的造假者如此年轻,而事后他还得知,这位20来岁的年轻人居然还带了9个学徒。

李昌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市场上仿冒他作品的紫砂壶层出不穷,他一直都想抓到造假者,所以在接到造假线索后,他就立刻赶到了事发地。在进入烧制车间后,一眼就看见了架上仿冒自己的紫砂壶。

“这批作品的相似度有六成,制作者还是有些功力的。”李昌鸿回忆说,为了能够直接抓到造假者,他决定“守株待兔”。过了大约两个小时,一个小伙子风尘仆仆地走入了窑场,要拿走这批大师的仿制品。在准备取货走人的时候,李昌鸿大师突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看见我,这个小伙子的腿已经开始发抖了。”李昌鸿说,刚开始自己还以为他只是来取货的,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造假者。“真没想到这么年轻,就以造假来赚钱了。”面对真的作者,小伙子频频认错求原谅。

是报案还是给这个小伙子一个改过的机会?李昌鸿直言,当时自己也很纠结,因为市场上横行的假冒紫砂壶令他气愤,但是看见眼前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些不忍心。

在交谈中,李昌鸿了解到,这个造假者才25岁,结婚不久,孩子也刚学会走路,而对于仿冒犯法的后果,年轻人也没有清醒的意识到。

“他在看到我拿出的专利证书后,一脸的茫然和惊愕。”李昌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在拿出作品专利证书和“李昌鸿”注册商标后,小伙子呆了,此时的他才知道仿造大师作品的后果如此的严重。

“我觉得他也是误入歧途,就想给他一个机会。”李昌鸿随后要求这位年轻人做到两点,一是写下不再造假的保证书;二是将造假的模具连同做出的作品一起砸掉。放走小伙子后,李昌鸿的内心还是难以平静,他担心年轻人以后还会经不住诱惑再犯错。

如何真正帮他改过自新呢?又是几天的辗转反侧,老人家突然想起来,这年轻人的手工活儿还不错,不妨再考察一下这个年轻人有没有创作才能,挖掘一下他的潜力。

就这样,几天后,小伙子在家里突然见到了登门的李昌鸿,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师此时带来了亲手设计的一张紫砂壶设计图纸。不过在图纸上,李大师特意隐去了壶嘴和壶把儿,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告诉了他,要求小伙子顺着思路去创作并制作出这把紫砂壶。

过了一周的时间,小伙子送来了完整的设计图。

自我救赎

“走心”做出的设计图

大师看了也很满意

“对于他的设计,我还是很满意的。”大师看见小伙子的设计图纸感到欣慰,图上所呈现的鱼竿造型的壶嘴和壶把儿,与自己形似渔翁帽子的壶盖和鱼篓造型的壶身相得益彰。

“既然你有这个才能,就应该靠真本事吃饭,仿造别人的作品最终只会废掉自己。”李昌鸿在肯定小伙子的创新水平之后,也做出决定,将此壶的设计版权全部无偿赠送,这让小伙子既惊喜又愧疚。

当看着自己和李昌鸿大师一起参与设计和制作的这把名为“年年有鱼”的紫砂壶,周虎(化名)直言虽然自己从事紫砂壶制作已经快十年了,但是在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第一次有了走心的感觉。

“以前就是一味地仿造,完全不走心,就凭手感在做壶。”周虎说,通过这次全身心投入的创作设计,他突然领会到了每一把壶其实都有设计者的理念在里面,制壶必须要由心而做,心与手配合在一起,才能让壶有灵魂。

通过这件事之后,周虎对自己有了信心,他说,以后会多去参加一些比赛,不再为眼前利益所蒙蔽,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以不辜负大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

采访中,记者和周虎也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对话。

记者:你制作一把仿制李昌鸿大师的紫砂壶需要多长时间,你能赚多少钱?

周虎:仿造一把大师这样的壶,从最初的泥坯到最后的烧制出炉,至少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通常按照壶的难易程度来定价,一般我仿制的作品价格在每把壶2500元到5000元左右。

记者:仿造大师的作品,诸如印章、证书等,你们是如何接单和分工的?假壶在进入市场后的价格能卖到多少?

周虎:通常情况,我们是见不到上家的,就是通过电话交流要货的款式和交货的时间地点等。

我是专门负责前期制作的,大师的紫砂壶都会有独特的印章,通常情况下,这个印章都会先期由专门的人通过电脑扫描后做好,然后再翻印到茶壶上,后期根据客户的需要会配上包装和相应的假证书。

一般情况下,在我这里收走的紫砂壶流进了市场,至少要翻个两三倍的价格,我卖给订户的茶壶如果是2500元,那么到市场后至少要卖到七八千,过万的也有可能。

记者:听说你带了9个学生,今后会跟他们说师傅造假的事情吗?

周虎:这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过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出师了,我会跟他们说我的遭遇,我要让他们知道,造假必定没有出路,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创作走正道。

■新闻延伸

宜兴紫砂壶市场究竟有多乱?

假紫砂壶给你配齐证书、印章

宜兴市丁蜀镇是紫砂陶器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陶都”。扬子晚报记者连日来的调查发现,为了能够卖出好的价钱,假冒名师的紫砂壶比比皆是,只要你需要,从紫砂壶证书到落款题字乃至制作者的照片都能给你一一配齐。

“我这里卖的都是假的”

走进丁蜀镇陶瓷城,大大小小的紫砂店面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制品,其中尤以做工精美的紫砂壶最为好卖。

记者走入一家紫砂壶的销售店,一位女老板立刻迎了上来。记者在这里看到,橱窗里陈列的茶具品种相当丰富,顾景舟大师的牛盖莲子壶、蒋蓉大师的荷花壶,李昌鸿大师的竹简茶具……

看见记者看得入神,一旁的老板直接地表示,橱窗内都是大师的作品,不过全是假的,如果记者要真的,她这里可没有。

“你这儿只卖假的?”老板的直率让记者感到有些吃惊。

“真的壶,都要几十万元一把,谁敢放在这里卖呀。”老板说,现在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扳着手指头都能算出来,现在他们年纪都大了,每年的价格都在长,普通的也要好几十万一把,这市场内绝不会有,如果有,那百分百都是假的。

大师仿品加证书印章,一套8000元

华丰陶瓷市场是丁蜀镇当地另一家历史悠久的紫砂制品交易市场。走进其中的一个商铺,老板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他这里的紫砂壶。和前一家满橱窗的假冒大师级茶壶类似,这里的仿冒紫砂壶品种也十分之多。

“老板,你来我这里就对了,因为我这里的每把壶都有收藏证书给你。”老板给记者一下子拿出了四把国家级大师制作的紫砂壶,当然这些作品也都是仿的。和前个店家不同的是,老板从里屋特别拿出了一沓封塑的证书出来,展开这些证书,上面所留的墨宝作者名字如雷贯耳。

例如顾绍培大师“手书”的牛盖合璧壶证书。上面写着:“该作品创制于一九八五年,壶体呈扁形……”

“这些都是我请人模仿真迹写的,足以以假乱真。”老板对记者说,如果拿着他这里的壶去送人,再加上量身配置的证书,绝对够档次。

为了再次验证这家老板的“神通广大”,扬子晚报记者提出,这里有没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先生在1984年的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示的竹简茶具?

老板表示,他这里没有,但是如果真心想要,他可以帮忙调货。

果然过了10多分钟,一个男子就提了一个盒子走进了店铺。打开包装盒,以五片竹简造型为壶身,中间结上一根丝绫编绳,壶身刻着《孙膑兵法》的竹简紫砂壶跃然眼前。

记者翻过壶身,只见茶壶底部赫然刻着李昌鸿先生的印章,不过这把壶也是个仿制品。

老板对扬子晚报记者说,这套茶具配上证书和李昌鸿先生的照片,一共卖8000元,如果要的话就赶紧买,要货的人还不少。

老板称不怕工商查

一沓假冒的证书再配上假冒的大师作品,堂而皇之在店铺内叫卖。扬子晚报记者询问老板,他这里卖假货碰到工商部门检查怎么办?

老板表示,自己是本地人,工商一般不会来查的,就算是来查了,自己就说不知道,再说做这个也不会害死人,因此他并不担心有人来检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八角亭大工匠之“发酵大师”李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