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最早知道雷永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茶文化研究才刚刚开始,大家对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还知之不详。1993年在思茅召开的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宏观的茶文化、茶叶交通史、茶叶技术,很少关注具体的普洱茶生产、工艺、经济运作模式以及普洱茶之所以是普洱茶这一独特的产品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因此,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如何经营的?为什么普洱茶会越陈越香?这些问题有人提出,未引起大家的关注。

为了寻找普洱茶的踪影,我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典籍,在《续云南通志长编》第609页,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云南)川销茶历史最久、牌名最著者,为“宋圆牌”普洱圆饼春茶,川省茶价涨跌咸取决之。余如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茶号,均营川销。”从文中排列顺序看,雷永丰一定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茶号。1994年,我看到是年出版的《思茅地区商业志》记载:“业主雷逢春,原籍云南省石屏县,思茅第一届商会会长,民国十年任云南省第三届省参议员。那时,思茅茶叶行业同仁共同议定,各户茶号加工‘圆茶’,每圆茶底料重量不得超过6两。‘雷永丰’为争夺名牌圆茶经销,私下与揉茶师傅串通,增加底料五钱。每筒茶(8圆)比其他茶号多四两,每担圆茶24筒,比其他茶号多9斤6两。驮昆明出售时,‘雷永丰’抬价销售尚供不应求,其他茶号压低销价仍难找买主。类似情况在同业中每有发生,无权无势茶商一旦被发觉,视作违章,处以罚款,而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该书还介绍了过去思普地区很多的茶号,并花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思茅原信昌的经营和运作,可惜,当时我并不知道原信昌还有个分号叫“敬昌茶号”,并且经营得相当出色。

尽管在我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两段记载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宋圆号”可能是“宋寅号”的音误,当时的24个4两也不等于9斤6两等等,但他们对雷永丰的描述却给我深刻印象。

1995年到2001年,我没有过多地关注普洱茶,但是,从2002年开始,我的兴趣又集中到普洱茶上。这个转变有赖于邓时海先生的繁体字版《普洱茶》一书,我吃惊地发现,普洱茶竟然可以这样喝?!而茶庄、茶号、茶品以及普洱茶所依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象,都变成饶有趣味的文化元素。这加深了我全面探索普洱茶文化的兴趣。探索的结果是,我对雷永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扩展阅读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二)


寻“雷”经过和考据趣事

2003年,我买到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我看到雷波、黄桂枢等人在多篇文章里介绍雷永丰的经营史和经营理念,这些文章对我寻找雷永丰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我对普洱茶文化研究的深入,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雷永丰的文献,这些文献修正了很多过去我们所得到的雷永丰的信息。但更多的是口述和文献相矛盾带给我的困惑。比如,以前研讨会和零星发表的各种文章和回忆录都说,雷永丰在昆明经营复济号茶庄;大有庆在昆明经营永兴号。但从文献上我梳理出,昆明没有复济号茶庄,与复济名字相近的只有复聚号,他的老板是杨茂臣,他的儿子杨禹三在解放后还担任了昆明茶厂的副厂长。而陈永兴号则是一个更老的茶庄,他们在30年代分家成3个茶庄,分别是同庆茶行(后改名为源庆烟茶庄)、永兴茶庄、顺利茶庄,他们和雷永丰号的关系应该也是批发商和供货商的关系。

2007年,我在北京看到一个叫滇边老号杨复济的,我走进她的店,和老板聊起来。

问:你们茶店为什么起名叫杨复济呀?我感觉像药店。

答:我们是老字号,解放前在昆明很有名。

问:是你们家的字号吗?

答:不是。是这本书上说的。

说着,店主找来一本书,指着书上的文字向我介绍说,你看,这页、这页都有介绍。我无语。这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雷永丰的,我无法向她讲清楚杨复济只是雷永丰家后人回忆时的一个口误,而这个口误却被当成了有根有据的正史,注册成了店名。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联系上了雷家的后人,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雷波。雷波是雷溅波的女儿,也就是大有庆高峻的外孙女。她曾经担任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所长,他很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长辈的口述资料和雷家、高家的家谱。尽管他对茶庄的事情了解得不全面,但我和她的多次交谈,解开了我很多的困惑。

历史·寻找雷永丰(四)


在普洱茶历史上雷永丰还有另一个创举,那就是将七子圆茶增加一饼,生产每筒八饼的八子圆茶。因为价格不变,八子圆茶每筒的重量增加,一时为雷永丰增加了不少订单。

雷逢春生有三子二女,其中大儿子雷恩溥、二女儿(男女混排为老三)雷恩宽尤其值得一提。

1903年,雷恩溥考取云南最后一届举人,随后派任酆都县令、永宁县令。卸任后,他回到昆明,在协助经营自家的永丰号茶庄的同时,担任云南商务总会公断处长、副会长等职务。因为自家在衙门有人,(商务总会类似于衙门,具有很大的商务仲裁、商务判决的权利)所以雷永丰特别愿意打官司。比如,1912年,雷永丰联合周同春、宋信和、袁乾利、刘恒和、宋庆丰、许福兴、马瑞丰、张裕丰等向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要求减税;1917年,因雷恩溥的堂弟雷世琪和他的儿子雷震宇欠债不还,雷恩溥将他们告到个旧商会,要雷震宇将自家的锡矿交与雷永丰,每年收益的70%用于归还欠债,30%用于雷震宇与其母的生活费。

1917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雷永丰号大公子雷恩溥任云南总商会公断处处长,主管商务纠纷裁决和文件的起草。这一年他们起草了一个文件,要求各茶商卖茶时必须在大票或外包装笋壳上标明产地,景谷、贵州等地的茶不能写普洱茶或正山字样。这引起了猪街(在现元江县,茶来自现红河县)茶商的不满。猪街茶商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联名告状,认为雷恩溥处事不公,违反约法。至于内飞、笋面,他们认为是商标的一种,不需要商会来定标准。他们的猪街茶从来都只写茗山特产,未写普洱正山特产,自然不算假冒。现在非要让他们写猪街茶字样,这是破坏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海外和国内市场。他们还说普洱不产茶,很多人却在普洱、思茅用坝子茶生产普洱茶,暗指雷永丰有用猛海的坝子茶冒充普洱正山茶的嫌疑。雷恩溥看到这个状子,立即写了一封辞职信,想表示自己清白。商会正副会长极力挽留,认为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公然反抗、侮辱商会的官员和整个商会,是一种丧心病狂的表现。商会将开会公开支持雷恩溥,训斥这些茶庄的小人行经,维持商会尊严。虽说商务总会方面对雷恩溥有偏袒,但也不是像《思茅地区商业志》所说,“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

这个案子对我们理解普洱茶的演变意义重大,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什么是茗山茶,什么是正山茶,什么是坝子茶。坝子茶是可以当作攸乐山的普洱茶卖的。而猪街茶只是在民国以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普洱茶卖。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五)


由于雷恩溥在总商会做官,永丰号很愿意通过诉讼渠道解决问题。1920年,雷永丰联合思茅、普洱、墨江、元江等地茶商乾利贞、宋寅号、恒和元等告地方盗匪不断,茶货多次被抢,赶马人被打伤,要求政府出面剿匪,对过往商队尤其是茶商派兵保护;1921年,雷永丰告赶马人(也就是马锅头)张正安、张泰安兄弟提茶不运,欠债不还;同年他们又因同丰号倒闭,在清理三角债时要求同为茶商的杨复聚号应将其拖欠同丰号的房租中拿出一部分,抵还同丰欠雷永丰的欠款等等。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雷永丰很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从另一个角度,永丰号却有滥用诉权的嫌疑。

民国十年前后,思茅只剩下12家大茶号,他们是:大吉祥、联茂号、雷裕兴、德兴恒、雷永丰、恒丰号、恒和元、瑞丰号、同信公、福源祥、瑞丰祥、福寿号。这其中,雷永丰的掌舵人此时是雷沛周;大吉祥号,雷沛周的妹夫高峻是合伙人;雷裕兴号,很可能是雷沛周的堂侄雷以宽负责。至于雷家其他的亲属,被称为茶帮后人的还有:雷近之、雷润生、雷仰高。

我们再说雷逢春的二女儿雷恩宽。雷家是思茅的大户,大户人家就要雇佣很多伙计或长工。那年头,学徒的地位很低,但当上伙计就很容易有出头的机会了。1904年,有个石屏小伙叫高峻的,祖上应该也是商人出身,为了学习经商,他只身来到雷家,从学徒做起,随后升为伙计,雷家看他聪明肯干,就将二女儿雷恩宽许配给他。高峻不满足于长期在岳父门下打工,他用妻子的嫁妆和首饰作资本,开始经营百货、土杂,先与别人合办大吉祥茶庄,随后开办了自己的商号“大有庆”。经过几年的经营,大有庆的业务突飞猛进,1930年前后,他们在思茅南正街购买了思茅最好的房子做商号,制茶作坊也在其中。

同时,大有庆在下关等地还开有堆栈(相当于现在的仓库)为自己和别人的茶庄提供货物存储。1950年,这些堆店转租给了下关茶厂。

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雷恩宽就以自家做手工的一点点辛苦钱补贴丈夫,即使自家茶庄做得很大的时候,雷恩宽仍然每天和茶工一起参加捡茶女工的捡茶。

高家的儿辈都在国外留过学、孙辈也很成器,高峻的女儿留学日本时与同学、远房表哥、左联诗人雷溅波相恋,这一支又转姓了雷。“小姐与伙计”的故事终于修成正果。只是,他们的后人没有人经营茶叶,雷、高两家的茶庄传统已经断绝了。

寻找茶马古道第一桥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生息,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神奇通道—“茶马古道”。悠悠古道上的、在横断山脉最深处的澜沧江上曾经谜一样存在过、又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一架古桥让我们有了探询究竟的冲动。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所熟知,而在这众多的景点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渐渐遗忘,这里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惟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茶马古道”作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汇的重要通道,不管是自云南普洱、丽江起,经中甸、德钦,进入西藏境内的南线,或是自四川成都、雅安经康定、巴塘、竹巴龙渡口的北线,都在芒康县境内汇合。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山高谷深,古道悠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被遗忘的“古道重镇”

作为隘口、要道,“茶马古道”进入芒康县后,依马帮帮头的习惯和目的地共有4条出县线路:在盐井渡澜沧江经左贡县到达察隅县境内;盐井往北经帮达乡、嘎托镇(现县政府所在地),向西入如美镇,从如美进入左贡县;由南北两线进入嘎托后,往北入措瓦乡,在措瓦渡扎西达桑桥进入察雅县境内;由嘎托向西北方向经洛尼乡、宗西乡,避开澜沧江进入贡觉县或察雅县境内。

岁月沧桑,当年的悠悠古道如今或被现代化的柏油马路替代,或早已被人遗忘,消失在萋萋荒草中。竹巴龙乡如今是318国道必经之处,当年金沙江上的溜索早已变为现代化的桥梁;如美镇的竹卡大桥也把澜沧江天堑变为通途;曲孜卡的盐井更是因其保留完好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早已蜚声在外。只有措瓦乡、洛尼乡这两处当年“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因境内没有温泉、雪山、古刹等现代人喜好的景区景点,又偏离318、214等国道,似乎被“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所抛弃。无独有偶,这两个乡也是芒康县2镇14乡中最为贫困的乡镇,自治区扶贫办安排西藏日报社和自治区民宗委分别对口扶贫。记者正是趁开展扶贫工作之机来到了措瓦乡。

被遗忘的“古道名桥”

措瓦乡地处芒康县北部,与左贡县、察雅县接壤。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57公里。公路虽穿行在较为平缓的山谷中,但由于路基不稳,土质松软,泥泞不堪,汽车只有颠簸前行。交通不便,偏居一隅,制约着措瓦乡的经济发展,这也是乡领导的最大心病。

我们西藏日报社扶贫工作组进驻以来,与乡政府的干部职工每天工作生活在一起,迅速建立了友谊,彼此无话不谈,在一次闲聊中,副乡长土登达瓦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记者眼前一亮。原来,措瓦乡一带过去是“茶马古道”重要通道,该乡仲日村境内的澜沧江上有一座全木结构的桥梁,过去非常著名,但在解放前夕,当地反动武装为了阻止******进军,竟将桥付之一炬。记者后经多方打听确认仍有遗迹尚存后,决定实地前往采访。

离开乡政府所在地措瓦村往北20余公里,一路连绵的高山草甸和稀稀落落的森林中,依山而建的仲日村就在眼前了。能通车的公路就此结束,我们只有骑马前行。

骑上村里准备的马匹,在新奇、兴奋的心情中,果吉拉山就此翻过。眼前沟壑明显深邃起来,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的典型地貌地形,让我们以为目标近在咫尺而喜悦不已。沿着羊肠小道穿过无数个灌木丛,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装点着一块山坡台地─这里是仲日村所属的综依自然村。村长加塔次仁一家热情接待了我们。加塔次仁的父亲拉巴次仁今年68岁,听说我们要去采访扎西达桑古桥时,格外热情。他说,解放以前因为有了扎西达桑桥,综依村这一带经常有马帮经过,非常热闹。在他的印象里,马帮帮头身背长枪短枪,最是威武。每每有马帮经过,整个村子就象过节一般热闹起来。

综依村的北面横亘着雄伟的帕堆拉山,云雾缭绕的山顶看似高不可攀,而扎西达桑桥就在这座大山的背后。简单吃过饭,换过马匹,加塔次仁村长亲自带着我们向帕堆拉山进发。

上山的路异常陡峭,好在是有加塔次仁带路,这里的马匹也走惯了山路。2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4匹马浑身被汗水浸透了。到了山顶,以为澜沧江就可见到,“扎西达桑”也不远了,谁知一条狭长的山脊等着我们。也许是为了考验我们,这时天空也下起了雨,不多一会,浑身湿透,我们各自牵着马,艰难地行走在若有若无的山路上。

目的地遥遥无期,雨没有停歇的意思,饥寒交迫的我此时又犯了老毛病─膝伤疼痛难忍。由于下山的路更加陡峭险峻,无法骑在马背上,而每走一步膝盖撕裂般的疼痛,让我恨不能变作一只球,滚落下去…

在凄风苦雨中经历了5个小时刻骨铭心的下山之路后,终于来到了嵌在河谷深处的扎西达桑─掩映在巨大核桃树、苹果树中间,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落。赭红色的澜沧江水浪花飞溅,对岸的大山直插云天。此时天色暗下来,夹在两座大山的最深处,有种山峰随时压将过来的压抑感让我透不过气。

被拾起的沧桑记忆

第二天一早,村里年龄最大的洛松老人带着我们去看古桥遗迹。在一条宽不过60—70米的江面对岸,用巨大的原木层层捆绑、搭建的木制遗迹赫然在目:底座较窄,深陷在陡峭的砾石中,越往上越宽,顶端最宽处的木条明显指向左面已经断开的羊肠小道,很象是当年的引桥部分,而它的右面江边突起的岩石上,明显有建筑痕迹,可能是石块搭建的桥墩,正对着它,就是我们脚底下已经坍塌的建筑遗迹─江这边的桥墩无疑。

这里的江面虽不宽阔但水流湍急,对岸山势十分陡峭,很难想像当年是凭着怎样的一种决心,或者说是在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之下,在此修筑这样规模的桥梁?要知道,旧西藏的江河之上除了唐东杰布所修建的几处铁索桥之外,藏政府家门口的拉萨河上也没听说有什么桥梁。由于财富和精英集中在了寺庙,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藏政府是如何在如此偏远的大山深处组织修建了扎西达桑桥?

洛松对扎西达桑桥的记忆有些支离破碎。从他记事起这座桥就在这里,有无数的马帮由此经过。他只依稀记得听老辈人说起为了修这座桥,砍了周边山上无数树木,征调了芒康十八土司所有木匠和铁匠。他也听老辈人说当初这里只有两户人家,种地放牧之余负责守桥,因此不用向藏政府和头人支差纳税。而对大桥烧毁的那一天,洛松记得一清二楚:那天像往常一样他到对岸山上放羊,回来时桥梁已经被烧毁,害得他在对岸野地里睡了一晚,第二天绕道几十里外的竹卡溜索回了家。他也确信烧桥的是当时留守在这一带的藏军无疑。

被期待的“古道名片”

记者回到拉萨以后,拜访了自治区社科院、档案馆、西藏大学、区建筑设计院古建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试图了解扎西达桑桥的“前世今生”,还原扎西达桑桥的来龙去脉,但没有一位学者对此有所了解,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扎西达桑桥的文献资料。只有在百度里搜索出了一篇回忆昌都解放的文章里找到了这样的只言片语:“逃向拉萨路上的必经之路扎西达桑桥已因多卡失守而被控制”。

洛松今年65岁,1950年军西藏解放昌都时他应该8岁左右,正是当牧童的年龄,所以桥毁于那个年代的兵燹应该是事实。只是该桥何时由何人如何组织修建等已无从考证,但从当地人的采访了解中可以确信一点:扎西达桑桥是因“茶马古道”的兴起而修建的。

对此,综依村的拉巴次仁老人确信不疑。他曾在乡供销社工作了一辈子,目前在家颐养天年,在当地颇具威望,对扎西达桑和“茶马古道”措瓦段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马帮在措瓦境内大概要走5天左右,当年马帮习惯宿营点现在仍可以指认。他说,“茶马古道”在芒康县境内的多条出境线路中措瓦一线是最为热闹的一条,因为其它线路要么为了避开大江大河而绕远道,要么通过溜索付出损失骡马、货物的代价。而且,过了扎西达桑桥,翻过对面大山,便可到达察雅县境内水草丰美的西布大草坝,这对于在大山深谷中艰难行进多时的马帮来说是个十分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

除此之外,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记者再没有找到对扎西达桑桥有所了解的第二人。难道扎西达桑桥谜一样存在过,又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曾经作为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茶马古道”,如今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繁荣和盛况─川、滇、藏大三角跨省区联合开发“茶马古道”旅游大业的格局正待形成,“茶马古道”成为它所经地区共享的品牌;数千年间各族人民以生命、以精神铺就的“茶马古道”,将成为后人们今天所共享的遗产。相信见证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古商贸通道所有辉煌与沧桑的扎西达桑桥也必定会像古道上其它众多名胜古迹一样,会不断探寻、不断发现,最终会被世人关注。

有一天,扎西达桑桥就像盐井、曲子卡温泉、加加面一样成为芒康县乃至“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又一张名片。

慕寒:寻找心里的“老班章”


我从事,首先知道的就是老班章,不少的人告诉我老班章怎么怎么样,我也为此着迷,他就像我内心的魔兽一样,时常出没。

学茶时间久了,就会认识很多的做茶人,他们的言语中我了解的却不是老班章怎么怎么样,而是老班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老班章是普洱茶之王,是普洱茶的代表,但是高高悬挂的价格,老班章真的是老班章吗?

还记得今年的一次,一个朋友说我们这里有两泡刚在老班章村里带来的茶,过来一起喝喝,耐不住心中的呼唤,我很兴奋的去了,因为之前的确也喝老班章,但是毕竟不是直接去收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朋友是专门去收的,总不会有错,到了以后他拿出茶让我看看,我仔细观察,是一些散茶,看起来条索确实漂亮,紧结,带有肥壮的芽叶,闻起来干茶就有很野性的香,我捧若至宝,慢慢欣赏回味之前喝的班章味,正所谓的茶未入口,嘴已生津。呵呵!

片刻间器具已备好,水也等不及般沸腾起来,我喜欢紫砂泡茶,总以为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慢慢投茶,注水,醒茶润茶,出汤,终于到入口的时刻,此时的我已安静下来,只有心还迫不及待,茶汤通透金黄,看起来是具有非常好的内质物。

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原则,我闻了一下,公道杯香气浓郁,具有老树茶香还有馥郁的山野霸气之香。茶汤入口,具有布朗系茶的厚重特点,香气仍然沉稳在茶汤之中,舌根微苦,但不过喉,上颚中后段涩味稍显。苦退涩化,口腔回甘,舌底生津如泉,三泡试后,喉韵显现,喉咙中感觉气韵强烈,有呼之欲出之感,鼻腔此时香气浓烈,不喝茶呼吸也是具有香味的,就这样慢慢泡了十泡之余,看叶底,感觉仍是深绿,由于是新茶,所以不奇怪,喝完茶以后,感觉额头,后背有微汗,回甘生津仍旧强烈,

试茶结束后,朋友告诉我,这就是50%的老班章,他也算是班章的常客了,有些茶友去就10%左右。你是带着老班章的口感喝茶的,所以你觉得这就是,呵!原来这样就是老班章,心底顿时失落莫名,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莫名的激动,我又再次喝了一遍,顿时感觉毫无第一次时的味道,忽然之间我明白了,茶无尚品,适口为臻。

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就可以喝到什么样的茶,特意的追求,只是一种间接的毁坏,不管是茶,还是人,亦如此。

普洱茶映照中的雷平阳


被“雷平阳”这名字轰炸是好多年前的事,尔后一直在心中断断续续描绘这三个字覆盖下的表象里的形象,好奇,持续。

晃荡在这三个字占据的山头日久,汗颜,懒散总是使我不太深入,东西南北中各处扫描一二,每每逛行,心底疑惑就不由枝展叶茂: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以地理数据标识罗列作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悲悯地看着一条狗“如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无助走向死亡?更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是个什么样的中年男人竟然会写出“花朵从根须上爬直到抵达枝头的脚步声,果实打伤松鼠—松鼠在树下呻吟,风踩着叶子—叶子经络的断裂声……”这般清秀的文字?

终于,这年这月这日,在领导加文友的武德忠老师引见下,我站在了“雷平阳”这个虚词后的实体面前。

夜晚的茶室,灯光一地柔软,一口普洱茶的温度,将游走半空的思绪唤醒。见面前的淡淡顾虑,在酒红汤色的满与空之间点点化开,在我言出“可算见到真人”时飘出的憨厚笑声里烟消云散。我踏实端坐在了滇东北韵味的口音中,分享他的天高云阔,听风听雨听和声,听许多质朴如尘的道与禅。想起他曾在某个媒体专访说过:诗歌经常会把我逼上绝路,而散文则负责把我带回家。他风趣,特别强调自己就是个码字的农民工,并且他的字和他一样“老农”,穿过那“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的诗意,我被他并不高亢也不娇纵的语句浸染,自然地融入那份无束的谈兴,津津乐道下,不期,也找到家人似的亲切。

转至烧烤摊,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男人依旧那样平和,平和到我敬酒碰杯时,他一再将自己的杯口低于我的杯口,并连连对我声称“别叫老师我只是你的大哥哥,我是66年生的”,那份坦诚与率性让我如临春天,当面毫无造次感地脱口称他为“哥”;我更真切地看到这个面上没有温文尔雅、没有诗情画意的名家,顶着那头短过板寸的头发,厚道地笑着晃动脑袋,在白酒里豪放,在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诗词里激情荡漾。

热闹的夜间聚会,他可是海量,和在场的每一位他口里的同道之人喝酒。人声鼎沸,他捏块烤香的猪蹄边啃边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孩子气十足地讲述,前一天深夜,在入住老宅子改造成的酒店里,为等长发白衣女鬼几乎无眠,可鬼始终未现,口发云南话里标志性的叹词:“麦麦,可怜白发生”,神情颇具遗憾;他还很逗乐地点评在场帅哥的艳遇故事,对其为讨姑娘欢心假冒自己书法的题词,体谅感叹:“算了,不和你计较,好歹咱俩是哥们”,真真一副邻家大哥风范。酒过半酣,他喝起歌“东边的草地上哟次哩啦索”,一个表面糙米般的男人,略为沙哑的歌声竟然会如此温暖,揭开各种光环,这个厚嘴唇、小眼睛的男人真实得好直白好可爱,难怪江湖有流传:雷平阳是个内与外极有碰撞力的汉子!

我算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个性情中人。南高原的版块上,他风尘仆仆的在山水间行走、在江河间畅游;感受自然神圣,感悟人文深沉;震撼历史悠远,震惊山川秀美。他的文字,为大地写,为大众写,为所有的热爱和不平而写,写出诗歌逼上的绝路,写出散文回家的幸福,写出渗透骨髓的无尽追求。

字里行间强势的男人,在深夜分别时,柔情万盏说出“散文是可以温暖人心的”,感动,长驱而入,直奔我的心田。挥手再见,他纯静地笑,豪情洋溢,洒脱高歌“我把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

明媚的红土地,一个笑起来就眯着月牙般眼睛的男人在徜徉,他深情的呼吸布满日出日落,他张扬的情感沁津脚下泥土,他是诗人、作家,更是谦逊的大家!

南岳茶禅文化历史考究(一)


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幕阜山一衡阳一都庞岭复式背斜中的浏阳一南岳衡山隆起带,盘亘绵延八百余里。群峰突起,最高峰主峰祝融峰1292米,最低海拔为80米,相对高差1200余米,南北走向的七十二峰穿境而过,有43峰座落境内。四周为丘陵、盆地,是一座耸立于湘江之滨的孤山。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2.6万个/cm3,古云“神仙窟宅”之地,今有“天然氧吧”之称。其山水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中心。

据南岳史书记载,南岳历史文化曾经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一是南岳佛教开山鼻祖慧思大师创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时期;二是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潜心《黄庭经》时期,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先例;三是唐朝着名宰相李泌隐士时期等等。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特别是南岳作为中国较早的“茶禅一味”文化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南岳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南岳特产“云雾茶”,其中以高山云雾茶享誉国内外,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初唐时期就被列为贡茶。它是传统的石禀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发展下来的,它传承了南岳近二千年来的茶叶文化和禅宗文化。陆羽的《茶经》云:“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山谷”。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等许多着作和全国高等院校茶叶教科书均有记载。

好茶还需好水泡。在南岳烟霞峰下有个远近闻名的虎跑泉,是泡茶难得的优质泉水,“香茗佳泉”,相得益彰。虎跑泉甘甜清冽,历干秋万代,至今依然碧泉涌流,令人叹为观止。

南岳古寺,远追唐宋,现有佛教寺庙18处,道教官观5处。置身于南岳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得天独厚,于阵阵佛乐声中,尽享袅袅茶香,修心养性,品友敬客,普施甘霖……无论是山上、山下寺庙,30在雅静、清寂的禅堂里,实现了茶与禅的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哲学理念和人文美学精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历史·寻找雷永丰(一)》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